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励政策在推广装配式建筑中的作用研究
1
作者 王腊银 程一珊 +1 位作者 刘婧 刘雨寒 《建筑经济》 2025年第2期79-87,共9页
基于企业感知视角,在剖析装配式建筑推广政策体系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研,分析业主、设计、施工、咨询和科研单位等不同市场主体对税费减免、信贷扶持、招标投标、用地保障、审批服务、创优鼓励、资金扶持等政策工具的感知情况,探讨了政... 基于企业感知视角,在剖析装配式建筑推广政策体系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研,分析业主、设计、施工、咨询和科研单位等不同市场主体对税费减免、信贷扶持、招标投标、用地保障、审批服务、创优鼓励、资金扶持等政策工具的感知情况,探讨了政策工具分类作用于各类市场主体、激励其推广装配式建筑的特征,并提出为强化激励效果的政策优化方向,以期为装配式建筑激励政策的有效落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建筑 企业感知 激励政策
下载PDF
太阳能富集区零碳建筑技术方案探讨(2):单体公共建筑 被引量:1
2
作者 默哲龙 王登甲 +5 位作者 陈耀文 多庆巴珠 刘艳峰 焦青太 张井山 周勇 《暖通空调》 2025年第1期80-86,共7页
在青藏高原太阳能富集区,结合单体公共建筑的实际使用特征和建筑用电用热需求,选择适宜的零碳技术方案是避免技术无序推广、无效投资的关键。本文分析了高原办公楼、村委会等小型单体公共建筑的用能特点及现状,提出了2种适宜的太阳能零... 在青藏高原太阳能富集区,结合单体公共建筑的实际使用特征和建筑用电用热需求,选择适宜的零碳技术方案是避免技术无序推广、无效投资的关键。本文分析了高原办公楼、村委会等小型单体公共建筑的用能特点及现状,提出了2种适宜的太阳能零碳技术方案及设计要点,结合工程案例对所述零碳技术方案进行了探讨,相关内容可为太阳能富集区单体公共建筑零碳化运行及太阳能技术应用示范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太阳能 零碳建筑 公共建筑 技术方案
下载PDF
分层取热对大规模蓄热水池热分层影响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贾尚东 陈耀文 +3 位作者 王登甲 高萌 刘艳峰 范思琴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0-478,共9页
搭建蓄热水池分层取热缩尺实验平台,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分层取热对水体温度场的影响,利用出口温度、混合数(Nmix)、理查森数(Ri)等评价参数对实验结果进行定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取水口越靠近蓄热水池顶部,水体各层温度和取热温度降低... 搭建蓄热水池分层取热缩尺实验平台,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分层取热对水体温度场的影响,利用出口温度、混合数(Nmix)、理查森数(Ri)等评价参数对实验结果进行定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取水口越靠近蓄热水池顶部,水体各层温度和取热温度降低趋势越明显,Nmix增大得越快,水体的热分层程度减小得越快。取热过程中蓄热水体Ri主要取决于进出口流量,取水口位置对其影响较小;当取水口位于水池体积中位线以上时,取热效率随取热时间不断增加,且布水器越靠近顶部,取热效率增加得越快;在取水口位置固定的情况下,随着流量的增大,水池各层温度、取热温度、Nmix、取热效率变化得越快,且取水口越靠近顶部,水体热分层程度受流量影响越大;取热时,取水流量的变化相比于取水口高度的变化对蓄热水体的热分层状态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储热 热分层 取热 蓄热水池 缩尺实验
原文传递
村镇零碳公共建筑设计研究——以留坝蜜蜂博物馆为例
4
作者 张天然 罗智星 刘月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1,共9页
现阶段公共建筑碳排放在建筑整体碳排放中占比仍旧较大.村镇公共建筑作为公共建筑的重要一环,在“3060”“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双重战略决策之下,尽快实现零碳建筑目标有着重要意义.但村镇因具有“乡土性”“包容性”“有限性”的... 现阶段公共建筑碳排放在建筑整体碳排放中占比仍旧较大.村镇公共建筑作为公共建筑的重要一环,在“3060”“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双重战略决策之下,尽快实现零碳建筑目标有着重要意义.但村镇因具有“乡土性”“包容性”“有限性”的特征与城市零碳公共建筑又不可一概而论.因此,在村镇环境中公共建筑如何达到零碳目标成为建筑师所要思考的问题.以村镇零碳公共建筑为目标,提出降低碳排放的策略.在此基础上从设计角度出发,凝练出“在地性、小尺度、可变性”的思维导向,并以留坝蜜蜂博物馆为例进一步阐述具体设计措施,旨在为村镇零碳公共建筑的设计提供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碳设计策略 村镇公共建筑 设计方法 建筑碳排放
下载PDF
建筑机电工程生命周期隐含碳排放计算方法研究
5
作者 裴孔博 罗智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7,共10页
建筑机电工程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隐含碳排放占建筑总隐含碳15%以上,但目前针对建筑机电工程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定量研究仍存在系统边界不明确、碳排放计算不全面的问题.因此,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建筑机电工程生命周期的隐含碳排... 建筑机电工程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隐含碳排放占建筑总隐含碳15%以上,但目前针对建筑机电工程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定量研究仍存在系统边界不明确、碳排放计算不全面的问题.因此,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建筑机电工程生命周期的隐含碳排放计算模型,并以拉萨市某办公楼为案例,计算其机电工程在50年生命周期内的隐含碳排放.结果表明,设备材料生产阶段的隐含碳排放占机电工程生命周期总隐含碳排放的19%,使用阶段则占72%,而可循环使用的设备与管线材料减碳量相当于总隐含碳排放的9%.通过提出方法的计算应用,不仅可以量化建筑机电工程生命周期隐含碳排放,明确各阶段隐含碳排放贡献,还为建筑机电工程低碳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机电工程 隐含碳排放 计算方法 生命周期 案例计算
下载PDF
设计前期的建筑全生命期碳排放与降碳量预测方法
6
作者 罗智星 云朵 仓玉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F0003,共10页
设计前期作为建筑概念设计和方案设计的前置环节,其相关决策直接影响建筑全生命期碳排放水平.然而,设计信息和清单数据的匮乏,致使该阶段碳排放量化和设计优化面临着诸多困难.对此,本研究依据已有成果、案例统计和标准限额,构建了建筑... 设计前期作为建筑概念设计和方案设计的前置环节,其相关决策直接影响建筑全生命期碳排放水平.然而,设计信息和清单数据的匮乏,致使该阶段碳排放量化和设计优化面临着诸多困难.对此,本研究依据已有成果、案例统计和标准限额,构建了建筑设计前期全生命期碳排放预测模型,形成基于建筑高度和结构形式的隐含碳排放估算公式,以及不同能效等级及能源消耗模式下的运行碳排放量化指标.同时,整合涵盖“六化”设计策略等在内的各项降碳措施量化评估体系,从而为后续设计指明改进优化方向.本研究构建的建筑设计前期碳排放和降碳量预测方法能够有效指导建筑师在项目的设计前期阶段快速评估其碳排放总水平,明确降碳重点要素,最终实现建筑全生命期碳优化的源头把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碳排放 全生命期 设计前期 预测模型 建筑降碳
下载PDF
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碳减排效应评价——以被动式太阳采暖为例
7
作者 王佳昕 戴聪 +2 位作者 李虎 路逸晴 罗智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8,共10页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实现建筑碳排放的有效控制是碳减排任务的关键,而被动式节能技术对减少建筑领域碳排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提出被动式节能技术的生命周期碳减排效应量化评价方法,通过调研全国24个典型中小学教学...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实现建筑碳排放的有效控制是碳减排任务的关键,而被动式节能技术对减少建筑领域碳排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提出被动式节能技术的生命周期碳减排效应量化评价方法,通过调研全国24个典型中小学教学楼归纳出3种教学楼原型建筑,分析各原型建筑在全国20个代表城市中应用直接受益式、集热墙与附加阳光间三种被动式太阳采暖技术的生命周期碳排放,并以直接受益式作为参照研究不同被动式太阳采暖技术的碳减排效应.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提出为建筑师在方案设计时期选择并定量分析各种被动式节能技术的生命周期碳减排效应,从而有针对性地优化设计方案,以满足低碳、零碳建筑的设计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碳排放 被动式节能技术 生命周期评价 碳减排效应
下载PDF
建筑学科博士生延期完成学业现状、成因与本质分析
8
作者 朱宗斌 岳邦瑞 +3 位作者 姚龙杰 杨勇 樊永生 朱宗珍 《高等建筑教育》 2025年第1期37-45,共9页
博士生延期毕业现象引起学界和社会广泛关注。基于“局内人-局外人”视角,采用归因分析法,对建筑学科博士生延期完成学业现状、成因、本质进行了分析,发现建筑学科博士生毕业年限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涉及个体、导师、团队、学科、制度等... 博士生延期毕业现象引起学界和社会广泛关注。基于“局内人-局外人”视角,采用归因分析法,对建筑学科博士生延期完成学业现状、成因、本质进行了分析,发现建筑学科博士生毕业年限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涉及个体、导师、团队、学科、制度等五个层面。具体而言,感性设计思维向理性逻辑思维转变困难、设计师与研究者双重身份失衡、“师徒制”模式与现代科研需求错位、学问方法与评价体系失配,以及培养机制与考核机制失当是造成建筑学科博士生延期毕业的根本原因。针对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调整建筑学科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实行多元评价制度、扩大贯通制研究生培养规模、构建学术科研梯队、优化导师考核制度、建立学业帮扶机制等措施,以期为改进建筑学科博士生培养模式、降低延期率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教育 博士生延期 延期毕业
下载PDF
外显、灵活、多维、高效——从2022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看建筑与光伏一体化设计趋势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涛 王奇鹏 《建筑节能(中英文)》 CAS 2024年第4期8-16,共9页
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是实现建筑行业节能减碳的重要途径。以第三届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SDC2022)为例,对15个参赛作品在建筑与光伏一体化设计上的特征进行了比较,从美学表现、构造整合、功能复合、性能提升4个维度分析了当前建筑... 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是实现建筑行业节能减碳的重要途径。以第三届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SDC2022)为例,对15个参赛作品在建筑与光伏一体化设计上的特征进行了比较,从美学表现、构造整合、功能复合、性能提升4个维度分析了当前建筑与光伏一体化的设计新趋势,指出:在美学表现上,通过光伏组件材质外观和光伏方阵形成积极外显的形态;在构造上,采用不同类型光伏灵活组合衍生多种应用场景;在功能上,将光伏发电与建筑围护结构的采光、集热、遮阳、防护等功能进行多维度复合;在性能上,通过光伏朝向与倾角、散热设计和电气系统综合提升产能效率。为建筑与光伏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光伏一体化 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 零能耗建筑 节能减碳
下载PDF
徽州民居建筑空间的性能属性识别及其作用机制
10
作者 成辉 蒋文婷 +2 位作者 张正伟 李欣 刘加平 《世界建筑》 2024年第10期100-105,共6页
在绿色建筑由技术主导向技术与设计并重转变的行业需求下,研究追溯了建筑空间应答外界气候与调控室内环境的性质与能力。本文聚焦徽州民居,采取定性分析方法识别建筑空间及其性能属性,揭示其作用机制;采取定量模拟方法验证空间性能属性... 在绿色建筑由技术主导向技术与设计并重转变的行业需求下,研究追溯了建筑空间应答外界气候与调控室内环境的性质与能力。本文聚焦徽州民居,采取定性分析方法识别建筑空间及其性能属性,揭示其作用机制;采取定量模拟方法验证空间性能属性的有效性。上述研究论证了空间具备性能属性,为从空间角度进行绿色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民居 建筑空间 性能属性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不同供暖末端办公建筑室内热环境和人体热舒适调研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胜凯 杨柳 +1 位作者 高斯如 翟永超 《暖通空调》 2024年第7期98-105,共8页
为明确寒冷气候区办公建筑辐射供暖和对流供暖模式下的室内热环境参数是否能满足人体热舒适需求,本研究选取西安市不同供暖模式的办公建筑为调研对象,同时进行了室内物理环境测试和人体热舒适主观问卷调查,调研期间共获得1 120份有效问... 为明确寒冷气候区办公建筑辐射供暖和对流供暖模式下的室内热环境参数是否能满足人体热舒适需求,本研究选取西安市不同供暖模式的办公建筑为调研对象,同时进行了室内物理环境测试和人体热舒适主观问卷调查,调研期间共获得1 120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对流供暖模式下室内空气温度和竖直温差显著高于辐射供暖,且室内存在过热现象;辐射和对流供暖的中性温度分别为17.4℃和20.4℃,较高的室内空气温度形成了较高的中性温度和可接受温度上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供暖 对流供暖 办公建筑 室内热环境 热舒适 中性温度 可接受温度 现场调研
下载PDF
太阳能富集区零碳建筑技术方案探讨(1):区域建筑群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睿超 王登甲 +3 位作者 刘艳峰 焦青太 李博佳 陈耀文 《暖通空调》 2024年第11期110-115,169,共7页
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具有以太阳能作为支撑率先实现建筑零碳化运行的先决条件。本文以区域建筑群为对象,调研了青藏高原多个城镇、县域、社区等区域建筑群组团及用能特征,重点分析了建筑群热、电供应技术现状。按... 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具有以太阳能作为支撑率先实现建筑零碳化运行的先决条件。本文以区域建筑群为对象,调研了青藏高原多个城镇、县域、社区等区域建筑群组团及用能特征,重点分析了建筑群热、电供应技术现状。按照建筑群是否有集中式太阳能供暖系统分为2种场景,提出了4种太阳能零碳建筑群技术实施方案建议:1)原有太阳能集中光热供暖+集中式光伏供暖供电;2)原有太阳能集中光热供暖+分布式光伏供暖供电;3)原有分布式光热供暖+集中式光伏供暖供电;4)新增集中式光伏提供零碳电力,满足建筑群供暖供电需求。讨论了上述几种技术实施方案需重点解决的问题,并进行了案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太阳能 零碳建筑 区域建筑群 技术方案 集中式光伏 分布式光伏
下载PDF
基于非视觉效应的建筑室内人工光环境动态调控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阳 段中兴 赵明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1-310,316,共11页
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中的封闭流水线车间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光非视觉效应及智能优化算法的动态调光方法.首先,基于流水线车间这一建筑室内照明场景,制定了相应动态调光策略,在此基础上结合脉冲宽度调制技术的LED灯具及DIAlux中的... 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中的封闭流水线车间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光非视觉效应及智能优化算法的动态调光方法.首先,基于流水线车间这一建筑室内照明场景,制定了相应动态调光策略,在此基础上结合脉冲宽度调制技术的LED灯具及DIAlux中的光照模拟,建立了光照调控数学模型;其次,为提升蚁狮算法的寻优能力及鲁棒性,提出了基于PWLCM混沌映射、Levy飞行、萤火虫扰动及自适应混合变异机制的改进蚁狮算法,并利用改进蚁狮算法求解光照调控数学模型,实现了光照的最优控制;最后,设计了算法对比实验、光照调控准确度实验及光照模拟实验.实验证明,改进蚁狮算法相较于其他算法寻优能力更强、稳定性更高;动态调光方法可将照度误差控制在5 lux以内,调光准确;动态调光方法在节能的同时有利于缓解工人疲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照动态调控 人工光环境 非视觉效应 蚁狮算法
下载PDF
中国太阳能富集区居住建筑光储系统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许馨尹 冯珩力 +1 位作者 杨柳 刘衍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1-110,共10页
以太阳能富集区居住建筑光储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该能源系统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首先建立系统各设备动态模型,并以系统年化费用和建筑自持化率为优化目标,以全年逐小时供-储-需能流平衡、设备性能为约束,光伏安装倾角、方位角、容量... 以太阳能富集区居住建筑光储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该能源系统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首先建立系统各设备动态模型,并以系统年化费用和建筑自持化率为优化目标,以全年逐小时供-储-需能流平衡、设备性能为约束,光伏安装倾角、方位角、容量以及储能电池容量为决策变量,并利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结合TOPSIS方法评估不同情景下的系统最优方案,最后以拉萨单层居住建筑为案例分析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得到建筑自持化率和经济性双重目标下的光储系统关键参数,且余电是否上网交易会对能源系统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电池储能 优化设计 NSGA-Ⅱ算法 TOPSIS
原文传递
温度突变下人体热反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子扬 赵胜凯 +1 位作者 武峰 翟永超 《暖通空调》 2024年第1期148-156,共9页
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了不同季节对应的9种温度突变工况,对24名受试者开展了中性→热(冷)→中性往返式温度突变对人体热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得到了环境温度发生突变时人体生理反应、主观反应及全身热负荷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在各突变工... 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了不同季节对应的9种温度突变工况,对24名受试者开展了中性→热(冷)→中性往返式温度突变对人体热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得到了环境温度发生突变时人体生理反应、主观反应及全身热负荷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在各突变工况下,主观反应变化超前于生理反应变化;突变前后人体生理和心理反应出现不对称现象;在热→中性突变工况下人体出现“冷感超越”,通过分析实验过程中人体各项散热量的变化规律,发现“冷感超越”的原因是皮肤蒸发散热量显著增大进而导致人体总散热量远大于产热量。温度突变动态环境中的热感觉与平均皮肤温度及其变化率均呈线性关系,得到了基于皮肤温度的热感觉预测模型。将人体热负荷及其变化量引入热感觉预测模型中,得到了基于热负荷的热感觉预测模型。PMV模型、基于皮肤温度的热感觉预测模型、基于热负荷的热感觉预测模型的对比显示,基于热负荷的预测模型能够更好地预测温度突变环境下的人体热感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突变 热反应 热感觉 皮肤温度 人体热负荷 热感觉预测模型
下载PDF
布水器结构参数对拼装式方形蓄热水箱热分层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16
作者 张昀枫 陈耀文 +3 位作者 朱常琳 王登甲 贾尚东 刘慧 《暖通空调》 2024年第11期74-79,157,共7页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用于改善拼装式方形蓄热水箱内部热分层效果的方形布水器,对比了有无布水器对蓄热水箱热分层的影响。实验研究了布水器的3种结构参数(平板尺寸、平板间距、挡板安装形式)对蓄热水箱热分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布水器入口...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用于改善拼装式方形蓄热水箱内部热分层效果的方形布水器,对比了有无布水器对蓄热水箱热分层的影响。实验研究了布水器的3种结构参数(平板尺寸、平板间距、挡板安装形式)对蓄热水箱热分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布水器入口方式能有效改善水箱内热分层效果;平板当量直径与水箱当量直径比为0.15、平板间距与水箱高度比为0.05的布水器表现出更好的分流效果,挡板安装形式对水箱热分层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热水箱 布水器 热分层 结构参数 平板尺寸 平板间距 挡板安装形式 分层效率
下载PDF
青藏高原非对称着衣藏族人群热敏感性实验研究
17
作者 李佳 宋聪 +1 位作者 刘艳峰 赵东雪 《暖通空调》 2024年第12期104-111,81,共9页
青藏高原特殊气候环境造就了藏族人群特殊的行为热适应方式,藏式非对称着衣热暴露方式导致人体对热环境刺激的敏感性具有特异性,对整体热舒适评价至关重要。本文针对藏族人群开展了人体热敏感性实验研究,招募16名藏族青年作为受试者,在... 青藏高原特殊气候环境造就了藏族人群特殊的行为热适应方式,藏式非对称着衣热暴露方式导致人体对热环境刺激的敏感性具有特异性,对整体热舒适评价至关重要。本文针对藏族人群开展了人体热敏感性实验研究,招募16名藏族青年作为受试者,在3种热环境突变工况下开展实验研究(工况1:18℃-24℃-18℃,工况2:15℃-24℃-15℃,工况3:16℃-28℃-16℃),并提出热敏感性定义及量化公式,将生理热敏感度、心理热敏感度作为评价指标,分别从生理和心理角度进行热敏感性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藏族人群热敏感性在局部间存在差异性,热敏感部位序列为头部>四肢>躯干;藏袍非对称着衣方式下,暴露侧与非暴露侧存在明显的热敏感性差异,暴露部位的热敏感度是非暴露部位的1.2~1.3倍;人体对冷刺激的热敏感性更高,生理与心理层面上同一部位对冷刺激的热敏感度是热刺激下的0.7~1.5倍和1~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着衣 热敏感性 皮肤温度 热感觉 热舒适
下载PDF
低纬度海岛太阳能建筑逆向热工设计方法
18
作者 何知衡 杨雯 刘加平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70-76,共7页
为了利用太阳能资源实现超低能耗建筑、创建绿色宜居的岛礁人居环境,课题组首次提出极端热湿条件下建筑“全遮阳”设计原则,创立了以太阳能光伏制冷系统与建筑防热设计相耦合的超低能耗建筑“逆向”热工设计方法,形成了适宜于低纬度海... 为了利用太阳能资源实现超低能耗建筑、创建绿色宜居的岛礁人居环境,课题组首次提出极端热湿条件下建筑“全遮阳”设计原则,创立了以太阳能光伏制冷系统与建筑防热设计相耦合的超低能耗建筑“逆向”热工设计方法,形成了适宜于低纬度海岛的超低能耗建筑新模式。实验及工程实践结果表明:全遮阳设计可大幅降低空调负荷和能耗,以南海美济岛示范建筑为例,经“全遮阳”设计后,该建筑的空调负荷可降低30%以上。若遵从逆向热工设计原则,可显著提高海洋建筑外墙、屋面和窗户的传热系数限值,实现全部依靠太阳能即可将建筑环境控制在舒适水平。低纬度海岛的超低能耗建筑新模式可有效减少对建筑设备的依赖,在建筑本体层面营造更舒适的室内热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超低能耗建筑 太阳能利用建筑 热工设计 遮阳 空调负荷
下载PDF
基于原型理论的乡村低碳建筑新模式探索 被引量:1
19
作者 党雨田 赵康乐 +1 位作者 王筱婕 刘加平 《新建筑》 2024年第3期90-95,共6页
减少乡村建筑碳排放是实现建筑业“碳中和”目标的必须任务。通过分析“碳中和”目标下的乡村建筑碳排放面临问题、主要特征和工作难点,提出乡村低碳建筑设计与推广的关键是建立新模式以同时应对“宜居”和“绿色低碳”的需求。在此基础... 减少乡村建筑碳排放是实现建筑业“碳中和”目标的必须任务。通过分析“碳中和”目标下的乡村建筑碳排放面临问题、主要特征和工作难点,提出乡村低碳建筑设计与推广的关键是建立新模式以同时应对“宜居”和“绿色低碳”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原型理论对构建乡村低碳建筑新模式的意义和实现路径,形成了基于“空间原型”与“技术原型”提炼协同的建筑设计方法,通过量化分析传统民居建筑样本空间要素和技术要素,提取归纳原型的关键设计策略,并根据建筑地域环境和外部需求进行原型调试改进和设计转译。基于乡村低碳建筑新模式的构建思路,以黄土高原靠崖窑民居改造设计为例进行实践应用。进一步提出市场化产品化、工业化标准化、示范性工程、增量式设计的乡村低碳建筑新模式的推广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碳中和 低碳建筑 建筑模式 空间原型 技术原型 绿色宜居
下载PDF
西藏校舍暖床末端供暖性能实验测试
20
作者 张勇钊 默哲龙 +3 位作者 王登甲 陈耀文 郑治国 宋慧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9-836,共8页
西藏高原冬季漫长、年平均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如何保障在高原极端气候下的宿舍供暖是亟需解决的难题,暖床末端系统具有分区供暖、精准高效的特点,可以有效满足高原校舍类建筑的供暖需求.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加热形式和不同设定温度对暖... 西藏高原冬季漫长、年平均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如何保障在高原极端气候下的宿舍供暖是亟需解决的难题,暖床末端系统具有分区供暖、精准高效的特点,可以有效满足高原校舍类建筑的供暖需求.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加热形式和不同设定温度对暖床供暖性能的影响,采用单位功耗下的温升速率作为评价指标,得到了暖床末端与其他常用取暖装置的供暖效果对比结果.结果显示:电加热暖床对于床板和被褥的升温幅度约是水加热暖床的2倍;与其他常用取暖装置相比,电加热暖床和水加热暖床的相对温升速率分别提高了143%、68%,研究为暖床在西藏高原校舍的应用提供了实测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分时分区供暖 高效散热末端 供暖效果 暖床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