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小肠成像与DWI评估克罗恩病活动性诊断价值
1
作者 陈振 林朝上 +4 位作者 陈楚洁 洪成坤 张宇航 叶培筠 付丽媛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2期168-170,共3页
目的采用磁共振小肠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enterography,MRE)与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评估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活动性,并建立定量评分模型,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患者临床资... 目的采用磁共振小肠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enterography,MRE)与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评估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活动性,并建立定量评分模型,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患者临床资料以及MRE资料。(1)观察病变肠管的DWI图像,测量病变部位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计算ADC值评估克罗恩病活动性诊断效能。(2)采用Harvey-Bradshaw指数进行临床评分,分析ADC值与HBI评分的相关性。(3)构建MRE参数模型,评估其对克罗恩病活动性的诊断效能。结果(1)活动期肠壁ADC值低于缓解期肠壁ADC值,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ROC曲线获得的ADC值为1.085×10-3mm2/s,诊断活动期的诊断效能最佳,曲线下面积为0.87。(2)ADC值与HBI指数之间具有显著地负向中度相关关系。(3)MRE参数模型Y=1.475×T2比值+1.443×DWI信号+1.41×静脉期肠壁强化程度(R方0.589),回归模型的敏感度为96.7%,特异性为76.2%,曲线下面积为0.927。结论ADC值可评估克罗恩病活动性,建立的MRE参数模型评估克罗恩病活动性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小肠成像 DWI 克罗恩病活动性 Harvey-Bradshaw指数 MRE线性回归模型 诊断效能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造影诊断与CT诊断的运用比较研究
2
作者 林志勇 杨世泺 黄艺生 《中国医药指南》 2025年第12期112-114,共3页
目的 评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效果与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4年11月本院64例疑似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DSA与CT检查。通过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各自的诊... 目的 评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效果与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4年11月本院64例疑似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DSA与CT检查。通过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各自的诊断效能。结果 CT的诊断阳性率为85.94%(55/64),漏诊率为1.56%(1/64),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8.21%和100%,与DSA的诊断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 0.05)。CT组内膜破口、内膜瓣、真假双腔及受累支数分别为99(99.00%)、36(97.30%)、37(100.00%)和91(98.91%),与DSA检出的情况相符(P> 0.05)。CT测得的第一破口尺寸、破口至LSA的距离和真腔远端直径分别为(16.54±1.69)mm、(19.12±2.44)mm、(27.92±2.26)mm,均与DSA测量结果相近(P> 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其诊断结果与DSA相当,且CT具有无创、可重复、操作便捷及较高患者接受度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PDF
CT、MRI在股骨头坏死放射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0
3
作者 薛建辉 吴春如 俞丽燕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第16期182-184,共3页
目的:探讨股骨头坏死放射诊断中CT、MR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2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收治的92例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所有患者均在病理组织学检查前完成多层螺旋CT和MRI扫描单一及联合诊断。以病理组织学检... 目的:探讨股骨头坏死放射诊断中CT、MR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2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收治的92例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所有患者均在病理组织学检查前完成多层螺旋CT和MRI扫描单一及联合诊断。以病理组织学检查为金标准,对比不同检查方式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效果。结果:MRI对Ⅰ期、Ⅱ期及股骨头坏死总检出率显著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线样征、骨髓水肿、骨小梁模糊检出率显著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2患者经病理组织学确诊股骨头坏死82例(89.13%),非股骨头坏死者10例(10.87%)。MRI对股骨头坏死诊断灵敏度(96.34%)和准确度(94.57%)显著高于CT诊断(76.83%、7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诊断股骨头坏死的灵敏度(98.78%)和准确度(97.83%)显著高于CT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诊断的各指标均高于MRI,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T诊断相比,MRI对股骨头坏死病变征象的检出率较高,有助于检出早期病变,两者联合可进一步提升诊断准确性,为临床诊疗和手术方案制定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CT MRI 放射诊断 应用价值 典型征象
下载PDF
肾乏脂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非透明细胞肾癌的CT鉴别诊断
4
作者 林丽丹 胡雅诺 +2 位作者 邱思凡 柯志虹 许尚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期107-109,113,共4页
目的探讨CT对最大径≤4cm的肾乏脂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fp-AML)与非透明细胞肾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经病理证实的fpAML33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22例和肾嫌色细胞癌(ChRCC)19例,分析其CT形态学、平扫及强化特点。结果fp-AM... 目的探讨CT对最大径≤4cm的肾乏脂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fp-AML)与非透明细胞肾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经病理证实的fpAML33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22例和肾嫌色细胞癌(ChRCC)19例,分析其CT形态学、平扫及强化特点。结果fp-AML的肿瘤最大径小于PRCC及ChRC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p-AML的劈裂征和平扫高密度发生率高于PRCC、ChRC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扫和增强扫描各期肿瘤CT值、皮髓质期和实质期肿瘤绝对强化CT值、皮髓质期肿瘤相对强化幅度、皮髓质期强化率及强化程度方面,fp-AML均高于PRCC及ChRC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密度均匀性、钙化、囊变坏死、肿瘤中心、啤酒杯溢出征、强化方式方面,fp-AML与PRCC及ChRC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最大径、劈裂征、平扫高密度和肿瘤强化特点等有助于鉴别直径≤4cm的fp-AML和非透明细胞肾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肾细胞癌 乳头状肾细胞癌 肾嫌色细胞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鉴别诊断
下载PDF
^(18)F-FDG PET/CT对≤30mm肺磨玻璃结节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丽媛 林叶萍 +5 位作者 丘建燊 雷娟 张芨 黄增亮 杨超 张鸿文 《临床肺科杂志》 2024年第5期689-694,共6页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18)F-FDG PET/CT在诊断≤30mm的肺磨玻璃结节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同时行CT增强和^(18)F-FDG PET/CT的≤30mm肺磨玻璃结节共135例。根据结节大小分为≤10mm组32个、>10~2...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18)F-FDG PET/CT在诊断≤30mm的肺磨玻璃结节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同时行CT增强和^(18)F-FDG PET/CT的≤30mm肺磨玻璃结节共135例。根据结节大小分为≤10mm组32个、>10~20mm组72个、>20~30mm组31个。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18)F-FDG PET/CT和CT增强对三组磨玻璃结节的诊断价值。结果 年龄、结节大小、结节性质、分叶、毛刺、胸膜牵拉征、SUVmax良恶性结节鉴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18)F-FDG PET/CT对三组磨玻璃结节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为0.859、0.898、1.000。^(18)F-FDG PET/CT对≤30mm磨玻璃结节的准确度为92.59%。对三组肺磨玻璃结节的特异度分别是:85.00%、85.71%、100.00%。灵敏度分别是:90.90%、93.84%、100%。相较增强CT,^(18)F-FDG PET/CT对≤20mm磨玻璃结节的诊断效能更高(P<0.05),而对>20~30mm肺磨玻璃结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8)F-FDG PET/CT在≤20mm肺磨玻璃结节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在制定临床决策时,^(18)F-FDG PET/CT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诊断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玻璃结节 ^(18)F-FDG PET/CT 增强CT
下载PDF
低场MR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颞叶放射性脑病中的诊断价值
6
作者 吴春如 俞丽燕 薛建辉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第18期157-159,共3页
目的:探讨低场MR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颞叶放射性脑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鼻咽癌放疗后出现颞叶放射性脑病的86例患者。收集86例患者MR诊断结果,分析患者病灶位置、面积、数量、占位情况... 目的:探讨低场MR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颞叶放射性脑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鼻咽癌放疗后出现颞叶放射性脑病的86例患者。收集86例患者MR诊断结果,分析患者病灶位置、面积、数量、占位情况,并观察病灶形态特点,分析MR病灶平扫信号及增强扫描特征。结果:86例颞叶放射性脑病患者共检出118个病灶,累及单侧颞叶者占比为27.91%(24/86);累及双侧颞叶者占比为72.09%(62/86)。MR表现显示,颞叶放射性脑病灶多无占位效应,呈斑片状者占比较高(60.17%),不规则病灶占比相对较低(39.83%);病灶最大径范围为2~6 cm,平均(4.02±1.98)cm。颞叶放射性脑病MR平扫:T_(1)WI信号以低信号(58.47%)为主,显著高于等信号(26.27%)和高信号(15.25%)者;T_(2)WI信号以高信号(80.51%)为主,显著高于等信号(10.17%)和低信号(6.11%)者;FLAIR高信号(50.85%)占比较高,显著高于等信号(27.97%)和低信号(21.19%)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显示:115个(97.46%)病灶均存在强化表现,3个病灶(2.54%)无强化表现。MR复查也显示多数颞叶异常信号范围显著缩小,脑水肿显著改善,颞叶异常信号范围增加或病情加重较少。结论:颞叶放射性脑病存在低场MR特征性,可为鼻咽癌放射治疗后该类并发症防控与早期诊断提供可靠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场MR 鼻咽癌 放射治疗 颞叶 放射性脑病 诊断价值
下载PDF
颅脑MRI多模态成像技术在颅内胶质瘤诊断中的征象表现及效用分析
7
作者 苏炜杰 《黑龙江医药》 CAS 2024年第1期195-197,共3页
目的:探讨颅脑MRI多模态成像技术在颅内胶质瘤诊断中的征象表现及效用。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颅内胶质瘤患者,根据肿瘤组织结构与细胞特点分为低级别组(n=38)与高级别组(n=32)。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颅脑MRI多模... 目的:探讨颅脑MRI多模态成像技术在颅内胶质瘤诊断中的征象表现及效用。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颅内胶质瘤患者,根据肿瘤组织结构与细胞特点分为低级别组(n=38)与高级别组(n=32)。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颅脑MRI多模态成像技术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患侧、健侧CBF值、患侧与健侧CBF比值;比较两组MRS检测指标(cho/NAA、cho/Cr、NAA/Cr);比较两组DTI检测指标(ADC、FA)。结果:低级别组患侧CBF值、患侧与健侧CBF比值低于高级别组(P<0.05);两组健侧CBF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低级别组cho/NAA、cho/Cr值均低于高级别组,NAA/Cr值高于高级别组(P<0.05)。低级别组ADC高于高级别组,FA低于高级别组(P<0.05)。结论:颅脑MRI多模态成像技术在颅内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根据低级别与高级别颅内胶质瘤患者MRI各参数检查结果的差异明确患者疾病分级与状态,对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与改善有重要指导价值,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MRI 多模态成像技术 颅内胶质瘤 诊断 分级
下载PDF
磁共振小肠造影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图像质量控制研究
8
作者 陈楚洁 陈振 +5 位作者 林朝上 洪成坤 叶培筠 陈佳敏 梁永刚 付丽媛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2期7-11,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小肠造影(MRE)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图像质量控制,分析影响MRE成像质量因素,通过采取质量控制措施而提高MRE成像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3年3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收治的167例小肠病变患者MRE检查资... 目的:探讨磁共振小肠造影(MRE)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图像质量控制,分析影响MRE成像质量因素,通过采取质量控制措施而提高MRE成像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3年3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收治的167例小肠病变患者MRE检查资料,对所有患者临床及影像检查结束后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估,分析成像质量不满足诊断要求的原因,制定质量控制措施。结果:在167例小肠病变患者中,MRE图像可满足诊断要求的患者153例(占91.62%)。MRE图像无法满足诊断要求的患者14例(占8.38%),其中原因为呼吸配合差3例(占1.80%),图像磁敏感伪影较重2例(占1.20%),由于肠道蠕动厉害导致图像模糊1例(占0.60%),由于肠道蠕动肠腔内部产生流空效应而无法满足诊断要求2例(占1.20%),充盈口服对比剂欠佳而导致肠管未完全扩张开4例(占2.40%),未做好肠道准备而导致残留物较多2例(占1.20%)。针对MRE图像无法满足诊断要求的因素制定以下质量控制措施:①选择安全性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及可充分扩张肠腔的双相对比剂;②对患者做好肠管扩张,抑制肠道蠕动,并进行呼吸训练;③进行冠状位大视野扫描,以显示肠道全景影像;④对病灶进行轴位常规解剖序列和功能成像序列扫描。结论:MRE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断的图像质量控制中应选择合适的对比剂,做好患者的检查前准备,使用腔内对比剂、进行肠道扩张和最佳成像技术等对于获得高质量的肠道图像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小肠成像(MRE) 检查技术 图像质量 质量控制
下载PDF
脊索样脑膜瘤的MRI诊断
9
作者 范琴 易自生 +2 位作者 郭美琴 陈蕾蕾 李倩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6期10-11,共2页
目的 探讨脊索样脑膜瘤的MRI影像学特点,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索样脑膜瘤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肿瘤位于大脑凸面及中后颅窝各2例,大脑镰旁、侧脑室前角及鞍区各1例。7例均呈T_(1)WI呈低信号、T... 目的 探讨脊索样脑膜瘤的MRI影像学特点,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索样脑膜瘤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肿瘤位于大脑凸面及中后颅窝各2例,大脑镰旁、侧脑室前角及鞍区各1例。7例均呈T_(1)WI呈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其中3例肿瘤内信号不均匀。7例DWI等低信号,ADC值范围0.757×10^(-3)mm^(2)/s~1.693×10^(-3)mm^(2)/s。6例NADC (标准化ADC)值范围1.52~2.23,1例为1.27。4例全瘤均匀显著强化,3例强化不均匀,3例见脑膜尾征。包绕垂体柄、瘤周脑实质侵犯、瘤周神经受侵及瘤周水肿各1例。结论脊索样脑膜瘤除具有脑膜瘤的基本MRI影像特点外,同时具有其它较特征性表现,主要表现在T_(1)WI呈低信号,T_(2)WI上呈高信号,DWI不受限,NADC大于1.5,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显著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索样脑膜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在头颈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
10
作者 左晨 刘畅 付丽媛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11期35-38,56,共5页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技术在头颈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中对颅内动脉瘤(I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福总教学医院临床首诊137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A及数字减影...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技术在头颈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中对颅内动脉瘤(I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福总教学医院临床首诊137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别通过人工后处理及诊断与头颈CTA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诊断,分析两种技术诊断对颅内动脉瘤的工作效率以及检出效能。结果:137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经DSA检查,112例患者检出139个动脉瘤,AI技术后处理时间(190.25±30.71)s较人工技术(954.37±95.68)s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020,P<0.001),且图像质量较高。人工技术动脉瘤检出102例,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13),AI技术检出93例,与“金标准”的一致性中等(Kappa=0.518),人工技术与AI技术对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技术和AI技术诊断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椎-基底动脉及颈内动脉动脉瘤检出率分别为80.00%vs.80.00%、92.59%vs.81.48%、100.00%vs. 100.00%、84.00%vs. 52.00%、83.33%vs. 0%、80.00%vs. 60.00%、69.23%vs. 57.69%,对小脑后下动脉病变均未检出,总体检出率为78.42%vs. 57.55%,人工技术对病变部位总检出率较AI技术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899,P<0.05)。瘤体直径<3 mm的病变DSA检出有7例、人工技术识别3例、AI技术识别1例;3~5 mm的病变DSA检出有60例、人工技术识别50例、AI技术识别43例;>5 mm的病变DSA检出有72例、人工技术识别63例、AI技术识别63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AI技术,能够显著提升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工作效率,并获得更优质的图像后处理效果。尽管AI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已展现出一定的参考辅助价值,但在诊断准确度及精确识别病变位置方面,AI技术仍低于人工诊断,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深度学习来提高其诊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AI) 颅内动脉瘤 头颈部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血液透析终末期肾病患者伴认知功能障碍的MRI研究进展
11
作者 陈楚洁 肖慧 付丽媛 《中国医学装备》 2025年第3期148-153,共6页
认知功能障碍(CI)是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早期即可在注意力、记忆力和执行力等多个领域认知下降,但ESRD患者伴CI的潜在神经病理机制很大程度上仍为未知,因此在早期阶段对其进行检测具有较大的挑战性。近年来,多模态磁共... 认知功能障碍(CI)是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早期即可在注意力、记忆力和执行力等多个领域认知下降,但ESRD患者伴CI的潜在神经病理机制很大程度上仍为未知,因此在早期阶段对其进行检测具有较大的挑战性。近年来,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的发展使该领域的研究取得诸多进展。基于此,系统综述血液透析ESRD患者伴CI的多模态MRI研究进展,从脑结构变化、脑功能变化、脑灌注变化和脑代谢变化方面阐述MRI技术在ERSD患者CI神经病理方面的重要进展,旨在分析ESRD患者CI的潜在机制,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肾病(ESRD) 血液透析 认知功能障碍(CI) 磁共振成像(MRI) 脑功能成像
下载PDF
基于MRI的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撕裂与膝关节解剖学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12
作者 高慧晶 许尚文 +1 位作者 林姗 王荣靖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5年第1期59-64,共6页
目的探讨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ACL)撕裂与髌骨位置、股骨滑车发育不良、α角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7月在福州市第二总医院行常规膝关节MRI检查且经关节镜证实ACL撕裂的135例患者作为ACL撕裂组,男性99例,女性36例,年龄(... 目的探讨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ACL)撕裂与髌骨位置、股骨滑车发育不良、α角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7月在福州市第二总医院行常规膝关节MRI检查且经关节镜证实ACL撕裂的135例患者作为ACL撕裂组,男性99例,女性36例,年龄(25.9±7.9)岁,年龄范围为15~46岁。随机选取同期100例ACL正常、仅膝关节腔少量积液的纳入者作为正常组。比较ACL撕裂组与正常组的髌骨位置、股骨滑车形态学指标和α角之间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性别、髌骨位置、股骨滑车形态和α角对研究对象发生ACL撕裂的影响。结果男性ACL撕裂发生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L撕裂组胫骨结节上缘到髌软骨下极距离、改良的IS(MIS)指数、股骨滑车沟深度、滑车沟角及a角增大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髌骨高位(OR=2.86,P<0.05)、滑车沟角(OR=10.18,P<0.05)、α角(OR=1.18,P<0.05)分别是ACL撕裂的独立预测因子。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增大的MIS指数、增大的滑车沟角和较大的α角与ACL撕裂的风险增加相关。结论ACL撕裂患者的胫骨结节上缘到髌软骨下极距离、MIS指数、股骨滑车发育不良发生率和α角均高于ACL正常的膝关节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 滑车发育不良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孤立结节型肺隐球菌病与实性肺腺癌的CT鉴别诊断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倩 胡恩德 +1 位作者 刘凯丽 肖慧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 分析免疫正常者孤立结节型肺隐球菌病与实性肺腺癌的CT影像表现,寻找鉴别诊断有意义征象,以提高确诊率。方法 回顾性收集26例免疫正常者孤立结节型肺隐球菌病及29例实性肺腺癌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重点分析比较两组病变病灶分布、... 目的 分析免疫正常者孤立结节型肺隐球菌病与实性肺腺癌的CT影像表现,寻找鉴别诊断有意义征象,以提高确诊率。方法 回顾性收集26例免疫正常者孤立结节型肺隐球菌病及29例实性肺腺癌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重点分析比较两组病变病灶分布、大小、分叶征、毛刺征、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晕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与胸膜接触面以及CT增强情况。结果 孤立结节型肺隐球菌病平均发病年龄小于实性肺腺癌,且病灶较小,晕征(53.85%)及支气管充气征(65.38%)多见;实性肺腺癌患者分叶征(96.55%)、毛刺征(93.10%)、血管集数征(96.55%)及胸膜凹陷征(93.10%)比例高于孤立型肺隐球菌病患者,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晕征及支气管充气征在孤立结节型肺隐球菌病具有特征性,与胸膜接触面宽基底为较为特征的CT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正常 肺隐球菌病 肺腺癌 CT
下载PDF
3.0T MRI对无瘢痕的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实性肾透明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健 皮厚山 许尚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11期2031-2034,共4页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动态增强特征在无瘢痕的(肿块质地均匀,中心无星芒状瘢痕)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与实性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动态增强特征在无瘢痕的(肿块质地均匀,中心无星芒状瘢痕)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与实性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无瘢痕的RO和实性CCRCC,其中15例为无瘢痕的RO(无瘢痕RO组)和27例实性CCRCC(CCRCC组)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扩散加权成像及增强扫描。对ADC值及增强扫描各期强化程度值进行定量测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DC比值及增强皮质-排泄期信号强度比值鉴别两种肿瘤的独立影响因素,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做比较。结果RO患者的ADC比值高于CCRC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测量的ROC 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27、75.6%和72.1%;RO患者的皮质-排泄期信号强度比值低于CCRC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应比值测量的ROC 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46、91.2%和89.6%。ADC值联合皮质-排泄期信号强度比值的ROC分析发现,鉴别两者的AUC、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895、93.6%、91.3%。结论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ADC比值及皮质-排泄期信号强度比值均有助于鉴别无瘢痕的RO和CCRCC,两种参数结合能更好的鉴别这两种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瘢痕 肾嗜酸细胞腺瘤 实性 肾透明细胞癌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外伤性膝关节隐性骨折的256层螺旋CT诊断表现及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郑丹 付丽媛 《黑龙江医药》 CAS 2023年第3期691-693,共3页
目的:探究外伤性膝关节隐性骨折的256层螺旋CT诊断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8月—2022年8月时间段内在我院影像科进行外伤性膝关节骨折诊断的患者80例,男性48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42.75±4.36)岁。在术前接受飞利浦Brillia... 目的:探究外伤性膝关节隐性骨折的256层螺旋CT诊断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8月—2022年8月时间段内在我院影像科进行外伤性膝关节骨折诊断的患者80例,男性48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42.75±4.36)岁。在术前接受飞利浦Brilliance iCT 256层螺旋极速CT诊断。统计分析80例患者通过256层螺旋极速CT诊断的隐性骨折的准确率;诊断特异度及敏感度;CT诊断与手术结果的一致性;膝关节隐性骨折的分布位置及征象。结果:通过手术诊断发现,膝关节隐性骨折者75例、非隐性骨折者5例;而256层螺旋极速CT诊断结果:膝关节隐性骨折者67例、非隐性骨折者13例。256层螺旋极速CT诊断膝关节隐性骨折的准确率为88.00%(66/75)、非膝关节隐性骨折的准确率为80.00%(4/5)。通过软件及ROC曲线分析,计算得出膝关节隐性骨折经256层螺旋极速CT诊断的特异度为82.59%、敏感度为93.56%,均超过80%。80例外伤性膝关节骨折患者经256层螺旋极速CT扫描诊断明确隐性骨折66例、共检出90处骨折位置,其中胫骨近端占比最高(25.56%)、其次为髁间嵴(16.67%)、第三为髌骨(14.44%)。膝关节隐性骨折256层螺旋极速CT诊断征象:骨折位置骨折呈连续性中断,且移位骨折与局部骨折间缺少吻合。结论:外伤性膝关节隐性骨折通过256层螺旋CT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且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的一致性较强,能明确隐性骨折分布位置,并可清晰显示骨折位置的细节,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膝关节隐性骨折 256层螺旋CT 诊断表现 诊断效能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的MRI影像学分析及其表观弥散系数图像对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江雅惠 胡仲任 周巧丽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1期78-82,共5页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MRI影像学分析及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对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以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疾病严重程度分为极低危险度11例,低危险...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MRI影像学分析及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对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以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疾病严重程度分为极低危险度11例,低危险度22例,中危险度41例,高危险度46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肿瘤患者35例,恶性肿瘤患者85例。所有患者入组后均进行MRI检查,比较良性组、恶性组、不同危险度的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以及ADC数值之间的差异。结果良性组以及恶性组患者的ADC、变异度、偏度、最大值、最小值、全距、中位数、10%数值、90%数值以及均匀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极低危险度、低危险度、中危险度以及高危险度组患者的ADC、变异度、偏度、最大值、最小值、全距、中位数、10%数值、90%数值以及均匀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以及恶性组的最大直径、肿瘤形态、边界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危险度的患者的最大直径、肿瘤形态、边界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严重程度以及良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MRI影像学中的最大直径、肿瘤形态、边界存在显著的差异,其ADC图像对肿瘤良恶性具有显著的鉴别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表观弥散系数 影像学 鉴别诊断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SA诊断及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价值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新阳 黄艺生 《黑龙江医药》 CAS 2023年第3期672-675,共4页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及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抽取我院在2020年1月—2022年11月时间段内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据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两个组别,观察组(n=40)与参照组(n=40)。两组...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及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抽取我院在2020年1月—2022年11月时间段内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据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两个组别,观察组(n=40)与参照组(n=40)。两组均接受DSA诊断,其中参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接受DSA下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狭窄程度;治疗前后残疾程度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以及神经功能障碍评分(NIHSS评分);随访3个月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均较治疗前减轻,且治疗观察组患者颈动脉轻度狭窄占比为77.50%,高于参照组的42.50%,颈动脉中度狭窄占比为22.50%,低于参照组的40.00%,颈动脉重度狭窄占比为0.00%,低于参照组的17.50%(P<0.05)。治疗后两组mRS评分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mRS评分与NIHSS评分均较参照组低(P<0.05)。参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2.50%,显著高于观察组的5.00%(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DSA诊断可有效明确颈动脉的狭窄程度,且通过DSA下介入治疗后患者颈动脉狭窄情况明显改善,并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残疾及神经功能障碍情况,因而DSA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及指导介入治疗的有效手段,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 介入治疗 颈动脉狭窄 价值
下载PDF
3.0T磁共振在胃癌术前TN分期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8
作者 陶超 杨利 许尚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8期135-137,共3页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成像(MRI)在胃癌术前T、N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8年6月-2019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64例胃癌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依据AJCC胃癌TNM分期标准,对入组患者进行影像学T、N分期,并将术前影像分期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成像(MRI)在胃癌术前T、N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8年6月-2019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64例胃癌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依据AJCC胃癌TNM分期标准,对入组患者进行影像学T、N分期,并将术前影像分期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入组的64例患者均接受根治性手术,术后经病理组织学验证发现:MRI评估胃癌T分期总准确度为82.81%,其中T1分期的准确度为66.67%,T2分期的准确度为78.95%,T3分期的准确度为88.0%,T4分期的准确度为85.7%,与病理诊断一致性较好(κ=0.784);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扫描,胃周转移淋巴结ADCmin值[(1.012±0.068)×10^(-3)mm^(2)/s比(1.427±0.139)×10^(-3)mm^(2)/s]显著低于非转移淋巴结;DWI序列ADCmin值评估胃癌N分期总准确度为81.25%,其中N0分期准确度为83.33%,N1分期准确度为75.0%,N2分期准确度为71.43%,N3分期准确度为85.71%,与病理诊断一致性较好(κ=0.722)。ADCmin值评估胃周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6,ADCmin值取最佳阈值1.129×10^(-3)mm^(2)/s时,其敏感度为86.8%,特异度为77.4%。结论3.0T磁共振成像对胃癌患者术前T、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磁共振成像(MRI) T分期 N分期 扩散加权成像(DWI)
下载PDF
MRI在不同级别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9
作者 廖应泳 邓凯吉 +3 位作者 齐兴峰 许尚文 廖晓琴 段小玲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11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的MRI影像特征,以提高MRI诊断水平。方法总结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XA患者MRI影像表现,将PXA分成WHOⅡ级组与WHOⅢ组,在年龄、性别、形态、实性部分或壁结节强化程度、瘤周水肿程度、临近软脑膜是否... 目的探讨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的MRI影像特征,以提高MRI诊断水平。方法总结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XA患者MRI影像表现,将PXA分成WHOⅡ级组与WHOⅢ组,在年龄、性别、形态、实性部分或壁结节强化程度、瘤周水肿程度、临近软脑膜是否强化与Cho/NAA比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7例WHOⅡ组与7例WHOⅢ组在性别、形态(囊性、囊实性、实性)、实性或壁结节强化程度及临近软脑膜是否强化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瘤周水肿程度、1H-MRS检查中Cho/NAA比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XA多发生在幕上脑浅表部位的囊实性病灶,有实性部分或壁结节强化及部分临近软脑膜强化特征,结合1H-MRS检查,有助于对PXA进行诊断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磁共振波谱技术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CT诊断分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冰萍 陶超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4期128-130,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CT诊断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CT诊断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127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对患者住院期间历次CT检查图像进行重新阅片,参照国际结构化CT报告模板标准,根据坏死灶分... 目的 探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CT诊断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CT诊断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127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对患者住院期间历次CT检查图像进行重新阅片,参照国际结构化CT报告模板标准,根据坏死灶分布和位置不同划分为胰腺坏死型、胰周坏死型、胰腺坏死+胰周坏死型(混合型)3种亚型,对比3种亚型患者一般资料、坏死组织继发感染发生率、器官衰竭发生率、持续性器官衰竭发生率、有创干预比例、入住ICU比例、入住ICU天数、病死率等临床指标。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两两比较分别选择最小显著差异法(LSD)和Bonferroni法。结果 本组127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中胰腺坏死型、胰周坏死型和混合型所占比例分别为7.9%(10/127)、20.5%(26/127)和71.6%(91/127),3种亚型坏死组织继发感染发生率(χ^(2)=7.811, P=0.020)、器官衰竭发生率(χ^(2)=7.098, P=0.029)、持续性器官衰竭发生率(χ^(2)=9.443, P=0.009)、入住ICU比例(χ^(2)=6.019, P=0.049)、入住ICU天数(F=16.272, P<0.001)、病死率(χ^(2)=7.340, P=0.025)方面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坏死型和混合型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胰周坏死型(P<0.05),胰腺坏死型和混合型上述指标两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3种亚型有创干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47, P=0.137)。结论 CT诊断分型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CT 诊断分型 严重程度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