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岸带范围与边界的划定研究进展
1
作者 刘正一 胡飞龙 +4 位作者 肖凯 陈雪初 叶属峰 孙林 秦松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0,共6页
海岸带是陆地与海洋交互作用的过渡区域,不仅是全球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也承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长期以来,有关海岸带范围的划定存在多种观点,成为制约海岸带系统科学与工程体系建立的瓶颈问题。本文从地理学、地质学和社会... 海岸带是陆地与海洋交互作用的过渡区域,不仅是全球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也承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长期以来,有关海岸带范围的划定存在多种观点,成为制约海岸带系统科学与工程体系建立的瓶颈问题。本文从地理学、地质学和社会经济辐射范围等角度综述了海岸带边界的定义,提出了从海岸带功能视角确定边界的思路,并以海岸带生态屏障功能为依据,对海岸带边界划定方法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讨论。鉴于生态屏障功能是我国开展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本文提出在生态屏障这一功能导向下,海岸带的范围和边界的划分依据:陆域以各类保护区、滨海防护林的范围作为海岸带向陆侧的边界标准,并结合人类活动、海岛等区域对海岸带向陆一侧进行界定;海域以藻潮等海洋生态灾害暴发区域,以及红树林、海藻场、海草床、牡蛎礁、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边界作为依据,同时充分考虑候鸟迁徙在河口、海岛等海岸带区域特殊的路径需求,综合划定海岸带向海侧的边界。以此供大家商榷,为我国海岸带范围的科学划定提供有益的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功能 划分标准 生态屏障 陆海统筹
下载PDF
热带西北太平洋中尺度涡要素研究
2
作者 苏日昇 魏永亮 +1 位作者 唐泽艳 袁新哲 《海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7-43,共17页
热带西北太平洋的中尺度涡对海水的温盐结构及海洋渔业资源有显著影响。为了研究中尺度涡与环境流场变化之间的关联性问题,利用1993—2021年卫星高度计数据,基于流场几何特征方法识别与追踪热带西北太平洋的中尺度涡,以北赤道流(North E... 热带西北太平洋的中尺度涡对海水的温盐结构及海洋渔业资源有显著影响。为了研究中尺度涡与环境流场变化之间的关联性问题,利用1993—2021年卫星高度计数据,基于流场几何特征方法识别与追踪热带西北太平洋的中尺度涡,以北赤道流(North Equatorial Current,NEC)和北赤道逆流(North Equatorial Countercurrent,NECC)的流轴为界,将研究区域(2°N~20°N)从北到南依次划为A、B和C三个区域,对各区域中尺度涡要素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内的中尺度涡以≤28 d的短周期涡旋为主(占总数量的92.18%),半径在30~100km、振幅在1~3cm的中尺度涡分别占73.66%和75.56%,中尺度涡平均半径与平均振幅的相关系数为0.65,呈正相关。A区域的中尺度涡数量、生命周期、振幅和传播距离均高于B区域和C区域。B区域与C区域的反气旋涡生成超前于平均海洋尼诺指数4个月与1个月,相关性达到极大值-0.35与-0.53,并与NEC和NECC流场强度同期变化时有良好的相关性,A区域相关性不显著。由此可见,B、C区域中尺度涡数量、NEC、NECC和涡动动能年际变化受ENSO调制作用明显,在El Nino期间,NEC、NECC均增强,海表温度、海表面高度降低,风应力做功和海水平均动能增加,涡动动能通过吸收流场能量也得到加强,而在La Nina期间的涡动能回归正常水平。因此,ENSO强烈影响热带西北太平洋上层的海水动力过程,引起的中上层流场周期性变动,是该区域中尺度涡年际变化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西北太平洋 中尺度涡 时空特征 ENSO 涡动动能
下载PDF
陆海统筹生态保护修复的生态学基础、难点问题与对策建议
3
作者 陈雪初 孙彦伟 +2 位作者 温泉 王军 叶属峰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8,共8页
如何实现陆海和谐与统筹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沿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统筹好陆海空间,确保生态安全已经逐渐成为共识。本文从陆海空间生态耦联关系出发,探讨了陆海生态系统连续体和海陆生态交错... 如何实现陆海和谐与统筹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沿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统筹好陆海空间,确保生态安全已经逐渐成为共识。本文从陆海空间生态耦联关系出发,探讨了陆海生态系统连续体和海陆生态交错带的结构与功能,为陆海统筹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理论基础;分析认为陆海二元结构所导致的生态系统连续体断裂与生态交错带丧失,是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进一步提出了保护修复生态系统连续体,恢复陆海生态廊道连通,构建多生境生态缓冲空间,并促进陆海空间协同增效的对策建议,为我国推进面向陆海统筹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基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统筹 生态保护修复 生态系统连续体 生态交错带 生态廊道
下载PDF
“海岸带陆海生态廊道”专刊寄语
4
作者 叶属峰 陈雪初 +1 位作者 刘文华 秦松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共2页
“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的概念兼有“绿道”和“廊道”的内涵。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环境运动时期提出的“绿道(greenway)”概念,旨在连通分散的公园和开敞公共空间,形成综合性绿色通道网络。20世纪70年代Wilson等(1... “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的概念兼有“绿道”和“廊道”的内涵。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环境运动时期提出的“绿道(greenway)”概念,旨在连通分散的公园和开敞公共空间,形成综合性绿色通道网络。20世纪70年代Wilson等(1975)在岛屿生物地理学和复合种群理论的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廊道 绿道 公共空间 岛屿生物地理学 海岸带 绿色通道
下载PDF
“海洋再野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对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启示
5
作者 徐淑升 叶属峰 +2 位作者 孙庆杨 陈绵润 王磊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6,共8页
再野化是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新思路,强调3C原则,即核心区(cores)、连通性(corridors)和大型捕食动物(carnivores)。随着陆地再野化的发展,近年来海洋再野化的理念也被国外学者提出,国内外已有海洋再野化的实践案例。... 再野化是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新思路,强调3C原则,即核心区(cores)、连通性(corridors)和大型捕食动物(carnivores)。随着陆地再野化的发展,近年来海洋再野化的理念也被国外学者提出,国内外已有海洋再野化的实践案例。本文对海洋再野化的概念、内涵进行整理,对其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并基于海洋再野化的内涵,绘制了海洋保护区、海洋生态廊道等组成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网络3D图。基于当前我国海洋再野化存在的问题,例如海洋保护区空缺分析结果与人类活动密集区重叠、生态服务功能区域斑块化、海洋生态廊道规划滞后等问题,建议我国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中,注重食物链上层关键物种“自上而下”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作用,发挥我国体制优势,整合自然资源管理多项措施,包括:提高已有海洋保护区级别,新设海洋底栖生物的保护区;按不同级别和层次构建生态保护修复网络,补齐海洋生态廊道的短板;根据海洋的立体空间特点划定海洋生态廊道;将生态修复工程的修复区域通过生态廊道连入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野化 生态廊道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网络 问题与建议
下载PDF
基于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的Sentinel-1图像浅海水深反演
6
作者 黄茂苗 魏永亮 +3 位作者 唐泽艳 刘浩 袁文枭 袁新哲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7,共17页
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反演浅海水深在海洋遥感中极具挑战性。本文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为核心的机器学习算法,使用Sentinel-1、全球水深数据、风场和流场数据来反演杭... 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反演浅海水深在海洋遥感中极具挑战性。本文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为核心的机器学习算法,使用Sentinel-1、全球水深数据、风场和流场数据来反演杭州湾和长江口南缘相连的浅海区域的水深。首先分析反演的最佳风速和迭代次数,再对0~10 m、10~20 m、20~30 m、30~40 m、40~50 m的分段水深和0~10 m、0~20 m、0~30 m、0~40 m、0~50 m的总体水深用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进行精度评价,最后分析反演水深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反演的最佳风速约为3.78 m/s,并且GBDT模型达到最佳精度时的迭代次数远小于其他模型,最佳迭代次数为4。分段水深中,40 m以内的相关系数都高于0.8,其中以10~20 m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9;40~50 m则最低,为0.73。40~50 m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均为最大,分别为1.89 m和2.24 m,20~30 m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均为最小,分别为0.75 m和0.96 m。在总体水深中,虽然随水深区间的扩大,相关系数会逐渐增加,但是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的精度都随水深区间的扩大而下降,且在0~50 m区间内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最大,分别为1.06 m和1.59 m,因此反演的最佳区间为0~40 m。该区域的水深从杭州湾海岸线开始由浅及深阶梯增加,反演结果能够较好的表现研究区内的实际水深分布情况,比较符合当前区域的水下地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合成孔径雷达 水深 梯度提升决策树 迭代
下载PDF
互花米草在中国的40年:认知演变与治理对策 被引量:2
7
作者 江灿 贾俊鹤 +4 位作者 杨颖 盛蓉 任璘婧 纪焕红 叶属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8944-8956,共13页
外来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自1979年引进我国已有40余年的历史,对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鉴于互花米草极强的适应性和生态效应的双重性,人们对其认知也存在历史演变性。概述了互花米草在滨海湿地系统中的... 外来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自1979年引进我国已有40余年的历史,对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鉴于互花米草极强的适应性和生态效应的双重性,人们对其认知也存在历史演变性。概述了互花米草在滨海湿地系统中的正负生态效应及对互花米草近40年入侵历史认知的演变,总结了目前互花米草的治理现状与困境,并从政策、管理、工程等角度提出了互花米草的治理对策与建议。结果表明:(1)互花米草引入对我国滨海湿地具有保滩促淤、抗风消浪、固碳等正生态效应,也对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等造成负生态效应;(2)结合互花米草引入历史和各时期的研究,人们对互花米草认知经历了全面挖掘生态经济价值阶段(1979—2003年)、正负生态效的认知分化阶段(2003—2018年)及在滨海湿地保护、生物安全等视角下认知的更新阶段(2018年—至今)的转换;(3)鉴于互花米草的正负生态效应和总体体量,目前其防控工作尚存在重大困难,建议应以自然规律和生态文明为指导,多学科、多角度的进行因地制宜、分区管理。研究结果旨在为我国互花米草的研究、防治与管理提供借鉴,达到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目标,形成海陆统筹的生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物种 认知演变 正负生态效应 治理对策 互花米草
下载PDF
黑潮-亲潮交汇区中上层渔获量变动对涡旋的响应
8
作者 苏日昇 魏永亮 +2 位作者 唐泽艳 庞邓连 张春玲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2-393,共12页
海洋中尺度过程对渔场空间变动的影响是渔业资源评估的重要内容。为了阐明黑潮-亲潮交汇区(145°E~165°E和35°N~45°N)渔场资源丰度对中尺度涡的响应关系,利用上海海洋大学“淞航”号远洋综合调查船2021—2023年6—8... 海洋中尺度过程对渔场空间变动的影响是渔业资源评估的重要内容。为了阐明黑潮-亲潮交汇区(145°E~165°E和35°N~45°N)渔场资源丰度对中尺度涡的响应关系,利用上海海洋大学“淞航”号远洋综合调查船2021—2023年6—8月西北太平洋调查航次中上层拖网渔获产量和卫星高度计数据,研究了渔获密度与环境因子和涡旋的关系。结果显示,海水温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与渔场渔获密度分布在空间上显著相关,二者主导中上层渔场资源丰度,40°N以北海域平均渔获产量较高,40°N以南渔获产量偏低。气旋涡1~2倍半径内叶绿素a质量浓度正异常显著,反气旋涡叶绿素a质量浓度东北部正异常,其余方向均减少;涡旋2倍半径范围内,鱼群更偏向于气旋涡南部和反气旋北部聚集。气旋涡虽然是营养性涡旋,但其伴随的上升流导致水温过低,不利于鱼群聚集。黑潮-亲潮交汇区海洋生物倾向于在气旋涡南部和反气旋涡北部聚集。本研究可为西北太平洋短期的渔情预报和渔场重心预测提供科学依据,而黑潮流轴的年际动态差异引起的渔场变动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涡 渔场 资源丰度 环境变化 黑潮-亲潮交汇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