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XR技术的交互式地质场景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洪韬 朱月琴 +3 位作者 郭艳军 焦守涛 强伟帆 高振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69-478,共10页
扩展现实技术(XR)是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总称。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这些技术逐渐走入大众视野,被应用到各大领域。在地学中,XR技术能够让抽象概念更直观动态地展示出来,对地质数据可视化、地理信息... 扩展现实技术(XR)是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总称。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这些技术逐渐走入大众视野,被应用到各大领域。在地学中,XR技术能够让抽象概念更直观动态地展示出来,对地质数据可视化、地理信息交互、地学教育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介绍了这些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手段及在地学中的应用,为地学中使用XR技术提供技术认知,提出了可在XR技术中使用的交互方案,并选用了江苏丹阳第四系地质模型在XR里各自制作了测试场景。从地学工作者视角对IdeaVR、Unity 3D和UnrealEngine 4三款引擎进行对比,列举其各自优势,展示3种技术平台的制作过程、交互方式、展示效果及使用场景,并就地质模型导入通用引擎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展现实 虚拟现实 增强现实 混合现实 地学
下载PDF
基于标准地图制作公开版地质图的技术研究和示例
2
作者 孙涵睿 刘荣梅 +1 位作者 杨燕 魏炳强 《自然资源信息化》 2023年第5期40-45,共6页
地质图是地质调查和地质成果公开展示的基础,标准地图是地质图件编制必不可少的参考底图。为了解决标准化地质制图中的地图投影、比例尺难统一与数据格式不一致问题,本文以中国1∶1200万地质图标准化制图为例,运用ArcGIS和Adobe Illustr... 地质图是地质调查和地质成果公开展示的基础,标准地图是地质图件编制必不可少的参考底图。为了解决标准化地质制图中的地图投影、比例尺难统一与数据格式不一致问题,本文以中国1∶1200万地质图标准化制图为例,运用ArcGIS和Adobe Illustrator软件,加工处理最匹配标准地图比例尺的地质图数据,确定了地质图和标准地图数据套合后边界平均偏移距离最小、要素匹配度最高的Albers投影最佳参数,并处理要素间的关系,实现了2组地图数据的适配。在地质图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上,编制了基于标准地图的地质图。本文基于标准地图的地质数据加工处理、整合、制图技术流程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为公开版标准化地质图件制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地图 公开版地质图 地质图件 ARCGIS Adobe Illustrator
下载PDF
地质大数据资产化管理探索与实践
3
作者 杨燕 刘荣梅 +1 位作者 孙涵睿 焦守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1-196,共6页
地质大数据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地质数据是社会经济活动重要的组成要素,具有资产属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质大数据进行资产化管理,是规范地质大数据管理、发挥地质大数据经济价值、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必然途径。系统... 地质大数据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地质数据是社会经济活动重要的组成要素,具有资产属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质大数据进行资产化管理,是规范地质大数据管理、发挥地质大数据经济价值、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必然途径。系统研究了美国国家地理空间数据资产组合管理实践和国内企业数据资产化管理取得的成果,分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数据资产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勾画出地质大数据资产化管理策略,明确了地质大数据资产化管理的对象和主要要素,初步构建了数据价值评估体系,提出了地质大数据资产化管理的方式和加强数据资产产权保护的建议,并介绍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已开展的地质大数据资产化管理实践和数据资产登记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数据 大数据 资产化管理
下载PDF
虚拟仿真技术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4
作者 强伟帆 郭艳军 +1 位作者 周哲 周勇义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4-471,共8页
得益于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的迅速发展,虚拟仿真在科学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在地质学中,国内外高校已经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使其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但目前... 得益于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的迅速发展,虚拟仿真在科学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在地质学中,国内外高校已经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使其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但目前虚拟仿真在该领域的应用还存在场景内容欠缺,交互感不足,细节展示不够等问题。为能够进一步拓展虚拟仿真技术在地质学中的应用思路,文章对虚拟仿真技术在多个科学学科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介绍了面向地学的综合型、国际化的沉浸式虚拟仿真实验室实例。综合型的地学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立,将深度融合地学与虚拟仿真技术,为多学科交叉融合、国际化教学等未来的教学发展方向提供更有效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 地质学 野外实习 多人协同 学科融合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云端城市地质三维可视化框架 被引量:14
5
作者 宋越 高振记 王鹏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1-86,共6页
为了解决大型城市地质三维模型可视化面临的数据容量巨大、模型处理时间长、三维渲染慢、客户端对硬件依赖过高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park大数据技术搭建的云端城市地质三维可视化平台,包括数据存储层、数据调度层、云端渲染层、... 为了解决大型城市地质三维模型可视化面临的数据容量巨大、模型处理时间长、三维渲染慢、客户端对硬件依赖过高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park大数据技术搭建的云端城市地质三维可视化平台,包括数据存储层、数据调度层、云端渲染层、终端可视化层。对城市地质使用的地学大数据采用"纵向分层、横向分块"策略进行自动划分,在三维模型计算及三维可视化过程中,采用Spark Streaming+GPU的快速并行计算和任务调度,可高效地自动完成三维模型的分布式渲染、集中融合和可视化展示。在"地质云"中使用5台高性能云主机构建了城市地质三维可视化平台原型,采用雄安新区的地质、钻孔、高精度网格、倾斜摄影等约410GB的数据进行实验。经在线验证,无三维引擎的客户端访问云端的城市地质三维可视化计算平台,每秒可渲染并返回30帧三维图像,人机实时交互流畅,形成的这种新型"终端发请求、云端三维算"模式将对虚拟化城市地质走向实际应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三维可视化 分布式渲染 并行计算 城市地质
下载PDF
量子科学与大数据科学:推动地质学跨越式发展的两大利器 被引量:2
6
作者 焦守涛 张旗 +5 位作者 汤军 原杰 王振 陈万峰 蔡宏明 王跃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4-307,共14页
在理科数、理、化、生、地5大基础学科中,量子物理学、量子数学(量子计算、量子天文)、量子化学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快速发展的引擎。令人称奇的是,最近,量子生物学也异军突起,在量子应用方面取得了飞速的进步。相比之下,量子地球科学落伍... 在理科数、理、化、生、地5大基础学科中,量子物理学、量子数学(量子计算、量子天文)、量子化学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快速发展的引擎。令人称奇的是,最近,量子生物学也异军突起,在量子应用方面取得了飞速的进步。相比之下,量子地球科学落伍了。如何解决地质落后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地球科学研究中,量子科学和大数据科学可能是应当引起人们重视的两个领域。可是,针对量子与地质能否结合,量子科学能否引入地质学等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见解。本文介绍了量子科技的发展、应用与展望,探讨在中国发展量子地球科学的紧迫性和可能性,建议近期应当关注量子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大数据研究在地球科学领域正蓬勃发展着,本文讨论了以下若干问题:大数据与范式革命、大数据思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实用主义,以及地质大数据前瞻与挑战等问题。本文认为,量子地球科学研究应当未雨绸缪,地质大数据研究应当大力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量子 大数据 数据共享 思维
下载PDF
基于开源技术的地质空间大数据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3
7
作者 齐少凡 于雷易 +2 位作者 白明 梅丽斯 王延惠 《国土资源信息化》 2020年第4期16-21,共6页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和分布式并行计算是"地质云"2.0的关键技术。基于开源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HBase、并行计算框架Spark、空间信息服务器GeoServer等技术,完成了地质空间大数据系统设计与实现。本文论述了影响系统查询和计算性...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和分布式并行计算是"地质云"2.0的关键技术。基于开源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HBase、并行计算框架Spark、空间信息服务器GeoServer等技术,完成了地质空间大数据系统设计与实现。本文论述了影响系统查询和计算性能的关键技术,并使用地质空间数据进行了系统实验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开源技术设计的地质空间大数据系统是可行的,比传统技术具有更加高效的性能。HBase分布式存储和空间索引技术显著提高了地质空间大数据的空间查询性能,Spark并行计算技术和多线程技术明显提升了地质空间大数据的计算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空间大数据 分布式数据库 空间索引 分布式并行计算 空间信息服务
下载PDF
论地质大数据的特点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1
8
作者 谭永杰 刘荣梅 +1 位作者 朱月琴 文敏 《时空信息学报》 2023年第3期313-320,共8页
地质数据是地质工作的记录和成果表达的载体。结合地质工作和地质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体会,本文系统梳理了地质工作野外调查、观测监测、工程揭露、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遥感地质调查、分析测试、综合研究等手段采集及数字化已有... 地质数据是地质工作的记录和成果表达的载体。结合地质工作和地质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体会,本文系统梳理了地质工作野外调查、观测监测、工程揭露、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遥感地质调查、分析测试、综合研究等手段采集及数字化已有资料形成的数据特点,从地质数据客观存在和应用角度归纳出其具有广泛应用性、特殊再利用价值、高度相关性、较大局限性和多解性、多模态异构复杂性、高时空性、量大汇聚快等特点。这既具有大数据的典型特征,又具有地质行业的鲜明特色,是自然资源大数据和国家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地质大数据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地质大数据建设应加强地质数据模型归纳、地质大数据存储管理模式建立、地质大数据结构化转化技术、地质大数据产品分级标准与处理技术、地质大数据融合分析等方面研究工作,以及完善地质大数据体系建设,将地质大数据纳入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空间地学信息框架等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工作 地质数据 地质大数据 特点 发展方向
下载PDF
煤系地层三维地质模型精细化表达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宋越 高振记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47-151,159,共6页
三维地质体建模精细化已成为现阶段建模技术日渐重视的研究方向之一。模型贴图作为地质体模型精细化表达的重要技术手段,长期处于建模环节中被忽略的部分,仅能初步实现粗糙的贴图效果,且存在贴图变形扭曲、边界缝隙等问题丞待解决。本... 三维地质体建模精细化已成为现阶段建模技术日渐重视的研究方向之一。模型贴图作为地质体模型精细化表达的重要技术手段,长期处于建模环节中被忽略的部分,仅能初步实现粗糙的贴图效果,且存在贴图变形扭曲、边界缝隙等问题丞待解决。本文以某煤矿地层模型为研究对象,建立基础纹理样本库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纹理样本库扩充方法,采用Delaunay三角剖分技术对三维地质体进行重构,提高了网格模型质量,并选用切线空间法线贴图与边界无缝处理技术进行三维地质体贴图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三角剖分以及法线技术贴图的三维地质体比现有三维地质体贴图效果更加精细美观,大大提高了三维地质体模型的真实感,解决了边界不连续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纹理样本库 三维地质体 切线空间法线贴图 图像融合
下载PDF
基于BERT的金矿地质实体关系抽取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徐胜 朱月琴 +3 位作者 付立军 刘雨江 唐珂珂 李金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91-399,共9页
金矿实体关系的智能识别是提高金矿文献分析挖掘和知识提取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此次研究针对目前金矿实体关系抽取涉及到的核心问题,如金矿实体关系复杂、人工标注信息少等特点,提出了基于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 金矿实体关系的智能识别是提高金矿文献分析挖掘和知识提取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此次研究针对目前金矿实体关系抽取涉及到的核心问题,如金矿实体关系复杂、人工标注信息少等特点,提出了基于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的远程监督关系抽取模型。并通过金矿地质数据编码、金矿分类和金矿地质实体过滤等模块的优化改进,提高了金矿地质实体关系抽取的准确率。最后通过对金矿文献数据的实体关系抽取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监督 关系抽取 BERT 地质实体
下载PDF
基于云平台的部级开放基金课题管理系统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海强 万吉 +1 位作者 宋越 房华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CAS 2020年第4期497-501,共5页
为完成部级开放基金课题管理要求,全面分析了课题管理的各项业务需求,基于面向服务体系结构搭建了开放基金课题管理系统。该系统基于J2EE框架、B/S(Browser/Server)体系结构、Java语言研发,系统部署于云计算平台中,能完成实验室基金项... 为完成部级开放基金课题管理要求,全面分析了课题管理的各项业务需求,基于面向服务体系结构搭建了开放基金课题管理系统。该系统基于J2EE框架、B/S(Browser/Server)体系结构、Java语言研发,系统部署于云计算平台中,能完成实验室基金项目申请、评审、中期考核、结项、成果共享等全流程各环节的功能管理。经实际运行表明,该系统可在云端稳定高效运行,能满足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的在线实时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计算 课题管理 J2EE技术 B/S结构
下载PDF
一个新的花岗岩成因分类:基于变质岩深熔作用理论与大数据的证据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旗 翟明国 +5 位作者 魏春景 周李岗 陈万峰 焦守涛 王跃 袁方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9-329,共11页
花岗岩目前的ISMA分类不是一个系统的分类,花岗岩分类可能需要从花岗岩的起源来考虑。花岗岩源自变质岩,可能是来自地幔或玄武质岩浆底侵带来的热导致的下地壳底部发生部分熔融的熔体形成的。因此,花岗岩与变质岩源岩有成因联系和因果关... 花岗岩目前的ISMA分类不是一个系统的分类,花岗岩分类可能需要从花岗岩的起源来考虑。花岗岩源自变质岩,可能是来自地幔或玄武质岩浆底侵带来的热导致的下地壳底部发生部分熔融的熔体形成的。因此,花岗岩与变质岩源岩有成因联系和因果关系,变质岩为母,花岗岩为子。根据埃达克岩与残留相平衡的理论,埃达克岩形成于斜长石消失线之上。那么,出现在石榴石出现线之上的是什么花岗岩呢?出现在石榴石出现线之下的又是什么花岗岩呢?本文即尝试从这个思路来探讨花岗岩的分类,并采用大数据方法予以佐证,得到的初步结果可以将花岗岩分为3类:(1)位于斜长石消失线之上的为高Sr低Y型花岗岩(高压,代表加厚的地壳);(2)位于斜长石消失线与石榴石出现线之间的为低Sr低Y类型花岗岩(中压,代表正常厚度的地壳);(3)位于石榴石出现线之下的为高Y型花岗岩(低压,代表减薄的地壳)。大数据研究的结果支持上述分类,给出的地球化学标志大体是:Sr含量为400×10^(-6),Y含量为(20~35)×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分类 变质岩 部分熔融 深熔作用 残留相 大数据
下载PDF
造山橄榄岩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旗 张维 +4 位作者 姜丽莉 石玉若 焦守涛 王存智 王振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89-1506,共18页
造山橄榄岩和蛇绿岩的橄榄岩主要由地幔岩组成,造山橄榄岩代表陆壳下的地幔,蛇绿岩的橄榄岩代表洋壳下的地幔。洋壳下的地幔与陆壳下的地幔在物质组成上大体接近,但产出的构造背景明显不同。介绍了造山橄榄岩的组成、与造山橄榄岩有关... 造山橄榄岩和蛇绿岩的橄榄岩主要由地幔岩组成,造山橄榄岩代表陆壳下的地幔,蛇绿岩的橄榄岩代表洋壳下的地幔。洋壳下的地幔与陆壳下的地幔在物质组成上大体接近,但产出的构造背景明显不同。介绍了造山橄榄岩的组成、与造山橄榄岩有关的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地幔流体作用、成矿作用、造山橄榄岩侵位的机制等,以及中国几个可能的造山橄榄岩的基本情况,讨论了造山橄榄岩的演变过程及其与蛇绿岩的橄榄岩的区别。造山橄榄岩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初期的陆壳减薄和裂谷阶段、晚期的挤压造山2个构造演化阶段。有些地区只发育裂谷阶段,构造演化在裂谷后即夭折了,也称为造山橄榄岩。蛇绿岩与造山橄榄岩之间的区别不在物质组成和地球化学方面,而是在构造背景上。如有没有深海沉积、混杂堆积,有,是蛇绿岩;没有,则是造山橄榄岩。有没有超高压变质作用、地幔交代作用或地幔交代作用是否强烈,有且很强,可能是造山橄榄岩;没有,则可能是蛇绿岩。岩体是冷侵位还是热侵位,冷侵位是蛇绿岩,热侵位是造山橄榄岩。蛇绿岩出现在造山带,代表已经消失的洋盆;造山橄榄岩一般也出现在造山带,但代表的是减薄和撕裂的陆壳下的地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橄榄岩 蛇绿岩 阿尔卑斯 裂谷 超高压变质作用 流体 洋壳 陆壳
下载PDF
埃达克岩来自高压背景——一个科学的、可靠的、有预见性的科学发现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旗 焦守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75-1683,共9页
国内对埃达克岩的成因及其含义认识不同,已经争论20年了。虽然不同见解争论激烈,但是,笔者经过20年不懈的研究指出:埃达克岩的确与高压背景有关并可上升为理论了。虽然关于埃达克岩的形成和演化还有许多问题并不清楚,虽然埃达克岩仍存... 国内对埃达克岩的成因及其含义认识不同,已经争论20年了。虽然不同见解争论激烈,但是,笔者经过20年不懈的研究指出:埃达克岩的确与高压背景有关并可上升为理论了。虽然关于埃达克岩的形成和演化还有许多问题并不清楚,虽然埃达克岩仍存在激烈的争论,但是,这些并不能阻止埃达克理论的逐渐形成和完善。"埃达克岩形成于高压背景"已经可以被证明是一个近似正确的理论。笔者强调指出,埃达克岩的高锶低钇特点不能用常规的地球化学方法解释,只能用残留相理论解释,说明埃达克岩与榴辉岩(是榴辉岩,不是石榴石)处于平衡。埃达克理论之所以能够称为理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具有科学的预见性,本文提出埃达克理论的三个预言是:(1)埃达克岩不与南岭型花岗岩共生;(2)C型埃达克岩形成于高原和山脉;(3)埃达克岩与金铜成矿作用有关。笔者欢迎全球科学家对上述三个预言进行检验。文中还重新提出了"中国东部高原"问题,指出国内外已经消失的高原和山脉肯定不少。但如何恢复它们、识别它们?国外没有现成的实例、方法和思路。而"中国东部高原"的提出是有一定的依据的,是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这可能会开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文还建议根据埃达克理论部署区域性和战略性找矿工作,开展全球、全国的中酸性岩大普查,重点查明埃达克岩和南岭型花岗岩的时代和分布,划分地壳加厚和地壳减薄的区域,在埃达克岩发育区部署金铜找矿工作,在南岭型花岗岩发育区开展钨锡找矿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克岩 埃达克理论 高压 科学的预见性 金铜成矿作用 钨锡成矿作用 中国东部高原 花岗岩分类
下载PDF
中国蛇绿岩清理——兼论蛇绿岩研究的新思路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旗 任纪舜 +3 位作者 赵磊 焦守涛 王跃 王振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61-1078,共18页
中国蛇绿岩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存在许多问题。文中简要评述了日喀则、三江、青海、北秦岭、中亚造山带、东北以及中国南方蛇绿岩的若干问题,指出中国划归入蛇绿岩的地质体(组合)太多了,把许多可能不是蛇绿岩的地质体(组合)也当成... 中国蛇绿岩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存在许多问题。文中简要评述了日喀则、三江、青海、北秦岭、中亚造山带、东北以及中国南方蛇绿岩的若干问题,指出中国划归入蛇绿岩的地质体(组合)太多了,把许多可能不是蛇绿岩的地质体(组合)也当成了蛇绿岩。当前需要做的是去伪存真,对中国蛇绿岩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文中指出,地幔橄榄岩无疑是蛇绿岩最重要的成员,它来自洋壳下。世界上还有另一类来自陆壳下的地幔岩,被称为“造山橄榄岩”。因此,地幔橄榄岩并非蛇绿岩所独有。此外,有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在许多不同的构造背景下都可以出现类似MORB(大洋中脊玄武岩)地球化学性质的玄武岩,例如洋岛、岛弧、大陆溢流玄武岩、板内玄武岩以及太古宙(拉斑玄武岩和科马提岩)等。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一个地区只要有了地幔橄榄岩和MORB就是蛇绿岩了。文中回顾了蛇绿岩研究的两个发展阶段:前一个阶段以1972年的彭罗斯会议为标志,开启了蛇绿岩研究的新篇章,当时的学术界主要关注蛇绿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问题,关心蛇绿岩的岩石组合。新的阶段是从20世纪后期逐渐发展起来的,于近期取得了突出的进展。笔者等强调指出,蛇绿岩(野外出露更多的是蛇绿混杂岩)即蛇绿岩套,它不仅包括一个特定的岩石组合,还包括深海沉积。文中肯定了中外学术界在蛇绿岩构造研究方面获得的许多新发现、新思路和新进展。此外,大数据和地球物理方法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蛇绿岩是一个复杂体系,不确定的问题相当多。它们的解决需要构造地质学家、地层学家、古生物学家、岩石学家、地球化学家、年代学家以及地球物理学家的共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蛇绿岩 填图 大数据 地球物理
下载PDF
太古宙与现代的巨大差异:太古宙可能有板块构造吗?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旗 焦守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403-1409,共7页
太古宙出露的岩石(如TTG、科马提岩、绿岩带)大多与现代不同,故“将今论古”的思想不适合推演到太古宙,也不能把太古宙TTG对比为现今的埃达克岩。TTG与俯冲无关,也不是地壳加厚形成的,而可能是在停滞盖层构造背景下初始地壳内富钠玄武... 太古宙出露的岩石(如TTG、科马提岩、绿岩带)大多与现代不同,故“将今论古”的思想不适合推演到太古宙,也不能把太古宙TTG对比为现今的埃达克岩。TTG与俯冲无关,也不是地壳加厚形成的,而可能是在停滞盖层构造背景下初始地壳内富钠玄武岩部分熔融形成的。地球演化是一个不断散热的过程,太古宙属于热球阶段,元古宙以后可能才进入冷球阶段。因此,太古宙可能主要表现为停滞盖层构造,元古宙以后可能才出现板块构造。板块热俯冲的可能性很小,只有当岩石圈足够冷且具有一定的刚性和浮力时,板块才可能俯冲;而查明板块构造的地质记录(如蛇绿岩、蓝片岩、混杂堆积、深海沉积等)才能知道板块构造启动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古宙 TTG 板块构造 停滞盖层构造 “将今论古”思想
下载PDF
基于多元回归的黄土滑坡滑动距离预测模型探讨--以甘肃天水地区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邵葆蓉 孙即超 +3 位作者 朱月琴 王涛 刘甲美 陈晨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993-2003,共11页
滑坡滑动距离的预测是实现大比例尺滑坡风险评估的关键瓶颈之一。为定量分析滑坡地形高差、滑坡体积、坡体长宽比、滑坡平面曲率、斜坡坡度、植被覆盖等因素对黄土滑坡滑动距离的影响,以天水地区多年滑坡数据为例,应用因子相关分析法对... 滑坡滑动距离的预测是实现大比例尺滑坡风险评估的关键瓶颈之一。为定量分析滑坡地形高差、滑坡体积、坡体长宽比、滑坡平面曲率、斜坡坡度、植被覆盖等因素对黄土滑坡滑动距离的影响,以天水地区多年滑坡数据为例,应用因子相关分析法对滑动距离影响因子进行了综合分析,基于舒德格尔公式,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对降雨、地震诱发滑坡滑动距离估测方程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滑坡前后缘高差、滑坡体积、坡体长宽比和斜坡坡度可作为天水地区滑坡滑动距离预测模型的输入因子,其对滑坡滑动距离的影响程度可用偏回归系数定量描述。滑动距离预测模型优化后比舒德格尔公式增加了坡体长宽比和斜坡坡度2个指标,提高了模型在天水地区应用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距离 相关性分析 优化舒德格尔公式 多元回归模型
下载PDF
边缘大数据分析预测建模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钟运琴 朱月琴 焦守涛 《高技术通讯》 CAS 2022年第10期1067-1075,共9页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实时性要求的提高,中心控制的云端大数据分析方法无法满足实时性和准确性要求,表现为响应延迟大、成本开销大、特定环境下的预测准确性低。本文提出了在海量实时数据如传感器数据、流数据等场景下的边缘侧大数据分...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实时性要求的提高,中心控制的云端大数据分析方法无法满足实时性和准确性要求,表现为响应延迟大、成本开销大、特定环境下的预测准确性低。本文提出了在海量实时数据如传感器数据、流数据等场景下的边缘侧大数据分析预测建模方法,该方法在边缘侧训练小数据样本,根据特定的应用场景多接入边缘侧进行分布式建模学习,分而治之地训练模型和推理预测分析。首先,通过将大数据分析和边缘计算相结合提出了边缘侧和云端协同的大数据分析预测建模的理论范式框架;其次,在该标准范式框架的基础上,设计了边缘侧大数据分析预测的训练算法和调优机制;最后实现了边缘侧大数据分析的训练和评估系统原型。在百个节点测试环境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实时大数据场景,同云端训练相比,本文提出的边缘侧大数据训练的性能效率平均提升了3.95倍,网络通信量减少了88.7%,边缘侧协同训练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召回率和F1值比传统训练方法可以提升3%~9%,请求预测的响应延迟降低了67.5%。本文方法可有效应用于科学计算、智能金融、自动驾驶、安防监控、数据安全、智能工厂和智慧城市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计算 大数据分析 边缘大数据 边缘机器学习 边云协同
下载PDF
花岗岩,明天我们如何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旗 原杰 +7 位作者 汤军 周李岗 焦守涛 陈万峰 刘睿 王振 王跃 袁方林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41-956,共16页
花岗岩研究几百年了,取得了很多成绩,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今天的花岗岩研究存在很多争论,主要表现在如下11个方面: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岩浆活动与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关系问题、花岗岩分离结晶问题、水岩交换问题、构造环境问题、埃达克岩与压... 花岗岩研究几百年了,取得了很多成绩,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今天的花岗岩研究存在很多争论,主要表现在如下11个方面: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岩浆活动与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关系问题、花岗岩分离结晶问题、水岩交换问题、构造环境问题、埃达克岩与压力的关系以及Sr/Y值等问题。针对花岗岩的现状,文中着重探讨了今后花岗岩如何研究的问题,并提出3点建议。一是要解体岩浆岩类,将花岗岩从岩浆岩类中独立出来(与玄武岩并列)。岩浆岩包括幔源以及壳源两种类型的岩石,其中分布最广的是玄武岩和花岗岩。玄武岩是幔源的,花岗岩是壳源的,二者有很大的不同。而仅仅因为玄武岩和花岗岩都属于岩浆岩而要把花岗岩与玄武岩捆绑在一起,用一个理论统一解释玄武岩与花岗岩的问题,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二是花岗岩研究要从源头抓起,从变质岩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抓起,要改变花岗岩专家过分关注对侵入体研究的偏向,把精力集中到花岗岩起源的研究上来。三是下地壳填图可能是今后很长一个时期花岗岩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是花岗岩地球动力学意义之所在。变质岩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是与残留体处于平衡的,不同的花岗岩有不同的特征,主要反映了他们形成的源岩的特征。变质岩与花岗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和成因联系,这是下地壳填图的理论基础。下地壳填图的理论与方法国内外没有先例,应是花岗岩研究的前沿。此外,本文还强调,要彻底改变花岗岩和地质研究目前的现状,采用大数据与量子科技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大数据可以推动地质学从学科向科学的转变,量子(以及纳米)技术可以推动地质从宏观向微观领域进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变质岩 危机 下地壳填图 板块构造 玄武岩 大数据 量子 纳米
原文传递
花岗岩研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旗 原杰 +7 位作者 汤军 周李岗 焦守涛 陈万峰 刘睿 王振 王跃 袁方林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56-659,共4页
花岗岩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很难界定花岗岩研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目前想要系统叙述花岗岩研究的历史,是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本文以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所有花岗岩类为对象,指出花岗岩研究的昨天为前板块构造时代,即从火成论到槽台... 花岗岩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很难界定花岗岩研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目前想要系统叙述花岗岩研究的历史,是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本文以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所有花岗岩类为对象,指出花岗岩研究的昨天为前板块构造时代,即从火成论到槽台论,花岗岩处于理论探索时代,该阶段主要明确了花岗岩与玄武岩之间的关系。花岗岩研究的今天主要依靠板块构造理论,此阶段的主要贡献是推动了洋盆内花岗岩理论的进步和促进了造山带花岗岩理论的研究。花岗岩研究的明天应为后板块构造时代,此阶段可能主要是探讨大陆花岗岩的形成与演化,为此,需要脱离开板块构造理论的指导,将花岗岩理论从玄武岩理论中独立出来,将花岗岩理论与大陆构造理论结合起来,将花岗岩成因与变质岩深熔作用结合起来,探讨利用花岗岩特征反演下地壳的特征。花岗岩的争论从未停歇过,研究越深入,要解决的问题越多。通过回顾花岗岩的昨天,探讨花岗岩的今天,展望花岗岩的明天,希望能够开辟花岗岩研究的新方向、新思路、新理论,推动花岗岩理论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槽台论 板块构造 大陆构造 大洋花岗岩 大陆花岗岩 变质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