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危岩崩塌防治技术体系及工程选型分析
1
作者 周云涛 吴波 +1 位作者 蔡强 梁炯 《钻探工程》 2024年第2期108-118,共11页
危岩崩塌防治技术是保障危岩工程安全稳定的关键。通过对危岩崩塌防治技术的优缺点、适用条件、工程设置原则以及选型程序的分析,认为危岩崩塌防治技术可分为主动防治技术、被动防治技术和辅助防治技术,各项防治技术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 危岩崩塌防治技术是保障危岩工程安全稳定的关键。通过对危岩崩塌防治技术的优缺点、适用条件、工程设置原则以及选型程序的分析,认为危岩崩塌防治技术可分为主动防治技术、被动防治技术和辅助防治技术,各项防治技术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适用条件,按照工程设置原则采纳使用,适时选择多种技术组合方式的治理措施进行危岩崩塌工程防治;危岩崩塌防治技术选型应遵循查清危岩体基本情况→评价危岩体状态→选择危岩防治技术→分析防治技术选型结果的基本程序,确定危岩崩塌防治技术选型程序各环节的关键参数,以确定合适的崩塌防治技术。研究成果可为危岩崩塌防治工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关键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岩崩塌 防治技术体系 选型程序 主动防治技术 被动防治技术 辅助防治技术
下载PDF
积石山Ms6.2级和泸定Ms6.8级地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对比 被引量:4
2
作者 铁永波 张宪政 +15 位作者 曹佳文 秦雅东 王立朝 董英 郭富赟 郭兆成 白永健 冉涛 侯圣山 王涛 高波 卢佳燕 李光辉 宁志杰 向炳霖 孙才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59,共14页
2023年积石山Ms6.2级地震是继2022年泸定Ms6.8级地震后在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地区发生的又一次强震事件。2次地震均诱发大量地震地质灾害,但由于发震断层类型、地质和地貌等条件的差异,2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呈现显著的差异性。... 2023年积石山Ms6.2级地震是继2022年泸定Ms6.8级地震后在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地区发生的又一次强震事件。2次地震均诱发大量地震地质灾害,但由于发震断层类型、地质和地貌等条件的差异,2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呈现显著的差异性。为揭示不同震区地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本研究采用地面调查、遥感解译和空间叠加统计等方法,对比分析了积石山和泸定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和控灾因子。结果表明:断层类型控制了同震地质灾害的发育优势坡向和垂向空间展布,即“背向坡效应”和“上下盘效应”;地貌条件是影响同震地质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即川西高山峡谷地貌中“线状”分布和陇西黄土地貌中“面状”分布;特殊土体类型、气候、植被覆盖等差异性是同震地质灾害调查与应急处置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因子。本次研究可为不同断层类型和不同地貌区同震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范围划定、趋势预测和灾后重建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泸定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对比研究 同震滑坡分布特征 控灾因子
下载PDF
四川省喜德县地质灾害“点面双控”体系探索与实践
3
作者 徐伟 铁永波 +5 位作者 王家柱 郑玄 白永健 徐如阁 梁东波 欧文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3年第5期1-9,共9页
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双控是我国“十四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任务之一,各试点省份和地区均在探索如何有效开展“点面双控”,并逐渐形成点面双控的管理制度、责任体系和技术方法。在归纳四川省喜德县地质环境条件和前期防灾减灾... 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双控是我国“十四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任务之一,各试点省份和地区均在探索如何有效开展“点面双控”,并逐渐形成点面双控的管理制度、责任体系和技术方法。在归纳四川省喜德县地质环境条件和前期防灾减灾工作成效的基础上,总结了在喜德县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双控工作的做法和经验,结合我国现有地质灾害四大体系,提出了包含五个板块的点面双控体系:风险调查评价与动态调整板块,提高“点面双控”针对性、时效性、可操作性;监测预警与响应处置板块,提高“点面双控”监测覆盖面、预警准确度和响应效率;风险常态管理与防御板块,提升“点面双控”常态防御能力与管理水平,推动防御和管理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变;科普宣传与培训演练板块,提升“点面双控”全民认知水平和避灾能力;制度建设板块,完善责任体系,制定双控制度。通过上述工作,实现了喜德县风险隐患动态监测与常态化防御,提升了喜德县地质灾害防控能力,可为其他地区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喜德县 点面双控 隐患点 风险区
下载PDF
2022年9月5日泸定M_(S)6.8地震的同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佳佳 陈龙 +9 位作者 李元灵 刘民生 石胜伟 易靖松 张文 张世林 孙金辉 杨栋 鲜杰良 蔡佳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7-178,共12页
基于2022年9月5日泸定M_(S)6.8地震的野外调查,结合遥感解译结果,总结了泸定地震同震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主控因素,研判了同震地质灾害的演化趋势,并针对同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不同阶段给出了相应的建议。结果显示:泸定地震同震地质... 基于2022年9月5日泸定M_(S)6.8地震的野外调查,结合遥感解译结果,总结了泸定地震同震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主控因素,研判了同震地质灾害的演化趋势,并针对同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不同阶段给出了相应的建议。结果显示:泸定地震同震地质灾害整体以小-中型崩塌、滑坡为主,集中分布在磨西镇和海螺沟、得妥镇湾东村、得妥镇大渡河沿岸三个区域;主震和余震、鲜水河活动断裂、地形地貌、特殊岩土体是泸定地震同震崩滑空间分布的主控因素;泸定地震震后地质灾害在未来十年内会极为活跃,需要密切关注磨西河和支沟、大渡河河谷两侧的高陡岸坡、大渡河高阶地、磨西台地边缘区域以及磨西镇、得妥镇同震崩滑密集发育的泥石流沟谷。根据同震地质灾害应急防范的管理逻辑,建议地方政府按照过渡性安置详查阶段、恢复重建阶段、长远规划阶段三个阶段来针对性地开展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泸定地震 同震地质灾害 主控因素 演化趋势 防灾减灾建议 鲜水河断裂
下载PDF
西南山区典型地质灾害链成灾模式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铁永波 张宪政 +6 位作者 龚凌枫 高延超 白永健 徐伟 巴仁基 李宗亮 葛华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71-1080,共10页
西南山区是中国地质灾害链最发育、成灾最严重的地区。为深入认识区域地质灾害链成灾模式,文章在系统收集西南山区历史上19次典型重大灾害事件基础上,分析了地质灾害链的主控因素及成灾特征,总结了滑坡型、崩塌型、泥石流型3类灾害链分... 西南山区是中国地质灾害链最发育、成灾最严重的地区。为深入认识区域地质灾害链成灾模式,文章在系统收集西南山区历史上19次典型重大灾害事件基础上,分析了地质灾害链的主控因素及成灾特征,总结了滑坡型、崩塌型、泥石流型3类灾害链分类模式及5种链式成灾过程,并选择每一类中的典型地质灾害链成灾过程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地质灾害链成灾机理研究、数据库构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及跨界流域链式灾害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等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地质灾害链防范建议,旨在为区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规划、重大工程与城镇建设安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山区 地质灾害链 成灾模式 跨界流域 风险管控
下载PDF
二十世纪以来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研究历程与展望 被引量:5
6
作者 铁永波 葛华 +8 位作者 高延超 白永健 徐伟 龚凌枫 王家柱 田凯 熊小辉 范文录 张宪政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53-665,共13页
西南地区发育有我国近30%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是我国地质灾害成因最复杂、数量最多、灾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为更好地了解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研究历史和防灾减灾工作,本文在系统梳理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危害特征现状基础上,简要... 西南地区发育有我国近30%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是我国地质灾害成因最复杂、数量最多、灾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为更好地了解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研究历史和防灾减灾工作,本文在系统梳理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危害特征现状基础上,简要回顾了二十世纪以来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研究的主要历程,并分三个主要阶段对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效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研究应重点关注高山极高山区高位远程地质灾害识别技术、特大地质灾害链形成机理与风险防控、基于地质灾害孕灾背景大数据智能挖掘的风险动态评价等,可供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地质灾害研究历程 链式地质灾害 趋势与展望
下载PDF
川西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时空分布规律 被引量:3
7
作者 白永健 铁永波 +5 位作者 孟铭杰 熊小辉 高延超 葛华 巴仁基 徐伟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66-674,共9页
川西地区受青藏高原隆升和发育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大河深切割等作用,共发育地质灾害16411处,以滑坡和泥石流为主,是我国地质灾害高风险地区。本文采用资料收集、数理统计、Arcgis软件分析等方法分析发现,川西地质灾害具有成因机制复杂,突... 川西地区受青藏高原隆升和发育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大河深切割等作用,共发育地质灾害16411处,以滑坡和泥石流为主,是我国地质灾害高风险地区。本文采用资料收集、数理统计、Arcgis软件分析等方法分析发现,川西地质灾害具有成因机制复杂,突发性、群发性与链生性、危害大等特点。形成机理差异大,滑坡变形模式以滑移-拉裂、蠕滑-剪断、倾倒折断等模式为主;泥石流形成机理主要为土力-水力驱动型和堵溃型;崩塌失稳主要表现为滑移式、倾倒式和坠落式。发育分布规律在低山和中山区呈带状,和沿活动断裂带和深切河谷呈线状集中分布;受地震和强降雨影响,地质灾害年际变化大,2008、2009、2013年、2017年地质灾害频发、高发和群发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地区 地质灾害 发育特征 时空分布规律
下载PDF
千米级水平孔施工技术在绿色勘查钻探中的应用
8
作者 李俊萍 黄晓林 +2 位作者 胡立 吴金生 罗显粱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489-491,共3页
高原山区铁路建设沿线地形起伏度大、生态脆弱、地质构造复杂、断裂活动频繁,平均海拔3000m以上(张永双等,2022、2021)。布设多条长大埋深隧道,更有长达42 km,埋深在2000 m以上。在隧道顶部布设众多深度超过2000 m的工程勘探垂直孔,实... 高原山区铁路建设沿线地形起伏度大、生态脆弱、地质构造复杂、断裂活动频繁,平均海拔3000m以上(张永双等,2022、2021)。布设多条长大埋深隧道,更有长达42 km,埋深在2000 m以上。在隧道顶部布设众多深度超过2000 m的工程勘探垂直孔,实施难度极大。为了克服海拔高、地形陡、减少搬迁,保护生态等困难,采用水平孔钻进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心钻机 川藏铁路 水平孔 金刚石钻头
下载PDF
考虑冻融侵蚀型物源的不同流域单元泥石流易发性评价——以藏东贡觉地区为例
9
作者 田尤 黄海 +5 位作者 高波 陈龙 李元灵 杨东旭 张佳佳 李洪梁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1期40-51,共12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高原山区潜在泥石流暴发的概率将增大,定量评估泥石流易发性是区域减灾防灾的先行手段。基于现场调查和研究结果,首次计算了藏东贡觉地区的冻融侵蚀强度(DR)。选取物源条件和地形条件,采用加权信息量法评价了藏东...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高原山区潜在泥石流暴发的概率将增大,定量评估泥石流易发性是区域减灾防灾的先行手段。基于现场调查和研究结果,首次计算了藏东贡觉地区的冻融侵蚀强度(DR)。选取物源条件和地形条件,采用加权信息量法评价了藏东贡觉地区泥石流的易发性,以四组流量阈值划分的不同流域单元作为评价单元对比分析了易发性评价结果。结果显示,四组易发性评价结果差异明显,随着流域单元划分数量的降低(流量阈值增大),研究区中风险区面积逐渐增大,高~极高风险区面积先增大后降低。受试者特征曲线(ROC)验证结果表明,使用G2组(流量阈值5000)划分得到的流域单元模型评估效果更好,AUC值为0.895,高易发区、极高易发区面积占全区约34.1%。八个评价因子中,冻融侵蚀强度(DR)、地形特征指数(TCI)和平面曲率(Pl_cv)是泥石流易发程度贡献率较大的三个因子。考虑冻融侵蚀型物源和地形水文因子建立的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模型,为冻融侵蚀现象明显的藏东地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对指导地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冻融侵蚀强度 地形水文因子 加权信息量法 藏东贡觉地区
下载PDF
藏东南乌连沟石冰川活动特征与灾变机制
10
作者 李元灵 余斌 +7 位作者 黄海 陈龙 杨东旭 张佳佳 高波 田尤 李洪梁 罗伦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2期406-416,共11页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石冰川活动性增强,产生灾变的趋势上升。采用遥感影像分析、现场调查及气象和径流监测等方法,获取了藏东南地区乌连沟石冰川的特征数据,分析其灾变形成泥石流的诱发因素及过程。结果显示,乌连沟石冰川2010...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石冰川活动性增强,产生灾变的趋势上升。采用遥感影像分析、现场调查及气象和径流监测等方法,获取了藏东南地区乌连沟石冰川的特征数据,分析其灾变形成泥石流的诱发因素及过程。结果显示,乌连沟石冰川2010—2017年平均运动速度为1~3 m·a^(-1),且前缘整体运动速度显著高于中后部。石冰川前缘向前运动进而失稳,可持续为沟道输送松散物源,2013年及2014年约有5600~9000 m^(3)石冰川输送的松散物质被启动。形成泥石流除需要充沛的物源外,还需要足够的水源启动。区内降雨量有限,乌连沟最大径流出现在5—6月,主要由高温引发冰雪消融贡献。分析2013年及2014年两次泥石流事件发现,其主要诱发因素是高温,灾变机制为气温快速升高导致表层冰雪快速消融,融水在石冰川表面凹陷处积聚形成湖塘,湖水泄流启动了石冰川前缘积累的松散物质形成泥石流。未来随着气候变暖加剧,石冰川的活动性进一步增强,在急剧升温或强降雨影响下,形成泥石流的规模及频率可能会增加,需防范石冰川灾变形成泥石流的致灾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冰川 泥石流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下载PDF
边坡雷达在重大突发性滑坡应急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11
作者 徐伟 铁永波 +5 位作者 李江 李宗亮 巴仁基 田凯 冉涛 王家柱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0-161,共12页
西南地区突发性重大地质灾害常发生于深切河谷区,在应急抢险过程中,存在人员难到达、地面调查与监测困难、灾害持续变形破坏造成的危害大等问题。以西藏自治区江达县白格滑坡和四川丹巴县阿娘寨滑坡应急抢险为例,应用边坡雷达对白格滑... 西南地区突发性重大地质灾害常发生于深切河谷区,在应急抢险过程中,存在人员难到达、地面调查与监测困难、灾害持续变形破坏造成的危害大等问题。以西藏自治区江达县白格滑坡和四川丹巴县阿娘寨滑坡应急抢险为例,应用边坡雷达对白格滑坡残留体和阿娘寨滑坡复活体进行应急监测和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边坡雷达获取各测点的累计视向变形量、变形速率、变形加速度等监测数据绘制监测区变形云图和监测曲线,判识滑坡区变形破坏及发展趋势、研判各变形区所处的变形演化阶段,快速对临滑破坏区进行识别与预报。边坡雷达能对突发性重大地质灾害开展非接触式全天候实时监测,既能实时掌握灾害变形特征,也保证了监测人员安全,对今后类似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监测和预警预报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格滑坡 阿娘寨滑坡 边坡雷达 变形规律 匀速变形阶段
下载PDF
川西红层地区泥石流特征研究——以德昌县群英村王家坡沟为例
12
作者 向炳霖 铁永波 +1 位作者 李果 张宪政 《华南地质》 CAS 2024年第1期143-151,共9页
2022年8月23日德昌县乐跃镇群英村王家坡沟暴发群发性泥石流灾害,导致群英村至太平村的乡道严重堵塞,乡道两侧的耕地及经济作物大面积受毁。为揭示此次群发性泥石流的发育规律,本文结合实地调查和遥感影像对王家坡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动... 2022年8月23日德昌县乐跃镇群英村王家坡沟暴发群发性泥石流灾害,导致群英村至太平村的乡道严重堵塞,乡道两侧的耕地及经济作物大面积受毁。为揭示此次群发性泥石流的发育规律,本文结合实地调查和遥感影像对王家坡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动力学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泥石流在短历时强降雨情况下,坡面入渗迅速形成地表径流聚集于沟道,水流沿程掏蚀、侧蚀沟道岸坡形成大量的沟道松散固体物质,泥石流规模呈放大趋势冲出沟口形成泥石流灾害。该泥石流沟松散堆积物动储量为1.21×10^(4)m^(3),主要分为沟道物源、崩滑物源、侵蚀物源3种物源类型,其中沟道物源占比最大;最后计算了不同暴雨频率条件下泥石流的流量以及冲击力,为王家坡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可靠的数据和相应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红层 动力学特征 德昌县 川西地区
下载PDF
川西鲜水河、安宁河和龙门山断裂带地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的讨论
13
作者 吕国森 章旭 +4 位作者 张云辉 SAFONOVA Inna 黄豪擎 余中友 代倩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1-359,共19页
[研究目的]研究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和龙门山断裂带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可为川西地热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水文地球化学、热储温度计算、氢氧同位素等方法分析了分布在3条断... [研究目的]研究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和龙门山断裂带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可为川西地热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水文地球化学、热储温度计算、氢氧同位素等方法分析了分布在3条断裂带上的48处典型温泉(地热井)的水化学组分、水化学过程、热储温度和深度、热水补给来源等特征,并探讨了其形成模式。[研究结果]结果显示:(1)鲜水河断裂带热水水化学类型以HCO_(3)-Na型为主;龙门山断裂带主要为SO_(4)-Na和Cl-Na型;安宁河断裂带包括HCO_(3)·Cl-Na、HCO_(3)·SO_(4)-Ca·Mg和Cl·SO_(4)-Na型等。(2)3条断裂带地热水组分主要受硅酸盐矿物溶解和离子交换作用控制。(3)鲜水河断裂带热储温度为129.6~210.6℃,深度为2532~4184 m,冷水混入比为66%~82%;安宁河断裂带热储温度为81~121.9℃,深度为2155~3519 m,冷水混入比为52%~95%;龙门山断裂带热储温度为108.2~153℃,深度为3573~5654 m,冷水混入比为68%~89%。(4)3条断裂带的地热水接受大气降雨补给,补给高程分别为鲜水河断裂带2493~5034 m、安宁河断裂带3235~3839 m和龙门山断裂带1628~4574 m。(5)鲜水河断裂带地热水的“δ^(18)O漂移”程度强于安宁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部分地热水出现“δ^(18)O漂移”和“负向漂移”特征。[结论]基于本次研究得到的3条断裂带地热水成因模式,鲜水河断裂带地热水的开发潜力优于安宁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是四川省中高温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地热水 水文地球化学 热储 补给来源 形成模式 地热地质调查工程 龙门山 四川西部
下载PDF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耦合的崩塌形成机理研究:以藏东昌都地区上三叠统石灰石矿山采场崩塌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洪梁 高波 +5 位作者 张佳佳 田尤 陈龙 黄海 王灵 李宝幸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95-1011,共17页
石灰石矿山采场崩塌是藏东昌都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是矿山企业安全生产和铁路工程建设面临的主要地质安全问题之一。文章采用基础地质、构造地质和灾害地质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详实的地质灾害调查,查明崩塌发育规律,分析岩体结构面特... 石灰石矿山采场崩塌是藏东昌都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是矿山企业安全生产和铁路工程建设面临的主要地质安全问题之一。文章采用基础地质、构造地质和灾害地质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详实的地质灾害调查,查明崩塌发育规律,分析岩体结构面特征,探讨崩塌灾害的形成机理,并建立其破坏模式。结果表明:藏东昌都地区上三叠统石灰石矿山采场崩塌沿区内褶冲带呈线状展布;岩体内发育纵张节理(S_(1))、横张节理(S_(2))、“X”型共轭剪节理(S_(3)、S_(4))及层间剪节理(S_(5))共5组与区域褶皱和对冲系断裂配套的陡倾构造结构面,将岩体切割为破碎的块体;研究区崩塌地质灾害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耦合的产物。晚三叠世(T_(3))早期,昌都地区陆内裂谷盆地环境沉积形成的上三叠统波里拉组(T_(3) b)灰岩是崩塌发育的沉积建造基础;新生代(Cz)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引发的强烈褶皱造山运动奠定了区内构造格架,是崩塌发育的必要条件;第四纪(Q)以来的强烈新构造运动和晚更新世(Q3)以来的湿-热气候频繁交替、充沛降雨、现代人类活动等做为内和外动力的耦合作用是崩塌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研究区内崩塌灾害存在倾倒式、坠落式和滑移式3种破坏模式。研究成果对岩溶区崩塌灾害防治与相关铁路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塌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 形成机理 结构面 褶皱造山运动 水岩交互作用 铁路工程 地质灾害
下载PDF
基于PFC2D的缓倾顺层滑移-溃曲型岩质滑坡破坏机制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苗朝 张勇 +1 位作者 李乾坤 易靖松 《钻探工程》 2023年第5期11-17,共7页
川东红层地区岩层倾角通常较缓,在缓倾顺向斜坡上出现了一种较为特殊的滑移-溃屈变形破坏形式。相对于缓倾岩层的顺层滑移,其破坏、受力和变形显得较为复杂。本文在分析兴浪坡滑坡变形模式的基础上,基于PFC2D软件对其进行破坏过程及微... 川东红层地区岩层倾角通常较缓,在缓倾顺向斜坡上出现了一种较为特殊的滑移-溃屈变形破坏形式。相对于缓倾岩层的顺层滑移,其破坏、受力和变形显得较为复杂。本文在分析兴浪坡滑坡变形模式的基础上,基于PFC2D软件对其进行破坏过程及微观力学分析。结果显示:受川东宽缓褶皱影响滑坡所处地形呈上陡下缓的特点,岩层变缓和老滑坡堆积造成的应力集中是斜坡发生滑移-溃曲的原因。变形破坏模式解析其分为滑移-弯曲鼓胀、强烈弯曲-隆起和滑移-溃屈破坏3个阶段。模型破坏云图位移显示滑坡中部监测点2位置存在应力集中导致的岩体错断和剪断特征,与实际调查相符合。滑坡中部溃曲处在滑动前主要表现为压应力集中,当应力集中到一定程度,岩体沿着层面或破碎带剪切贯通,形成滑移-弯曲-溃曲变形模式。研究结果对于其他类似边坡的稳定性评价和识别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倾顺层滑坡 滑移-溃曲 变形破坏模式 数值模拟 PFC2D
下载PDF
基于岩腔后退的危岩断裂破坏分析——以重庆市万州区太白岩危岩为例
16
作者 周云涛 蔡强 +1 位作者 谢忠胜 梁炯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8-148,共11页
硬质岩体危岩的突发性破坏本质是岩体的脆性断裂破坏。以重庆市万州区太白岩危岩为例,将危岩后缘卸荷裂隙的扩展贯通简化为半无限大板的边缘裂纹断裂问题,建立了卸荷结构面接触与非接触的裂纹断裂力学模型,推导了Ⅰ型裂纹、Ⅱ型裂纹应... 硬质岩体危岩的突发性破坏本质是岩体的脆性断裂破坏。以重庆市万州区太白岩危岩为例,将危岩后缘卸荷裂隙的扩展贯通简化为半无限大板的边缘裂纹断裂问题,建立了卸荷结构面接触与非接触的裂纹断裂力学模型,推导了Ⅰ型裂纹、Ⅱ型裂纹应力强度因子以及联合应力强度因子表达式,并基于数值模拟手段提出了危岩结构面正应力与剪应力确定方法。万州太白岩危岩W10断裂破坏分析结果表明:危岩崩塌失稳受控于岩腔的深度,岩腔深度加大,后缘卸荷裂隙扩展,其力学机制根据岩腔深度变化表现为拉破坏和拉剪破坏;对于危岩W10,裂纹联合应力强度因子随岩腔深度的增大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大的趋势,Ⅰ型裂纹断裂应力强度因子具有与联合应力强度因子相同的变化特征;岩腔深度3~6 m以及9~10 m内,危岩裂纹主要为拉应力集中状态;岩腔深度6~9 m时,危岩裂纹处于拉剪应力状态;当岩腔深度为3.8 m时,危岩W10发生拉剪断裂破坏,断裂扩展角为2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力学模型 应力强度因子 断裂判据 危岩 岩腔
原文传递
藏东红层地区断裂对泥石流物源的控制作用——以西藏贡觉县哇曲中游流域为例
17
作者 高波 张佳佳 +2 位作者 陈龙 田尤 刘建康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3年第5期20-31,共12页
哇曲为金沙江二级支流,位于藏东昌都红层地区贡觉县,流域中游为高山峡谷区,是县域内典型的降雨型泥石流集中发育区。该区泥石流在发育密度、规模、活动性等特征上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且泥石流的发育表现出了与断裂的强烈相关性。基于现... 哇曲为金沙江二级支流,位于藏东昌都红层地区贡觉县,流域中游为高山峡谷区,是县域内典型的降雨型泥石流集中发育区。该区泥石流在发育密度、规模、活动性等特征上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且泥石流的发育表现出了与断裂的强烈相关性。基于现场调查,结合无人机航空摄影对哇曲流域泥石流发育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哇曲中游集中发育19条小—中型降雨型泥石流,发育密度0.84条/km,远高于全县0.009条/km^(2)的平均水平;左岸泥石流在发育密度、流域面积、主沟长度、堆积体积等特征上均高于(大于)右岸,左右岸泥石流呈明显差异分布。(2)哇曲中游右岸泥石流物源以风化碎屑类物源为主,呈全沟域分布;左岸泥石流以崩滑物源和风化碎屑为主,集中分区在沟谷中上游,总量较右岸大,其中断层破碎带内物源量占比大,成为左岸泥石流的主要物源。(3)断裂是影响哇曲中游泥石流集中发育且呈现差异分布的最主要因素,主要体现在对物源条件的控制上。(4)断裂以改变岩体结构、控制地层分布、改变微地貌和地下水条件等方式控制泥石流物源条件,导致两岸泥石流物源形成速率和物源量明显不同,成为泥石流差异分布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降雨型泥石流 差异分布 发育特征 哇曲
下载PDF
滑坡抗滑短桩的受力特性模拟研究
18
作者 李乾坤 蔡强 +1 位作者 梁炯 张勇 《钻探工程》 2023年第5期29-35,共7页
抗滑短桩是滑坡常用的治理措施之一,应用较为广泛,但其承载机理尚不清晰。采用FLAC3D模拟程序建立不同长度抗滑短桩加固滑坡的数值模型,分析滑坡模型变形特征以及抗滑短桩受力特性,进一步揭示抗滑短桩加固滑坡的受力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抗滑短桩是滑坡常用的治理措施之一,应用较为广泛,但其承载机理尚不清晰。采用FLAC3D模拟程序建立不同长度抗滑短桩加固滑坡的数值模型,分析滑坡模型变形特征以及抗滑短桩受力特性,进一步揭示抗滑短桩加固滑坡的受力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长度的抗滑短桩可显著提高滑坡的整体稳定性;(2)随着抗滑短桩桩长的增加,桩身受力趋于均匀,桩-土协同作用增强,滑体最大位移逐渐降低,但降低速率减小;(3)自由段桩长与滑体厚度比值<0.6时,滑坡出现“越顶”破坏现象;(4)建议抗滑短桩的自由段长度与滑体厚度比值取为0.7~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抗滑短桩 受力特性 越顶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川东巴中市恩阳区近水平土质滑坡破坏模式及专业监测预警
19
作者 李乾坤 苗朝 +1 位作者 程英建 张勇 《钻探工程》 2023年第5期43-51,共9页
巴中市恩阳区属于典型川东北红层区域,近几年大量的人类工程活动及强降雨极易诱发浅表层土质滑坡,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本文通过对巴中市恩阳区近3年(2020—2022年)新增的25处近水平土质滑坡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区域典型的土质滑... 巴中市恩阳区属于典型川东北红层区域,近几年大量的人类工程活动及强降雨极易诱发浅表层土质滑坡,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本文通过对巴中市恩阳区近3年(2020—2022年)新增的25处近水平土质滑坡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区域典型的土质滑坡地质模型:此类近水平土质滑坡的基本特征为岩层倾角和地形坡度均在10°以内(多为3°~5°),呈近水平状,滑体土层厚度前缘薄,后缘厚,且滑坡前缘存在高陡临空面,岩、土分界面明显。在此基础上定性分析了此类滑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前缘滑移-拉裂,次级剪切滑动,逐级牵引滑移,整体滑动变形。选择区内一处典型的近水平土质滑坡为研究对象,以滑坡前缘和中后部地表位移为主要监测对象,并监测降雨强度,通过GNSS地表位移监测站、裂缝位移计、雨量计等监测设备对滑坡开展专业监测,监测数据表明,近水平土质滑坡的实际变形破坏模式与理论分析结论基本一致。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为区内同类型滑坡在设计专业监测方案,制定精准防灾避险措施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 近水平土质滑坡 破坏模式 滑坡监测预警 巴中市恩阳区
下载PDF
基于易发性分区的区域滑坡降雨预警阈值确定——以云南龙陵县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宋昭富 张勇 +3 位作者 佘涛 孙金辉 韩新强 陶昶旭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3年第4期22-29,共8页
滑坡所处不同易发等级的区域,降雨预警阈值差别较大。为提高滑坡降雨预警的针对性和准确率,文章以野外地质调查和滑坡易发条件分析为基础,结合信息量模型和层次分析法开展滑坡易发性评价,再通过滑坡发生概率与前期累计降雨量的相关性分... 滑坡所处不同易发等级的区域,降雨预警阈值差别较大。为提高滑坡降雨预警的针对性和准确率,文章以野外地质调查和滑坡易发条件分析为基础,结合信息量模型和层次分析法开展滑坡易发性评价,再通过滑坡发生概率与前期累计降雨量的相关性分析,分区进行滑坡降雨预警阈值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坡度、高程、距断层距离、工程地质岩组、水系是龙陵县滑坡的主要孕灾地质条件;龙陵县滑坡非易发区面积为14.33 km^(2),低易发区面积为1053.87 km^(2),中易发区面积为1471.65 km^(2),高易发区面积为254.73 km^(2);确定单日和前3日为降雨预警时间,分区分时细化了降雨预警阈值模型;对比降雨预警阈值模型应用于龙陵县滑坡监测预警中的前后,预警信息减少了70条,预警准确率提高了14.4%,并实现了镇安镇户帕村施家寨组滑坡的有效预警。文章为区域滑坡降雨预警阈值确定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易发性分区 发生概率 降雨预警阈值模型 监测预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