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探测评价技术体系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杨洋 王睿 +6 位作者 赵牧华 邢怀学 郑红军 张庆 陈春霞 李云峰 程光华 《华东地质》 2022年第2期245-254,共10页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梳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探测评价研究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建立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探测评价技术体系的建议。突破传统地质工作理念,把城市地上、地面、地下一定深度国...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梳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探测评价研究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建立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探测评价技术体系的建议。突破传统地质工作理念,把城市地上、地面、地下一定深度国土空间作为整体,在立体、多维、多尺度、多介质空间下,认为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全要素可分为全空间地理要素信息、全功能构筑物要素信息和全要素地质信息;通过空间地理测绘、钻探、地球物理探测、高光谱岩心扫描、分析测试等探测技术和三维动态建模技术,建立城市地下全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全功能地下设施数据库和全要素地质信息数据库;通过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要素评价和要素重要性评价,实现对城市地下多种地质资源协同开发评价和城市地下空间功能分层开发强度阈值评价。该文提出的全要素分类-全要素探测-全信息集成-全资源评价技术体系,可为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全生命周期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 全要素 探测 评价 技术体系
下载PDF
基于建筑高度和地层厚度的城市地下空间占用深度快速评估方法——以杭州市为例
2
作者 杨洋 苏晶文 +6 位作者 郑红军 蔡磊 蔡小虎 王睿 邢怀学 李云峰 程光华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7-264,共8页
城市高密度的建筑物事实上占据了位于其下部一定深度的地下空间资源,其占用深度对城市地下空间(UUS)网络化开发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UUS规划前,需要掌握规划范围内地下空间占用深度和空间分布格局。UUS占用深度除地下建筑物深度外还包... 城市高密度的建筑物事实上占据了位于其下部一定深度的地下空间资源,其占用深度对城市地下空间(UUS)网络化开发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UUS规划前,需要掌握规划范围内地下空间占用深度和空间分布格局。UUS占用深度除地下建筑物深度外还包括下部地基持力层深度,其与建筑高度和场地地质条件相关。笔者等提出基于建筑高度和地层厚度的UUS占用深度快速评估方法,以杭州主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建筑高度数据和收集建筑基础数据建立评估数学模型,利用百度建筑数据和杭州三维地质模型生成的地层厚度数据,并基于GIS平台的空间分析,实现了对杭州市主城区建筑地下空间占用深度的快速评估。研究成果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所需的大范围地下空间占用情况提供了高效的评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高度 地层厚度 地下空间 占用深度 快速评估模型
下载PDF
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风险三维评价方法与实践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睿 窦帆帆 +1 位作者 李云峰 葛伟亚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5-196,共12页
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风险三维评价是合理进行地下空间立体化开发、降低开发地质风险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工作方法体系仍有待深入探讨。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风险的类型、地质诱因与核心评价指标,以... 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风险三维评价是合理进行地下空间立体化开发、降低开发地质风险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工作方法体系仍有待深入探讨。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风险的类型、地质诱因与核心评价指标,以及传统二维评价的局限性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三维地质建模、三维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三维空间分析等关键三维方法技术,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风险三维评价技术方法体系。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在南京市江北新区开展了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风险三维评价实例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显示该方法体系能够显著提升三维尺度下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风险评价精度和准确性,为立体化地下空间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 地质安全风险 三维评价 江北新区 南京市
下载PDF
论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现状与未来 被引量:13
4
作者 吴立新 刘帝旭 +2 位作者 杨洋 苏晶文 程光华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5-49,共15页
地下空间资源(USR)是一种新型国土资源,兼备资源、环境的双重属性。而城市地下空间资源(UUSR)则是现代城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与载体,极其宝贵、十分敏感且不可逆,其开发利用务必科学有序、合理统筹。UUSR评价是其开发利用、国土空间... 地下空间资源(USR)是一种新型国土资源,兼备资源、环境的双重属性。而城市地下空间资源(UUSR)则是现代城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与载体,极其宝贵、十分敏感且不可逆,其开发利用务必科学有序、合理统筹。UUSR评价是其开发利用、国土空间用途统一管制及城市立体规划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分析了土地及矿产资源评价、地下水资源影响评价与UUSR评价的异同,从7个方面论述了UUSR评价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与不足,讨论了加强UUSR评价研究及其内涵建设的重要性。本文还论述了UUSR的3个关键科学问题—UUSR评价元素的多尺度效应、UUSR与开发利用的互馈机制、UUSR评价元素的动态响应,探讨了UUSR评价的主要研究内容,提出了5个方面的未来趋势。初步提出了建立地下空间资源学(SUSR)的设想,给出了SUSR的初步定义,并构建了其基本框架与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 资源评价 适宜性 地下空间资源学
原文传递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鑫宇 董杰 +4 位作者 王睿 曾海燕 徐美君 秦升强 于鹏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8-355,共8页
城市地下空间是缓解用地饱和矛盾、改善城市生态的重要空间资源,也是开创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良策,科学高效地进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至关重要。本文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赋权、评价模型、三维建模与可视化、评价系... 城市地下空间是缓解用地饱和矛盾、改善城市生态的重要空间资源,也是开创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良策,科学高效地进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至关重要。本文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赋权、评价模型、三维建模与可视化、评价系统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与不足;对如何合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提升三维地质建模精度、搭建地下空间综合系统三个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相应对策;阐明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发展趋势:全要素、全资源的统筹协调,需求导向的针对性评价模式,创新性、连续化的评价模型。该研究成果可促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的深化,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评价与有序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 开发适宜性 立体评价 全要素协同规划 地下空间综合系统
下载PDF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7
6
作者 田聪 苏晶文 +1 位作者 倪化勇 王睿 《华东地质》 2021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解决城市问题、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及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地下空间资源进行全面评价是保障地下空间安全利用的前提。文章系统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的资源属性及评...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解决城市问题、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及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地下空间资源进行全面评价是保障地下空间安全利用的前提。文章系统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的资源属性及评价现状,梳理了目前主要的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方法及其在不同城市的应用进展。当前,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对评价指标权重赋值,对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适宜性、资源容量、质量、价值及潜力进行评估,特点是评价目的多样、内容广泛、指标选取各具特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权重赋值主观性强、评价模型不完善等。在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地下多种资源协同评价、全空间三维评价、地质环境响应评价三方面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的发展趋势,这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资源 评价方法 研究进展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基岩山区型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方法
7
作者 王睿 田聪 +2 位作者 史洪峰 蔡磊 苏晶文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8-16,60,共10页
基岩山体地下空间的开发是山区城市增加土地供应的关键途径之一。以黄山市南部城镇群为研究对象,从盆地城市建设区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和山体地下空间硐室开发两方面需求以及开发特点出发,通过两种技术路线,在盆地区通过聚焦主要制约要素,... 基岩山体地下空间的开发是山区城市增加土地供应的关键途径之一。以黄山市南部城镇群为研究对象,从盆地城市建设区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和山体地下空间硐室开发两方面需求以及开发特点出发,通过两种技术路线,在盆地区通过聚焦主要制约要素,采用负面清单法进行评价;基岩山区采用以构造活动影响和岩体自身特征为核心指标,考虑地下水、坡度等影响因子,构建评价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多目标线性加权法进行评价。将区域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成果融合解译,并利用ArcGIS软件构建评价单元和评估模型,形成基岩山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盆地-山区组合评价成果的融合可有效支撑山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以及重要工程选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山区 地下空间 资源评价 节理
原文传递
地下空间资源调查技术体系构建总体思路与主要任务
8
作者 王睿 张庆 +3 位作者 陆远志 邢怀学 葛伟亚 程光华 《地理信息世界》 2022年第5期81-86,共6页
地下空间资源是生态文明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工作的开展情况,指出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围绕我国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的需求,本文提出以城市地下空间、矿... 地下空间资源是生态文明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工作的开展情况,指出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围绕我国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的需求,本文提出以城市地下空间、矿山地下空间、战略储藏调查评价为主的全国地下空间调查评价思路,提出“统一精细探测指标,多源数据汇聚整合,一体化智能建模与场景构建,三维要素分析与提取,资源评价与多目标数据出口”的工程化技术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资源 调查评价 城市地下空间 矿山地下空间 全要素
下载PDF
城市隧道防淹技术体系研究
9
作者 黄俊 邢冬冬 +2 位作者 张忠宇 郭屹忠 王阿华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17-1927,共11页
为解决近年来频发的极端暴雨天气导致的城市隧道淹水问题,首先,通过相关文献及新闻报道梳理国内外城市隧道发生淹水致灾的原因和已有城市隧道相关的防淹经验;其次,对现有全国主要城市关于隧道防淹的现行政策、标准以及城市隧道运营阶段... 为解决近年来频发的极端暴雨天气导致的城市隧道淹水问题,首先,通过相关文献及新闻报道梳理国内外城市隧道发生淹水致灾的原因和已有城市隧道相关的防淹经验;其次,对现有全国主要城市关于隧道防淹的现行政策、标准以及城市隧道运营阶段涉及防淹工作的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城市隧道的防淹措施开展研究,将城市隧道防淹措施分为6大系统:1)挡水系统,提升隧道出地面范围的防洪能力;2)截水系统,提前截流隧道外部水;3)排水系统,确保隧道内部排水系统顺畅并满足高标准暴雨重现期的排水需求;4)控制系统,保证隧道排水系统正常工作的供配电和控制系统;5)预警系统,增加隧道内外淹水预警装置进行提前防范;6)应急系统,提出发生淹水事故后的应急保障措施。综合城市隧道养护等级、隧址范围内城市内涝风险等级,确定城市隧道的防淹分级可分为1级、2级和3级,并根据城市隧道的防淹等级确定已有城市隧道的防淹改造方案或待建隧道的防淹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隧道 防淹措施 防淹改造 防淹分级 系统防控
下载PDF
河流冲积平原饱和砂土区地下管线渗漏诱发地面塌陷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云峰 张庆 +4 位作者 陆远志 葛伟亚 周小平 侯莉莉 郭纪祥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2,共8页
河流冲积平原区是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区域,地层以松散冲洪积物为主,该地区地下管网破损带走松散地层极易形成隐蔽性很高的地下空洞,进而诱发地面塌陷,威胁人身财产和基础设施安全。以安庆市长风路地面塌陷为例,建立渗流、应力多场可控... 河流冲积平原区是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区域,地层以松散冲洪积物为主,该地区地下管网破损带走松散地层极易形成隐蔽性很高的地下空洞,进而诱发地面塌陷,威胁人身财产和基础设施安全。以安庆市长风路地面塌陷为例,建立渗流、应力多场可控的等比实体模型箱,开展城市地面塌陷仿真实验,分析带水管线破损后地层中孔洞发育过程及孔洞周边各个方向应力变化特征,旨在揭示地面塌陷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安庆市长风路地面塌陷从孕育到塌陷,经历了小孔、竖直孔洞、塌陷坑三种形态,可将地下异常孔洞当作前兆进行预警;(2)河流冲积平原区城市地面塌陷的孕灾环境是地层的高渗透性地层和地下水位,诱发因子是管道的破损,尤其是污水排水管道破损;(3)城市地面塌陷危害大小主要受控于管道及地下水位相对埋深,且可以根据地层性质对塌陷坑的大小进行计算评估。该成果可为城市地面塌陷风险评价、防治区划等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面塌陷 饱和砂土 致灾机制 冲积平原 长风路 安庆市
下载PDF
中国城市地质工作发展历程及展望
11
作者 李云峰 葛伟亚 +3 位作者 张庆 陆远志 侯莉莉 华健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48-350,共3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国城市扩张呈现出普遍性、显著性、持续性、周期性和波动性(Liu Fang et al.,2021)。“十五”期间东部、超大城市的扩张,到“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全国大中小城市的普遍扩张,再到“十三五”期间各类城市的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国城市扩张呈现出普遍性、显著性、持续性、周期性和波动性(Liu Fang et al.,2021)。“十五”期间东部、超大城市的扩张,到“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全国大中小城市的普遍扩张,再到“十三五”期间各类城市的城市扩张呈现减速趋势,如图1所示各城市逐渐从外延式扩张转化为内涵式增长(尹上岗等,2022)。我国以城市为服务对象的地质工作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质 地质资源 城市化 地质安全风险 地下空间
下载PDF
服役期隧道结构安全控制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4
12
作者 黄俊 张顶立 +5 位作者 梁文灏 董飞 李奥 赵光 杨奎 牛晓凯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9,共19页
结构安全问题始终贯穿着隧道全寿命周期,是保障交通线路正常通行的关键节点之一。从隧道结构典型病害类型、病害感知、结构安全状态评价与病害整治等方面入手,梳理服役期隧道结构安全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研究结果表明:服役期隧道结构... 结构安全问题始终贯穿着隧道全寿命周期,是保障交通线路正常通行的关键节点之一。从隧道结构典型病害类型、病害感知、结构安全状态评价与病害整治等方面入手,梳理服役期隧道结构安全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研究结果表明:服役期隧道结构病害主要包括水害、混凝土结构裂损、结构变形超限以及衍生病害;渗漏点的分布与隧道结构的复杂程度有一定关联。隧道病害受周边环境和结构自身共同影响,不同病害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密切,在特定情况下互为因果。高清数字图像、激光点云、探地雷达图像均可作为深度学习的训练数据集,病害识别的效果与计算机性能、GPU以及神经网络模型有直接关系,工程中通常借助快速移动平台提高病害的识别效率;依托量子计算的人工智能手段将是隧道病害感知发展的方向。健康监测系统的实施是掌握隧道结构安全状态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其故障率高、成本高、条件要求高的缺点,业内已开展了关于轻量化监测的有关探索。规范中推荐的隧道安全评价方法有单指标评价和综合评价,目前常用的安全评价理论有数十种之多,未来应将相关理论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作为研究的重点。注浆是隧道病害整治的重要手段之一。新技术的应用极大提升了隧道病害整治行业的技术水平,但距离大面积推广尚有一段距离,目前隧道病害整治效果的后评估体系尚未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役期隧道 结构病害 病害感知 安全评价 病害整治 综述
下载PDF
基于加权信息量的镇江高新区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2
13
作者 崔雨 崔志鹏 +3 位作者 杨春杰 金华丽 谭燕 方龙建 《地质学刊》 CAS 2024年第1期107-114,共8页
合理选取地质灾害影响因子并对因子进行优化分级是准确评价地质灾害易发性的关键。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选取7个指标因子构建滑坡影响因子指标体系,并以各因子条件下滑坡灾害比例和信息量曲线的突变点为依据,对连续型评价指标因子进行优... 合理选取地质灾害影响因子并对因子进行优化分级是准确评价地质灾害易发性的关键。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选取7个指标因子构建滑坡影响因子指标体系,并以各因子条件下滑坡灾害比例和信息量曲线的突变点为依据,对连续型评价指标因子进行优化分级。在此基础上,基于ArcGIS平台,运用层次分析法加权的信息量模型对镇江高新区滑坡灾害的易发性进行评价。根据易发区划分指标将研究区划分为高、中、低滑坡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结果与已有滑坡灾害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该评价方法可为低山丘陵地区滑坡地质灾害的评价与防治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因子 因子分级 加权信息量模型 ARCGIS 滑坡易发性评价 镇江
下载PDF
河谷平原跨区域工程地质层序厘定与平面分区方法——以安徽沿江地区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洋 苏晶文 +2 位作者 李云峰 王睿 张庆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019-2025,共7页
随着中国城市群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群一体化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但跨区域工程建设面临着工程地质层划分标准不统一、工程地质分区不系统等问题,制约了工程地质资料的区域共享与重大工程的一体化开发。提出了以第四系土体的沉积环境... 随着中国城市群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群一体化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但跨区域工程建设面临着工程地质层划分标准不统一、工程地质分区不系统等问题,制约了工程地质资料的区域共享与重大工程的一体化开发。提出了以第四系土体的沉积环境演化为基础,综合土体结构特征、物理力学状态及空间分布特征的工程地质层序厘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基于区域沉积环境演化规律提出工程地质分区方法,对重点地区识别影响工程建设的关键地质层,划分工程地质段。以安徽沿江地区为例,结合33个150000标准图幅工程地质调查工作,系统梳理了安徽沿江地区地貌特征和第四纪地层特征,建立了标准工程地质层,共5个主层,17个亚层;建立了河谷平原跨区域工程地质分区,共2个大区,6个亚区,为皖江城市群沿江地区工程规划建设提供了工程地质基础格架。研究成果可为河谷平原型城市群的工程地质层序厘定与平面分区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谷平原 沉积环境 工程地质层序 平面分区
下载PDF
预固结对长江漫滩相软土抗剪强度的影响研究
15
作者 崔志鹏 严刚 +3 位作者 王军 钟萍 王振祥 吴琪 《岩土工程技术》 2024年第1期116-120,共5页
固结快剪试验是获取软土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的重要方法,长江漫滩相软土具有压缩性高、孔隙比大、含水率高、渗透率低、固结时间长等特点,严重影响了软土固结快剪试验的生产效率。为研究预固结对长江漫滩相软土抗剪强度的影响,并探索提... 固结快剪试验是获取软土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的重要方法,长江漫滩相软土具有压缩性高、孔隙比大、含水率高、渗透率低、固结时间长等特点,严重影响了软土固结快剪试验的生产效率。为研究预固结对长江漫滩相软土抗剪强度的影响,并探索提高漫滩相软土固结快剪试验效率的方法,以南京长江漫滩相软土为研究对象,制定了预固结-卸载剪切、正常固结剪切、预固结-卸载-再固结剪切3种试验方案,开展了一系列固结和剪切试验。试验研究表明:长江漫滩相软土是一种前期固结迅速,后期固结稳定缓慢的软土;固结25 min时固结度可以达到95%,而完全固结稳定需要5~8 h;软土抗剪强度均随固结度U的增加呈增大趋势,其增长速度逐渐减缓,各荷载条件下抗剪强度随U提高的增长幅度基本相同;当固结度为70%~80%时,其抗剪强度达到完全固结时的90%~95%。研究成果可为软土固结快剪试验的方法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滩相软土 预固结 固结度 固结时间 抗剪强度
下载PDF
地质-地球物理三维可视化建模及其应用——以雄安新区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欧洋 张杰 +5 位作者 冯杰 刘东明 贾定宇 杨峰 胡志鹏 林振洲 《华东地质》 2022年第3期286-296,共11页
地球物理方法作为探测地质结构的有效手段,可提供丰富的地质资料,利用地球物理数据开展三维可视化建模,能够将其转化为有用的地质信息,对形象、直观、准确地认识地下情况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雄安新区三维地质结构探测需求,基于钻孔、地... 地球物理方法作为探测地质结构的有效手段,可提供丰富的地质资料,利用地球物理数据开展三维可视化建模,能够将其转化为有用的地质信息,对形象、直观、准确地认识地下情况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雄安新区三维地质结构探测需求,基于钻孔、地质剖面、地震、测井等数据资料,采用三维构造建模、属性模拟、三维数据体网格分析等技术,建立了雄安新区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和容东地区浅部三维物性模型,实现了三维模型的可视化显示与分析。地质-地球物理三维可视化建模为查明雄安新区地层结构和构造格架,评价水源地、深层地热资源和工程场地等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数据 三维可视化 构造建模 属性模拟 雄安新区
下载PDF
考虑应力历史及密实状态的漫滩相软土剪切强度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军 崔志鹏 +2 位作者 严刚 范玉梅 吴琪 《工程勘察》 2023年第7期13-19,共7页
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是评价软土结构稳定性和地基承载力的重要参数。长江漫滩相软土具有含水率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灵敏度高、抗剪强度低等工程特性,为系统研究漫滩相软土的不排水剪切强度,对具有不同初始有效围压、固结度及孔隙比... 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是评价软土结构稳定性和地基承载力的重要参数。长江漫滩相软土具有含水率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灵敏度高、抗剪强度低等工程特性,为系统研究漫滩相软土的不排水剪切强度,对具有不同初始有效围压、固结度及孔隙比漫滩相软土开展了系列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研究表明:各围压条件下不排水抗剪强度τ_(f)随孔隙比e的增大而降低,且降低速率逐渐减小,二者呈负幂函数关系,并建立了不同e条件下漫滩相软土的c和φ评价方法;τ_(f)随固结度U的增大而增大,并引入抗剪强度折减系数μ定量表征U对τ_(f)的影响。对比分析发现:三轴试验获取的τ_(f)与直剪试验获取的f具有强相关性,当U=1时,三轴试验获取的τ_(f)与直剪试验获取的τ_(f)基本一致;当U<1时,三轴试验获取的τ_(f)小于直剪试验获取的τ_(f),且随U的降低,两者的比例差异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滩相软土 抗剪强度 固结度 孔隙比 折减系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