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资源资产规划:理论内涵、作用机理与编制逻辑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晓蕾 吴飞 +3 位作者 沈春竹 金志丰 陈诚 周秦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9,共9页
研究目的:界定自然资源资产规划理论内涵,明确规划定位、层级和分类,剖析规划引领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的作用机理,理顺规划编制逻辑。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实践案例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自然资源资产规划即以国土空间规划... 研究目的:界定自然资源资产规划理论内涵,明确规划定位、层级和分类,剖析规划引领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的作用机理,理顺规划编制逻辑。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实践案例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自然资源资产规划即以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为前提,以资产配置高效化、综合利益最大化、所有者收益最优化为根本目标,由不同履职主体对权责范围内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和使用的目标、方向以及空间时序进行统筹安排的过程。规划定位为国家发展规划体系的专项规划,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以及资产规划、专题规划和配置单元规划三类。(2)资产整备、资产配置和资产经营是规划关键策略和抓手,通过规划实施,可推进自然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交易化、产品服务资金化,实现自然资源资产“存在价值—使用价值—要素价值—交换价值”演化。(3)资产规划编制实践要以“整体管护、整体配置、权责利统一”为根本原则,按照“目标导向+分区调控+策略牵引+协同落实”的逻辑开展。研究结论:自然资源资产规划是引导实现自然资源资产“明晰权利—高质供给—市场配置—价值显化—经营管理—收益分配—系统监督”全链条管理的关键,从资产价值实现视角为国土空间规划做补充,是推进“两统一”协同的重要桥梁,需尽快完善规划体系,深化技术规范研究,统筹开展各层级规划试编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资产规划 资产整备 资产配置 资产经营
下载PDF
自然资源管理创新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关键环节与实施路径 被引量:7
2
作者 金志丰 张晓蕾 陈诚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共10页
研究目的:揭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自然资源管理的互动关系,研究自然资源管理创新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与实施路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自然资源管理创新通过自然资源“要素化、空间化... 研究目的:揭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自然资源管理的互动关系,研究自然资源管理创新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与实施路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自然资源管理创新通过自然资源“要素化、空间化、市场化、品质化”,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发现—捕获—提升—实现—发挥—再提升”。(2)自然资源管理中的调查确权、规划引领、核算评估、资源配置和供给能力提升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5个关键环节。(3)实施路径包括:基于调查确权分区域、分层次开展生态产品信息普查;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内容,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和使用规划、生态产品专项规划研究探索;引入“标准生态产品”理念,建立生态产品基准价格体系和公示价格体系;推动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丰富配置规则;以整治修复为抓手提升供给能力和质量,提升溢价水平。研究结论:基于“1+5+N+1”的自然资源管理创新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逻辑,深化管理方式、政策和机制研究创新,是加快促进生态资源资产价值转化和保值增值的关键和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管理 生态产品 关键环节 实施路径
下载PDF
人地复合生态系统韧性研究进展及其对海岸带生态系统韧性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永超 张海涛 +1 位作者 应超 李加林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5-425,共11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高强度开发的双重影响下,人地复合生态系统和受陆海系统交互影响的海岸带地区生态脆弱性更加明显。如何有效把握人地复合生态系统发展动向,合理规划与调控社会经济活动、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一直是可持续发展领域...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高强度开发的双重影响下,人地复合生态系统和受陆海系统交互影响的海岸带地区生态脆弱性更加明显。如何有效把握人地复合生态系统发展动向,合理规划与调控社会经济活动、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一直是可持续发展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韧性作为系统的内在特征,在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人地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表现。然而,目前关于人地复合生态系统韧性的内涵、评估方法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范式,韧性的量化评估方法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梳理和归纳现有研究成果认为,韧性经历了从工程韧性、生态韧性到演进韧性的转变,其概念及内涵仍在不断拓展与深化;总结对比了基于过程形成性和状态总结性的韧性评估方法发现,将韧性作为过程与结果的综合评估研究仍较为缺乏;在抵抗扰动、维持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韧性理念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等将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应用中人地复合生态系统安全的重要保障。根据人地复合生态系统韧性研究进展的分析结果,结合海岸带生态系统韧性研究的现状及不足,认为未来需要在加强海岸带生态系统韧性内涵挖掘、完善海岸带生态系统韧性评价体系、提高海岸带生态系统韧性监测精度、促进学科融合推动海岸带生态系统韧性有效修复实践等方面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复合生态系统 韧性 可持续发展 评估方法 启示
下载PDF
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设计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晓蕾 严长清 金志丰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2年第7期20-26,共7页
自然资源领域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阵地。当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内涵不清、家底不明、实现路径不健全、保障机制不完善等挑战。基于此,文章构建了贯穿“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全过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逻辑框架,从自然资... 自然资源领域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阵地。当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内涵不清、家底不明、实现路径不健全、保障机制不完善等挑战。基于此,文章构建了贯穿“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全过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逻辑框架,从自然资源管理环节入手探讨了构建公共性和经营性两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并提出由调查监测、产品认定、规划引导、价值评价、经营开发、保护补偿和政策保障七大机制构成的“2+N”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领域 生态产品价值内涵 价值实现 制度设计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海岸带韧性时空特征及驱动因子分析
5
作者 陈宇昕 刘永超 +4 位作者 应超 郑天 黄祺宇 李加林 杨莹 《海洋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9-823,共15页
海岸带作为海、陆、气交互影响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复杂地球关键带,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多源的不确定风险快速增加。将韧性理论引入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能够有效缓解风险扰动与冲击并最大程度减少负面影响,是实现... 海岸带作为海、陆、气交互影响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复杂地球关键带,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多源的不确定风险快速增加。将韧性理论引入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能够有效缓解风险扰动与冲击并最大程度减少负面影响,是实现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必然要求。基于DPSIR模型构建海岸带韧性评估框架,从像元和行政区划多角度分析了长三角海岸带韧性的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了海岸带韧性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海岸带韧性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由低等级转变为中等等级,各子系统指数变化程度不同,除响应子系统外均呈现上升趋势;(2)长三角海岸带韧性高值区主要集中于上海市、浙江省北部的宁波市,低值区主要集中于南通市、盐城市和连云港市,省(直辖市)的海岸带韧性位序格局基本保持不变,均呈现为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3)长三角海岸带韧性变化强度以三次变化为主,变化剧烈区域集中于上海市、温州市、宁波市、台州市,海岸带韧性变化速率表现为负增长后回升和速率不断加快两种模式;(4)长三角海岸带韧性发展的主导因素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政府规制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是长三角海岸带韧性变化的重要因素,人类因素对海岸带韧性变化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韧性 DPSIR模型 驱动因素 长江三角洲
下载PDF
江苏省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被引量:1
6
作者 谢淑玲 张晓蕾 陈扬 《自然资源情报》 2022年第10期52-57,共6页
行使好自然资源部门“两统一”职责,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产权市场建设是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点。本文对江苏省土地市场建设成效和经验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当前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市场建设现状和问题,借鉴... 行使好自然资源部门“两统一”职责,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产权市场建设是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点。本文对江苏省土地市场建设成效和经验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当前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市场建设现状和问题,借鉴土地市场建设经验,从明确目标、夯实产权基础、完善产权权能、健全市场体系、加强监测监管等方面提出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建设思路与建议,为江苏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市场化配置,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要素 市场建设 土地市场 江苏省
下载PDF
1980-2015年山东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小珲 蔡利平 王亚男 《上海国土资源》 2019年第2期38-42,共5页
海岸带作为陆海生态系统的交错带,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的热点区域。以山东省沿海地区40km范围内的海岸带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1990、2000、2010和2015年的TM影像,对近35年来山东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情... 海岸带作为陆海生态系统的交错带,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的热点区域。以山东省沿海地区40km范围内的海岸带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1990、2000、2010和2015年的TM影像,对近35年来山东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山东省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城乡建设用地的面积迅速增加,未利用土地面积显著减少,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向城乡建设用地、耕地转移;在不同时期各缓冲带中,耕地由海向陆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城乡建设用地、海洋、水域和未利用地所占比例逐渐减少,林地和草地所占比例基本不变;研究期间,城乡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和海洋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程度较大,草地和水域变化程度较小,耕地和林地基本保持不变。此将对山东省海岸带地区土地集约利用及近海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土地利用 变化特征 动态度
下载PDF
近30年来江苏海岸带NPP和LST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8
作者 扎边 池源 +2 位作者 龚照辉 元冰瑜 高建华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4-78,共15页
近30年来,复杂的气候变化与剧烈的人类活动造成江苏省海岸带生态演变剧烈,且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地表温度(LST)是生态系统的2个关键参数,通过将1990−2020年Landsat遥感影像与CASA计算模型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 近30年来,复杂的气候变化与剧烈的人类活动造成江苏省海岸带生态演变剧烈,且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地表温度(LST)是生态系统的2个关键参数,通过将1990−2020年Landsat遥感影像与CASA计算模型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结合,分析了江苏海岸带NPP和LST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由于人类对沿海滩涂资源的利用以及养殖业的发展等,江苏海岸带范围随岸线不断变化,岸线逐步向海推进,且南部向海推进范围大于北部。②近30年来,江苏海岸带NPP和LST呈现出显著的时空异质性特征。时间上1990、2000、2010、2020年代的NPP月均值分别为102.88、88.23、156.62、98.90 g C·m^(−2),呈现下降-上升-下降趋势,而LST月均值分别为32.6、31.7、28.3、37.6℃,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空间上,NPP与LST在江苏海岸带南北分布呈现出一定差异性。③地表覆盖类型是影响江苏海岸带NPP和LST时空异质性的主要因素。林地的NPP最高,养殖池塘NPP最低;人工建筑的LST值最高,湿地、水域与养殖池塘的LST值相对较低。此外,随着气温升高,NPP和LST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而植被覆盖度的升高则导致NPP上升和LST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海岸带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地表温度 气候变化 地表覆盖 人类活动
下载PDF
基于Meta分析的中国水资源价值移位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徐晓晔 黄贤金 赵涵 《中国环境管理》 CSSCI 2019年第4期46-51,共6页
Meta分析价值移位方法是国际上资源价值评价领域关注的热点,国内相关研究较少。水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研究其价值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关键途径。本文搜集我国水资源价值评估实证研究结果,建立效益移位基础数据库,应用基于Meta分析的... Meta分析价值移位方法是国际上资源价值评价领域关注的热点,国内相关研究较少。水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研究其价值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关键途径。本文搜集我国水资源价值评估实证研究结果,建立效益移位基础数据库,应用基于Meta分析的函数效益移位方法,对我国水资源价值移位做实证研究,探讨效益移位法在我国水资源价值评估领域的可应用性及发展前景。结果表明:①水资源所在地、人口密度、水质、供水成本和利润以及对最大水费承受程度的差异会影响地区水资源价值变化;②模型平均移位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可用于快速评估地区水资源价值;③省级层面水资源价值呈现出沿海高于内陆,华北、华东和西南高于其他地区的空间分异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价值评价 效益移位 META分析
下载PDF
江苏省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与保护建议——基于典型村的调研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晓蕾 张宝 +2 位作者 陈燕杰 孙东方 金志丰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0年第10期44-48,共5页
特色保护类村庄是落实特色保护和乡村振兴双重要求的主要阵地。文章基于江苏省典型村庄的调研,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探讨江苏省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和实施现状,针对规划目标不够清晰、村庄保护和产业发展互促机制不够健全、欠缺资金... 特色保护类村庄是落实特色保护和乡村振兴双重要求的主要阵地。文章基于江苏省典型村庄的调研,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探讨江苏省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和实施现状,针对规划目标不够清晰、村庄保护和产业发展互促机制不够健全、欠缺资金筹措和管理机制、村民参与度不足等问题,从因村施策凸显“个性化”、搭建特色保护与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建立资金长效管理机制、村民渗透式参与、推进村庄规划建设全流程管理方面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保护类 村庄规划 保护建议 江苏
下载PDF
基于“问题-风险”认知体系的县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格局构建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程勇 张晓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07-917,共11页
识别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并制定差异化整治修复策略,是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前提。然而,相关研究在重点区域识别方面较少考虑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潜在关联,并且缺乏对生态风险的认知。该研究立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 识别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并制定差异化整治修复策略,是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前提。然而,相关研究在重点区域识别方面较少考虑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潜在关联,并且缺乏对生态风险的认知。该研究立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与修复需求,构建了基于“问题-风险”认知体系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研究框架。以典型快速城镇化地区为案例区,利用InVEST模型评价研究区生境维持、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固碳释氧等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识别服务功能重点保护区和退化修复区;采用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的风险区,最终提出研究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总体格局与对策。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部分区域发生显著退化;(2)研究期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的风险整体较低。2019年研究区较高和高风险区面积占比为7.38%,低风险区面积占比为38.14%,较低风险区面积占比为53.45%;(3)基于研究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格局,提出差异化策略,如完善现有的保护区规划体系,关注绮山森林公园南侧的耕地景观生态修复,以及加强河流景观风险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修复 景观生态风险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环境 县域
下载PDF
面向新时代的耕地保护矛盾与创新应对 被引量:74
12
作者 漆信贤 张志宏 黄贤金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15,共7页
研究目的:基于新时代耕地保护面临的新形势,分析耕地保护所面临的新矛盾,为支撑2035年基本现代化的耕地保护战略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文献梳理法、对比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研究结果:通过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保护目标及其演... 研究目的:基于新时代耕地保护面临的新形势,分析耕地保护所面临的新矛盾,为支撑2035年基本现代化的耕地保护战略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文献梳理法、对比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研究结果:通过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保护目标及其演进,结合新时代耕地保护所面临的美好生活高要求、贸易争端复杂性和气候变化不确定性的新形势,揭示中国耕地保护在美好生活需要、生态文明要求、农业技术进步和全球耕地利用等方面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新矛盾。研究结论:耕地资源的有限性短缺将是中国发展过程中需要长期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耕地资源要素对于2035年基本现代化目标实现的支撑能力有待提升。为此,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主要是:以格局优化统筹全国耕地资源保护新空间;以耕地生态健康提升耕地综合产能;以海外耕地资源布局和结构调整增强国家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耕地保护 新时代 生态文明 矛盾 应对
下载PDF
基于MCR与CA的城市开发边界融合划定研究——以徐州市为例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希朝 李效顺 +3 位作者 魏旭晨 蒋冬梅 李帆 沈春竹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17,共10页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MCR和CA模型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技术方法体系,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夜间灯光与遥感指数融合法、MCR模型、CA-Markov模型。研究结果:(1)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徐州市建成区规模分别为213.15 km^2、32...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MCR和CA模型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技术方法体系,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夜间灯光与遥感指数融合法、MCR模型、CA-Markov模型。研究结果:(1)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徐州市建成区规模分别为213.15 km^2、322.18 km^2和443.25 km^2,并呈现向东部和东南方向扩张的特征。(2)基于MCR模型从现实供给视角划定的徐州市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城市开发边界规模分别为544.54 km^2、635.35 km^2和716.63 km^2;基于CA-Markov模型从理想需求视角划定的徐州市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城市开发边界规模分别为555.26 km^2、655.94 km^2和736.23 km^2。(3)本文权衡推荐两种方法的融合结果,即规模为529.69 km^2、589.36 km^2和698.98 km^2的空间范围作为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徐州市城市开发边界。研究结论:根据供需平衡原理,从现实供给和理想需求不同视角构建MCR模型与CA模型融合划定的城市开发边界,符合以徐州市为代表的成长发育型城市空间扩张的规律,能够科学优化城市开发格局,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与农地保护矛盾,为规划实践提供方法参考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现状边界 城市开发边界 MCR模型 CA-Markov模型
下载PDF
基于系统保护理念的弹性生态保护空间划定--以广东省茂名市为例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晓琳 金晓斌 +4 位作者 吴心怡 梁鑫源 韩博 孙瑞 周寅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7393-7405,共13页
有效识别生态保护空间对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作用。考虑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战略需求以及既往弹性生态保护研究不足,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生态保护概念内涵,系统解析弹性生态保护空间的内在要求;立足生态系统... 有效识别生态保护空间对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作用。考虑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战略需求以及既往弹性生态保护研究不足,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生态保护概念内涵,系统解析弹性生态保护空间的内在要求;立足生态系统服务视角,以沿海特色发展区——广东省茂名市为研究区,在考虑传统重要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基于区域特点选取气候调节功能、粮食供给功能、生物保护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护功能5项生态系统服务作为保护对象;通过改进的MARXAN模型提取弹性生态保护空间,并对相关结果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①茂名市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存在差异,综合生态系统服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南部城镇建设区;②考虑限制条件和保护成本的系统保护规划方法在生态保护空间划定上具有一定优势,系统保护规划结果与生态保护红线重叠面积1505.02 km^(2),占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的83.43%,其余区域主要由林草地类、园地类、耕地类组成,占比分别为45.92%、19.71%、22.24%;③在未来生态保护建设中,应针对系统保护规划内生态红线核心区、一般保护区、基本农田区分别开展生态保护加强管理、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提升、生态农业建设等多样化整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保护 生态保护空间 生态系统服务 MARXAN模型 茂名市
下载PDF
农业空间半自然生境内涵、特征与识别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静萍 金晓斌 +4 位作者 韩博 林金煌 张晓琳 梁鑫源 周寅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9199-9212,共14页
维护农业空间生态安全是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重要目标,处于自然生境和人工生境过渡性地带的半自然生境是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强烈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人与自然"共享空间",其以自然发展规律为核心,又依靠人类活动延续独特的... 维护农业空间生态安全是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重要目标,处于自然生境和人工生境过渡性地带的半自然生境是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强烈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人与自然"共享空间",其以自然发展规律为核心,又依靠人类活动延续独特的结构、过程和功能,具有资源类型多样化、景观格局复杂化和生态功能多元化的特征,是保障和提升农业空间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区域。通过对半自然生境内涵与特征的解析,以四川省罗江区为例,基于格局视角对农业空间半自然生境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罗江区半自然生境比例达27.28%,主要聚集于农林混交区,城乡交错带次之,农业集中区半自然生境比例偏低,其内部存在生境面积微小、斑块细碎、连通阻断等问题;(2)生态型半自然生境比例为17.28%,主要分布于农业集中区边缘地带,人工型半自然生境比例为10.00%,主要分布于大型居民聚集区周边和用地混杂山区;(3)从整体空间上看,区域形成农业集中区-生态型半自然生境-人工型半自然生境-人工/自然生境的渐进分布格局,其景观格局可总结为"片核-环屏-廊道-斑块"4种模式;(4)在国土空间规划新时代,农业空间半自然生境研究需联动城镇空间与生态空间实现系统化保护修复,为我国当前粮食安全保障国策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约束下的国土空间管控提出适应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自然生境 农业空间 内涵 特征 识别
下载PDF
国际可持续集约化发展经验及其对中国耕地保护的启示 被引量:29
16
作者 彭文龙 吕晓 +1 位作者 辛宗斐 牛善栋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25,共8页
研究目的:厘清可持续集约化概念内涵和研究态势,梳理国际经验并研判对中国耕地保护的启示。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和例证法。研究结果:(1)可持续集约化是协调粮食需求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矛盾、因地制宜优化耕地利用、提升耕... 研究目的:厘清可持续集约化概念内涵和研究态势,梳理国际经验并研判对中国耕地保护的启示。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和例证法。研究结果:(1)可持续集约化是协调粮食需求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矛盾、因地制宜优化耕地利用、提升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途径;(2)可持续集约化符合SDGs,与中国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耕地保护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契合;(3)国际可持续集约化研究丰富,实践广泛,可为中国耕地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研究结论:可持续集约化理念内涵及其国际经验为中国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格局提供了重要启示,在保证数量充足和质量优良的基础上,构建“用养结合”的动态平衡体系,创新耕地利用与农业经营模式,加强耕地养护和生态养育,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持续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可持续集约化 综述 耕地保护 启示
下载PDF
人海和谐视角下沿海城市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研究——以江苏省沿海地区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珂旭 黄贤金 《中国环境管理》 CSSCI 2022年第6期149-156,共8页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对合理开发国土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利用格局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价值。遵循陆海统筹原则,采用短板原理、线性加权求和法、空间叠加分析法,从自然环境适宜性、资源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对合理开发国土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利用格局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价值。遵循陆海统筹原则,采用短板原理、线性加权求和法、空间叠加分析法,从自然环境适宜性、资源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空间数据的处理叠加,对江苏省沿海城市南通、盐城、连云港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空间分异明显,江苏沿海地区不适宜、基本不适宜、基本适宜、适宜区域面积分别为14 710.37 km^(2)、3376.18 km^(2)、6776.30 km^(2)、5695.64km^(2),分别占陆域国土总面积的46.76%、10.73%、21.54%、18.10%,各地级市外围区域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城市国土空间 资源环境承载力 适宜性评价 江苏沿海地区
下载PDF
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情况分析与思考 被引量:7
18
作者 金志丰 张晓蕾 张芳怡 《国土资源情报》 2019年第2期10-13,共4页
自然生态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建设是实现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我国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的调研,在了解试点地区工作进展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主要难点与问题... 自然生态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建设是实现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我国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的调研,在了解试点地区工作进展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主要难点与问题,结合江苏实际,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掌握核心问题、建立统一调查标准用途分类标准、完善配套制度建设和加强信息技术支撑等方面的建议,以期为江苏省推进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生态空间 用途管制 经验与问题 建议 江苏
下载PDF
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苏南地区为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梁坤宇 金晓斌 +5 位作者 张晓琳 宋家鹏 李权荃 应苏辰 祁曌 周寅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80-3896,共17页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是保障生态安全的基础,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作用流动机制融入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提升人类生态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逻辑方法,以苏...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是保障生态安全的基础,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作用流动机制融入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提升人类生态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逻辑方法,以苏南地区为研究区构建了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和社会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生态安全格局应以维系区域生态安全和保障区域人类生态福祉为构建目标。其中,生态安全以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风险为核心关注对象,人类生态福祉的实现依赖于人类主动获取与生态系统服务流;(2)苏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间存在错配格局,在此基础上分别识别生态源地与需求源地4247.46km^(2)、1882.16km^(2),生态廊道与供需廊道1614.02km、1915.82km,生态夹点29处、生态障碍点23处、生态供需节点20处;(3)形成“三区四带两组团”的社会-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布局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保护修复策略,推动经济-生态空间协同发展。研究可为丰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理论和方法、推动国土空间优化与管控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人类生态福祉 生态网络 苏南地区
下载PDF
江苏省耕地集聚连通性时空特征与分类优化策略 被引量:2
20
作者 施釉超 金晓斌 +4 位作者 梁鑫源 韩博 应苏辰 王世磊 周寅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8-248,F0003,共12页
耕地的集中连片和空间连通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至关重要。该研究基于“像元—邻域—连片”三级尺度嵌套视角,综合考虑耕地面积、形状、结构和连通性等特征,构建耕地集聚度和连通性特征测算体系,探究了2000-2020年江苏省耕地格局时空演化规... 耕地的集中连片和空间连通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至关重要。该研究基于“像元—邻域—连片”三级尺度嵌套视角,综合考虑耕地面积、形状、结构和连通性等特征,构建耕地集聚度和连通性特征测算体系,探究了2000-2020年江苏省耕地格局时空演化规律和分类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耕地集聚度从中部向北部和南部递减,98.94%的县域以不同程度下降。2)江苏省耕地连通性从中部至北部形成以宝应县和宿豫区为中心的连通性优势带,南部区域则有所下降。3)根据耕地集聚度和连通性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可将江苏省划分为6个类型区,并提出相应的耕地利用和改善策略。该研究为综合测算耕地的集聚度和连通性特征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明确了耕地优化管理的策略,对于指导区域耕地保护与高效利用、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优化 集聚度 连通性 尺度嵌套 多维测度 江苏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