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球系统科学时代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展望
1
作者 韦成龙 王瑞 +1 位作者 万晓明 裴丽欣 《海洋技术学报》 2023年第3期101-110,共10页
本文基于研究文献搜集和资料统计,总结出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具有平台多样化、装备高精化、技术方法系列化、目标综合化的现状特点,并通过分析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之间的密切关联性,指出地球系统科学理念对海洋地... 本文基于研究文献搜集和资料统计,总结出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具有平台多样化、装备高精化、技术方法系列化、目标综合化的现状特点,并通过分析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之间的密切关联性,指出地球系统科学理念对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研究范式、方向和内容、技术架构具有宏观全面的指导意义。未来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研究将在调查理念、装备技术、方法手段、合作研究、数据融合交换与共享5个方面有显著的改变和新一轮的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地球系统科学 调查理念 装备技术 方法手段 合作研究 数据共享
下载PDF
中国近海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何家雄 姚永坚 +1 位作者 于俊峰 张金锋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7,共17页
通过半个多世纪的海洋油气勘探实践与科技创新,中国近海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长足进展和里程碑式的突破。2010年,中国海洋油气年产量突破5000×104 t油当量大关,实现了建成“海上大庆”的目标。2011年以来,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开发... 通过半个多世纪的海洋油气勘探实践与科技创新,中国近海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长足进展和里程碑式的突破。2010年,中国海洋油气年产量突破5000×104 t油当量大关,实现了建成“海上大庆”的目标。2011年以来,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开发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海域油气产量增长迅猛,目前,渤海盆地原油年产量已超过3000×104 t且油气产能还在递增。系统阐明了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构造结构类型、沉积充填特征、油气成因类型及烃源供给关系、油气成藏组合类型及运聚成藏模式等基本油气地质特点,概括分析了中国近海主要盆地油气(水合物)勘探开发进展,以期为挖掘已获得重大发现的盆地的剩余资源以及有效指导新盆地油气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盆地 主要烃源岩 油气成因类型 油气运聚成藏模式 勘探开发进展
下载PDF
南海及邻域砂矿资源分布特征及成矿模式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娇 杨楚鹏 +4 位作者 李学杰 蔡鹏捷 聂鑫 田成静 钟和贤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3-1197,共15页
南海及邻域具有多样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物源,为海洋固体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提供了物质来源和堆积环境。为系统查明南海及邻域砂矿资源分布情况,本文通过对南海及邻域2606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测试、碎屑矿物鉴定,以及重矿物... 南海及邻域具有多样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物源,为海洋固体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提供了物质来源和堆积环境。为系统查明南海及邻域砂矿资源分布情况,本文通过对南海及邻域2606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测试、碎屑矿物鉴定,以及重矿物的品位计算,分析了南海及邻域有用矿物砂矿资源以及建筑用砂资源分布特征并预测了远景区,总结了砂矿成矿模式。结果表明,南海及邻域具有远景的矿种主要有锆石、钛铁矿、金红石、锐钛矿、独居石和石榴子石等;重矿物高品位矿点主要集中在南海东北陆架、菲律宾海盆、南部陆架,重矿物异常区主要位于周缘陆架浅水区以及越东外陆架浅水海域、菲律宾海盆。锆石品位异常区的范围最大,达到工业品位的面积也最大;其次是磁铁矿、钛铁矿、独居石的异常区;锐钛矿、金红石异常区的面积相当;石榴子石品位异常范围最小。根据砂矿的分布规律、大地构造背景、成矿条件以及成矿元素特征,圈定了24个有用重矿物砂矿成矿远景区和6个成矿带。沉积物中砂(0.063~2 mm)含量大于50%的建筑用砂的远景区9个,主要分布于海南岛西南面到台湾海峡南部一线以北海域,其次为南海南部礼乐滩、万安滩、曾母暗沙附近海域,其余海域极为罕见。基于南海砂矿资源分布特征,初步建立了近岸型、潮流砂脊型、古河道埋藏型、峡口型、陆架坡折带型等五种砂矿成矿模式,为海砂资源进一步勘查提供方向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矿资源 有用重砂 建筑用砂 远景区 成矿模式 南海及邻域
下载PDF
海南岛东南部海域有用重砂的资源潜力 被引量:4
4
作者 周娇 蔡观强 +2 位作者 邹俪琦 钟和贤 黄永健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8-65,共8页
为了进一步查明海南岛东南部海域砂矿资源潜力,在海南岛东南部平均水深30-100 m的海域,通过对815 km的单道地震资料处理解译,发现晚更新世以来研究区发育大量三角洲沉积,为有利砂矿沉积区;并通过在该区域采集的70个表层及23个柱状样沉... 为了进一步查明海南岛东南部海域砂矿资源潜力,在海南岛东南部平均水深30-100 m的海域,通过对815 km的单道地震资料处理解译,发现晚更新世以来研究区发育大量三角洲沉积,为有利砂矿沉积区;并通过在该区域采集的70个表层及23个柱状样沉积物样品进行了重矿物研究,计算了钛铁矿、锆石、金红石、独居石4种有用重砂矿物的品位,讨论了这4种有用重砂矿物平面上和纵向的品位状况。结果表明,有用重砂矿物主要矿种为锆石和独居石,其次为金红石和钛铁矿;有用重砂矿物的富集受到成矿物质来源、沉积物类型、水动力分选等多种因素控制。最终在海南岛东南部海域划分了2个潜在的有用重砂资源成矿远景区,其中黎安港-港坡港近海重砂矿物成矿远景区,平均水深30-60 m,面积为1 019.19 km^(2),沉积厚度约1.5 m,保守估计重砂矿潜在资源量为4.92×10^(8)t,具有较大资源潜力,为将来开采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道地震 柱状样 有用重砂 工业品位 潜在资源量 海南岛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西部海域基础地质调查及滨海断裂带研究
5
作者 徐子英 汪俊 +13 位作者 祝嵩 陈泓君 胡小三 鞠东 唐江浪 黄磊 孙美静 李波 刘玉萍 牟泽霖 周娇 王哲 李刚 赵利 《中国科技成果》 2024年第7期13-15,共3页
"粤港澳大湾区西部海域基础地质调查及滨海断裂带研究"成果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开展了多技术、多方法综合调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系统获取了首批翔实的、实测的粤港澳大湾区西部海域基础地质资源环境国情数据,填补了粤... "粤港澳大湾区西部海域基础地质调查及滨海断裂带研究"成果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开展了多技术、多方法综合调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系统获取了首批翔实的、实测的粤港澳大湾区西部海域基础地质资源环境国情数据,填补了粤港澳大湾区西部海域基础地质调查空白.主要取得以下重大创新与找矿突破.一是按国际标准,海陆统筹编制了我国最新的、数字化的粤港澳大湾区系列基础地质资源与环境图件,弥补了海陆联编空白,重新厘定了重要构造边界,深化了南海构造演化认识.二是查明了粤港澳大湾区及海南岛沿海海砂资源成带分段的展布规律,圈定了22个海砂资源远景区,助力海南省及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海砂找矿突破.三是首次厘定了滨海断裂带精确空间位置及其分段特征,揭示其深部结构与地震活动性关系,提出断裂带中间闭锁两端活跃的地震活动特性新认识.四是总结了琼州海峡地层发育特征及发育成因,提出琼州海峡西侧地层较稳定,东侧地层不稳定创新认识.五是首次利用遥感技术反演出琼州海峡的水深,精细刻画了海峡及其东西两侧微地貌并分析其特征,划分了四类海岸线类型及分布规律.六是厘清了粤港澳大湾区海域主要灾害地质因素类型及分布规律,总结了沿海重金属元素展布规律及污染程度,并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基础地质调查 滨海断裂带 海陆统筹 海砂资源 南海西部海域
原文传递
深海沉积矿产成矿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
6
作者 何高文 王海峰 +15 位作者 任江波 杨永 王汾连 张立敏 邓贤泽 刘实佳 赵斌 陆蕾 刘永刚 姜玉涵 刘裕菲 韦振权 周建厚 付宇 李小虎 罗帅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202-3212,共11页
深海沉积矿产主要包括富钴结壳、多金属结核、富稀土沉积物等,其中前二者富含钴、镍、铜、稀土等关键金属元素,后者富含中重稀土元素,是可供未来开发的战略性矿产。结壳、结核、深海稀土分别赋存于海山、海盆表面和海底沉积物中,三者的... 深海沉积矿产主要包括富钴结壳、多金属结核、富稀土沉积物等,其中前二者富含钴、镍、铜、稀土等关键金属元素,后者富含中重稀土元素,是可供未来开发的战略性矿产。结壳、结核、深海稀土分别赋存于海山、海盆表面和海底沉积物中,三者的成矿过程存在关联,海水在成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钴、镍、铜、稀土等关键金属元素基本未形成独立矿物。以往工作多集中对三种矿产展开单独研究,限制了深海成矿过程的整体认识。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结壳、结核和深海稀土三种深海沉积矿产的空间分布、元素赋存状态、富集机制及控矿条件等方面的进展和存在问题,提出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聚焦成矿元素,开展多圈层相互作用下成矿元素的源-运-聚过程和山-盆体系下“结壳-结核-深海稀土”三者时空耦合机制研究,为深海成矿预测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钴结壳 多金属结核 深海稀土 成矿机制 进展与展望
下载PDF
海洋磷酸盐对稀土元素的超常富集作用
7
作者 任江波 何高文 邓希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79-80,共2页
通过对西太平洋富稀土深海沉积物研究进一步证实,深海沉积物中稀土元素(REY)的富集与P和Ca密切相关,并与生物磷灰石的发育成正比。西太平洋研究区稀土赋存载体之间的定量关系可表达为:∑REY=0.002×[Al_(2)O_(3)]+0.004×[MnO]+... 通过对西太平洋富稀土深海沉积物研究进一步证实,深海沉积物中稀土元素(REY)的富集与P和Ca密切相关,并与生物磷灰石的发育成正比。西太平洋研究区稀土赋存载体之间的定量关系可表达为:∑REY=0.002×[Al_(2)O_(3)]+0.004×[MnO]+0.057×[P_(2)O_(5)]-235.7(单位为μ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深海沉积物 富稀土磷酸盐
下载PDF
南海宣德环礁东南海域地质灾害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陈梅 夏真 +2 位作者 刘文涛 何健 马胜中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3-111,共9页
宣德环礁作为我国南海诸岛礁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岛礁之一,其周围海域地质灾害对岛礁基础工程建设及人类活动具有重大危害。为适应南海岛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文章采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2018年采集的单道地震数据,对宣德环礁东部斜坡带... 宣德环礁作为我国南海诸岛礁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岛礁之一,其周围海域地质灾害对岛礁基础工程建设及人类活动具有重大危害。为适应南海岛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文章采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2018年采集的单道地震数据,对宣德环礁东部斜坡带海域灾害地质因素进行综合解释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有海底滑坡、海底陡坎和断层3类地质灾害。海底滑坡是研究区主要灾害地质因素,规模大小不一,海底陡坎和断层为次要地质灾害。海底陡坎根据成因可分为礁体陡坎和滑坡陡坎,礁体陡坎为礁盘形成过程中受海平面上升控制形成,滑坡陡坎为海底滑坡导致。通过分析认为陡峭的地形和峡谷水道的侵蚀搬运作用是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的主控因素。这些地质灾害对海洋工程建设及管线铺设均有不利的影响,应尽量避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德环礁 地质灾害 海底滑坡 海底陡坎 断层
下载PDF
基于GIS的广西北海海岸带地质环境监测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4
9
作者 华亚平 李锐 +2 位作者 刘成 严杰 陈宏文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6-78,共13页
针对近年来广西北海市海岸带出现的地质环境问题,基于GIS技术在空间数据管理和综合分析方面的优势,开发设计了海岸带地质环境监测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实现了北海市海岸带侵蚀淤积数据、海水入侵数据及生态地球化学数据的在线监测、综... 针对近年来广西北海市海岸带出现的地质环境问题,基于GIS技术在空间数据管理和综合分析方面的优势,开发设计了海岸带地质环境监测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实现了北海市海岸带侵蚀淤积数据、海水入侵数据及生态地球化学数据的在线监测、综合管理和动态模拟。该系统在北海市取得了良好的应用,为北海市海岸带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提供了有效决策支持,为其他海岸带地质环境数据管理系统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海市 海岸带 GIS 地质环境监测 侵蚀淤积 海水入侵
下载PDF
南海北部琼东南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特征及运聚成藏模式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旭东 曾凡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19-2629,共11页
琼东南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对其地球物理特征及成藏模式认识还不够深入。本文利用三维地震数据、多波束数据及海底取样结果综合分析了琼东南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基本特征,并充分应用地震反射特征、振幅特征、频率特征... 琼东南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对其地球物理特征及成藏模式认识还不够深入。本文利用三维地震数据、多波束数据及海底取样结果综合分析了琼东南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基本特征,并充分应用地震反射特征、振幅特征、频率特征、速度特征、叠前叠后属性特征等多种信息进一步刻画和深入分析了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特点及其运聚成藏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两个钻探站位W08、W09钻遇天然气水合物地震信息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W08站位天然气水合物下方流体运移通道呈强振幅“串珠”反射特征,与琼东南海域松南低凸起的冷泉地震反射特征类似,W09站位天然气水合物下方运聚通道表现为反极性及强振幅特征,与琼东南海域陵南低凸起“海马冷泉”特征类似。两个站位深水海底浅表层重力活塞取样均发现了贻贝异养生物等天然气水合物渗漏伴生产物,且最终钻探结果亦证实了两个站位第四系浅表层未成岩泥质粉砂或砂质沉积物中都富含天然气水合物,充分表明和揭示了冷泉渗漏系统及轨迹是天然气水合物藏存在的重要指示和标志。基于以上钻探结果及其地球物理探测信息分析,本文总结建立了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运聚成藏模式,提出了天然气气源通过气烟囱及断层裂隙等运聚系统向上运移至浅表层高压低温稳定带聚集,在形成天然气水合物藏的同时,亦存在通过运聚通道在海底浅表层发生流体渗漏的现象。总之,天然气水合物藏形成与气源供给尤其是浅表层运聚系统展布及其疏导富集作用密切相关。本研究对于加深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特征及运聚成藏模式认识,推动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及参考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 天然气水合物 地球物理特征 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式
下载PDF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细粒储层矿物组分对天然气水合物储集赋存的影响
11
作者 徐小蕾 白辰阳 +3 位作者 苏丕波 马倩 张宇 梁金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5-1220,共16页
为了探明矿物类型对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影响,笔者等利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W07站位样品及其水合物饱和度数据,进行XRD全岩和黏土矿物测试分析、比表面积分析以及束缚水能力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海床下110~127 m(即110~127 mbsf,meters be... 为了探明矿物类型对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影响,笔者等利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W07站位样品及其水合物饱和度数据,进行XRD全岩和黏土矿物测试分析、比表面积分析以及束缚水能力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海床下110~127 m(即110~127 mbsf,meters below sea floor,海床以下深度)为非水合物储层段,海床下127~156 m为水合物储层段。通过XRD分析可知,高石英及长石含量,低伊蒙混层含量的层段,比表面积与束缚水能力较低,说明其具有相对较好的孔渗条件,为水合物的运移与储集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因此形成水合物储层段;而在高伊蒙混层的层段中,比表面积较大,束缚水能力较强,其对甲烷气体及流体的吸附和束缚能力较强,对水合物成藏起到潜在的封隔作用,成为非储层段,储层与非储层段纵向叠置序列有利于优质水合物储层的形成。本次研究总结了矿物组分与优质水合物储层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两者存在的潜在成因联系,以期丰富水合物富集成藏的基础理论,对未来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化开发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神狐海域 GMGS4 天然气水合物 黏土矿物
下载PDF
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特征 被引量:91
12
作者 宁伏龙 梁金强 +11 位作者 吴能友 祝有海 吴时国 刘昌岭 韦昌富 王冬冬 张准 徐猛 刘志超 李晶 孙嘉鑫 欧文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4,I0001,共25页
中国陆上冻土区和海域深水区都拥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资源,二者虽在同盆共生、运聚机理上有相似之处,但差异也十分明显。为了给地质-工程-环境一体化开发水合物提供准确的基础地质数据,从构造与沉积、地温、热流、地... 中国陆上冻土区和海域深水区都拥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资源,二者虽在同盆共生、运聚机理上有相似之处,但差异也十分明显。为了给地质-工程-环境一体化开发水合物提供准确的基础地质数据,从构造与沉积、地温、热流、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响应、赋存类型、孔渗、力学强度、饱和度等9个方面,对比分析、总结了二者在分布规律与赋存特征上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①陆上冻土区水合物主要赋存于中生代地层,以热成因气为主,受断层裂隙构造控制,具有较好的圈闭条件,其储层温度、地温梯度、热流、压力表现为“四低”特征,水合物多数分布在砂岩孔隙和泥页岩裂隙中;②陆上冻土区水合物测井响应总体显示“两高两低”特征(高电阻率、高波速、低自然伽马、低密度),储层岩石力学强度高,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和低水合物饱和度特征;③海域水合物主要赋存于新生代第四纪地层,热成因或生物成因气皆有,受泥底辟、气烟囱、断层裂隙控制,无明显圈闭,其储层温度、地温梯度、热流和压力表现为“四高”特征;④海域水合物多数分布在富含有孔虫的黏土质粉砂和粉砂质黏土中,地震反射波显示明显的BSR特征,测井响应则总体表现为“两高”特征(高视电阻率、高波速),其储层沉积物力学强度低,具有高孔隙度、低渗透率和相对较高的水合物饱和度。结论认为:①海域是中国水合物富集的主要区域,后续应突破海域水合物甜点识别与评价技术,统筹考虑整个水合物油气系统的资源禀赋特征;②应重点攻关水合物储层精细表征技术和富集矿体-储层系统的精细刻画,加强海陆联合和全球比对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天然气水合物 陆上冻土区 海域深水区 赋存特征 油气系统 甜点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气源特征探讨 被引量:5
13
作者 沙志彬 许振强 +5 位作者 付少英 梁金强 张伟 苏丕波 陆红锋 陆敬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6-125,共10页
通过钻探,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获取了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在5个取心站位目标层段进行了保压取心,获取了水合物岩心释放气样品,同时在13个层段获取了水合物分解气体样品。钻探取心的5个站位都在航次现场选择层段制备了顶空气样品。所... 通过钻探,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获取了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在5个取心站位目标层段进行了保压取心,获取了水合物岩心释放气样品,同时在13个层段获取了水合物分解气体样品。钻探取心的5个站位都在航次现场选择层段制备了顶空气样品。所有气体均进行了气体组成与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水合物气体组成以甲烷占绝对优势,甲烷含量96.5%~99.8%;乙烷含量极少,为(175~554)×10^-6,未检测出C2+以上烃类气体。水合物气体甲烷碳-氢同位素分析测试结果表明,δ13C1 为-68.4‰^-71.2‰,δDC1为-182‰^-184‰,据此判识水合物气体成因类型为生物成因气。水合物气源成因类型与水合物产出形态没有直接关系,多种产出类型的水合物可能与储层发育及形态特征有密切联系。主要气源位于1000m以内的浅地层中,主要以侧向运移方式运移至稳定域有利部位形成水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气源 成因类型 生物气 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
下载PDF
西太平洋海底多金属结核空间分布与多波束回波强度的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金凤 杨永 +3 位作者 邓希光 何高文 杨胜雄 于宗泽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2-400,共9页
西太平洋高丰度高覆盖率多金属结核的发现受到各国学者的高度关注,如何高效探测不同覆盖率和丰度的多金属结核分布特征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利用EM122多波束回波强度资料对西太平洋海盆结核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回波强度的高低变化... 西太平洋高丰度高覆盖率多金属结核的发现受到各国学者的高度关注,如何高效探测不同覆盖率和丰度的多金属结核分布特征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利用EM122多波束回波强度资料对西太平洋海盆结核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回波强度的高低变化与结核覆盖率关系密切,而当结核覆盖率相当时,回波强度的高低变化反映了结核的粒径大小,其中大型结核(直径D>6 cm)较多时,回波强度值明显增大。利用最大似然分类方法对回波强度资料进行监督分类,得出深海沉积物、低丰度、中等丰度和高丰度结核空间分布,结果显示,深海粘土沉积区与丰度>>30 kg/m2的高丰度结核分布区多回波强度差异高达近20 d 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波强度 多金属结核 丰度 声学底质分类 西太平洋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不均匀伸展及脉动式构造升降史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中贤 孙珍 +1 位作者 毛云华 张伙带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6-115,共20页
南海北部陆缘在区域板块构造和深部地幔流影响下,发育了复杂的构造、岩浆和基底升降过程。本文采用最新提出的伸展校正回剥技术和4条长地震剖面,对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伸展变形和从张裂到裂后的构造升降过程开展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南海... 南海北部陆缘在区域板块构造和深部地幔流影响下,发育了复杂的构造、岩浆和基底升降过程。本文采用最新提出的伸展校正回剥技术和4条长地震剖面,对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伸展变形和从张裂到裂后的构造升降过程开展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缘伸展减薄差别大,强伸展与弱伸展不仅具有南北分带特点,还具有东西交替出现的分块特征。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中部、台西南盆地伸展减薄大,部分地壳被减薄至10km以下;而珠江口西部和东部伸展减薄小,地壳厚度大都在20km以上。强伸展与弱伸展陆缘总应变不同,但应变速率均具有张裂早期慢、晚期快的二阶段特征。强伸展陆缘最大应变速率在4×10^(-15)~7×10^(-15)s^(-1)之间,地壳最大伸展系数为4~10;弱伸展陆缘最大应变速率小于1×10^(-15)s^(-1),最大伸展系数小于1.9。南海北部陆缘构造升降具有脉动式、快慢交替的特征。张裂期构造沉降快,裂后构造升降表现为4幕先慢后快及东早西晚的特点。陆缘西部琼东南盆地脉动式升降主要与深部地幔上升流引起的动力地形有关。陆缘东部珠江口和台西南盆地脉动式构造升降则可能受南海打开过程及吕宋岛弧与南海陆缘碰撞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沉降 应变速率 琼东南盆地 珠江口盆地 南海
下载PDF
南海海盆中部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蔡观强 李顺 +2 位作者 赵利 高红芳 钟和贤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0-101,共12页
分析了南海海盆中部224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的常量组分和微量元素组成,结果表明,这些沉积物与大陆上地壳相比,具有相对贫Si和富Fe、Mg、Na、Ca、Mn的特点,微量元素含量总体与大陆上地壳较为相近。表层沉积物化学组分可以划分为4类组合:硅... 分析了南海海盆中部224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的常量组分和微量元素组成,结果表明,这些沉积物与大陆上地壳相比,具有相对贫Si和富Fe、Mg、Na、Ca、Mn的特点,微量元素含量总体与大陆上地壳较为相近。表层沉积物化学组分可以划分为4类组合:硅酸盐碎屑组分、钙质生物碎屑组分、火山碎屑组分和自生矿物组分;硅酸盐碎屑组分和钙质生物碎屑组分占绝对优势,两者含量互为消长,自生矿物和火山碎屑含量较低,仅在局部区域起到相对明显的贡献。南海海盆中部表层沉积物化学组成主要受水深、沉积作用和物质来源3个因素控制;水深和底流搬运作用影响钙质生物碎屑分布,深水海盆碳酸盐溶解作用强烈,海盆中部沉积物钙质生物碎屑含量低,而底流作用则将陆坡区钙质碎屑搬运至海盆边缘区域。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指示,海盆中部沉积物陆源碎屑物质主要来自于西部或西南部,火山碎屑物质可能主要来自于吕宋岛弧火山喷发,并堆积于扩张中心以北和海盆东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量组分 微量元素 地球化学 南海
下载PDF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系统 被引量:38
17
作者 苏丕波 梁金强 +5 位作者 张伟 刘坊 王飞飞 李廷微 王笑雪 王力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7-89,共13页
深化对于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成藏系统的认识,有助于科学评价该区水合物资源潜力、指导下一步的勘查工作。为此,借鉴常规油气成藏系统理论,充分利用水合物勘查实践成果,提出了水合物成藏系统的概念,并以此系... 深化对于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成藏系统的认识,有助于科学评价该区水合物资源潜力、指导下一步的勘查工作。为此,借鉴常规油气成藏系统理论,充分利用水合物勘查实践成果,提出了水合物成藏系统的概念,并以此系统论思想为基础,从水合物成藏的气源供给、流体输导及储集层出发,利用地震、测井、取心及测试等资料,深入分析了神狐海域水合物成藏系统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水合物成藏具有双源、多通道、多期成藏的特征;②来自浅部的生物气和深部的热成因气,通过具有渗漏能力的断裂、底辟、气烟囱等通道以及具有一定渗透性的沉积岩运移至水合物稳定域内形成水合物藏;③气源供给、输导通道及储集层共同控制了水合物的差异聚集;④水合物成藏系统在纵向上呈现出明显的成藏组合,主要表现为低饱和度水合物层-高饱和度水合物层-水合物+游离气层-游离气层上下叠置分布的特征;⑤平面上,不同区域水合物的产出状态、分布厚度、饱和度等差异明显。结论认为,神狐海域具有良好的水合物成藏条件,但水合物在聚集和分布上则呈现出不均匀性的特征,评价其资源潜力应综合考虑气源供给、输导通道及不同类型储集层在时空下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神狐海域 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系统 气源供给 输导通道 储集层 资源潜力
下载PDF
平衡剖面技术在台湾海峡盆地西部构造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韦振权 张莉 +4 位作者 帅庆伟 易海 钱星 雷振宇 王衍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3-201,共9页
以台湾海峡盆地西部为研究对象,在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基础上,选取能控制区域构造格局的2条典型剖面,运用2D Move软件分别对其进行平衡剖面恢复,并计算出各剖面不同时期的伸展量、伸展率和伸展系数,初步计算各凹陷在不同时期的基底构造... 以台湾海峡盆地西部为研究对象,在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基础上,选取能控制区域构造格局的2条典型剖面,运用2D Move软件分别对其进行平衡剖面恢复,并计算出各剖面不同时期的伸展量、伸展率和伸展系数,初步计算各凹陷在不同时期的基底构造沉降量,以此为基础对台湾海峡盆地西部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区域性差异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区的伸展强度和基底构造沉降量在始新世和中新世之间均急剧减小,反映渐新世是一个构造转换时期;(2)研究区在新生代表现为古新世至早始新世持续断陷作用—中始新世差异升降—始新世末至渐新世隆升剥蚀—中新世之后稳定缓慢坳陷沉积;(3)台湾海峡盆地在新生代大致经历了古新世-始新世断陷演化阶段、中新世坳陷演化阶段和上新世—第四纪前陆盆地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盆地西部 构造演化 伸展强度 基底构造沉降量 平衡剖面
下载PDF
阿拉伯海北部莫克兰增生楔天然气水合物浅表层识别标志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振 邓希光 +4 位作者 姚会强 于淼 王海峰 萧惠中 程园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40,共14页
阿拉伯海北部的莫克兰增生楔是阿拉伯板块以低速、低角度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形成的主动陆缘构造,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依据2019年中国在莫克兰增生楔海域采集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资料、浅地层剖面及多波束测深数据,并结合以往... 阿拉伯海北部的莫克兰增生楔是阿拉伯板块以低速、低角度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形成的主动陆缘构造,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依据2019年中国在莫克兰增生楔海域采集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资料、浅地层剖面及多波束测深数据,并结合以往的调查成果,探讨莫克兰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浅表层识别标志。地震识别标志主要有似海底反射层(BSR)和振幅空白带2种标志,地形地貌标志包括海底麻坑、海底滑塌、丘状体、泥火山、冷泉系统等,水体标志主要为羽状流。在水深1000 m和2900 m的站位已分别钻获水合物样品。莫克兰增生楔丰富的水合物识别标志可能与低速、低角度的俯冲地质背景有关,使该区水合物存在指示兼具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的特征。综合研究区的异常标志分布特征,推测增生楔中部和西部的背斜脊及其附近区域是天然气水合物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克兰增生楔 天然气水合物 地震识别标志 地形地貌标志 水体标志 矿产勘查工程
下载PDF
南海东南部中生界识别及其构造属性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利杰 姚永坚 +3 位作者 孙珍 李付成 杨楚鹏 徐子英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37-1354,共18页
正确识别南海东南部中生界及其分布,对认识南海形成演化和油气资源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受资料条件约束和地层系统划分差异的影响,南海东南部中生界分布和构造特征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在钻井、拖网约束下,通过井震对比、地震反射特征、层... 正确识别南海东南部中生界及其分布,对认识南海形成演化和油气资源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受资料条件约束和地层系统划分差异的影响,南海东南部中生界分布和构造特征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在钻井、拖网约束下,通过井震对比、地震反射特征、层速度分析、岩浆岩体与地层接触关系和构造变形特征来综合识别中生界。结果表明,中生界呈平行、连续、低频的反射特征,层速度3400~4200 m/s,随着埋深或(和)变质程度增强,层速度增大(4500~5500 m/s),反射波组模糊,多数未见明显底界反射。研究区中生代地层发育局限,地震反射波组特征明显,但较难进行区域对比和解释。其中,西北、西南巴拉望盆地、礼乐滩和安渡北盆地中生界呈现低角度掀斜或近水平层状;礼乐滩西南部九章盆地中生界层速度3500~4500 m/s,高于上覆新生界,与钻井层速度吻合,地层呈高角度掀斜或挠曲变形,可能与岩浆活动侵位相关。结合中生代火山弧和识别的岩体分布,推测前者零散分布在弧前盆地靠火山弧一侧,构造活动相对弱,后者分布于岩浆活动强烈的弧间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南部 中生代火山弧 层速度 构造变形 弧间盆地 海洋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