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构建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兵 刘晓煌 +3 位作者 窦文骏 张绪振 巴音吉 王博 《国土资源情报》 2021年第10期3-10,共8页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是摸清我国自然资源家底的重要手段,通过综合观测可掌握真实准确的自然资源基础数据。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提高人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支撑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是摸清我国自然资源家底的重要手段,通过综合观测可掌握真实准确的自然资源基础数据。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提高人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支撑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从整体上构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是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重要抓手,为自然资源体系的治理提供现代化的科学支撑。本文从平台体系、指标体系、数据中心、人才队伍和科普基地等5个方面构建了黄河流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对加快天空地海一体化观测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可全面提升黄河流域观测研究水平,为整个黄河流域可持续性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自然资源 综合观测 体系
下载PDF
浅谈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工作对生态保护和修复的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窦文骏 王兵 +2 位作者 刘晓煌 陈晨 张绪振 《国土资源情报》 2021年第10期11-17,共7页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种必然结果,同时对于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也是一种必然要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工作...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种必然结果,同时对于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也是一种必然要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工作涉及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众多要素类型,是地表系统的核心构成,从整体上可以深入研究生态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支撑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地球系统科学解决方案。本文在已有的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工作基础上,分析了观测工作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上的应用,提出了观测工作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合理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要素 综合观测 生态保护 生态修复
下载PDF
关于融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的草原资源监测如何开展的思考 被引量:3
3
作者 肖粤新 王步清 +4 位作者 巩浩 施招 王荣谭 成明 许开宏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683-2694,共12页
本文通过对中国草原调查监测的发展历程、内容指标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基础研究和法规制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发现,我国草原调查监测当前面临着本底数据缺乏、监测指标体系不完善、基础研究水平不高、监测力量薄弱、法规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本文通过对中国草原调查监测的发展历程、内容指标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基础研究和法规制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发现,我国草原调查监测当前面临着本底数据缺乏、监测指标体系不完善、基础研究水平不高、监测力量薄弱、法规制度不健全等问题;结合自然资源部发布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提出要从国家层面结合自然资源科学和实际情况,优化草原调查监测体系标准;依托“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逐步提升草原立体综合观测能力,建成自然资源日常管理所需的“一张底版、一套数据和一个平台”。进而提出我国草原调查监测需要切实提高对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工作的认识、加快推进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专业团队建设、融合创新技术稳步推进草原资源调查监测、强化综合研究与数据共享服务。综上几点思考,以期为草原资源调查监测下一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空地一体化 观测 草原调查 草原监测 综合研究 创新 生态文明
下载PDF
陆表自然资源综合观测体系构建的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沈运华 张秀荣 +1 位作者 刘晓煌 张子凡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3年第2期72-80,共9页
构建陆表自然资源综合观测体系,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准确、系统地获取区域内各类自然资源基础数据,掌握区域内自然资源间的规律,是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同时也能为政府管理自然资源提供决策支持。文章以地球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 构建陆表自然资源综合观测体系,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准确、系统地获取区域内各类自然资源基础数据,掌握区域内自然资源间的规律,是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同时也能为政府管理自然资源提供决策支持。文章以地球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针对目前陆表自然资源观测体系的构建缺乏顶层设计、缺乏统一的观测技术架构等问题,提出陆表自然资源综合观测体系构建的思路与框架:(1)以区域为单元开展区域内自然资源要素间耦合作用研究;(2)构建系统调查-观测试验-预测模拟-监测评价的“四位一体”观测方法体系;(3)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立体同步观测和个体-景观-区域多尺度的协同转换观测;(4)构建包括观测站点布设、观测对象和指标体系、观测方法体系、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和观测数据存储分享平台所组成的整体顶层技术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表自然资源 综合观测 地球系统科学 技术体系 思考
下载PDF
关于构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的思考:以长江中下游流域为例
5
作者 任继军 肖粤新 +4 位作者 孙泽龙 赵元 成明 陈盼盼 兰建梅 《现代地质》 2025年第2期384-395,共12页
基于《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指引,本研究针对长江中下游流域这一国家资源核心区与生态屏障,创新构建多技术融合的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进行探讨。通过总结梳理制约区域观测网络效能的三大关键瓶颈:单要素监测导致... 基于《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指引,本研究针对长江中下游流域这一国家资源核心区与生态屏障,创新构建多技术融合的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进行探讨。通过总结梳理制约区域观测网络效能的三大关键瓶颈:单要素监测导致的系统耦合缺失、数据异构性阻碍跨域整合分析、智能技术应用滞后制约动态评估能力。研究突破传统监测范式,首创“三级梯度观测体系”,构建“1+12+52”的立体站网架构(综合中心站-区域站-专业站),有效填补流域尺度自然资源系统耦合研究的空白。以黄山水土资源观测站为例,多要素协同监测使数据采集效率大大提升,实现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同步动态感知。技术体系创新形成“要素耦合-过程模拟-效应评估”三位一体的观测范式,显著提升生态过程解析与系统响应预测能力。实践应用表明,长江中下游流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建设可以效破解了传统监测的碎片化问题,为长江经济带自然资源动态监管提供了全要素、多尺度的数据支撑。其创新性架构设计为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监测网络提供了可推广的范式参考。研究成果对提升区域生态安全预警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具有重要实践价值,为我国自然资源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综合观测 系统耦合分析 梯度观测网络 多源数据融合
下载PDF
加强自然资源观测站网构建,全力支撑系统治理能力提升
6
作者 刘晓煌 熊茂秋 +6 位作者 刘玖芬 雒新萍 李洪宇 赵晓峰 张文博 邢莉圆 王然 《中国科技成果》 2024年第2期14-16,共3页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站网建设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自然资源部"两统一"职责,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紧迫性的系统工程,对提升自然资源综合管理科技支撑服务能力意义重大.当前观测研究成果有效服务了青藏高原、黑...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站网建设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自然资源部"两统一"职责,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紧迫性的系统工程,对提升自然资源综合管理科技支撑服务能力意义重大.当前观测研究成果有效服务了青藏高原、黑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等地区的自然资源管理,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为进一步加强自然资源观测站网建设、更好地支撑国家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和重大资源战略决策,文章提出加强观测站网建设的意见建议,以期统筹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同步观测技术体系,并以观测站网为纽带提升自然资源领域科研与管理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管理 野外观测站 综合观测网络 空天地一体化观测
原文传递
增温对冬小麦生长过程及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7
作者 南佳岚 王冬冬 +6 位作者 王博 郝子琼 全礼 郭伟 罗志平 张靖铷 闫晶晶 《干旱气象》 2025年第1期133-142,共10页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探究关中台塬区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农艺性状及干物质分配对增温的响应特征,对评估冬小麦的敏感性及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冬小麦品种郑麦1860号为研究对象,通过开顶式气室(Open Top Chamber,OTC)模拟增温环...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探究关中台塬区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农艺性状及干物质分配对增温的响应特征,对评估冬小麦的敏感性及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冬小麦品种郑麦1860号为研究对象,通过开顶式气室(Open Top Chamber,OTC)模拟增温环境,分析增温对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生育期内,气室内外温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OTC内部平均温度较外部高0.8℃;增温条件下,小麦各物候期平均提前6 d,且株高明显增加。返青—抽穗阶段,OTC对小麦叶面积有促进作用,而扬花—乳熟阶段,则对叶面积有抑制作用。增温促进根系生长,使单株根系长度增加37.48%,细根表面积增加35.28%,但对根系生物量有抑制作用,OTC处理组较对照组减少7.60%;增温对茎、叶和穗的干物质量均有促进作用,但乳熟期叶干物质量例外。OTC增温对冬小麦营养生长期的功能性状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对生殖生长期的功能性状影响不显著,甚至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顶式气室 增温 冬小麦 生态参数 干物质分配 对比分析
下载PDF
天空地一体化自然资源要素监测体系及其应用 被引量:9
8
作者 沈运华 张秀荣 +2 位作者 刘晓煌 熊茂秋 邢莉圆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696-1706,共11页
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建设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系统获取长期、连续、多尺度、多要素的自然资源观测数据,为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科学支撑,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在阐明自... 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建设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系统获取长期、连续、多尺度、多要素的自然资源观测数据,为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科学支撑,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在阐明自然资源监测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依据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针对调查、监测、观测等不同探测方法的功能和技术路径,以系统化的视角论述了现代自然资源监测特点,对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技术路径进行说明,并从宏观管理层面分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在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工作提供必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自然资源 资源管理 天空地协同观测 多源数据融合 监测体系
原文传递
中国煤炭去产能的水资源协同效益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林刚 付晶莹 +1 位作者 江东 赵亚楠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87-196,共10页
关闭/退出矿井是落实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重要措施之一,对于区域能源结构优化、减少碳排放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评估煤炭去产能过程中产生的水资源协同效益,揭示关闭/退出矿井的时空演变特征,... 关闭/退出矿井是落实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重要措施之一,对于区域能源结构优化、减少碳排放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评估煤炭去产能过程中产生的水资源协同效益,揭示关闭/退出矿井的时空演变特征,以煤炭去产能为政策背景,通过调查2016—2022年间关闭/退出的矿井数量和产能,在分析关闭/退出矿井时空分布特征基础上,结合煤炭开采、洗选阶段与水资源相关的矿井水量、耗水量和废水量系数,定量化分析煤炭去产能带来的水资源协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2016—2022年中国涉煤省份关闭/退出矿井共4027个,退出产能8.75亿t,关闭/退出矿井数量集中在长江上游区域,煤炭去产能密度高的区域集中在黄河“几”字弯。同时,煤炭去产能减少浪费水资源总量约30亿t,高于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湖的容积,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约为461.65亿元。水资源协同效益较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华北地区和黄河流域等水资源短缺的地区。本研究定量化分析煤炭去产能的水资源协同效益,并探讨了废弃矿井水资源的利用方向,可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和“双碳”目标下煤炭退出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去产能 煤炭退出 水资源 矿井水 协同效益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土壤盐渍化风险评估及其演变规律
10
作者 强欣欢 高文文 +4 位作者 王博 谭剑波 赵旦 闫世勇 隋立春 《干旱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1-444,共14页
土壤盐渍化风险评估监测对于精准治理盐渍土、保障农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荔县为研究对象,依据土壤盐分驱动机理和过程,结合土壤盐分表征状态,利用CRITIC赋权法构建了综合盐分指数、综合土壤指数、综合植被指数和... 土壤盐渍化风险评估监测对于精准治理盐渍土、保障农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荔县为研究对象,依据土壤盐分驱动机理和过程,结合土壤盐分表征状态,利用CRITIC赋权法构建了综合盐分指数、综合土壤指数、综合植被指数和综合地理指数,并采用AHP-熵权法组合权重法构建土壤盐渍化风险评估模型。监测发现:大荔县土壤盐渍化风险主要以轻度为主,其中2021年盐渍化风险等级较高,中度及以上盐渍化风险总面积达到近4 a最大值,占比约为50%。2020—2023年土壤盐渍化风险等级变化特征以风险升级型为主,且东部的黄河流域周边土壤盐渍化风险等级稳定性较差。耕地是治理分区内预警区和修复区的主要土地覆被类型,主要分布在大荔县东部。通过相关性验证发现土壤盐渍化风险评估结果与同期实测土壤电导率样点之间呈显著强相关关系,土壤盐渍化风险评估模型能够有效地表征大荔县土壤盐渍化时空演变特征。此外,土壤盐渍化风险加重主要受集中强降雨、气温升高、地下水位升高、地表蒸散量增加、农业生产等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大荔县土壤盐渍化风险评估能够为精准、高效地治理盐渍土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撑,有效地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及生态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渍化 遥感 大荔县 信息演变图谱 组合权重法
下载PDF
黄土台塬-冲积平原区域土壤肥力评价
11
作者 闫晶晶 王冬冬 +4 位作者 王博 郝子琼 赵海龙 樊世凯 郭伟 《陕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67-75,共9页
为探明黄土台塬-冲积平原区域土壤肥力状况,为区域内土壤管理及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采集黄土台塬-冲积平原区域内200份土样,测定9种土壤指标,采用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分析台塬区、平原区、山地区综合土壤肥力,结合ArcGIS分... 为探明黄土台塬-冲积平原区域土壤肥力状况,为区域内土壤管理及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采集黄土台塬-冲积平原区域内200份土样,测定9种土壤指标,采用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分析台塬区、平原区、山地区综合土壤肥力,结合ArcGIS分析区域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黄土台塬-冲积平原区域土壤为碱性土壤,全钾、全磷、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总体较高,全氮、碱解氮、土壤有机质总体含量较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碱解氮是影响土壤肥力的最主要因素;台塬区域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为1.102,土壤肥力一般,平原区域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为1.069,土壤肥力一般,山地区域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为1.125,土壤肥力一般。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各肥力指标空间分布复杂,各指标分布规律不明显。因此黄土台塬-冲积平原区域土壤肥力水平整体较低,养分条件有待提高。通过本研究勘查和评价了区域土壤肥力现状,为开展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养分肥力 空间分布
下载PDF
近20年北方草原生态价值核算及其时空差异特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海燕 樊江文 +12 位作者 黄麟 李愈哲 曹巍 刘爱军 杨勇 张雅娴 常书娟 王穗子 任传涛 李佳慧 朱炳淑 王宗 张金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37-2350,共14页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具有多元生态服务,探索草原生态价值核算方法对于草原保护修复与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草原生态价值尚未形成公认的评估框架和准确的核算方法。定位于北方草原,以内蒙古天然草原为典型...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具有多元生态服务,探索草原生态价值核算方法对于草原保护修复与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草原生态价值尚未形成公认的评估框架和准确的核算方法。定位于北方草原,以内蒙古天然草原为典型案例区,提出了“支持-供给-调节-文化”服务价值四类共计19项的草原生态价值评估体系,基于地面采样、野外观测、遥感解译、模型模拟和统计等多源数据,在像元尺度上核算了2000—2020年草原生态价值并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和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20年来内蒙古草原生态价值多年均值为17640.60亿元/a,约为自治区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8607.23亿元/a)的2.05倍,每公顷草原提供的生态价值为2.34万元/hm^(2),总体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其中,草原调节服务价值最高,多年均值6676.44亿元/a,占比53.68%;其次为草原支持服务价值,多年均值为6293.96亿元/a,占比35.13%;草原供给和文化服务价值多年均值分别为3796.27亿元/a(6.24%)和873.93亿元/a(4.95%)。从具体指标来看,防风固沙价值量最高(5858.86亿元/a和33.21%);从各地区来看,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价值最高(4701.81亿元/a和26.65%)。20年间,草原生态价值呈显著增加趋势(439.45亿元/a,P<0.05),其中以草原文化服务价值增加最为明显。本方法和案例可为量化草原生态价值提供参考范式,并有助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建立,推动草原侵占用等生态补偿方案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价值 像元尺度 定量评估 天然草原 北方草原
下载PDF
1980年以来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演变驱动因素研究
13
作者 巴音吉 庞国涛 +4 位作者 刘晓煌 窦文骏 李闯 高金华 马汝强 《现代地质》 2025年第2期447-455,共9页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黄河流域面积最大且保存最为完整的湿地。因海水倒灌引起的土壤盐碱化、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须进一步加强湿地资源相关资源环境指标的观测研究。本研究以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为研究区域,采取遥感解译与...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黄河流域面积最大且保存最为完整的湿地。因海水倒灌引起的土壤盐碱化、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须进一步加强湿地资源相关资源环境指标的观测研究。本研究以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为研究区域,采取遥感解译与土壤、植被调查观测相结合的方式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进行系统分析,定量分析研究区内1980年以来湿地面积变化规律以及湿地资源演变的影响因素,并为进一步科学保护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湿地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其中2000年前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2000年之后开始增加,且湿地面积变化的重心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变化。(2)湿地资源的演变驱动机制受黄河径流、泥沙量、降水等多种要素的综合影响,随着黄河输水量的减少,黄河三角洲湿地水循环呈现“捉襟见肘”的态势。人类产业活动对湿地影响较大,但保护区建设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恢复起到了促进作用。(3)湿地资源演变过程中土壤盐度变化特征显示,土壤含盐量由沿海到内陆呈递减规律,地下水对土壤含盐量的影响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结合湿地植被分布特征研究,进一步验证土壤水盐变化是影响湿地植被群落结构特征的重要因素。黄河径流、输沙和人类活动是湿地资源演变驱动因素,进一步提出合理调水调沙、保护利用、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保护修复意见以支撑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保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查观测 植被 土壤 人类活动 三角洲湿地 黄河
下载PDF
2000—2020年昆仑山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驱动力分析及生态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袁江龙 赵宏慧 +7 位作者 刘晓煌 李洪宇 江东 赵传燕 邢莉圆 雒新萍 王然 王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2-1838,共17页
【研究目的 】植被覆盖度是反映生态环境稳定性的重要指标,昆仑山地区生态脆弱,植被覆盖度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较少。文章旨在分析昆仑山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和区域生态评价。【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 【研究目的 】植被覆盖度是反映生态环境稳定性的重要指标,昆仑山地区生态脆弱,植被覆盖度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较少。文章旨在分析昆仑山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和区域生态评价。【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探究了2000—2020年昆仑山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使用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 GD)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模型,识别了昆仑山地区NDVI变化的主导因子,使用RF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 LSTM)开展了多因子NDVI的回归拟合。使用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评估了昆仑山环境质量变化状况。【研究结果 】2000—2020年昆仑山地区NDVI在时间上呈波动增加趋势,空间上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RF重要性最高的因子为高程(DEM)、降水(Pre)、到城镇距离(Town)和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GD解释力最高的因子为蒸散发(ET)、DEM、GDP和温度(Temp)。RF比LSTM更适用于昆仑山地区NDVI的回归拟合。RSEI数值上升的区域面积为80.52%,但整体波动较大,波动较大区域面积为78.86%。【结论 】DEM、GDP、Pre和ET是影响该区域植被覆盖度的主要因素,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生态保护措施成效显著。保护昆仑山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稳定对区域生态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随机森林模型 遥感生态指数 驱动力分析 生态评价 生态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基于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的新安江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分析与预测 被引量:3
15
作者 闵婕 刘晓煌 +6 位作者 肖粤新 李洪宇 雒新萍 王然 邢莉圆 王超 赵宏慧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4-588,共15页
探析碳储量的时空格局演化规律,对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具有积极反馈作用。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InVEST模型对2000—2020年新安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同时运用PLUS模型预测不... 探析碳储量的时空格局演化规律,对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具有积极反馈作用。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InVEST模型对2000—2020年新安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同时运用PLUS模型预测不同发展情景下2040年新安江流域碳储量分布。结果显示:(1)土地利用变化直接影响研究区的碳储量。2000—2020年,新安江流域建设用地扩张602.707 km^(2),林地、耕地、草地和灌木分别减少615.225 km^(2)、42.640 km^(2)、3.021 km^(2)和0.296 km^(2),碳储量减少4.937×10^(6)t;碳储量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一致,碳储量较高区域的建设用地少、生态用地集聚连片且分布较多。(2)2040年多情景模拟显示,整体土地利用格局一致,局部变化明显。城镇发展、自然发展和耕地保护情景碳储量分别下降7.540×10^(6)t、7.544×10^(6)t和11.302×10^(6)t,其中在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下降最少(7.130×10^(6)t)。(3)碳储量空间分异受地形、生态和人为因素影响。地理探测器表明,NDVI(0.561)和NPP(0.398)的解释力显著高于其他因子,是新安江流域碳储量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不同影响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强于单一因子,其中NDVI与坡度的协同影响类型最强(0.652)。研究结果表明,采取城镇发展和生态保护政策可控制碳储量减少,在未来规划中,应保护生态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扩张,以提高碳储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江流域 土地利用变化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碳储量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基于空间插值与PMF模型的国道沿线土壤重金属源解析:以107国道岳阳段为例
16
作者 杨鹏至 赵元 +4 位作者 肖粤新 闵英姿 邓曌 郭军 韦晓堃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4-705,共12页
为了评估国道交通对两侧土壤的影响,查明其重金属污染特征和来源,选取107国道岳阳县段作为研究区域。在该区域两侧各1 km范围内采集了246个表层土壤样品,并测定了Pb、As、Cd、Cr、Cu、Ni、Zn、Hg这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通过对比分析国... 为了评估国道交通对两侧土壤的影响,查明其重金属污染特征和来源,选取107国道岳阳县段作为研究区域。在该区域两侧各1 km范围内采集了246个表层土壤样品,并测定了Pb、As、Cd、Cr、Cu、Ni、Zn、Hg这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通过对比分析国道两侧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情况和元素含量差异,结合克里金空间插值法和PMF模型,进一步揭示这些重金属的潜在来源。结果表明:(1)107国道岳阳县段两侧土壤属强酸性土壤,重金属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土地利用类型和人类活动对土壤重金属分布的显著影响。(2)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值显示Cr、Ni、Zn、Cd无污染,Cu、As、Hg、Pb为轻度污染,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表明研究区土壤整体轻度污染。(3)空间插值分析显示,As、Cr、Cu、Ni在空间分布上高度重叠;Pb和Zn在空间上分布在农田耕地区域;Cd元素的空间分布异常区域主要为新开镇;Hg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林地为低值区域,说明了自然地质背景与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重金属的复杂相互作用。(4)PMF源解析识别了4种污染源,分别为交通源、农业源、自然源、大气源,其中交通源和农业源合计占比80.3%,是影响107国道岳阳县段两侧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主要因素,说明107国道两侧土壤受交通运输和人类活动影响较明显。综上所述,空间插值分析和PMF模型的结果相互之间验证效果较好,这一综合方法对重金属潜在来源的成分识别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7国道 土壤重金属 空间分布 克里金法 PMF模型
下载PDF
2000—2022年三江源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格局及其气候驱动机制
17
作者 宁晓春 杨明新 +3 位作者 曹文强 王守兴 谷强 王雁鹤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0-76,83,共8页
三江源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直接反映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因此,监测区域植被覆盖变化并分析其驱动因素,有利于实现三江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2000—2022年MODIS NDVI数据集,结合年均气温和年... 三江源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直接反映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因此,监测区域植被覆盖变化并分析其驱动因素,有利于实现三江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2000—2022年MODIS NDVI数据集,结合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法、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和偏相关系数分析法,探讨了三江源近23年间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气候驱动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三江源植被覆盖度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2000—2022年三江源植被覆盖度呈线性增长趋势显著,增长率为0.001/a;②23年来三江源植被覆盖度增加区域为55.06%,减少区域为31.36%,植被覆盖度增加区域明显高于减少区域,总体植被覆盖度处于逐渐恢复的阶段;③偏相关分析表明,区域植被覆盖度与年均气温、年均降水均呈正相关性,与年均气温的相关性为0.02,与年均降水的相关性为0.29,降水为区域植被覆盖度增加的主要因素。本文研究揭示了23年来三江源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和分布格局,可为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格局 降水 生态保护修复
原文传递
农耕区大气干湿沉降通量特征监测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18
作者 杨鹏至 郭军 +3 位作者 肖粤新 李聪 陈方伟 汤恒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9期63-67,86,共6页
为了研究农耕区大气干湿沉降元素通量特征及人体健康风险,2020年4月—2021年4月在汨罗市布设13个大气干湿沉降采样点位,系统收集了大气干湿沉降样品52件,并结合大气点位周边的表层土壤数据,对研究区大气干湿沉降特征、大气干沉降与对应... 为了研究农耕区大气干湿沉降元素通量特征及人体健康风险,2020年4月—2021年4月在汨罗市布设13个大气干湿沉降采样点位,系统收集了大气干湿沉降样品52件,并结合大气点位周边的表层土壤数据,对研究区大气干湿沉降特征、大气干沉降与对应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相关性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汨罗市大气干湿沉降年通量从小到大依次为Hg<Cd<As<Cr<Pb,各个元素含量间存在明显差异,Cr、Pb为汨罗市大气干湿沉降中主要的重金属元素。大气干沉降与相对应的土壤之间的相关性较低,大气干沉降不是汨罗市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As和Pb是主要潜在的非致癌风险因子,其非致癌风险商(HQ)对非致癌风险指数(HI)的贡献率占比均超过35%,但是5种重金属中的HI值<1,说明非致癌健康风险影响较小;As、Cd、Cr的重金属致癌性风险指数(CR)均小于10^(-6),所以不存在致癌性风险。儿童的As、Pb的HI分别为0.83和0.73,小于1.00,非致癌风险可能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干湿沉降 重金属 年沉降通量 健康风险
下载PDF
地表系统立体探测技术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9
作者 何海洋 钱建利 王兵 《国土资源情报》 2021年第10期18-25,共8页
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探测战略是我国“十三五”期间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发展最重要的主攻方向。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地球地表系统立体探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从地面洋面、卫星航空器、井底海底三个平台剖析了国内外探测技术体... 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探测战略是我国“十三五”期间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发展最重要的主攻方向。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地球地表系统立体探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从地面洋面、卫星航空器、井底海底三个平台剖析了国内外探测技术体系及装备发展现状;总结介绍了国内主要技术成就,并对建设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观测网络体系及空天地一体化立体探测体系提出了思考建议,以期为国家立体探测技术体系建设提供帮助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系统 立体探测技术 探测体系 自然资源综合观测 空天地一体化
下载PDF
1990—2020年华北平原耕地区土壤侵蚀强度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20
作者 李志恒 刘晓煌 +5 位作者 夏学齐 肖粤新 张文博 王然 雒新萍 邢莉圆 《现代地质》 2025年第2期467-477,共11页
华北平原作为中国粮食主产区,其土壤侵蚀演变规律研究对保障农业生态安全具有战略意义。本研究综合多源遥感数据集、数字地形模型及气候观测资料,构建基于AHP-地理探测器耦合模型的侵蚀驱动解析框架。通过1990—2020年时序分析(5年间隔)... 华北平原作为中国粮食主产区,其土壤侵蚀演变规律研究对保障农业生态安全具有战略意义。本研究综合多源遥感数据集、数字地形模型及气候观测资料,构建基于AHP-地理探测器耦合模型的侵蚀驱动解析框架。通过1990—2020年时序分析(5年间隔),揭示:(1)侵蚀强度呈现显著梯度分异,无明显侵蚀区面积年均增长1.7%,其空间分布与冲积扇前缘地貌单元高度吻合(Kappa=0.68);(2)政策干预下中度以上侵蚀面积缩减率达64.3%,其中不同地貌单元对治理措施的响应规律存在差异;(3)地形交互作用存在临界阈值效应,高程(q=0.0833)与坡度(q=0.0638)协同使解释力提升40.1%(Δq=0.0335),在海拔150~300 m、坡度10°~15°过渡带形成侵蚀热点区。研究成果为构建地形能量梯度响应型治理体系提供理论支撑,确立鲁中山前丘陵带为优先实施等高耕作的关键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层次分析法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子 华北平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