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栖霞笏山-西陡崖金矿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强 张岩 +6 位作者 蔡娜 张超 李大鹏 史宏江 尉鹏飞 耿科 谢伟 《山东国土资源》 2024年第3期33-41,共9页
栖霞笏山西陡崖金矿位于蓬莱栖霞金成矿带南侧,是产于新太古代变质基底与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接触带附近的破碎蚀变岩型金矿。本次研究在矿区外围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并对该矿床进行了详细研究,在Ⅰ号主矿体深部施工DKZK03钻孔,控... 栖霞笏山西陡崖金矿位于蓬莱栖霞金成矿带南侧,是产于新太古代变质基底与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接触带附近的破碎蚀变岩型金矿。本次研究在矿区外围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并对该矿床进行了详细研究,在Ⅰ号主矿体深部施工DKZK03钻孔,控制金矿体4层,累计真厚度6.85 m。其中,Ⅰ-1、Ⅰ-2号金矿体埋深分别为1273.80~1275.45 m、1072.95~1076.55 m,Ⅰ-1号金矿体为该区目前最深金矿体。采用趋势外推法对区内深部金矿体进行定位预测,为今后在栖霞地区金矿深部找矿勘查提供了依据,该地区金矿深部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深部钻探 成矿预测 笏山西陡崖 山东栖霞
下载PDF
地球化学超净实验室的洁净度管理探讨
2
作者 徐珺 谢尚青 +3 位作者 熊玉新 张晨西 李增胜 舒磊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1-204,226,共5页
地球化学超净实验室作为开展高精度地球化学实验与研究的核心配套设施,对室内环境的洁净度要求极高,实施严格且有效的洁净度管理措施至关重要。然而,多种潜在污染源的存在使得维持高洁净度环境面临重重挑战。针对洁净度管理的复杂性,结... 地球化学超净实验室作为开展高精度地球化学实验与研究的核心配套设施,对室内环境的洁净度要求极高,实施严格且有效的洁净度管理措施至关重要。然而,多种潜在污染源的存在使得维持高洁净度环境面临重重挑战。针对洁净度管理的复杂性,结合地球化学超净实验室的特点,深入剖析潜在污染源的类型、成因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从实验人员、试剂、设备、器具以及环境管理等方面给出具体可行的管理策略。通过构建更为科学规范的洁净度管理体系,能够有效降低污染风险、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和可重复性,为地球化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其他领域超净实验室的建设和洁净度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净实验室 地球化学 污染源 洁净度管理
下载PDF
基于TOPSIS法的省级层面自然资源节约集约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夏孟 丁喜莲 +2 位作者 郭晨 乔庆伟 唐伟 《山东国土资源》 2023年第11期98-106,共9页
本文在论述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特点和省级层面考核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17个代表性指标构建了山东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TOPSIS法对山东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山东省... 本文在论述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特点和省级层面考核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17个代表性指标构建了山东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TOPSIS法对山东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山东省各市在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16市在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研究结果可以为未来的自然资源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省级层面的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应以安全为前提评价自然资源利用;TOPSIS方法简单易操作,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决策方案,适用于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TOPSIS法 省级层面 山东省
下载PDF
胶东金矿床中关键金属资源储量估算与潜力初探 被引量:11
4
作者 杨立强 魏瑜吉 +5 位作者 王偲瑞 张良 巨蕾 李瑞红 高雪 邱昆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22,共14页
通过对大尹格庄和夏甸两个超大型金矿床的精金矿与尾矿砂中关键元素含量的分析,发现相对于华北克拉通地壳元素丰度,本次分析的稀贵元素Co、Rh、Ir和Ru,稀散元素Cd、Te和Se,稀有元素W和In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富集;特别是Te、Co和Cd超常富... 通过对大尹格庄和夏甸两个超大型金矿床的精金矿与尾矿砂中关键元素含量的分析,发现相对于华北克拉通地壳元素丰度,本次分析的稀贵元素Co、Rh、Ir和Ru,稀散元素Cd、Te和Se,稀有元素W和In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富集;特别是Te、Co和Cd超常富集达到伴生组分综合评价品位。根据伴生有用组分综合评价规范和金矿选矿报告相关参数,分别估算了金矿石和精金矿中可利用的关键金属矿产储量,其中夏甸金矿床内Te储量为69吨(精金矿中52吨)、Co储量为604吨(精金矿中413吨),大尹格庄金矿床内Cd储量为224吨(精金矿中206吨),这些均可直接回收利用。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综合研究表明:Te主体以碲金矿、碲银矿、碲铋矿、碲铅矿和陈国达矿等独立矿物存在,与可见金密切共生;Co常以微量元素形式分布在金成矿早阶段的粗粒黄铁矿和磁黄铁矿中;Cd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金成矿晚阶段的闪锌矿、黄铁矿和黄铜矿中。进一步通过对典型金矿床中黄铁矿原位和/或单矿物的Te与Co含量对比、并结合矿石中Co与Cd元素组成及其区域地球化学空间分布特征,综合约束了其超常富集特征与资源潜力,揭示新城、玲珑和寺庄金矿床及栖霞异常区分别有约2329吨、1035吨、1553吨和22790吨Co资源量,乳山、新城和焦家金矿床有约1529吨、126吨、216吨Te资源量,仓上、新立、三山岛、寺庄和新城金矿床、以及栖霞和招平北段异常区分别有约47.6吨、78吨、63.7吨、69吨、3564吨、7120吨和696吨Cd资源量;即胶东金矿集区具备近期被综合利用或作为未来潜在接替资源的Co、Te和Cd资源条件,且其展布区域广泛、资源潜力巨大。初步研究已显示胶东具有形成大型-超大型Cd、Te和Co矿床的资源条件,但关键金属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均一、其超常富集机理与规律尚不清楚,亟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金属 储量估算 资源潜力 回收利用 胶东金矿床
下载PDF
山东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矿地质背景属性数据库的建设方法探讨 被引量:6
5
作者 马莉 王敏 《山东国土资源》 2020年第8期72-77,共6页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找矿工作不断创新,数字地质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依据地质空间数据特性,使用合适的技术方法进行数据库建设,提高地质空间数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通过介绍运用通用软件MAPGIS和专用软件GEOMAG实施山东省成矿地质...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找矿工作不断创新,数字地质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依据地质空间数据特性,使用合适的技术方法进行数据库建设,提高地质空间数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通过介绍运用通用软件MAPGIS和专用软件GEOMAG实施山东省成矿地质背景专题属性数据库的建设流程、建设方法和质量监控。探讨在地质背景底图类图层文件出现特殊情况时,根据属性数据特征,所应采取的有效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属性数据 建设方法 地质空间数据库 山东省
下载PDF
成矿流体运移与就位及其构造控制机理:以胶东焦家金矿带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龙啸 杨立强 +1 位作者 杨伟 谢东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3-891,共19页
热液成矿系统的形成受控于构造运动引发的成矿流体运移和就位,构造是一级控矿因素,成矿流体的运移与就位则为构造控矿理论的核心。以流体压力差为主导、综合水力梯度和热传导等多种或单一主导因素驱动流体在围岩中由断层、裂隙和孔隙组... 热液成矿系统的形成受控于构造运动引发的成矿流体运移和就位,构造是一级控矿因素,成矿流体的运移与就位则为构造控矿理论的核心。以流体压力差为主导、综合水力梯度和热传导等多种或单一主导因素驱动流体在围岩中由断层、裂隙和孔隙组成的输运通道中运移。流体在构造裂隙或孔隙中发生化学反应、流体混合和不混溶作用、流体沸腾都会导致流体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导致成矿物质沉淀;流体运移形式影响着矿化形式的表达,以管道流形式在宏观断层和裂隙中运移的流体以形成规模较大且矿化程度高的脉状矿体为主,而在围岩微米级裂隙和孔隙中广泛发育的渗透流多形成矿化品位稳定、规模中等的细脉-浸染状矿体。构造变形与流体压力、应力状态之间的动态耦合导致矿体的时空定位,断层阀-泵吸机制是解释造山型金成矿作用最具代表性的构造-流体耦合成矿动力学模型。胶东焦家金矿带中矿床的形成与分布受到焦家断裂带上一、二、三级断裂构造的联合控制:压剪性的焦家断裂为一级控矿构造,控制了广泛的以绢英岩化为主的热液蚀变作用和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体的形成与就位;在其下盘张剪性的望儿山断裂为二级控矿构造,热液蚀变相对较弱,发育过渡型金矿体;三级控矿构造为以鲍李断裂为主的数十条张剪性断裂和节理系,蚀变-矿化程度最弱,主要控制石英脉型金矿体的产出。寺庄金矿床矿体三维几何学结构研究表明从I号到Ⅲ号矿体群的形态扁平程度增加,说明成矿流体输运方式由渗透流向管道流的空间演变,矿体产状差异则反映成矿流体运移方向也发生了变化。进一步研究需融合多学科方法和成果,特别是深入剖析显微-超显微变形组构与成矿流体行为耦合关系,构建逼近实际的多尺度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模型,揭示热液成矿系统形成的精细过程和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成矿系统 成矿流体运移与就位 构造控矿 构造-流体成矿动力学 焦家金矿带
下载PDF
胶东玲珑金矿田金的赋存状态及其对成矿过程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冯岳川 邓军 +5 位作者 于皓丞 付强 崔涛 单伟 李增胜 李珊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7-392,共16页
胶东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黄金基地,探明黄金资源储量超过5000t。胶东地区金矿床主要发育两种矿化样式,即浸染状细脉-网脉型矿化和石英-硫化物脉型矿化,金主要以可见金形式赋存于黄铁矿和石英中。玲珑金矿田位于招平断裂带北端,同时发育两... 胶东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黄金基地,探明黄金资源储量超过5000t。胶东地区金矿床主要发育两种矿化样式,即浸染状细脉-网脉型矿化和石英-硫化物脉型矿化,金主要以可见金形式赋存于黄铁矿和石英中。玲珑金矿田位于招平断裂带北端,同时发育两种矿化样式的矿体,是研究金赋存状态的理想选区,理清金的赋存状态对于选择合适的选冶工艺以及揭示金的成矿作用和富集机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在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显微岩相学观察、电子探针分析与矿物自动定量分析,对胶东玲珑金矿田两种不同矿化样式的样品中可见金的赋存状态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了金成矿过程。玲珑金矿田两种矿化样式矿石中金矿物的赋存状态并无显著差异,金矿物主要为银金矿和自然金。嵌布状态为裂隙金、包体金、粒间金,以粒间金和包体金为主。金矿物粒度以微粒-细粒为主,石英脉中偶见中粒-粗粒金矿物。金矿物主要以独立矿物形式以及与黄铜矿、方铅矿等硫化物共生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中。石英-黄铁矿阶段金矿物成色高于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金矿物成色,主要是受到成矿温度的影响。浸染状细脉-网脉型样品金矿物比石英-硫化物脉型样品金矿物具有更高的金成色,是由于两种矿化样式沉淀机制差异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的赋存状态和成色 矿化样式 矿物定量分析 玲珑金矿田 胶东金成矿省
下载PDF
胶东焦家金矿带3000m深部成矿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0
8
作者 于学峰 杨德平 +5 位作者 李大鹏 单伟 熊玉新 迟乃杰 刘鹏瑞 于雷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893-2910,共18页
近年来,胶东焦家金矿带深部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控制深度一般在2000m左右。为进一步研究焦家金矿带3000m深部成矿特征,本团队在莱州吴一村地区成功实施了深度3266. 06m的科研深钻,新发现金矿体6层,累计见矿厚度20. 87m,平均品位1. 85... 近年来,胶东焦家金矿带深部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控制深度一般在2000m左右。为进一步研究焦家金矿带3000m深部成矿特征,本团队在莱州吴一村地区成功实施了深度3266. 06m的科研深钻,新发现金矿体6层,累计见矿厚度20. 87m,平均品位1. 85×10^-6,最高品位13. 65×10^-6。该深钻有效验证了胶东金矿3000m深部的资源潜力,被誉为"中国岩金第一见矿深钻"。据研究预测,深钻控制的吴一村预测区2000~4000m区间推断金矿资源量约900t,整个胶东地区2000~4000m区间推断金矿资源量4000t左右。焦家断裂带从浅部到深部倾角逐步变缓,焦家金矿带深部从破碎特征、蚀变矿化特征、构造岩类型等方面与浅部及中深部存在差异,具有分带性,一般从外向内分为碎裂状花岗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断层泥等带;焦家金矿带深部黄铁绢英岩仅局部出现在破碎蚀变最强部位,不连续,常呈条带状、透镜状出现;深部矿体主要位于主断裂面(断层泥)的上部,打破了以往研究认为断层泥在成矿过程中起隔挡成矿热液的作用、矿体位于其下部的局限认识,这些新认识对于正确构建找矿模型、确定深部找矿有利部位、成矿预测以及资源潜力评价等方面具重要意义。根据矿相学观察和测试研究,可将成矿阶段划分为Ⅰ石英-黄铁矿阶段、Ⅱ金-黄铁绢英岩化阶段、Ⅲ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Ⅳ石英-重晶石-碳酸盐矿物阶段;深部矿体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测定及综合研究表明,成矿物质总体来源于中生代活化再造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也有深源流体与地壳围岩强烈交换的特征,同时也显示地表水的参与,应该是燕山期地幔大幅度上涌,岩石圈迅速减薄,造成大规模陆壳重熔活化和岩浆活动,形成新的岩浆-流体-成矿系统,最终参与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家金矿带 3000m深钻 成矿特征 金矿 胶东
下载PDF
胶东西涝口金矿深部110 Ma角闪辉长岩脉及其对成矿时代的约束 被引量:4
9
作者 耿科 李大鹏 +7 位作者 胡秉谦 闫江雁 邹双英 张岩 尉鹏飞 刘强 蔡娜 张超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74-994,共21页
西涝口金矿是胶莱盆地北东缘新近取得找矿突破的蚀变岩型金矿,金矿体主要赋存于古元古界荆山群与牧牛山二长花岗岩之间的构造破碎带中。前期在其深部新发现的角闪辉长岩脉中,通过人工重砂分选,获得了自然金。为探索其与金成矿的关系,文... 西涝口金矿是胶莱盆地北东缘新近取得找矿突破的蚀变岩型金矿,金矿体主要赋存于古元古界荆山群与牧牛山二长花岗岩之间的构造破碎带中。前期在其深部新发现的角闪辉长岩脉中,通过人工重砂分选,获得了自然金。为探索其与金成矿的关系,文章对其进行了主量、微量元素、锆石U-Pb年代学以及Hf同位素研究。主量、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角闪辉长岩属钾玄岩岩石系列,全碱、Ba、Sr、轻稀土元素含量高,Rb、P和重稀土元素含量相对较低,无铕异常或有轻微的正铕异常,明显亏损Nb、Zr、Hf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与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与重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富闪深成岩。锆石Hf同位素结果显示,其岩浆锆石的εHf(t)为-14.0^-11.8,暗示其来源于富集地幔源区或存在源区混染的可能性。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角闪辉长岩年龄为(108.4±2.2)Ma,属早白垩世晚期,明显晚于郭家岭、伟德山序列岩体。综上,笔者认为西涝口金矿角闪辉长岩形成于俯冲板片脱水而导致上覆地幔楔部分熔融,其成因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所形成的火山弧有关,其与该区金成矿过程密切相关,极有可能在成矿过程中直接提供了金的来源。西涝口金矿的形成时代应当在110 Ma左右,胶东东部应该存在110 Ma的金成矿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深部岩脉 锆石U-PB定年 锆石HF同位素 西涝口金矿 胶莱盆地东北缘 胶东
下载PDF
山东莱州曲家金矿黄铁矿微量元素对成矿过程的指示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德平 刘鹏瑞 +3 位作者 宋英昕 舒磊 熊玉新 刘继梅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88-808,共21页
曲家金矿位于我国重要的蚀变岩型金矿矿集区之焦家金矿带的中段,矿床赋存标高为-726~-1334 m。为研究黄铁矿的演化及其对金成矿过程的指示,运用LA-ICP-MS分析黄铁矿原位微量元素含量,结合岩相学观察和点群分析对黄铁矿进行了分类。发现... 曲家金矿位于我国重要的蚀变岩型金矿矿集区之焦家金矿带的中段,矿床赋存标高为-726~-1334 m。为研究黄铁矿的演化及其对金成矿过程的指示,运用LA-ICP-MS分析黄铁矿原位微量元素含量,结合岩相学观察和点群分析对黄铁矿进行了分类。发现黄铁矿中Co、Ni、As等微量元素主要以类质同像形式赋存,而Au、Ag、Cu、Zn、Pb、Bi等元素主要以纳米级、微米级矿物包裹体形式赋存。黄铁矿主要分为5种类型:富Co型Py1,富Ni型Py2,富Au、As型Py3,富Au、Ag、Pb、Bi型Py4及“干净”型Py5。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指示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岩石和中生代岩浆岩,少量来源于地幔,成矿热液可能属变质热液、岩浆热液和浅部大气降水的混合成因。不同类型黄铁矿反映成矿热液由富Co、Ni经富As、Au向富Pb、Bi、Au、Ag演化。Py1和Py2形成后受构造活动影响发生强烈破碎,裂隙表面对热液中金络合物增强的吸附作用促使金在裂隙中沉淀,对金的富集成矿可能起重要作用。Co、Ni含量较低,同时Au、Ag、As、Pb、Bi等元素含量较高的黄铁矿与成矿作用有密切关系。另外,黄铁矿中Co、Ni含量较高,但破碎强烈,成矿相关元素含量较高为黄铁矿在早期形成并被后期成矿作用改造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曲家金矿 黄铁矿 微量元素 成矿过程
下载PDF
横向热扩散作用对地热资源开发过程中单井注抽试验的影响机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太平 刘洋 +1 位作者 丁若伟 凡倩莹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8-143,150,共7页
单井注抽(SWPP)试验被广泛用于获取裂隙-基岩含水层系统中热弥散等相关的理化参数,但现有的单井注抽试验数值模型往往忽略了裂隙-基岩含水层中横向热扩散作用的影响。采用二维的对流-扩散方程(ADE)建立考虑横向热传导效应的SWPP试验数... 单井注抽(SWPP)试验被广泛用于获取裂隙-基岩含水层系统中热弥散等相关的理化参数,但现有的单井注抽试验数值模型往往忽略了裂隙-基岩含水层中横向热扩散作用的影响。采用二维的对流-扩散方程(ADE)建立考虑横向热传导效应的SWPP试验数值模型,内边界条件考虑混合效应,并采用前人的解析解模型检验了数值模型的稳定性和精度。结果表明:裂隙介质中的横向热扩散作用会导致注入阶段井壁上的温度穿透曲线降低,而抽取阶段井壁上的温度穿透曲线升高,拖尾现象明显;裂隙介质的宽度越大,裂隙和基岩介质中的温度值越高;此外,在注入阶段,裂隙介质中的热量往基岩介质中运移,裂隙介质中的热量逐渐降低,而在抽取阶段,基岩介质中的热量往裂隙介质中运移,基岩介质中的热量逐渐增加。本研究建立的数值模型提高了模拟预测结果的精度,能够为裂隙-基岩含水层介质中的地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热扩散 地热开发 裂隙-基岩含水层 单井注抽试验 数值解 混合效应
下载PDF
山东省地下卤水型溴矿资源利用现状评价及高效开发建议
12
作者 韩学林 郭宝奎 +3 位作者 王秀芬 陈国栋 殷秀文 张玉波 《山东国土资源》 2023年第10期12-17,共6页
地下卤水不仅是食盐的重要来源,同时富含Br、Bi、Sr、Li、K、Ba等几十种化学元素,是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山东省地下卤水(盐、溴)矿主要呈条带状分布在环渤海湾沿岸黄河三角洲平原区、莱州湾南岸平原区和胶州湾西北岸,分布面积约为3003.... 地下卤水不仅是食盐的重要来源,同时富含Br、Bi、Sr、Li、K、Ba等几十种化学元素,是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山东省地下卤水(盐、溴)矿主要呈条带状分布在环渤海湾沿岸黄河三角洲平原区、莱州湾南岸平原区和胶州湾西北岸,分布面积约为3003.11km^(2),推断资源量807734.3万m^(3),可采量28721.9万m^(3)/a。山东省地下卤水资源开发历史悠久,主要采用溴盐联产方式回收盐和溴两种资源,采用卤水→溴素→原盐、卤水→溴素→原盐→苦卤回收→盐化工产品等开发工艺。现阶段,地下卤水型溴矿资源开发利用企业全部位于潍坊市,共有51家生产企业。本次工作采用资料收集、统计分析、综合研究等手段对矿山企业开发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平均采收率为77.9%,总体达到部最低三率指标要求,但有26个矿山溴矿平均采收率为75.2%,采收率偏低。通过对影响采收率水平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了入厂溴离子浓度和尾液溴离子浓度拟合方程,认为将入厂溴离子浓度控制在140g/m3,控制尾液溴离子浓度在25~30g/m^(3),有利于提升溴矿利用水平,减少资源浪费。同时提出了高效利用资源和加强监管的意见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矿 地下卤水 采收率 高效利用 山东省
下载PDF
金矿立体地球化学探测模型与深部钻探验证 被引量:26
13
作者 王学求 张必敏 +12 位作者 于学峰 杨德平 夏勇 谭亲平 刘耀文 张苏坤 田密 刘汉粮 李瑞红 韩志轩 熊玉新 吴慧 张宝云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69-885,共17页
深部资源地球化学探测科学问题的的焦点是元素大深度垂向迁移机理和立体地球化学探测模型的建立。本文以胶东蚀变岩型金矿和贵州水银洞卡林型金矿钻孔岩芯和地表联合取样获得的数据,建立千米深度立体地球化学探测模型。蚀变岩型金矿立... 深部资源地球化学探测科学问题的的焦点是元素大深度垂向迁移机理和立体地球化学探测模型的建立。本文以胶东蚀变岩型金矿和贵州水银洞卡林型金矿钻孔岩芯和地表联合取样获得的数据,建立千米深度立体地球化学探测模型。蚀变岩型金矿立体地球化学模型显示,Au、S和Hg与金矿密切相关,分布模式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Au的立体几何分布模式兼具矿化剂元素S和远程指示元素Hg的双重特征,金异常和矿化剂元素硫与矿体倾斜方向一致,反映了成矿过程中流体沿控矿构造的轴向运移;金异常与类气体元素汞在垂向上一致,而且出现从矿体到地表的连续贯通式异常,反映了流体沿微裂隙和纳米孔的垂向迁移。卡林型金矿立体地球化学模型显示,Au、As、Sb、Hg、Tl和S在不整合面都显示高含量特征,与深部层状主矿体分布一致;在矿体上覆地层中都存在弱异常,显示了明显的成矿流体沿隐伏微小断裂垂向迁移特点;所不同的是Sb和Tl元素在不整合面附近显示了最高的元素含量,而Sb和Hg在近地表均显示了明显高的异常特征。立体几何模型清晰地显示了矿体的展布特征和范围,而且金及其伴生元素垂向迁移在地表形成清晰异常,为利用金及伴生元素和矿化剂元素进行深部矿体三维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对指导深部金矿勘查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胶东蚀变岩型金矿地表完全被土壤覆盖区的穿透性地球化学微细粒级土壤采样,金属活动态提取分析圈定的异常,经深部钻探验证,胶东焦家成矿带五一村3200 m钻探,在2428.00~3234.16 m深度发现6层矿化体,其中高品位矿体位于2854 m深度;上宫金矿地表基岩出露,采集断层泥或裂隙岩石样品,可以清晰探测深部异常,经2000 m钻探,在1312 m处发现高品位金铅锌银矿体;贵州水银洞采集地表细粒级土壤,能够直接有效地揭示深部金矿体,经500~1500 m钻探验证,在300~1500 m深度新增金资源量203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立体探测 钻探验证 深部金矿发现
下载PDF
热液成矿系统构造控矿理论 被引量:8
14
作者 杨立强 杨伟 +6 位作者 张良 高雪 申世龙 王偲瑞 徐瀚涛 贾晓晨 邓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9-266,共28页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是热液成矿系统的典型特征之一,系统剖析多重尺度控矿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流变学和热力学对认识矿床成因和预测找矿至关重要;而如何实现控矿构造格架、渗透性结构、成矿流体通道和矿化变形网络由静态到多尺...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是热液成矿系统的典型特征之一,系统剖析多重尺度控矿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流变学和热力学对认识矿床成因和预测找矿至关重要;而如何实现控矿构造格架、渗透性结构、成矿流体通道和矿化变形网络由静态到多尺度时-空四维动态的转变,查明流体通道和矿床增量生长过程与控制因素,揭示热液成矿系统的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制和定位规律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难题。为此,我们在对已有相关成果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构建热液成矿系统构造控矿理论的基本要点与对应方法及应用范畴:(1)流体而非构造是构造控矿理论的中心,热液系统的流体流动与成矿作用受控于断裂带格架及其渗透性结构,其中渗透率是将流体流动与流体压力变化联系起来理解控矿构造的核心;(2)不同控矿构造组合的关键控制是构造差应力和流体压力的大小,而矿化类型的变化可能是由于构造应力场引起的容矿构造方位的不同和赋矿围岩之间的强度差异所致;(3)流体通道的生长始于超压流体储库上游围岩中孤立的微裂隙沿流体压力梯度最大的方向、随裂隙发育且相互连结而形成新的长裂隙,并最终连通形成断裂网络内的流体通道,矿床的增量生长发生在高流体通量的短爆发期,断层反复滑动驱动其内流体压力、流速和应力快速变化,当由此诱发的流体通道生长破坏了流体系统的动态平衡时,随之而来的流体快速降压就成为金属沉淀成矿的关键驱动因素;(4)以热液裂隙-脉系统野外地质观测和构造-蚀变-矿化网络三维填图为基础,通过宏观与微观各级控矿构造相结合、地质历史与构造应力分析相结合、局部与区域点-线-面相结合、浅部与深部相结合、时间与空间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对各种控矿因素开展多学科、多尺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研究,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5)通过构造-蚀变-矿化网络填图,将蚀变-矿化体与控矿构造的类型、形态、规模、产状和间距等几何学特征联系起来,利用热液裂隙-脉系统和断裂网络拓扑学及矿体三维几何结构分析等定量方法查明控矿构造格架和渗透性结构并揭示矿化变形网络的连通性与成矿潜力;(6)合理构建地质模型,选取合适的热力学参数和动力学边界条件,利用HCh和COMSOL等方法,定量模拟成矿过程中的流体流动、热-质传递、应力变形和化学反应等的时-空变化,是揭示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理和定位规律、预测矿化中心和确定找矿目标的有效途径。进而提出了构造控矿理论的研究流程:聚焦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制和定位规律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选择热液裂隙-脉系统和构造-蚀变-矿化网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几何学描述、运动学判断、流变学分析、动力学解析和热力学综合,厘定控矿构造格架,定位矿化中心,示踪成矿流体通道和多种矿化样式的增量生长过程及其关键控制,揭示渗透性结构的时-空演变规律及构造再活化与成矿定位的成因关联,建立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模式,服务新一轮战略找矿突破。以胶东焦家金矿田为例,开展控矿构造理论研究和成矿预测应用实践,证实了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裂隙-脉系统 构造-蚀变-矿化网络 渗透性结构与成矿定位 流体通道和矿床增量生长 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模式
下载PDF
胶东型金矿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立强 邓军 +5 位作者 张良 杨伟 谢东 汪龙 邱昆峰 李大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91-1711,共21页
胶东是全球唯一已知赋存于前寒武纪变质地体中的晚中生代巨型金矿省,其成矿系统独具特色,具体表现为:(1)位于陆内复合构造域,经历了多期重大构造-热事件,大规模金成矿作用受控于120±2Ma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变化及其诱发的软流圈... 胶东是全球唯一已知赋存于前寒武纪变质地体中的晚中生代巨型金矿省,其成矿系统独具特色,具体表现为:(1)位于陆内复合构造域,经历了多期重大构造-热事件,大规模金成矿作用受控于120±2Ma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变化及其诱发的软流圈上涌、岩石圈改造和伸展-挤压变形交替及控矿断裂剪压-剪张转换;(2)多重控矿构造和多样赋矿建造联合控制了不同规模和类型金矿的发育,形成了三山岛、焦家、招平、栖霞、郭即和牟乳六条NE向金矿带和三山岛-栖霞EW向富金廊带,导致了金矿化类型(焦家式/破碎带蚀变岩型、玲珑式/石英脉型、蓬家夼式/蚀变砾岩±角砾岩型、辽上式/黄铁矿-碳酸盐脉型)及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多样性;(3)主要矿化元素Au、Ag、Cu、Pb和Zn均达到工业利用要求,并有多种共/伴生关键金属超常富集;(4)不同金矿带中硫化物Pb同位素组成与探明金资源储量及到郯庐断裂带的距离线性相关,反映距离幔源流体主通道越近、金属硫化物中放射性成因Pb含量和幔源组分占比越多、金成矿强度越大;(5)区域总体相对均一的Δ199 Hg(平均~0.012‰)及Δ199 Hg/Δ201 Hg与金品位呈线性负相关,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且地幔被俯冲洋壳及其上覆沉积物交代的程度控制了金品位的高低;(6)区域恒定的Δ33 S同位素组成(~0‰)排除了巨量金源自太古宙变质基底及其重熔花岗岩的可能,重的δ34 S(平均9.0±3.7‰)来源于俯冲的古太平洋板片及其上覆沉积物的脱挥发份;不同金矿带Δ33 S/δ34 S与探明金资源储量及其到郯庐断裂带距离线性相关,反映成矿期地壳伸展程度控制了金成矿强度;(7)区域He-Ar和H-O同位素组成显示壳幔混合特征,焦家式金矿的成矿流体组成更靠近地幔、玲珑式金矿位于地幔与地壳过渡带;三山岛、焦家和招平金矿带的成矿流体相对接近幔源流体,而郭即金矿带具有相对开放的构造环境;不同金矿带氢-氧同位素组成和探明金资源储量正相关,可能表征了从西到东成矿流体通量和流体-岩石反应强度逐渐降低。基于对上述特征的总结,提出了胶东型金矿的成因模式,明确了其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深部驱动、巨量金属和流体及络合物来源、输运通道和方式、源→汇过程和机制、成矿后变化和保存等成矿系统形成的关键因素,确立了“拆离断裂系与基底活化带及幔源流体通道复合控矿”的勘查思路和“四步式”的勘查模型。综上,胶东金矿不同尺度的鉴别特征及其形成的关键因素明显不同于全球已知的其他金矿类型,难以被已有成矿模式所涵盖,属于一种新的金矿类型——胶东型,其成因模式对华北、华南、西伯利亚、西澳伊尔岗、北美怀俄明和南美圭亚那等陆内金矿床具有普适性;系列找矿突破则验证了该成因模式与勘查模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因此,本文认为胶东型金矿是全球研究热点和重要的金矿勘查方向,而该地区找矿的主攻目标是资源量大且品位和产状稳定的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成矿系统 时-空结构 成矿动力学 控矿因素 成因及勘查模型 胶东型金矿
下载PDF
胶东夏甸金矿床构造-热历史:成岩-成矿年代学与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综合约束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伟 张良 +5 位作者 张炳林 王偲瑞 李大鹏 叶广利 刘向东 秦秀合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7-376,共20页
胶东是全球唯一已知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内的晚中生代巨型金成矿系统,其成矿机制独具特色,属胶东型金矿床成因新类型;深入剖析该成矿系统的形成、变化与保存过程对丰富和完善金成矿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夏甸超大型金矿床位于胶东招平金矿带... 胶东是全球唯一已知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内的晚中生代巨型金成矿系统,其成矿机制独具特色,属胶东型金矿床成因新类型;深入剖析该成矿系统的形成、变化与保存过程对丰富和完善金成矿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夏甸超大型金矿床位于胶东招平金矿带中南段,赋存于晚侏罗世玲珑花岗岩和早白垩世郭家岭花岗岩中,是一典型的胶东型金矿床;该矿床成岩-成矿时代已有精确限定,但其精细演化过程与成矿后变化-保存尚缺乏有效约束,是开展矿床形成与隆升剥蚀研究的理想选择。因此,本文通过成岩-成矿年代学与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综合约束该矿床的构造-热历史,揭示其主控因素,提高对该成矿系统的认识,为深部找矿潜力评价提供支撑。本次获取的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玲珑花岗岩和郭家岭花岗岩分别于151.7±2.1Ma(2σ)和125.8±1.6Ma(2σ)侵位。区域已有黑云母和白云母^(40)Ar/^(39)Ar年龄表明玲珑岩体侵位后缓慢冷却,并发生韧性变形;郭家岭花岗岩则经历了同岩浆韧性变形和快速冷却;约于124Ma两者均冷却至350±50℃,区域发生韧脆性变形转换。夏甸金矿床与载金矿物共生的热液绢云母^(40)Ar/^(39)Ar和热液独居石U-Pb年龄表明,该区于约120Ma发生大规模脆性构造活动和金成矿作用。本文利用采自夏甸金矿床-652m中段532巷道中包括主控矿断层上、下盘经历不同变形程度的7件岩/矿石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分析。除遭受异常热事件影响的主断裂上盘次级断层断层泥样品外,其余6件样品AFT中值年龄在32.5±1.7Ma(1σ)至23.6±2.9Ma(1σ)之间,其径迹长度平均值低于14μm(范围为12.0±0.3μm~13.8±0.3μm)、为单峰分布、并略具负偏斜特征,表明该矿床大致在32~23Ma单调缓慢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部分退火带(125~60℃)。综合区域已有热年代学资料与上述锆石U-Pb、AFT数据,重建了夏甸金矿床自赋矿玲珑和郭家岭花岗岩侵位以来的构造-热演化历史,计算出自120Ma金成矿至今该矿床平均冷却和剥蚀速率分别为1.8℃/Myr和0.059km/Myr,总剥蚀量约为7km,对比前人对胶西北地区整体剥蚀程度与深部成矿潜力的定量评估以及目前~1.5km的钻孔最大见矿深度,推断其深部找矿潜力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 构造-热历史 矿床变化与保存 夏甸金矿床 胶东
下载PDF
胶东三山岛北部海域金矿床石英热释光和晶胞参数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被引量:5
17
作者 宋英昕 李胜荣 +3 位作者 申俊峰 张龙 李文涛 曾勇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5-319,共15页
胶东是中国最重要的黄金资源基地之一,近年来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在三山岛北部海域发现超大型金矿床。深入研究其成矿规律,对于指导今后的找矿勘探意义重大。笔者应用成因矿物学和找矿矿物学理论,选取该矿床的贯通性矿物石英,... 胶东是中国最重要的黄金资源基地之一,近年来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在三山岛北部海域发现超大型金矿床。深入研究其成矿规律,对于指导今后的找矿勘探意义重大。笔者应用成因矿物学和找矿矿物学理论,选取该矿床的贯通性矿物石英,对其热释光和晶胞参数特征的时空分布规律及与金矿化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石英热释光曲线以中温单峰、肩峰和不对称双峰为特征。主成矿阶段发光曲线出现中温峰和高温峰的双峰,发光强度大;(2)石英热释光峰位温度、发光强度在垂向上的波动变化与矿石金品位套合较好;(3)石英(Δa_(0)/a_(0))/(Δc 0/c 0)值的变化范围在1.92~3.30,指示微量元素进入石英的方式以填隙为主;(4)随着成矿阶段由早至晚,石英晶胞参数a_(0)和V_(0)逐渐升高,c 0/a_(0)逐渐降低,表明石英的晶胞参数可作为识别其结晶阶段的标识之一;(5)钻孔深部石英热释光峰位温度较高,发光强度波动性较大,峰型呈单峰和肩峰,石英晶胞参数a_(0)、V_(0)仍较大,指示该矿深部仍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热释光 晶胞参数 时空变化 找矿标志 三山岛北部海域金矿
下载PDF
胶东玲珑金矿区碲化物形成条件及其对金富集过程的约束 被引量:14
18
作者 冯岳川 邱昆峰 +2 位作者 王大钊 沙五金 李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3-77,共15页
胶东地区探明金储量超过5000t,是我国最重要的金矿集区。玲珑金矿区位于胶东西北部招-平断裂北段,具有典型含金石英脉矿床的特征。矿区部分矿段产出富碲铋化物的明金矿石,是研究富碲铋化物金矿床成因和金超级富集机制的理想对象。通过... 胶东地区探明金储量超过5000t,是我国最重要的金矿集区。玲珑金矿区位于胶东西北部招-平断裂北段,具有典型含金石英脉矿床的特征。矿区部分矿段产出富碲铋化物的明金矿石,是研究富碲铋化物金矿床成因和金超级富集机制的理想对象。通过显微岩相学观察、扫描电镜及电子探针分析,首次对胶东玲珑金矿区富碲铋化物明金矿石的矿物组合和形成机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玲珑金矿区含明金矿石中的金矿物主要为含银自然金,成色整体较高,平均为894。共发现了五种与自然金共生的碲化物,分别是辉碲铋矿、碲铋矿、碲银矿、碲铋银矿和碲镍矿,其中辉碲铋矿含量最多。通过矿物共生组合研究及物理化学条件分析,确定成矿流体的碲逸度范围为-12.6<logf_(Te2)<-9.1,硫逸度范围为-13.6<logf_(S2)<-9.6。碲、铋元素的富集指示了深成幔源的信息,碲、铋等物质可能来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玲珑金矿区大颗粒自然金的超级富集与碲、铋等元素密切相关,且银碲化物的产出提高了自然金的成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碲化物 自然金 富集机制 玲珑金矿区 胶东金成矿省
下载PDF
造山型金矿中富CO_(2)高内压流体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的有效测定实验研究——以东天山玉峰金矿床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于立栋 李胜虎 +4 位作者 张静 何西恒 于学峰 单伟 迟乃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67-280,共14页
形成于中-深成条件下的造山型金矿的成矿流体属于H_(2)O-NaCl-CO_(2)体系,金矿化阶段的石英中发育大量的富CO_(2)流体包裹体。长期以来,用常规冷热台对其进行显微测温热力学研究时,较高的内压力会造成绝大多数CO_(2)充填度>0.4的包... 形成于中-深成条件下的造山型金矿的成矿流体属于H_(2)O-NaCl-CO_(2)体系,金矿化阶段的石英中发育大量的富CO_(2)流体包裹体。长期以来,用常规冷热台对其进行显微测温热力学研究时,较高的内压力会造成绝大多数CO_(2)充填度>0.4的包裹体在尚未达到完全均一状态前就发生爆裂或泄露,导致所测的完全均一温度值明显偏离真实值,甚至无法测得完全均一温度,这制约了对造山型金矿床成矿条件的认知。针对该问题,本文以东天山玉峰金矿床富金矿石中的H_(2)O-NaCl包裹体(A型)和H_(2)O-NaCl-CO_(2)包裹体(AC型)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利用最新型热液金刚石压腔(HDAC-VT型号)测试富CO_(2)高内压的AC型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的实验流程与结果,并将实验数据与Linkam THMSG600冷热台测得的A型、AC型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热液金刚石压腔能够有效阻止富CO_(2)流体包裹体在升温过程中发生爆裂、泄露等非弹性体积改变现象的发生,从而获得有效的完全均一温度。同时,本文还提出了一个新的压力-温度拟合线两线相交法,对热液金刚石压腔所测富CO_(2)流体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数据进行校正,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外压力造成的影响,获得更为接近真实成矿流体的完全均一温度。基于此,获得玉峰金矿床的成矿温度和成矿压力分别为312~343℃和181~268 MPa。本文的实验研究工作显示了热液金刚石压腔在中-深成造山型金矿富CO_(2)成矿流体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金刚石压腔 富CO_(2)流体包裹体 完全均一温度 造山型金矿 玉峰金矿床
下载PDF
地壳深部结构探测启示与山东中生代金成矿的主要科学问题讨论 被引量:6
20
作者 单伟 于学峰 +6 位作者 熊玉新 张伟 李小伟 马祥县 迟乃杰 程伟 舒磊 《山东国土资源》 2022年第4期1-13,共13页
在山东省域内广泛分布有中生代形成的金矿床。涵盖胶北地块、胶南威海造山带的胶东金矿区以成矿作用强烈、赋存资源量巨大成为中国东部金成矿的典型代表,为成矿机理、成矿过程和研究对比提供了重要场所。在对胶东地区地壳深部结构探测... 在山东省域内广泛分布有中生代形成的金矿床。涵盖胶北地块、胶南威海造山带的胶东金矿区以成矿作用强烈、赋存资源量巨大成为中国东部金成矿的典型代表,为成矿机理、成矿过程和研究对比提供了重要场所。在对胶东地区地壳深部结构探测认识进展的基础上,总结山东省中生代金成矿的时空规律,本文提出胶北地块、鲁西地块以及胶南威海造山带内中生代形成的与岩浆活动相关的内生金矿床虽具有不同成矿模式,但在成矿过程中,具有相似的成矿动力机制。通过不同构造单元内成矿模式的对比,结合已有的成矿理论和胶北地块地壳结构特征,提出在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中,存在以岩石圈破裂为特征的金成矿作用。成矿作用以构造体系、岩浆体系和成矿流体等要素耦合为基础,构成了各具特色的成矿系统。在阐述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本文初步梳理了进一步研究中,需要厘清和解决的部分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金成矿机理研究 克拉通破坏 岩石圈破裂 地壳深部结构探测 成矿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