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西部黄土区地质灾害调查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
作者 孙萍萍 张茂省 +4 位作者 贾俊 程秀娟 朱立峰 薛强 王佳运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6-107,共12页
西部黄土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背景,加之黄土特殊的工程特性,使得区内滑坡、崩塌、泥流等地质灾害多发、频发,举世瞩目的黄土高原更是全国的地质灾害高发区和防治重点区。自20世纪50年代,区内陆续开展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调... 西部黄土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背景,加之黄土特殊的工程特性,使得区内滑坡、崩塌、泥流等地质灾害多发、频发,举世瞩目的黄土高原更是全国的地质灾害高发区和防治重点区。自20世纪50年代,区内陆续开展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调查评价工作,特别是通过“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的工作,基本查明了区内地质灾害的成灾规律,探索了黄土地质灾害早期识别、调查技术方法、监测预警、风险评价等关键技术,搭建了自然资源部黄土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和野外科学观测站等平台,有效支撑了西北各省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的建立。笔者在回顾以往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受极端气候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分析了西部黄土区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基于强化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优化和完善监测技术、构建隐患点与风险区双管控的风险管控模式,进一步整体提升西北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防控水平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防灾减灾 监测预警 黄土高原 西北地区
下载PDF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不同机器学习方法优劣对比:以宁强县大安镇为例
2
作者 冯旻譞 毛伊敏 +5 位作者 贾俊 齐琦 孟晓捷 刘港 高波 高满新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5-214,共10页
【研究目的】地质灾害的孕育和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给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带来一定困难。随着AI技术的发展,智能算法能更准确地计算地质灾害孕育与诱发因素之间的多元复杂非线性关系,大大提高了地质灾害危险性... 【研究目的】地质灾害的孕育和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给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带来一定困难。随着AI技术的发展,智能算法能更准确地计算地质灾害孕育与诱发因素之间的多元复杂非线性关系,大大提高了地质灾害危险性模型的准确性,在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逐步得到应用。【研究方法】本文结合宁强县大安镇野外地质调查数据,挑选与地质灾害发生密切相关的12种致灾因子,即高程、坡度、坡高、坡向、坡型、工程地质岩组、断裂距离、水系距离、道路距离、植被覆盖、降雨及地震动峰值等作为危险性分区评价因子。通过构建样本集,运用贝叶斯、随机森林、策略梯度神经网络、KNN和神经网络算法这5种模型进行宁强县大安镇地质灾害危险性建模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贝叶斯模型(AUC 0.894)表现最好,绝大多数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点位于评价的极高和高危险区,且贝叶斯模型计算结果达到预测精度评价要求。【结论】在宁强县大安镇地质灾害样本数目很少的情况下选择贝叶斯算法模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具有可行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价 机器学习 灾害地质调查工程 大安镇 宁强县 陕西
下载PDF
黄土地质灾害评价因子地形起伏度提取最佳尺度研究:以榆林市米脂县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孟晓捷 郭小鹏 +2 位作者 薛强 冯卫 洪勃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4-243,共10页
目前地质灾害相关评价工作中,部分研究人员对于“地形起伏度”(也称相对坡高)选取最佳窗口单元进行提取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致使取得的地形起伏度参数与研究区实际情况相比存在一定的误差。后续地灾评价中,无论采用以栅格... 目前地质灾害相关评价工作中,部分研究人员对于“地形起伏度”(也称相对坡高)选取最佳窗口单元进行提取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致使取得的地形起伏度参数与研究区实际情况相比存在一定的误差。后续地灾评价中,无论采用以栅格为基础的信息量模型还是现今普遍流行的各类机器学习方法,其评价因子本身的误差甚至错误会导致评价结果可靠性降低。笔者基于Arc GIS平台,利用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分辨率为2 m的DEM数据,采用均值变点分析法,通过两轮分析,数量分别为10×10和1×1的矩形窗口逐渐逼近研究区地形起伏度的最佳统计单元,计算出该县地形起伏度为0~256.60 m,最佳统计单元为59×59的窗格,栅格单元边长为2 m,提取窗格边长为118 m,对应提取面积为13924 m^(2)。随后依据陕北黄土地区历史滑坡及崩塌的易发坡高统计将米脂县地形起伏度等分为<20 m、20~40 m、40~60 m、60~80 m、>80 m等5个区间,受原始地形条件及削坡建房、建厂等综合影响,40~80 m为灾害隐患发育的主要区间,灾害隐患点占比为88.60%。结合米脂县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量值和灾害点密度对比曲线,结果显示二者有很好的相关性,体现了地形起伏度统计单元选取和区间划分的合理性。本研究所采用的高精度DEM数据的计算及分析结果,首先避免了目视寻找拐点的弊端,其次在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貌条件中能够满足数字地形分析与精细化地质灾害调查的需求,可为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评价防治及黄河中上游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质灾害 地形起伏度 均值变点法 最佳窗口单元 米脂县
下载PDF
地质灾害风险精细化识别、核查及防控模式探讨
4
作者 薛强 董英 +4 位作者 张茂省 李林 高波 孟晓捷 郭小鹏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9,共14页
地质灾害精准识别是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的关键,地质灾害精准防控是实现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的关键。笔者以陕西榆林地区黄土崩滑灾害隐患为例,通过地表形变识别、高陡易发坡段识别、危险坡段核查、野外... 地质灾害精准识别是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的关键,地质灾害精准防控是实现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的关键。笔者以陕西榆林地区黄土崩滑灾害隐患为例,通过地表形变识别、高陡易发坡段识别、危险坡段核查、野外实地核查验证、风险防控措施实施等方式,建立了一套地质灾害精细识别和风险防控技术方法体系。结果表明:(1)基于DEM数据共识别榆林地区高陡易发坡段493380处,基于InSAR技术识别地表变形区段635处;在此基础上,基于光学遥感数据,叠加承灾体信息,共识别和核查危险坡段(有威胁对象的易发坡段或地表变形区段)31988处,危险坡段数量占易发坡段和地表变形区段数量的6.48%,提高了识别精准性,实现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精准到坡”。(2)对遥感识别危险坡段、现场群众报险报灾点、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等逐一开展进村入户实地核查,以“村组+户主姓名”命名隐患点,根据坡体结构、变形迹象、威胁对象等进行风险分级,榆林地区共实地核查地质灾害隐患点37523处,精准摸清了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底数,实现地质灾害隐患核查“精准到户”。(3)制定了不同风险级别地质灾害隐患预警响应方案和风险防控措施,形成市、县、乡镇、村组分级防控格局,实现地质灾害隐患风险“精准管控”。风险识别、核查和防控模式得到及时、成功应用,有效控制了榆林地区地质灾害隐患风险,为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和核查提供了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早期识别 遥感解译 野外核查 风险防控 榆林地区
下载PDF
甘肃临夏积石山县6.2级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高波 董英 +6 位作者 贾俊 薛强 武文英 李林 王涛 刘港 江睿君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9-219,共11页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s6.2级地震,诱发了大量崩滑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基于震区现场实地调查成果,开展地震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危险性评价研究,提出防灾减灾措施建议。根据实地调...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s6.2级地震,诱发了大量崩滑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基于震区现场实地调查成果,开展地震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危险性评价研究,提出防灾减灾措施建议。根据实地调查统计,此次地震后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64处,加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63处。新增和变形加剧的隐患点以崩塌为主,滑坡次之;规模等级以小型为主,中型次之。崩滑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黄土丘陵区,以黄土陡坎地带切坡建房、切坡修路为主。利用GIS技术的加权信息量法评价积石山县域地质灾害易发性。结果显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非易发区占比分别为5.45%、9.83%、32.70%和52.02%,其中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积石山东部黄土丘陵区的山梁地带。基于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开展地震活动断裂、地震动分布以及不同降雨工况条件(10年、20年、50年、100年一遇)下积石山县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显示:100年一遇极高危险区较10年一遇极高危险区的增幅最大为18.26%,说明未来区内遭遇极端降雨会显著提高区内地质灾害危险程度。研究认为,积石山地震地质灾害后效应将增强,未来崩塌、滑坡发生频次升高,地质灾害易在降水、冻融条件下形成,需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有效降低其威胁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质灾害 发育特征 危险性评价 甘肃积石山
下载PDF
灌溉诱发湿陷型侧压力对黄土滑坡的影响机制
6
作者 于国强 朱立峰 +1 位作者 张霞 刘港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120,共10页
黄土斜坡因湿陷所致侧压力促进坡体失稳滑动,是研究灌溉诱发黄土滑坡的基础科学问题。本研究通过黑方台黄土湿陷试验和坡体稳定性模拟,阐明了灌溉湿陷侧压力在坡体内部空间变异性及其促滑机理。结果表明,该区黄土为自重湿陷性黄土,灌区0... 黄土斜坡因湿陷所致侧压力促进坡体失稳滑动,是研究灌溉诱发黄土滑坡的基础科学问题。本研究通过黑方台黄土湿陷试验和坡体稳定性模拟,阐明了灌溉湿陷侧压力在坡体内部空间变异性及其促滑机理。结果表明,该区黄土为自重湿陷性黄土,灌区0~15 m深度黄土为轻度湿陷,20~25 m深度黄土为中度湿陷,非灌区黄土均为强烈湿陷。当坡体含水率由4%增加到20%时,总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水平方向总位移由12 mm增加至140 mm,侧压力系数逐渐增大。饱和状态下,发生湿陷变形时的最大侧压力达123 kPa,湿陷型侧压力系数增加达1.4倍。湿陷导致坡体上部产生拉应力,在滑坡后缘深度在5 m以下的土体产生湿陷裂缝,形成优势通道;坡体内部因压应力集中而产生指向临空面的侧向压力,循着坡肩湿陷裂缝向坡体内部扩张,并沿弧形软弱带发生剪切破坏直至失稳。考虑侧压力对滑坡的促进作用与实际情况更为吻合,完善了灌溉型黄土滑坡的影响因素的表征,有助于完善黄土滑坡诱发灾害理论,为黄土滑坡的精确预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滑坡 湿陷性 侧压力系数 含水率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质灾害发生规律 被引量:43
7
作者 孙萍萍 张茂省 +3 位作者 程秀娟 黄玉华 薛强 刘洁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37-746,共10页
我国每年约有30%地质灾害发生在约占国土面积6%黄土高原地区,灾害数量多、危害严重、机理复杂,然而由于对黄土灾害的发生规律仍然不明晰,长期以来制约了区内大型工程建设、移民搬迁选址等工作.依托1:5万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调查数据,通... 我国每年约有30%地质灾害发生在约占国土面积6%黄土高原地区,灾害数量多、危害严重、机理复杂,然而由于对黄土灾害的发生规律仍然不明晰,长期以来制约了区内大型工程建设、移民搬迁选址等工作.依托1:5万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调查数据,通过专题要素图件编制和数理统计等手段,重点分析11680处地质灾害,总结了灾害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在区域地质构造抬升的背景下,黄土高原地形破碎,地貌沟壑纵横,具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特点.2)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时空发生规律,在整个黄土高原区域尺度上,地貌演化与斜坡结构控制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和斜坡破坏模式;在流域尺度上,老年期、壮年期、幼年期等沟谷发育期控制着地质灾害变形破坏模式及危害程度;在具体斜坡点上,坡型、坡度、坡高等坡体几何形态控制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失稳概率;在时间上,降雨及冻融作用控制年内地质灾害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地质灾害 滑坡 发生规律 斜坡结构
下载PDF
基于PS InSAR技术的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隐患识别 被引量:18
8
作者 韩守富 赵宝强 +2 位作者 殷宗敏 薛强 马金辉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共7页
采用永久散射体(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对陕西绥德县城区及周边地区2015年12月-2018年4月共54景Sentinel-1A数据进行处理,获取研究区地表PS时间序列形变信息.根据形变特征将PS点分为随机型、线性蠕动型、突变型,并对每种类... 采用永久散射体(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对陕西绥德县城区及周边地区2015年12月-2018年4月共54景Sentinel-1A数据进行处理,获取研究区地表PS时间序列形变信息.根据形变特征将PS点分为随机型、线性蠕动型、突变型,并对每种类型PS点形变规律及其对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的意义进行分析.将研究区地质灾害隐患分为城区沉降、滑坡隐患两类,依据PS点形变特征对两类地质灾害隐患进行识别,共识别出城区沉降区8处,滑坡隐患区39处.利用实地调查的滑坡体及不稳定坡体数据与识别的滑坡隐患区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显示识别的滑坡隐患区与调查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了InSAR技术在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灾害早期识别方面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可以应用于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灾害隐患识别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永久散射体 地质灾害 地表形变 黄土高原 陕西绥德
原文传递
多源遥感技术在降雨诱发勉县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9
作者 贾俊 李志忠 +1 位作者 郭小鹏 武文英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8-280,共13页
陕南秦巴山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复杂,易发和频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由于该区地形高差大且植被覆盖率高,传统的人工地面调查排查在地质灾害的调查识别中难度较大,需借助先进的地质灾害监测识别技术方法。笔者综合采用... 陕南秦巴山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复杂,易发和频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由于该区地形高差大且植被覆盖率高,传统的人工地面调查排查在地质灾害的调查识别中难度较大,需借助先进的地质灾害监测识别技术方法。笔者综合采用光学遥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和无人机航测等多种技术手段,对陕南勉县“8.22”强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进行应急调查与识别分析,探索多源遥感技术对降雨诱发型地质灾害的识别能力与有效性。研究表明,多源遥感技术在强降雨诱发区域性地质灾害的识别和应急调查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可大大减少现场工作时间,并能提供全方位、多角度和可视化的高精度遥感成果;光学遥感、InSAR、无人机航测等技术具有各自的优势和识别范畴,仅靠单一的技术手段难以完全有效地解决灾害隐患识别问题,建立一套多源遥感技术相互融合、优势互补的综合调查识别体系,是强降雨条件下区域性地质灾害快速调查识别与评价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光学遥感 INSAR技术 无人机 勉县
下载PDF
一种基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山区城镇国土空间规划优化方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冯卫 唐亚明 +5 位作者 贾俊 马红娜 李彦娥 洪勃 薛强 唐卓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2-238,共7页
以山西省乡宁县城区扇子坪-崔家坡段为例,将“木桶效应”理论与地质灾害风险“点面双控”体系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国土空间规划优化方法。该方法以1∶1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为基础,结合地质灾害风险“点面双控”体系... 以山西省乡宁县城区扇子坪-崔家坡段为例,将“木桶效应”理论与地质灾害风险“点面双控”体系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国土空间规划优化方法。该方法以1∶1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为基础,结合地质灾害风险“点面双控”体系,将坡度、河流距、地质灾害风险分区以及地质灾害隐患点致灾范围作为“木桶效应”中的短板因子,按照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严控开发区、适度开发区和优先开发区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级赋值,将同一地块内各短板因子的最高等级值作为该地块的国土空间规划优化结果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严控开发区占比26.67%,适度开发区占比54.81%,优先开发区占比18.52%,从理论上说明了研究区以优先开发区和适度开发区为主,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文中提出的优化方法能够便捷高效地完成大比例尺山区城镇国土空间规划,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地区开展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桶效应 “点面双控”体系 风险评价 国土空间规划 山区城镇
下载PDF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西咸新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林 曾磊 +2 位作者 董英 张戈 朱立峰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7-206,共10页
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是合理进行地下空间开发、降低开发地质风险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评价方法没有考虑地下空间复杂的垂向变化,因而无法满足越来越精确的地下空间规划要求。本文以西咸新区沣东沣西为例,结合该区地质地貌背景、工... 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是合理进行地下空间开发、降低开发地质风险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评价方法没有考虑地下空间复杂的垂向变化,因而无法满足越来越精确的地下空间规划要求。本文以西咸新区沣东沣西为例,结合该区地质地貌背景、工程地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作用以及地下空间开发现状等特点,建立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利用三维精细化剖分的评估单元为载体,综合使用多种三维空间分析方法从多要素地质模型中定量或定性提取各项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模型开展研究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60m以浅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条件优越,总体适宜开发建设。浅层空间易受文物保护区、地面水体、活动断裂影响,中层空间受城市建成区既有设施及地下构筑物影响较大,深部地下空间主要受断裂影响。该方法能够精细刻画地下空间在垂向上的差异,评估过程与结果能够立体透明化表达,能够定性、定量地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辅助决策,以达到资源保护优先、协同开发的开发利用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地质适应性评价 三维地质模型 西咸新区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咸阳市多灾种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价 被引量:33
12
作者 冯卫 唐亚明 +2 位作者 马红娜 宿晓虹 陈新建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2-288,共7页
当今世界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等多种自然灾害频发,灾害群聚与群发现象导致灾情加重,人们越来越关注如何降低多灾种自然灾害的风险。以陕西省咸阳市为例,将咸阳市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结合起来,开展多灾种自然灾害风险... 当今世界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等多种自然灾害频发,灾害群聚与群发现象导致灾情加重,人们越来越关注如何降低多灾种自然灾害的风险。以陕西省咸阳市为例,将咸阳市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结合起来,开展多灾种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咸阳市多灾种自然灾害风险分区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整体上渭河河谷沿线地段和西北侧的中低山丘陵区风险程度以中风险和高风险为主,主要集中在秦都区城区东南侧、武功县西北侧、乾县县城区、三原县城区东侧、淳化县城区、彬州市城区以及旬邑县县城区,其他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程度以低风险和极低风险为主。研究成果可为咸阳市应急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多灾种 层次分析法 风险评价 咸阳市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AI)的地质灾害防控体系建设 被引量:28
13
作者 张茂省 贾俊 +3 位作者 王毅 牛千 毛伊敏 董英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3-116,共14页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并日益融入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成为当代创新发展的新标志,智能防灾减灾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和研究的热点。在回顾AI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出以往地质灾害风险防控的数据依据和传统技...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并日益融入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成为当代创新发展的新标志,智能防灾减灾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和研究的热点。在回顾AI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出以往地质灾害风险防控的数据依据和传统技术方法,分析了可能采用的潜在AI方法,初步搭建了基于AI的地质灾害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方案。研究表明,AI技术为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但目前尚无可照搬或可移植的成熟技术或解决方案。智能防灾减灾体系包括早期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控等3个主要环节,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早期识别,传统方法与AI技术融合的关键参数为斜坡失稳概率或泥石流发生概率;根据所依据的数据资料将早期识别方法归纳为图像识别、形变识别、位移识别、内因识别、诱因识别和综合识别等6种方法;提出了从数据层、方法层和应用层3个层次构建基于大数据智能混合优化的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平台。认为数据驱动的智能模型与理论驱动的物理模型融合是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人工智能 PYTHON 智能防灾减灾 地质灾害 防控体系
下载PDF
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方法及实践 被引量:52
14
作者 张茂省 薛强 +3 位作者 贾俊 徐继维 高波 王佳运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5-135,共11页
山区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大都面临着地质灾害的威胁,开展大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价,从源头控制地质灾害风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笔者在试点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的... 山区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大都面临着地质灾害的威胁,开展大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价,从源头控制地质灾害风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笔者在试点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的思路和技术方法。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按照目的和比例尺精度的不同可分为3个层次:①区域远程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评价山区城镇遭受远程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比例尺为1∶50 000。②城区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调查山区城镇周边区域每个斜坡和沟谷,评价其变形失稳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比例尺为1∶10 000。③场地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评价重大工程建设、旅游景点等重要场地周边斜坡和沟谷变形破坏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比例尺为1∶5 000~1∶2 000。对每个层次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的内容、方法和过程进行了阐述,并以陕南秦巴山区和陕北黄土高原区典型山区城镇为研究区,建立了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应用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城镇 地质灾害 斜坡 风险评价
下载PDF
礼县至罗家堡断裂带沿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冯卫 赵法锁 +2 位作者 陈新建 唐亚明 张乐中 《甘肃科学学报》 2021年第3期88-96,共9页
礼县至罗家堡断裂带是西秦岭活动块体内部的一条相对活动断裂,区内地震活动性强,地质灾害较发育。采用信息量法和Newmark累积位移法分别计算区内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并辅助定性分析法综合评估区内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估结果既考虑了地... 礼县至罗家堡断裂带是西秦岭活动块体内部的一条相对活动断裂,区内地震活动性强,地质灾害较发育。采用信息量法和Newmark累积位移法分别计算区内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并辅助定性分析法综合评估区内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估结果既考虑了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的各项综合指标,又考虑了力学分析法计算得出的地震动力学参数,使得评估结果与地质灾害实际分布情况更为接近,这在地震地质灾害多发区制图和地质灾害预测中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为在同类区域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发性评价 信息量模型 Newmark累积位移模型 地质灾害 礼县至罗家堡断裂带
下载PDF
甘肃积石山地震液化型泥流特征、成因及其对黄河上游盆地地震次生灾害风险评估的启示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港 贾俊 +5 位作者 张戈 洪勃 董英 裴赢 薛强 高波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0-229,共10页
北京时间2023年12月18日23点59分30秒,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s 6.2级浅源地震,地震在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诱发了一处同震特大型规模泥流灾害,造成了特大型灾难事件的发生。笔者采用现场调查、无人机摄影测量、现场取样及室内测试等... 北京时间2023年12月18日23点59分30秒,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s 6.2级浅源地震,地震在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诱发了一处同震特大型规模泥流灾害,造成了特大型灾难事件的发生。笔者采用现场调查、无人机摄影测量、现场取样及室内测试等研究方法对此次泥流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该泥流具有典型沟谷型泥石流平面特征,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分界明显,泥流主要物源为山前洪积粉质黏土。②地震、降雪消融、农田冬灌、低温冻结,为泥流提供了初始动力并抬升了局部地下水位,是该泥流灾害的主要诱因;地形坡度、地层岩性,为泥流提供了后续运动势能和振动液化条件,是该泥流灾害的内因。③泥流运移过程中存在侧向和底部铲刮效应,尤其在3处流向改变区侧向铲刮、局部堆积显著,最终快速流入沟口金田村和草滩村。分析结果可为官亭盆地乃至黄河上游沉积盆地地震次生灾害风险评价工作提供思路与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振动液化 雪融 冬灌 粉质黏土 泥流灾害
下载PDF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茂省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I0003-I0004,共2页
中国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严重,只有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建立高效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才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 地质灾害防治 体制 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条件 人民群众
下载PDF
土地与地质灾害遥感监测服务黄河中上游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志忠 洪增林 +9 位作者 刘拓 孙萍萍 付垒 王建华 陈伟涛 韩海辉 贾俊 赵君 李文明 赵禹 《卫星应用》 2021年第3期33-41,共9页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和“国家粮仓”,中上游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依托国家在黄河中上游地区部署的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项目,协同应用空天地一体化的调查与监测手段,开展黄河流域中上游土地质量和地...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和“国家粮仓”,中上游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依托国家在黄河中上游地区部署的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项目,协同应用空天地一体化的调查与监测手段,开展黄河流域中上游土地质量和地质灾害的调查与监测。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存在冰川消融和草地退化现象,中游建设用地增加明显;区内发育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0504处,地质灾害的高、中易发区约占全区总面积的49%。在调查与监测的基础上,总结并提出富硒土地与乡村振兴、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村镇建设选区关系。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解决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应用“大地体检”技术,开展面域范围内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为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冰川消融 土地资源丰富 黄河中上游 生态环境保护 土地质量 村镇建设 协同应用
下载PDF
国土空间优化中的关键地质要素分析与“双评价”方法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茂省 刘江 +4 位作者 董英 王尧 张戈 张新社 郭迟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1-321,共11页
新时期,地质分析理论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进一步优化关中盆地国土空间格局,从抓住关键因素、科学定量评价、阈值标准有据、结果可信适用的思路出发,该研究提出了基于木桶理论、风险理论和边际理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新时期,地质分析理论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进一步优化关中盆地国土空间格局,从抓住关键因素、科学定量评价、阈值标准有据、结果可信适用的思路出发,该研究提出了基于木桶理论、风险理论和边际理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理论框架与技术方法,并应用于关中盆地的双评价实践工作中。基于木桶理论,识别关中盆地活动断裂、地质灾害、富硒土地、引汉济渭水资源等4项关键因素;基于边际理论,开展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基于风险理论,开展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适宜性和地质安全评价;在单因素评价的基础上开展综合评价;将综合评价结果与区域国土空间开发现状或规划结果做叠加分析,调整和优化区域发展“三区三线”。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木桶风理边际理论的双评价方法可行,评价结果可信:关中盆地87%的土地属于适宜农业生产和城镇化建设;尤其是引汉济渭工程使关中盆地成为承接东部人口和GDP发展的最佳地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要珍惜集中连片分布的富硒土地,作为永久农田予以保护;禁止在活动断裂分布范围和地质灾害高危险区进行工程建设,以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为抓手,从源头防控地震与地质灾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桶理论 边际理论 风险理论 关中盆地 国土空间 承载能力评价 适宜性评价
下载PDF
山区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模式——以延安市为例 被引量:20
20
作者 张茂省 李同录 +4 位作者 程秀娟 孙萍萍 李强 乔志甜 赵权利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3-315,共13页
山区城市受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制,面临建设用地不足、交通拥挤、人口密集的压力,地表空间严重短缺。然而,特殊的地形地貌与地质环境条件却有利于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将成为山区城市发展中的一种宝贵资源。本文以黄土高原丘陵沟... 山区城市受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制,面临建设用地不足、交通拥挤、人口密集的压力,地表空间严重短缺。然而,特殊的地形地貌与地质环境条件却有利于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将成为山区城市发展中的一种宝贵资源。本文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延安市为例,基于地形、岩土、水文地质和地质灾害等地质环境条件,并考虑文物保护区及城市功能设施、空间需求及经济因素,评估了延安市区376.68 km^2地下空间天然资源量、可开发资源量,对河谷以下50 m及川道两侧1 km内的地下空间资源适宜性进行了定性评估。结果表明,延安市地下空间资源丰富;地下空间天然资源量、可开发资源量约为188.35、174.48亿方;地下0^-10 m,-10^-30 m,-30^-50 m适宜开发的地下空间资源量分别为23.25、11.52、1.44亿方,较适宜开发的分别为4.18、62.44、71.65亿方,沿川道两侧适宜开发的侧向山体空间资源量为12.29亿方,较适宜开发的资源量为81.50亿方;延安市围岩类别自Ⅱ-Ⅵ级,其中Ⅱ-Ⅳ级围岩工程性质良好,有利于地下空间开发。本文提出了"垂向地下+侧向山体"地下空间组合开发的理念,同时提出了延安市地面建设和地下空间协同开发方案,这将成为延安乃至其他山区城市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城市 地下空间 延安 围岩级别 地质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