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对草根新闻的传播学思考 |
刘怡
|
《滁州学院学报》
|
2008 |
4
|
|
2
|
话语型态与问题意识:中国传播学30年发展研究的再研究 |
张健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3
|
新闻专业主义与网络传播——以“三鹿事件”为例 |
杨新敏
|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4
|
|
4
|
职业规划教育:新闻传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 |
张健
|
《今传媒》
|
2006 |
0 |
|
5
|
中国传播学:一个概念的生长简史与意涵说明 |
张健
|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6
|
中性化潮流的传播学解读 |
姚丽君
|
《青年记者》
|
2008 |
1
|
|
7
|
论商业行为中的强制传播现象 |
杜志红
张帆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6
|
|
8
|
文化敏感与广告跨文化传播 |
马中红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4
|
|
9
|
网络媒介中的偶然性事件传播 |
邵静
|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
2007 |
7
|
|
10
|
编营分离制度在我国新闻业出现的社会背景与功能分析 |
张健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4
|
|
11
|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传播元素分析 |
陈一
丁姗
|
《镇江高专学报》
|
2007 |
2
|
|
12
|
大众趣味下的形象设定——女大学生的再现研究 |
朱莱
王娟
|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
2007 |
1
|
|
13
|
分众传播时代的纪录片与受众 |
邵雯艳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14
|
网络新闻版面处理的视觉中心 |
杨新敏
|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1
|
|
15
|
叙事视角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以《狷狂黄健翔》等报道为例 |
顾军
|
《今传媒》
|
2008 |
1
|
|
16
|
1991-2006年新闻自由研究综述 |
陈慧
|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8 |
2
|
|
17
|
明代苏州版刻插图设计风格 |
杜丹
|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1
|
|
18
|
2004年“新闻发言人制度”关键词 |
许海燕
杨新敏
|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19
|
奥运传播放大了什么 |
张健
|
《南方电视学刊》
|
2008 |
0 |
|
20
|
《新闻调查》特点分析 |
顾军
|
《采写编》
|
200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