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髁膝关节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退变的疗效 被引量:13
1
作者 彭育沁 顾叶 +4 位作者 薛峰 盛晓文 王正飞 徐怡良 陆建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7期84-86,共3页
目的对比单髁膝关节置换术(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退变的疗效。方法选择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退变患者52例(54膝),其中UKA组22例(24膝)应用Oxford phaseⅢ单髁假体行UKA治疗,TKA组30例(30膝)应用Biomet全膝关节假体... 目的对比单髁膝关节置换术(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退变的疗效。方法选择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退变患者52例(54膝),其中UKA组22例(24膝)应用Oxford phaseⅢ单髁假体行UKA治疗,TKA组30例(30膝)应用Biomet全膝关节假体行TKA治疗。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2周、3个月、3年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和膝关节屈伸活动度(ROM);随访3年,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UKA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优于TK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UKA组术后2周HSS评分、ROM优于TKA组(P均<0.05),术后3个月及3年两组HSS评分、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3年,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与TKA比较,UKA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退变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患者康复快、近期疗效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退变 关节成形术 单髁膝关节置换术 全膝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2
作者 薛峰 顾叶 +4 位作者 盛晓文 彭育沁 徐怡良 陈兵乾 钱宇峰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80-982,共3页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11例。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均采用日本骨科学会颈痛评分(JOA)和Os...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11例。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均采用日本骨科学会颈痛评分(JOA)和Oswestry颈椎功能障碍指数(ONDI)进行疼痛功能评分,Odom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摄颈椎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颈椎置换节段及下颈椎(C3~C7)节段的活动度,颈椎C T三维重建及磁共振成像确定假体位置及周围组织变化。结果11例患者全部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平均随访(18.5&#177;2.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较,JOA及ONDI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置换节段前屈后伸活动度(5.46&#177;0.48)&#176;,左右侧屈活动度分别为(3.51&#177;0.19)&#176;和(3.53&#177;0.21)&#176;,下颈椎(C3~C7)节段的活动度(27.5&#177;4.6)&#176;,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dom标准满意率100%。1例术后出现神经牵拉症状,1例术后12个月随访时出现假体后缘骨桥形成。结论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满意,可维持颈椎的稳定性及近正常的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脊髓 骨移植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卵巢癌的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参数与血管新生、癌细胞增殖活力的相关性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蓉 叶迅 +2 位作者 钱政文 裘逸伶 杨丽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0期1406-1409,1413,共5页
目的:研究卵巢癌的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参数与血管新生、癌细胞增殖活力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在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手术切除Ⅰ~Ⅱ期卵巢癌41例、Ⅲ~Ⅳ期卵巢癌27例、卵巢良性病变病灶35例作为临床研究的样本,行... 目的:研究卵巢癌的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参数与血管新生、癌细胞增殖活力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在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手术切除Ⅰ~Ⅱ期卵巢癌41例、Ⅲ~Ⅳ期卵巢癌27例、卵巢良性病变病灶35例作为临床研究的样本,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血流参数,经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管新生基因、细胞增殖基因、抑癌基因的蛋白表达量。结果:Ⅰ~Ⅱ期卵巢癌、Ⅲ~Ⅳ期卵巢癌的RI、PI显著低于卵巢良性病变,Ⅲ~Ⅳ期卵巢癌的RI、PI显著低于Ⅰ~Ⅱ期卵巢癌;Ⅰ~Ⅱ期卵巢癌、Ⅲ~Ⅳ期卵巢癌病灶内VEGF165、NRP-1、SphK1、SphK2、YAP、CTGF、Gli2、TNFAⅠP8、LSD1的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卵巢良性病变,PTEN、MFN2、ST7L的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卵巢良性病变;Ⅲ~Ⅳ期卵巢癌病灶内VEGF165、NRP-1、SphK1、SphK2、YAP、CTGF、Gli2、TNFAⅠP8、LSD1的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Ⅰ~Ⅱ期卵巢癌且与RI、PI呈负相关,PTEN、MFN2、ST7L的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Ⅰ~Ⅱ期卵巢癌且与RI、PI呈正相关。结论:卵巢癌的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参数RI、PI的降低与血管新生增多、癌细胞增殖活力增强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血管新生 细胞增殖 抑癌基因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5
4
作者 盛晓文 彭育沁 +3 位作者 王正飞 房小文 钱宇峰 陈兵乾 《脊柱外科杂志》 2016年第2期92-95,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于2011年1月—2013年9月采用PKP治疗胸腰椎OVCF患者95例,其中男30例,女65例;年龄55-86岁,平均65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于2011年1月—2013年9月采用PKP治疗胸腰椎OVCF患者95例,其中男30例,女65例;年龄55-86岁,平均65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患者手术前后腰痛的程度;测量椎体高度及Cobb角,观察椎体高度的恢复情况;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0-65 min,平均45 min。术中骨组织活检提示转移性肿瘤2例。骨水泥渗出至椎管内1例,再行椎板减压术;骨水泥渗入椎间隙1例,进入周围血管2例,未见明显不适。术中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8-26个月,平均24个月,所有患者疼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压缩椎体的高度有明显恢复。结论 PKP是治疗胸腰椎OVCF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术中须注意操作要点,避免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腰椎 骨折 压缩性 骨质疏松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下载PDF
一种新型肠内营养制剂在重型脑外伤病人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冯玉峰 叶宏伟 +1 位作者 郑峰 吴晓东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00-301,共2页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8分,昏迷时间〉12h的颅脑损伤,是颅脑外科中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其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复杂多变,并发症多,致残率、病死率较高。
关键词 佳维体 重型颅脑外伤 医院内感染 皮皱厚度 体质指数 发生率
原文传递
嗜酸乳杆菌联合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补救治疗 被引量:7
6
作者 刘响宇 戴建军 +3 位作者 平珣 钱建清 王卫军 徐晓丹 《胃肠病学》 2013年第1期40-42,共3页
背景:随着抗菌药物广泛应用,标准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呈下降趋势。近来研究显示嗜酸乳杆菌(LA)对Hp具有一定抑制作用。目的:评价LA联合四联疗法对根除Hp补救治疗的疗效。方法:584例经标准三联疗法根除Hp失败的患者随机分... 背景:随着抗菌药物广泛应用,标准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呈下降趋势。近来研究显示嗜酸乳杆菌(LA)对Hp具有一定抑制作用。目的:评价LA联合四联疗法对根除Hp补救治疗的疗效。方法:584例经标准三联疗法根除Hp失败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前7d口服埃索美拉唑20mgbid+复方铝酸铋1.3gtid+克拉霉素250mgbid+替硝唑1.0gbid+复方嗜酸乳杆菌片1.0gtid,后3个月口服复方嗜酸乳杆菌片1.0gtid。对照组前7d口服埃索美拉唑20mgbid+复方铝酸铋1.3gtid+克拉霉素250mgbid+替硝唑1.0gbid+维生素C片0.1gtid,后3个月口服维生素C片0.1gtid。治疗结束后4周以14C-尿素呼气试验评估根除疗效,试验结果阴性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第3、6、9、12个月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实验组实际完成方案者259例,对照组实际完成方案者267例。实验组、对照组按意向治疗(ITT)分析Hp根除率分别为84.8%和61.4%,按方案(PP)分析Hp根除率分别为90.3%和70.8%,实验组ITT和PP根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Hp累积阴性率为98.8%±0.8%,对照组Hp累积阴性率为96.7%±1.5%,实验组Hp累积阴性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Hp复发风险为0.007%±0.001%,对照组Hp复发风险为0.501%±0.013%,实验组Hp复发风险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LA联合四联疗法可作为安全有效的Hp根除失败的补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乳杆菌 螺杆菌 幽门 呼气试验 治疗
下载PDF
微创弹性髓内钉技术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 被引量:19
7
作者 盛晓文 陈兵乾 +2 位作者 薛峰 钱宇峰 彭玉沁 《实用骨科杂志》 2013年第4期362-364,共3页
目的探讨微创弹性髓内钉技术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方法、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8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儿童股骨干骨折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6~13岁,平均年龄8岁。均采用微创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术后观察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微创弹性髓内钉技术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方法、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8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儿童股骨干骨折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6~13岁,平均年龄8岁。均采用微创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术后观察临床疗效、骨折愈合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本组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16周,平均愈合时间约10周。2例发现膝部钉尾激惹皮肤导致轻度疼痛,在内固定取出后症状消失。无术后感染、骨不连、断钉、骨骺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微创弹性髓内钉技术是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保护骨骺、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弹性髓内钉 儿童 股骨骨折
下载PDF
后路椎间融合术和经椎间孔入路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18
8
作者 盛晓文 陈兵乾 +2 位作者 薛峰 房小文 钱宇峰 《颈腰痛杂志》 2015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比较研究经椎间孔入路和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及术后并发症。方法 31例腰椎滑脱症的患者行椎间融合术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PLIF组16例,TLIF组15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满... 目的比较研究经椎间孔入路和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及术后并发症。方法 31例腰椎滑脱症的患者行椎间融合术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PLIF组16例,TLIF组15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率和植骨融合率等。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神经根痛加剧:PLIF组有3例,TLIF组1例。术中硬膜囊撕裂:PLIF组1例,TLIF组未出现该并发症。PLIF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5.1%,而TLIF组优良率为90.2%,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植骨融合率:PLIF组植骨融合率为93.4%,TLIF组植骨融合率94.1%,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LIF和TLIF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两者在临床疗效满意率和植骨融合率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在手术时间、创伤、并发症等方面,TLIF组明显优于PLI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融合术 腰椎滑脱症 后路椎间融合术 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
下载PDF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彭育沁 薛峰 +2 位作者 盛晓文 房小文 陈兵乾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2期162-164,共3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PFNA治疗81例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PFNA治疗81例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35例,女46例;年龄61~91岁,平均年龄68岁。采用Gross方程计算围手术期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结果患者术中平均时间为59.2 min,术中平均出血75 m L。围手术期出血量平均610 m L,其中隐性失血为535 m L,占总失血量的87.7%。其中未输血患者68例,隐性失血平均约为499.6 m L;采取输血支持的患者13例,隐性失血平均为727.5 m L。复杂型骨折(A3型)组隐性失血量平均为715 m L,简单型骨折(A2型)组隐性失血量平均为460 m L,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例切开复位的患者,平均隐性失血量为810 m L,术后均因低血红蛋白而给予了输血。结论 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创伤小,术中出血少,但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较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隐性失血的量与骨折的分型、术中的操作等因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内固定术 隐性失血
下载PDF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陈兵乾 薛峰 +2 位作者 盛晓文 彭育沁 房小文 《实用骨科杂志》 2017年第9期786-789,共4页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情况,分析不同分型的骨折及假体类型之间隐性失血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61例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患者,男31例,女30例;年龄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情况,分析不同分型的骨折及假体类型之间隐性失血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61例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患者,男31例,女30例;年龄65~81岁,平均71岁。按照Garden分型,Ⅱ型11例,Ⅲ型22例,Ⅳ型28例。采用Gross方程计算围手术期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结果术中平均出血约(440±63)mL,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平均为(956±51)mL,其中平均隐性失血为(556±45)mL,占总失血量58.2%。未输血患者34例,围手术期平均总失血量为(910±61)mL,其中隐性失血量为(549±52)mL,占总失血量的60.3%。围手术期输血者27例,平均总失血量为(1 014±54)mL,其中隐性失血量为(565±49)mL,占总失血量的55.7%。按照假体类型分组:金属-聚乙烯假体组平均隐性失血为(551±67)mL,陶瓷-聚乙烯假体组为(549±55)mL,陶瓷-陶瓷假体组为(584±62)mL,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骨折类型分组:GardenⅡ型组为(562±68)mL,GardenⅢ型组为(546±59)mL,GardenⅣ型组为(561±61)mL,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量较多,应该引起临床医生足够的重视,及早预防低血容量性休克。隐性失血量与骨折的类型及摩擦界面的选择没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术 老年患者 隐性失血
下载PDF
后外侧入路两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4
11
作者 彭育沁 陈兵乾 +3 位作者 盛晓文 房小文 王正飞 钱宇峰 《临床骨科杂志》 2018年第1期111-113,共3页
目的比较后外侧入路空心螺钉和支撑钢板两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将46例后踝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直接显露复位后踝,分别采用空心螺钉(22例)和支撑钢板(24例)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及踝关节评分情况。结果空心... 目的比较后外侧入路空心螺钉和支撑钢板两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将46例后踝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直接显露复位后踝,分别采用空心螺钉(22例)和支撑钢板(24例)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及踝关节评分情况。结果空心螺钉组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支撑钢板组1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给予清创、闭式持续冲洗2周后切口愈合。两组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支撑钢板组和空心螺钉组术后各有1例出现腓骨后侧轻度疼痛不适,注意休息并外用扶他林软膏后疼痛缓解,支撑钢板组1例取出钢板后不适消失。两组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再移位等情况。术后12个月踝-后足AOFAS评分:支撑钢板组为48.4~96.3(88.1±2.5)分,优良率为23/24;空心螺钉组为45.5~95.5(88.5±3.0)分,优良率为21/22。两组AOFAS评分及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外侧入路直接复位采用空心螺钉固定和支撑钢板固定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而空心螺钉固定创伤更小且便于取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后外侧入路 空心螺钉 支撑钢板
下载PDF
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1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缪文忠 蒋建龙 +1 位作者 陶锋 孙金兵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420-421,共2页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的形成原因、治疗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病例。结果 15例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经B超、MRCP等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予再次手术治疗,均痊愈后出院。结论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且经...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的形成原因、治疗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病例。结果 15例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经B超、MRCP等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予再次手术治疗,均痊愈后出院。结论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且经常伴右上腹疼痛者应及时手术治疗。预防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主要在于术中准确处理胆囊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后 胆囊残株 病因 治疗 预防
下载PDF
俯卧位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旋后外旋型踝部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陈兵乾 薛峰 +3 位作者 盛晓文 房小文 王正飞 钱宇峰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12期1132-1134,共3页
目的 研究俯卧位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旋后外旋型踝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等。方法 采用俯卧位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旋后外旋型踝部骨折32例,其中Ⅱ度损伤5例,Ⅲ度损伤8例,Ⅳ度损伤19例;术中腓骨接骨板均放置在腓骨后侧,后踝21例采... 目的 研究俯卧位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旋后外旋型踝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等。方法 采用俯卧位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旋后外旋型踝部骨折32例,其中Ⅱ度损伤5例,Ⅲ度损伤8例,Ⅳ度损伤19例;术中腓骨接骨板均放置在腓骨后侧,后踝21例采用空心螺钉固定,6例采用接骨板固定,术中均未行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记录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及踝关节评分情况。结果 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2周拆线。本组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12~14个月,平均12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腓骨后侧疼痛,考虑为内固定所致的腓骨肌腱刺激征,待骨折愈合拆除内固定后疼痛消失。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12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优23例,良8例,差1例,优良率为96.8%。结论 俯卧位后外侧入路复位和固定旋后外旋型踝部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具有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靠,手术创伤小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部骨折 旋后外旋型 后外侧入路
下载PDF
还原型谷胱甘肽减轻化疗毒副反应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4
作者 钱屹崟 徐新才 +1 位作者 邵利坚 符炜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8年第2期286-288,共3页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肿瘤患者化疗所致骨髓功能、肝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预防组(52例),在化疗同时予以GSH。对照组(50例),单纯化疗。同时观察两组在骨髓抑制(白细胞)、肝功能损害(谷丙转氨酶)上的...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肿瘤患者化疗所致骨髓功能、肝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预防组(52例),在化疗同时予以GSH。对照组(50例),单纯化疗。同时观察两组在骨髓抑制(白细胞)、肝功能损害(谷丙转氨酶)上的差异。结果:预防组和对照组白细胞下降分别是46.15%(24/52)和72.00%(36/50);Ⅰ度-Ⅳ度白细胞减少分比分别为40.98%(84/205)和67.55%(102/151);影响化疗分别为5.37%(11/205)和17.22%(26/151),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化疗后ALT异常预防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4.55%(19/55)和74%(37/50);ALT异常分别为20%(41/205)和65.56%(99/151);影响化疗分别为3.41%(7/205)和19.21%(29/151),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GSH用于缓解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所致毒副反应疗效显著,在保证化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的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型谷胱甘肽 化疗 毒副反应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兵乾 薛峰 +2 位作者 盛晓文 彭育沁 钱宇峰 《临床骨科杂志》 2013年第3期332-334,共3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91例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在X线透视下行PFN-A内固定术。结果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9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8~24个月,骨折均愈合。按Harri...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91例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在X线透视下行PFN-A内固定术。结果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9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8~24个月,骨折均愈合。按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优67例,良16例,中6例,差2例,优良率为91.7%。1例术后1周出现肺动脉的不全性栓塞;1例术后3周猝死;2例术后8个月发现防旋刀片向后退出。结论 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创伤小,术后可早期活动,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PFN—A内固定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下载PDF
2006~2008年我院47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桂芬 范红春 殷卫清 《中国药师》 CAS 2009年第12期1807-1809,共3页
目的:了解2006~2008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探讨引发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2008年医院上报的476例ADR报告进行回顾分析。结果:ADR发生于各个年龄组,<10岁年龄组中ADR病例占25.21%(120例);ADR病例男... 目的:了解2006~2008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探讨引发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2008年医院上报的476例ADR报告进行回顾分析。结果:ADR发生于各个年龄组,<10岁年龄组中ADR病例占25.21%(120例);ADR病例男女比例为1:1.13;住院与留院观察病例占79.41%(398例);临床科室上报占86.76%(413例);一般或常见的ADR占91.60%(436例);以静脉给药的方式引发的ADR为主,占86.55%(412例);抗感染药物引起ADR为最多,占总数的69.96%(333例),中药引起的ADR占总数的5.67%(27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属器官损伤最常见,占69.54%(331例)。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可促进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分析 合理用药
原文传递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兵乾 薛峰 +2 位作者 盛晓文 钱宇峰 彭玉沁 《实用骨科杂志》 2013年第9期842-844,共3页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方法、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应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24 例,其中男10 例,女14 例;年龄45~85 岁,平均年龄55 岁.均采用微创经皮...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方法、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应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24 例,其中男10 例,女14 例;年龄45~85 岁,平均年龄55 岁.均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锁定接骨板固定,随访8~20个月,观察临床疗效、骨折愈合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0个月,平均12个月.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24周,平均愈合时间15周.无腋神经损伤、内固定失败、肱骨头坏死等情况出现.1 例出现约15°内收畸形,但不影响关节功能.1 例肱骨大结节复位欠佳,肩关节上举功能轻度受限,但不影响日常生活.采用Neer疗效评分系统进行评定:优(90~100分)20 例,良(80~89分)3 例,可(70~79分)1 例,优良率95.8%.结论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是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创伤小、固定坚强、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外科颈 经皮钢板内固定术 微创
下载PDF
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兵乾 薛峰 +2 位作者 盛晓文 彭育沁 钱宇峰 《脊柱外科杂志》 2013年第4期205-208,共4页
目的研究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伴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9例腰椎不稳症的患者行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共融合29个椎间隙。记录其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观察其临... 目的研究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伴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9例腰椎不稳症的患者行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共融合29个椎间隙。记录其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观察其临床疗效满意率和植骨融合率等。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00 min,出血量约450 mL。所有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术中未出现硬膜囊撕裂、马尾神经损伤。患者均随访16~30个月。1年后所有病例均达到椎间隙骨性融合。3例术后0.5年仍遗留轻度腰背部疼痛,经非手术治疗后疼痛缓解失,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3.1%。结论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并单侧的椎弓根螺钉固定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关节不稳定性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被引量:5
19
作者 薛峰 陈兵乾 +2 位作者 盛晓文 陆建民 钱宇锋 《脊柱外科杂志》 2010年第1期44-46,共3页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脊椎骨折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下载PDF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合并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兵乾 盛晓文 +3 位作者 彭育沁 房小文 王正飞 钱宇峰 《实用骨科杂志》 2017年第12期1109-1112,共4页
目的分析和讨论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合并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型骨折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合并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38例,其中男27例,女11例;年龄为43~65岁,平均49岁。按照Denis分型,A型16... 目的分析和讨论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合并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型骨折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合并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38例,其中男27例,女11例;年龄为43~65岁,平均49岁。按照Denis分型,A型16例,B型14例,C型6例,D型1例,E型1例。术前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S分级,C级1例,D级8例,E级29例。术前常规完善正侧位X线片、CT、MRI检查。术中先植入椎弓根螺钉,撑开复位后经椎弓根向伤椎内植入人工骨颗粒,再向伤椎内植入椎弓根螺钉。术后复查X线及CT,观测椎体后凸Cobb角度及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值的变化。结果手术时间平均95min,术中失血量平均200mL。术后1例出现切口感染,予清创、闭式冲洗引流后切口愈合;其余切口一期愈合。术后1年复查CT显示骨折均骨性愈合,人工骨融合良好。术后没有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等。患者术后1年的伤椎前缘平均压缩比和Cobb角度变化与术后3d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合并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该技术可有效增强脊柱强度,有效减少伤椎复位的丢失和内固定的失败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 伤椎置钉 胸腰段骨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