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PFNA治疗81例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PFNA治疗81例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35例,女46例;年龄61~91岁,平均年龄68岁。采用Gross方程计算围手术期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结果患者术中平均时间为59.2 min,术中平均出血75 m L。围手术期出血量平均610 m L,其中隐性失血为535 m L,占总失血量的87.7%。其中未输血患者68例,隐性失血平均约为499.6 m L;采取输血支持的患者13例,隐性失血平均为727.5 m L。复杂型骨折(A3型)组隐性失血量平均为715 m L,简单型骨折(A2型)组隐性失血量平均为460 m L,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例切开复位的患者,平均隐性失血量为810 m L,术后均因低血红蛋白而给予了输血。结论 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创伤小,术中出血少,但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较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隐性失血的量与骨折的分型、术中的操作等因素相关。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及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颈椎整体曲度和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变化情况,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治疗的48例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18例行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目的观察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及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颈椎整体曲度和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变化情况,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治疗的48例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18例行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置换组),男8例,女10例,年龄31-58岁,平均44.2岁;30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融合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35-68岁,平均49.8岁。测量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Cobb角和颈椎整体曲度(C2-7Cobb角)。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末次随访置换节段屈伸活动度置换组较术前稍增加,左右侧屈活动度无明显变化,而融合组屈伸及左右侧屈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末次随访相比较,融合组屈伸及左右侧屈活动度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FSU置换组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融合组无明显变化;两组间末次随访相比较,置换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颈椎曲度置换组较术前稍增加,而融合组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末次随访相比较,融合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对颈椎整体曲度及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影响小,与传统前路减压融合术相比,可以较好发挥其对颈椎的保护作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PFNA治疗81例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35例,女46例;年龄61~91岁,平均年龄68岁。采用Gross方程计算围手术期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结果患者术中平均时间为59.2 min,术中平均出血75 m L。围手术期出血量平均610 m L,其中隐性失血为535 m L,占总失血量的87.7%。其中未输血患者68例,隐性失血平均约为499.6 m L;采取输血支持的患者13例,隐性失血平均为727.5 m L。复杂型骨折(A3型)组隐性失血量平均为715 m L,简单型骨折(A2型)组隐性失血量平均为460 m L,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例切开复位的患者,平均隐性失血量为810 m L,术后均因低血红蛋白而给予了输血。结论 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创伤小,术中出血少,但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较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隐性失血的量与骨折的分型、术中的操作等因素相关。
文摘目的观察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及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颈椎整体曲度和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变化情况,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治疗的48例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18例行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置换组),男8例,女10例,年龄31-58岁,平均44.2岁;30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融合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35-68岁,平均49.8岁。测量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Cobb角和颈椎整体曲度(C2-7Cobb角)。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末次随访置换节段屈伸活动度置换组较术前稍增加,左右侧屈活动度无明显变化,而融合组屈伸及左右侧屈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末次随访相比较,融合组屈伸及左右侧屈活动度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FSU置换组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融合组无明显变化;两组间末次随访相比较,置换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颈椎曲度置换组较术前稍增加,而融合组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末次随访相比较,融合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对颈椎整体曲度及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影响小,与传统前路减压融合术相比,可以较好发挥其对颈椎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