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4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集束化护理策略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管理中的应用
1
作者 何欣怡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149-0152,共4页
探讨集束化护理策略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集束化护理策略... 探讨集束化护理策略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集束化护理策略,比较两组患者便秘发生率、首次排便时间及生活质量。 结果 观察组患者便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首次排便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MID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集束化护理策略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可以改善便秘情况,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束化护理策略 急性心肌梗死 便秘
下载PDF
近十年苏州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演变趋势及急诊PCI治疗现状 被引量:15
2
作者 徐明珠 何志松 +2 位作者 周亚峰 蒋廷波 杨向军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94-799,共6页
目的了解苏州地区近十年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性别、年龄、心血管危险因素变化,以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2015年本院诊断为初发AMI患者,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心血管危险因素在各时间... 目的了解苏州地区近十年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性别、年龄、心血管危险因素变化,以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2015年本院诊断为初发AMI患者,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心血管危险因素在各时间段的数据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将纳入2511例患者分为五组,2006~2007年度组、2008—2009年度组、2010~2011年度组、2012—2013年度组和2014~2015年度组,各年度组男女比例在4.48~5.49,男性发病平均年龄早于女性。按发病年龄分为四个年龄段:年龄〈45岁、45~59岁、60~74岁和≥75岁。AMI发病高峰年龄段为60~74岁,与同时间段其他年龄段患者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AMI患者发病年龄主要分布在60~74岁,在〈45岁和45~59岁患者构成比呈逐年递增趋势;女性AMI患者发病高峰年龄同男性,在≥75岁呈逐年递增趋势。具有吸烟、高血压危险因素者在AMl人群中始终超过50%,且胆固醇水平居高不下。AMI患者抽吸导管使用率及冠脉内替罗非班使用率逐年增加,行保护性临时起搏器患者比例逐年减少。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成为主要治疗方法,其次为经皮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结论在苏州地区,AMI患者病例数逐年增加,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发病年龄早于女性,有年轻化趋势;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是主要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此,在本地区内,加强对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加强对高危人群干预,具有重大意义。急诊PCI是治疗AMI的主要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AMI) 性别 年龄 心血管危险因素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下载PDF
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在心内科临床带教中的实践思考与实践 被引量:12
3
作者 钱晓东 张方芳 +3 位作者 林佳 蒋彬 周亚峰 蒋廷波 《中国卫生产业》 2019年第33期9-11,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在心内科临床带教工作中采取临床路径式教学法的价值。方法针对2018年1—7月在该院心内科接受临床带教的实习生共计60名进行回顾性分析,抽签法分组为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0名。对照组中实习生接受常规的传统式教学法,... 目的研究分析在心内科临床带教工作中采取临床路径式教学法的价值。方法针对2018年1—7月在该院心内科接受临床带教的实习生共计60名进行回顾性分析,抽签法分组为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0名。对照组中实习生接受常规的传统式教学法,观察组中实习生接受临床路径式教学法,评估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分数以及对带教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操作考核、理论考核以及接诊能力考核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带教满意度显著比对照组要高(P<0.05)。结论在医院心内科临床带教工作中运用临床路径式教学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理论、操作能力,增强接诊水平,改善学生对带教工作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路径 教学法 临床带教 接诊能力 心内科
下载PDF
不同起源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分析
4
作者 黄杏梅 朱玮 +1 位作者 梅莉莉 金建玲 《世界复合医学》 2023年第2期114-119,共6页
目的比较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0年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收治的频发室性早搏须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221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不同起源部位肢体导联R波振幅、R波时限、Q... 目的比较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0年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收治的频发室性早搏须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221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不同起源部位肢体导联R波振幅、R波时限、QS波振幅、QS波时限以及V1导联S波时限。结果起源部位为主动脉-二尖瓣连接处(aortomitral continuity,AMC)的有16例,希氏束旁(His旁)有9例,左冠窦(left coronary cusp,LCC)有19例,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有129例,右冠窦(right coronary cusp,RCC)有4例,其他部位有44例。根据起源部位分组,各组间肢体导联QRS波时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波振幅方面,RVOT组Ⅰ导联(0.60±0.26)mV、RCC组Ⅰ导联(0.60±0.26)mV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C组Ⅲ导联(2.05±0.50)mV、LCC组Ⅲ导联(2.01±0.45)mV及AMC组Ⅲ/Ⅱ比值(1.06±0.13)、LCC组Ⅲ/Ⅱ比值(1.08±0.12)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波时限方面,His旁Ⅰ导联(116±15)ms、RVOT组Ⅰ导联(115±10)ms和RCC组Ⅰ导联(120±13)ms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S波振幅及时限方面,AMC组aVL导联振幅(1.23±0.25)mV、时限(120±20)ms、aVL/aVR振幅比值(1.40±0.45)及LCC组aVL导联振幅(1.20±0.24)mV、时限(128±18)ms、aVL/aVR振幅比值(1.31±0.35)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C组V1导联S波时限(55±19)ms和LCC组V1导联S波时限(58±18)ms低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有1例患者因消融靶点距左冠脉开口过近(<5 mm)而未手术,其余手术均成功,门诊平均随访(13±6)个月,均无明显并发症,无复发。结论频发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术时要对心电图特征加以辨别,不同的室性早搏的起源部位不同,其心电图特征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早搏 肢体导联 心电图特征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冠脉多支病变患者的近期预后影响因素
5
作者 姚玲玉 蒋廷波 +3 位作者 龚亚驰 沈寿引 顾伟 杨永忠 《交通医学》 2023年第4期371-375,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合并冠脉多支病变(multi-vesse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MVD)患者的近期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合并冠脉多支病变(multi-vesse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MVD)患者的近期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269例STEMI合并MVD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30天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发生。根据PCI术后近期有无MACE发生分为无MACE组197例和MACE组72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心超检查、冠脉造影结果及用药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近期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Killip分级、入院时舒张压(DBP)、白细胞计数(WBC)、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尿酸(UA)、甘油三酯(TG)、脂蛋白a(LPa)、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related artery,IRA)开通时间及术后TIMI血流分级是影响STEMI合并MVD患者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DBP高、术后TIMI血流分级高为STEMI合并MVD患者近期发生MACE的保护因素,而Killip分级、WBC、LPa、IRA开通时间为近期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积极控制影响STEMI合并MVD患者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对降低PCI术后MACE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冠脉多支病变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近期预后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资源利用情况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6
作者 樊敏娜 蒋颜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54-757,共4页
目的了解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慢性病资源利用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进行路径分析。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使用一般资料量表、慢性病资源问卷和慢性病自我效能问卷对394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进行调查。结果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慢性病资源利用... 目的了解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慢性病资源利用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进行路径分析。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使用一般资料量表、慢性病资源问卷和慢性病自我效能问卷对394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进行调查。结果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慢性病资源利用量表得分为(66.70±3.53)分,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分别为自我调节、医护人员、家人朋友、媒体政策、社区邻里、社会团体。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得分为(48.29±3.09)分;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慢性病资源利用得分与自我效能得分呈正相关(r=0.673,P<0.01);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就业状况、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到最近医疗机构的时间、居住地、是否享有慢性病政策、自评健康状况、共患病情况的慢性病资源利用总分比较,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受教育程度、就业状况、人均月收入、到最近医疗机构的时间、居住地、是否享有慢性病政策、自报健康状况、共患病情况、自我效能对慢性病资源利用情况具有直接效应,自报健康状况、共患病情况也可通过自我效能间接影响慢性病资源利用情况。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资源利用情况还需进一步加强,相关卫生机构应与媒体、社区联合起来,对病人进行相关政策和知识的宣教,提高其资源利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资源利用 自我效能 卫生服务利用
下载PDF
优化的始自院前急救绿色通道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以及急诊冠脉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7
7
作者 黄宇 杨向军 +3 位作者 林刚 邱建平 张建军 林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2280-2283,共4页
目的:比较优化的急救绿色通道与常规通道2种途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2B)时间及急诊PCI预后的影响。方法 :STEMI患者183例,分为优化的绿色通道组及常规通道组,观察FM... 目的:比较优化的急救绿色通道与常规通道2种途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2B)时间及急诊PCI预后的影响。方法 :STEMI患者183例,分为优化的绿色通道组及常规通道组,观察FMC2B、就诊至球囊扩张(D2B)时间、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分析心血管事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常规通道组比较,绿色通道组患者的FMC2B、D2B时间显著缩短(100.3 min vs.145.6 min;77.1 min vs.115.4 min,均P<0.05),住院期间死亡率较低(5.0%vs.15.7%,P<0.05),随访期间再次因心源性疾病入院、全因死亡及心源性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常规通道组(均P<0.05)。结论:优化的绿色通道模式可显著缩短FMC2B、D2B时间,并改善近、远期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急救绿色通道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 就诊-球囊时间 预后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恐惧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颖 范佳薇 +6 位作者 施小青 王朦 陆静 陆敏霞 刘琳 毛莉芬 秦淑文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27-31,共5页
目的调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恐惧水平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心脏病患者运动恐惧量表、医院抑郁量表、运动自我效能量表、锻炼社会支持量表分别于住院期间(T0)、出院后1个月(T1)、出院后3个... 目的调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恐惧水平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心脏病患者运动恐惧量表、医院抑郁量表、运动自我效能量表、锻炼社会支持量表分别于住院期间(T0)、出院后1个月(T1)、出院后3个月(T2)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147例完成研究。3个时间段运动恐惧水平得分分别为(44.80±6.14)分、(42.26±6.06)分、(38.99±5.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运动自我效能是T0~T2时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恐惧的影响因素(均P<0.05),住院天数在T1、T2时对运动恐惧产生影响(均P<0.05),社会支持仅在T0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恐惧产生影响(P<0.05),抑郁仅在T1时对运动恐惧产生影响(P<0.05)。结论随着出院时间延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恐惧水平呈下降趋势。医护人员需关注运动恐惧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而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运动恐惧 运动自我效能 抑郁 社会支持 影响因素 纵向研究
下载PDF
应用心衰超声指数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0
9
作者 戴敏 杨俊华 +3 位作者 周炳元 王如兴 羊镇宇 吴小庆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972-1974,共3页
目的:采用综合超声心动图多项参数的心衰超声指数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旨在为临床提供更为全面、客观和量化的指标。方法:前瞻性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6例(心衰组),正常者24例(对照组),所有入选者进行心衰超声指数的评分... 目的:采用综合超声心动图多项参数的心衰超声指数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旨在为临床提供更为全面、客观和量化的指标。方法:前瞻性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6例(心衰组),正常者24例(对照组),所有入选者进行心衰超声指数的评分,并将该评分与同期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进行比较,同时评价其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1)心衰超声指数值在心衰组明显大于对照组,当心衰超声指数值大于≥3时,其诊断慢性有症状性心力衰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6%、91.4%、96.8%及80.0%。(2)相关性分析表明心衰超声指数值与LogNT-ProBNP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86,P<0.01)。(3)NYHAⅠ、Ⅱ、Ⅲ、Ⅳ级患者的心衰超声指数值分别为1.80±0.80、3.66±1.49、4.96±2.09和6.07±1.78,方差分析显示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应用心衰超声指数来诊断慢性心衰及客观评价其严重程度是可行的,心衰超声指数作为综合评价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状态的一个新指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心衰超声指数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兔舒张性心力衰竭模型心室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蕾 张世杰 +5 位作者 王海鹏 邹操 蒋彬 赵彩明 刘志华 蒋文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3-226,共4页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改善舒张性心力衰竭(心衰)心室重构的作用。方法: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舒张性心衰组(n=10,腹主动脉缩窄术),阿托伐他汀组[n=10,腹主动脉缩窄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5mg/(kg.d)],假手术组(n=10,进行假手术操作);通...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改善舒张性心力衰竭(心衰)心室重构的作用。方法: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舒张性心衰组(n=10,腹主动脉缩窄术),阿托伐他汀组[n=10,腹主动脉缩窄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5mg/(kg.d)],假手术组(n=10,进行假手术操作);通过心脏超声和血流动力学检查比较3组心功能的差异,通过心肌胶原含量测定(羟脯氨酸法)和天狼猩红染色(PRS)测定胶原面积(CA)、容积分数(CVF)及Ⅰ和Ⅲ型胶原的面积比值比较3组间质重构的差异。结果:心脏超声检查显示,术后12周与假手术组比较,舒张性心衰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明显增厚,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舒张晚期血流峰值下降,等容舒张期时间延长;左心室舒张末压升高,等容舒张期松弛时间常数延长,左心室重量/体重增高,肺脏重量/体重增高;胶原含量增高,胶原面积增大,胶原容积分数升高及Ⅰ型和Ⅲ型胶原面积比例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阿托伐他汀组上述指标(除左心室重量/体重)与舒张性心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明显改善心室重构,延缓整个舒张性心衰的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张性心力衰竭 心室重构 心功能 胶原
下载PDF
电话随访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再次住院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6
11
作者 顾青 杨小芳 周亚峰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电话随访对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再次住院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植入支架的24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观察,其中2005年1月~2005年9月的114例患者为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和不定期电话随访。2005年10月~2006年7月的132例患... 目的探讨电话随访对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再次住院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植入支架的24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观察,其中2005年1月~2005年9月的114例患者为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和不定期电话随访。2005年10月~2006年7月的132例患者为观察组,术后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由护士每周一次电话随访对患者进行教育、指导和监督,观察一年内两组患者由于心脏疾病再次住院的情况及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问卷调查情况等。结果(1)对照组患者由于心脏疾病而住院的比例高于观察组患者(P〈0.05);(2)观察组中药物使用不当引起再住院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3)一年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医患护患关系满意度调查,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话随访可显著减少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因心脏疾病再发而住院的发生率,改善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医患、护患关系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话随访 冠心病 支架植入 再次住院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信息-动机-行为模式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45
12
作者 刘琳 丁蔚 徐美芳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55-459,共5页
目的探讨信息-动机-行为模式(IMB)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1—12月实施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按住院时间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IMB组实施IMB健康教育,对照组实施常规健... 目的探讨信息-动机-行为模式(IMB)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1—12月实施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按住院时间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IMB组实施IMB健康教育,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比较患者干预前后对健康知识的认知、治疗依从性及临床指标变化。结果干预后,IMB组对于急救处理、PCI术后注意事项、治疗药物和饮食管理的评分分别为(4.03±1.03)分、(7.21±1.25)分、(4.47±1.13)分和(4.61±1.3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3.35±1.01)分、(5.17±1.24)分、(3.36±0.92)分和(3.17±0.32)分;IMB组服药依从性评分为(17.62±3.24)分,高于对照组的(13.33±3.11)分;IMB组疾病认知度、心绞痛发作和心绞痛稳定评分分别为(57.03±10.58)分、(77.51±12.20)分和(61.31±11.38)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5.59±9.26)分、(67.29±12.07)分和(52.76±9.11)分;IMB组收缩压、舒张压和高密度脂蛋白分别为(120.65±6.34) mmHg、(77.26±8.79)mmHg和(1.40±0.26)mmol/L,均优于对照组的(126.43±7.52) mmHg、(82.01±10.32) mmHg和(1.29±0.28) mmol/L;IMB组再住院率为6.00%,低于对照组的22.00%,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IMB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认知及治疗依从性,进而促进血压、血脂等指标的改善,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再住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健康教育 信息-动机-行为模式 依从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下载PDF
替格瑞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ESM-1水平的影响及短期预后观察 被引量:45
13
作者 魏鹏 杨向军 +6 位作者 付强 路雯 凌琳 宗斌 张文俊 邱崇荣 白洁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4-268,共5页
目的观察并探讨替格瑞洛治疗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的水平变化及短期预后。方法入选首次发生症状并成功行急诊PCI的急性STEMI患者107例,按双抗血小板治疗时是否应... 目的观察并探讨替格瑞洛治疗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的水平变化及短期预后。方法入选首次发生症状并成功行急诊PCI的急性STEMI患者107例,按双抗血小板治疗时是否应用替格瑞洛将患者分为替格瑞洛组54例和氯吡格雷组53例,观察两组患者入院即刻、服药后24 h、第4天及第7天hs-CRP和ESM-1的水平变化以及二者是否具有相关性,同时观察替格瑞洛对急性STEMI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hs-CRP和ESM-1水平在服药后24 h均有明显上升,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服药后第4天、第7天hs-CRP和ESM-1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1随hs-CRP水平升高而升高,ESM-1与hs-CRP呈正相关(r=0.535,P<0.001);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患者在缺血终点事件、出血事件以及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上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替格瑞洛在STEMI患者治疗中能够更加迅速降低细胞炎症反应并稳定血管内皮,从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减少血栓的形成及缺血终点事件的发生且并不增加明显出血风险,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格瑞洛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 高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兔心肌PPARγ mRNA、蛋白表达及核因子κB表达、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齐洪涛 刘志华 +7 位作者 蒋彬 邹操 赵彩明 李红霞 韩莲花 蒋庭波 宋建平 蒋文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5-120,共6页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兔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心肌肥厚、心功能的影响,探讨辛伐他汀抑制心肌肥厚、改善心功能的机制。方法24只新西兰白兔分为4组,1组为假手术组。2、3、4组给予主动脉瓣返流及腹主动脉缩窄术,其中2组为心衰对照组;3组:早干预...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兔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心肌肥厚、心功能的影响,探讨辛伐他汀抑制心肌肥厚、改善心功能的机制。方法24只新西兰白兔分为4组,1组为假手术组。2、3、4组给予主动脉瓣返流及腹主动脉缩窄术,其中2组为心衰对照组;3组:早干预组,术后给予辛伐他汀5mg·kg-1·d-1灌胃连续8wk;4组:晚干预组,术后4wk给予辛伐他汀5mg·kg-1·d-1灌胃连续4wk。观察开始及结束时左室舒张末压(LVEDP)。实验结束时,观察左心室重量(LVW)、心脏重量(HW),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W/BW)、心脏重量指数(HW/BW)。RT-PCR分析各组PPARγmRNA表达。Western blot分析心肌细胞核PPARγ和p65蛋白表达,电泳迁移率变动试验分析p65活性。结果早、晚干预组LVW、HW、HW/BW均低于心衰对照组(P<0.05,P<0.01),早干预组(LVW/BW)低于心衰对照组(P<0.01)。早、晚干预组左室舒张末压低于心力衰竭组(P<0.01)。心衰对照组心肌组织PPARγ蛋白和mRNA表达低于假手术组(P<0.01),p65蛋白表达及活性高于假手术组(P<0.01)。辛伐他汀干预后,早干预组、晚干预组PPARγ蛋白和mRNA表达增加(P<0.01),p65蛋白表达及活性降低(P<0.01)。结论辛伐他汀抑制心肌肥厚、改善心功能,其机制与增加PPARγ表达、降低p65蛋白表达及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心力衰竭 心肌肥厚 PPARΓ 核因子- KAPPA B
下载PDF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5
15
作者 张方芳 李勋 丁兵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42-1146,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青年人(≤45岁)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年龄≤4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预后不良为发病至随访时出现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 目的探讨影响青年人(≤45岁)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年龄≤4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预后不良为发病至随访时出现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脏骤停、急性心力衰竭发作、心肌梗死复发。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8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排除4例,失访5例,最后纳入分析109例。平均年龄41.0±7.0岁,其中男性97例(89.0%),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所有患者中,预后不良者12例(11.0%)。经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是否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OR=0.061,95%CI 0.008~0.474,P=0.007)和入院心率(OR=1.084,95%CI 1.029~1.143,P=0.002)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结论对于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是否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入院心率可能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青年人 回顾性研究 预后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冠心病的抗炎作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弹 程绪杰 +1 位作者 杨向军 刘志华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720-722,共3页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冠心病病人C反应蛋白 (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白细胞介素6 (IL 6 )和白细胞介素 8(IL 8)的抑制效应。方法 :冠心病病人 6 0例 ,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泡腾片、培哚普利、...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冠心病病人C反应蛋白 (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白细胞介素6 (IL 6 )和白细胞介素 8(IL 8)的抑制效应。方法 :冠心病病人 6 0例 ,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泡腾片、培哚普利、美托洛尔等治疗 ,辛伐他汀组在此基础上服用辛伐他汀 2 0mg ,po ,qn。疗程均 8wk。结果 :治疗后辛伐他汀组血清中CRP ,TNF α ,IL 6和IL 8浓度明显降低 [(5 .0±s 0 .6 )mg·L- 1vs (3.7± 0 .6 )mg·L- 1,(6 .4± 1.4 )ng·L- 1vs (5 .6± 1.4 )ng·L- 1,(4.4± 1.2 )ng·L- 1vs (4.2± 1.2 )ng·L- 1,(2 8±7)ng·L- 1vs (2 7± 7)ng·L- 1,P <0 .0 5或P <0 .0 1],而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变 (P >0 .0 5 )。结论 :辛伐他汀能够降低冠心病病人血清中CRP和炎症因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肿瘤坏死因子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8 C反应蛋白质 辛伐他汀
下载PDF
平板运动试验中冠心病患者心脏变时功能不良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7
作者 邹操 刘志华 +5 位作者 杨向军 宋建平 蒋廷波 高美雯 金建玲 蒋文平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2-363,共2页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评价冠心病(CHD)患者的心脏变时功能不良的临床意义。方法96例临床拟诊CHD患者,先后行平板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根据CAG结果分CHD组和非CHD组,分析比较两组间心脏变时功能。运动中最大心率(MaxHR)未达...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评价冠心病(CHD)患者的心脏变时功能不良的临床意义。方法96例临床拟诊CHD患者,先后行平板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根据CAG结果分CHD组和非CHD组,分析比较两组间心脏变时功能。运动中最大心率(MaxHR)未达年龄预测最大心率(220-年龄)的85%和心脏变时指数(CRI)小于0.8为心脏变时功能不良的诊断指标。结果(1)CHD组运动中MaxHR和CRI明显低于非CHD组(P<0.01);(2)CHD伴3支病变者CRI明显低于伴1、2支病变者(P<0.01);CHD伴右冠或/和回旋支病变者CRI低于仅伴前降支病变者(P<0.05~0.01);(3)运动中MaxHR和CRI与年龄、ST段压低值和冠脉病变分支数目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CHD患者心脏变时功能不良与心肌缺血程度、右冠或回旋支病变以及年龄相关,提示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变时功能不良 心率 平板运动试验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7
18
作者 史云桃 蒋廷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1-154,共4页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影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时心功能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医师预测STEMI患者心力衰竭(心衰)发生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收集205例因STEMI入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心衰组86例,非心衰组...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影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时心功能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医师预测STEMI患者心力衰竭(心衰)发生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收集205例因STEMI入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心衰组86例,非心衰组119例.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与心衰相关的因素;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STEMI患者发生心衰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非心衰组比较,心衰组年龄偏大,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空腹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病变支数、局部室壁运动障碍均明显升高(P<0.05).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肌酐清除率明显下降(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绞痛、糖尿病、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白蛋白、肌酐清除率、局部室壁运动障碍与STEMI患者心功能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舒张压是STEMI患者合并心衰的危险因素(OR=2.757,95%CI:1.330~5.714,P=0.006;OR=1.042,95%CI:1.017~1.067,P=0.001).结论 STEMI发生心衰比例较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糖尿病、舒张压可能是STEMI患者发生心竭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冠状血管造影术 C反应蛋白质 肌钙蛋白I 高血压 糖尿病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超容量负荷联合压力负荷制备家兔心衰模型的可行性探讨 被引量:31
19
作者 邹操 刘志华 +6 位作者 赵彩明 蒋彬 宋建平 杨向军 蒋廷波 杨俊华 蒋文平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05年第4期211-214,共4页
目的探讨超容量负荷联合压力负荷建立家兔心衰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22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心衰组11只和假手术组11只;先诱导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周后腹主动脉缩窄,制造超容量负荷及压力负荷,利用心导管术和心脏多谱勒观察术前后家兔血流... 目的探讨超容量负荷联合压力负荷建立家兔心衰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22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心衰组11只和假手术组11只;先诱导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周后腹主动脉缩窄,制造超容量负荷及压力负荷,利用心导管术和心脏多谱勒观察术前后家兔血流动力学及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结果 (1)心衰组术后主动脉收缩压、脉压、左室舒张末压较术前及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1);(2)心衰组术后左房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收缩和舒张末径明显增加(P<0.01), 射血分数及左室缩短率明显降低(P<0.01);(3)心衰组左室/体重比、肺脏/体重比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超容量负荷结合压力负荷建立心衰模型方法可行,心衰形成时间短, 重复性好,且成功率较高,符合人类慢性心衰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动物模型 压力负荷 容量负荷
下载PDF
缺血后适应对兔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薛枫 杨向军 +3 位作者 韩莲花 李勋 蒋廷波 蒋文平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2-375,共4页
目的:研究缺血后适应对兔在体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适应组( IPostC组)和假手术组。建模方法为结扎左前降支。实验中全程心电监护,再... 目的:研究缺血后适应对兔在体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适应组( IPostC组)和假手术组。建模方法为结扎左前降支。实验中全程心电监护,再灌注前后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肌钙蛋白浓度。再灌注结束后测定各组心肌梗死面积,并应用电镜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同时行Western Blot检测心肌Bad蛋白表达。结果①再灌注120 min时对照组和IPostC组ST段下降50%的比例分别为67%和83%,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心律失常评分明显高于IPostC组[(2.5&#177;1.0)分vs(1.4&#177;1.0)分,P<0.05]。②再灌注120 min时对照组血清cTnI浓度明显高于IPostC组[(6.63&#177;2.32)ng/mL vs (3.04&#177;1.10)ng/mL,P<0.05]。③对照组心肌梗死面积较IPostC组增加54%( P<0.05)。④电镜发现对照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凋亡特征比IPostC组明显,同时其心肌Bad蛋白表达也明显高于IPostC组(0.69&#177;0.05 vs 0.26&#177;0.06,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能明显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后适应 缺血-再灌注 心肌梗死 兔心脏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 IPostC)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