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电散点图在动态心电图中诊断心律失常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1
作者 钱惠英 金建玲 《系统医学》 2019年第24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心电散点图在动态心电图中诊断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该院老年医学科和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的200例心律失常患者,使用动态心电图记录仪对24 h心电信号进行分析,并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心电数据分析,将入组患者... 目的探讨心电散点图在动态心电图中诊断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该院老年医学科和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的200例心律失常患者,使用动态心电图记录仪对24 h心电信号进行分析,并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心电数据分析,将入组患者根据诊断结果分为室上性早搏、差异性传导、窦性心律、心房颤动、室性早搏5组,分析心电散点图的分布特点,对B线斜率分析,对比分析心电散点图检测结果与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结果符合率,并对比4组心律失常的B线斜率差异性。结果200例心律失常患者中,有71例心电散点图呈一分布图形,被诊断为窦性心律,符合率为100.00%;53例心电散点图呈三分布图形,B线斜率处于(0.48±0.15)有50例,有47例被诊断为室上性期前收缩,符合率为94.00%(47/50);55例心电散点图呈四分布图形,B线斜率为(0.099±0.002)有48例,被诊断为室性早搏43例,符合率为89.58%(43/48);B线斜率为(0.309±0.099)有7例,其中被诊断为室上性期前收缩5例,符合率为71.43%(5/7);19例心电散点图呈现出扇形分布图形,B线斜率均为(0.299±0.124),均被诊断为心房颤动,符合率为100.00%(19/19)。1例心电散点图呈有序的多分布图形且为格子状,被诊断为心房扑动,符合率为100.00%(1/1);1例心电散点图呈扇形图形且隐约呈现格子状分布的图形,被诊断为心房颤动合并心房扑动,符合率为100.00%(1/1);心房颤动B线斜率与差异传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上性期前收缩斜率为(0.153±0.485),高于室性期可收缩(0.085±0.096)、差异传导(0.101±0.312)、心房颤动(0.126±0.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性期可收缩斜率为(0.085±0.096),低于室上性期前收缩(0.153±0.485)、心房颤动(0.126±0.304)、差异传导(0.101±0.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动态心电图中诊断心律失常中使用心电散点图可快速诊断心律失常,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心电散点图 B线斜率
下载PDF
阵发性房颤患者心电图MVP评分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时星宇 杨正凯 +4 位作者 刘梓瑞 王国强 赵茹 王钰 邹操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2年第3期196-200,共5页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患者MVP评分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PAF患者70例(PAF组)和不伴房颤患者83例(非PAF组),以及健康体检人群63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三组研究对象均行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并...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患者MVP评分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PAF患者70例(PAF组)和不伴房颤患者83例(非PAF组),以及健康体检人群63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三组研究对象均行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并测量和分析下壁导联P波形态、持续时间及Ⅰ导联P波电压。比较PAF组与非PAF组MVP评分,通过ROC曲线分析确定MVP评分预测PAF发生的临界值。结果①与非PAF组患者相比,PAF组患者年龄更大[(53.40±11.57)岁vs.(62.70±10.70)岁,P<0.01],左心房内径明显增大[(36.90±4.50)mm vs.(41.80±5.73)mm,P<0.01],而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65.20±5.40)%vs.(61.70±11.77)%,P<0.01],其余临床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PAF组中无论是≤60岁者还是>60岁者,MVP评分均明显高于非PAF组[≤60岁:(2.40±1.07)分vs.(1.80±0.58)分,P<0.05;>60岁:(2.30±0.82)分vs.(1.70±0.56)分,P<0.05];③所有患者MVP评分预测PAF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5(P<0.05);当以2.5为临界值时,MVP评分预测PAF的敏感性为35.7%,特异性为97.3%。结论PAF患者MVP评分明显增加,MVP评分=2.5可能对PAF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房颤 P波形态 P波持续时间 P波电压 MVP评分
下载PDF
血压控制良好的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伤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被引量:11
3
作者 朱玮 高美雯 +2 位作者 金建玲 黄杏梅 杨向军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23-725,共3页
目的:探讨血压控制良好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伤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将201例血压控制良好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组)根据有无合并左室肥厚、心功能不全、冠心病、脑并发症以及肾功能不全等靶器官损伤分为EH伴靶器官损害(TOD)... 目的:探讨血压控制良好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伤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将201例血压控制良好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组)根据有无合并左室肥厚、心功能不全、冠心病、脑并发症以及肾功能不全等靶器官损伤分为EH伴靶器官损害(TOD)组(EH伴TOD组)111例和单纯EH组90例,各组内根据有无糖尿病再分成亚组,所有患者入院后行24h动态心电图,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8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的心率变异性(HRV),观察SDNN、SDNN5、SDANN、TRIA、PNN50以及rMSSD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除合并糖尿病外,在性别、年龄、吸烟、酗酒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H伴TOD组的SDNN、SDNN5以及SDANN较单纯EH组均明显下降(P<0.05),TRIA、PNN50以及rMSSD虽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EH伴糖尿病者SDNN、SDANN、TRIA、PNN50较单纯EH无糖尿病者均明显下降(P<0.05),rMSSD、SDNN5无明显差异,EH伴TOD有糖尿病者SDNN、SDANN、TRIA以及rMSSD较EH伴TOD无糖尿病者均明显下降(P<0.05),而SDNN5以及PNN50无明显差异。结论:HRV是诊断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伤及发现糖尿病患者早期自主神经系统损害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心脏 血压 糖尿病 心律失常 心性
下载PDF
阵发性房颤患者心率减速力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张芸芸 陈紫凡 +6 位作者 杨易辰 王枫艳 赵茹 金建玲 江世丽 高美雯 邹操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7年第4期278-282,共5页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患者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DC)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院住院患者中确诊为阵发性房颤的90例患者(PAF组)和同时期健康体检者133例(对照组),行24 h动态心电图和心脏...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患者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DC)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院住院患者中确诊为阵发性房颤的90例患者(PAF组)和同时期健康体检者133例(对照组),行24 h动态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并比较两组的心率减速力(DC)、心率加速力(AC)、心率变异性(HRV)指标以及左房内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PAF组患者的DC值、AC绝对值、SDNN、r MSSD和LAD值均显著升高(P<0.05),24 h平均心率和LF/HF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2)无论是对照组还是PAF组,其组内男女间DC值无明显差异,但与对照组同性别间相比,PAF组男性DC值显著升高(P<0.05),而女性DC值呈升高趋势。(3)无论是对照组还是PAF组,其DC值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0.262 vs.r<-0.548,P均<0.01);与对照组同年龄段者相比,PAF组年龄<60岁者的DC值显著升高(P<0.05),而≥60岁者的DC值呈升高趋势。(4)与对照组相比,PAF组LAD值显著升高(P<0.05),但PAF组患者无论是LAD≤40 mm还是LAD>40 mm,其DC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的DC值升高,提示迷走神经张力增加。该指标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心房颤动 心率减速力 自主神经 24 h动态心电图
下载PDF
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心率减速力的特点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王金霞 孙剑萍 +6 位作者 陈紫凡 植立婷 赵茹 金建玲 江世丽 高美雯 邹操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8年第6期407-409,417,共4页
目的分析年龄<60岁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的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DC)的特点,为临床诊治窦性心动过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门诊确诊为窦性心动过缓的204例患者(窦缓组... 目的分析年龄<60岁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的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DC)的特点,为临床诊治窦性心动过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门诊确诊为窦性心动过缓的204例患者(窦缓组)和同时期健康体检者104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比较两组间DC、心率加速力(ac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AC)和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窦缓组DC值、AC绝对值及HRV相关指标均明显增高(P <0. 05);对照组男女DC值、窦缓组男女DC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同性别相比,窦缓组男女DC值均明显增大(P <0. 05)。结论年龄<60岁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心率减速力增加,提示迷走神经张力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性心动过缓 心率减速力 心率加速力 心率变异性
下载PDF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全麻苏醒期QT间期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吴婷婷 王国强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QT间期的影响.方法 76 例老年患者(年龄65~80岁,ASA分级Ⅰ-Ⅱ)在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1组(DEX1组,n=19),右美托咪定2组(DEX2组,n=20),右美托咪定3组(DEX3组,n...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QT间期的影响.方法 76 例老年患者(年龄65~80岁,ASA分级Ⅰ-Ⅱ)在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1组(DEX1组,n=19),右美托咪定2组(DEX2组,n=20),右美托咪定3组(DEX3组,n=17)和对照组(CON组,n=20),DEX组和CON组在术毕前10 min内分别泵入0.4 μg/(kg·h)(DEX1)、0.6 μg/(kg·h)(DEX2)、0.8 μg/(kg·h)(DEX3)右美托咪定和同等容量生理盐水.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前(T1)、用药后1 min(T2)、5 min(T3)、10 min(T4)及拔管后(T5)的QT间期 、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以及手术结束至睁眼、自主呼吸恢复、拔管的时间.结果 各组患者给药前与给药后1 min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组比较,DEX组在T3~T5时段QT间期明显缩短(P<0.05),MAP和HR在这一期间显著降低;DEX组插管前后比较,QT间期、MAP和HR相对平稳.CON组在T3~T5时段,QT间期显著延长,MAP和HR显著增加(P<0.05).术毕至睁眼的时间及Ramsay评分,DEX3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0.4 μg/(kg·h)或0.6 μg/(kg·h))可以有效抑制老年患者全麻苏醒期拔除气管导管引起的QT间期延长,血流动力学更稳定,且不影响患者苏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QT间期 全麻苏醒期
下载PDF
呼吸重症患者严重脓毒症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7
作者 王佳佳 郭圆圆 +3 位作者 宁卫卫 朱晔涵 黄建安 雷伟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137-143,共7页
目的:分析呼吸重症患者严重脓毒症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诊治的12例严重脓毒症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分析呼吸重症患者严重脓毒症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诊治的12例严重脓毒症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中,男10例,女2例,年龄63-89岁,中位年龄81岁。50%以上的患者存在高血压病或慢性呼吸系统基础疾病。所有患者在发生心肌梗死前存在明显缺氧。12例患者中发生心肌梗死当天出现热峰升高、氧合恶化、血压下降、胸闷气急比例分别为10、9、7以及6例。7例患者均出现血压下降及氧合恶化。出现心电图T波倒置、病理性Q波、ST段压低及ST段抬高的患者分别为6、4、4以及3例。前壁心尖段及中段梗死均为8例,下壁心尖段及中段梗死分别为7及6例。患者从发生严重脓毒症至急性心肌梗死的时间为1~2 d。12例患者均因病情危重采用保守治疗,其中9例患者死亡。结论:呼吸重症患者在发生严重脓毒症后短期内可并发急性心肌梗死,主要表现为热峰上升、血压下降及氧合恶化,此类患者病死率高。心电图主要表现为T波倒置、病理性Q波以及ST段压低,其心肌梗死部位以前壁及下壁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心肌梗死 呼吸重症 T波倒置
下载PDF
左胸导联QRS波低电压患者的病因分析
8
作者 朱玮 高美雯 杨向军 《浙江临床医学》 2012年第11期1433-1434,共2页
体表心电图低电压为肢体导联中,QRS波群电压的绝对值〈0.5mV;胸导联中,其绝对值〈0.8~0.9mV,均称为QRS波群低电压。肢体导联低电压以及全胸导联低电压可为多种原因引起,例如肥胖、胸腔积液、心包积液、水肿、急性心肌梗死等。... 体表心电图低电压为肢体导联中,QRS波群电压的绝对值〈0.5mV;胸导联中,其绝对值〈0.8~0.9mV,均称为QRS波群低电压。肢体导联低电压以及全胸导联低电压可为多种原因引起,例如肥胖、胸腔积液、心包积液、水肿、急性心肌梗死等。但是目前,左胸导联低电压的诊断以及临床意义尚不十分明确。作者回顾性分析162例左胸导联低电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增加对左胸导联低电压的认识。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低电压 QRS波群电压 左胸导联 患者 肢体导联低电压 QRS波群低电压 病因 急性心肌梗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窦性心律震荡现象的研究
9
作者 杨庆业 蒋廷波 +4 位作者 高美雯 俎德玲 屠晓鸣 金奇志 程科云 《心电学杂志》 2010年第2期126-127,共2页
左心室射血分数、心室晚电位、心率变异性等是冠心病患者心脏性猝死的无创性预测指标,但其特异性和敏感性不足。Schimdt等提出窦性心律震荡可作为心肌梗死后患者高危预测指标。本文对冠心病患者的窦性心律震荡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与... 左心室射血分数、心室晚电位、心率变异性等是冠心病患者心脏性猝死的无创性预测指标,但其特异性和敏感性不足。Schimdt等提出窦性心律震荡可作为心肌梗死后患者高危预测指标。本文对冠心病患者的窦性心律震荡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与传统指标进行比较,以评价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及窦性心律震荡对冠心病预后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性心律震荡 冠心病患者 震荡现象 自主神经功能状态 左心室射血分数 预测指标 心室晚电位 心脏性猝死
下载PDF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率加速力和减速力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董宏凯 邹操 +5 位作者 王枫艳 高美雯 黄杏梅 金建玲 张宇祯 杨向军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69-772,共4页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率加速力(AC)和减速力(DC)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3例DCM患者(DCM组)和41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对照组)行心脏超声心动图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间AC值、DC值及心率变异性(HRV)指标的差别;DC...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率加速力(AC)和减速力(DC)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3例DCM患者(DCM组)和41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对照组)行心脏超声心动图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间AC值、DC值及心率变异性(HRV)指标的差别;DCM患者按DC值分为低、中、高危3组,比较3组间AC值、DC值、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差别,并分析上述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CM组患者AC值增加[(-8.30±1.88)ms︰(-5.10±2.47)ms,P<0.01]、DC值降低[(7.90±1.94)ms︰(4.00±2.00)ms,P<0.01],HRV指标SDNN、LF和vLF均降低(均P<0.05)。与低危组相比,DCM中危组AC值增加[(-6.80±1.81)ms︰(-3.90±0.90)ms,P<0.01]、DC值降低[(6.40±1.56)ms︰(3.70±0.50)ms,P<0.01),但高危组AC值[(-5.80±4.32)ms]和DC值[(1.30±0.96)ms]较中危组均降低(P<0.01);DCM低、中、高危3组间LAd差别有统计学意义[(45.30±7.42)mm、(51.90±6.95)mm、(54.90±11.14)mm,P<0.01]。DCM患者AC值与LAd(r=0.473,P<0.01)、LVEDd(r=0.441,P<0.01)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r=-0.569,P<0.01);DC值与LAd(r=-0.505,P<0.01)、LVEDd(r=-0.421,P<0.01)呈负相关,与LVEF呈正相关(r=0.632,P<0.01)。结论:AC和DC评价自主神经功能优于HRV指标;DCM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与心脏本身病变进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心率加速力 心率减速力 心率变异性 自主神经
原文传递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率减速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枫艳 邹操 +5 位作者 董宏凯 杨易辰 高美雯 赵茹 金建玲 杨向军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53-757,共5页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率减速力(DC)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入选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DCM患者100例[DCM组:男66例,女34例,平均年龄(56.0±13.3)岁],另入选健康体检正常者202例...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率减速力(DC)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入选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DCM患者100例[DCM组:男66例,女34例,平均年龄(56.0±13.3)岁],另入选健康体检正常者202例作为对照[对照组:男86例,女116例,平均年龄(54.0±13.2)岁].收集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入选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DC与年龄、性别、超声心动图参数[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的相关性.结果 DCM组患者DC明显低于对照组[(4.40±2.03) ms比(7.30±1.81) ms,P<0.01],DC≤4.5 ms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62% (62/100)比6%(13/202),P<0.01].DCM组LAD≤40 mm、40 mm< LAD≤50 mm和LAD> 50 mm的患者DC逐渐降低[分别为(5.60±2.04)、(4.50 ±2.07)和(3.60±1.62)ms,P<0.05].DCM组患者DC与LAD呈负相关(r=-0.366,P<0.01),与LVEF呈正相关(r=0.241,P<0.01),与年龄、性别未见相关性;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AD增大是DC降低的独立相关因素(B=-0.074,P<0.05).结论 DCM患者DC降低,提示迷走神经张力下降,LAD增大是其独立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扩张型 迷走神经 心率减速力
原文传递
心率减速力变化率对房颤环肺静脉隔离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紫凡 邹操 +7 位作者 李勋 林佳 孙世坤 黄杏梅 金建玲 惠杰 李红霞 杨向军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44-548,共5页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环肺静脉隔离(CPVI)术后心率减速力(DC)的变化及其对CPVI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01-2017-01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首次行CPVI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33例,分别于术前、术...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环肺静脉隔离(CPVI)术后心率减速力(DC)的变化及其对CPVI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01-2017-01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首次行CPVI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33例,分别于术前、术后急性期、术后3个月行Holter检查;术后急性期Holter检查于术后24~72 h进行;根据3个月空白期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36例)和未复发组(97例);术后急性期DC值变化率为术后急性期与术前DC差值占术前DC值的比率;分析比较两组各时段DC值及变化率的差别,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术后急性期DC变化率对CPVI术后房颤复发的影响。结果:①未复发组[(6.72±2.04) ms∶(3.99±1.90) ms,P<0.05]和复发组[(7.05±2.71) ms∶(4.53±1.36) ms,P<0.05]患者术后急性期DC值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两组间术前和术后急性期DC值均无明显差别,但复发组术后急性期DC变化率明显低于未复发组[(0.30±0.16)∶(0.44±0.26),P<0.05];②Kaplan-Merier法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急性期DC变化率<0.3的CPVI术后复发率明显增加(log rank=6.956,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CPVI术后急性期DC减低,提示迷走神经功能受损;CPVI术后急性期DC变化率<0.3对房颤复发有一定预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房颤 心率减速力 环肺静脉隔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