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7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州地区近五年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秦爱兰 熊桂珍 +4 位作者 刘月秀 李新芳 范斌 邓长卿 甘建和 《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 2010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探讨苏州地区医院感染流行状况及临床分离菌株的耐药特点,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苏州地区2004~2008年32所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苏州地区五年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6%。... 目的探讨苏州地区医院感染流行状况及临床分离菌株的耐药特点,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苏州地区2004~2008年32所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苏州地区五年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6%。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的科室为监护病房(16.1%),最常见的部位为下呼吸道(40.5%)。男性构成比高于女性((57-4%vs42.6%),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医院感染构成比(45.3%)最高,5—14岁的患者医院感染构成比(2.9%)最低。医院感染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为慢性基础疾病、恶性肿瘤、泌尿道插管与气管切开、插管及放化疗。医院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感染率(46.2%)最高,真菌呈逐年上升趋势(29.9%)。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率均较高,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阳性率为22。8%、17.9%,MRSA、MRSE阳性率分别为44.4%与55.4%。结论医院感染形势严峻,需采取合理措施控制医院感染,降低细菌耐药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感染 调查分析 耐药性
下载PDF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钱晨莹 闫文君 +1 位作者 黄燕 赵志 《临床荟萃》 2025年第2期143-146,共4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133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其中33例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者设为感染组,其余100例未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133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其中33例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者设为感染组,其余100例未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者设为非感染组。收集所有可能引起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生化指标,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肝硬化失代偿期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在133例研究对象中,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共33例,占比24.81%,其中感染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为16例,占比最多。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住院时间、有无使用机械通气、有无入住ICU、有无使用激素、有无侵入性操作、是否合并脓毒症休克及白蛋白水平等因素与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ce bacteria,MDRO)的发生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住院时长≥10 d、合并脓毒症性休克是影响并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若住院时长≥10 d或合并脓毒症休克时则并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较大,临床实践中应加强评估,早期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失代偿期 多重耐药菌 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2006年至2009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耐药趋势监测 被引量:3
3
作者 吴金华 赵卫峰 +2 位作者 邵幼林 陈良云 甘建和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02-1006,共5页
目的研究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耐药趋势,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09年3年NAs疗程中496例CHB患者HBV基因型、耐药特征及其分布、变化趋势。结果 3年共检出耐药变异株243例(48.99%),第一、二、三年... 目的研究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耐药趋势,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09年3年NAs疗程中496例CHB患者HBV基因型、耐药特征及其分布、变化趋势。结果 3年共检出耐药变异株243例(48.99%),第一、二、三年耐药检出率分别为48.33%(58/120)、49.64%(69/139)和48.95%(116/237),拉米夫定耐药株检出率分别为45.0%(54/120)、44.6%(62/139)和36.7%(87/237),阿德福韦耐药株检出率分别为1.67%(2/120)、2.16%(3/139)和7.59%(18/237),恩替卡韦耐药株检出率分别为0.83%(1/120)、0.72%(1/139)和1.69%(4/237),多重耐药株检出率分别为0.83%(1/120)、2.16%(3/139)和2.95%(7/237)。其中阿德福韦耐药株及多重耐药株检出率有明显的逐年增加趋势(P<0.05)。结论随着NAs疗程的延长,NAs耐药变异株检出率,尤其是阿德福韦耐药株及多重耐药株检出率逐年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核苷(酸)类似物 耐药 变异
原文传递
2004年-2007年铜绿假单孢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4
作者 李新芳 刘月秀 +3 位作者 秦爱兰 甘建和 范斌 邓长卿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85-88,共4页
目的探讨苏州地区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铜绿假单孢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状况及耐药特点,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对苏州地区2004年-2007年32所医院的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铜绿假单孢菌和鲍曼不动... 目的探讨苏州地区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铜绿假单孢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状况及耐药特点,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对苏州地区2004年-2007年32所医院的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铜绿假单孢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分析。结果2004年~2007年32所医院共发生院内感染17,668例,其中铜绿假单孢菌1,334例(7.55%),各年度分别为190例(5.78%)、307例(6.91%)、347例(7.81%)、490例(7.55%)鲍曼不动杆菌1,187例(6.72%),各年度分别为210例(6.38%)、275例(6.19%)、309例(6.95%)、373例(6.79%)。铜绿假单孢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部位主要以下呼吸道为主,二者分别为85.01%、86.69%;感染科室则主要分布在神经外科、ICU病房、呼吸内科。从2004年至2006年铜绿假单孢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呈逐年升高趋势,2007年有所下降。结论苏州地区院内感染铜绿假单孢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在2004年~2006年呈逐年升高趋势,2007年有所下降。各医院应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对医院感染工作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院内感染铜绿假单孢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发生及耐药率的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感染 调查分析 铜绿假单孢菌 鲍曼不动杆菌
下载PDF
论感染科临床教学与大数据技术的内在联系
5
作者 冯婷婷 《智慧健康》 2021年第29期50-53,共4页
现今,大数据已被人们广泛熟知,并已作为一项成熟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作为其中的重要分支,感染病临床大数据已在包括感染病临床教学在内的诸多细分领域发挥着显著的作用。顺应这一主流技术路线的发展趋势,深入剖析感染科临... 现今,大数据已被人们广泛熟知,并已作为一项成熟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作为其中的重要分支,感染病临床大数据已在包括感染病临床教学在内的诸多细分领域发挥着显著的作用。顺应这一主流技术路线的发展趋势,深入剖析感染科临床教学与大数据技术的内在联系就成为必然的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对改进临床教学内容、丰富临床教学方式、提升临床教学效能都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教学 大数据 感染科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机制和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孙耀 赵卫峰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1256-1261,共6页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成为全球疾病负担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仍缺乏彻底根治的方法。近年来,各类研究分别从抗病毒治疗和增强宿主免疫应答两方面进行药物设计,使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领域快速发展。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本文较为系统、全面地探...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成为全球疾病负担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仍缺乏彻底根治的方法。近年来,各类研究分别从抗病毒治疗和增强宿主免疫应答两方面进行药物设计,使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领域快速发展。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本文较为系统、全面地探讨了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机制和药物治疗进展。本文表明,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核苷(酸)类似物、核衣壳组装调节剂、HBx蛋白抑制剂、核糖核酸酶H抑制剂、NTCP相关抑制剂、HBsAg释放抑制剂等药物的设计与病毒生命周期的潜在靶点环环相扣,治疗关键在于彻底清除共价闭合环状DNA病毒源库;在增强宿主免疫应答过程中,通过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Toll样受体激动剂和干扰素制剂修复和增强患者受损的免疫应答机制,实现抑制病毒复制的治疗目标。总之,乙肝病毒感染的药物治疗之路不断向前发展中。本文以期能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 药物治疗 免疫应答
下载PDF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7
作者 陈馨怡 姚运海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4期0052-0055,共4页
感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目前全球主要面临的最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病原学的快速诊断是遏制感染性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病原学检测技术相比,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具有无偏倚检测、灵敏度高、周... 感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目前全球主要面临的最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病原学的快速诊断是遏制感染性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病原学检测技术相比,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具有无偏倚检测、灵敏度高、周期短等优势,目前已成为病原体诊断的一种有效工具,近几年来,基于宏基因组技术的病原检测正在加速临床应用与转化,将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带入了"测序"时代。本文将对mNGS在感染性疾病诊治方面的应用情况、研究进展,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 感染性疾病 病原体
原文传递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在脓毒症患者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
8
作者 朱义玲 崔娟娟 +1 位作者 李燕双 赵卫峰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4,共6页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对脓毒症患者诊断和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诊治的脓毒症患者47例(脓毒症组)、有感染但未诊断为脓毒症患者31例(...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对脓毒症患者诊断和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诊治的脓毒症患者47例(脓毒症组)、有感染但未诊断为脓毒症患者31例(感染组)和同时期健康体检者25名(正常对照组)。脓毒症组根据临床诊断及预后进一步分为未休克组(32例)、休克组(15例)及生存组(38例)、死亡组(9例)。检测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血常规项目。比较不同组间的差异,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NLR、LMR与PCT、CRP、淋巴细胞(Lym)、单核细胞(Mon)、中性粒细胞(Neu)、血小板(Plt)及SOFA 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LR、LMR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结果 脓毒症组、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的NLR分别为12.54(7.53,23.42)、3.85 (1.83,5.64) 和1.71(1.39,2.20),LMR分别为1.58(1.07,3.03)、2.81(1.53,4.76)和5.16(4.04,6.59)。NLR与LMR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69(P<0.05)。脓毒症未休克组和休克组的NLR7分别为6.56(3.90,10.72)和15.20(7.53,27.31),入院后7 d NLR-入院后3 d NLR(ΔNLR7)分别为-1.64(-5.75,0.41)和1.98(-0.48,13.79),休克组均显著高于未休克组(P均<0.05);脓毒症生存组和死亡组的NLR7分别为7.10(4.09,12.96)和15.20(10.45,32.82),ΔNLR7分别为 -0.65(-5.58、1.58)和5.02(-1.12,17.06),死亡组均显著高于生存组(P均<0.05)。脓毒症未休克组和休克组的LMR7分别为2.22(1.64,3.78)和1.29(0.66,2.03),入院后7 d LMR-入院后3 d LMR(ΔLMR7)分别为0.38(-0.37,1.17)和-0.19(-0.78,0.25),休克组均显著低于未休克组(P均<0.05);脓毒症生存组和死亡组LMR7分别为2.12(1.49,3.42)和1.09(0.53,1.78),死亡组显著低于生存组(P<0.05)。NLR诊断脓毒症的AUC为0.959 1(95%CI:0.910 5-1.000 0),最佳截断值为4.16;LMR诊断脓毒症的AUC为0.913 6(95%CI:0.846 4-0.980 8),最佳截断值为3.21。结论 NLR和LMR可用于脓毒症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比较,且在脓毒症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前列腺素E2水平对感染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黄小平 王艳 +3 位作者 孙蔚 黄燕 陈丽 甘建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92-995,共4页
目的检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的水平,并探讨其在预测感染风险的价值。方法用ELISA法检测167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分为未感染组133例,感染组34例)及65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对照组)血清PGE2的水平,分析其... 目的检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的水平,并探讨其在预测感染风险的价值。方法用ELISA法检测167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分为未感染组133例,感染组34例)及65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对照组)血清PGE2的水平,分析其在肝硬化患者发生感染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感染组和未感染组血清PGE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0);而感染组血清PGE2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000)。PGE2在预测肝硬化感染风险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95%c,为0.76~0.90);当PGE2为2637pg/mL时,其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24和0.777。结论PGE2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其水平增高提示发生感染的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感染 免疫缺陷 前列腺素E2
下载PDF
4种评分系统对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5
10
作者 姚运海 甘建和 赵卫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7-91,共5页
目的探讨Child-Turcotte-Pugh评分(CTP)、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慢性肝衰竭-器官衰竭评分(CLIF-SOFA)以及亚太肝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工作组评分(AARC)评价终末期肝病(ESLD)合并感染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 目的探讨Child-Turcotte-Pugh评分(CTP)、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慢性肝衰竭-器官衰竭评分(CLIF-SOFA)以及亚太肝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工作组评分(AARC)评价终末期肝病(ESLD)合并感染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内科综合治疗病情稳定者(A组)和住院期间治疗无效死亡、自动出院放弃治疗、内科治疗无效行肝移植者(B组)。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住院期间临床指标最差值,CTP评分、MELD评分、CLIF-SOFA评分、AARC评分、器官替代治疗(包括机械通气、人工肝支持系统、肾脏替代治疗等)。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4种评分系统预测患者预后效能。结果最终纳入522例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存活381例,死亡141例,病死率为27. 01%。单因素分析显示PLT、TBil、动脉血乳酸、国际标准化比值、CTP评分、MELD评分、CLIF-SOFA评分、AARC评分以及人工肝支持、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机械通气的患者比例在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4种评分系统均有较强的预测价值,CTP评分[比值比(OR)=2. 308,95%可信区间(95%CI):0. 640~0. 796,P=0. 016]、MELD评分(OR=0. 632,95%CI:0. 638~0. 814,P=0. 007)、CLIF-SOFA评分(OR=1. 920,95%CI:0. 788~0. 908,P=0. 017)和AARC评分(OR=0. 713,95%CI:0. 751~0. 882,P=0. 005)是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4种评分均能预测ESLD合并感染患者的预后,其中CLIF-SOFA评分的预测效能最强,ROC曲线下面积为0. 848,敏感度为0. 854,特异度为0. 690。结论 CTP评分、MELD评分、CLIF-SOFA评分及AARC评分均能预测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预后,对抗感染治疗有指导作用,其中CLIF-SOFA评分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感染 终末期肝病 预后
下载PDF
重型肝炎患者合并细菌感染6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艳芳 赵卫峰 +2 位作者 秦爱兰 江敏华 甘建和 《海南医学》 CAS 2008年第2期67-68,共2页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合并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有效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67例重型肝炎合并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8例重型肝炎患者中合并细菌感染者67例,感染发生率为56.8%。最其中有8例有2个部位细菌感染,4例3个部...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合并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有效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67例重型肝炎合并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8例重型肝炎患者中合并细菌感染者67例,感染发生率为56.8%。最其中有8例有2个部位细菌感染,4例3个部位细菌感染。常见的感染部位为腹腔和肺部,感染率分别为42.2%,28.9%。检出67株病原菌,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未合并细菌感染者在重型肝炎的早、中、晚期好转率分别为86.9%、72.7%、33.3%,而合并感染者其好转率分别为61.9%、47.4%、15.4%(P<0.05)。结论重型肝炎患者并发细菌感染率高,感染与多种因素相关,预防感染发生和快速有效控制感染对于提高重型肝炎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炎 细菌感染 预后
下载PDF
HBV感染不同时期基因分型和P基因区点突变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毛菊珍 张静 +5 位作者 刘广印 孙峰 史进方 蒋敏 顾国浩 甘建和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586-588,共3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耐药位点变异在不同类型HBV感染患者中的分布及意义。方法收集40例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53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和32例肝细胞肝癌(HCC)患者血清标本,用PCR扩增及...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耐药位点变异在不同类型HBV感染患者中的分布及意义。方法收集40例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53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和32例肝细胞肝癌(HCC)患者血清标本,用PCR扩增及基因测序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并对各组患者的HBV DNA载量及血清标志物进行测定。结果不同临床类型(AHB、CHB、LC、HCC)患者拉米夫定(LAM)耐药率及阿德福韦酯(ADV)耐药率分布为11.25%(19/169)、4.73%(8/169);HBV感染者基因型为B型和C型,未见其他基因型;C型年龄分布高于B型(t=2.48,P<0.05);AHB、CHB、LC、HCC患者HBV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86,P<0.05)。结论苏州地区HBV感染者基因型为B型和C型,且HBV C型更易导致严重肝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突变
下载PDF
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疗效及其对血脂水平的影响
13
作者 张新驰 熊雨凡 +7 位作者 顾静 李莹莹 魏虹合 李欣忆 李娇娇 甘建和 孙蔚 陈丽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25年第2期254-257,共4页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和肝硬化患者疗效及对相关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诊治的PBC患者61例,根据...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和肝硬化患者疗效及对相关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诊治的PBC患者61例,根据其初诊时有无肝硬化分为胆管炎组(n=37)和肝硬化组(n=24),两组患者均予UDCA连续治疗2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和血脂指标的变化。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威尔科克森配对符号秩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结果治疗前,肝硬化组患者的TBIL和ALP显著高于胆管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两组患者血脂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治疗24周后,肝硬化组患者的TBIL、ALT、AST、GGT、ALP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指标中的TC、LDH-C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管炎组患者治疗后的ALT、AST、GGT、ALP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管炎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指标中TC、TG、LDL-C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胆管炎组的TBIL、AST明显低于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肝硬化组治疗后的TC和LDL-C显著低于胆管炎组治疗后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DCA对于治疗PBC和肝硬化患者,不仅可以明显改善肝功能损伤和胆汁淤积,而且可以调节血脂代谢,尤其是TC和LDH-C,有效改善脂质代谢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去氧胆酸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肝硬化 血脂 胆固醇
下载PDF
慢性肝病患者抑郁倾向及躯体化症状相关研究
14
作者 梁人山 张育 +4 位作者 秦爱兰 陈祖涛 黄河清 卢红 冯婷婷 《吉林医学》 2025年第4期878-884,共7页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的抑郁倾向、躯体化症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根据抑郁量表(PHQ-9)及躯体化症状群量表(PHQ-15)对123例慢性肝病患者及88例对照组进行评估,分析性别、年龄、病因、临床肝功能指标与慢性肝病患者发生抑郁倾向、躯体...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的抑郁倾向、躯体化症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根据抑郁量表(PHQ-9)及躯体化症状群量表(PHQ-15)对123例慢性肝病患者及88例对照组进行评估,分析性别、年龄、病因、临床肝功能指标与慢性肝病患者发生抑郁倾向、躯体化症状的相关性以及量表项目对慢性肝病患者总分结果的影响。结果:①在总体人群中,性别、年龄为抑郁倾向及躯体化症状发生的相关因素,女性、年龄>45岁与之成正相关(P<0.05)。慢性肝病组与对照组在抑郁倾向和躯体化症状方面无统计学差异。②在慢性肝病患者中性别、年龄仍作为显著影响因素(P<0.05),但病因类型及临床肝功能指标在发生抑郁倾向、躯体化症状上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③PHQ-9、PHQ-15两种量表在慢性肝病患者的研究中呈现中等一致性,疲劳、睡眠障碍与其总分结果显著相关(P<0.05)。结论:在慢性肝病患者中,尤其是女性患者及中老年患者,抑郁倾向和躯体化症状需要得到更多的临床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肝病 抑郁 躯体化症状 抑郁量表 躯体化症状群量表
下载PDF
基于M-ROSE技术的临床感染教学模式革新探索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艳 徐英 +2 位作者 徐杰 甘建和 黄小平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第9期1584-1587,共4页
目的明确微生物学快速现场评价(M-ROSE)技术在临床感染教学中的作用,探索改进感染教学方法。方法将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进入该院感染病科进行规范化培训的128名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名。对照组采用传统常... 目的明确微生物学快速现场评价(M-ROSE)技术在临床感染教学中的作用,探索改进感染教学方法。方法将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进入该院感染病科进行规范化培训的128名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名。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的临床带教模式,观察组采用以M-ROSE技术为主导的临床感染带教方式。问卷调查2组学生对不同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并通过测试评估2组教学效果,具体分析观察组学生对基于M-ROSE技术临床感染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评价。结果观察组学生整体满意度达98.43%,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床旁实际操作、观察病原微生物与炎症细胞的镜下表现并结合临床分析3个环节的满意度均达95.00%以上。观察组学生考核成绩及带教满意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8.352、-9.456,P<0.05)。结论M-ROSE技术有助于更早监测到感染相关信息,为临床院内感染防控提供参考,同时基于M-ROSE技术的临床感染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临床诊疗思维、提高临床感染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OSE技术 感染 规范化培训 研究生 医学 教育 教学模式
下载PDF
慢性肝病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初步探讨
16
作者 张育 梁人山 冯婷婷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32-135,共4页
血小板减少是慢性肝病常见并发症,会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实施,降低患者依从性,对患者预后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对慢性肝病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综述,增加对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的认识,为相关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慢性肝病 血小板减少症 发病机制 治疗
下载PDF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基因突变对重型乙肝患者内毒素及感染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童福易 甘建和 +1 位作者 江敏华 赖仁胜 《抗感染药学》 2011年第4期249-252,共4页
目的:探讨甘露糖结合蛋白(MBL)基因突变对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内毒素(LPS)及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基因扩增和DNA测序方法检测了56例重型乙肝患者MBL基因第一外显子的DNA序列,同时采用LAL试剂凝胶法检测其血清内毒素LPS水平并观察临床... 目的:探讨甘露糖结合蛋白(MBL)基因突变对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内毒素(LPS)及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基因扩增和DNA测序方法检测了56例重型乙肝患者MBL基因第一外显子的DNA序列,同时采用LAL试剂凝胶法检测其血清内毒素LPS水平并观察临床感染发生情况,然后进行分组比较分析。结果:该组重型乙肝人群中MBL基因密码子54突变率为35.71%(20/56),突变者组LPS水平为(0.79±0.18)EU/mL,未突变组LPS水平为(0.52±0.15)EU/m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6,P<0.01);临床感染率前者65.00%(13/20)高于后者33.33%(12/36),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7,P<0.05)。结论:重型乙肝患者MBL基因突变与内毒素LPS水平具有相关性;MBL基因突变患者更易产生内毒素血症,导致患者感染的发生,病情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 基因突变 乙型肝炎 内毒素 脂多糖 感染
原文传递
282株肠球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18
作者 施敏 赵卫峰 +6 位作者 张险峰 罗二平 江敏华 吴旭东 刘江 庞中强 甘建和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4年第2期183-185,共3页
对从 2 0 0 2年 4月至 2 0 0 3年 7月间医院感染者标本中分离的 2 82株肠球菌的药敏测定、临床分布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82株肠球菌中粪肠球菌 186株 (6 6 .0 % ) ,屎肠球菌 84株 (2 9.8% ) ,其他肠球菌 12株(4 .2 % )。在各... 对从 2 0 0 2年 4月至 2 0 0 3年 7月间医院感染者标本中分离的 2 82株肠球菌的药敏测定、临床分布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82株肠球菌中粪肠球菌 186株 (6 6 .0 % ) ,屎肠球菌 84株 (2 9.8% ) ,其他肠球菌 12株(4 .2 % )。在各类感染性标本中 ,肠球菌属的分离率以呼吸道分泌物最多 (4 7.9% ) ,其次为尿液 (17.7% ) ,药敏结果显示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对肠球菌的耐药率最低 ,粪肠球菌为 2 .7%和 0 .5 % ,屎肠球菌为 1.2 %和 1.2 %。氨苄西林、青霉素G对粪肠球菌的耐药率较低 ,分别为 13.4 %、2 6 .3% ;而对屎肠球菌的耐药率相对较高。肠球菌对克林霉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四环素明显耐药。结果提示 :临床上肠球菌属感染主要以呼吸、泌尿系统为主 ;肠球菌存在明显的耐药性 ,其所致感染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畅球菌 临床分布 耐药率
下载PDF
降钙素原联合感染可能性评分对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文慧 甘建和 秦爱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995-2000,共6页
目的评价降钙素原(PCT)联合感染可能性评分(IPS)对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可能性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诊断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 目的评价降钙素原(PCT)联合感染可能性评分(IPS)对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可能性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诊断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常见的实验室指标以及IPS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并建立PCT联合IPS评分诊断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PCT联合IPS评分对患者发生感染的预测效能。结果最终纳入179例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者123例(68.72%),其中肺部感染99例(80.49%)、腹腔感染49例(39.84%),合并2个及以上部位感染40例(32.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T[比值比(OR)=3.822,95%可信区间(95%CI):1.714~8.523,P=0.001]和IPS评分(OR=1.125,95%CI:1.030~1.230,P=0.009)为肝衰竭合并感染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PCT联合IPS评分对肝衰竭并发感染的预测能力最佳[ROC曲线下面积(AUC)=0.857,95%CI:79.7~90.5],显著高于IPS评分(AUC=0.803)和PCT(AUC=0.8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PCT联合IPS评分的阳性似然比较高(3.40),阴性似然比最低(0.28)。结论 PCT和IPS评分均能预测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其预测效能相当,而二者联合则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感染 降钙素原 感染可能性评分
下载PDF
苏州地区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赖金凤 许华宇 +1 位作者 吴惠春 秦爱兰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32-36,74,共6页
目的探讨新冠肺炎临床特点,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诊确诊的9例(包括1例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人群特点、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治疗、转归等。结果9例新冠肺炎患者均有武汉接触史,... 目的探讨新冠肺炎临床特点,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诊确诊的9例(包括1例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人群特点、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治疗、转归等。结果9例新冠肺炎患者均有武汉接触史,9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1例,脂肪肝3例,合并糖尿病、肝囊肿、胆囊结石、肝硬化各1例。8例新型冠状病毒患者首发症状为发热,1例首发症状为干咳,1例出现腹泻,1例重症患者出现胸闷气促,低氧血症;部分患者还表现为乏力,咽痛,肌肉酸痛,鼻塞、流涕等症状。实验室检查:9例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5例淋巴细胞计数减少,8例C反应蛋白升高,7例CT可见双侧肺部感染,2例单一右肺或左肺感染,多以磨玻璃影、斑片影为主要表现,部分表现出条索状高密度影和纵膈淋巴结肿大。9例患者均给予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克力芝)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泼尼松、莫西沙星、连花清瘟胶囊、干扰素等。9例全部治愈出院,随访期间无一复阳。结论患者大部分具有流行病学史,症状相对较轻,影像学表现及核酸检查符合确诊标准,在诊断治疗以及出院后随访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大家共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临床特点 核酸检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