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6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案例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实践技能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孙晓欧 时瑗 刘建刚 《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3期67-70,共4页
目的探讨在神经外科临床实践技能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临床实习的8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2021学年度采取传统教学法的40名学生纳入对照组,将2022学年度采取... 目的探讨在神经外科临床实践技能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临床实习的8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2021学年度采取传统教学法的40名学生纳入对照组,将2022学年度采取案例教学法的40名学生纳入研究组,对比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评价。结果研究组理论考核、临床知识、病例分析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基础知识理解、重点内容掌握、教学模式可行、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教师教学热情以及师生互动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神经外科临床实践技能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法可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学生对教学满意度评价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临床实践 教学技能 案例教学法 考核成绩 教学满意度
下载PDF
脊髓电刺激治疗痛性周围神经病的现状和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汤颜冰 陈周青 +2 位作者 王紫兰 倪涵宇 王中 《安徽医药》 CAS 2025年第1期7-14,共8页
痛性周围神经病是以神经病理性疼痛为突出表现的周围神经病。脊髓电刺激通过脉冲电流刺激脊髓神经,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脊髓电刺激已被用于包括痛性周围神经病在内的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并广泛用于临床。该研究就脊髓电刺激镇痛的基本机... 痛性周围神经病是以神经病理性疼痛为突出表现的周围神经病。脊髓电刺激通过脉冲电流刺激脊髓神经,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脊髓电刺激已被用于包括痛性周围神经病在内的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并广泛用于临床。该研究就脊髓电刺激镇痛的基本机制、在痛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该技术的最新进展展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性周围神经病 脊髓电刺激疗法 疼痛 机制 神经调控
下载PDF
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外科治疗
3
作者 孙明哲 翟伟伟 虞正权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2期598-605,共8页
目的:探讨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及伊犁医院自2021年1月至2024年3月收治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3例,其中1例患者行开颅囊肿剥除 + 硬膜下血肿清... 目的:探讨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及伊犁医院自2021年1月至2024年3月收治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3例,其中1例患者行开颅囊肿剥除 + 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另1例患者行神经内镜下囊肿切除 + 硬膜下血肿清除术,最后1例患者行单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并且结合文献(对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进行总结。结果:选择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与神经内镜下囊肿切除 + 硬膜下血肿清除术的两例患者为儿童,术后随访2年,蛛网膜囊肿与血肿均无复发;1例行开颅囊肿剥除 + 硬膜下血肿清除术患者为青年男性,术后复查CT存在少量硬膜外血肿,经引流后,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通过文献复习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人,总结其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方法。IAC合并CSDH少见,通常发生于青年人,常发生于囊肿的同侧,外伤、剧烈运动是发生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主要诱因;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治疗一般选择钻孔引流术;对于囊肿或者血肿复发的患者,无需急于再次钻孔或者急于行针对囊肿的手术,可随访观察;对于出血前囊肿就有症状或者囊肿反复出血的患者,可以在血肿清除同时切除囊肿。结论: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外科治疗包括钻孔引流术、神经内镜下囊肿切除 + 硬膜下血肿清除、显微镜下囊肿切除 + 硬膜下血肿清除,可以取得较好的手术疗效。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arachnoid cyst combined with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Methods: Review analysis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zhou university neurosurgery and Yili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1 to March 2024 treated arachnoid cyst with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3 patients, including one patient with craniotomy cyst removal + subdural hematoma removal, another patient with nerve endoscopic cyst removal + subdural hematoma removal, the last one patient with unilateral subdural hematoma drilling drainage. The clinical data and efficacy of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 literature (systematic literature search of PubMed, Embase, Cochrane Library, Medline, CNKI, CNER, Wanfang, VIP and other databases was conducted) was summarized. Results: Two patients with drilling and drainage of subdural hematoma and neuroendoscopic cyst removal + subdural hematoma removal were selected as children, with no arachnoid cyst or hematoma recurrence;The patient was a young man, and the patient recovered well after drainage. Patients with arachnoid cysts combined with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were reviewed through the literature, and thei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methods were summarized. IAC with CSDH is rare, usually occurs in young people, often occurring in the same side of the cyst, trauma and strenuous exercise are the main cause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arachnoid cyst patients with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generally choose drilling drainage;for patients with cyst or hematoma recurrence, there is no need to drill again or cyst surgery, follow-up observation;for patients with the cyst symptoms or repeated bleeding before bleeding, the cyst can be removed from the hematoma at the same time. Conclusio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rachnoid cyst combined with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includes drilling and drainage, neuroendoscopic cyst removal and subdural hematoma removal, microscopic cyst removal and subdural hematoma removal, which can achieve good surgical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囊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 外科治疗
下载PDF
外部联合枕神经和三叉神经刺激设备(eCOT-NS)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与安全性:一项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
4
作者 唐丽燕 祁震宇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2期171-180,共10页
背景:全球有超过10亿人患有偏头痛。外部联合枕神经和三叉神经神经刺激设备(eCOT-NS)正在开发作为偏头痛治疗手段。因此,我们进行了这项荟萃分析,以明确eCOT-NS设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两名研究者系统地检索了MEDLINE、ClinicalTrials... 背景:全球有超过10亿人患有偏头痛。外部联合枕神经和三叉神经神经刺激设备(eCOT-NS)正在开发作为偏头痛治疗手段。因此,我们进行了这项荟萃分析,以明确eCOT-NS设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两名研究者系统地检索了MEDLINE、ClinicalTrials.gov、EMBASE和Cochrane临床试验中央注册(CENTRAL),寻找截至2024年10月25日已发表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标准筛选了符合条件的文章。采用风险比(RR)和95%置信区间(CI)评估结果。结果:共筛选出来自MEDLINE (n = 27)、EMBASE (n = 150)、Cochrane临床试验中央注册(CENTRAL) (n = 4)和ClinicalTrials.gov (n = 0)共181篇文章。eCOT-NS治疗组有16例(20.8%)患者报告发生不良事件(AEs),而安慰剂组有12例(13.8%)患者报告发生不良事件。eCOT-NS治疗组与安慰剂组在1小时、2小时和24小时无痛患者比例上,与基线相比,均显示出显著差异(1小时:RR = 2.94,P = 0.015;2小时:RR = 3.10,P Background: Globally, more than 1 billion people are suffering from migraines. An external combined occipital and trigeminal neurostimulation (eCOT-NS) device is being developed as a treatment for migraine. Therefore, we conducted this meta-analysis to clarify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the eCOT-NS device. Methods: Two investigators systematically searched the MEDLINE, Clinical Trials.gov, EMBASE, and 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CENTRAL) for relevant articles published up to October 25, 2024. Articles were included following the inclusion criteria. Risk ratios (RR)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CI)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results. Results: A total of 181 articles from MEDLINE (n = 27), EMBASE (n = 150), 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CENTRAL) (n = 4), and Clinical Trials.gov (n = 0) were identified. 16 (20.8%) patients at the eCOT-NS treatment group and 12 (13.8%) patients at the sham group were reported to have AE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separately in the 1 h, 2 h, and 24 h pain-free subjects versus baseline between the eCOT-NS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sham group (RR = 2.94, P = 0.015;RR = 3.10, P < 0.001;RR = 1.82, P = 0.001) and 1 h, 2 h, and 24 h in those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migraine at baseline (RR = 3.45, P = 0.021;RR = 4.51, P < 0.001;RR = 1.72, P = 0.011). Conclusion: Our meta-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eCOT-NS device is of great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for patients with migraine. And the treatment is better for pati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migraine than the overall pop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神经调节 外周神经刺激 枕神经 三叉神经 荟萃分析
下载PDF
神经内镜在脑血肿清除中的应用选择及优势分析
5
作者 崔永辉 沈恪诚 虞正权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2期2069-2076,共8页
目的:通过回顾和总结临床中选择微骨窗神经内镜清除血肿的脑出血病例,并与选择开颅血肿清除术的病例进行比较,分析神经内镜下脑血肿清除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优势。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2年10月至2024年10月共8... 目的:通过回顾和总结临床中选择微骨窗神经内镜清除血肿的脑出血病例,并与选择开颅血肿清除术的病例进行比较,分析神经内镜下脑血肿清除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优势。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2年10月至2024年10月共80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过程、术后预后情况,将其分为观察组(n = 40例)和对照组(n = 40例),观察组实施微骨窗神经内镜脑血肿清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脑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种术式的差异。选择2例临床中具备代表性的神经内镜脑血肿清除术的病例,展示该术式的优势。结果:纳入本次研究的患者共计80位,男性42位,女性38位,平均年龄50.2 ± 10.8岁。在年龄、性别、出血部位等基线资料上两组不具备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在手术耗时、骨窗大小、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微骨窗神经内镜清除血肿治疗脑出血,是一种安全、高效、精确的微创术式,对于特定类型的脑出血患者明显改善其预后,值得推广。Objective: Through 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clinical cases involving the treatment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endoscopic hematoma removal, an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cases treated using traditional craniotomy for hematoma evacuation, the application advantages of neuroendoscopic hematoma removal in clinical practice are examined. Method: This study employed a retrospective approach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data, surgical procedures, and postoperative outcomes of 80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treated at the Affiliated First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from October 2022 to October 2024. Thes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n = 40) and a control group (n = 40). The observation group underwent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endoscopic hematoma removal via a small bone window,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craniotomy for hematoma evacuation. The study aime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surgical approaches. Two representative cases of neuroendoscopic hematoma evacuation from clinical practice are selected to demonstrate the advantages of this surgical approach. Result: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comprising 42 males and 38 females with a mean age of 50.2 ± 10.8 year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age, gender, and site of hemorrhag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rameters such as operative time, bone flap siz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s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Conclusion: Micro bone window neuroendoscopic removal of hematoma for cerebral hemorrhage is a safe, efficient and precise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which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pecific subtypes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t merits broader clinical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室出血 深部血肿 神经内镜脑血肿清除 传统开颅脑血肿清除
下载PDF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神经外科防误吸管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2
6
作者 颜琪 沈洪英 蒋凌艳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3-85,共3页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神经外科防误吸管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误吸发生率及误吸高危人群筛查率2项敏感指标为指引,根据品管圈联合PDCA循环法,回顾2017年我院4527名患者误吸高危人群筛查率及误吸发生率情况,应用柏拉图分...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神经外科防误吸管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误吸发生率及误吸高危人群筛查率2项敏感指标为指引,根据品管圈联合PDCA循环法,回顾2017年我院4527名患者误吸高危人群筛查率及误吸发生率情况,应用柏拉图分析发生的根本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策略,比较护理干预策略实施后2018年我院5169名患者误吸高危人群筛查率及误吸发生率的变化。结果自2018年1月实施防误吸控制策略后,误吸发生率从2017年的18.43%降至2018年的1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20,P<0.001);高危人群的筛查率从2017年的24.70%上升至2018年的30.93%,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46.56,P<0.001)。结论误吸发生率及误吸高危人群筛查率2项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能够进一步降低神经外科患者误吸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敏感指标 神经外科 防误吸管理 持续改进
下载PDF
影像后处理技术在神经外科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7
作者 高薇 毕永峰 +4 位作者 叶明 吴超 王中 虞正权 陈罡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20年第1期73-75,84,共4页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及三维重建等影像后处理技术在神经外科研究生教学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神经外科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利用博医来神经导航工作站对数据进行影像融合及三维表面重建,实施教学培训。选择2017年8月—2019年7月在神经外科...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及三维重建等影像后处理技术在神经外科研究生教学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神经外科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利用博医来神经导航工作站对数据进行影像融合及三维表面重建,实施教学培训。选择2017年8月—2019年7月在神经外科实习的30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对该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并与同期传统教学组30名研究生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在神经外科教学中应用多模态影像融合及三维重建技术等影像后处理技术有利于学生理解颅脑的三维解剖结构,建立良好的三维空间概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成绩。结论影像后处理技术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加速临床专科技能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 影像融合 三维重建 神经外科
下载PDF
神经外科术后患者长时间发热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9
8
作者 丁建平 颜琪 +3 位作者 王濯 沈梅芬 张海英 徐颖 《护士进修杂志》 2016年第12期1143-1146,共4页
目的描述神经外科术后患者长期发热的发生率,并探究长期发热的预测因子,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 668例神经外科术后患者长期发热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临床诊断... 目的描述神经外科术后患者长期发热的发生率,并探究长期发热的预测因子,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 668例神经外科术后患者长期发热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临床诊断、使用抗生素、使用中心静脉置管、使用尿管、手术时间、手术切口等级、使用呼吸机天数对患者长时间发热的发生有显著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使用抗生素、中心静脉置管和使用呼吸机天数是神经外科术后患者长时间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OR>1)。结论神经外科患者使用抗生素、中心静脉置管、住院时间延长都会增加其长期发热的发生机率,医护人员应提高对长时间发热危险因素的认识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时间发热 神经外科 危险因素 护理
下载PDF
苏州市二级、三级医院ICU患者营养支持中的医护合作状况调查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梅彬彬 沈梅芬 +3 位作者 张贞 崔飞飞 王雯婷 王玉宇 《护理管理杂志》 2017年第8期533-535,共3页
目的了解苏州市二级、三级医院ICU患者营养支持中的医护合作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医生和护士合作量表,对苏州市5所二级医院、10所三级医院ICU的331名医生和护士进行调查。结果二级、三级医院ICU患者营养支持中医生评价的医护... 目的了解苏州市二级、三级医院ICU患者营养支持中的医护合作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医生和护士合作量表,对苏州市5所二级医院、10所三级医院ICU的331名医生和护士进行调查。结果二级、三级医院ICU患者营养支持中医生评价的医护合作状况优于护士。职业、工作年限、学历、技术职称等是其影响因素。结论二级、三级医院ICU患者营养支持中医护合作状况处于中等水平,管理者应根据其影响因素制订措施以提高营养支持中的医护合作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支持 医生护士关系 合作行为
下载PDF
病例式教学法(CBL)在神经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0
作者 孙青 李金泉 陈罡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228-230,245,共4页
目的 探讨病例式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神经外科实习生随机分为CBL教学法组(实验组)和传统教学法(对照组),比较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 结果提示实验组学生理论知识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 目的 探讨病例式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神经外科实习生随机分为CBL教学法组(实验组)和传统教学法(对照组),比较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 结果提示实验组学生理论知识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9.27±1.58)vs(18.00±1.69),t=-2.12,P<0.05];实验组学生病例分析成绩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0.53±2.56)vs(18.20±1.47),t=-3.06,P<0.01];实验组学生临床操作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0.47±1.69)vs(19.13±0.92),t=-2.69,P<0.05];实验组学生病历书写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0.33±1.88)vs(18.80±1.74),t=-2.32,P<0.05].两组学生认为这两种教学方式均有助于知识点的理解和识记,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但实验组学生认为本组的教学方式更贴合临床应用,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人数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传统教学模式,CBL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及求知欲,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建立起临床诊疗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例式教学法 神经外科 临床教学
下载PDF
福爱乐医用胶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世明 周岱 《临床外科杂志》 2005年第6期391-391,共1页
关键词 神经外科 医用胶 修补
原文传递
分阶段目标实习在神经外科规范化培训带教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建刚 黄煜伦 祁加俊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10期13-14,共2页
目的探讨分阶段目标实习在神经外科规范化培训带教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接受的140例培训带教学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70)和对照组(n=70)。对照组学生采用常规神经外科规范化培训带教,实验... 目的探讨分阶段目标实习在神经外科规范化培训带教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接受的140例培训带教学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70)和对照组(n=70)。对照组学生采用常规神经外科规范化培训带教,实验组学生采用在规范化培训带教基础上添加应用分阶段目标实习模式。分析比较两组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和对带教的满意度、学习积极性。结果实验组学生的基础理论成绩、专业理论成绩、实践操作成绩、综合考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学生的带教的满意度、学习积极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规范化培训带教基础上,应用分阶段目标实习模式能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知识掌握,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阶段目标实习 神经外科 规范化培训 带教
下载PDF
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 被引量:1
13
作者 孟成杰 王中 +3 位作者 祁震宇 黄亚波 陈罡 吴江 《浙江临床医学》 2012年第3期283-285,共3页
目的探讨蝶骨嵴内侧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入路、切除技巧,提高肿瘤全切率及降低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病例的临床资料、显微手术过程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接受显微外科手术,并按Simpson手术分级评... 目的探讨蝶骨嵴内侧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入路、切除技巧,提高肿瘤全切率及降低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病例的临床资料、显微手术过程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接受显微外科手术,并按Simpson手术分级评定手术结果。肿瘤全切(Ⅰ、Ⅱ级)42例,其中Ⅰ级19例、Ⅱ级23例;Ⅲ级切除4例;Ⅳ级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视力下降3例,不全瘫痪2例。结论采用精细的显微外科技术,术中对视神经、海绵窦及其内神经、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保护,提高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全切率,可显著提高疗效,减少肿瘤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治疗
下载PDF
神经外科脑脊液漏的护理 被引量:1
14
作者 凌芳 张一 傅军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108-109,共2页
关键词 神经外科 脑脊液漏 护理 颅内感染 并发症 颅内压 引流术
下载PDF
神经外科临床教学感想 被引量:4
15
作者 祁震宇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9期87-87,277,共2页
神经外科的临床教学有与其他外科教学的共同点,也有其作为一个高专业性学科的独特性,在临床教学过程中神经外科代教教师应根据医学临床教学的共同点及神经外科的独特性在教学前做好临床教学的准备工作,教学过程中使用最新的教学方法,同... 神经外科的临床教学有与其他外科教学的共同点,也有其作为一个高专业性学科的独特性,在临床教学过程中神经外科代教教师应根据医学临床教学的共同点及神经外科的独特性在教学前做好临床教学的准备工作,教学过程中使用最新的教学方法,同时要注意引导医学生的角色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临床 教学
下载PDF
MDT案例联合PBL+CBL教学模式在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带教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煜伦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第33期18-21,共4页
目的探究应用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案例联合基于问题的学习(PBL)+以临床病例为基础的学习方法(CBL)教学模式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的效果。方法纳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神经外科规培学员80名。随机分为MDT案例联合... 目的探究应用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案例联合基于问题的学习(PBL)+以临床病例为基础的学习方法(CBL)教学模式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的效果。方法纳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神经外科规培学员80名。随机分为MDT案例联合PBL+CBL双轨教学模式40名学员(联合组),传统教学模式40名学员(LBL组)。通过教学效果评价及问卷调查满意度来比较。结果联合组理论成绩和技能操作成绩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教学满意度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MDT案例联合PBL+CBL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在神经外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规培学员的成绩,并促进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诊疗模式 基于问题的学习 以临床病例为基础的学习方法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临床带教
下载PDF
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丁亚芳 惠品晶 +2 位作者 蔡忻懿 方璐璐 黄亚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84,共12页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因单侧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行CEA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145例...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因单侧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行CEA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145例。根据患者CEA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术前NIHSS评分的差值(ΔNIHS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神经功能改善组(ΔNIHSS评分≥2分或术后24 h NIHSS评分0分)和神经功能未改善组(ΔNIHSS评分<2分)。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史、吸烟史、术前临床表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无症状]及术前收缩压、舒张压、血脂异常、血生化指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收集患者CEA术前、术后24 h NHISS评分及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影像学资料包括术前颈动脉血管超声及CT血管成像评估的颈动脉狭窄程度(中度狭窄为狭窄率50%~69%,重度狭窄为狭窄率70%~99%)、斑块回声(以低回声为主、以中等回声为主、以高回声为主)、纤维帽完整性(完整、不完整)、是否为溃疡型斑块、是否钙化及钙化位置(表面、基底部)以及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的患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参数[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搏动指数(PI)]。组内比较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患侧MCA血流动力学参数。对两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05的参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EA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P<0.05的参数建立简化的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判断相关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对单侧颅外段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行CEA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的预测效能。结果145例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行CEA患者中,术后24 h神经功能改善组117例,神经功能未改善组28例。(1)与神经功能改善组比较,神经功能未改善组患者的术前收缩压[(139±13)mmHg比(129±7)mmHg]、术前NIHSS评分[3(2,4)分比1(0,2)分]及术后24 h NIHSS评分[2(1,3)分比0(0,1)分]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其余临床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与神经功能改善组相比,神经功能未改善组患者的溃疡型斑块发生率更高(64.3%比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间颈动脉狭窄程度、纤维帽完整性、斑块回声、斑块钙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总体效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CEA手术前后各时间点患侧MCA V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7.307,P=0.008;F组别=13.621,P<0.01;F时间=248.065,P<0.01);每组患者CEA手术前后各时间点患侧MCA 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_(时间)=134.110,P<0.01),而组间各时间点的MCA 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aldχ^(2)_(组别)=0.562,P=0.453)。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患侧MCA Vm及MCA PI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的MCA Vm及MCA PI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神经功能未改善组的术前MCA Vm低于神经功能改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两组间各时间点MCA V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收缩压(OR=0.880,95%CI:0.822~0.943,P<0.01)、术前NIHSS评分(OR=0.105,95%CI:0.023~0.473,P=0.003)、溃疡型斑块(OR=4.060,95%CI:1.202~13.711,P=0.024)、术前MCA Vm(OR=1.285,95%CI:1.144~1.443,P<0.01)是CEA术后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5)联合预测模型预测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CEA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AUC为0.972(95%CI:0.885~0.969,P<0.01),高于单个因素的预测效能。结论术前收缩压、NIHSS评分、MCA Vm及溃疡型斑块是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行CEA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粥样硬化斑块特征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早期神经功能预后
下载PDF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附30例报告)
18
作者 张猛 王之敏 +1 位作者 沈美芬 程萍 《中外医疗》 2009年第28期31-31,共1页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0例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发生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及预后。结果30例患者中死亡2例、家属放弃治疗5例、植物生存长期置管6例、治愈17例,症状多在2~3...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0例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发生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及预后。结果30例患者中死亡2例、家属放弃治疗5例、植物生存长期置管6例、治愈17例,症状多在2~3周控制。结论气管切开患者的身体状况、原发病、并发症、呼吸功能障碍、胃内容物返流误吸、医护人员的操作不当都与肺部感染直接相关;加强护理、规范操作、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抗菌是治疗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切开 肺部感染
下载PDF
神经外科患者营养支持医护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雯婷 何丽琴 +3 位作者 沈梅芬 梅彬彬 温尊甲 丁建平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20期25-28,共4页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患者营养支持中的医护合作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改善医护人员合作行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修订的中文版医生-护士合作量表(NPCS)对苏州市30所医院神经外科的171名医生和506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医生护士NPCS总分...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患者营养支持中的医护合作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改善医护人员合作行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修订的中文版医生-护士合作量表(NPCS)对苏州市30所医院神经外科的171名医生和506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医生护士NPCS总分为85.41±13.29,医生NPCS总分及3个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护士(P<0.05,P<0.01),其中护士和医生能够互相帮助条目医生护士得分均排第1;护士不同年龄、职称、工作年限、医院等级NPCS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神经外科患者营养支持中的医护合作现状较好,医生医护合作感知优于护士;医护管理者应进一步健全医护共同参与机制,加强培训,使医护合作更深入更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医生 护士 营养支持 医护合作 合作行为 调查分析
下载PDF
基于微课和医学资源App的翻转课堂教学在神经外科硕士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20
作者 黄亚波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2年第9期101-104,共4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了更多和更好地获取医学专业知识资源,新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其中翻转课堂这一教育模式以它特有的教学方式和良好的实践效果,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本文探讨在微课和医学资源APP辅助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了更多和更好地获取医学专业知识资源,新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其中翻转课堂这一教育模式以它特有的教学方式和良好的实践效果,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本文探讨在微课和医学资源APP辅助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将其应用于神经外科硕士生临床教学实践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进师生的沟通,切实提升神经外科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微课 医学资源App 神经外科教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