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拟仿真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效果分析
1
作者 王曦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13期33-37,共5页
目的:探讨虚拟仿真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PSF)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苏州大学第一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 目的:探讨虚拟仿真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PSF)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苏州大学第一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微创PPSF治疗,试验组采用虚拟仿真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微创PPSF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椎体恢复情况、腰椎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功能障碍情况、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椎体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Cobb角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日本骨科协会腰椎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7 d,试验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8%,高于对照组的2.04%,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虚拟仿真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微创PPSF治疗脊柱骨折患者效果更佳,可减轻手术创伤,加快椎体恢复速度,增强腰椎功能,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虚拟仿真 3D打印技术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并发症
原文传递
椎间孔入路和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手术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2
作者 雷雨鸣 袁利杰 +2 位作者 邹俊 屈路强 顾晓岚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99-706,共8页
目的:探讨椎间孔入路和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手术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2年2月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脊柱内镜手术入路不同,采用椎间孔入路脊柱... 目的:探讨椎间孔入路和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手术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2年2月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脊柱内镜手术入路不同,采用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手术的32例作为椎间孔组,采用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手术的33例作为椎板间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前和术后3个月时的疼痛情况、腰椎功能、脊髓神经功能,术后3个月的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2年内的复发率。结果:随访时间24~38个月,平均(31.4±5.8)个月。椎板间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接受X线放射次数均少于椎间孔组(P均<0.05);两组患者失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均较术前降低(P均<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神经潜伏期均较术前缩短,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术前增加(P均<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随访,两组患者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间组患者的复发时间较椎间孔组延后(P<0.05)。结论:椎间孔入路和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手术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LDH在改善疼痛、腰椎功能及脊髓神经功能方面的疗效相当,且手术并发症风险接近。椎板间入路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接受X线放射次数更少,并可延后LDH复发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脊柱内镜 纤维环缝合 椎间孔入路 椎板间入路
下载PDF
手术治疗伴有髓内出血水肿的创伤性颈脊髓损伤的疗效及预后预测因素 被引量:8
3
作者 李茂 王根林 +7 位作者 朱晟晨 刘义杰 汪恒 陈洁 李雪峰 管华清 姜为民 杨惠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分析伴有髓内出血水肿的创伤性颈脊髓损伤(CSCI)的手术疗效,探讨其预后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伴髓内出血水肿的创伤性CSCI患者83例。术前和术后6个月依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残障等级[Am... 目的:分析伴有髓内出血水肿的创伤性颈脊髓损伤(CSCI)的手术疗效,探讨其预后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伴髓内出血水肿的创伤性CSCI患者83例。术前和术后6个月依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残障等级[American Spinal Injuries Association(ASIA) impairment scale,AIS]进行神经功能评估,术后6个月AIS改善至少1级视为有神经功能恢复,将患者分为神经功能恢复组和未恢复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AIS分级、术前ASIA运动评分(AMS)、术前MRI上水肿信号长度(IEL)、术前MRI髓内出血信号长度(IHL)、术前脊髓受压分数(MSCC)、损伤机制、受伤至就诊时间、受伤至接受手术时间、是否有软组织损伤、损伤节段、手术入路、术后3d的AMS、术后3d的AMS恢复率、术后康复治疗、术后6个月的AIS分级,对各变量进行组间单因素分析,筛选P<0.05的变量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以确定预后预测因素。结果:术前AIS分级为A~C级,60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AIS分级获得改善,改善率为72.3%。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AIS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术前IEL、IHL、MSCC、损伤节段、术后3d的AMS、术后3d的AMS恢复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AMS、损伤机制、受伤至就诊时间、是否有软组织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入路、是否行术后康复治疗无统计学差异(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3d的AMS恢复率[(odds ratio (OR) 1.331,95%CI 1.063~1.665]和IHL(OR0.773,95%CI 0.653~0.915)是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的预测因素。结论:手术治疗有助于改善伴有髓内出血水肿的创伤性CSCI患者神经功能,术前IHL低、术后3d的AMS改善率高的患者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脊髓损伤 出血 水肿 临床疗效 预测因素
原文传递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后骨坏死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被引量:7
4
作者 杨惠光 刘勇 +5 位作者 张云庆 周枫 邓雄伟 骆文兴 陈亮 杨惠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67-668,共2页
椎体骨折后骨坏死较少见.文献中对骨坏死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称谓.诸如“骨缺血坏死”、“骨折不愈合”及“骨折处空腔形成”等。但是关于该疾病的具体发病原因仍不明确。由于缺乏对该疾病的认识,早期往往被忽视,未能采取相应的治疗措... 椎体骨折后骨坏死较少见.文献中对骨坏死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称谓.诸如“骨缺血坏死”、“骨折不愈合”及“骨折处空腔形成”等。但是关于该疾病的具体发病原因仍不明确。由于缺乏对该疾病的认识,早期往往被忽视,未能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易导致晚期椎体塌陷、后凸畸形,继发脊髓神经受损等严重后果。本研究复习骨坏死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探讨对该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方法 骨坏死 骨折后 骨质疏松性 椎体 诊断 骨缺血坏死 骨折不愈合
原文传递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后骨坏死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6
5
作者 杨惠光 刘勇 +5 位作者 张云庆 周枫 邓雄伟 骆文兴 陈亮 杨惠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9-380,共2页
椎体骨折后骨坏死少见,早期往往被忽视而未能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导致晚期椎体塌陷、后凸畸形。2006年3月~2009年8月,在165例(东南大学附属江阴医院38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27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患... 椎体骨折后骨坏死少见,早期往往被忽视而未能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导致晚期椎体塌陷、后凸畸形。2006年3月~2009年8月,在165例(东南大学附属江阴医院38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27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患者中,共有7例(4.2%)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后骨坏死.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坏死 骨折后 治疗 诊断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附属江阴医院
原文传递
MnTBAP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
6
作者 刘彬 陈亮 +2 位作者 顾勇 刘海龙 牛海云 《浙江临床医学》 2014年第5期694-696,共3页
目的:观察锰卟啉(MnTBAP)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对脂质过氧化水平,细胞凋亡,脊髓组织变化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急性脊髓损伤后的保护性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损伤组(SCI组)及治疗组。应用改良的Al... 目的:观察锰卟啉(MnTBAP)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对脂质过氧化水平,细胞凋亡,脊髓组织变化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急性脊髓损伤后的保护性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损伤组(SCI组)及治疗组。应用改良的Allen法,制成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予椎板切除处理;治疗组注射MnTBAP(10mg/kg);损伤组仅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术后不同时间点检测SOD,MDA的含量,并采用TUNEL法计算细胞凋亡率;术后第l周至第8周,每周采用改良BBB评分对动物进行行为学检查;术后4周行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损伤组比较, MnTBAP治疗组伤段脊髓组织SOD含量显著增加(P〈0.01),相反,MDA含量明显减少(P〈0.05)。损伤后第3、7、14天治疗组凋亡细胞率明显低于损伤组(P〈0.05);自第1周开始MnTBAP治疗组BBB评分明显高于损伤组(P〈0.05)。4周后HE染色示损伤组脊髓大量瘢痕连接,结构紊乱,局部伴明显空洞形成,神经元胞体萎缩变形,神经纤维排列紊乱。而MnTBAP组脊髓组织空洞显著较小,周围存在较多的神经元细胞,液化坏死现象及炎症细胞较少。结论 MnTBAP可以发挥SOD活性,降低SCI早期脊髓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脊髓MDA水平及凋亡率,有效减轻脊髓继发损伤,从而达到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的神经保护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锰卟啉(MnTBAP) 急性脊髓损伤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丙二醛(MDA) BBB评分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KP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6
7
作者 蒋安清 姜为民 +2 位作者 王根林 李雪峰 杨惠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51-953,共3页
随着我国人口的日趋老龄化,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已成为中老年人,特别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疾病,约占所有骨质疏松性骨折的45%。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相关危险因素 椎体骨折 术后再发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PKP 骨质疏松性骨折 中老年女性
原文传递
斯氏针撬拨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磊 杨惠林 +3 位作者 邹俊 王根林 朱若夫 李继刚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1年第2期155-157,共3页
目的评定斯氏针撬拨复位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9年12月采用斯氏针撬拨复位固定治疗的病例,共127例141足,其中Sanders分型Ⅱ型58足、Ⅲ型83足,随访时采用Maryland足部... 目的评定斯氏针撬拨复位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9年12月采用斯氏针撬拨复位固定治疗的病例,共127例141足,其中Sanders分型Ⅱ型58足、Ⅲ型83足,随访时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6~18个月),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优32足,良90足,可16足,差3足,优良率86.5%。优良率在不同类型骨折中分别为:Ⅱ型91.4%(53/58),Ⅲ型83.1%(69/83);在交通伤和坠落伤分别为63.6%(14/22)和90.8%(108/119);在术后Bohler角<10°组和≥10°组分别为42.9%(9/21)和94.2%(113/120);在术后Gissane角120°~145°为94.1%(96/102),<120°和>145°分别为64.0%(16/25)和71.4%(10/14),在伤后至手术时间≤14d组和>14d组分别为89.6%(120/134)和28.6%(2/7);在关节面复位质量<2mm组和≥2mm组分别为94.7%(108/114)和51.9%(14/27)。对各因素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斯氏针撬拨复位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效果好。受伤机制、术后Bohler角及Gissane角的恢复程度、伤后至手术时间、关节内骨折的复位质量为影响其术后疗效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骨折固定术 治疗结果 斯氏针 撬拨复位固定
原文传递
数字骨科3D打印技术辅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OVCF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5
9
作者 陆建华 陈维凯 +4 位作者 罗宗平 周荣 黄永刚 刘滔 杨惠林 《江苏医药》 CAS 2019年第7期684-688,共5页
目的探讨数字骨科3D打印技术辅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8例(64个伤椎)OVCF患者随机分为数字骨科3D打印技术辅助组(A组,32例)和传统手术组(B组,26例)。记录两组骨水泥注入量、... 目的探讨数字骨科3D打印技术辅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8例(64个伤椎)OVCF患者随机分为数字骨科3D打印技术辅助组(A组,32例)和传统手术组(B组,26例)。记录两组骨水泥注入量、手术时间、术中X射线曝光次数、VAS疼痛评分、椎体前缘恢复高度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A、B组骨水泥注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1.2) ml vs.(5.6±1.4) ml](P>0.05)。A组手术时间和术中X射线曝光次数少于B组[(36.3±8.5) min vs.(45.2±12.5) min和(4.8±2.4)次vs.(7.3±1.2)次](P<0.05),椎体前缘恢复高度和VAS疼痛评分改善程度优于B组[(7.3±1.5) mm vs.(5.6±2.1) mm和(5.7±0.8)分vs.(4.2±1.2)分](P<0.05)。A组骨水泥渗透发生率低于B组(0 vs.11.5%)(P<0.05)。结论数字骨科3D打印技术辅助PKP治疗OVCF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少、恢复好和并发症少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 椎体后凸成形术 数字骨科 3D打印
原文传递
两种骨水泥推注技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鑫 俞鹏飞 +2 位作者 韩松 李红卫 王根林 《医学信息》 2020年第23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两种骨水泥推注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OVCF患者107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2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作为PVP组,45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作为PK... 目的探讨两种骨水泥推注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OVCF患者107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2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作为PVP组,45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作为PKP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总量、术后第3天、6个月及12个月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PVP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9.24±4.53)min、(14.25±4.49)ml,优于PKP组的(37.18±5.13)min、(19.16±5.6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和PKP组在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术前及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KP组术后各时间点椎体前缘高度高于术前和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且PKP组小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ODI小于术前,且术后第3个月、第12个月ODI均小于术后第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术后各时间点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骨水泥渗漏和椎体骨折发生率分别为25.81%、9.68%,与PKP组的17.78%、8.8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和PKP均能有效治疗OVCF,PKP能复位压缩椎体高度,帮助患者恢复脊柱生理曲线,但手术时间长、难度大,而PVP则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骨水泥注射。因此,临床医生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并灵活选择最适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水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