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7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继发弥漫性肺泡出血患者的血液科ICU诊治分析
1
作者 刘子溢 谢妍 +4 位作者 梁佩淇 王栋 李倩 高梦 付建红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326-331,共6页
目的分析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诱导化疗后继发弥漫性肺泡出血(diffuse alveolar hemorrhage,DAH)患者的血液科ICU诊治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10月—2023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ICU收治的3... 目的分析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诱导化疗后继发弥漫性肺泡出血(diffuse alveolar hemorrhage,DAH)患者的血液科ICU诊治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10月—2023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ICU收治的32例初诊AP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继发DAH的APL患者有9例,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结果在血液科ICU治疗的初诊APL患者有32例,存活24例,死亡8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AH、咯血、血红蛋白下降、影像学表现、呼吸衰竭、行床边支气管镜、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在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性别、年龄、脑出血后,多因素分析显示DAH是AP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HR=23.8,P=0.027,95%CI 1.437~327.439)。9例DAH患者经诱导治疗后,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乳酸脱氢酶较入ICU时均有所好转(P<0.05),表明治疗有效。结论初诊APL诱导化疗后DAH会影响患者预后,需临床医师早期识别、及时干预治疗,以诱导治疗为基础的重症支持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弥漫性肺泡出血 分化综合征 重症治疗
下载PDF
血液病患者产生抗HLA抗体的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季开 王澜 +4 位作者 陈璐瑶 鲍晓晶 袁晓妮 吴小津 何军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65-173,共9页
目的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的血液病患者中,探究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抗体产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2018年间本院1008名血液病患者在移植前采用Luminex技术平台进行抗HLA抗体检测的结果及临床数据,并对其进... 目的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的血液病患者中,探究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抗体产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2018年间本院1008名血液病患者在移植前采用Luminex技术平台进行抗HLA抗体检测的结果及临床数据,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08名患者的抗HLA抗体总体阳性率为24.08%。多因素分析显示,与抗HLA抗体产生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30岁(P=0.046,OR 1.467,95%CI 1.007-2.136)、疾病确诊至抗体检测的时间≥41d(P=0.000,OR 1.830,95%CI 1.306-2.565)、初诊PLT计数<20×109/L(P=0.020,OR 1.543,95%CI 1.072-2.220)、有妊娠史(P=0.000,OR 5.187,95%CI 3.689-7.293)、入院前有输血史(P=0.001,OR 1.762,95%CI 1.257-2.470)和入院后PLT输注总量≥30U(P=0.000,OR 2.352,95%CI 1.638-3.376)。其中年龄≥30岁(P=0.023,OR=1.839,95%CI 1.088-3.108)、妊娠史(P=0.042,OR=5.258,95%CI 1.062-26.038)分别与抗HLA-Ⅰ类、Ⅱ类抗体的产生有关;疾病确诊至抗体检测时间≥41d(P=0.000,OR=2.873,95%CI 1.612-5.119)、初诊PLT计数<20×109/L(P=0.008,OR=2.164,95%CI 1.225-3.822)、妊娠史(P=0.002,OR=6.734,95%CI 1.993-22.751)、入院前的输血史(P=0.001,OR=2.746,95%CI 1.531-4.925)、入院后PLT输注>30U(P=0.006,OR=3.459,95%CI 1.416-8.451)与抗HLA-Ⅰ+Ⅱ类抗体的产生有关。结论年龄较大、病程较长、PLT计数较低、有妊娠史和输血史、PLT输注总量较多,均是影响抗HLA抗体产生的危险因素。因此,对移植前血液病患者宜根据情况检测抗HLA抗体,这对于指导供者选择、监测抗体变化和改善移植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 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 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液病学 输血
原文传递
情景模拟教学在血液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方法学探讨 被引量:27
3
作者 薛胜利 周金懿 +2 位作者 付建红 祁加俊 吴德沛 《中国医刊》 CAS 2019年第12期1388-1390,共3页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年轻医师提升岗位胜任力、掌握临床核心能力的毕业后重要教育阶段。血液内科常因疾病复杂、学员轮转时间短,成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专业能力培养的难点。本文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引入的情景模拟教学进行了一...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年轻医师提升岗位胜任力、掌握临床核心能力的毕业后重要教育阶段。血液内科常因疾病复杂、学员轮转时间短,成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专业能力培养的难点。本文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引入的情景模拟教学进行了一些方法学的归纳和探讨,以期为血液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提供实践依据与经验分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景模拟 血液病 患者安全 医患沟通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下载PDF
零缺陷管理在血液科输血过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沈静慧 朱霞明 +2 位作者 苗正英 乔美珍 李惠玲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1173-1174,共2页
目的通过应用零缺陷管理理论,避免输血错误,提高护理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方法按零缺陷管理理论内涵要求强化零缺陷意识;规范输血流程;加强层次、环节控制和沟通配合工作。结果 2005年1月~2009年12月完成输血9775人次、33327单位输血量... 目的通过应用零缺陷管理理论,避免输血错误,提高护理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方法按零缺陷管理理论内涵要求强化零缺陷意识;规范输血流程;加强层次、环节控制和沟通配合工作。结果 2005年1月~2009年12月完成输血9775人次、33327单位输血量均未发生差错。结论输血过程中应用零缺陷管理,追求零缺陷,能有效规避输血风险,避免错误输血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缺陷管理 输血 护理
下载PDF
循证医学在血液内科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唐晓文 李忠敏 葛玲 《交通医学》 2013年第3期308-310,共3页
血液病学是病因复杂、病种繁多、专业性强的临床医学,制定最佳的医疗决策,则需依据最佳的循证证据。将循证医学的理念运用在血液内科临床教学中,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血液病学是病因复杂、病种繁多、专业性强的临床医学,制定最佳的医疗决策,则需依据最佳的循证证据。将循证医学的理念运用在血液内科临床教学中,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寻找证据,应用证据的能力,并学习运用循证医学依据,制定最佳的个体化诊疗方案,提升其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医学 临床医学 血液病学教学
下载PDF
血液内科留学生临床实习现状与改进策略 被引量:4
6
作者 曲昌菊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32期58-61,共4页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掌握临床技能的必经阶段,也是留学生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液病学作为一门专科性极强的临床学科,具有病种多,病情危重、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现阶段血液内科临床实习过程中仍存在留学生自制力及环境适应力不强、学习...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掌握临床技能的必经阶段,也是留学生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液病学作为一门专科性极强的临床学科,具有病种多,病情危重、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现阶段血液内科临床实习过程中仍存在留学生自制力及环境适应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足、临床实习带教师资力量不足、语言交流障碍、医患沟通障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留学生的血液内科临床实习质量.文章总结分析了以上医学留学生血液内科临床实习现状及面临问题,并提出有助于提高医学留学生临床实习质量的改进措施和建议,旨在更好的提高医学留学生的临床技能,为世界更多的优秀临床医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教育 留学生 临床实习 血液内科 临床带教 医学生
下载PDF
应用PBL教学法促进血液内科临床教学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周海侠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第34期195-196,共2页
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PBL)是以问题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适应当今医学教育需要而发展并逐步成熟的一种教学方法。PBL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文章将以自身... 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PBL)是以问题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适应当今医学教育需要而发展并逐步成熟的一种教学方法。PBL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文章将以自身从事血液内科学临床教学的经历为例,尝试总结一些有益的教学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教学法 血液内科 临床教学
下载PDF
临床路径在血液科七年制临床实习带教中的应用
8
作者 王荧 李渭阳 傅琤琤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6年第10期85-86,共2页
文章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实习的七年制学生共84名为研究对象,实验组采用临床路径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通过出科前的考试进行专业知识综合能力考核和问卷调查进行教学效果综合评估。发现两组... 文章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实习的七年制学生共84名为研究对象,实验组采用临床路径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通过出科前的考试进行专业知识综合能力考核和问卷调查进行教学效果综合评估。发现两组学生在理论知识掌握上无显著差异,但实验组病例分析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教学法更易于理解,能调动学习的兴趣,学生满意度高。因此,将临床路径运用于血液科临床实习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路径 血液学 临床实习教学
下载PDF
降钙素原鉴别血液科患者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血流感染与污染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8
9
作者 杨菲 蔡成森 +2 位作者 张险峰 吴德沛 孙爱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CT)在血液科患者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血流感染(BSI)和污染血标本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2015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住院患者中血培养或导管培养CNS阳性并符合入组标准患者156例,分为CNS BSI组(n=66...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CT)在血液科患者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血流感染(BSI)和污染血标本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2015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住院患者中血培养或导管培养CNS阳性并符合入组标准患者156例,分为CNS BSI组(n=66)及血培养污染组(n=90),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诊断、住院时间、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热峰值、C反应蛋白(CRP)、PCT等有无差异,有差异者用SPSS 21.0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鉴别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之间年龄、性别、临床诊断、住院时间、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热峰值(P<0.001)、CRP(P=0.002)和PCT(P=0.018)在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BSI组测得值高于污染组(P<0.05),对PCT结果作ROC曲线提示正确诊断指数最大时PCT=0.374μg/L,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830±0.032(95%CI:0.767~0.893,P<0.001),灵敏度为54.5%,特异度为94.4%。结论 PCT对于鉴别CNS引起的BSI或污染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其特异度高于目前临床常用实验室指标CRP,可帮助临床医师及时正确诊断BSI,减少不必要抗生素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血流感染 血液科患者
下载PDF
浅谈血液内科教学查房现状及改进策略
10
作者 戴海萍 《西北医学教育》 2014年第6期1247-1248,共2页
教学查房是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的基本模式,以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与日常医疗查房有本质区别。鉴于血液内科住院患者易感染、易出血等特殊性,传统的教学查房较难落实。本文拟重点分析当前血液内科教学查房现状,并提出可行... 教学查房是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的基本模式,以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与日常医疗查房有本质区别。鉴于血液内科住院患者易感染、易出血等特殊性,传统的教学查房较难落实。本文拟重点分析当前血液内科教学查房现状,并提出可行性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查房 血液内科 改进
下载PDF
海外留学生血液内科学教学方式探索
11
作者 殷杰 《现代医药卫生》 2020年第6期949-950,960,共3页
医学留学生教育是国家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方向之一,加强留学生教育既有利于国际交流和协作,又有利于我国医学培养模式的推广和医学人才的培养。教师应从留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结合内科血液病学教学实践的具体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血... 医学留学生教育是国家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方向之一,加强留学生教育既有利于国际交流和协作,又有利于我国医学培养模式的推广和医学人才的培养。教师应从留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结合内科血液病学教学实践的具体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血液内科学课堂理论和临床实践教学效率,探索有利于留学生教育的方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 血液内科学 教学方式
下载PDF
PDCA循环管理对血液科住院患者自备口服药管控成效的影响
12
作者 徐香 朱霞明 毛燕琴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年第19期7-10,共4页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对血液科住院患者自备口服药管理成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本院血液科需要进行自备药管理的132例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常态管理;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同类15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PDCA...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对血液科住院患者自备口服药管理成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本院血液科需要进行自备药管理的132例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常态管理;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同类15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对比两组患者药物知识掌握情况、不规范服用的发生率和专项护理工作满意度,以及两组时间段护理人员护理用药安全、风险意识调查结果。结果:观察组自备口服药不规范服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药物知识掌握达标率和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时间段护理人员护理用药安全、风险意识调查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PDCA质量持续改进,住院患者自备口服药管理获得显效,患者药物知识掌握明显改善,护理人员药物安全知识、责任心和管理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护理满意度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 住院患者 自备口服药 管理成效 用药安全
下载PDF
硫酸黏菌素治疗血液病患者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
13
作者 吴源兵 姜珊珊 +6 位作者 吴雅雪 李东洋 李茜 王杏 刘彬 包海燕 胡晓慧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78-1884,共7页
目的:探讨硫酸黏菌素治疗血液病患者多重耐药(Multidrug-resistant,MDR)革兰阴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a,GNB)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22年04月-2022年11月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85例确诊MDR GNB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经... 目的:探讨硫酸黏菌素治疗血液病患者多重耐药(Multidrug-resistant,MDR)革兰阴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a,GNB)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22年04月-2022年11月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85例确诊MDR GNB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经硫酸黏菌素抗感染治疗,根据患者治疗效果分为临床有效组(71例)和临床无效组(1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液病类型、造血干细胞移植状态、感染部位、病原体类型、硫酸黏菌素用药时机、日剂量及使用时间以及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情况。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以探讨硫酸黏菌素疗效的影响因素。同时评估硫酸黏菌素的不良反应。结果:临床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液病类型、造血干细胞移植状态、感染部位、病原体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用药时间>7 d,美罗培南使用7 d内及时更换为硫酸黏菌素能获得更好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使用硫酸黏菌素前替加环素的使用时间不影响疗效,临床有效组和无效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硫酸黏菌素日剂量50万U q8h疗效优于50万U q1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临床有效组的硫酸黏菌素用药时间较无效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与临床无效组相比,临床有效组硫酸黏菌素联合用药疗效优于单药硫酸黏菌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发现硫酸黏菌素使用时间(B:2.358;OR:10.573;CI:1.567-71.361;P=0.015)以及硫酸黏菌素联合用药(B:1.720;OR:5.586;CI:1.210-25.787;P=0.028)是影响硫酸黏菌素疗效的因素。在治疗过程中,肾毒性的发生率为5.9%,肝毒性的发生率为1.2%,周围神经毒性的发生率为1.2%。结论:使用硫酸黏菌素能提高血液病患者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临床疗效,硫酸黏菌素的使用时间及联合用药是影响其临床疗效的独立相关因素,且治疗过程中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黏菌素 血液病 多重耐药菌 革兰阴性菌
原文传递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血小板重建影响的研究
14
作者 谢妍 颜灵芝 +9 位作者 尤涛 施晓兰 颜霜 翟英颖 商京晶 严治 尤红英 王晴晴 吴德沛 傅琤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5-511,共7页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APBSCT)后血小板(PLT)重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线行APBSCT治疗的147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PBSCT期间是否使用rh...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APBSCT)后血小板(PLT)重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线行APBSCT治疗的147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PBSCT期间是否使用rh TPO分为rh TPO组80例和对照组67例,比较两组患者在PLT植入时间、血制品输注需求量、移植后+14和+100 d PLT恢复至≥50×10^(9)/L和≥100×10^(9)/L的患者比例以及出血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M蛋白类型、初诊时PLT数、APBSCT前诱导治疗中位疗程数、回输的CD34^(+)细胞数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rh TPO组患者PLT植入中位时间为10(6-14)d,较对照组11(8-23)d显著缩短(P<0.001)。rh TPO组患者在APBSCT期间的中位PLT输注需求量为15(0-50)U,较对照组20(0-80)U更少(P=0.001)。移植后+14 d时rh TPO组和对照组PLT≥50×10^(9)/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66.3%和52.2%,PLT≥100×10^(9)/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3.8%和11.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移植后+100 d时,rh TPO组和对照组PLT≥50×10^(9)/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96.3%和89.6%(P>0.05),但rh TPO组PLT≥100×10^(9)/L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75.0%vs 55.2%,P=0.012)。两组患者在PLT水平低下期间不同部位出血事件的总体发生率无差异,且rh TPO组治疗耐受性良好,肝肾功能异常和感染的发生概率与对照组类似。结论:MM患者在一线行APBSCT时,皮下注射rh TPO药物可以缩短PLT植入时间,减少血制品的需求量,耐受性良好,且在移植后有更多患者达到了PLT高水平的恢复,这对保证APBSCT和MM患者维持治疗期间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多发性骨髓瘤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小板重建
原文传递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15
作者 徐云 颜灵芝 +8 位作者 施晓兰 姚颖 王攀峰 颜霜 孟佳佳 季楠 马骁 傅琤琤 吴德沛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6-183,共8页
目的了解多发性骨髓瘤(MM)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情况以及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方法通过查询病例资料和电话随访,回顾性调研了2022年8月—2023年1月就诊于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的MM患者在国内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 目的了解多发性骨髓瘤(MM)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情况以及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方法通过查询病例资料和电话随访,回顾性调研了2022年8月—2023年1月就诊于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的MM患者在国内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流行高峰期间COVID-19的发生率,重点收集了27例MM合并COVID-19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预后信息,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共调研116例MM患者,中位年龄69(38,86)岁,87例(75.0%)患者在流行高峰期间感染了新冠病毒:轻型12例(13.8%)、中型49例(56.3%)、重型20例(23.0%)、危重型6例(6.9%),合并COVID-19患者的死亡率为4.6%(4/87)。住院的27例患者中,男性16例(59.3%)。MM合并COVID-19初发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26例(96.3%)、乏力20例(74.1%)、胸闷17例(63.1%)、咽痛17例(63.1%)、发热11例(40.7%)和头痛6例(22.2%)。27例患者合并的COVID-19均为中-危重型。感染新冠病毒后MM患者的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下降,而IL-6、CRP和D-二聚体则明显升高(P<0.05)。重/危重型较中型患者的淋巴细胞及血Na+水平下降更为明显;而D-二聚体、IL-6、LDH及CRP则升高(P<0.05)。MM合并COVID-19后患者的病毒抗体转阳中位天数为14(11,19)d,其中IgM抗体滴度中位数为3.25(2.06,4.69)S/CO,IgG抗体滴度中位数为6.41(2.06,9.50)S/CO。27例患者中新冠病毒抗原/核酸转阴的中位天数为22(16,30)d。25例(92.6%)好转出院,中位住院天数为20(11,33)d。结论MM合并COVID-19较2020年死亡率明显下降,但仍易进展为重型/危重型,病毒清除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临床特征
下载PDF
脆弱拟杆菌六型分泌系统对肠道屏障的影响及机制
16
作者 雷棋怡 徐杨 李鹏飞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6-295,共10页
【目的】探讨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中六型蛋白分泌系统(T6SS)对肠道屏障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杀载体构建B.fragilis T6SS缺陷株。建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肠炎小鼠模型,并分别补充PBS,B.fragilis WT和B.fra... 【目的】探讨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中六型蛋白分泌系统(T6SS)对肠道屏障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杀载体构建B.fragilis T6SS缺陷株。建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肠炎小鼠模型,并分别补充PBS,B.fragilis WT和B.fragilisΔT6SS,随后比较三组小鼠疾病特征、肠道屏障完整性的差异。利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检测小鼠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比较各组小鼠肠道差异代谢物。【结果】T6SS缺失不影响B.fragilis的生物活性。与PBS对照组相比,B.fragilis WT明显改善小鼠的体重丢失、结肠长度等疾病指标,表现出对DSS诱导的肠炎的保护性,而B.fragilisΔT6SS随着T6SS的敲除丧失了对DSS诱导的肠炎的保护性。小鼠血清中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含量和肠道病理切片均表明B.fragilis T6SS能改善小鼠肠道屏障的完整性。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均表明B.fragilis T6SS影响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表明,与B.fragilisΔT6SS组相比,B.fragilis WT组显著上调96个肠道差异代谢产物,其中多个代谢产物富集到胆碱能突触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相关通路。【结论】拟杆菌T6SS改变肠道代谢组并提高肠道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改善肠道屏障的通透性,参与到拟杆菌对肠道屏障的保护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六型分泌系统 肠道屏障 肠道炎症 代谢产物
下载PDF
替代供体来源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单中心回溯性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婧 周进 +2 位作者 郑慧菲 王攀峰 傅琤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9-165,共7页
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血液病的重要手段,然而仅1/4的患者可能找到HLA全相合的同胞供体。为扩大供者来源,本研究比较脐血移植(UCBT)、单倍体相合移植(haplo identical,hi-HSCT)、非全相合非亲缘供者移植(MMUDT)3... 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血液病的重要手段,然而仅1/4的患者可能找到HLA全相合的同胞供体。为扩大供者来源,本研究比较脐血移植(UCBT)、单倍体相合移植(haplo identical,hi-HSCT)、非全相合非亲缘供者移植(MMUDT)3种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日至2012年6月共计93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病历资料,其中UCBT组22例,hi-HSCT组42例,M M UDT组29例,比较3组造血重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 GVHD)、复发率、生存时间。结果:UCBT、hi-HSCT、MMUDT 3组造血重建时间(ANC>1.0×109)分别是19、12、12 d,UCBT组粒细胞重建明显延迟(P<0.05);3组植入时间(STR>95%)分别是15、26、20d,hi-HSCT组植入时间相对较晚;3组植入失败率分别是26%、5%、3%,UCBT组植入失败率较高(P<0.05)。3组a GVHD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是50%、57.1%、72.4%,3组Ⅲ-Ⅵa GVHD发生率亦无统计学差异,分别是27.3%、28.6%、17.2%;UCBT组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 GVHD)发生率最低,3组分别是19%、45.5%、58.3%;3组移植后100 d内的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分别是23.8%、20%、11.1%;3组2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是79.9%、80.9%、88.0%。结论:UCBT组c GVHD发生率最低,但造血重建缓慢;hi-HSCT组尽管干细胞来源广泛并且可以支持后续细胞免疫治疗,但TRM较高;而较高的a GVHD及c GVHD发生率是MMUDT组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脐血干细胞移植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非亲缘供体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对恶性血液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左元玲 翟菊萍 +5 位作者 李勇 蒋敏 崔庆亚 唐晓文 赵益明 张建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23-1928,共6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在血液病患者中产生的特点,研究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对恶性血液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1日-2019年7月1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利用Capture-P方法鉴定血小...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在血液病患者中产生的特点,研究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对恶性血液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1日-2019年7月1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利用Capture-P方法鉴定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血小板输注、CD34;细胞数和移植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5年内,共有913例血小板抗体鉴定阳性血液病患者(7.28%),女性(513例)多于男性(400例),其中520例恶性血液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抗体阳性率(10.27%、8.01%和7.20%)明显不同(P<0.01),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抗体阳性率高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α<0.0125)。移植前共有35例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其血小板增加数、14 h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输注有效组(P<0.01),而ABO全相合比例明显高于阴性输注有效组(α<0.0125)。结论:女性和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小板抗体鉴定阳性率高,由抗体引起的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是引起恶性血液病患者allo-HSCT预后不良的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抗体 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 恶性血液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预后
原文传递
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血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韩悦 吴德沛 +1 位作者 张日 孙爱宁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60-862,共3页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的出血状况,探讨出血与血小板减少的相互关系.方法评价12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的出血情况,监测患者化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比较出血者与非出血者的血小板减少程度,分析出血严重程度与血小板分布间的规律...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的出血状况,探讨出血与血小板减少的相互关系.方法评价12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的出血情况,监测患者化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比较出血者与非出血者的血小板减少程度,分析出血严重程度与血小板分布间的规律.结果 12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47例(36.7%)有出血征象,低龄组出血发生较少(P<0.05),不同性别、病种间出血的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出血第一天,14.9%的患者血小板数≤10×109/L,11~20×109/L占27.7%,>20×109/L占57.4%;化疗开始第2周起出血患者的最低血小板数明显低于未出血组(第2、3周,P<0.01;第4周,P<0.05),而化疗前与化疗开始1周内两组患者间差异不明显(P>0.05);轻度出血患者各阶段血小板数的分布与中、重度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出血是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的常见并发症,年龄的增长可导致出血容易发生.血小板减少与出血明显相关,但血小板数极度降低引起的出血比例并不大,出血的严重程度也与血小板数的分布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血小板减少 出血
下载PDF
血液肿瘤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徐英 王金华 +2 位作者 陈文 朱霞明 孙爱宁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4年第6期835-836,共2页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0例血液肿瘤患者进行了心量测评。结果:SCL-90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躯体化、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各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病程在3个月以内组的SCL-90总分、躯体化、强迫、抑郁因子分高于病程在3个月以上组...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0例血液肿瘤患者进行了心量测评。结果:SCL-90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躯体化、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各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病程在3个月以内组的SCL-90总分、躯体化、强迫、抑郁因子分高于病程在3个月以上组。结果表明:血液肿瘤患者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常规的心理评估,可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患者 心理问题 心理评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