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围手术期护理对四肢骨折患者预后的影响
1
作者 王青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0年第3期00150-00150,共1页
对四肢骨折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本次展开研究时间为2017年2月至2019年2与,本次研究对象为四肢骨折患者,研究方式为分组研究,将50例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和围手术... 对四肢骨折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本次展开研究时间为2017年2月至2019年2与,本次研究对象为四肢骨折患者,研究方式为分组研究,将50例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和围手术期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最终的护理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研究组生理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均优于参照组,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在四肢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中使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能够促进患者预后,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故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围手术期护理 四肢骨折
下载PDF
骨水泥温度梯度灌注技术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2
作者 刘滔 张志明 +5 位作者 史金辉 陈广东 毛海青 孟斌 周峰 杨惠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73-1078,共6页
目的:通过与传统的骨水泥单次灌注技术进行比较,评估骨水泥温度梯度灌注技术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月共234例行PKP的OVCF患者,根据骨水泥灌注方法... 目的:通过与传统的骨水泥单次灌注技术进行比较,评估骨水泥温度梯度灌注技术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月共234例行PKP的OVCF患者,根据骨水泥灌注方法的不同分为温度梯度灌注组(采用缓慢、低压、间隔1~2min将骨水泥分次灌注入椎体内)和传统灌注组(采用传统的骨水泥调制好一次性灌注的方法)。温度梯度灌注组:129例患者,160个手术椎体;传统灌注组:105例患者,128个手术椎体。比较术后1周内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的VAS评分、ODI、伤椎椎体后凸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温度梯度灌注组术后随访25.3±12.2个月;传统灌注组术后随访24.7±11.5个月,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温度梯度灌注组:术前VAS评分、ODI、伤椎的椎体后凸角及前缘相对高度分别为7.19±0.94、71.55±7.83、16.66°±8.40°和(62.50±24.64)%;术后为2.18±0.62、28.86±4.71、11.72°±7.81°和(84.50±14.92)%;末次随访时为2.1±1.9、28.79±6.25、11.87°±8.34°和(85.49±12.67)%。传统灌注组:术前VAS评分、ODI、伤椎的椎体后凸角和前缘相对高度分别为7.20±1.07、70.49±9.28、16.97°±9.48°和(61.91±24.84)%;术后为2.25±0.64、28.55±4.46、11.90°±7.42°和(85.09±10.71)%;末次随访时为2.3±2.5、28.51±6.55、11.92°±9.03°和(85.10±14.61)%。两组患者VAS评分、ODI、伤椎的前缘相对高度和椎体后凸角手术后与手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上述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传统灌注组有9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8.60%;温度梯度灌注组有3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2.3%,显著低于传统灌注组的骨水泥渗漏率(P〈0.05)。结论:骨水泥温度梯度灌注技术可以获得满意的影像学及临床效果,并且可以显著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后凸成形术 温度梯度灌注 骨水泥渗漏
原文传递
镍钛合金环抱器肋骨内固定在合并连枷胸的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9
3
作者 肖接承 华菲 +6 位作者 朱江 沈振亚 陈亮 朱晔涵 王玉宇 黄坚 陆士奇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06-808,共3页
目的探讨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急救中镍钛合金环抱器肋骨内固定手术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多根、多处肋骨骨折连枷胸实施急诊肋骨内固定手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内固定组治愈46例,平均下床自主活动时间为术后6d;平均住... 目的探讨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急救中镍钛合金环抱器肋骨内固定手术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多根、多处肋骨骨折连枷胸实施急诊肋骨内固定手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内固定组治愈46例,平均下床自主活动时间为术后6d;平均住院时间16d。出院后均无胸廓畸形及术侧胸部、肩部、上肢活动障碍等后遗症。术后6个月复查胸片,骨折全部骨性愈合,同时,患者术后发生呼吸衰竭、血气胸、肺不张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较非手术治疗组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镍钛合金环抱器结合重点固定法肋骨内固定在合并连枷胸的多发伤救治中,较其他的非手术常规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而对手术适应证的良好把握是确保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枷胸 肋骨骨折 内固定 多发伤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老年新鲜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4
作者 高陪德 朱雪松 +1 位作者 刘滔 陆秀珍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235-2236,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老年新鲜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新鲜性OVCF老年患者11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PKP治疗,...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老年新鲜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新鲜性OVCF老年患者11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PKP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椎体高度、Cobb角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并对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RS)及生活质量综合评估问卷(GQOLI-74)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椎体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及NR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研究组后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生活状态与心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KP治疗老年新鲜性OVCF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阈值,提高其生活质量,适于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疼痛 生活质量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陈广东 杨惠林 +1 位作者 王根林 汪李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9期9272-9276,共5页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成骨分化潜能,在骨组织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随着应用增多,存在问题日益突出,如分离纯化、最佳成骨分化浓度、致瘤性及安全性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和...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成骨分化潜能,在骨组织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随着应用增多,存在问题日益突出,如分离纯化、最佳成骨分化浓度、致瘤性及安全性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广泛,但同时存在较多问题,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诱导分化、分离鉴定和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分别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osteoblast cells"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和Ovid数据库1997/2010有关文章。纳入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文献。排除内容重复和缺乏原创性文献。保留31篇文献做进一步分析。结果与结论:目前从骨髓中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主要为密度梯度离心法、免疫学分离法和贴壁筛选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定向诱导分化的主要技术特点是把具有成骨作用的基因转入靶细胞,由靶细胞转录成mRNA于病变区翻译成具有成骨作用的蛋白质,通过靶细胞的持续作用,促进自身成骨。许多基础研究表明依附于生物支架材料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适当的生长因子诱导下可以快速地向成骨细胞分化和增殖。已有很多骨不连和骨代谢障碍疾病患者受益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细胞 成骨细胞 骨组织工程 诱导分化 综述文献
下载PDF
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国产骨水泥的材料性能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陈珑 倪才方 +4 位作者 丁乙 刘一之 王以进 杨惠林 唐天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9期1318-1321,共4页
目的 评估影响不同配置比例国产骨水泥材料性能的因素 ,探讨将其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方法 将国产骨水泥按粉液比及粉剂中BaSO4含量的不同分成 12组 ,测定其强度、刚度、聚合时最高温度以及聚合温度超过 5 0 .0℃及 60 .0℃以上时所持... 目的 评估影响不同配置比例国产骨水泥材料性能的因素 ,探讨将其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方法 将国产骨水泥按粉液比及粉剂中BaSO4含量的不同分成 12组 ,测定其强度、刚度、聚合时最高温度以及聚合温度超过 5 0 .0℃及 60 .0℃以上时所持续的时间。结果 随着粉液比例及粉剂中BaSO4含量的改变 ,骨水泥刚度、强度、聚合时最高温度随之改变 (P<0 .0 5 ) ,而且两因素对最高温度和刚度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但各组骨水泥聚合温度超过 5 0 .0℃及 60 .0℃以上所持续的时间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通过改变国产骨水泥的配比比例 ,可获得较满意的材料性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类 放射学 介入性 材料实验
下载PDF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张驰 顾勇 +4 位作者 冯煜 车纯庆 单中书 汪凌俊 陈亮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1期752-754,共3页
目的对比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BKP)和保守治疗(CTM)的临床疗效。方法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65例行BKP治疗(手术组),49例行保守治疗(非手术组)。治疗后进行随访。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疼痛... 目的对比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BKP)和保守治疗(CTM)的临床疗效。方法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65例行BKP治疗(手术组),49例行保守治疗(非手术组)。治疗后进行随访。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疼痛评分(VSA)、日常活动评分(ADL)和椎体的前中柱高度、Cobb角及并发症进行记录,对整体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前6周,手术治疗效果好于保守治疗(P〈0.05),手术组患者椎体高度恢复明显好于非手术组(P〈0.05);治疗后3个月,2组疼痛及活动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与保守治疗相比,BKP可在早期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并缩短卧床时间,改善伤椎后凸畸形,并未增加新发椎体骨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脊柱 骨质疏松 压缩骨折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AO松质骨拉力螺钉和组合松质骨拉力螺钉加压固定的生物力学 被引量:1
8
作者 徐达强 孙培栋 +4 位作者 王健 赵卫东 刘喜俊 张美超 杨惠林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1期103-105,共3页
目的:比较AO松质骨拉力螺钉和组合松质骨拉力螺钉加压固定骨折后承受动态载荷的能力。方法:利用0.12 g/cm^3 Sawbone建立骨折模型,并用AO松质骨拉力螺钉和组合松质骨拉力螺钉结合接骨板分别加压固定,构建动态载荷装置;Electro Force~3... 目的:比较AO松质骨拉力螺钉和组合松质骨拉力螺钉加压固定骨折后承受动态载荷的能力。方法:利用0.12 g/cm^3 Sawbone建立骨折模型,并用AO松质骨拉力螺钉和组合松质骨拉力螺钉结合接骨板分别加压固定,构建动态载荷装置;Electro Force~3510材料试验机给予周期动态载荷:峰/谷:150 N/100 N,每100周期峰值增加10 N,谷值在加载过程中维持不变,频率2 Hz。测量动态载荷完成1 mm位移载荷峰值及周期数。结果:组合松质骨拉力螺钉结合接骨板加压固定后发生1 mm位移载荷峰值及周期数显著优于AO松质骨拉力螺钉(P<0.01)。结论:相对于AO松质骨拉力螺钉加压固定骨折,组合松质骨拉力螺钉加压固定更加可靠,可以承受更多的应力载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松质骨拉力螺钉 组合松质骨拉力螺钉 动态载荷 加压固定 生物力学
下载PDF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骨科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田一星 刘汉臣 +1 位作者 万恺晨 杨惠林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24期81-83,共3页
PDCA循环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四个层次,即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是当今管理界公认有效的质量管理办法。传统骨科教学方式有许多缺陷和不足,往往导致教学效果欠佳。文章阐述了骨科教学的现状与问题、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层次及特点、PDCA... PDCA循环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四个层次,即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是当今管理界公认有效的质量管理办法。传统骨科教学方式有许多缺陷和不足,往往导致教学效果欠佳。文章阐述了骨科教学的现状与问题、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层次及特点、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骨科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骨科教学过程中,能周期性地暴露问题、剖析问题并处理问题,进而建立一个持续改进的骨科教学模式。实践证明,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一种对教学工作持续改进的方法,也是一种使教学质量不断上升的管理模式。虽然在骨科教学过程的实施中仍存在一定问题,但是其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目的是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理念和方法运用至骨科教学中,从而为今后持续提高骨科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 管理模式 骨科 教学
下载PDF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穿刺活检的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包肇华 杨惠林 +5 位作者 陈广东 李继刚 张波 倪莉 李荣群 王根林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1年第3期201-204,共4页
目的评价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时,穿刺活检测定未预料的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PKP术中穿刺所得的活检样本,2003年1月至2010年7月行PK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16例,男60例,女156例,年龄36~92岁,平均... 目的评价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时,穿刺活检测定未预料的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PKP术中穿刺所得的活检样本,2003年1月至2010年7月行PK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16例,男60例,女156例,年龄36~92岁,平均68.4岁。其中有恶性疾病病史者9例,术中共取活检标本249个,由资深病理科医师对标本进行评价。结合患者病史、术前术后症状、病理结果及影像学资料综合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压缩性骨折获得治愈,疼痛缓解,症状消失,未出现有症状的并发症。204例病理结果符合压缩性骨折的诊断,表明了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9例有恶性疾病病史患者中,6例确诊为转移性肿瘤,3例活检时未发现恶性病变。另3例患者之前未诊断为恶性疾病病理结果显示恶性。结论 PKP术中常规取活检并不会增加手术风险,但能证实潜在的压缩性骨折的病理过程。本研究中未预料到的恶性肿瘤发生率为1.4%,我们推荐在PK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中常规取病理活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 活检术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溶骨性转移癌
11
作者 陈珑 倪才方 +6 位作者 杨惠林 刘一之 唐天驷 金泳海 朱晓黎 邹建伟 丁乙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4期377-381,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溶骨性转移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25例33个椎体的溶骨性转移癌。在C型臂X光机透视导向下经皮穿刺到病变椎体后注入骨水泥(3~8)ml。记录患者术前、术后24h、术后1周、术后1月...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溶骨性转移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25例33个椎体的溶骨性转移癌。在C型臂X光机透视导向下经皮穿刺到病变椎体后注入骨水泥(3~8)ml。记录患者术前、术后24h、术后1周、术后1月的疼痛视觉模拟划线得分(VAS)。观察止痛效果和并发症。结果:33个椎体皆一次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100%。1月后疼痛缓解程度为:完全缓解(CR)者6例(6/25),部分缓解(PR)者16例(16/25),轻度缓解(MR)者2例,无效(NR)者1例,总有效率(CR+PR)为88%(22/25)。患者术前与术后24h、术后1周、术后1月的VAS的得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术后无1例椎体塌陷加重或发生新的骨折。除6例发生无症状的骨水泥渗漏外,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的溶骨性转移癌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癌 椎体 聚甲基丙烯酸 放射学 介入性
下载PDF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预测模型构建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明媚 朱星波 黄立新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41-645,共5页
目的构建预测模型评估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POD)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并验证其可行性。方法便利抽取确定行择期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205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疾病、营养障碍、衰弱程度、术前白蛋白、术中输血、手术方... 目的构建预测模型评估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POD)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并验证其可行性。方法便利抽取确定行择期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205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疾病、营养障碍、衰弱程度、术前白蛋白、术中输血、手术方式、手术时长、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麻醉方式、术后C反应蛋白(CRP)含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POD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列线图,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效果。另外抽取80例行髋部手术的老年患者初步对预测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205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中73例(35.61%)发生POD,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时长、合并心脑血管疾病、麻醉方式、衰弱程度、ASA分级是髋部骨折患者术后POD的影响因素。纳入上述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PO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5(95%CI:0.869~0.950),敏感度为78.49%,特异度为85.97%。外部验证队列中,80例患者实际共21例发生POD,模型预测24例发生POD,预测敏感度为90.48%,特异度为91.53%。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预测模型适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POD的风险评估,预测效果较好,可为临床医护人员及时识别高风险人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老年人 LOGISTIC模型 列线图 术后谵妄 风险评估
下载PDF
N-乙酰半胱氨酸丝素微球复合磷酸钙骨水泥的制备及表征
13
作者 姜磊 皮斌 +4 位作者 冯焘 李斌 陆英杰 杨惠林 朱雪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2294-2302,共9页
背景:磷酸钙骨水泥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骨传导性已被用于临床,但因其力学性能较差以及骨诱导性的欠缺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目的:制备复合N-乙酰半胱氨酸丝素微球的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构建一种具有药物缓释功能的新型注射性植骨材料,... 背景:磷酸钙骨水泥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骨传导性已被用于临床,但因其力学性能较差以及骨诱导性的欠缺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目的:制备复合N-乙酰半胱氨酸丝素微球的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构建一种具有药物缓释功能的新型注射性植骨材料,并评价其理化性能及细胞相容性。方法: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空丝素微球,用丝素微球吸附不同浓度N-乙酰半胱氨酸溶液,确定最大理论载药率时N-乙酰半胱氨酸浓度,再将载有N-乙酰半胱氨酸的丝素微球载入磷酸钙骨水泥中,检测负载N-乙酰半胱氨酸丝素微球的磷酸钙骨水泥的体外释药性能;体外将小鼠MC3T3-E1成骨细胞与N-乙酰半胱氨酸丝素微球磷酸钙骨水泥共培养,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的贴附及生长。将单纯磷酸钙、丝素微球磷酸钙、N-乙酰半胱氨酸丝素微球磷酸钙骨水泥共3种骨水泥浸提液,以及含有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和1%青霉素-链霉素的α-MEM培养基,与MC3T3-E1细胞共培养,对照组仅用上述培养基培养,采用MTS法评估各组细胞增殖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复合骨水泥中的微球表面光滑平整,大小基本均一,散在分布,球体未见明显破坏,可见在制备复合骨水泥的过程中微球能保持稳定,不被破坏;②采用丝素微球、磷酸钙骨水泥作为药物双重缓释体系在前24 h累计释药百分比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后续28 d中N-乙酰半胱氨酸丝素微球磷酸钙骨水泥组释药速度也较单纯磷酸钙骨水泥显著降低(P<0.05);③实验中各组材料浸提液对MC3T3-E1细胞的生长均无明显影响,无明显细胞毒性;④结果说明:N-乙酰半胱氨酸丝素微球复合磷酸钙骨水泥材料具备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有望为骨修复生物材料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生物相容性材料 磷酸钙类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丝素 微球 N-乙酰半胱氨酸 磷酸钙 骨水泥 药物缓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跟骨前突骨折的诊断和治疗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凯文 程宇 +3 位作者 裴子杰 王长宝 高铭扬 张洪涛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21年第2期15-19,共5页
目的探讨跟骨前突骨折的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6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2例跟骨前突骨折患者。对急性撕脱性跟骨前突骨折患者予以膝下短腿石膏固定4~6周,拆除石膏后适当负重,并逐渐进行康复训练;对... 目的探讨跟骨前突骨折的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6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2例跟骨前突骨折患者。对急性撕脱性跟骨前突骨折患者予以膝下短腿石膏固定4~6周,拆除石膏后适当负重,并逐渐进行康复训练;对于漏诊的负重时跗骨窦区域长期疼痛的跟骨前突骨折患者予以类固醇激素局部注射,保守治疗无效者予以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撕脱骨块切除、骨赘清理、关节面微骨折术或跟骰骨关节融合术;对于急性粉碎性跟骨前突骨折的患者行植骨、加压螺钉固定或微钢板内固定。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治疗前后足部功能及疼痛情况进行评价。结果1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1.3(7~31)个月,所有保守治疗的患者无骨折不愈合发生,采取手术治疗的患者无畸形、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和创伤性关节炎发生,AOFAS踝-后足评分由治疗前的(21.7±7.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8.5±7.0)分,VAS评分由治疗前的(7.9±0.9)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0.6±0.76)分。结论完善的体格检查、合理的影像学资料及早期准确的诊断,可有效防止漏诊误诊,选择正确、合理的治疗方式是跟骨前突骨折患者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同时也要重视术后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前突 骨折 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
下载PDF
糖尿病对胸腰椎骨折合并神经症状患者手术的影响
15
作者 李庆超 杨惠林 +1 位作者 罗宗平 陈广东 《浙江临床医学》 2013年第7期1015-1016,共2页
有研究[1]提示,糖尿病神经病变和/或血管病变对腰椎手术预后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并未系统研究糖尿病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作者回顾分析本院2006年3月至2011年6月收治并得到有效随访的58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糖尿病患者,... 有研究[1]提示,糖尿病神经病变和/或血管病变对腰椎手术预后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并未系统研究糖尿病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作者回顾分析本院2006年3月至2011年6月收治并得到有效随访的58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糖尿病患者,对手术前后疗效进行全面分析,糖尿病因素是否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病变 胸腰椎骨折 手术预后 患者 神经症状 神经功能恢复 脊髓神经损伤 血管病变
下载PDF
记苏州网师园内黄道周《刘招》碑
16
作者 徐明 《闽台文化交流》 2012年第3期74-76,共3页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网师园被著名园林学者陈从周教授誉为“小园极则”。她虽深居窄巷之内,地不过数亩,但布局紧凑。精巧别致,是造园家推崇的典范。可惜多数游人因为时间有限,往往专注于园内风景的照相留影,而错过不少细节之处。其...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网师园被著名园林学者陈从周教授誉为“小园极则”。她虽深居窄巷之内,地不过数亩,但布局紧凑。精巧别致,是造园家推崇的典范。可惜多数游人因为时间有限,往往专注于园内风景的照相留影,而错过不少细节之处。其中,《刘招》碑就颇值得您驻足品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古典园林 黄道周 陈从周
下载PDF
磁力导航髓内钉与常规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比较
17
作者 刘汉臣 季一鸣 +4 位作者 潘俊 吴宸 郭牧南 施瀚程 田一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5年第2期182-184,共3页
目的比较磁力导航髓内钉内固定与常规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01—2023-06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60例股骨干骨折,观察组30例采用磁力导航髓内钉内固定,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交锁髓内钉内固... 目的比较磁力导航髓内钉内固定与常规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01—2023-06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60例股骨干骨折,观察组30例采用磁力导航髓内钉内固定,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比较两组首次远端锁钉成功率、远端锁钉成功用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周疼痛VAS评分、切口感染发生率、总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结果60例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均获得至少9个月随访。观察组30例首次远端锁钉成功,成功率为100%;对照组23例首次远端锁钉成功,成功率为76.7%;观察组首次远端锁钉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远端锁钉成功用时更少,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术后1周疼痛VAS评分更低,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6个月、9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相比,磁力导航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可以降低髓内钉远端锁钉的难度,缩短手术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患者髋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干骨折 磁力导航 交锁髓内钉 内固定 股骨远端锁钉
原文传递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18
作者 崔宇浩 朱瑾懿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31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导致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98例老年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n=26)和未感染组(n=372)。收集两组... 目的:探讨导致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98例老年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n=26)和未感染组(n=372)。收集两组患者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白蛋白水平及合并基础疾病等数据。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患者并发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未感染组患者相比,感染组患者年龄、身体质量指数较大,白蛋白的水平较低,合并基础疾病数量较多(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身体质量指数较大、合并基础疾病数量较多及合并低蛋白血症是导致患者并发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感染组患者中以感染表皮葡萄球菌(15.38%)和金黄色葡萄球菌(7.69%)为主。结论:导致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并发感染与患者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合并基础疾病数量及白蛋白的水平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术后感染 老年患者
下载PDF
微型钛板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6
19
作者 陈广东 杨惠林 +2 位作者 王根林 干旻峰 陈俊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50-854,共5页
目的:评价微型钛板内固定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近期随访结果。方法:2008年1月~2010年3月在我院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5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 目的:评价微型钛板内固定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近期随访结果。方法:2008年1月~2010年3月在我院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5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其中20例患者使用微型钛板行"开门"侧固定(A组),另25例采用传统缝线悬吊"门轴"(B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及JOA(17分法)评分,在X线侧位片上测量C2与C7椎体后壁切线夹角α(颈椎曲度),在末次随访时颈椎CT片上测量椎板开门角度β,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随访3~15个月,平均7.3±3.8个月;B组随访3~17个月,平均7.7±3.3个月。A组术后3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57.3%±19.0%,B组为56.1%±8.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为18.8°±5.9°,与术前18.3°±5.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为17.1°±5.5°,与术前19.0°±5.1°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为40.3°±4.4°,与B组的39.0°±4.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3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为5/20,明显低于B组的15/25(P<0.05);B组2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结论:微型钛板内固定和传统缝线悬吊均可以有效防止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再关门,微型钛板内固定能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和颈椎曲度的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单开门 微型钛板
原文传递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珑 倪才方 +6 位作者 刘一之 杨惠林 唐天驷 金泳海 朱晓黎 邹建伟 丁乙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070-1073,共4页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关键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44例57个椎体,其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例13个椎体,肿瘤性病变32例44个椎体。注射骨水泥前先行椎体内静脉造影,然后于透视监控下注入骨水泥。记录患者术...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关键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44例57个椎体,其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例13个椎体,肿瘤性病变32例44个椎体。注射骨水泥前先行椎体内静脉造影,然后于透视监控下注入骨水泥。记录患者术前、术后24h、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划线得分(VAS)。观察止痛效果和并发症。结果57个椎体成功行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折患者每个椎体平均注入骨水泥(5.2±1.3)ml,而肿瘤患者为(5.1±1.2)ml,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个月后患者疼痛缓解的总有效率为93.2%(41/44)。患者术前与术后24h、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VAS的得分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骨折患者术后1个月的VAS得分(1.7±0.7)小于肿瘤患者(2.6±1.4)(P<0.05)。所有病例术后无1例椎体塌陷加重或发生新的骨折。除10个椎体发生无症状的骨水泥渗漏外,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能有效加固病变椎体,止痛效果满意。手术疗效与骨水泥的用量无关而与病变性质有关:对骨折患者的止痛效果优于肿瘤患者。合理使用穿刺技术,注射骨水泥前行椎体内静脉造影、掌握骨水泥的注射时机并于透视监控下注射骨水泥是预防并发症及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聚甲基丙烯酸类 放射学 介入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