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润目方熏蒸联合地夸磷索钠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临床研究
1
作者 杨玉倩 卜曙阳 +2 位作者 冷步天 徐强崧 周晓丹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4-108,共5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干眼症(DED)患者采用润目方熏蒸联合地夸磷索钠滴眼液治疗对其临床疗效、泪液分泌质量、中医症状、生命质量等的改善情况。方法将苏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白内障术后DED患者80例作为此次...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干眼症(DED)患者采用润目方熏蒸联合地夸磷索钠滴眼液治疗对其临床疗效、泪液分泌质量、中医症状、生命质量等的改善情况。方法将苏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白内障术后DED患者8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并以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43例)。两组于术后均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此基础上对照组常规给予地夸磷索钠滴眼液治疗,观察组在前述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润目方熏蒸,均治疗2疗程。比较两组治疗2疗程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1、2疗程后的泪液分泌质量,治疗前及治疗2疗程后的中医症状积分、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视觉相关生命质量量表(NEI-VFQ-25)评分,治疗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2疗程的总有效率(62.16%)相比观察组(86.05%)更低(P<0.05)。治疗1、2疗程后相比于治疗前,两组泪膜破裂时间(BUT)逐渐延长,观察组均长于对照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I)长度逐渐增长,观察组均长于对照组,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逐渐降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疗程后相比于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各项分值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NEI-VFQ-25评分各项的分值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润目方熏蒸联合地夸磷索钠滴眼液应用于白内障术后DED患者可改善泪液分泌质量,减轻临床症状,提升生命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良好,临床应用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症 白内障 润目方 熏蒸 地夸磷索钠滴眼液 泪液分泌质量 中医症状 生命质量
原文传递
自拟补气通目汤治疗气血两虚型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杨玉倩 叶建人 +3 位作者 卜曙阳 冷步天 徐强崧 周晓丹 《四川中医》 2022年第1期164-167,共4页
目的:观察自拟补气通目汤治疗气血两虚型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5月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中医辨证为“气血两虚型”的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80... 目的:观察自拟补气通目汤治疗气血两虚型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5月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中医辨证为“气血两虚型”的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80例,采用掷硬币法分为对照组(n=40,48眼)和观察组(n=40,46眼)。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在西药基础上给予自拟补气通目汤治疗,连续治疗3个疗程。统计两组疗效,检测两组闪光视网膜电图、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平均光敏感度、平均视野缺损值及眼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显效和有效共42例,总有效率为91.3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波和b波的振幅、潜伏期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振荡电位(OPs)总振幅较治疗前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OPs总振幅明显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BCVA、平均视野缺损值较治疗前降低,平均光敏感度较治疗前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BCVA、平均视野缺损值明显更低,平均光敏感度明显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眼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较治疗前降低,收缩期峰血流速度(PSV)较治疗前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眼动脉PI、RI明显更低,PSV明显更高(P<0.05)。结论:自拟补气通目汤治疗气血两虚型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可改善眼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善视力,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气通目汤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气血两虚型 眼动脉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真菌性角膜炎的致病菌菌属和转归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周晓丹 杨玉倩 徐强崧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92-1895,共4页
目的:探究真菌性角膜炎致病菌菌属分布情况,分析影响其临床转归的主要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03/2021-03于我院就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02例,均先予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无效则行手术治疗。治疗前通过真菌培养分析致... 目的:探究真菌性角膜炎致病菌菌属分布情况,分析影响其临床转归的主要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03/2021-03于我院就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02例,均先予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无效则行手术治疗。治疗前通过真菌培养分析致病菌菌属分布情况及不同致病菌患者手术率,并根据临床转归情况将纳入患者分为临床转归良好组(76例)和临床转归不良组(26例),探究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患者102例中真菌检查结果呈阳性74例(72.5%),药物治疗无效转手术治疗的患者13例(12.7%),不同致病菌属感染患者手术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镰刀菌属致病患者手术率显著高于其他菌属。与临床转归不良组比较,临床转归良好组患者病程更短,溃疡面积、浸润深度、前房积脓更小,居住地多为城镇,致病菌多为除镰刀菌以外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溃疡面积、浸润深度、前房积脓、致病菌属、居住地是影响临床转归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真菌性角膜炎主要致病菌有镰刀菌、曲霉菌等,镰刀菌属致病后药物治疗效果更差,病程、溃疡面积、浸润深度、前房积脓、致病菌属、居住地情况均可影响该病临床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角膜炎 真菌培养 菌属分布 抗菌药物 临床转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