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党建工作探讨--以苏州科技大学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强 董川永 钱梦旦 《世界教育信息》 2017年第18期51-55,共5页
中外合作办学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容易受到国外文化的影响。文章以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党建工作为切入点,将苏州科技大学作为案例,介绍了该校国际教育学院直属党支部在党建工作上"把握方向,... 中外合作办学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容易受到国外文化的影响。文章以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党建工作为切入点,将苏州科技大学作为案例,介绍了该校国际教育学院直属党支部在党建工作上"把握方向,完善机制,促进发展"的基本工作思路,阐述了党支部的各项具体实践工作,以此为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党建工作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党建工作 苏州科技大学
下载PDF
与万物相游:教育对存在游戏和世界游戏的响应
2
作者 金生鈜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52,共12页
存在即游戏。游戏是世界、自然和万物的存在方式。游戏使存在周而复始,使世界生生不息,使万物欣欣向荣。存在游戏、世界游戏、万物游戏,既是培育性的,又是创作性的,它们呈放多重的教育创作,化育万物、培育人。一切教育游戏的本源是世界... 存在即游戏。游戏是世界、自然和万物的存在方式。游戏使存在周而复始,使世界生生不息,使万物欣欣向荣。存在游戏、世界游戏、万物游戏,既是培育性的,又是创作性的,它们呈放多重的教育创作,化育万物、培育人。一切教育游戏的本源是世界游戏和存在游戏。游戏的诗性、历险性、牵引性和保护性,呈现世界的教育意义。人无法控制世界游戏和存在游戏,只能以教育游戏化的方式,响应、参与存在游戏和世界游戏,与万物共同游戏。人响应存在、世界和万物的教育游戏,创制人类教育的游戏化,才能获得人性的整体培育。教育游戏的诗性创作,在教育中呈放真、美、善的牵引,让人类游戏者经受成长历险,获得培育,真正实现人类精神的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游戏 世界游戏 万物游戏 教育游戏化 教育历险 万物教育学 教育生态诠释学
下载PDF
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研究——以苏州科技大学为例
3
作者 唐佳 《大学教育》 2018年第12期195-197,共3页
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命线。文章针对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基于苏州科技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的实际,从外部监控和内部监控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以期对其他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产生一... 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命线。文章针对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基于苏州科技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的实际,从外部监控和内部监控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以期对其他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质量监控体系 地方高校
下载PDF
虚实无界:空间计算技术及其教育应用前瞻——兼论空间重塑下的未来教育新模式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卫东 王佳宁 +2 位作者 赵菲艳 黄唯丽 刘晨阳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3,共11页
作为教育技术革新的前沿,空间计算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三维交互特性,推动教育领域向沉浸式场景化体验转型。该技术通过整合三维重构、空间感知、用户感知、空间数据管理以及5G/云网等关键要素,为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互模式,极大地丰富... 作为教育技术革新的前沿,空间计算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三维交互特性,推动教育领域向沉浸式场景化体验转型。该技术通过整合三维重构、空间感知、用户感知、空间数据管理以及5G/云网等关键要素,为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互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者的空间体验。空间计算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潜力与挑战,聚焦于如何通过提供直观的显示方式、实现虚拟与现实的融合,达到虚实无界以及创建深层次的连接,来增强学习效率和认知发展。其在教育中的优势包括促进知识的深度理解、加强学习者的空间思维能力,以及通过沉浸化学习提升学习动机等。基于空间计算技术构建的未来教育生态圈,体现以“人”为中心、“技”术加成和“场”域构建,通过“人”“技”“场”虚实交融,构建空间重塑下的未来教育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计算技术 沉浸式体验 教育模式创新 三维交互 个性化学习
下载PDF
精神无产阶级化:智能化教育技术的负向反思 被引量:1
5
作者 金生鈜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48,191,共15页
技术具有药学效应,既有良性治疗功能也可能产生毒性;对智能化教育技术采取审慎原则、进行毒性风险警示,是教育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智能化教育技术的毒性风险表现为精神无产阶级化,这是技术对人的精神及其智性、感性等本质力量的异化。... 技术具有药学效应,既有良性治疗功能也可能产生毒性;对智能化教育技术采取审慎原则、进行毒性风险警示,是教育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智能化教育技术的毒性风险表现为精神无产阶级化,这是技术对人的精神及其智性、感性等本质力量的异化。如果智能化教育技术限定人的智性思维、废黜精神意志力、消解人的精神个体化历程、破坏人的精神生态,就会产生精神无产阶级化。智能化教育技术的运作需要排除精神无产阶级化风险,需要通过教育伦理训练以提升技术模型的伦理品质,需要建立教育技术治疗模式以解决教育的去精神化问题。智能化教育技术只有促进人类集体和个体的精神个体化,为人类精神生态的发展创造上升路线,才是负责任的贡献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教育技术 无产阶级化 技术药理学 精神个体化教育 精神生态
下载PDF
超中心教育:数字时代的教育新形态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小飞 金生鈜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97,共8页
在数字时代,人类中心主义教育以及技术中心主义教育的偏狭与不足愈发明显,教育在技术主体性和人类自我中心性的纠缠中需要重新思考未来的方向。在对前两者的批判的基础上,超中心教育以后人类思想为奠基,以共在共生的人技关系为前提,是... 在数字时代,人类中心主义教育以及技术中心主义教育的偏狭与不足愈发明显,教育在技术主体性和人类自我中心性的纠缠中需要重新思考未来的方向。在对前两者的批判的基础上,超中心教育以后人类思想为奠基,以共在共生的人技关系为前提,是致力于追求美好生活的教育新形态。这种新型教育实践,需要通过共同主体间的相互触动来创造事实性知识,进而开启教育在数字时代的技术负熵。超中心教育响应了数字时代开放、多元和非预设的精神呼唤,是回答教育未来发展方向问题的可能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超中心教育 人类中心主义 技术中心主义 人技关系
下载PDF
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7
作者 钱梦旦 《青年与社会》 2020年第19期108-109,共2页
在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既有发展机遇又面临挑战,国外优秀文化资源"引进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走出去",同时需更强调文化认同,更警惕文化安全。在新格局下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既有发展机遇又面临挑战,国外优秀文化资源"引进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走出去",同时需更强调文化认同,更警惕文化安全。在新格局下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巩固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应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注重社会主义文化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教育对外开放 新格局
下载PDF
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实践取向的意蕴、偏失及匡正
8
作者 张晋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4年第10期75-85,共11页
实践取向为促使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实践取向是指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背景下,学前教育师范生培养院校与协同培养者坚持依托校园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从发现与解决... 实践取向为促使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实践取向是指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背景下,学前教育师范生培养院校与协同培养者坚持依托校园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从发现与解决保教实践问题出发,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循环过程促使学前教育师范生体验生命与实践意义、养成保教实践意识与规范意识以及形成保教能力与智慧的行为倾向。实践取向并非对理论取向、能力取向的简单抛弃,而是强调知识能力、行为规范与意义体验的有机融合。然而,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实践取向在落实中却存在着技艺性偏重、规范性缺位与意义性虚无的问题,严重影响幼儿园师资培养质量与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鉴于此,文章提出从转向实践取向本身、回溯师范本源与秉持交往理性角度寻找落实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实践取向的合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园 职前教师教育 实践取向
下载PDF
“体悟教育”:通达学习者生命存在的教育
9
作者 金生鈜 《江苏教育》 2024年第26期36-37,共2页
唐江澎校长提出的“体悟教育”,强调了教育培育“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满的人”的价值。“体悟教育”以生命体悟进行教育,通过体悟生命进行教育,在教育中进行生命体悟,把“生命体悟”作为培育本真的人的教育实践。中国... 唐江澎校长提出的“体悟教育”,强调了教育培育“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满的人”的价值。“体悟教育”以生命体悟进行教育,通过体悟生命进行教育,在教育中进行生命体悟,把“生命体悟”作为培育本真的人的教育实践。中国教育思想历来重视体悟、体知、体验、体会。唐校长“体悟教育”的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悟” 学习者 教育实践
下载PDF
早期编程教育对大班幼儿工程学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10
作者 葛珊珊 龚畅 +3 位作者 匡梦圆 韩睿瑶 陆冬琴 陈翠 《早期教育(幼教·教育科研)》 2024年第4期28-33,共6页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和实验法,对5~6岁大班幼儿进行了为期6周的编程课程的实验干预。实验结果表明,5~6岁男孩与女孩普遍存在男性工程学性别刻板印象,幼儿编程学习效果不受其早期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编程学习能力的好坏与性别无关,通过早期...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和实验法,对5~6岁大班幼儿进行了为期6周的编程课程的实验干预。实验结果表明,5~6岁男孩与女孩普遍存在男性工程学性别刻板印象,幼儿编程学习效果不受其早期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编程学习能力的好坏与性别无关,通过早期编程教育能够改变幼儿的男性工程学性别刻板印象且对女孩的影响高于男孩,同时编程学习能够提高幼儿的性别自信。本研究建议:帮助女孩树立在编程领域的学习自信,积极克服教师性别因素的影响,探索在幼儿阶段的编程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编程教育 工程学性别刻板印象 大班幼儿 KIBO机器人
下载PDF
中国交叉学科:发展脉络、基本特征与建设策略
11
作者 钱佳 黄启兵 田晓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0-140,共11页
学科交叉与学科分化一样,是学科发展历史的必然趋势。我国对学科交叉问题的认识起步较晚。民国时期少数学者开始关注学科交叉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7年全面照搬苏联发展模式,交叉学科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改革开放以降,学科交叉得到学术... 学科交叉与学科分化一样,是学科发展历史的必然趋势。我国对学科交叉问题的认识起步较晚。民国时期少数学者开始关注学科交叉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7年全面照搬苏联发展模式,交叉学科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改革开放以降,学科交叉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基于3个历史阶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交叉学科发展历史的全面梳理,研究发现,我国交叉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3个基本特征:一是尊重学术发展内在规律;二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三是彰显稳健、持续、灵活的中国特色。针对交叉学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若干现实问题,我们提出了有效平衡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学科认知、建立健全学界与政府之间的互动机制和妥善处理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3个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建设 学科发展 学科交叉 交叉学科
下载PDF
基于质性分析的网络社会排斥前因机制探究
12
作者 秦萌萌 孙倩 邵爱国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5年第1期35-43,共9页
运用扎根理论,借助NVivo软件对国内文献、网络热帖评论及深度访谈资料进行质性分析,探讨网络社会排斥的前因机制。结果发现,网络环境对互动对象社会排斥行为的归因倾向是影响网络社会排斥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形象意识高的个体,其拒绝敏感... 运用扎根理论,借助NVivo软件对国内文献、网络热帖评论及深度访谈资料进行质性分析,探讨网络社会排斥的前因机制。结果发现,网络环境对互动对象社会排斥行为的归因倾向是影响网络社会排斥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形象意识高的个体,其拒绝敏感性强,更容易作出消极归因并陷入自我否定,消极情绪增加,从而加剧了网络社会排斥。而个体向往情绪的增多、高质量的现实人际关系及与互动对象紧密的现实关系距离则能减少对互动对象行为的消极归因,有助于缓解或预防网络社会排斥。此外,网络发展、网络特征及使用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网络社会排斥。研究结果能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理论研究框架,为治理网络社会排斥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排斥 影响因素 归因倾向 质性分析
下载PDF
大数据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传播“ 微”检视 被引量:6
13
作者 徐瑾 石娟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17-19,共3页
大数据建构了爱国主义教育传播方式的“微型化”环境,即大数据促进爱国主义教育传播的微趋向,传播载体向小巧化发展,信息传播向简短化发展,信息受众向精分化发展,传播结构向扁平化发展。大数据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传播的微转向要求教育者... 大数据建构了爱国主义教育传播方式的“微型化”环境,即大数据促进爱国主义教育传播的微趋向,传播载体向小巧化发展,信息传播向简短化发展,信息受众向精分化发展,传播结构向扁平化发展。大数据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传播的微转向要求教育者树立大数据思维、优化大数据处理、整合大数据价值、紧随大数据趋势,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质量与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国主义教育 大数据 传播 异化
下载PDF
老龄化背景下代际学习的理论要素与实践样态
14
作者 朱晓雯 《终身教育研究》 2025年第1期70-76,共7页
在社会转型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影响下,年龄刻板印象和社会偏见导致了包容性下降、代际脱节等系列问题,人们面临越来越多的“代际鸿沟”。作为一种跨学科和跨年龄的活动,代际学习被认为是解决代际困境、促进代际和谐的有效路径和支持机... 在社会转型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影响下,年龄刻板印象和社会偏见导致了包容性下降、代际脱节等系列问题,人们面临越来越多的“代际鸿沟”。作为一种跨学科和跨年龄的活动,代际学习被认为是解决代际困境、促进代际和谐的有效路径和支持机制。文章梳理了代际概念的学科渊源及演变过程,并以身份识别、文化形塑和世代差异为切入口,厘清了代际学习的核心要素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依据“血缘—地缘—业缘”的社会场域框架,描绘出代际学习的实践样态与发展趋势,以期为老龄化背景下代际学习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理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代际学习 社会融入
下载PDF
青少年社交敏感性对心理适应的影响:文化和同伴侵害的作用
15
作者 陈万芬 肖博文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44-52,108,共10页
基于文化情境发展观视角,选取加拿大和中国城市的4—8年级青少年进行为期一年的问卷追踪调查,检验社交敏感性与随后心理适应(孤独、抑郁和自尊)的关系,探讨同伴侵害的中介作用及文化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在加拿大青少年中,社交敏感性... 基于文化情境发展观视角,选取加拿大和中国城市的4—8年级青少年进行为期一年的问卷追踪调查,检验社交敏感性与随后心理适应(孤独、抑郁和自尊)的关系,探讨同伴侵害的中介作用及文化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在加拿大青少年中,社交敏感性正向预测同伴侵害和随后的孤独、抑郁及低自尊;在中国城市青少年中,社交敏感性负向预测同伴侵害和随后低自尊;同伴侵害在社交敏感性和随后心理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且此中介作用存在于加拿大青少年中,而不存在于中国城市青少年中。社交敏感性、文化情境和同伴经历在中加青少年心理适应中具有重要影响,对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的心理适应不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敏感性 同伴侵害 心理适应 文化差异 青少年
下载PDF
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多重因素及破解路径
16
作者 徐瑾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74-77,共4页
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大学生群体极化现象愈加明显,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从众心理、责任分散心理、破窗效应等群体极化现象,这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基于此,在总结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具体表现、不成熟的政治心理、网络参与的匿名性及网... 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大学生群体极化现象愈加明显,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从众心理、责任分散心理、破窗效应等群体极化现象,这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基于此,在总结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具体表现、不成熟的政治心理、网络参与的匿名性及网络预警机制的滞后性对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主导网络舆论宣传话语权、培养大学生主体责任意识、加强网络社会的监管机制的破解路径,旨在弱化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中的负面影响,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群体极化 分散心理 从众心理 破窗效应
下载PDF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6
17
作者 董波 石宇菲 韦洪涛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90-95,共6页
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初具规模,但教学实践的情况及效果均不够理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动力。基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从课程目标设置、... 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初具规模,但教学实践的情况及效果均不够理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动力。基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从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实施、课堂效果评价三个方面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研究和实践现状进行梳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应当重视并立足于当下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之间脱节的不平衡现状,提升课程目标与课程评价的吻合度,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强调课程组织实施与课程评价的多元化,从而达到课堂效果与课程评价的系统化整合。未来仍需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实效,丰富课程评价指标,从而进一步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指标
下载PDF
儿童编程工具发展历程、特征及对未来教育路向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翠 凌晓俊 郑渊全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9期68-73,共6页
从1960年代LOGO的诞生开始,儿童编程经历了准备期、发展期、实施期、停滞期、复兴期五个时期的发展。总体特征是从复杂语法到简单语法、从抽象系统到可视化系统、从文本编程到非文本编程、从软件编程到物理编程。编程工具的不断发展和完... 从1960年代LOGO的诞生开始,儿童编程经历了准备期、发展期、实施期、停滞期、复兴期五个时期的发展。总体特征是从复杂语法到简单语法、从抽象系统到可视化系统、从文本编程到非文本编程、从软件编程到物理编程。编程工具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让儿童学习编程成为可能。随着数字化社会的到来,编程教育将逐渐成为儿童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将向下延伸到小学和幼儿园,其教育路向很可能朝学校化、普及化、低龄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编程工具 发展历程 特征 教育路向
下载PDF
人类世中赛博格教育的熵化困境 被引量:11
19
作者 金生鈜 孙圆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4,共12页
人类世表征人类活动已经成为改变自然的地质学力量。人类世的典型特征是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征用造成的自然熵增加速。人类世是技术世,也是教育世。人类中心主义的教育模式以人类例外的利益和福祉为目标,开发、训练人类利用自然满足自身需... 人类世表征人类活动已经成为改变自然的地质学力量。人类世的典型特征是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征用造成的自然熵增加速。人类世是技术世,也是教育世。人类中心主义的教育模式以人类例外的利益和福祉为目标,开发、训练人类利用自然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加速了人类世的扩张。后人类的赛博格性在本体论上指称人与动物、人与机器、人与物质界限融合后的生命存在性状,突破了人类独立于世界的例外优越论,提出了培育新型主体性的教育新开端。现代教育在走向未来的过程中,如果不改变当下人的功能化,如果不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教育,赛博格教育可能沿着功能化路线,通过技术把赛博格增强为功能化的工具存在,其后果是赛博格生命与世界的双重熵化。人类如何通过未来的赛博格教育创造负熵,如何通过赛博格教育开启逆人类世,如何建立教育新范式、新起点,是未来教育学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熵化 赛博格 人类中心主义教育 负熵 功能化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