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衢州市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究
1
作者 杨明府 毛莉华 +2 位作者 杜梦可 张姬雯 郑雪良 《农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4期35-37,67,共4页
茶产业是衢州重要的农业特色产业之一,不仅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叶子”,也是对外展示形象的一张金名片,经济、社会效益都十分突出。为进一步探究衢州茶产业的发展之路。本文作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衢州茶叶产业发展现状,探讨了... 茶产业是衢州重要的农业特色产业之一,不仅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叶子”,也是对外展示形象的一张金名片,经济、社会效益都十分突出。为进一步探究衢州茶产业的发展之路。本文作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衢州茶叶产业发展现状,探讨了衢州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茶产业发展对策,以期为衢州茶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产业 发展现状 对策 衢州
下载PDF
超级早稻中组53在衢州市的种植表现及直播高产栽培技术
2
作者 张志红 李诚永 +1 位作者 李韵 王宏航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20期196-198,共3页
中组53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以中早39为母本、金10-02为父本选育而成的高产常规早籼稻品种,其适应性广、较耐低温、抗倒力强、穗大粒多、高产稳产性好,适宜在浙江省及相似生态区作早稻种植。在介绍中组53特征特性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在衢州... 中组53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以中早39为母本、金10-02为父本选育而成的高产常规早籼稻品种,其适应性广、较耐低温、抗倒力强、穗大粒多、高产稳产性好,适宜在浙江省及相似生态区作早稻种植。在介绍中组53特征特性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在衢州市的种植表现,并从选地整地、播前种子处理、适时适量播种、播后管理、查苗补苗、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方面总结其直播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中组53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籼稻 中组53 特征特性 种植表现 栽培技术 浙江衢州
下载PDF
媛小春杂柑在浙江衢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3
作者 刘丽丽 李建忠 +5 位作者 刘春荣 吴群 马创举 余耀飞 周明强 王登亮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1387-1391,共5页
媛小春引进在衢州红黄壤以枳砧苗种植或以椪柑、胡柚、宫川温州蜜柑为中间砧高接换种,均表现为生长快、树势旺、丰产稳产、风味品质优、抗高温干旱和抗冻性强,有推广应用前景。枳砧苗种植第5年平均树高2.96 m,冠径3.58 m×3.43 m, 6... 媛小春引进在衢州红黄壤以枳砧苗种植或以椪柑、胡柚、宫川温州蜜柑为中间砧高接换种,均表现为生长快、树势旺、丰产稳产、风味品质优、抗高温干旱和抗冻性强,有推广应用前景。枳砧苗种植第5年平均树高2.96 m,冠径3.58 m×3.43 m, 667 m^(2)平均产量1 322.7 kg;高接换种第5年平均树高3.25 m,冠径4.13 m×3.75 m,平均每667 m^(2)产量2 269.0 kg。大棚栽培1月中旬采摘的果实平均单果质量142.3 g,果皮厚2.59 mm,出汁率56.4%,可食率76.8%,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9%,总酸含量0.97%,味浓汁多,肉嫩化渣,甜酸适口,风味口感优。文章总结了建园定植、高接换种、整形修剪、肥水管理、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等配套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衢州 媛小春 引种 栽培技术
下载PDF
稻田福寿螺的发生、危害及其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吕海涛 李建忠 +3 位作者 鲁艳辉 徐红星 郑许松 吕仲贤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7-139,共13页
水稻是我国乃至全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要食物来源。福寿螺作为一种外来入侵生物对水稻构成的巨大威胁已经受到了国内的广泛关注。水稻从播种至搁田前都会受福寿螺啮食,播种时啮食稻种的芽胚,苗期啮食... 水稻是我国乃至全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要食物来源。福寿螺作为一种外来入侵生物对水稻构成的巨大威胁已经受到了国内的广泛关注。水稻从播种至搁田前都会受福寿螺啮食,播种时啮食稻种的芽胚,苗期啮食幼苗整株,导致水稻缺苗和有效分蘖减少,特别是在直播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水稻产量受到严重影响。本文综述了福寿螺的种类、生物学特性、稻田为害规律、田间防控技术及资源化利用等,并在此基础上对福寿螺防控及其可持续利用进行展望,旨在为进一步防控稻田福寿螺,保障水稻的产量与质量,降低农户经济损失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寿螺 水稻 危害 防控
下载PDF
衢州市山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6
5
作者 余文慧 李诚永 +5 位作者 张鑫 朱卫东 舒佳宾 施永滔 李韵 陈润兴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第12期41-42,51,共3页
目前衢州山药产业化水平不高,为此笔者针对衢州山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衢州山药产业发展的对策,以期为加快衢州山药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衢州 山药 发展现状 对策探讨
下载PDF
衢州市油菜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韵 李诚永 +1 位作者 石子建 徐建祥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2期304-307,共4页
调查总结近几年衢州市油菜生产情况,包括种植面积、主栽品种、种植规模、机械化水平等,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当地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 油菜 衢州 生产
下载PDF
水稻白叶枯病常态化预防控制技术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建忠 沈颖 +5 位作者 梁伟芳 江建锋 徐刚勇 王晓东 陈建兵 杨勇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957-961,共5页
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病害,尽管对该病害的防治做了大量工作,但2015年以来,该病害又有上升趋势,特别是2019年后,衢江区水稻白叶枯病发生面积呈多点式、暴发式增长,尤其是单季晚稻与连作晚稻,对该区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病害,尽管对该病害的防治做了大量工作,但2015年以来,该病害又有上升趋势,特别是2019年后,衢江区水稻白叶枯病发生面积呈多点式、暴发式增长,尤其是单季晚稻与连作晚稻,对该区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借鉴“中医治未病”理论,探索采用“3+X”模式防控水稻白叶枯病。结果表明,与常规防治方法相比,在水稻种植关键环节,用20%噻唑锌提早进行预防处理,不仅能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程度,延缓田间病害扩展速度,对水稻植株生长功能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作物安全性好。利用此模式防控效果达到85%以上,产量比常规防治区增加1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叶枯病 预防控制
下载PDF
“稻-豆-油”三熟制水旱轮作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诚永 夏英 +4 位作者 李韵 李正泉 徐南昌 王宏航 袁敏良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812-816,共5页
为提高农民种植效益,稳定粮油生产,本研究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作物品种优势,通过多年的实验示范,总结集成了“早稻-鲜食秋大豆-油菜”三熟制水旱轮作绿色高效栽培模式。该模式不仅实现了粮食绿色安全生产和稳粮增粮,而且大幅提高了土地... 为提高农民种植效益,稳定粮油生产,本研究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作物品种优势,通过多年的实验示范,总结集成了“早稻-鲜食秋大豆-油菜”三熟制水旱轮作绿色高效栽培模式。该模式不仅实现了粮食绿色安全生产和稳粮增粮,而且大幅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高效生产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豆-油”三熟制 水旱轮作 绿色高效
下载PDF
不同类型生物质炭施用对旱地黄红壤肥力的影响
9
作者 林洲源 胡斌 +7 位作者 江建锋 杨海峻 李子川 柴彦君 吴嘉俊 王玉林 王卓哲 童文彬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6-116,共11页
针对黄红壤养分贫瘠、退化严重问题,研究不同生物质炭及不同施用量对旱地黄红壤理化性质、碳氮循环相关胞外酶活性和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试验设不施肥处理(CK),常规施肥处理(NPK),常规施肥基础上施用13.5 t/hm^(2)和40.5 t/h... 针对黄红壤养分贫瘠、退化严重问题,研究不同生物质炭及不同施用量对旱地黄红壤理化性质、碳氮循环相关胞外酶活性和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试验设不施肥处理(CK),常规施肥处理(NPK),常规施肥基础上施用13.5 t/hm^(2)和40.5 t/hm^(2)的玉米秸秆炭(CSB1和CSB2)、水稻秸秆炭(RSB1和RSB2)和猪粪炭(PMB1、PMB2),共8个处理。结果表明:相较NPK处理,施用生物质炭均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和全钾含量,分别提高6.27%~99.46%、4.41%~83.62%、8.29%~72.51%和2.84%~15.51%。施用水稻秸秆炭和玉米秸秆炭均降低土壤全磷和速效钾含量,而PMB2处理分别提高土壤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含量7.65%、76.42%、14.23%和23.85%(P<0.05)。施用生物质炭提高β-木糖苷酶、β-纤维素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N-乙酰-β-葡萄糖苷酶活性29.36%~78.84%、51.91%~265.03%、4.16%~149.80%和26.78%~185.46%。除PMB1处理显著降低0.25~<2 mm团聚体35.00%(P<0.05)外,其他生物质炭处理对该粒级团聚体无影响(P>0.05);施用生物质炭对0.053~<0.25 mm团聚体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施用生物质炭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0.25~<2 mm、0.053~<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其中以PMB2处理增幅最大(P<0.05),分别提高129.54%和25.22%、102.87%和35.11%。此外,施用生物质炭不同程度地提高0.25~2 mm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仍以PMB2处理提升幅度最大。综上,不同生物质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改善作用从大到小表现为猪粪炭、玉米秸秆炭、水稻秸秆炭,以PMB2处理效果最好。可见,施用40.5 t/hm^(2)猪粪炭能综合改善黄红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和团聚体碳氮含量,是适用于旱地黄红壤土壤改良与培肥的优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有机碳 全氮 土壤酶 团聚体
下载PDF
浙西地区茭白促早高效生态种植技术 被引量:4
10
作者 江德权 甘宏信 +6 位作者 毛土有 汪飞燕 刘卫华 陈锦鹏 易建群 王宏航 夏秋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0-122,共3页
双季茭白采用促早高效生态种植技术,秋茭可提早上市4 d(天)左右,春茭可提早上市25 d(天)左右,填补了市场空档期,经济效益高,且避开了用工高峰期,种植技术也容易学习、掌握和推广。近年来,茭白促早高效生态种植技术因技术简单易学、茭白... 双季茭白采用促早高效生态种植技术,秋茭可提早上市4 d(天)左右,春茭可提早上市25 d(天)左右,填补了市场空档期,经济效益高,且避开了用工高峰期,种植技术也容易学习、掌握和推广。近年来,茭白促早高效生态种植技术因技术简单易学、茭白商品性好、可填补淡季市场、售价高、农药投入少等优点,受到浙西地区种植户欢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茭白 提早上市 促早 淡季市场 生态种植技术 种植户 浙西地区 商品性
下载PDF
高产早熟早籼稻品种中组18在江山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韵 李诚永 +3 位作者 陈建江 邵晓伟 徐南昌 王宏航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4-105,共2页
中组18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选育而成的早熟高产早籼稻品种,2020年4月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浙江省作早稻种植。江山市于2018年引入试种示范,田间表现出熟期早、丰产稳产性好、抗病性强、抗... 中组18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选育而成的早熟高产早籼稻品种,2020年4月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浙江省作早稻种植。江山市于2018年引入试种示范,田间表现出熟期早、丰产稳产性好、抗病性强、抗倒性好、分蘖力强、有效穗多等特点,高产栽培产量潜力可达10.00 t/hm^(2)以上。本文介绍了该品种在江山市的试种示范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 高产 中组18 种植表现 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PDF
DB33/T 2547-2022《紫云英种植技术规范》地方标准解读
12
作者 单英杰 季卫英 +2 位作者 童文彬 奚经龙 王建红 《中国标准化》 2023年第6期159-162,共4页
2022年11月,浙江省地方标准《紫云英种植技术规范》正式发布,用于指导规模种植主体及广大种植农户更好地统筹利用紫云英肥用、食用、景用等多方面的功能,提高业主种植积极性和规范性,大幅度提高紫云英的种植效益;也有利于政府部门和农... 2022年11月,浙江省地方标准《紫云英种植技术规范》正式发布,用于指导规模种植主体及广大种植农户更好地统筹利用紫云英肥用、食用、景用等多方面的功能,提高业主种植积极性和规范性,大幅度提高紫云英的种植效益;也有利于政府部门和农技推广部门规范紫云英产业发展,促进耕地地力提升、化肥减量增效,丰富菜篮子工程,实现农旅产业融合,促进全省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本文说明了该标准的制定背景和技术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标准要求,促进标准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种植 规范 解读
下载PDF
低产低效茶园改造管理技术 被引量:8
13
作者 胡国良 叶义华 崔元林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3期97-97,99,共2页
从树体改造、园土改良、园相改造、改后管理等方面总结了低产低效茶园改造管理技术,以期为浙西衢江区茶树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茶园 低产低效 改造 管理
下载PDF
常规早籼稻金早239在浙中地区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珊 邓飞 +3 位作者 潘志明 孙裕建 周成丽 王孔俭 《福建稻麦科技》 2020年第3期33-35,共3页
金早239系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籼型常规早稻新品种,具有青秆黄熟、穗大粒多、千粒重高、丰产广适、适宜机插等特点,2017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金早239在浙中地区的种植表现和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常规早籼稻 金早239 种植表现 栽培技术
下载PDF
衢州地区稻油生产现状及减量施氮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5
作者 石子建 徐建祥 +6 位作者 李韵 李诚永 邵晓伟 雷俊 许竹溦 汪寿根 唐鹏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6期1233-1235,共3页
对种植大户水稻、油菜生产与施肥现状进行调研,开展稻-油轮作氮肥减量试验。结果表明,本地高肥力田块有较大的减氮空间,单季氮肥667 m2施用量平均为8 kg,且不会造成周年产量的显著降低,这为本地化肥零增长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衢州 稻-油轮作 氮肥减量
下载PDF
浙江省再生稻生产现状与发展策略 被引量:5
16
作者 汤郑豪 李诚永 +3 位作者 朱镕一 陈勇 赵光武 王晓敏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81,86,共5页
再生稻具有一种两收、省种省工、减肥减药、增产增效等优势,是增加复种指数和提高水稻总产的一种种植模式。浙江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稻生产区。本文依据种植品种的类型将浙江再生稻的发展历程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以籼型早稻为主的起步... 再生稻具有一种两收、省种省工、减肥减药、增产增效等优势,是增加复种指数和提高水稻总产的一种种植模式。浙江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稻生产区。本文依据种植品种的类型将浙江再生稻的发展历程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以籼型早稻为主的起步阶段、以甬优1540为主的转变阶段和以甬优系列品种为主的快速发展阶段。以衢州市为例,再生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这3个阶段中不断提高,生产效益相较于单季稻和双季稻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浙江省再生稻发展前景以及高产稳产技术体系缺乏、农机农艺不配套、扶持力度低、品牌创建乏力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为浙江省水稻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发展历程 生产现状 发展策略 浙江省
下载PDF
甘薯小象甲形态特征及产卵习性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建忠 涂育文 +2 位作者 刘敏 郑泓泽 章金明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8期1908-1910,共3页
甘薯小象甲是甘薯生产和储存期的一种重要检疫性害虫,成虫蛀食块根、嫩芽、嫩茎,幼虫蛀食甘薯和粗蔓,并可引发软腐病等其他病害,受害甘薯有腥味不能食用,对甘薯产业造成严重危害。文章对甘薯小象甲的形态和产卵特性进行拍照和描述,提供... 甘薯小象甲是甘薯生产和储存期的一种重要检疫性害虫,成虫蛀食块根、嫩芽、嫩茎,幼虫蛀食甘薯和粗蔓,并可引发软腐病等其他病害,受害甘薯有腥味不能食用,对甘薯产业造成严重危害。文章对甘薯小象甲的形态和产卵特性进行拍照和描述,提供识别和鉴定依据,有利于提高基层检疫和植保人员的检疫、监测和防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小象甲 不同虫态 形态 产卵习性
下载PDF
近10年衢州市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动态与防控对策
18
作者 莫小荣 王亚茹 +2 位作者 张震 杨亚军 李建忠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59,共4页
水稻白叶枯病是我国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有效防控该病、保障水稻生产安全,总结了浙江省衢州市2011-2022年水稻白叶枯发生情况,发现该病从以单季晚稻发生为主到多种类型田发生,从单区域发生转向多地区发生,染病品种的数量也在增加,基... 水稻白叶枯病是我国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有效防控该病、保障水稻生产安全,总结了浙江省衢州市2011-2022年水稻白叶枯发生情况,发现该病从以单季晚稻发生为主到多种类型田发生,从单区域发生转向多地区发生,染病品种的数量也在增加,基于发病特点探讨防控对策,提出以监测预警、使用抗病品种为基础,控制菌源为前提,秧田预防为重点,规范肥水管理,抓紧在病害初发期施药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 发生动态 防控对策
原文传递
水稻秸秆炭施用对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嘉俊 童文彬 +5 位作者 江建锋 杨海峻 李子川 徐城建 林洲源 柴彦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7-468,共12页
[目的]水稻长期种植过程中大量化肥施用导致土壤结构变差,研究不同用量水稻秸秆生物炭和化肥配施对水稻土结构和碳、氮分布的影响,探索稻田优化施肥管理方式。[方法]水稻田间试验在浙江衢州进行,试验设不施肥对照(CK)、常规施肥处理(NPK... [目的]水稻长期种植过程中大量化肥施用导致土壤结构变差,研究不同用量水稻秸秆生物炭和化肥配施对水稻土结构和碳、氮分布的影响,探索稻田优化施肥管理方式。[方法]水稻田间试验在浙江衢州进行,试验设不施肥对照(CK)、常规施肥处理(NPK)以及常规施肥基础上添加22.5 t/hm^(2)(NPK+1%B)、45 t/hm(NPK+2%B)和90 t/hm^(2)(NPK+4%B)水稻秸秆炭处理,共5个处理。水稻收获后采集0-20 cm土层样品,测定土壤及不同粒级团聚体(>2、0.25~2、0.053~0.25和<0.053 mm)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评价团聚体的稳定性。[结果]与NPK处理相比,施用水稻秸秆炭4年后,土壤>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提高了2.43%~7.99%,<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降低了2.93%~9.63%,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6.40%~45.16%和14.67%~36.69%,各指标的变幅均以NPK+4%B处理最大。与NPK处理相比,秸秆炭处理土壤中>2 mm粒级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23.96%~70.87%和19.44%~47.56%,0.25~2 mm粒级团聚体中分别提高了21.87%~49.27%和17.18%~37.47%,增幅均以NPK+4%B处理最高,而0.053~0.25和<0.053 mm粒级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施用水稻秸秆炭4年后,增加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主要积累在>0.25 mm粒级团聚体中。与NPK处理相比,秸秆炭处理水稻土C/N值提高了2.40%~5.69%,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而4个粒级团聚体的土壤C/N值均显著提升,且均以NPK+4%B处理提高效果最好。此外,施用水稻秸秆炭提高了>2和0.25~2 mm粒级团聚体的碳、氮贡献率6.54%~17.43%、3.67%~7.28%和5.16%~11.55%、0.57%~1.83%,降低了0.053~0.25和<0.053 mm粒级团聚体的碳、氮贡献率7.25%~29.27%、15.93%~33.68%和10.26%~26.80%、12.61%~30.78%(P<0.05)。[结论]施用水稻秸秆炭能够迅速显著提高水稻土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增加>0.25 mm粒级团聚体质量占比,提高>2 mm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贡献率,降低<0.25 mm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且其影响幅度与水稻秸秆炭施用量呈正比。由此可见,施用水稻秸秆炭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水稻土结构,提高水稻土碳、氮固持潜力,对保证水稻土结构稳定性和维持水稻持续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水稻秸秆炭 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 全氮 土壤碳氮比
下载PDF
浙江省典型农田土壤酸化关键pH段的酸缓冲性能及影响因素研究
20
作者 童文彬 李荣会 +4 位作者 杨海峻 江建锋 祝伟东 吴怡菲 章明奎 《农学学报》 2024年第4期37-41,共5页
由中性(pH 6.5~7.5)向酸性(pH 4.5~5.5)发展是土壤酸化的关键阶段,因此土壤pH 4.5~6.5范围内土壤对酸的缓冲能力将直接影响土壤酸化的速率。从浙江省平原地区采集了48个代表性水田土壤,分析了酸化关键pH段的土壤酸缓冲性能及主要影响因... 由中性(pH 6.5~7.5)向酸性(pH 4.5~5.5)发展是土壤酸化的关键阶段,因此土壤pH 4.5~6.5范围内土壤对酸的缓冲能力将直接影响土壤酸化的速率。从浙江省平原地区采集了48个代表性水田土壤,分析了酸化关键pH段的土壤酸缓冲性能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供试水田土壤pH 4.5~6.5间的酸缓冲容量(pH降低1个单位所需要的酸量)在8.34~41.22 mmol/(kg·pH)之间,平均为23.38 mmol/(kg·pH),由高至低分别为水网平原>滨海平原>河谷平原,水网平原和滨海平原区水田土壤的酸缓冲容量分别是河谷平原的1.60、1.17倍。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粘粒含量和CEC是影响土壤酸缓冲容量的主要因素,缺乏粘粒含量是平原地区土壤快速酸化的主要诱因。质地较轻的土壤是平原地区农田酸化预防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酸化 酸缓冲容量 粘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