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炭对不同连作年限棉田棉花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韩光明 刘东 +4 位作者 孙世清 杨细元 陈全求 张涛 蓝家样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24期6202-6206,共5页
以品种C111为试材,选择2、6、11和14年4种连作年限的土壤,采用0(C1)、20(C2)和40 t/hm2(C3)共3个浓度生物炭处理,在苗期(D1)、蕾期(D2)、花铃期(D3)和吐絮期(D4)测定了不同处理对棉花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光合生理参数、叶绿素含量和... 以品种C111为试材,选择2、6、11和14年4种连作年限的土壤,采用0(C1)、20(C2)和40 t/hm2(C3)共3个浓度生物炭处理,在苗期(D1)、蕾期(D2)、花铃期(D3)和吐絮期(D4)测定了不同处理对棉花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光合生理参数、叶绿素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1处理相比,C2和C3处理显著提高了棉花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光合能力(Pm)、表观量子效率(AQY)、羧化效率(CE)、RUBP最大再生速率(RUBPmax)、叶绿素含量和子棉产量(P<0.05),并且40 t/hm-2生物炭处理(C3)显著高于20 t/hm2(C2)处理;不同连作年限生物炭处理胞间CO2浓度(Ci)与对照比差异不显著(P>0.05),连作年限长时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非气孔因素;添加生物炭处理可以降低蒸腾速率(E),但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棉花 连作 光合特性
下载PDF
生物菌肥部分替代化肥对豇豆产量和商品性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杰 陈丹 +5 位作者 沈辉 温海霞 宿秀丽 朱杰 谭顺林 王四清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S01期103-104,121,共3页
试验旨在通过生物菌肥一定比例的替代复合肥,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提升豇豆的品质。结果表明,用20%的生物菌肥替代同等量的复合肥,能显著提高豇豆的产量和商品率。
关键词 生物菌肥 豇豆 品质 产量
下载PDF
小麦穗部性状遗传和杂种优势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周芳菊 张道荣 +6 位作者 凌冬 汤清益 孙华卫 刘先斌 邹贤斌 陆天泰 史耀东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9期13-15,共3页
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30个F_1代组合的穗部性状进行超高亲优势分析,并对配组的60个亲本的穗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30个组合F_1代材料的穗粒重、穗粒数、穗长、总小穗数、有效小穗数均有不同程度的超高亲优势,且穗粒数... 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30个F_1代组合的穗部性状进行超高亲优势分析,并对配组的60个亲本的穗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30个组合F_1代材料的穗粒重、穗粒数、穗长、总小穗数、有效小穗数均有不同程度的超高亲优势,且穗粒数、有效小穗数的超高亲优势达极显著水平。子代与亲代材料穗部性状间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穗粒数与穗粒重、穗粒数与总小穗数、穗粒数与有效小穗数、穗粒重与穗长、穗粒重与总小穗数、穗粒重与有效小穗数、穗长与总小穗数、穗长与有效小穗数、总小穗数与有效小穗数间相关性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穗部性状 超高亲优势 相关分析
下载PDF
不同拌种剂在花生上的使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红梅 朱红星 +2 位作者 史耀东 母俊 郭凯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4期48-50,共3页
选取了4种常用的拌种剂翠瑞+爱尔稼、拌有益+卫福、高巧、亮苗进行小区试验,通过花生出苗率、保苗率、产量、经济性状等指标的调查,对拌种剂使用效果作出分析、评价,筛选防效好、安全性高的药剂。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预防花生苗期病害、... 选取了4种常用的拌种剂翠瑞+爱尔稼、拌有益+卫福、高巧、亮苗进行小区试验,通过花生出苗率、保苗率、产量、经济性状等指标的调查,对拌种剂使用效果作出分析、评价,筛选防效好、安全性高的药剂。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预防花生苗期病害、提高出苗率,降低死苗率均有明显效果,与对照(不拌种)相比,各经济性状指标得到提升,增产效果显著。其中,亮苗效果最为突出,出苗率、保苗率最高,分别达95.8%和91.5%,增产幅度最高,达33.6%,单株有效分枝数、单株生产力均较高,饱果重率、百果重、百仁重、荚果饱满度等各项经济性状较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拌种剂 花生病害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鄂麦28及其栽培技术
5
作者 佟汉文 朱展望 +7 位作者 刘易科 陈泠 张宇庆 邹娟 付鹏浩 谢文博 肖启合 高春保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20期9-12,44,共5页
鄂麦28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扬麦15为母本、华2566为父本进行杂交,经过多年系谱选育而成的红皮粉质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2016—2018年度湖北省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5307 kg/hm^(2),比对照郑麦9023增产4.97%,23个试验点... 鄂麦28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扬麦15为母本、华2566为父本进行杂交,经过多年系谱选育而成的红皮粉质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2016—2018年度湖北省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5307 kg/hm^(2),比对照郑麦9023增产4.97%,23个试验点中18个增产,增产点率达78.26%,表现出高产稳产的优点;接种鉴定显示,中抗-中感赤霉病和白粉病、中抗-高感条锈病、中感纹枯病,田间对赤霉病、白粉病、穗发芽和倒伏的抗性优于对照郑麦9023,表现出综合抗性好的优点。该品种于2020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鄂审麦20200004。系统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和主要农艺性状特征特性,并对其产量、品质和田间抗性及其相关性状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该品种的性状特点阐述了其种子和粮食生产的关健栽培技术,以期为其产业化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麦28 选育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混合型微生物添加剂对生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刘兴乐 卞红星 +4 位作者 徐志勇 李莉云 杨青 陈强文 王文建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11期100-101,140,共3页
通过对生猪饲喂混合型微生物添加剂,对比猪群生产性能。结果表明,混合型微生物添加剂可以改善饲养环境,猪群的死亡率降低3.8个百分点,料肉比降低了17.11%,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
关键词 混合型微生物添加剂 死淘率 料肉比
下载PDF
鄂北麦后直播棉节本高效试验示范及关键栽培管理技术
7
作者 陈善杰 张洲钦 +1 位作者 朱红星 闫显会 《中国棉花》 2021年第9期39-41,46,共4页
2018-2019年在湖北襄阳进行了大面积春棉直播和麦后直播棉的试验示范研究。总结了麦后直播棉种植表现,并根据长期试验示范调查研究,总结出几项麦后直播棉节本高效关键栽培管理技术,为麦后直播棉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湖北省 麦后直播棉 节本高效 试验示范 栽培技术
下载PDF
鄂北岗地小麦7500kg/hm^2技术原理研究 Ⅰ.鄂北岗地小麦7500kg/hm^2主要技术措施 被引量:6
8
作者 阮吉洲 王文建 +8 位作者 任生志 史耀东 匡会琴 刘华伟 孙付山 许燕子 郭光理 朱展望 高春保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5689-5692,共4页
针对目前小麦生产中存在的播种质量差、肥料运筹不合理等问题,结合农业部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在鄂北岗地试验示范了规范化播种、测土配方施肥、氮肥后移和病虫害统防统治集成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试验示范田每公顷有效穗数平均为698.3... 针对目前小麦生产中存在的播种质量差、肥料运筹不合理等问题,结合农业部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在鄂北岗地试验示范了规范化播种、测土配方施肥、氮肥后移和病虫害统防统治集成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试验示范田每公顷有效穗数平均为698.3万穗,穗粒数平均为25.1粒,千粒重平均为44.4 g,平均单产7 763.1 kg/hm2,创造出了7 957.95 kg/hm2的湖北省小麦高产记录。高产成因为提高了播种质量,改善了氮肥运用方式,产量三要素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北岗地 小麦 高产栽培技术 成因分析
下载PDF
马铃薯芽前除草剂的筛选 被引量:2
9
作者 方治国 杨伟 +4 位作者 宿秀丽 温海霞 张杰 沈辉 王四清 《中国马铃薯》 2021年第2期141-147,共7页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生产上,常因选择除草剂种类不当及使用技术不合理,造成马铃薯药害和杂草防效低下时常发生。为探讨适宜鄂北平原地区马铃薯安全高效芽前除草剂,研究了6种除草剂对马铃薯安全性、田间杂草防治及增产效果。除...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生产上,常因选择除草剂种类不当及使用技术不合理,造成马铃薯药害和杂草防效低下时常发生。为探讨适宜鄂北平原地区马铃薯安全高效芽前除草剂,研究了6种除草剂对马铃薯安全性、田间杂草防治及增产效果。除45%异松·乙草胺乳油1.5 L/hm^(2)出现轻微药害外,其他药剂相对安全。不同的除草剂均可以有效地控制田间杂草,增加马铃薯产量,其中33%二甲戊灵乳油2.25 L/hm^(2)、45%异松·乙草胺乳油1.5 L/hm^(2)、48%氟乐灵乳油1.5 L/hm^(2)、39%甲戊·噁草酮悬浮剂2.25 L/hm^(2)对田间杂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在90%以上,较对照清水喷施处理增产9.7%~11.3%。综合考虑安全性、防效、产量等指标,初步筛选出33%二甲戊灵乳油、48%氟乐灵乳油、39%甲戊·噁草酮悬浮剂3种安全高效芽前除草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除草剂 药效 产量
下载PDF
2006—2018年湖北省小麦品质变化趋势
10
作者 张子豪 李想成 +4 位作者 吴昊天 付鹏浩 肖启合 高春保 邹娟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23期15-20,共6页
通过研究2006—2018年湖北省小麦品质指标变化情况,分析得出湖北省小麦的品质变化趋势,为湖北省小麦种植和栽培管理措施的运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3年来湖北省小麦容重、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和最大拉伸阻力受环境影响变化波动较小,... 通过研究2006—2018年湖北省小麦品质指标变化情况,分析得出湖北省小麦的品质变化趋势,为湖北省小麦种植和栽培管理措施的运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3年来湖北省小麦容重、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和最大拉伸阻力受环境影响变化波动较小,其中容重与年份呈显著正相关;子粒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与年份无明显相关性,与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子粒粗蛋白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受环境影响较大。有针对性地配用栽培模式,改善小麦生存环境是提高湖北省小麦品质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质 粗蛋白 湿面筋 郑麦9023 湖北省
下载PDF
野生大麦和栽培大麦籽粒性状及蛋白质含量的多样性分析
11
作者 卢广 周羽 +1 位作者 沈辉 任喜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3-125,共13页
为了加强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改良大麦籽粒性状,选用来自国内外214份大麦材料,按照其地理来源、棱型、皮裸性进行分类;并对其9个籽粒表型性状和籽粒蛋白质含量(grain protein content,GPC)进行多样性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按遗传进化关系... 为了加强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改良大麦籽粒性状,选用来自国内外214份大麦材料,按照其地理来源、棱型、皮裸性进行分类;并对其9个籽粒表型性状和籽粒蛋白质含量(grain protein content,GPC)进行多样性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按遗传进化关系划分,野生大麦的GPC(10.89%)、粒长(11.36 mm)与籽粒直径(5.57 mm)均显著高于栽培大麦的GPC(9.06%)、粒长(8.97 mm)与籽粒直径(5.10 mm);而野生大麦的粒宽(2.99 mm)和籽粒圆度(0.26)显著低于栽培大麦粒宽(3.12 mm)和籽粒圆度(0.34);栽培大麦和野生大麦之间千粒重差异不显著。按地理来源划分,中亚野生大麦和西南亚野生大麦各籽粒性状均无显著差异,所有地区中西藏野生大麦表现出最高千粒重(36.25 g)和最低GPC(6.85%)。6个地区栽培大麦的GPC由于长期的人工选育已经趋于大致相同水平。按其棱型划分,野生二棱大麦的GPC(11.26%)显著高于野生六棱大麦(7.30%),而其千粒重(30.77 g)却显著低于六棱野生大麦(34.66 g);相反,栽培二棱大麦的GPC(8.51%)显著低于栽培六棱大麦(9.64%),而其千粒重(31.81 g)显著高于栽培六棱大麦(28.34 g)。按皮裸性划分,无论是栽培种质还是野生种质,皮大麦的粒长与籽粒直径均显著大于裸大麦。同时,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千粒重分别与粒宽和籽粒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和0.681;而千粒重与GPC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籽粒的长宽比呈显著的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216和-0.121。在野生六棱大麦中,千粒重与GPC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r=0.569**)。基于10个籽粒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栽培大麦与野生皮大麦之间、裸大麦与皮大麦之间聚为不同的类群,大部分栽培大麦聚为Ⅰ类群,大部分裸大麦聚集为Ⅱ类群,而大部分的野生皮大麦聚为Ⅳ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籽粒性状 蛋白质含量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基因挖掘 粒型选择 品种改良
下载PDF
基于ADH3基因的野生大麦系统进化分析
12
作者 王梦薇 周羽 +2 位作者 王树杰 沈辉 任喜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4-130,共7页
为探究大麦的遗传进化关系,选用91份来源于近东、中亚和我国西藏的野生大麦材料,基于乙醇脱氢酶Ⅲ基因(ADH3)对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近东野生大麦的单倍型个数(H=22)和遗传多样性(H_(d)=0.914,π=0.01265)均明显高于西藏野生大... 为探究大麦的遗传进化关系,选用91份来源于近东、中亚和我国西藏的野生大麦材料,基于乙醇脱氢酶Ⅲ基因(ADH3)对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近东野生大麦的单倍型个数(H=22)和遗传多样性(H_(d)=0.914,π=0.01265)均明显高于西藏野生大麦(H=5,H_(d)=0.753,π=0.01216)和中亚野生大麦(H=8,H_(d)=0.810,π=0.01110)。91份野生大麦材料主要被分成2个类群(Ⅰ和Ⅱ),81%的近东野生大麦和80%的西藏野生大麦聚类于Ⅰ类群;91%的中亚野生大麦与少部分近东和西藏野生大麦混合聚类于Ⅱ类群。同时,群体结构分析进一步佐证了西藏野生大麦与近东野生大麦之间的亲缘关系更近,与中亚野生大麦的亲缘关系较远。该研究结果明确了近东、西藏、中亚野生大麦的遗传进化关系,可为研究栽培大麦的起源提供分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麦 系统进化 群体结构 遗传多样性 种质资源 ADH3基因
下载PDF
提高种鸡人工授精率的综合措施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文建 孙玉虎 +2 位作者 李飞翔 杨莉 窦晓红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1年第6期66-67,共2页
随着现代养禽业的发展,人工授精技术在种禽场已广泛推广应用。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影响,造成受精率偏低。几年来,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取得了显著成效,使种鸡人工授精率保持在94~98%。
关键词 人工授精率 种鸡 人工授精技术 养禽业 种禽场 受精率
下载PDF
提高种鸡人工授精受精率的综合措施
14
作者 王文建 孙玉虎 +1 位作者 李飞翔 杨莉 《中国禽业导刊》 2011年第23期38-38,共1页
一种公鸡的培育 1公鸡的选择 选择符合本品种特征、体格健壮、适合配种或人工授精的公鸡进行单笼饲养,在18周龄时将腿、眼有残疾、精神不振的公鸡淘汰,在23周龄时将第二性状不明显、体重过大、过小的鸡淘汰。
关键词 人工授精 种鸡 受精率 种公鸡 品种特征 单笼饲养 周龄 体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