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绝缘子的酥朽老化难以跟踪和预测,且会导致绝缘子断串,严重危害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主流观点认为酥朽老化起源于护套—芯棒内界面失效,然而,在一起500kV线路绝缘子异常温升故障中,发现内界面基本完好。该文开展了现场故障绝缘子样...复合绝缘子的酥朽老化难以跟踪和预测,且会导致绝缘子断串,严重危害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主流观点认为酥朽老化起源于护套—芯棒内界面失效,然而,在一起500kV线路绝缘子异常温升故障中,发现内界面基本完好。该文开展了现场故障绝缘子样品的泄漏电流、局部放电、水扩散、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scan,CT)、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等测试,定位该绝缘子老化起始点位于伞裙—护套界面处的硅橡胶硫化缺陷,老化从伞裙根部向内侵蚀,扩散并穿透护套,造成护套—芯棒界面初步失效。若该绝缘子继续挂网运行,可能最终导致酥朽,该故障被判定为酥朽老化的早期表现。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批次绝缘子存在填料团聚、混料硫化不均、室温硫化硅橡胶(room temperature vulcanization,RTV)涂覆欠佳等缺陷,据此提出了制造改进建议。该文为绝缘子异常温升研究提供了详细案例分析,揭示了酥朽早期发展过程,有助于制造厂家和运行单位严控产品质量,预防恶性事故,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展开更多
我国酸性湿沉降多发区域是重要输电密集通道或用电高负荷密度地区,如何解决酸性湿沉降引起的金具缺陷问题是输电线路运行与检修的重要课题。为此以途经广西省河池地区500 k V贵广交流同塔双回线路中的金具缺陷为研究对象,在探讨河池地...我国酸性湿沉降多发区域是重要输电密集通道或用电高负荷密度地区,如何解决酸性湿沉降引起的金具缺陷问题是输电线路运行与检修的重要课题。为此以途经广西省河池地区500 k V贵广交流同塔双回线路中的金具缺陷为研究对象,在探讨河池地区区域酸性湿沉降特征的基础上,测试分析了途经该地区输电线路的金具缺陷以及诱因。结果表明:河池地区属于典型SO42-酸性湿沉降区域,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污染物排放是河池地区SO2的主要来源,是输电线路金具缺陷的重要诱因;缺陷金具表面镀锌层已经遭受破坏,形成了疏松的铁氧化物,金具应力载荷基本上小于200 k N;缺陷复合绝缘子的应力破坏区域均在端部密封位置,运行8 a以上的绝缘子破坏应力载荷低于180 k N。从金属防腐、线路管理、线路维护等角度提出了光纤复合绝缘子、红外紫外联用检测等防范措施,部分措施处理效果良好。这些研究成果为酸性湿沉降多发区输电线路运行提供了技术参考。展开更多
为提高±660 k V电压等级直流输电线路的耐雷水平,通过对线路避雷器基本要求和结构型式的研究,从额定电压、直流参考电压、雷电冲击残压、通流容量、压力释放能力、绝缘配合和串联间隙距离等方面对±660 k V直流输电线路避雷器...为提高±660 k V电压等级直流输电线路的耐雷水平,通过对线路避雷器基本要求和结构型式的研究,从额定电压、直流参考电压、雷电冲击残压、通流容量、压力释放能力、绝缘配合和串联间隙距离等方面对±660 k V直流输电线路避雷器的关键参数进行了设计计算和试验验证,成功研制了±660 k V直流输电线路避雷器,并设计了线路避雷器的支架支撑式安装方式。研究结果表明:线路避雷器的额定电压应为±800 k V,直流参考电压应≥800k V,标称放电电流应为30 k A,雷电冲击残压应≤1 583 k V,波形为1.2/50μs的正极性雷电冲击50%放电电压应≤2 600 k V,串联间隙距离应为(1 900±100)mm,2 ms方波通流容量应为2 k A。研制的±660 k V直流输电线路避雷器已在±660 k V银川—山东直流输电线路(简称银东线)挂网应用,积累了±660 k V直流输电线路避雷器的挂网运行经验,为大规模批量应用提供了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复合绝缘子的酥朽老化难以跟踪和预测,且会导致绝缘子断串,严重危害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主流观点认为酥朽老化起源于护套—芯棒内界面失效,然而,在一起500kV线路绝缘子异常温升故障中,发现内界面基本完好。该文开展了现场故障绝缘子样品的泄漏电流、局部放电、水扩散、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scan,CT)、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等测试,定位该绝缘子老化起始点位于伞裙—护套界面处的硅橡胶硫化缺陷,老化从伞裙根部向内侵蚀,扩散并穿透护套,造成护套—芯棒界面初步失效。若该绝缘子继续挂网运行,可能最终导致酥朽,该故障被判定为酥朽老化的早期表现。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批次绝缘子存在填料团聚、混料硫化不均、室温硫化硅橡胶(room temperature vulcanization,RTV)涂覆欠佳等缺陷,据此提出了制造改进建议。该文为绝缘子异常温升研究提供了详细案例分析,揭示了酥朽早期发展过程,有助于制造厂家和运行单位严控产品质量,预防恶性事故,保障电网安全运行。
文摘我国酸性湿沉降多发区域是重要输电密集通道或用电高负荷密度地区,如何解决酸性湿沉降引起的金具缺陷问题是输电线路运行与检修的重要课题。为此以途经广西省河池地区500 k V贵广交流同塔双回线路中的金具缺陷为研究对象,在探讨河池地区区域酸性湿沉降特征的基础上,测试分析了途经该地区输电线路的金具缺陷以及诱因。结果表明:河池地区属于典型SO42-酸性湿沉降区域,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污染物排放是河池地区SO2的主要来源,是输电线路金具缺陷的重要诱因;缺陷金具表面镀锌层已经遭受破坏,形成了疏松的铁氧化物,金具应力载荷基本上小于200 k N;缺陷复合绝缘子的应力破坏区域均在端部密封位置,运行8 a以上的绝缘子破坏应力载荷低于180 k N。从金属防腐、线路管理、线路维护等角度提出了光纤复合绝缘子、红外紫外联用检测等防范措施,部分措施处理效果良好。这些研究成果为酸性湿沉降多发区输电线路运行提供了技术参考。
文摘为提高±660 k V电压等级直流输电线路的耐雷水平,通过对线路避雷器基本要求和结构型式的研究,从额定电压、直流参考电压、雷电冲击残压、通流容量、压力释放能力、绝缘配合和串联间隙距离等方面对±660 k V直流输电线路避雷器的关键参数进行了设计计算和试验验证,成功研制了±660 k V直流输电线路避雷器,并设计了线路避雷器的支架支撑式安装方式。研究结果表明:线路避雷器的额定电压应为±800 k V,直流参考电压应≥800k V,标称放电电流应为30 k A,雷电冲击残压应≤1 583 k V,波形为1.2/50μs的正极性雷电冲击50%放电电压应≤2 600 k V,串联间隙距离应为(1 900±100)mm,2 ms方波通流容量应为2 k A。研制的±660 k V直流输电线路避雷器已在±660 k V银川—山东直流输电线路(简称银东线)挂网应用,积累了±660 k V直流输电线路避雷器的挂网运行经验,为大规模批量应用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