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群己关系与乡村社会治理——基于《吕氏乡约》的文本阐释 被引量:4
1
作者 郭占锋 王懿凡 张森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7-69,共13页
《吕氏乡约》是北宋理学家吕大钧在蓝田推行的乡民自治公约,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它秉承儒家理念,将道德教化践行在具体的乡村治理过程中。本文通过对《吕氏乡约》的文本分析,从群己关系出发,抽象地剥离出乡村社会中的群体与个... 《吕氏乡约》是北宋理学家吕大钧在蓝田推行的乡民自治公约,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它秉承儒家理念,将道德教化践行在具体的乡村治理过程中。本文通过对《吕氏乡约》的文本分析,从群己关系出发,抽象地剥离出乡村社会中的群体与个体,发现群体是乡村自治的基础,个体是德治施行的对象。群体以"德"自治,个体以"己"德治,最终实现对群体关系的调和以及对个体行为的规训,并使得治理功能相互叠加且相互强化,最终形成了群己的有机融合,实现理想的乡村自治。在当前乡村振兴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重新反思传统乡村社会治理中的群己关系及其治理逻辑,对有效推进"三治融合"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己关系 《吕氏乡约》乡村治理 三治融合
下载PDF
社会侵蚀与乡土重建:论费孝通“乡土复员”思想 被引量:3
2
作者 郭占锋 蒋晓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7-66,共10页
“损蚀”本是一个物理性的概念,费孝通先生为其赋予了社会属性,认为“乡土损蚀”也是一种“社会损蚀”抑或“社会侵蚀”。民国时期,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乡村出现了乡土社会的侵蚀,直接造成乡村中人员的离乡与财富的流失,而返回... “损蚀”本是一个物理性的概念,费孝通先生为其赋予了社会属性,认为“乡土损蚀”也是一种“社会损蚀”抑或“社会侵蚀”。民国时期,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乡村出现了乡土社会的侵蚀,直接造成乡村中人员的离乡与财富的流失,而返回的却是高利贷和地租的盘剥,这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由此带来农工混合经济瓦解、城乡关系相克、双轨政治体系僵化、文化位育功能弱化等问题。基于“侵蚀-重建”的分析框架,费孝通建构了加强土地根基变革、发展新型乡土工业、促进技术知识下乡、组建农民合作组织等反侵蚀方案,并且阐明了这些方案之间的内在涵义与逻辑关联。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思考费孝通先生的“乡土复员论”有重要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侵蚀 城乡关系 乡村重建 “乡土复员”
下载PDF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基于组织化的小农户与具有社会基础的现代农业 被引量:104
3
作者 陈航英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19,155,共11页
基于中国农民群体分化的现状,本文认为,现阶段能被纳入小农户范畴的只有小纯农户、农业兼业户和非农兼业户。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尽管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之间呈现出相容性的一面,但两者更多表现的是互斥性的关系。而这一状况导源于... 基于中国农民群体分化的现状,本文认为,现阶段能被纳入小农户范畴的只有小纯农户、农业兼业户和非农兼业户。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尽管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之间呈现出相容性的一面,但两者更多表现的是互斥性的关系。而这一状况导源于农村改革以来小农户的去组织化。现有衔接路径虽意在组织和带动小农户发展,但由于其发展路径和模式没有有效组织小农户且脱离中国农村社会基础,因而没有发挥作用。有鉴于此,本文认为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一方面在于构建新村庄集体组织、发展集体经济以实现小农户的内生性组织化,另一方面在于反思美国式现代农业模式,走一条立足于中国农村社会基础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农户 现代农业 有机衔接 组织化 社会基础
下载PDF
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满意度实证研究——基于内部社会资本分析视角 被引量:7
4
作者 崔彩贤 边丽瑾 赵晓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2-51,共10页
基于对3个省的3个县市区253家合作社的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和二元Logistic分析法实证研究合作社社员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内部社会资本由内部信任、内部规范和社会网络等3个因子构成。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内... 基于对3个省的3个县市区253家合作社的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和二元Logistic分析法实证研究合作社社员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内部社会资本由内部信任、内部规范和社会网络等3个因子构成。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内部信任、内部规范这两个测量变量与社员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而社会规范与社员满意度之间呈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组织认同能够提高社员对合作社的满意度,且加入合作社时间越短的社员对合作社的满意度越高。此外,还通过剔除不显著变量和增加变量的方法对社员满意度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证明研究结论具有高度的稳健性。据此提出建立健全信用合作管理制度、加强合作社的社会整合功能、发挥合作社示范作用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合作社 内部社会资本 信用合作 组织认同
下载PDF
从认识社会到改造社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行动转向——基于“清河实验”的思考 被引量:4
5
作者 郭占锋 郭悦悦 《中国农业教育》 2021年第6期21-34,共14页
中国比较有影响的高校服务乡村社会的历史实践可以追溯到1930年燕京大学的“清河实验”。从进入社区开始调查起,“清河实验”历时九年,从认识乡村社会到改造乡村社会,并以组织建设为切入点,从经济、教育、卫生三个维度实施改造工作。“... 中国比较有影响的高校服务乡村社会的历史实践可以追溯到1930年燕京大学的“清河实验”。从进入社区开始调查起,“清河实验”历时九年,从认识乡村社会到改造乡村社会,并以组织建设为切入点,从经济、教育、卫生三个维度实施改造工作。“清河实验”的主要经验为:开展社会调查,认识社会先于实践服务;加强组织建设,构建村庄常规运行体系;链接高校资源,嵌入乡村社会网络。以古鉴今,在当下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在行动层面要把握先“认识”后“改造”的总体路径;注重不同学科优势叠加;并兼顾培养和培育“三农人才”,从而建立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为新时代校地合作提供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河实验 认识社会 改造社会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基于嵌入性视角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张建雷 席莹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5-126,共12页
制度环境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稳定的制度保障和政策资源,并不断形塑其组织的合法性。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搜寻政策、信息以及生产要素等资源提供了丰富的社会资本。地方性产业文化塑造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的... 制度环境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稳定的制度保障和政策资源,并不断形塑其组织的合法性。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搜寻政策、信息以及生产要素等资源提供了丰富的社会资本。地方性产业文化塑造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的发展理念,奠定了其发展转型的基本方向。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规模化的扩展,小农户不断被纳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销一体化的发展方式之中,进而形成了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中心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对于当前我国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三农”问题
下载PDF
关系化用工:农业规模经营的社会基础 被引量:7
7
作者 孙新华 吴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0-97,共8页
农业规模经营是中国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关键议题。农业规模经营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用工效益的差异,从而使一些规模农业经营主体陷入困境。采用嵌入性视角探讨农业规模经营中用工模式嵌入社会关系的逻辑及其影响。研究发现,农业规模... 农业规模经营是中国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关键议题。农业规模经营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用工效益的差异,从而使一些规模农业经营主体陷入困境。采用嵌入性视角探讨农业规模经营中用工模式嵌入社会关系的逻辑及其影响。研究发现,农业规模经营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化用工无法有效解决农业规模经营中的劳动监督问题。而将市场规则嵌入关系规则的关系化用工使得雇佣双方产生了利他倾向,进而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工人内在的劳动积极性,从而使农业规模经营主体摆脱经营失败困境。关系化用工的实现依赖于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在用工选择、生产管理和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社会关系的积极作用,但社会关系范围和程度都是有限度的。因此,农业规模经营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处理好经济关系,而且需要处理好社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规模经营 市场化用工 关系化用工 社会基础
下载PDF
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多向性及其启示——基于世界农业发展历史的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孙新华 刘秋文 周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8-86,共9页
主流理论认为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方向不是规模经营主体替代小农户,就是小农户完全排斥规模经营主体。这种单向论都是将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得出的结论普世化的结果,缺乏扎实的经验支撑。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方向具... 主流理论认为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方向不是规模经营主体替代小农户,就是小农户完全排斥规模经营主体。这种单向论都是将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得出的结论普世化的结果,缺乏扎实的经验支撑。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方向具有多向性,即小农户、中等规模经营主体和大规模经营主体将长期并存,并形成了大规模经营主体主导、中等规模经营主体主导和小农户主导三种农业经营结构。这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意义在于,我国更可能形成占主导地位的小农户与中等规模经营主体和大规模经营主体长期并存发展的局面,三类农业经营主体的相互关系将构成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经营主体 小农户 中等规模经营主体 大规模经营主体
下载PDF
行政下乡与自治下沉:国家政权建设的新趋势 被引量:60
9
作者 赵晓峰 魏程琳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0-116,171,共8页
国家政权建设的关键是发展基础权力,处理好与地方自治单位的关系。现阶段行政下乡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村级组织的行政化色彩加强,成为乡镇政府的派出机构;另一方面惠农政策进村入户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增强了农民对国家的认同感... 国家政权建设的关键是发展基础权力,处理好与地方自治单位的关系。现阶段行政下乡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村级组织的行政化色彩加强,成为乡镇政府的派出机构;另一方面惠农政策进村入户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增强了农民对国家的认同感。但是,农村基层行政效率总体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自治单位从行政村向自然村下沉,激活了村庄社会积累的内生性资源,使得以自然村为边界的社区社会组织兴起,为农民提供了平等参与和民主协商公共事务的空间。这意味着后税费时代国家政权建设不是要完全打碎地方自治单位使国家权力直面农民家庭,而是应重视农村基层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社区自治能力的提升,增强国家通过社会获得权力的能力,构建社会自治协同提升基层行政效力的体制机制,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下乡 自治下沉 国家政权建设 国家基础权力 社会自治
下载PDF
从经济精英到治理精英:农村妇女参与村庄治理的路径 被引量:32
10
作者 海莉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8-56,共9页
乡村振兴必须发挥妇女的主体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受父权文化的影响,农村妇女通常在社会和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通过对陕南两县8名农村女性经济精英进入村庄权力中心、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进行考察,在“资源-文化”视角下分析她们如何从... 乡村振兴必须发挥妇女的主体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受父权文化的影响,农村妇女通常在社会和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通过对陕南两县8名农村女性经济精英进入村庄权力中心、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进行考察,在“资源-文化”视角下分析她们如何从经济精英转变为治理精英并探讨其参与村庄治理的意义。结果发现:经济地位的提高是引导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冲破传统性别文化束缚、改善不平等性别权力结构的关键。农村女性经济精英凭借自身的能力和性别优势在村庄治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从而推动乡村善治,助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妇女 经济精英 治理精英 乡村治理 性别权力关系
下载PDF
接力式进城:代际支持与农民城镇化的成本分担机制研究——基于皖东溪水镇的调查 被引量:36
11
作者 张建雷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20,共11页
文章基于对农民家庭进城购房行为的考察,分析了农民城镇化的实践过程及其成本分担机制,以此揭示"人的城镇化"在实践中的具体涵义和实现机制。研究发现,在当前农民家庭的城镇化进程中,虽然大量农村劳动力仍需要周期性地在城乡... 文章基于对农民家庭进城购房行为的考察,分析了农民城镇化的实践过程及其成本分担机制,以此揭示"人的城镇化"在实践中的具体涵义和实现机制。研究发现,在当前农民家庭的城镇化进程中,虽然大量农村劳动力仍需要周期性地在城乡之间往返流动,农民家庭的城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但是,农民家庭城镇化的这种不稳定状态更多是一种过渡形态,是当前农民家庭"接力式进城"的动态过程特征的体现。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农民家庭中的代际支持机制稳定地支撑了其城镇化进程的展开,代际支持成为农民城镇化成本的基本分担机制。得益于此,农民家庭在城乡之间进退有序,往返自由,逐步实现其城镇化目标。由此,也形塑了我国农民城镇化的独特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力式进城 代际支持 城镇化 成本分担机制
下载PDF
中国的农业转型——基于农村四十年发展历程的思考 被引量:20
12
作者 陈航英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9-78,共10页
中国农业正在经历快速的转型,就小农生产何去何从、中国农业将会走向何方等问题学界仍存有较大争议。有鉴于此,本文力图在当下中国农业转型问题的讨论中引入一个历史的维度。基于农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重点从农地制度的演变、农民群体... 中国农业正在经历快速的转型,就小农生产何去何从、中国农业将会走向何方等问题学界仍存有较大争议。有鉴于此,本文力图在当下中国农业转型问题的讨论中引入一个历史的维度。基于农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重点从农地制度的演变、农民群体的分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兴起等三个方面梳理中国农业转型的具体历程。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农地制度一直是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和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两个矛盾面向之间演变发展。“三权”分置政策的出台调和了上述矛盾,但其结果是农地出现被部分商品化的倾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小农生产所具有的保护作用不断被弱化。第二,日益深化的商品化进程,不断冲击农户的兼业模式,在边缘化大部分农户家庭农业生产的同时,推动着一个中农群体的产生;同时,又不断分化农民群体,使得大农与小农的分化趋势愈发明显。第三,在农业产业化战略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兴起,但他们并没有带动和组织小农生产发展,反而是全方位地排挤和吸附小农户。上述三方面的变化正推动着中国农业生产从小农农业经营体系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转变,而这一转变对小农户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应当引起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转型 农地政策 商品化 农民分化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下载PDF
家庭农场发展的多重动力机制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建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4-40,共7页
基于政府、市场和农民家庭的综合分析视角,考察了家庭农场兴起的过程,系统揭示了家庭农场发展的多重动力机制。研究发现:政府推动农业规模经营的政策实践及市场化条件下农业规模效益的增长,构成为家庭农场发展的两个重要外部动力。但家... 基于政府、市场和农民家庭的综合分析视角,考察了家庭农场兴起的过程,系统揭示了家庭农场发展的多重动力机制。研究发现:政府推动农业规模经营的政策实践及市场化条件下农业规模效益的增长,构成为家庭农场发展的两个重要外部动力。但家庭农场的兴起和发展更是农民家庭借助政府和市场等外部条件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其家庭劳动力的配置方式,从而最大化家庭收入以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家庭消费需求的结果。农民家庭构成为家庭农场发展的内在动力。家庭农场是农民家庭同政府和市场"互构"的结果,这也充分显示出了农民家庭经济组织的发展活力和发展前景,形塑了我国小规模农业的独特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农场 动力机制 农业规模经营 农民家庭
下载PDF
服务权能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政权建设的基本逻辑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晓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共8页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的国家政权建设不能仅从发展基础权力的视角去阐释,更需要从提升服务权能的视角加以理解。服务权能既包括服务权的争夺与集中、服务权的配置与优化,还包括服务能力的提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与理...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的国家政权建设不能仅从发展基础权力的视角去阐释,更需要从提升服务权能的视角加以理解。服务权能既包括服务权的争夺与集中、服务权的配置与优化,还包括服务能力的提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将获取为民服务权作为政权建设的逻辑起点。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党领导的政权建设将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力从宗族收归国家,实现了服务权的集中,建立起全能主义政治模式,主要依靠体制性力量为农民提供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始优化配置服务权,培育发展各类服务主体,适时调处政府与各类服务主体的关系,持续提升间接为农民提供不同类型服务的能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及美好生活需要。服务权能视角的国家政权建设符合儒家大同的政治理念、历史传统、中国人期待的权力形象及中国发展的客观实际,有助于深化对政权建设本土化实现路径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政权建设 基础权力 服务权能 服务权 服务能力
下载PDF
服务型集体经济的内涵与组织基础 被引量:22
15
作者 孙新华 赵祖远 王宁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8-77,共10页
乡村产业兴旺背景下,随着农村各类产业的发展和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增强,我国发展服务型集体经济的空间越来越大。基于典型案例,本文探讨了服务型集体经济的内涵和组织基础。研究发现,服务型集体经济是村社组织主要利用自身的组织资源,通... 乡村产业兴旺背景下,随着农村各类产业的发展和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增强,我国发展服务型集体经济的空间越来越大。基于典型案例,本文探讨了服务型集体经济的内涵和组织基础。研究发现,服务型集体经济是村社组织主要利用自身的组织资源,通过为农民和各类市场主体提供生产性服务促进双方合作共赢,并从中分享合作收益的一种新型集体经济。在农村各类产业发展过程中,小农户与各类市场主体的对接普遍面临着交易成本问题、社会嵌入困境和利益分配难题等组织困境。“政社合一”的村社组织在化解这些组织困境中具有独特的组织优势、协调优势和制度优势,从而构成了服务型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基础。不同于经营型集体经济主要借助资产经营发展集体经济,服务型集体经济主要依赖于村社组织的组织资源发展集体经济,这既能够壮大集体经济,又可以提升村社组织的服务能力和组织能力。因此,对于绝大多数缺乏经营性资产和经营能力的普通村庄来说,服务型集体经济在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目标上都有更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经济 村社组织 生产性服务 组织困境 组织基础
下载PDF
“三权”分置中的地权整合与土地集中利用——以皖南河镇为例 被引量:20
16
作者 孙新华 柳泽凡 周佩萱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2,共11页
土地细碎化背景下,土地的集中利用是"三权"分置的重要目标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地权诉求的焦点。针对既有研究过于强调"三权"的"分置",忽视了"三权"的"整合",尤其是土地所有权在土地... 土地细碎化背景下,土地的集中利用是"三权"分置的重要目标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地权诉求的焦点。针对既有研究过于强调"三权"的"分置",忽视了"三权"的"整合",尤其是土地所有权在土地集中利用中的整合功能,以皖南河镇的实践为个案,探讨了"三权"分置中的地权整合对土地集中利用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发现,以地块合并为核心的土地整理和以村社组织为中介的土地流转构成了土地集中利用的两个关键环节,而"三权"分置中的地权整合则是以上两个环节得以实现的产权基础。概言之,土地集中利用需要通过土地所有权对分散占有的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加以整合。具体而言,在保障现有承包户土地承包权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基础上,农民集体在法律政策范围内通过民主协商适当加强土地所有权,用以改变承包户与细碎地块的对应关系,实现承包户与连片土地的对应关系,并将连片土地的经营权流转给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因此,中国细碎土地的集中利用中不仅需要"三权"之间实现"分置",而且需要"三权"内部的整合。皖南河镇的实践不仅有助于我们反思既有产权理论并进一步认识中国土地集体所有制所具有的制度优势,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化理解"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权”分置 土地产权 土地整合 土地细碎化 土地利用
下载PDF
家庭经营的弹性结构与渐进的中国农业现代化实践 被引量:14
17
作者 赵晓峰 孙新华 张建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3-92,共10页
现有农业现代化研究强调农地规模经营指标,将农民视为被动的主体,忽视小农户的发展权益,倾向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推动农地集中和规模经营。实际上,农民是以制度变迁中能动主体的身份参与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现有农业现代化研究强调农地规模经营指标,将农民视为被动的主体,忽视小农户的发展权益,倾向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推动农地集中和规模经营。实际上,农民是以制度变迁中能动主体的身份参与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他们根据资源禀赋灵活选择家庭劳动力配置模式和家计安排模式,这使农业家庭经营呈现出丰富的实践内涵,形成一种弹性的发展型结构。受这种弹性的家庭经营影响,一种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社会化服务为保障”的统分结合的渐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实践模式正在加速形成。适度的土地集中和规模经营速度与有序推进的服务规模化水平,使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能够兼顾小农户的发展权益,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成果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经营 小农户 弹性结构 农业现代化 服务规模化
下载PDF
合作社信用合作资金规模扩增与放贷风险防控机制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赵晓峰 海莉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9-67,共9页
合作社信用合作的生长既需要考察信用合作资金规模的扩增逻辑,也需要考察放贷资金的安全运作机制。借鉴新经济社会学的嵌入性理论可以发现,村社嵌入是合作社信用合作发展的基本特征。合作社信用合作嵌入村社,能够从村庄社区汲取多元的... 合作社信用合作的生长既需要考察信用合作资金规模的扩增逻辑,也需要考察放贷资金的安全运作机制。借鉴新经济社会学的嵌入性理论可以发现,村社嵌入是合作社信用合作发展的基本特征。合作社信用合作嵌入村社,能够从村庄社区汲取多元的社会资源,从信用合作资金规模扩增的角度看,在乡村能人的推动下关键群体共同出资分摊了合作的初始成本,合作业务网络的构建推动着核心社员群体的形成,为信用合作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组织声誉在地域社会的口碑效益为合作社持续扩增社员规模和拓展资金来源创造了机会;从信用合作放贷资金风险防控的角度看,合作社设置的贷款额度与社员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相匹配,对放贷对象的筛选利用了村庄社区中“面子货币”的运作机理,并逐步培养了社员依规还贷的自觉意识,这都有助于合作社健全合作金融制度,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社嵌入 资源吸纳 农民合作社 信用合作 合作金融
下载PDF
从“悬浮型”政权到“下沉型”政权——精准扶贫对基层治理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郭占锋 李琳 张坤 《中国农村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83-101,共19页
结合对陕南地区的田野调查,通过对精准扶贫介入的基层社区治理现状的分析发现,基层政权由税费改革时期的'悬浮型'转向精准扶贫的'下沉型',并不断深入到农民日常生活中,使农民与国家的关系更加紧密。精准扶贫实施以来,... 结合对陕南地区的田野调查,通过对精准扶贫介入的基层社区治理现状的分析发现,基层政权由税费改革时期的'悬浮型'转向精准扶贫的'下沉型',并不断深入到农民日常生活中,使农民与国家的关系更加紧密。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国家权力逐渐下沉,贫困人口得到有效管理和帮扶,农民对国家的认同进一步提升;村干部作为精准扶贫实践场域的本土实践者,在执行政令与下达资源的过程中,其'代理人'的角色开始增强。但是扶贫资源配置不均衡,非贫困群体遭遇'排斥',村庄传统文化遭到冲击,原生关系逐渐解体,导致基层社区治理遭遇困境。因此,在'下沉型'政权体制的转型背景下,基层社区治理中应注重多元主体参与,促进资源的均衡配置,维系村落共同体的团结形态,最终实现基层的良性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基层治理 “悬浮型” “下沉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