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高校电镜实验室的“四心”管理——细心、耐心、责任心、爱心管理 被引量:2
1
作者 郭付振 何晓华 张国云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5年第1期71-73,共3页
针对高校电镜室管理,提出将"四心——细心、耐心、责任心、爱心"管理理论应用到高校电镜实验室管理过程中。通过将这一理念应用于实践,改善了实验人员与管理者的人际关系,提高了实验室的运行效率,使整个实验室成为一个融洽、... 针对高校电镜室管理,提出将"四心——细心、耐心、责任心、爱心"管理理论应用到高校电镜实验室管理过程中。通过将这一理念应用于实践,改善了实验人员与管理者的人际关系,提高了实验室的运行效率,使整个实验室成为一个融洽、和谐、协调的整体,实现了高效、良性的运转。为高校研究型实验室管理人员改善实验室管理方式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实验室管理 电镜实验室 实践
下载PDF
2013年鄂西北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结构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樊玉 薛楠 +2 位作者 李高宝 李强 王保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739-1745,共7页
为了解鄂西北地区小麦条锈菌群体的毒性组成及多态性分布,对2013年分离自鄂西北冬繁区的109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了毒性结构分析。结果发现,鄂西北小麦条锈菌毒性结构复杂,109份标样共鉴定出13个已知的生理小种,其中CYR 33及CYR 32出现... 为了解鄂西北地区小麦条锈菌群体的毒性组成及多态性分布,对2013年分离自鄂西北冬繁区的109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了毒性结构分析。结果发现,鄂西北小麦条锈菌毒性结构复杂,109份标样共鉴定出13个已知的生理小种,其中CYR 33及CYR 32出现频率分别为44.95%和38.53%,为当地优势生理小种;其余11个生理小种频率均低于3%;致病型以Hybrid 46和水源11致病类群为主。鄂西北小麦条锈菌毒性多样性水平具有显著差异,在物种水平上,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68.42%,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4,香农信息指数为0.24;在群体水平上,丹江口、枣阳点小麦条锈菌的毒性多样性水平最高,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57.89%;荆州、潜江点的毒性多样性水平最低,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5.26%。被测菌的毒性相似系数在0.94~1.00之间。相似系数阈值在0.95时,12个群体可被分为3个较大的毒性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生理小种 毒性多态性 毒性聚类分析
下载PDF
2011年西藏地区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群体结构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佼佼 兰永红 +6 位作者 夏滔 李强 胡小平 杨敏娜 彭岳林 康振生 王保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73-976,共4页
为了解西藏地区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群体结构,2011年对采自西藏地区的130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鉴定并进行了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西藏地区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复杂,小种类型丰富;共监测到26个小种(类型),分别是CYR17、CYR18、CYR19、CY... 为了解西藏地区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群体结构,2011年对采自西藏地区的130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鉴定并进行了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西藏地区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复杂,小种类型丰富;共监测到26个小种(类型),分别是CYR17、CYR18、CYR19、CYR20、CYR26、Lov10-2、Lov10-3、Lov10-14、Lov10-15、Lov13-4、CYR31、CYR32、HY-6、HY-13、CYR33、Su11-1、Su11-2、Su11-3、Su11-4、Su11-5、Su11-6、Su11-8、Su11-10、Su11-25、Su11-35、Su11-45。其中,CYR32频率最高,达到31.54%;其次为CYR33,频率为28.46%;跟随其后的Su11-1和Su11-4频率均为6.15%。这4个小种为西藏地区优势小种,是当前西藏地区抗条锈病育种的主要考虑对象。其他小种(类型)频率均低于5%。毒力频率分析表明,Yr1、Yr3、Yr6、Yr9、YrA等抗性基因在西藏地区已经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菌 生理小种 西藏 群体结构
下载PDF
关中麦田产壳玉米秸秆密度与小麦赤霉病穗率的关系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平平 宋金东 +4 位作者 冯小军 商鸿生 杨家荣 宋梁栋 胡小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22-1028,共7页
为了准确预测关中地区小麦赤霉病的病穗率,采用田间模拟试验和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麦田产壳玉米秸秆密度与穗表赤霉菌孢子数的关系模型y=1.115+2.506x,并在实验室前期关中小麦赤霉病病穗率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麦田产... 为了准确预测关中地区小麦赤霉病的病穗率,采用田间模拟试验和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麦田产壳玉米秸秆密度与穗表赤霉菌孢子数的关系模型y=1.115+2.506x,并在实验室前期关中小麦赤霉病病穗率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麦田产壳玉米秸秆密度的小麦赤霉病预测模型。预测模型中产壳玉米秸秆密度参数的灵敏度变化范围为0.09~0.13,为中等灵敏参数。利用2014年关中15个代表县以及杨凌1986-1992年的实测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了评价,该模型的预测准确度在75%以上。综合来看,此预测模型使用简单,预测准确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玉米 产壳秸秆密度 病穗率
下载PDF
陇南不同区域内两个小麦品种上条锈菌群体的毒性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王付平 詹刚明 +3 位作者 魏国荣 黄丽丽 康振生 韩青梅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46-1152,共7页
为了解陇南越夏区内小麦品种铭贤169和小偃22上条锈菌的毒性组成及遗传多样性,利用19个中国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对陇南4个越夏区内两个小麦品种上采集分离的236个单孢菌系进行毒性分析。结果表明,陇南越夏区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结构复杂,... 为了解陇南越夏区内小麦品种铭贤169和小偃22上条锈菌的毒性组成及遗传多样性,利用19个中国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对陇南4个越夏区内两个小麦品种上采集分离的236个单孢菌系进行毒性分析。结果表明,陇南越夏区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结构复杂,不同区域间毒性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在236个菌系中,198个被鉴定为13个已知小种(致病型),其中CYR32和CYR33为优势小种,频率分别高达30.51%和29.24%;其他11个小种(致病型)主要是水源11类群和Hybirde 46类群,频率较低,不足5%。另外38个菌系是能稳定侵染贵农22的新菌系,可归为两类,分别具有CYR32和CYR33致病特点,频率分别为7.20%和8.90%。所以当前抗病育种应以CYR32和CYR33为主,兼顾水源11、Hybirde 46、V26等其他致病类群。在铭贤169上,条锈菌群体毒性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香农信息指数分别为0.20和0.33,在小偃22上分别为0.17和0.28,说明铭贤169上的条锈菌群体毒性多样性高于小偃22,这种差异可能是寄主的定向选择作用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小种 毒性结构分析 毒性多样性
下载PDF
中国小麦条锈菌当前主要流行小种毒性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袁凤平 魏国荣 +6 位作者 詹刚明 姚石 陈伟 曾庆东 黄丽丽 康振生 韩德俊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77-1582,共6页
为了给小麦抗病基因的合理布局和开展预见性抗病育种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已知抗条锈病基因的单基因系,在苗期和成株期分别接种我国当前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CYR32、CYR33和V26,同时结合甘肃天水田间的抗病鉴定,最终明确了这3个流行小种在单... 为了给小麦抗病基因的合理布局和开展预见性抗病育种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已知抗条锈病基因的单基因系,在苗期和成株期分别接种我国当前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CYR32、CYR33和V26,同时结合甘肃天水田间的抗病鉴定,最终明确了这3个流行小种在单基因系上的毒性谱。结果发现这三个小种的毒性谱都很宽并且相互交叉,结合起来使得国际上目前创制的单基因系材料只有Yr5和Yr15在所有鉴定中都呈现高抗反应,YrExp2和YrTr1在成株期具有使用价值,这些抗病基因应在今后的抗条锈病育种中加大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锈病 流行小种 单基因系 毒性谱
下载PDF
大丽轮枝菌致病力与寄主棉苗落叶的相关性 被引量:3
7
作者 冯自力 李志芳 +5 位作者 朱荷琴 赵丽红 师勇强 王玲飞 刘义杰 杨家荣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5-91,共7页
以棉花黄萎病菌强致病力菌株Vd084、Vd082和弱致病力菌株Vd001为供试菌株,以耐病品种中棉所35和感病品种冀棉11为鉴别寄主,采用蛭石沙土无底纸钵定量蘸菌液体法,首先明确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与落叶间的关系,然后采用大丽轮枝菌落叶... 以棉花黄萎病菌强致病力菌株Vd084、Vd082和弱致病力菌株Vd001为供试菌株,以耐病品种中棉所35和感病品种冀棉11为鉴别寄主,采用蛭石沙土无底纸钵定量蘸菌液体法,首先明确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与落叶间的关系,然后采用大丽轮枝菌落叶型菌株特异引物D-1/D-2和非落叶型菌株特异引物ND-1/ND2对供试菌株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1×10^7mL-1的常规接种量下,3个菌株均能导致棉苗出现落叶;与弱致病力菌株相比,强致病力菌株出现落叶的时间早3d,且落叶株率高。在接种量为1×10^5~1×10^7mL-1,强致病力菌株的落叶株率显著高于弱致病力菌株,当接种量达到1×10^8mL-1时,强致病力菌株和弱致病力菌株间差异不明显。3个菌株在耐病品种上的落叶株率(28.8%)显著低于感病品种(37.7%)。分子检测表明,2个强致病力菌株Vd084和Vd082为落叶型菌株,弱致病力菌株Vd001为非落叶型菌株。结果显示,该2对引物检测出的非落叶型菌株Vd001在温室苗期人工接种条件下仍能导致棉苗落叶。可见,对于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的检测还需要建立更完善的方法,尤其是模拟大田间条件的检测方法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丽轮枝菌 落叶型棉花黄萎病 分子检测 生物测定
下载PDF
小偃6号高温抗条锈性表达的最佳条件 被引量:2
8
作者 安菲 陶飞 +3 位作者 王军娟 田玮 商鸿生 胡小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14-1319,共6页
小偃6号是一个具有全生育期高温抗条锈性的小麦品种。为了明确小偃6号高温抗条锈性表达的最佳条件,在16、18、20、22、24℃下,观察了其对条锈病的反应型、产孢期和产孢量等症状特征以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表明,在接种条锈菌后进行1... 小偃6号是一个具有全生育期高温抗条锈性的小麦品种。为了明确小偃6号高温抗条锈性表达的最佳条件,在16、18、20、22、24℃下,观察了其对条锈病的反应型、产孢期和产孢量等症状特征以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表明,在接种条锈菌后进行18~24℃高温处理,均可诱导小偃6号的抗条锈性表达,反应型降低,产孢期缩短,产孢量减少。小偃6号接种条锈菌后在花斑期转入20~24℃处理24h,与常温16℃处理相比,寄主均表现非亲和性反应。小偃6号小麦品种高温抗条锈性表达的最佳温度为20℃,最佳处理时间为24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偃6号 处理温度 处理时间 高温抗条锈性
下载PDF
麦长管蚜对小麦产量成分的影响与生态防控 被引量:3
9
作者 胡想顺 李靖文 +2 位作者 彭静凤 赵惠燕 刘同先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12期110-118,共9页
麦长管蚜(荻草谷网蚜)是中国北方麦田发生范围最广、小麦灌浆期常年需要化学防治的蚜虫种类。麦长管蚜种群田间时空发生发展动态受地理区域、气象因素、天敌、农事操作、农田生物多样性、以及小麦品种抗蚜特异性及生长发育阶段等多种因... 麦长管蚜(荻草谷网蚜)是中国北方麦田发生范围最广、小麦灌浆期常年需要化学防治的蚜虫种类。麦长管蚜种群田间时空发生发展动态受地理区域、气象因素、天敌、农事操作、农田生物多样性、以及小麦品种抗蚜特异性及生长发育阶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年份,麦长管蚜种群发展的时间动态是随春季小麦的生长发育和田间气温的回升,由拔节起身期的零星发生,到孕穗期的快速增长,抽穗后种群数量的急速增加,至灌浆中后期达到高峰,乳熟期急剧下降;空间分布型的动态变化则按随机-核心-聚集(嵌纹)-均匀-聚集(嵌纹)-消失的规律变动。小麦抽穗前受蚜虫为害主要影响穗粒数,但由于田间种群数量小,对产量影响不大;抽穗后蚜虫种群数量增加,主要影响千粒重。本研究提出了针对麦长管蚜的分段生态防控策略,依据麦蚜的为害特点、小麦发育阶段及品种抗/耐蚜特性制定动态防治指标,抽穗前生防为主,防治指标宜严,抽穗后化防为主,防治指标宜宽的建议。同时提出植保无人机结合人工智能自动寻查病虫害发生中心,实时“一喷三防”精准施药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长管蚜(荻草谷网蚜) 种群动态 空间分布型 危害 生态防控
原文传递
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的潜育越冬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孔新宇 马丽杰 +5 位作者 邹一萍 魏敏 李高社 鲁爱军 赵多长 胡小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41-1145,共5页
为系统了解小麦条锈菌在甘肃冬小麦种植区的越冬情况,2011-2013年采用冬前田间定点标记、冬后移栽至温室系统观察和条锈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等方法,分析了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陇南市礼县和平凉市庄浪县小麦条锈病的越冬株率和越冬菌... 为系统了解小麦条锈菌在甘肃冬小麦种植区的越冬情况,2011-2013年采用冬前田间定点标记、冬后移栽至温室系统观察和条锈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等方法,分析了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陇南市礼县和平凉市庄浪县小麦条锈病的越冬株率和越冬菌源量。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在天水、陇南和平凉地区均能顺利越冬,但三地间的越冬株率和越冬菌源量均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较直接观察法更为准确,可以用于小麦条锈菌的早期准确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潜育越冬 实时荧光定量PCR 分子流行学
下载PDF
番茄灰霉病生防细菌TD-7的鉴定、发酵条件优化及其防治效果 被引量:14
11
作者 赵新贝 王娟 +2 位作者 上官妮妮 刘红彦 马青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6-239,共14页
通过平板稀释分离法,从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抑菌活性良好的细菌TD-7。通过形态特征和16S 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并对其发酵滤液抑菌机... 通过平板稀释分离法,从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抑菌活性良好的细菌TD-7。通过形态特征和16S 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并对其发酵滤液抑菌机理、最优发酵条件、最优发酵培养液组分及防治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菌株TD-7发酵滤液对番茄灰霉菌孢子的萌发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菌丝生长抑制率在95%以上。皿内酶分泌试验发现,该菌可分泌几丁质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未检测到β-1,3-葡聚糖酶活性。发酵滤液抑菌活性最强的条件为在250 mL三角瓶中,将种子液按3%的体积比接种到50~75 mL培养液中,初始pH 8.0,温度32~36℃,转速200 r/min,发酵5 d。通过正交优化,得到最佳发酵培养液配方为玉米粉3%、蛋白胨1.5%、KH_2PO_4 0.05%。经摇床发酵条件及发酵培养液组分优化,菌株TD-7发酵滤液抑菌活性提高了26.39%。该菌的发酵液对温室盆栽及田间大棚中的番茄灰霉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0.61%和87.70%。滤液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菌株TD-7发酵滤液中活性物质具有较广的pH适应范围(pH4.0~9.0),在高温和紫外光照射下较稳定,有制成生物制剂应用于番茄灰霉病生物防治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葡萄孢 解淀粉芽胞杆菌 发酵条件优化 生物防治
下载PDF
大丽轮枝菌VdLac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曹亚松 王春生 +4 位作者 李海源 徐小鸿 商文静 杨家荣 胡小平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5-282,共8页
为探讨漆酶基因VdLac在大丽轮枝菌中的功能,克隆该基因并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和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对VdLac进行敲除和功能回复,获得敲除和互补突变体。以野生型JY为对照,对敲除突变体和互补突变体进行生物学功能测定。... 为探讨漆酶基因VdLac在大丽轮枝菌中的功能,克隆该基因并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和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对VdLac进行敲除和功能回复,获得敲除和互补突变体。以野生型JY为对照,对敲除突变体和互补突变体进行生物学功能测定。结果显示,VdLac基因全长1 978bp,cDNA序列全长1 713bp,编码570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VdLac基因缺失突变体(△VdLac)对硝化压力更敏感,其在CM培养基上仍可产生漆酶,但产生漆酶的能力降低;表明大丽轮枝菌漆酶基因VdLac不影响菌株的营养生长、产孢、致病力以及黑色素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丽轮枝菌 漆酶 基因敲除 黑色素 致病力
下载PDF
西藏林芝与内地小麦条锈菌分子群体遗传结构及菌源关系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丽杰 王雅婷 +9 位作者 鲁传强 王建锋 詹刚明 王保通 康振生 杨敏娜 彭岳林 刘太国 陈万权 胡小平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8-197,共10页
2009-2010年春季,先后从甘肃、四川、陕西和西藏四省的29个县(市)采集到1 391份小麦条锈病标样,繁殖获得961个菌株,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群体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甘肃天水、平凉和陇南,陕西宝鸡及汉中,四川阿坝和广元等地条锈菌的遗传多样... 2009-2010年春季,先后从甘肃、四川、陕西和西藏四省的29个县(市)采集到1 391份小麦条锈病标样,繁殖获得961个菌株,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群体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甘肃天水、平凉和陇南,陕西宝鸡及汉中,四川阿坝和广元等地条锈菌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而四川宜宾及凉山、西藏林芝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对较低。利用Arlequin软件中的AMOVA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部。内地各种群之间菌源交流频繁(Nm>4),西藏与内地菌源交流很少(Nm<1)。采用Structure及聚类分析表明,陕西宝鸡与甘肃平凉间,陕西汉中、甘肃陇南、甘肃天水及四川广元间,存在着频繁的菌源交流关系,四川宜宾和凉山与四川阿坝、陕西汉中和甘肃陇南间存在着菌源交流关系。而西藏与内地间几乎没有菌源交流。初步认为西藏林芝小麦条锈菌可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遗传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西藏 群体遗传结构
原文传递
西藏自治区小麦条锈病发生为害调查及其病原菌生理小种鉴定 被引量:1
14
作者 彭岳林 杨敏娜 +3 位作者 胡小平 李强 王保通 康振生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5-48,24,共5页
为摸清小麦条锈病在西藏自治区的发生情况,2009~2011年对该区的条锈病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小麦条锈病常年病害发生普遍率稳定在40%左右,但病害的发生受环境条件特别是降水量的影响较大,进一步验证了"西藏小麦条锈病的... 为摸清小麦条锈病在西藏自治区的发生情况,2009~2011年对该区的条锈病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小麦条锈病常年病害发生普遍率稳定在40%左右,但病害的发生受环境条件特别是降水量的影响较大,进一步验证了"西藏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是以本地菌源为主的"这一结论;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西藏与内地优势小种及类群基本一致。但是,西藏地区的菌系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发生为害 生理小种 西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