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几种植物源农药与化学农药混用对蚜虫的减量增效作用
1
作者 李伟佳 陈平强 +4 位作者 丁文伟 徐婉婷 张斌 吴华 马志卿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0,共8页
为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建立蚜虫绿色防治技术。本研究以苜蓿蚜Aphis craccivora Koch为供试昆虫,采用浸虫浸叶法测定了3种植物源农药和3种化学农药的联合杀虫活性,筛选出具有增效作用的组合及最佳配比,并进一步开展了田间药效评价。... 为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建立蚜虫绿色防治技术。本研究以苜蓿蚜Aphis craccivora Koch为供试昆虫,采用浸虫浸叶法测定了3种植物源农药和3种化学农药的联合杀虫活性,筛选出具有增效作用的组合及最佳配比,并进一步开展了田间药效评价。结果显示,0.3%苦参碱AS等6种农药均对苜蓿蚜具有良好的毒杀活性;以单剂的致死中浓度按比例混合,筛选出4组混用增效组合,其中苦参碱与氟啶虫胺腈7:3混用、苦参碱与吡虫啉6:4混用、苦参碱与啶虫脒7:3混用、川楝素与啶虫脒5:5混用,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24.72、139.84、135.82和123.61;在上述最佳配比下,0.3%苦参碱AS(835g/hm^(2))与22%氟啶虫胺腈SC混用(1.5 g/hm^(2))、0.3%苦参碱AS(590 g/hm^(2))与70%吡虫啉WDG混用(10 g/hm^(2))、0.3%楝素SL(500 g/hm^(2))和20%啶虫脒SP混用(3.6 g/hm^(2)),对苹果黄蚜Aphis citricola van der Goot药后7 d的防效分别达87.10%、87.07%和88.10%,与推荐剂量相比,混用组合中化学农药用量分别减少了98.75%、73.33%和97.00%,植物源农药分别减少了74.95%、82.30%和85.00%。可见,上述混用组合对蚜虫表现出良好的防效,且显著降低了化学农药的用量,为蚜虫的绿色防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源农药 化学农药 减量增效 苹果黄蚜 绿色防控
下载PDF
浅谈高校电镜实验室的“四心”管理——细心、耐心、责任心、爱心管理 被引量:2
2
作者 郭付振 何晓华 张国云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5年第1期71-73,共3页
针对高校电镜室管理,提出将"四心——细心、耐心、责任心、爱心"管理理论应用到高校电镜实验室管理过程中。通过将这一理念应用于实践,改善了实验人员与管理者的人际关系,提高了实验室的运行效率,使整个实验室成为一个融洽、... 针对高校电镜室管理,提出将"四心——细心、耐心、责任心、爱心"管理理论应用到高校电镜实验室管理过程中。通过将这一理念应用于实践,改善了实验人员与管理者的人际关系,提高了实验室的运行效率,使整个实验室成为一个融洽、和谐、协调的整体,实现了高效、良性的运转。为高校研究型实验室管理人员改善实验室管理方式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实验室管理 电镜实验室 实践
下载PDF
浅谈高校电镜实验室5S管理模式——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被引量:2
3
作者 何晓华 李可 +1 位作者 刘斌 郭付振 《高校实验室科学技术》 2019年第4期83-85,共3页
针对高等院校电镜实验室的管理,提出将源于日本的5S管理模式应用到高校电镜实验室管理中。这一管理模式的引入既可以培养实验人员的实验素养,也能提高高校电镜实验室的使用效率,为高校营造一个有序、规范、安全、高效的电镜实验平台。
关键词 高校 电镜实验室 5S管理模式
下载PDF
美洲斑潜蝇寄主植物生化抗性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成卫宁 李长青 +3 位作者 李修炼 李建军 刘世建 仵均祥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73-76,共4页
测定了美洲斑潜蝇3种寄主植物15个品种叶片中化学物质含量,应用偏相关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探讨了美洲斑潜蝇寄主植物生化抗性机制。结果表明,3种作物及其各自品种间叶片中可溶性糖、蛋白质和单宁含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美洲斑潜... 测定了美洲斑潜蝇3种寄主植物15个品种叶片中化学物质含量,应用偏相关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探讨了美洲斑潜蝇寄主植物生化抗性机制。结果表明,3种作物及其各自品种间叶片中可溶性糖、蛋白质和单宁含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美洲斑潜蝇对作物的选择性和抗生性与作物叶片中化学物质含量密切相关,其中蛋白质与抗性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可溶性糖,再次为单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斑潜蝇 寄主植物 生化抗性 抗性机制 可溶性糖 蛋白质 单宁 蔬菜害虫
下载PDF
99种植物提取物对玉米象的生物活性测定 被引量:7
5
作者 马志卿 张小泉 +2 位作者 李雪娇 何军 张兴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3-108,共6页
为发现新的植物源储粮害虫防控剂,以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为试虫,采用饲料混药法,对50科99种植物样品进行了室内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在0.013 g DW/g小麦的剂量处理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等24种植物提取物表现出较好的毒... 为发现新的植物源储粮害虫防控剂,以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为试虫,采用饲料混药法,对50科99种植物样品进行了室内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在0.013 g DW/g小麦的剂量处理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等24种植物提取物表现出较好的毒杀活性和种群抑制作用,15 d的死亡率或64 d的种群抑制率高于80%,其中栓翅卫矛(Euonymus phellomanus)、使君子(Quisqualis indica)、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和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的种群抑制率均高达100%;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百部、狼毒、使君子和栓翅卫矛等5种植物提取物对玉米象还具有一定的触杀作用。测定结果初步表明,天名精、使君子、百部、狼毒、射干、黄芩和栓翅卫矛等7种植物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源农药 玉米象 种群抑制作用 储粮害虫
下载PDF
麦红吸浆虫滞育发生和解除过程中保护酶活力动态 被引量:4
6
作者 成卫宁 王洪亮 +3 位作者 李怡萍 李建军 李修炼 仵均祥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764-1768,共5页
采用保护酶活性测试盒分别测定了麦红吸浆虫滞育前、滞育期及滞育解除后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3种保护酶的活力.结果表明:幼虫从老熟到进入滞育的初期,3种保护酶的活力均呈下降趋势.滞育年周期中,SOD... 采用保护酶活性测试盒分别测定了麦红吸浆虫滞育前、滞育期及滞育解除后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3种保护酶的活力.结果表明:幼虫从老熟到进入滞育的初期,3种保护酶的活力均呈下降趋势.滞育年周期中,SOD和CAT活力对环境温度的反应相同,即低温促进其活力升高,高温导致其活力下降;POD活力与环境温度和滞育发育有关;整个滞育期间,裸露幼虫和结茧幼虫3种保护酶的活力随季节变化趋势相同,但同期的裸露幼虫活力略高于结茧幼虫;不同滞育年限幼虫3种保护酶的活力差异不显著.滞育解除后,3种保护酶的活力均随生长发育进程逐渐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红吸浆虫 滞育 保护酶活力
下载PDF
陕西省中华蜜蜂形态分化与遗传多样性
7
作者 余肖 方冲伟 王敦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5-345,共11页
【目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是我国本土蜂种,也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传粉昆虫。陕西省作为养蜂大省,由南向北横跨三大气候带,自然环境区域差异大,蜜源植物种类丰富,各地均有养殖蜂的传统。开展中华蜜蜂地理种群形态和遗传多样性... 【目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是我国本土蜂种,也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传粉昆虫。陕西省作为养蜂大省,由南向北横跨三大气候带,自然环境区域差异大,蜜源植物种类丰富,各地均有养殖蜂的传统。开展中华蜜蜂地理种群形态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将为今后的利用与保护打下基础。【方法】对陕西省内20个样点共42群中华蜜蜂样本进行19个外部形态指标测定,并进行逐步判别分析以及聚类分析;对tRNA leu-COII,COI,ITS-1,ITS-2和18S rDNA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并基于核苷酸序列采用最大似然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陕西省内20个样点的中华蜜蜂蜂群在形态指标与tRNA leu-COII,COI,ITS-1,ITS-2和18S rDNA基因序列均存在分化。基于形态数据的逐步判别分析显示,位于大巴山区的白河、上竹与镇坪的中华蜜蜂聚为一群,黄龙的HL2,HL4,HL9和HL13蜂群聚为一群;而基于形态数据的聚类分析显示,陕北地区所采集的YWC1,SD1,TJW1,KYM1和KYM3蜂群聚为一支,大巴山地区的HX2,HX3,HX4,BH2,BH3和SZ1蜂群聚为一支;基于上述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榆林YWC1,SD1,TJW1,TJW2,TJW3,KYM1和KYM2蜂群聚为一支,黄龙的HL1,HL2,HL3,HL5,HL7,HL8,HL9,HL10,HL11,HL12和HL14蜂群聚为一支,关中地区与汉中的BY1,BY2,YX1,YX2,BJ1和BJ2蜂群聚为一支,安康的HX1,HX2,HX3,HX4,QJP1,BH1和BH3蜂群聚为一支。【结论】陕西省内中华蜜蜂具有较高的种群多样性,所采集的中华蜜蜂可分为陕北型、黄龙型以及大巴山型,同一地区的中华蜜蜂在形态指标与基因序列上具有更高的相似度,同时存在不同地区蜂群聚类到一起的情况,表明陕西省内中华蜜蜂面临种群混杂与多样性下降的风险,应当通过建立更多中华蜜蜂保种区等措施,加强对于省内中蜂地理种群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蜜蜂 地理种群 形态指标 种群分化 系统发育 陕西省
下载PDF
麦红吸浆虫滞育进程中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力及SmCOX1和SmCOX2的表达模式分析
8
作者 古丽旦·白山别克 黄启通 +1 位作者 李方向 成卫宁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2,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COX)酶活力及其亚基SmCOX1和SmCOX2的基因表达变化与其滞育发育的关系,为阐明麦红吸浆虫滞育的能量代谢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COX)酶活力及其亚基SmCOX1和SmCOX2的基因表达变化与其滞育发育的关系,为阐明麦红吸浆虫滞育的能量代谢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COX酶活力测试盒测定麦红吸浆虫自然滞育进程(滞育前、滞育、滞育后静息和滞育后发育)不同阶段幼虫中SmCOX活性;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SmCOX1和SmCOX2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采用qPCR技术检测SmCOX1和SmCOX2在麦红吸浆虫滞育进程中的表达模式。【结果】麦红吸浆虫幼虫中SmCOX活性在滞育阶段较滞育前显著降低,并在整个滞阶段维持较低水平,但在滞育后静息阶段显著升高,到滞育后发育阶段再次升高,显著高于滞育和滞育后静息阶段。克隆获得了开放阅读框长度分别为1536和660 bp的SmCOX1和SmCOX2(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PP466915和PP466916),两个基因碱基A+T含量超过75%,分别编码511和220个氨基酸,预测的蛋白分子量分别为57.70和25.76 kD。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SmCOX1和SmCOX2具有线粒体COX酶催化核心典型的氧化还原铜(CuA和CuB)辅基和含血红素的金属中心heme a和heme a3,与同为瘿蚊科(Cecidomyidae)的稻瘿蚊Orseolia oryzae同源蛋白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qPCR结果表明,SmCOX1和SmCOX2在麦红吸浆虫幼虫滞育进程中的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在滞育前和滞育后发育阶段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在滞育后静息期阶段的表达量,在滞育阶段的表达量最低,即变化趋势与SmCOX活性变化基本一致。【结论】麦红吸浆虫滞育进程中SmCOX活性和SmCOX1/2表达的降低与滞育阶段低水平的氧气消耗紧密相关,而其升高与滞育解除和滞育后发育阶段需要较多的能量供给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红吸浆虫 滞育 细胞色素C氧化酶 酶活力 基因表达
下载PDF
湖北小麦条锈病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9
作者 林嘉豪 户雪敏 +5 位作者 段维彤 杨俊杰 黄朝炎 黄卫利 李宇翔 胡小平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68,共8页
湖北省是我国小麦条锈菌的重要冬繁区之一,也是小麦条锈病由西北越夏区传播至华中小麦主产区的关键通道,加强对湖北省小麦条锈病的准确预测和科学防控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1995年-2023年的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结合滑动窗口法筛选出了... 湖北省是我国小麦条锈菌的重要冬繁区之一,也是小麦条锈病由西北越夏区传播至华中小麦主产区的关键通道,加强对湖北省小麦条锈病的准确预测和科学防控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1995年-2023年的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结合滑动窗口法筛选出了与湖北省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相关的因子,包括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最高气温、日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日照时数、日累积降水量,并以1995年-2020年的数据构建了条锈病发生面积的基于全子集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全子集回归模型1和2对1995年-2020年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回测准确度分别为88.7%和88.1%,对2021年-2023年的预测准确度分别为89.8%和95.2%;BP神经网络模型1和2对1995年-2020年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回测准确度分别为96.5%和95.8%,对2021年-2023年的预测准确度分别为91.6%和90.9%。因此,BP神经网络模型1是湖北省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的最佳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发生面积 全子集回归 BP神经网络算法
下载PDF
三种植物源农药对小贯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玉春 黄东亚 +1 位作者 谢奇 秦道正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3年第12期50-53,共4页
为筛选出一种对陕西茶区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onukiiMatsuda)有良好防效且对天敌蜘蛛影响小的植物源农药,并明确其经济有效的使用剂量,选用3种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植物源农药对小贯小绿叶蝉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0.6%苦... 为筛选出一种对陕西茶区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onukiiMatsuda)有良好防效且对天敌蜘蛛影响小的植物源农药,并明确其经济有效的使用剂量,选用3种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植物源农药对小贯小绿叶蝉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0.6%苦参碱水剂6.3g·hm-2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速效性及持效性均优于7.5%鱼藤酮乳油67.5g·hm-2和1.5%除虫菊素水乳剂27g·hm-2;进一步研究表明,0.6%苦参碱水剂在浓度为13.5和6.75g·hm-2时,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效与2.5%联苯菊酯微乳剂18.75g·hm-2的防效相当。因此,在田间使用0.6%苦参碱水剂的推荐剂量为6.75~13.5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植物源农药 小贯小绿叶蝉 防效
下载PDF
34种植物丙酮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初步筛选 被引量:9
11
作者 于志同 韩立荣 +2 位作者 吴华 冯俊涛 张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2-76,82,共6页
【目的】研究34种植物丙酮提取物的抑菌活性,为开发植物源杀菌剂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和活体组织法,测定了采自内蒙古、宁夏草原和荒漠地区34种植物丙酮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结果】在0.1g/mL质量浓度下,白沙蒿、黑沙... 【目的】研究34种植物丙酮提取物的抑菌活性,为开发植物源杀菌剂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和活体组织法,测定了采自内蒙古、宁夏草原和荒漠地区34种植物丙酮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结果】在0.1g/mL质量浓度下,白沙蒿、黑沙蒿、蓼子朴、地肤、中间锦鸡儿、黄芪、甘草、骆驼蓬、圆叶盐爪爪、雾冰藜、滨藜和大麻12个植物样品丙酮提取物对黄瓜炭疽病菌、黄瓜枯萎病菌、番茄灰霉病菌和番茄早疫病菌中的至少一种病原菌的抑制率大于70%;蓼子朴、黑沙蒿、柠条锦鸡儿、中间锦鸡儿、矮葱、乳浆大戟、沙打旺、甘草、虎尾草、猪毛菜和角蒿11种植物样品丙酮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的保护作用大于75%;而碱蓬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则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促进效果为55.56%。【结论】黑沙蒿、蓼子朴、中间锦鸡儿和甘草的抑菌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菌活性 番茄灰霉病菌 黑沙蒿 活性筛选 植物源杀菌剂
下载PDF
河西走廊地区棉蚜发生动态及植物源农药药效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胡迪 张宣 +2 位作者 罗进仓 南宏宇 李怡萍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8-45,共8页
【目的】研究棉蚜田间种群动态消长规律,筛选得到高效、低毒的植物源农药,为棉蚜的绿色防控和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7、2018年在甘肃省敦煌地区棉田采用田间人工调查方法调查虫情,选用以植物源农药0.5%藜芦碱可... 【目的】研究棉蚜田间种群动态消长规律,筛选得到高效、低毒的植物源农药,为棉蚜的绿色防控和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7、2018年在甘肃省敦煌地区棉田采用田间人工调查方法调查虫情,选用以植物源农药0.5%藜芦碱可溶液剂、0.5%苦参碱水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8%阿维菌素乳油等为主的10种不同类型的杀虫剂开展田间防治棉蚜药剂筛选试验。【结果】2017、2018年棉蚜种群的发生动态趋势基本一致,每年从5月上中旬棉蚜即迁入棉田持续为害至棉花收获前,有两个相同的高峰期,分别为6月上中旬和7月中下旬,但不同年份间发生程度存在差异,2017和2018年最高峰值三叶虫量分别为平均8 713.3和1 880.0头/百株,化学农药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持效性最好,药后14 d防效达90.22%,两种植物源农药0.3%印楝素乳油和0.5%苦参碱水剂防治效果较好,药后14 d的防效分别为84.41%和85.06%。【结论】河西走廊敦煌棉区棉蚜田间年发生动态有两个高峰期,棉蚜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为7月上旬;植物源农药0.3%印楝素乳油和0.5%苦参碱水剂可用于棉蚜的绿色防控药剂,也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蚜 发生动态 植物源农药 药剂筛选
下载PDF
不同寄主植物对小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引 冷春蒙 +2 位作者 胡迪 仵均祥 李怡萍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75-480,共6页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是世界范围内十字花科植物的头号害虫,试验在26℃、光照明暗比为16L∶8D、湿度为70%的条件下,以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秦甘70’‘秦甘80’‘绿球66’)、小青菜(Brassica chinensis L.)(‘上海四...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是世界范围内十字花科植物的头号害虫,试验在26℃、光照明暗比为16L∶8D、湿度为70%的条件下,以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秦甘70’‘秦甘80’‘绿球66’)、小青菜(Brassica chinensis L.)(‘上海四月慢’)、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L.var.botrytis)(‘荷兰83号’)和油菜(Brassica napus L.)(‘青杂7号’)6个不同品种4类十字花科蔬菜为食料,观察小菜蛾一个完整世代的不同生命参数,并分析取食不同十字花科寄主的小菜蛾生长发育状况及繁殖差异。结果表明:在6个不同品种4类十字花科中,取食‘荷兰83号’花椰菜的小菜蛾试验组幼虫历期、蛹历期、蛹质量、卵历期及全世代历期最短,其全世代存活率最高;取食‘上海4月慢’小青菜的小菜蛾试验组幼虫存活率、化蛹率、蛹羽化率、卵孵化率及全世代存活率最低,其成虫历期、卵历期及全世代历期为最长。在4类十字花科寄主中,小菜蛾的最适寄主植物为‘荷兰83号’花椰菜,最不适宜小菜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为‘上海四月慢’小青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菜蛾 寄主植物 生长发育 繁殖
下载PDF
五种寄主植物对甜菜夜蛾幼虫中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曾纪岚 孔祥东 +2 位作者 董梓慧 仵均祥 李怡萍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2-49,共8页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是重要的多食性、暴食性农业害虫之一。其寄主广泛,可危害禾谷类、甜菜、蔬菜、棉花等作物及杂草。昆虫中肠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在昆虫消化和生长发育中起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分别用辣椒、豇...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是重要的多食性、暴食性农业害虫之一。其寄主广泛,可危害禾谷类、甜菜、蔬菜、棉花等作物及杂草。昆虫中肠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在昆虫消化和生长发育中起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分别用辣椒、豇豆、玉米、甘蓝、反枝苋5种寄主植物饲喂甜菜夜蛾幼虫,利用酶专性底物分别测定了甜菜夜蛾幼虫中肠总蛋白酶活性、强碱性胰蛋白酶活性、弱碱性胰蛋白酶活性和胰凝乳蛋白酶活性。结果表明:甜菜夜蛾中肠总蛋白酶活性、强碱性胰蛋白酶活性、弱碱性胰蛋白酶活性以及胰凝乳蛋白酶活性在不同寄主植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取食反枝苋甜菜夜蛾各中肠蛋白酶活性均高,取食甘蓝的各中肠蛋白酶活性均低,而取食玉米、豇豆、辣椒居中且活性差异不显著。取食同一寄主植物(反枝苋或甘蓝)不同龄期甜菜夜蛾幼虫的中肠蛋白酶活性也各不相同,随着龄期的增加,各中肠蛋白酶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2龄幼虫的酶活性偏高,而5龄的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龄期的酶活性。本研究明确了不同寄主植物对甜菜夜蛾幼虫中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对明确甜菜夜蛾对寄主的适应性及对以中肠蛋白酶为靶标的害虫防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夜蛾 中肠 蛋白酶 活性 寄主植物
下载PDF
α-羟基-γ-丁内酯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植物病毒活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贺宏伟 徐丹 徐功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61-1269,共9页
为寻找具有高活性抗病毒化合物,开发绿色抗植物病毒剂,设计合成了21个α-羟基-γ-丁内酯类化合物,其结构经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以及高分辨质谱确认,并初步测定了它们对烟草花叶病毒(TMV)的钝化活性、保护活性和治疗活性。结果表明:该... 为寻找具有高活性抗病毒化合物,开发绿色抗植物病毒剂,设计合成了21个α-羟基-γ-丁内酯类化合物,其结构经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以及高分辨质谱确认,并初步测定了它们对烟草花叶病毒(TMV)的钝化活性、保护活性和治疗活性。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TMV活性,其中化合物8o表现出显著的钝化活性,其EC_(50)值为226.2μg/mL,优于对照药剂病毒唑(EC_(50)值308.4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产物 Γ-丁内酯 合成 抗植物病毒活性 烟草花叶病毒
下载PDF
食品生物技术课程思政的途径与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斌 何晓华 《中国食品工业》 2024年第10期148-150,共3页
在“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下,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细化。高等学校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内涵和要素,并以创新的思政教育方式呈现,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能力。基于此,本文以食品生物技术课程的思政教育为... 在“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下,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细化。高等学校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内涵和要素,并以创新的思政教育方式呈现,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能力。基于此,本文以食品生物技术课程的思政教育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该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性地提出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生物技术 课程思政 高等学校 食品专业
下载PDF
2022年-2023年基于物联网的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田静 王强 +2 位作者 周佳 黄卫利 胡小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0-275,共6页
2022年和2023年调查了安徽、江苏、湖北、河南和陕西共11个县(市)的小麦赤霉病实际发生情况,通过与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的预测结果相比较,评价了该系统的预测准确度。结果表明,2022年除江苏洪泽外,其余地区预测准确度平均为92.5%... 2022年和2023年调查了安徽、江苏、湖北、河南和陕西共11个县(市)的小麦赤霉病实际发生情况,通过与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的预测结果相比较,评价了该系统的预测准确度。结果表明,2022年除江苏洪泽外,其余地区预测准确度平均为92.5%;2023年除湖北南漳外,其余地区预测准确度平均为97.5%。2022年和2023年水稻-小麦轮作冬麦区预测准确度分别为100%和95%,玉米-小麦轮作冬麦区预测准确度分别为85%和100%,该系统在水稻-小麦和玉米-小麦轮作冬麦区的预测准确度分别97.5%和92.5%,系统运行稳定,可有效指导小麦赤霉病的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物联网 自动监测预警 准确度评价
下载PDF
黑蚱蝉胚胎发育和幼期形态变化
18
作者 周金瑞 魏琮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0-283,共1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黑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胚胎期的发育过程和共生菌在胚胎中的分布,确定若虫龄期数,明晰相关器官的形态发生过程以及若虫的形态变化(分化)与生境和寄主植物营养条件的相关性。【方法】通过野外采集和实验室人...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黑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胚胎期的发育过程和共生菌在胚胎中的分布,确定若虫龄期数,明晰相关器官的形态发生过程以及若虫的形态变化(分化)与生境和寄主植物营养条件的相关性。【方法】通过野外采集和实验室人工饲养获得黑蚱蝉各发育阶段样本,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胚胎的发育,测量、分析不同龄期若虫的形态变化。【结果】黑蚱蝉的卵为长条形,表面具网状纹饰,卵孔位于距后极约1/4处。在胚胎发育初期,共生细菌Candidatus Sulcia muelleri(Sulcia)和类酵母共生真菌(yeast-like fungal symbionts, YLS)在卵的后极呈球状聚集;胚胎发育至约72 h后,新形成的胚带逐渐陷入卵黄中发育,共生菌球逐渐移动至前极,并进入附近宿主细胞;腹部分节后,共生菌球定殖于第6-8腹节背侧。发育至约第55天时进入滞育状态越冬,滞育期约为130 d。在胚胎发育早期,上唇节附肢从基部逐渐愈合,并与前唇基愈合形成复合结构。上颚节附肢不断延伸,形成上颚口针;下颚节附肢在胚胎发育早期即分化为外侧和内侧两个凸起,随后分别发育为近端的下颚板(后来又逐渐消失)和远端的口针。下唇节附肢在胚胎发育早期成对存在,之后愈合为一体,发育为喙管。发育至约第200天时,在第1腹节两侧出现胚足带,但发育至约第210天时随着胚胎翻转而逐渐退化。前若虫头部无齿突,胸、腹部具大量齿突,有助虫体破壳孵化;发育至约第245天时,一些胚胎开始孵化。若虫有5个龄期,各龄期除虫体不断增长外,复眼、触角、翅芽、胸足、生殖节等发生一系列形态变化,尤其是3对胸足的形态和功能分化最为显著。中足和后足细长,适于支撑和平衡身体;前足粗壮,腿节宽扁并逐渐形成齿梳,胫节镰刀状,具端齿、副齿和中叶,适于挖掘隧洞和固定于植物根系上取食。此外,1-4龄若虫均出现腹部膨大(Ⅰ型)和不膨大(Ⅱ型)两种类型个体,但5龄若虫无明显形态分化;以长势旺盛寄主植物柳树Salix babylonica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食的1龄若虫腹部形态分化早,以长势较差寄主为食的1龄若虫形态分化较迟,腹部不膨大个体比膨大个体进入2龄更早,且进入2龄后最初均为不膨大型个体。【结论】在黑蚱蝉胚胎发育过程中,由Sulcia和YLS组成的共生菌球从卵的后极移动至前极,最后定殖于第6-8腹节;上颚口针为基颚突起源,下颚口针为端颚突起源;黑蚱蝉若虫具5个龄期,幼期阶段的形态(功能)特化与其长期在地下隐蔽生活及羽化后的生态位转变密切相关,并与寄主植物的营养供给条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翅目 头喙亚目 形态 发育 同源性 共生菌
下载PDF
美洲斑潜蝇寄主抗虫性与寄主叶片化学物质和物理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21
19
作者 成卫宁 仵均祥 +1 位作者 李修炼 李建军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1-75,共5页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黄瓜、菜豆、番茄主要品种对美洲斑潜蝇的抗性。结果表明,不同作物及品种对美洲斑潜蝇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成虫对供试作物的不选择性由强到弱依次为番茄多毛株>黄瓜>番茄(多毛株例外)>菜豆,不同种类植物...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黄瓜、菜豆、番茄主要品种对美洲斑潜蝇的抗性。结果表明,不同作物及品种对美洲斑潜蝇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成虫对供试作物的不选择性由强到弱依次为番茄多毛株>黄瓜>番茄(多毛株例外)>菜豆,不同种类植物的抗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黄瓜>番茄>菜豆。同种作物不同品种中,黄瓜西农58、菜豆95-33架豆王的不选择性和抗生性较强,黄瓜夏丰1号、菜豆地豆王2号较弱;番茄毛粉802和茸粉多毛株的不选择性较强、抗生性较弱,中杂9号的抗生性较强。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寄主叶片化学物质、含水量及物理结构与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与抗性关系最密切,蛋白质含量越高抗性越弱;可溶性糖次之,含量越高抗性越强;单宁和含水量与抗性关系不明显。栅栏组织细胞宽度越大,对幼虫生长发育越有利;海绵组织越厚,对成虫产卵越不利;叶片表面茸毛密度越大,对成虫取食和产卵越不利;叶片厚度、上下表皮厚度及栅栏组织厚度与抗性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主植物 美洲斑潜蝇 抗性 化学物质 物理结构
下载PDF
麦红吸浆虫不同滞育期四种糖代谢酶活力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成卫宁 李修炼 +2 位作者 李怡萍 李建军 仵均祥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3-139,共7页
海藻糖是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Gehin)滞育期间储藏能量的主要物质,为弄清其在滞育期的积累机理,本文测定了麦红吸浆虫滞育前后和滞育期糖原磷酸化酶(Gpase)、己糖激酶(HK)、磷酸果糖激酶(PFK)和醛缩酶(ALD)这4种糖代谢酶... 海藻糖是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Gehin)滞育期间储藏能量的主要物质,为弄清其在滞育期的积累机理,本文测定了麦红吸浆虫滞育前后和滞育期糖原磷酸化酶(Gpase)、己糖激酶(HK)、磷酸果糖激酶(PFK)和醛缩酶(ALD)这4种糖代谢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麦红吸浆虫滞育前后这些糖代谢酶活力明显不同,滞育后Gpase活力显著提高,糖酵解有关酶HK,PFK和ALD活力降低;滞育解除后,Gpase活力降低,HK,PFK和ALD活力升高。滞育期间,4种糖代谢酶的活力均与滞育发育有关;同时Gpase和PFK的活力也与环境温度有关,即夏、冬季高于春、秋季;同期不同滞育状态幼虫比较,裸露幼虫HK,PFK和ALD活力总是略高于结茧幼虫,Gpase则相反。滞育当年与第2年同期幼虫4种糖代谢酶的活力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红吸浆虫 滞育 海藻糖 糖代谢酶 酶活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