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饲草饲料调制与贮藏”教学策略探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草业科学专业为例
1
作者 寇建村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0年第3期36-37,共2页
"饲草饲料调制与贮藏"是草业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实践性较强,且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社会对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提高饲草加工技术,文章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饲草饲料... "饲草饲料调制与贮藏"是草业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实践性较强,且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社会对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提高饲草加工技术,文章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饲草饲料调制与贮藏"课程为例,从该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饲草饲料调制与贮藏"教学的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草饲料调制与贮藏 草业科学 策略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草坪学双语教学改革模式探索 被引量:7
2
作者 付娟娟 呼天明 杨培志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882-1888,共7页
国家“双一流”建设要求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草坪学作为草业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针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草坪学双语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学校优慕课网络教学平台,... 国家“双一流”建设要求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草坪学作为草业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针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草坪学双语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学校优慕课网络教学平台,探讨了践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草坪学双语教学中的实施方法。在本课程改革中设置“课前–课上–课后”3个教学环节,教师能够通过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公正、客观、实时、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业完成情况,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混合式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 翻转课堂 草坪学 双语教学
下载PDF
宁夏云雾山典型草原半灌木扩张过程中植物种间联结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晏昕辉 拓行行 +8 位作者 李美慧 祁旭阳 吴佳琪 杨梦茹 王子临 王亦波 李维军 温仲明 李伟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0-238,共9页
灌木、半灌木的分布面积在干旱半干旱区持续增加,显著改变了原有植被景观及生态学过程。本研究以宁夏云雾山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2×2列联表的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物种联结系数等计算物种间关联性,从而揭示灌木扩... 灌木、半灌木的分布面积在干旱半干旱区持续增加,显著改变了原有植被景观及生态学过程。本研究以宁夏云雾山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2×2列联表的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物种联结系数等计算物种间关联性,从而揭示灌木扩张过程中群落内物种总体间及种对间的联结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物种总体关联性在轻度扩张强度下表现为正联结,其它扩张强度下表现为负联结;随扩张强度的增大,半灌木-草本间正联结物种对逐渐增加,草本-草本间负联结物种对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白莲蒿(Artemisia sacrorum)-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间的种间联结性趋于无关联,白莲蒿-甘肃蒿(A.gansuensis)间的种间联结性趋于负联结;白莲蒿-草本间的正联结物种对随扩张强度增大而增加。综上,灌木扩张强度和物种自身属性会改变物种间联结性,这种改变是种间竞争、种间互利以及物种对周围环境趋同或分异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化强度 方差比率法 种间关联性 典型草原
下载PDF
草甸草原关键物种功能性状对长期放牧和停牧恢复的响应 被引量:1
4
作者 司雨凡 李辉 +8 位作者 李子好 姜翠霞 郭昊南 杨培志 席杰军 闫瑞瑞 乌仁其其格 山丹 辛晓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3693-3708,共16页
【目的】植物功能性状对环境变化及外部干扰的响应,反映了植物的表型塑性、生存策略及适应能力。通过长期放牧条件下草原植物功能性状的变化及停止放牧后的恢复响应研究,为草原恢复管理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探究了生长季不同放... 【目的】植物功能性状对环境变化及外部干扰的响应,反映了植物的表型塑性、生存策略及适应能力。通过长期放牧条件下草原植物功能性状的变化及停止放牧后的恢复响应研究,为草原恢复管理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探究了生长季不同放牧梯度下呼伦贝尔草甸草原6个关键物种(羊草、日阴菅、糙隐子草、斜茎黄芪、裂叶蒿、细叶白头翁)叶片功能性状(叶片干重、叶片含水量、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片氮含量、叶片磷含量、叶片C/N、叶片N/P)的变化,以及生长季停止放牧后的草甸草原关键物种叶片功能性状的即时恢复响应。【结果】(1)6个关键物种的相对生物量和重要值随放牧强度增加而减小,轻度和重度放牧强度停止放牧后的值大于继续放牧。(2)6个关键物种的叶片干重、叶片C/N整体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叶片含水量、比叶面积、叶片氮含量整体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除裂叶蒿外各物种叶面积都随放牧强度增加而减小;叶片磷含量除糙引子草外都随放牧强度增加呈增大趋势;随放牧强度增加,羊草、日阴菅、糙隐子草、细叶白头翁的叶片N/P整体呈增大趋势,而斜茎黄芪、裂叶蒿呈减小趋势。(3)停止放牧后,重度放牧的恢复程度高于轻度放牧,6个关键物种的功能性状整体恢复较好,叶片干重、叶片含水量、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片N/P都表现为正响应、叶片磷含量呈现负响应,叶片氮含量、叶片C/N在6个关键物种中正负响应不一,叶片氮含量的正响应少于负响应,叶片C/N的正响应多于负响应。(4)禾草类的叶片形态学性状、杂类草的养分特征对停止放牧后的恢复更敏感,且叶片干重、叶面积和叶片磷含量对放牧强度和物种的交互作用的响应更为显著。停止放牧后,随6个关键种叶面积、叶片氮含量、叶片N/P的增加,叶片干重也在增加。【结论】长期放牧导致草原植物个体小型化,停止放牧后植物功能性状正响应多于负响应,草原植被功能出现明显的恢复响应,草甸草原的地上生物量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放牧 停止放牧 叶片功能性状 恢复力 草甸草原
下载PDF
日尺度下水热因子变化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产力的影响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马扶林 刘小伟 +5 位作者 朵莹 于宗恺 张强 温仲明 彭长辉 郭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719-3728,共10页
温度和降水变化显著影响高寒生态系统植被生长和系统功能。草地生产力作为草地系统功能强弱的重要体现,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和降水变化十分敏感。探究高寒草原生产力如何响应气候变化,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高寒草地系统功能变化... 温度和降水变化显著影响高寒生态系统植被生长和系统功能。草地生产力作为草地系统功能强弱的重要体现,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和降水变化十分敏感。探究高寒草原生产力如何响应气候变化,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高寒草地系统功能变化意义重大。前期研究大都从年或季节尺度探究气候变化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特征,缺乏更精细时间尺度的关联分析。本研究基于1997—2020年青藏高原高寒草原长期植被观测数据及相应气候资料,应用简单线性回归及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探究了研究区草地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对日尺度温度和降水变化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近24 a来研究区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别以0.03℃/a和4.36 mm/a的速率显著升高;(2)近24 a来研究区草地生产力显著升高(增幅为5.24 g m^(-2)a^(-1)),且与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日尺度分析表明,不同阶段温度和降水变化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不同,其中5—8月和9—10月的温度及5—7月和9—11月的降水是影响研究区草地生产力的气候因子关键作用期,尤以生长季温度(5—8月)和降水(5—7月)变化影响更高,这表明生长季气候变化是该高寒草地生产力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总之,本研究指出近24 a生长季温度和降水量显著增加对高寒草原生产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这意味着青藏高原暖湿化对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功能(草地生产力)影响不仅依赖于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幅度,同时亦与温度和降水变化的方向和是否同步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暖湿化 地上净初级生产力 生长季 高寒草原
下载PDF
刈割对黄土区典型草原物种构成和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程杰 张瑞 +4 位作者 杨培志 张渊 赵彬汀 刘育书 李维军 《草学》 2023年第3期27-34,共8页
在黄土区典型草原退化草地封禁的基础上,通过近40年不同刈割强度试验,结果表明,二年1次刈割可使草地保持较高的物种密度和生物量。在刈割初期(1982~1987年),物种密度呈波浪式增长;在刈割中后期(1988~2020年)不同刈割强度物种密度差异显... 在黄土区典型草原退化草地封禁的基础上,通过近40年不同刈割强度试验,结果表明,二年1次刈割可使草地保持较高的物种密度和生物量。在刈割初期(1982~1987年),物种密度呈波浪式增长;在刈割中后期(1988~2020年)不同刈割强度物种密度差异显著,34年平均物种密度,二年刈割1次区>长期封禁草地(对照)>一年刈割1次区>一年刈割2次区。三种刈割草地群落的演替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在演替的第Ⅳ阶段,本氏针茅种群生长达到了亚顶极;在演替的第Ⅴ阶段中期,建群种本氏针茅发生了突变,而大针茅种群个体数量巨增,有替代本氏针茅演替为草原群落建群种的趋势;到演替的第Ⅴ阶段后期,本氏针茅种群又占据优势,并达到了草原群落演替的顶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刈割 群落演替 黄土高原
下载PDF
宁夏云雾山典型草原灌丛化过程中植被和土壤演变特征
7
作者 姬秀云 李美慧 +1 位作者 拓行行 李伟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920-1930,共11页
干旱半干旱区灌木、半灌木等木本植物的分布面积持续增加(灌丛化)显著改变了原有植被景观及生态过程,但缺乏对长期封育过程中灌木物种取代草本物种进而影响草地群落组成、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为揭示长期封育措施下典型草原灌丛化特征及地... 干旱半干旱区灌木、半灌木等木本植物的分布面积持续增加(灌丛化)显著改变了原有植被景观及生态过程,但缺乏对长期封育过程中灌木物种取代草本物种进而影响草地群落组成、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为揭示长期封育措施下典型草原灌丛化特征及地上/地下植物群落的响应规律,研究通过对宁夏云雾山典型草原同一封育草地不同时间(2010年、2016年、2021年)植物群落(物种重要值、丰富度、多样性和生物量)和土壤特性(土壤容重、土壤水分及储水量、养分、pH)的定点观测,探讨了长期封育过程中灌木物种矮脚锦鸡儿(Caragana brachypoda)驱动的植被和土壤特性变化。结果表明,(1)灌木矮脚锦鸡儿已经取代草本植物成为封育草地的优势种,群落中灌木生物量、总生物量以及盖度、高度显著增加,但对植物密度的影响较小;(2)灌丛化过程中草地群落Patr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而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增加;(3)灌丛化引起土壤深层(60-100 cm)容重显著增大,土层储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4)灌丛化使得土壤有机碳含量在浅层(0-60 cm)显著增大;土壤全氮含量在深层(60-100 cm)显著增大;土壤全磷含量在各土层都显著增加。研究发现,草地灌丛化改变了群落地上-地下过程,且植被和土壤的响应可能存在不同步性。研究结果可为群落演替和草地稳态理论以及灌丛化草地的适应性和可持续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脚锦鸡儿 灌丛化 长期封育 群落结构 土壤养分
下载PDF
半灌木扩张草原生长季内土壤氮矿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8
作者 拓行行 黄建弟 +7 位作者 白玥 田慧慧 李美慧 王子临 杨梦茹 王亦波 叶发明 李伟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730-2739,共10页
半灌木扩张可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探究半灌木扩张草原生长季内土壤氮矿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宁夏云雾山不同半灌木(白莲蒿Artemisia sacrorum)扩张强度天然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盖埋管法测定了生长季前、后的土壤氮硝... 半灌木扩张可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探究半灌木扩张草原生长季内土壤氮矿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宁夏云雾山不同半灌木(白莲蒿Artemisia sacrorum)扩张强度天然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盖埋管法测定了生长季前、后的土壤氮硝化速率、铵化速率和净矿化速率,分析了其与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和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半灌木扩张草原土壤氮矿化主要以硝化过程为主,且矿化和固持速率均随扩张强度的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半灌木扩张通过影响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间接影响土壤氮矿化速率;生长季内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增加对氮矿化速率有显著抑制作用。综上,宁夏云雾山典型草原半灌木扩张强度和生长季内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变化共同驱动土壤氮矿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灌木扩张 土壤氮矿化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典型植被生态系统功能的权衡关系
9
作者 张飞 郑诚 +3 位作者 袁浏欢 林子琦 姚宏斌 温仲明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4-1242,共9页
为探究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形成各群落生态系统功能权衡关系,本研究以植被恢复形成的灌木、自然草地、撂荒草地及乔木群落为对象,采用均方根偏差法(Root mean square deviation,RMSD)研究了生物量生产、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含量、物种多样... 为探究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形成各群落生态系统功能权衡关系,本研究以植被恢复形成的灌木、自然草地、撂荒草地及乔木群落为对象,采用均方根偏差法(Root mean square deviation,RMSD)研究了生物量生产、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含量、物种多样性4种生态系统功能差异及其权衡关系。结果表明:各植被类型间生态系统功能差异显著;各植被类型最高权衡均出现在生物量与其他生态系统功能间,RMSD在0.27~0.53间变化;乔木群落生态系统功能严重失衡,需要降低生物量促进各功能协调发展;灌木群落和自然草地群落生态系统功能中度失衡,是较为适合该区域的植被恢复的类型,两种群落分别需要改善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含水量;撂荒草地失衡程度最轻但生态系统功能低下,需要提升物种多样性及生物量。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调控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植被恢复 植被类型 生态系统功能 权衡关系
下载PDF
12个青贮玉米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10
作者 李丹宁 刘琪琪 +7 位作者 万懿琦 李乐 梁政 王少利 王永俊 呼天明 杨培志 王亚芳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0,共8页
本研究以12个青贮玉米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在苗期采用限制灌溉方式进行干旱处理,测定干旱胁迫下不同玉米品种叶片相对含水量、株高、地上部分干重、根冠比、抗氧化酶活性等与抗旱性相关的表型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首先计算各品... 本研究以12个青贮玉米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在苗期采用限制灌溉方式进行干旱处理,测定干旱胁迫下不同玉米品种叶片相对含水量、株高、地上部分干重、根冠比、抗氧化酶活性等与抗旱性相关的表型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首先计算各品种10个指标的抗旱系数,随后结合隶属函数法和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品种青贮玉米苗期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筛选抗旱性强的青贮玉米品种,为旱区青贮玉米生产提供材料和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12个不同青贮玉米品种叶片相对含水量、株高、茎粗、地上部分干重、地下部分干重等指标均有所下降,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丙二醛和根冠比则不同程度升高,且不同品种间各指标下降或增加的幅度有很大差异;隶属函数分析结果显示抗旱性强的品种为正饲玉2号、宁玉688和禾玉36,D值分别为0.498、0.478和0.464;主成分结合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抗旱性强的品种为正饲玉2号、禾玉36和大唐8号,Y值分别为1.06、1.04和0.88。综合2种评价方法,正饲玉2号和禾玉36属于抗旱性强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苗期 抗旱性 隶属函数法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饲用玉米氮素分配与根系特征对不同生物炭施加深度的响应
11
作者 陈泽林 林逸帆 +4 位作者 陈国豪 刘琪琪 刘鹏 张志新 何学青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0,共8页
施用氮肥是当前饲草生产中提高产量的主要方式,而过量施氮会增加养分淋溶,产生环境问题。生物炭近年来已被用作新型土壤改良剂来缓/控释氮肥并见初效,而生物炭施用方式尚待优化,不同深度施用生物炭对土壤氮素和植株氮素分配的影响仍需... 施用氮肥是当前饲草生产中提高产量的主要方式,而过量施氮会增加养分淋溶,产生环境问题。生物炭近年来已被用作新型土壤改良剂来缓/控释氮肥并见初效,而生物炭施用方式尚待优化,不同深度施用生物炭对土壤氮素和植株氮素分配的影响仍需进一步分析。本研究以不施生物炭为对照,设0-20、20-40、40-60 cm施用深度处理开展野外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表施(0-20 cm)生物炭更有利于生物量提升,可有效提高总生物量19.3%,果实生物量较对照高出24.6%(P<0.05);在氮素积累方面,0-20 cm施加生物炭处理玉米(Zea mays)地上部分氮含量提升29.9%,果实以及叶鞘部分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两部分分别高出29.7%、42.3%,氮素积累情况与生物量提升情况一致;在土壤氮固持方面,0-20 cm施加深度下土壤硝态氮含量高于其余处理,而适度增加施用深度(20-40 cm)更利于土壤铵态氮固持。各生物炭施用深度处理均能促进根系生长,20-40 cm施加深度下总根长显著长于对照(P<0.05),0-20 cm施加深度下总根表面积高于对照,高出49.1%,总根体积高出215.1%(P<0.05)。因此,生物炭施用深度0-20 cm能通过明显改善根系生长从而增加地上部分氮素积累,改善土壤硝态氮固持能力,提高饲用玉米产量。研究结果为饲用玉米养分管理和生物炭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草生产 生物炭 养分管理 氮素分配 根系形态 盆栽 雨养农业
下载PDF
施氮对紫花苜蓿干旱复水后生长恢复能力的影响
12
作者 臧军蕊 张钰婷 +4 位作者 张英豪 刘洋铭 邓文慧 刘世鹏 孙娈姿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0-627,共8页
植物复水后的生长恢复能力是体现植物干旱适应性的重要方面。施氮是常见的栽培措施,但施氮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复水后生长恢复能力的影响尚不明晰。本研究在低氮(3 mmol·L^(−1))和高氮(7 mmol·L^(−1))处理下对紫花苜... 植物复水后的生长恢复能力是体现植物干旱适应性的重要方面。施氮是常见的栽培措施,但施氮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复水后生长恢复能力的影响尚不明晰。本研究在低氮(3 mmol·L^(−1))和高氮(7 mmol·L^(−1))处理下对紫花苜蓿进行水培,在培养液中添加聚乙二醇-6000模拟干旱-复水情况,在干旱结束当天、复水7 d以及24 d,测定紫花苜蓿地上和地下部的生物量、含氮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以及相关酶活性。结果显示,复水24 d时,高氮处理的总生物量高于对照组(未受干旱处理)11.0%,发生了“补偿生长”,而低氮处理的生长尚未恢复,生物量低于对照组19.6%。由于“干旱记忆”,复水7 d以及24 d时,高氮处理的根冠比、根系中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低氮处理则无显著变化(P>0.05)。复水7 d,高氮下紫花苜蓿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下降,而蔗糖合成酶(SS)和根中酸性转化酶(AI)活性显著提高(P<0.05)。复水24 d时,与低氮处理相比,高氮处理更明显地提高了SS活性(P<0.05)。结果表明,施氮通过增强植物叶片SS酶活性,提高根系干物质、淀粉和可溶性糖的积累,从而增强紫花苜蓿复水后的生长恢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旱性 恢复力 供氮量 根冠比 可溶性糖 淀粉 蔗糖代谢相关酶
下载PDF
基于遥感数据的植被碳水利用效率时空变化和归因分析
13
作者 林子琦 温仲明 +4 位作者 刘洋洋 姚宏斌 周荣磊 任涵玉 袁浏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7-391,共15页
植被碳水利用效率是表征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重要指标。采用MODIS数据,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计算植被碳利用效率(Carbon Use Efficiency, CUE)与水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 WUE)。采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R/S分析及偏相... 植被碳水利用效率是表征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重要指标。采用MODIS数据,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计算植被碳利用效率(Carbon Use Efficiency, CUE)与水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 WUE)。采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R/S分析及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对2000—2020年黄河流域植被CUE与WUE的时空动态进行分析,并探究水热条件对碳水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河流域植被碳水利用效率年均值分别为0.61和0.68 gC m^(-2)mm^(-1);研究时限内,植被CUE呈波动下降趋势,而WUE呈波动上升趋势。(2)空间上,植被CUE呈西高东低分布,WUE相反。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CUE表现为草地>农田>灌丛>森林;WUE表现为:农田>森林>草地>灌丛。(3)总体上,黄河流域植被CUE与温度呈负相关,与降水呈正相关;黄河流域北部植被WUE与温度和降水均呈正相关关系,黄河流域西南部植被WUE与降水负相关;(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草地、森林、农田CUE与温度主要呈负相关响应,灌丛CUE主要呈正相关响应;黄土高原西北部地区草地CUE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而在黄河源区草地CUE与降水呈负相关关系,农田CUE对降水呈现正向反馈。(5)植被WUE与温度和降水的关系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降水是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地WUE的主导因素,而高海拔地区草地WUE与温度、降水均呈负相关关系;灌丛WUE与温度成负相关关系,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受人类活动影响,农田WUE与温度有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黄河流域植被恢复与气候变化双重背景下区域的植被碳水耦合机理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利用效率 水利用效率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类型 黄河流域
下载PDF
放牧家畜冷季补饲研究进展
14
作者 王佳雪 陶慧 +3 位作者 王振龙 韩冰 王金全 王秀敏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6,共8页
随着放牧家畜饲养数量增加,草场将会不断退化,人畜、草畜矛盾也日益严重。高寒草甸因为气候恶劣,全年无明显四季之分,只有冷暖区别,使牧草现存量随季节变化差异较大。冷季补饲作为维持高寒地区畜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不... 随着放牧家畜饲养数量增加,草场将会不断退化,人畜、草畜矛盾也日益严重。高寒草甸因为气候恶劣,全年无明显四季之分,只有冷暖区别,使牧草现存量随季节变化差异较大。冷季补饲作为维持高寒地区畜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不仅可以减少家畜在越冬时掉膘和死亡造成的损失,还可以减轻放牧草地的压力,保证草地畜牧业的稳定发展。本文主要综述了高寒地区冷季饲料的种类及冷季补饲对家畜生理、生长性能和繁殖性能状态的影响,以及冷季补饲对维持草地生态和草地恢复的作用,以期为高寒草地冷季补饲的进一步研究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地区 冷季补饲 家畜 生产性能 微生物
下载PDF
生物炭对紫花苜蓿/玉米间作系统氮吸收的影响
15
作者 张钰婷 臧军蕊 +3 位作者 张志新 周坤 张英豪 孙娈姿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7-1223,共7页
施加生物炭有利于提高土壤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明确施加生物炭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玉米(Zea mays L.)间作系统氮吸收的影响。试验共有6个处理:玉米单作(M),苜蓿单作(A),玉米/苜蓿间作(MA),间作均施生物炭... 施加生物炭有利于提高土壤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明确施加生物炭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玉米(Zea mays L.)间作系统氮吸收的影响。试验共有6个处理:玉米单作(M),苜蓿单作(A),玉米/苜蓿间作(MA),间作均施生物炭(McAc),间作仅玉米施生物炭(McA),间作仅苜蓿施生物炭(MAc)。结果表明:不同间作处理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均大于1,McAc的LER最高;与MA相比,施加生物炭可显著提高紫花苜蓿及玉米单株地上部氮含量,且McAc的土壤碱解氮含量提高24.95%,根表面积密度增加34.23%~275.72%,进而提高了根系吸收氮素的能力。综上,施加生物炭可以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和增加植物根表面积密度,提高紫花苜蓿/玉米间作氮吸收,进而提高作物产量。相比于玉米,施加生物炭对紫花苜蓿效果良好,紫花苜蓿和玉米都施加生物炭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豆/禾间作 土壤氮素 土地当量比
下载PDF
青藏高原典型冰川小流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胞外酶活性分布特征
16
作者 敖登 贺琬婷 +4 位作者 冯程龙 陈圆佳 王宝荣 李会军 安韶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00-1716,共17页
土壤微生物释放的胞外酶是决定碳(C)、氮(N)、磷(P)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因素,为了阐明青藏高原典型小流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沿海拔和土层的分布特征并揭示影响该分布格局的主要养分限制状况,于2021年8月采集了青藏高原廓... 土壤微生物释放的胞外酶是决定碳(C)、氮(N)、磷(P)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因素,为了阐明青藏高原典型小流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沿海拔和土层的分布特征并揭示影响该分布格局的主要养分限制状况,于2021年8月采集了青藏高原廓琼岗日冰川小流域5个海拔梯度(4900 m;5000 m;5100 m;5200 m;5300 m)中4个土壤发生层(A层:腐殖质层、E层:淋溶层、B层:淀积层和C层:母质层)的土壤样品,定量分析了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1)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海拔差异变化规律不同,随着土层加深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随海拔变化越小。同时,各海拔之间微生物生物量均有随土层加深而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2)四种酶活性的海拔间变化规律各异,但整体呈现随海拔升高而升高的趋势且在表层(A和E层)增长趋势更明显,而且随土层加深显著降低(P<0.05);3)该区域土壤微生物受到碳和磷共同限制,土层越深限制越高,而且海拔越高C限制越强,但P限制降低;4)青藏高原典型冰川小流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在海拔和土层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别造成的。整体而言,青藏高原典型冰川小流域土壤养分含量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在海拔和土层之间的分布特征。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冰川小流域土壤养分循环提供了数据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微生物生物量 胞外酶活性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养分限制 土壤养分
下载PDF
黄土高原宁南山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17
作者 廖娇娇 窦艳星 +2 位作者 刘良旭 王宝荣 安韶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107,共7页
[目的]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状况是陆地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价因素,因此分析土壤养分及其空间特征对该区域的土壤养分管理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方法]在半干旱的宁南山区选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 [目的]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状况是陆地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价因素,因此分析土壤养分及其空间特征对该区域的土壤养分管理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方法]在半干旱的宁南山区选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学空间插值分析了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黄土丘陵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全量养分均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表层0—20 cm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20—40 cm土层,“表聚效应”明显。整体上,土壤养分含量基本表现为天然草地>柠条>山杏>裸地>梯田>退耕草地,其中天然草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p<0.05)。从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可知,土壤有机碳含量呈中部低、南北高的状态;土壤速效磷含量呈中部高,南北低的状态;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变化趋势则是从南到北逐渐递增。[结论]人工种植柠条和山杏有利于改善该地区土壤综合质量水平;因此,退耕还林(草)的生态恢复措施能够持续、有效改善当地的土壤质量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 土地利用 土壤养分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基于GEE的苹果园地遥感信息提取研究——以陕西省渭北旱塬区为例
18
作者 陈印 刚成诚 +5 位作者 刘欢欢 刘悦 范蒙恩 陈宇 张曼 于子涵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3,共8页
准确掌握苹果园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对苹果产业发展及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主要种植区———渭北旱塬区14个县(区)为研究区,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以2020年Sentinel-2卫星影像的Level-2A级数据为数据源,结合实地... 准确掌握苹果园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对苹果产业发展及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主要种植区———渭北旱塬区14个县(区)为研究区,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以2020年Sentinel-2卫星影像的Level-2A级数据为数据源,结合实地采样获得的461个苹果园样本点,构建包含光谱特征、遥感植被指数、纹理特征和地形特征等共计21个特征作为分类特征集,利用随机森林分类方法对研究区苹果园地空间信息进行提取。结果表明,研究区苹果种植面积为23.03万hm^(2),连片种植的苹果园主要分布于延安市洛川县、渭南市白水县、咸阳市淳化县和咸阳市彬州市,种植面积分别为3.54、3.21、2.90万hm^(2)和2.51万hm^(2);包含光谱特征、遥感植被指数、纹理特征和地形特征的分类特征集在提取苹果园空间格局方面效果最优,苹果园地提取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94%和0.86,高于其他分类特征组合。研究成果可为未来陕西省苹果产业合理规划及果园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ogle Earth Engine 苹果园 Sentinel-2 纹理特征 渭北旱塬区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群落稳定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晶 杨雪 +3 位作者 张博 晏昕辉 温仲明 李伟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0-316,共7页
施肥是当前草地生态系统最常见的人为干扰方式之一,可导致草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发生显著变化。该研究以黄土高原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8年的氮肥(尿素)野外添加试验,分析不同氮肥处理(分别为0、5、10、20、40和80 g... 施肥是当前草地生态系统最常见的人为干扰方式之一,可导致草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发生显著变化。该研究以黄土高原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8年的氮肥(尿素)野外添加试验,分析不同氮肥处理(分别为0、5、10、20、40和80 g·m^(-2))对草地群落稳定性的影响,并分析检验可能影响群落稳定性的四个潜在机制(物种多样性、物种同步性、投资组合效应和优势度),以明确施肥对群落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为黄土高原恢复草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群落稳定性(S)降低,并在施肥处理为20 g·m^(-2)时开始极显著下降(P<0.01)。(2)施肥极显著降低了物种的丰富度(R)和优势度指数(D)(P<0.01),但物种同步性(B)和均值-方差的比例指数(z)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P>0.05)。(3)物种丰富度(R)与群落稳定性(S)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优势度指数(D)与群落稳定性(S)不相关。研究认为,在人为施肥干扰下,黄土高原典型草原的物种丰富度下降导致群落稳定性下降,表明物种多样性对维持草地群落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施肥 稳定性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草地地上生物量及土壤水分养分对微地形变化的响应
20
作者 崔梦莹 周荣磊 +4 位作者 郑诚 魏嘉琪 万锦枫 赵一帆 温仲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6,共9页
[目的]深入了解地形变化对草地生产力及土壤水分养分的影响,为草地生态系统地形复杂地区的生态恢复以及生产力的维持提供参考和依据,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黄土丘陵区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 [目的]深入了解地形变化对草地生产力及土壤水分养分的影响,为草地生态系统地形复杂地区的生态恢复以及生产力的维持提供参考和依据,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黄土丘陵区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Duncan多重比较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对6个不同微地形下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及0—40 cm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和0—100 cm的土壤水分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1)在阳坡,地上生物量随坡位的降低逐渐减少且呈极显著差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都随坡位的降低而减小,土壤全磷含量随坡位的降低呈“V”字形变化;在阴坡,地上生物量随坡位的降低呈现增加的趋势,土壤全磷含量随坡位降低而增大。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全磷含量在不同坡向、坡位上均有显著性差异。(2)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全磷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小,其中全磷含量变化不明显;6种微地形的平均水分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增加,且在大于40 cm土层上,6种微地形的土壤水分含量之间有显著差异。(3)相关性分析表明,0—20 cm土层的全磷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20—40 cm土层的有机碳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40—8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与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由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程可知,在垂直高度的表层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全磷及土壤水分含量的共同作用对地上生物量有一定的影响,解释度为69.4%。[结论]微地形对地上生物量及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分布格局有显著的分配作用,在表层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全磷和土壤水分含量与地上生物量有显著相关性,对地上生物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微地形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土壤全磷 土壤含水量 地上生物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