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效应评估 被引量:19
1
作者 侯孟阳 席增雷 +1 位作者 张晓 姚顺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37,共14页
中国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依托于主体功能区规划,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首要任务,但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故其生态保护目标能否兼顾经济增长值得关注。为回答该问题,该研究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1... 中国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依托于主体功能区规划,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首要任务,但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故其生态保护目标能否兼顾经济增长值得关注。为回答该问题,该研究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1—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渐进双重差分(DID)评估该生态政策对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不仅能够提升环境质量,同时还能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兼得的双赢局面,这一结论在反事实检验、排除其他政策干扰等多重情景下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能够通过国土空间配置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生产率提升效应及要素集聚效应促进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协同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政策效应在不同的功能区类型、不同的地理空间及不同的分位数水平上存在异质性。水土保持型与生物多样性维护型、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的生态功能区均实现了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共同提升,水源涵养型、东北地区及华北地区仅提升了环境质量,防风固沙型及西北地区则仅促进了经济增长。随着分位点的上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对环境质量的正向作用逐渐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逐渐降低。该研究有利于生态政策可持续性实施的经验积累和制度完善,可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稳定经济增长的均衡协同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环境质量 经济增长 多时点渐进双重差分模型 双赢
下载PDF
资源禀赋、经营方式与农户林地流入行为 被引量:10
2
作者 韩利丹 李桦 《林业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4,共8页
基于2016年7~8月南方集体林区福建省三明、南平、龙岩地区512个样本农户的微观抽样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分析林地转入户资源禀赋、经营方式对其林地流入行为的影响,并通过平均边际效应测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第一,资源禀赋中林地面... 基于2016年7~8月南方集体林区福建省三明、南平、龙岩地区512个样本农户的微观抽样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分析林地转入户资源禀赋、经营方式对其林地流入行为的影响,并通过平均边际效应测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第一,资源禀赋中林地面积、林业劳动力数量、社会关系均正向显著影响农户林地流入行为,家庭总收入负向显著影响农户林地流入行为;第二,经营方式中营林形式、单位面积资金投入对其林地流入行为均有显著正向影响。鉴于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森林资源增长"和"农户增收"双重目标,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政府应通过加快林地流转交易平台建设、鼓励"联户经营+集约化"经营方式、培育中青年林业经营主体及引导木材市场价格健康有序发展等方式来推进林地流转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禀赋 经营方式 林地流入行为 平均边际效应
下载PDF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被引量:24
3
作者 李敏 姚顺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8-124,共7页
自1999年退耕还林实施以来,在生态恢复以及社会经济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的成效,探讨退耕还林工程具体实施效益成为当前研究热点。通过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建立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框架及指标体系,并采用客观的Meta分析方法... 自1999年退耕还林实施以来,在生态恢复以及社会经济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的成效,探讨退耕还林工程具体实施效益成为当前研究热点。通过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建立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框架及指标体系,并采用客观的Meta分析方法,对220篇关于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评价。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在固土保肥方面的效益得到广泛认可(30.4%),工程实施区土地植被覆盖度得到迅速提高(17.7%),同时在固碳制氧、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效;退耕还林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方面,在当地农户收入的影响方面具有较大的争议,工程实施后因补贴收入增加、释放劳动力、林业收入等方面实现收入增加的同时(35.46%),不少研究仍表示因土地占用而导致了种植业收入的下降(8.2%);同时退耕对促进项目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20.9%)、就业结构调整(11.4%)、产业结构调整(6.82%)等方面的作用均得到验证。依据对文献的分析与展评,未来研究中需关注如何实现现有成果有效巩固,以及如何制定更完善的体系对后续退耕区域先后选择进行评估等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META分析方法 综合效益评价
下载PDF
集体林权改革的基层解构实践逻辑研究——基于江西婺源的观察 被引量:8
4
作者 骆耀峰 刘金龙 张大红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3期142-152,共11页
在全球森林管理权力下放趋势中,中国的集体林权改革是一个举世瞩目的组成部分。一个重要问题是基层社区如何对产权改革政策进行响应,行动者如何看待"自上而下"的改革政策以及如何基于基层环境采取行动策略。文章选取江西省婺... 在全球森林管理权力下放趋势中,中国的集体林权改革是一个举世瞩目的组成部分。一个重要问题是基层社区如何对产权改革政策进行响应,行动者如何看待"自上而下"的改革政策以及如何基于基层环境采取行动策略。文章选取江西省婺源县的两个村庄社区作为案例调查点,通过长期观察和访谈对基层社区行动者在林改过程中的解构实践进行了案例剖析。研究结果发现,地方政府倾向于"因地制宜"地进行国家政策的解构后再实施改革政策;而基层社区的传统认知和产权体系则从实践层面对国家管理逻辑进行解构。一个经验性结论是基层社区行动者往往倾向于基于自身策略而对国家政策进行解构,即摧毁政策文本在政策制定者心目中的传统建构,而重构出另外一个"虚构的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林权改革 基层社区 解构 实践逻辑
下载PDF
中国猪肉价格波动周期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王毅 郭亚军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97-400,共4页
为了研究中国2000年1月至2012年7月的猪肉价格波动总体情况和波动特点,以2000年1月至2012年7月的去皮带骨猪肉月度批发价格为例,用X12季节调整法和HP滤波法进行波动分解实证,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波动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猪肉价格周期波... 为了研究中国2000年1月至2012年7月的猪肉价格波动总体情况和波动特点,以2000年1月至2012年7月的去皮带骨猪肉月度批发价格为例,用X12季节调整法和HP滤波法进行波动分解实证,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波动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猪肉价格周期波动与生猪生产周期波动基本一致,波动周期大致为3~4年,2013年将进入新一轮的猪肉价格波动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肉价格 X12季节调整法 HP滤波法 波动周期
下载PDF
基于技术选择视角的茶业种植户收入影响因素——来自河南信阳284个茶叶种植户的调查 被引量:7
6
作者 郭亚军 刘东南 陈娜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22-28,共7页
以技术选择为视角,着眼于茶叶产业发展进程中种植户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采用农户技术选择假说构建计量模型,以河南省信阳市284个茶叶种植户的微观调查为数据,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劳动节约型、劳动密集型技术选择对不同规模茶叶... 以技术选择为视角,着眼于茶叶产业发展进程中种植户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采用农户技术选择假说构建计量模型,以河南省信阳市284个茶叶种植户的微观调查为数据,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劳动节约型、劳动密集型技术选择对不同规模茶叶种植户生产收入变动的影响机理、方向和程度。研究表明:茶叶生产过程中,劳动节约型技术、劳动密集型技术的投入回报率存在差异;茶园规模对茶叶种植户收入影响显著,其中大规模茶园偏向劳动节约型技术,小规模茶园倾向劳动密集型技术。基于此,得出以下结论:茶叶生产过程中劳动节约型技术和劳动密集型技术并存;茶叶生产依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模 技术选择 生产收入变动 茶叶种植户 劳动密集型
下载PDF
退耕还林工程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以山西省为例 被引量:10
7
作者 郑雪 姚顺波 鲁亚楠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9-246,254,共9页
[目的]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为深入开展退耕还林工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山西省的117个县域为研究单位,基于1990,2000,2005,2010和2015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耕地和粮食生产时空变化,并通过建立生... [目的]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为深入开展退耕还林工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山西省的117个县域为研究单位,基于1990,2000,2005,2010和2015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耕地和粮食生产时空变化,并通过建立生产函数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①山西省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区域的退耕效果显著,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转林草地的类型尤为明显;②退耕15 a期间,山西省粮食总产量及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重点退耕县的粮食总产量与粮食单产水平都一定程度的提高,且粮食单产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③退耕对粮食总产量及粮食单位面积产出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在省级层面,退耕还林工程不会对粮食生产造成负面影响,反而通过促进农业集约化生产等方式,提高粮食单产水平,进而带动粮食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时空变化 粮食生产 生产函数
下载PDF
空间视角下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收敛性与分异特征 被引量:105
8
作者 侯孟阳 姚顺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6-126,共11页
基于1978—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省际农业生态效率,在Kernel密度估计分析时空演变格局的基础上,将空间效应因素引入经典β收敛的检验过程中,建立空间计量模型估算其空间收敛性,并分区域、分时段讨论其分异特征... 基于1978—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省际农业生态效率,在Kernel密度估计分析时空演变格局的基础上,将空间效应因素引入经典β收敛的检验过程中,建立空间计量模型估算其空间收敛性,并分区域、分时段讨论其分异特征。研究发现:①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呈现出在波动中稳定上升的"双峰"分布特征,且波峰高度的差距在缩小,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农业生态效率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东部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增长较中西部地区更加明显;②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收敛性,空间条件β收敛的速度为0. 105,条件收敛速度显著快于绝对收敛,空间因素对收敛趋势具有加速效应,使得地区间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差异随时间推移呈现出进一步缩小的态势;③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农业生态效率空间收敛性同样显著,空间收敛速度呈现出东北、中部、西部、东部依次递减的分布格局,且不同地区间收敛速度均大于经典收敛,这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技术条件、基础设施、资本流动性等各方面存在关联性,而除2004—2016年外,其他时段的空间收敛速度均高于经典收敛速度,且表现出逐步递减的变化过程。由于空间收敛性的存在,各地区应充分考虑到自身资源禀赋及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邻近地区之间应加强农业生产合作与交流,并建立完备的农业生态合作机制、生态政策联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效率 空间收敛性 分异特征 Β收敛 超效率SBM模型
下载PDF
城镇化、耕地集约利用与粮食生产——气候条件下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被引量:32
9
作者 侯孟阳 邓元杰 姚顺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60-171,共12页
将社会经济与自然气候条件相结合,构建了一个集城镇化、耕地集约利用、气候条件与粮食生产于一体的理论框架,实证评估城镇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及路径。基于2000—2018年330个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 将社会经济与自然气候条件相结合,构建了一个集城镇化、耕地集约利用、气候条件与粮食生产于一体的理论框架,实证评估城镇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及路径。基于2000—2018年330个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气候变量调节作用下耕地集约利用在城镇化影响粮食生产的中介效应,进一步分析了该中介效应的程度变化及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①城镇化对粮食生产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耕地集约利用的中介效应能够削弱城镇化的负向影响。②气候条件能够在耕地集约利用的中介路径中发挥显著的调节作用,气温、降水量与日照时数均能够显著调节该中介作用的全路径,但在不同气候变量的调节下,耕地集约利用的中介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③气温在胡焕庸线以东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在长江流域以北大部分地区,耕地集约利用能够发挥正向中介效应,而降水量在高于800 mm等降水量线的大部分地区则部分削弱耕地集约利用的负向中介效应,即不同气候变量调节的共同作用能够弱化甚至完全抵消耕地集约利用的负向中介效应。总体上,耕地集约利用中介效应与气候条件调节效应的双重作用能够削弱城镇化的负向影响。文章在理论上有助于丰富中国城镇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评估框架,在实践上也有助于为政府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与保障粮食安全均衡协调提供经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城镇化 耕地集约利用 气候条件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下载PDF
村级治理能力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分析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李敏 姚顺波 《农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0-31,共12页
本文基于2017年陕西省246个村级实地调研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从资源汲取能力、发展经济能力、社会组织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四个方面度量村级治理能力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村级治理能力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村... 本文基于2017年陕西省246个村级实地调研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从资源汲取能力、发展经济能力、社会组织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四个方面度量村级治理能力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村级治理能力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村级治理能力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其中发展经济能力的贡献度最为突出;进一步从资源利用效率与产业发展角度探讨其作用途径发现:第一,相较于改善传统农业生产效率,村级治理通过对村内特色产业的建立与发展对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第二,村级治理能力高的村庄可通过调节村内劳动力利用效率及特色资源开发效率来增加农民收入,但对耕地面积的调节效应并不显著。本文结论对明确村级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级治理能力 农民收入 资源利用效率 产业发展
原文传递
村庄对外来发展干预的反应及其抗干扰研究——基于社区发展项目的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骆耀峰 刘金龙 张大红 《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9-83,共5页
本文基于行动者导向视角,在研究外来发展干预时,把目光聚焦在基层的社会行动者身上。通过运用过程——事件分析方法对社区发展项目的两个案例进行剖析,研究村庄如何对外来干预进行互动反应以及如何处理外来社会行动者对村庄的干扰。结... 本文基于行动者导向视角,在研究外来发展干预时,把目光聚焦在基层的社会行动者身上。通过运用过程——事件分析方法对社区发展项目的两个案例进行剖析,研究村庄如何对外来干预进行互动反应以及如何处理外来社会行动者对村庄的干扰。结果认为:"前线官僚"对干预项目以及政策的实施具有很大的影响;同时,村庄内部对外来干预的反应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最后案例显示,村庄具有抗外来干扰的能力,往往能够保持村庄自治的原生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发展干预 村民反应 村庄自治 原生秩序
原文传递
林权改革、市场激励与农户投入行为 被引量:24
12
作者 于艳丽 李桦 姚顺波 《农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3-105,共13页
本文运用Tobit模型引入林权改革和市场激励变量,采用福建省南平市、三明市和龙岩市7个县1998—2015年商品林种植农户生产行为累计调研数据对林农生产投入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户近期林地资金强度大于中期与早期的;户主年龄大... 本文运用Tobit模型引入林权改革和市场激励变量,采用福建省南平市、三明市和龙岩市7个县1998—2015年商品林种植农户生产行为累计调研数据对林农生产投入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户近期林地资金强度大于中期与早期的;户主年龄大、家庭经营模式的小农户更倾向于劳动主导型投入,而户主年龄较小、联户经营模式的大农户更倾向于资金主导型投入;林农对林地的投入行为受林权改革、市场激励等因素影响显著,表现为林权证的发放和林地流入能显著提高农户对林地劳动力、资金以及总资本的投入;木材市场价格和林地流转价格对农户的劳动力投入影响不显著,但在一定程度上显著提高了农户对林地的资金投入;另外,林地流转价格对总投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激励 林权改革 林地投入 TOBIT模型
原文传递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态效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与门槛特征 被引量:77
13
作者 侯孟阳 姚顺波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475-2486,共12页
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与农业产出的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且农业生产不可避免地带来环境负外部性,为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环境约束下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1978—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农业生态效率,在STIRPAT模型... 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与农业产出的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且农业生产不可避免地带来环境负外部性,为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环境约束下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1978—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农业生态效率,在STIRPAT模型基础上,建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态效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与门槛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 1978—2016年间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在波动中稳定上升,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且地区间差异显著;(2)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态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地区间的间接溢出要大于地区内的直接溢出效应,长期来看,能够有助于提升农业生态效率;(3)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其门槛特征与空间溢出效应接近,在时间上大致表现出U型关系,通过门槛值的区间划分,各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显著的东中西部渐次递减的分布特征。最后,本文建议农业生产政策的制定必须考虑地区间的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结合本地区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现状,加强地区间农业生产合作与交流,并与农业生态、粮食安全相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业生态效率 空间溢出效应 门槛特征 中国
原文传递
社区监督、风险认知与农户绿色生产行为——来自茶农施药环节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56
14
作者 于艳丽 李桦 《农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9-121,共13页
基于长江流域茶叶地理标志保护区818户茶农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分析社区监督与风险认知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区监督能显著促进农户绿色生产行为,事中农户间的监督作用尤为明显;农户风险认知对其绿色... 基于长江流域茶叶地理标志保护区818户茶农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分析社区监督与风险认知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区监督能显著促进农户绿色生产行为,事中农户间的监督作用尤为明显;农户风险认知对其绿色生产行为也有显著影响,同时安全风险认知在社区监督对农户按照说明书施药及确保在安全间隔期内采茶等绿色生产行为影响中具有显著中介效应;另外,农户绿色生产行为还受海拔、病虫害发生及品牌等因素的显著影响。推动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应重视社区监督力量,尤其要发挥农户间的监督作用,加强对农户风险认知培训,提高农户风险认知能力,以期保证茶叶质量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监督 农户风险认知 绿色生产行为 地理标志保护区 中介效应
原文传递
农村劳动力转移、化肥施用强度与农业生态效率:交互影响与空间溢出 被引量:71
15
作者 侯孟阳 邓元杰 姚顺波 《农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9-94,共16页
基于1987—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并考虑到地区间的农业生产空间交流与依赖,本文构建空间联立方程模型,采用广义空间三阶段最小二乘(GS3SLS)法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化肥施用强度与农业生态效率间的双向交互影响和空间溢出,并进一步讨论了... 基于1987—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并考虑到地区间的农业生产空间交流与依赖,本文构建空间联立方程模型,采用广义空间三阶段最小二乘(GS3SLS)法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化肥施用强度与农业生态效率间的双向交互影响和空间溢出,并进一步讨论了不同区域空间交互影响的差异性。研究发现,空间联立方程的运用不仅有效解决了变量间内生性问题,也能考虑到内生变量的潜在空间相关性。化肥施用强度与农业生态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及空间溢出效应,化肥施用强度的增加会导致农业生态效率的下降,由于时间滞后效应的存在,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化肥施用强度;农业生态效率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机械投入分别存在显著的负向、正向交互影响,而化肥施用强度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机械投入分别存在显著的正向、负向交互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机械投入则表现出显著的正向交互影响;此外,空间交互影响的程度和方向在不同区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效率 化肥面源污染 农村劳动力转移 空间交互影响 空间联立方程
原文传递
异质性条件下化肥面源污染排放的EKC再检验——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分组 被引量:40
16
作者 侯孟阳 姚顺波 《农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4-118,共15页
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分组的基础上,对不同组别的化肥面源污染排放强度与人均农业产出之间的EKC关系进行再检验,并分析不同组别EKC未来演变的时间路径。研究结果显示,基于门槛效应分组的化肥面源污染排放EKC检验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多数EKC... 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分组的基础上,对不同组别的化肥面源污染排放强度与人均农业产出之间的EKC关系进行再检验,并分析不同组别EKC未来演变的时间路径。研究结果显示,基于门槛效应分组的化肥面源污染排放EKC检验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多数EKC曲线为"倒U"型的省份已跨过拐点,而多数EKC为"N"型的省份均跨过第一个拐点,但跨过第二个拐点的时间至少为9年;虽然不同分组的EKC检验的形状及拐点存在差异,但多数省份化肥面源污染排放当前处在随着农业经济增长而下降的发展阶段。政府部门应能够着眼于服务"两型农业"的可持续增长目标,因地制宜地做出全局部署,追求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合理控制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的过快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面源污染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异质性条件 面板门槛回归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