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36
1
作者 朱玉鑫 姚顺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331-3342,共12页
为探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间的协调程度,选取2000、2005、2010和2015年4期的陕西省107个县(区)数据,利用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人均GDP构建环境经济协调度指数。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分析了环境经济协调度指数... 为探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间的协调程度,选取2000、2005、2010和2015年4期的陕西省107个县(区)数据,利用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人均GDP构建环境经济协调度指数。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分析了环境经济协调度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从时间上看,陕西省环境经济协调度指数整体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从空间上看,大部分县(区)已处于基本协调和中度协调状态,并形成了陕北地区优于陕南地区,陕南地区优于关中地区的空间格局。(2)陕西省环境经济协调度指数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效果比较明显。(3)退耕还林工程、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降水量是提升协调度指数的关键因素,气温则是制约协调度发展的约束要素。未来应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以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环境经济 协调发展 空间自相关 空间杜宾模型
下载PDF
森林资源与经济增长的EKC关系检验——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侯孟阳 姚顺波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3-122,共10页
【目的】 检验森林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EKC互动关系,探索维持森林资源与经济增长协同发展路径。【方法】 在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理论基础上,以人均森林蓄积量为因变量、不变价人均GDP为自变量、社会经济因素为控制变量,基于1986—2015年... 【目的】 检验森林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EKC互动关系,探索维持森林资源与经济增长协同发展路径。【方法】 在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理论基础上,以人均森林蓄积量为因变量、不变价人均GDP为自变量、社会经济因素为控制变量,基于1986—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森林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运用面板单位根和协整检验方法,构建普通EKC模型和加入控制变量的扩展EKC模型,对比分析回归结果,并寻找不同省份拐点出现的时间路径。【结果】 1) 2种类型EKC模型均支持人均森林蓄积量与经济增长的倒N形关系,人均森林资源随人均收入增长呈“下降→上升→下降”的演变过程,扩展EKC模型的拟合程度更高,其极小值和极大值拐点对应的人均GDP分别为639.79元和33 560.58元,且当前各省份处于扩展EKC的上升阶段;2) 不同控制变量对森林资源的影响作用具有差异性,技术进步、政府政策扶持与森林资源增长正相关,产业结构与森林资源增长的正相关关系不显著,而人口规模则与森林资源增长负相关,人口增长将侵占森林资源增长空间;3) 多数省份在1990年之前陆续跨过极小值拐点进入上升通道,而不同省份森林资源到达极大值拐点所需时间有差异,到达极大值拐点的时间基本与地理空间分布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呈“东部最早、中部次之、西部最晚”的演变格局。【结论】 当前我国森林资源与经济增长处于倒N形曲线关系的上升阶段,森林资源随经济增长而增长,但森林资源的增长空间将会达到饱和,人均森林资源增长将趋于稳态,可通过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林业投资、引入民间资本等措施,避免各省份人均森林资源到达极大值拐点后的下滑,到达极大值拐点后要引导森林资源向质量提升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 经济增长 扩展EKC模型 拐点 面板数据
下载PDF
城市化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生态风险时空演变及生态分区识别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超 牛文浩 +2 位作者 黄怀玉 姚顺波 龚直文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2-573,共12页
为揭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3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变化规律,基于1990—2020年共4期Landsat遥感影像,分析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及生态风险值时空演变特征并构建生态功能分区。结果表明:30年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地面积累计增加56... 为揭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3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变化规律,基于1990—2020年共4期Landsat遥感影像,分析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及生态风险值时空演变特征并构建生态功能分区。结果表明:30年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地面积累计增加5616 km^(2),增幅达179%,主要源于林地和耕地的转移变化;ESV在时间上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空间上呈中部低、四周高特征;生态风险在时间上呈不断增加趋势,风险等级向中高风险类型转移,在空间上呈中部高、四周低分布特征且表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现象;根据ESV与生态风险值分布,可将研究区划分为严格管控区、重点管控区、一般管控区与生态保护区4种功能生态分区,其中严格管控区面积呈扩大趋势,重点管控区面积呈先增后减趋势,而生态保护区面积呈持续缩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风险 生态分区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后林权改革视角下家庭林地经营效率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翟秋 李桦 姚顺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64-69,共6页
以福建省沙县、顺昌县为例,采用林权改革后的2007~2009年面板数据,运用DEA-Mlamquist和Tobit两阶段分析法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测算了南方集体林区家庭林地经营效率,分析其影响因素。发现林权改革后家庭经营的林地规模与全要素生产... 以福建省沙县、顺昌县为例,采用林权改革后的2007~2009年面板数据,运用DEA-Mlamquist和Tobit两阶段分析法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测算了南方集体林区家庭林地经营效率,分析其影响因素。发现林权改革后家庭经营的林地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可能存在倒U型关系,而非简单正向或负向关系;林业投资、农户兼业程度、户主年龄对生产效率影响显著,其余变量不显著;家庭林地经营规模偏小,流动性不足;林地经营效率分化明显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林地 林权改革 林地规模 DEA—Mlamquist TOBIT模型
下载PDF
基于碳汇效益视角的最优退耕还林补贴标准研究 被引量:35
5
作者 于金娜 姚顺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34-39,共6页
考虑到当前世界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各国政府对碳汇的重视,本文基于碳汇效益内部化和农户与政府行为的相关假设,设计了一个决定最优退耕还林补贴标准的框架,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本研究首先建立了碳汇效益函数,并将其纳入土地期望收益... 考虑到当前世界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各国政府对碳汇的重视,本文基于碳汇效益内部化和农户与政府行为的相关假设,设计了一个决定最优退耕还林补贴标准的框架,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本研究首先建立了碳汇效益函数,并将其纳入土地期望收益模型,计算出社会效用最大化条件下的林木最优轮伐期;同时,将造林补贴纳入农户退耕还林决策模型之中,探索激励林农在最优轮伐期内不砍伐条件下,使政府财政支出净现值最小的退耕还林补贴标准;最后用黄土高原常见的退耕树种刺槐为例进行实证模拟,实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区的最佳退耕还林补贴年限为16年,补贴标准的原则是每年给予退耕补贴3 985.93元/hm2,这说明了现有的退耕还林年限还是合理的,但其实际补贴额度则低于研究中的最优补贴额度,说明现有的退耕还林政策对于农户的激励作用有限。因此,建议政府可以适当提高黄土高原区的补贴标准,这样从考虑碳汇效益的角度出发,可以同时实现农户、政府与社会的三方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补贴标准 最优轮伐期 财政支出净现值 碳汇效益
下载PDF
造林项目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于金娜 姚顺波 薛彩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61-71,共11页
以2012年四川省农户调研数据为例,从农户的认知态度、农户特征、地块的自然特征、非农化程度、政策变量、林业生产经营特征以及经营林业的外部环境7个角度,探索造林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7个变量均对造林项目可持续发展... 以2012年四川省农户调研数据为例,从农户的认知态度、农户特征、地块的自然特征、非农化程度、政策变量、林业生产经营特征以及经营林业的外部环境7个角度,探索造林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7个变量均对造林项目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其中农户的非农特征影响最大。因此,为了实现造林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政府要加强造林补贴政策、森林生态意识的教育宣传工作;完善补贴激励制度;保证良好的林业经营外部环境;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拓非农就业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意愿 后续管理意愿 结构方程(SEM)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基于异质性的集体林权改革林农获益差别化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骆耀峰 刘金龙 张大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5期109-115,122,共8页
以贵州省300多个林农的实地调查数据为依据,围绕林农异质性与集体林权改革中的林农获益状况,运用统计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基于家庭、认知和行动层面的异质性,社区林农从集体林权改革中获益的效果具有差异性。社区内林农经济... 以贵州省300多个林农的实地调查数据为依据,围绕林农异质性与集体林权改革中的林农获益状况,运用统计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基于家庭、认知和行动层面的异质性,社区林农从集体林权改革中获益的效果具有差异性。社区内林农经济资本越大、林业资本越多、劳动力资本越多、政治资本越充足以及对政策的认知程度越深,就越容易从林改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和较好的效果,反之亦然。基于上述结论,政府在考虑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时,应该注意和支持社区基层行动者的行动能力构建,特别需要关注基层利益主体由于行动能力差别而导致的获益差别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农异质性 集体林权改革 获益 差别化
下载PDF
西部地区不同类型农户林地经营行为和技术效率研究——来自四川省雅安市的农户调查 被引量:13
8
作者 薛彩霞 姚顺波 《林业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98-303,共6页
基于农户家庭主要劳动成员就业形态的分析对农户进行分类,采用四川省雅安市农户调查数据,对不同类型农户的林地经营行为和技术效率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影响农户林地技术效率的外生变量,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不同类型农户的林地经营结构、投... 基于农户家庭主要劳动成员就业形态的分析对农户进行分类,采用四川省雅安市农户调查数据,对不同类型农户的林地经营行为和技术效率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影响农户林地技术效率的外生变量,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不同类型农户的林地经营结构、投入产出、技术效率都存在差异,男女共同从事林业生产农户的林地技术效率最高;第二,林业主要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技术培训、从事林业生产的年限、家庭劳动力数量对林地技术效率具有正向作用,外出务工对林地技术效率具有负向作用,农户类型对林地技术效率影响显著;第三,林地质量和距离农户家的距离对林地技术效率有正向影响,林地地块数对林地技术效率有负向影响。因此,得到政策启示:男女共同从事林业生产农户占据未来西部地区林地经营主体重要的位置;农户兼业化和从事林业生产的"半工半林、男工女林"在短期内不会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 经营行为 技术效率 农户 主要劳动者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陕西省可持续发展动态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田杰 姚顺波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4-120,共7页
本文对陕西省2001—2010年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动态量化计算,并引用生态压力指数、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生态系统发展能力等指标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近10年发展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 本文对陕西省2001—2010年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动态量化计算,并引用生态压力指数、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生态系统发展能力等指标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近10年发展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人均生态足迹年均增长率达到7.856%,生态赤字年均增长率高达15.772%;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对建筑用地和化石能源用地的过度耗用;近10年陕西省的生态压力指数均大于1,且呈现增强的趋势,但万元GDP生态足迹则出现明显下降趋势,说明对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系统发展能力也有很大提升,但是2010年已超出其发展潜力,经济社会与自然资源的发展持续性出现矛盾,生态经济发展处于相对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模型 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发展能力
下载PDF
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事业化改革效果的经济分析——基于陕西省汉中市国有林场职工工资危困视角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敏 姚顺波 《林业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0-65,共6页
以公共政策评估理论为基础,从解决职工工资危困的视角,利用协整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模型,依据陕西省汉中市21个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样本数据,对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事业化改革的长期和短期经济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短期内事业... 以公共政策评估理论为基础,从解决职工工资危困的视角,利用协整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模型,依据陕西省汉中市21个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样本数据,对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事业化改革的长期和短期经济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短期内事业化改革可暂时解决林场职工工资危困,但地方政府、林场职工、国有林场三个利益层长期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同时,论证了目前公益性林场事业化改革自身可能缺乏持续的动力机制;基于公共物品供给理论而提出政府利用市场间接提供生态产品的企业化运营改革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林场 改革 地方政府 林场职工
下载PDF
退耕还林前后农户能力贫困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璞 姚顺波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53-56,共4页
文章依据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分析了退耕还林地区能力贫困的发生机理,并构建可行能力维度及功能指标,采用模糊评价法对陕西省志丹县退耕还林农户的能力贫困做出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退耕前后均有95%左右的农户存在不同程度的能力贫... 文章依据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分析了退耕还林地区能力贫困的发生机理,并构建可行能力维度及功能指标,采用模糊评价法对陕西省志丹县退耕还林农户的能力贫困做出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退耕前后均有95%左右的农户存在不同程度的能力贫困,而退耕后整体能力贫困水平有小幅下降,但部分农户的基本生活与社交能力在退耕后受损,处于绝对能力贫困状态。并且发现家庭人均纯收入、地理条件对能力贫困各维度存在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行能力 能力贫困 模糊评价 退耕还林
下载PDF
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研究综述及展望 被引量:6
12
作者 田杰 姚顺波 《林业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79-384,共6页
在对近几年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试图追溯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研究发展脉络,从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内涵及方法、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测算研究、林业生产低效配置的原因、提升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 在对近几年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试图追溯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研究发展脉络,从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内涵及方法、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测算研究、林业生产低效配置的原因、提升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解决路径等方面的研究进行评述,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展望。认为未来研究应该考虑林业生产独特的自然属性,应用遥感技术测算林业产出值,准确测算自然因素对林业产出的贡献值,构建能综合反映林业生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功能林业发展的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 生产要素配置
下载PDF
基于资源丰裕和资源依赖不同视角下的“资源诅咒”问题再检验——以陕西省10个地市面板数据为例 被引量:10
13
作者 姚顺波 韩久保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19,共6页
关于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否妨碍经济发展、产生"资源诅咒"问题的探讨是在资源依赖和资源丰裕两个视角下进行的,普遍认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本身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而资源依赖会导致"资源诅咒"。这与对陕西地区观察的事... 关于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否妨碍经济发展、产生"资源诅咒"问题的探讨是在资源依赖和资源丰裕两个视角下进行的,普遍认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本身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而资源依赖会导致"资源诅咒"。这与对陕西地区观察的事实并不相符。以陕西省10个地市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资源丰裕和资源依赖对各市的经济增长均存在显著正面效应,这两种视角下"资源诅咒"假说在陕西地区市级层面上均不成立。同时,通过效应传导机制分析了不存在"资源诅咒"的机理,认为在资源丰裕、资源依赖对经济发展的直接正面效应超过间接负面效应时,"资源诅咒"不会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地区 资源丰裕 资源依赖 资源诅咒 经济增长
原文传递
基于时空视角的区域EES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榆林市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党晶晶 姚顺波 吴棋滢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6-152,共7页
通过构建EES系统协调发展指标,采用变异系数协调发展模型,以1997—2011年榆林市12个县(区)为研究的时空范围,对其协调发展程度进行测算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上榆林市EES系统协调发展整体态势好转,协调类型的转变速度加快,处... 通过构建EES系统协调发展指标,采用变异系数协调发展模型,以1997—2011年榆林市12个县(区)为研究的时空范围,对其协调发展程度进行测算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上榆林市EES系统协调发展整体态势好转,协调类型的转变速度加快,处于逐步调和阶段,并且与经济发展呈现正相关关系;从空间格局分析,EES系统协调发展县际差异显著,形成中心地带和南北两端三个等级板块,呈现由分散到集中、由核心到边缘的空间格局。基于评价结果,提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视角 EES系统 区域协调发展 榆林市
下载PDF
退耕还林背景下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研究——基于陕西省志丹县退耕农户的随机前沿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田杰 姚顺波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2013年第9期107-112,共6页
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模型,以陕西省志丹县退耕农户的微观面板数据作为实证,对影响退耕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外生性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结论:退耕农户整体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水平偏低,可通过增加播种面积和农药化肥... 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模型,以陕西省志丹县退耕农户的微观面板数据作为实证,对影响退耕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外生性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结论:退耕农户整体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水平偏低,可通过增加播种面积和农药化肥投入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水平;对影响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微观因素进行测算,可以发现,户主受教育年限、耕地细碎化、人均收入水平和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会给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带来明显的正效应;农户干部身份、外出务工、贷款行为和人均耕地面积则会在不同程度上恶化农业生产效率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以期提高退耕农户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前沿分析 技术效率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