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7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地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研究现状——基于文献计量分析
1
作者 李慧 赵娅茹 +6 位作者 魏佳媛 吴梦瑶 李冰 孙浩楠 陈林 李学斌 庞丹波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135,共15页
草地生态系统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类型之一,其固碳潜力较大,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使用VOSviewer和CiteSpace两种可视化软件对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1999—2022年... 草地生态系统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类型之一,其固碳潜力较大,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使用VOSviewer和CiteSpace两种可视化软件对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1999—2022年发表的4464篇论文进行计量学分析,以期揭示草地生态系统固碳功能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结果表明:草地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研究的发文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通过VOSviewer对WOS数据库中发文国家的分析显示,中国和美国是该研究领域的主要力量。利用CiteSpace对WOS和CNKI数据库中发文机构的分析显示,在WOS数据库中发文量位居前三的研究机构分别为中国科学院、美国农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在CNKI数据库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的研究最为活跃,但各研究团队的交流合作还需进一步加强。目前,该领域在两个数据库中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对草地生态系统固碳功能变化的驱动作用,土壤碳储量的时空分异特征,以及草地生态系统固碳功能价值评估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固碳功能 研究热点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贺兰山不同海拔优势植物细根-根际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2
作者 张硕 郭艳菊 邱开阳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6-328,共13页
为探究优势植物细根−根际土壤碳(C)、氮(N)和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于2023年8月-9月,以贺兰山沿海拔梯度选取的5个典型植被类型(荒漠草原、浅山灌丛、常绿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山灌丛草甸... 为探究优势植物细根−根际土壤碳(C)、氮(N)和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于2023年8月-9月,以贺兰山沿海拔梯度选取的5个典型植被类型(荒漠草原、浅山灌丛、常绿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山灌丛草甸)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优势植物细根及根际土壤,并测定其C、N和P含量。结果表明:1)优势植物细根全碳、C꞉N与根际土壤C꞉P、N꞉P均随海拔上升呈增加趋势,而根际土壤全磷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不同海拔优势植物细根全氮、全磷和根际土壤C꞉N随海拔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呈倒“V”型分布,最大值均出现在常绿针叶林,与优势植物细根C꞉P的变化趋势相反。2)不同海拔优势植物细根全碳与根际土壤有机碳(P=0.041)、全氮(P=0.016)、根际土壤C꞉P(P=0.013)、N꞉P(P=0.007)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高海拔(亚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山灌丛草甸)较低海拔(荒漠草原和浅山灌丛)出现了根际土壤磷限制。本研究结果可为山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与长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生态化学计量比 细根 海拔梯度 根际土壤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不同生态地理区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驱动因素
3
作者 程静 王鹏 +1 位作者 赵文智 刘任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98-2310,共13页
阐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预下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空间驱动机制是理解草地生态系统变化和有效应对变化环境冲击的科学基础。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年际变率与变化趋势,量化了黄河流域不同生态地理区草地生态系统敏感性、适应性... 阐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预下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空间驱动机制是理解草地生态系统变化和有效应对变化环境冲击的科学基础。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年际变率与变化趋势,量化了黄河流域不同生态地理区草地生态系统敏感性、适应性和脆弱性,并结合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黄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空间分异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整体较高,其中,中度及以上脆弱性面积占比达61%;空间分布上,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增的变化趋势。(2)黄河流域不同生态地理区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存在显著差异,河套与内蒙古西部中平原荒漠草原区、内蒙古东部中平原草原区、青南高原宽谷高寒草甸草原区脆弱性最高,华北山地落叶阔叶林区、黄土梁峁与山地草原区、华北平原栽培植被区、祁连青东高山盆地针叶林、草原区次之,汾渭盆地与黄土高原南部落叶阔叶林、栽培植被区、鲁中低山丘陵落叶阔叶林、栽培植被区、华北山地落叶阔叶林区的脆弱性最低。(3)黄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的主导驱动因子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年均降水,且所有驱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产生的影响作用显著增强。(4)年均降水、NDVI和海拔整体和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均以负相关关系为主,NDVI对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影响具有极显著的空间非平衡性。研究表明,地理气候带的气候条件以及生态本底的生产力高低属性特征直接决定了黄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脆弱性 净初级生产力 黄河流域 草地生态系统 生态地理区
下载PDF
荒漠草原生态恢复与重建:人工植被推动下水分介导的系统响应、生态阈值与互馈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杨新国 刘春虹 +4 位作者 王磊 陈林 王兴 曲文杰 宋乃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5-104,共10页
荒漠草原(生态区)横贯我国西北地区东部,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近二十年来,通过封育禁牧、退耕还林(草),植被覆盖显著改善,但是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依然不高。由于长期将荒漠草原单纯视作草原的一部分,对其生态系统过渡性、脆弱性和复杂... 荒漠草原(生态区)横贯我国西北地区东部,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近二十年来,通过封育禁牧、退耕还林(草),植被覆盖显著改善,但是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依然不高。由于长期将荒漠草原单纯视作草原的一部分,对其生态系统过渡性、脆弱性和复杂性本质特征认识不足,造成了荒漠草原生态学研究与区域生态建设实践之间不同程度的脱节。在分析荒漠草原生态区未来在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中突出的但是被一定程度上忽视的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了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指出了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以人工植被引入荒漠草原生态工程为案例,分析了人工植被驱动荒漠草原生态恢复与重建的过程与机制,归纳了“植被-水文-土壤”互馈作用驱动生态系统层级响应模式,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生态恢复与重建 人工植被 生态互馈作用 生态阈值
下载PDF
封育和水平沟生态恢复措施对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周瑶 马红彬 +5 位作者 贾希洋 沈艳 周静静 闫鹏科 陆琪 王建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3-270,共8页
研究禁牧封育和水平沟生态恢复措施下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土壤生物学特性变化,以期为该区草地生态建设提供依据。采用空间梯度代替时间梯度的方法,在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选取未封育(放牧)、封育3~15a、水平沟整地后1~15a的土壤,分析0... 研究禁牧封育和水平沟生态恢复措施下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土壤生物学特性变化,以期为该区草地生态建设提供依据。采用空间梯度代替时间梯度的方法,在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选取未封育(放牧)、封育3~15a、水平沟整地后1~15a的土壤,分析0—10,10—20,20—30,30—40cm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量氮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试验区土壤微生物类群以放线菌为主,达到86.18%~94.43%,数量表现为放线菌>细菌>真菌,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和放线菌数、微生物生物量碳、量氮含量,脲酶、蛋白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随着草地封育年限增加呈上升变化,但水平沟措施下随着整地年限延长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2种措施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趋势与其他指标相反,真菌数在封育6a和水平沟6a较低,分别为11.33,4.67cfu/g;(2)各处理下,0—40cm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整体呈现上层土壤高于下层土壤,土壤微生物、酶活性与有机碳等主要养分含量相关性显著(p<0.05);(3)相近恢复年限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以及酶活性总体为封育草地高于水平沟(p<0.05);研究认为,禁牧封育较水平沟措施更有利于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水平沟 禁牧封育
下载PDF
宁夏地区土地退化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长军 徐秀梅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21期339-339,341,共2页
分析了宁夏地区的土地退化现状,并从3个方面包括盐碱化土地、沙漠化土地、水土流失等方面提出了改善对策,以期为解决宁夏市土地退化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土地退化 现状 对策 宁夏回族自治区
下载PDF
沙漠生态学概念、学科特色、内容及指导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刘任涛 孙建财 周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892-7898,共7页
生态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现代生态学学科发展与区域生态特色相结合,已成为生态学特色学科方向发展的显著特征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依据。沙漠生态学以沙漠或沙漠化土地为研究区域,以沙漠生物为研究对象,是沙漠学与生态学... 生态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现代生态学学科发展与区域生态特色相结合,已成为生态学特色学科方向发展的显著特征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依据。沙漠生态学以沙漠或沙漠化土地为研究区域,以沙漠生物为研究对象,是沙漠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学科,具有典型的区域性特色。从沙漠生态学的概念和学科定位的角度,分析了沙漠生态学的学科特点和特色优势。基于此,沙漠生态学具有自己的研究范畴和研究内容,在学科层面上存在其他学科无法解决或者解决好的科学问题,并从研究区域和研究对象的角度分析了沙漠生态学形成独立学科方向的必要性。沙漠生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基础理论丰富与完善,有利于指导干旱、半干旱区沙漠化的发生原因、过程及原理、沙漠化逆转过程的恢复机理的全面系统研究,为沙漠化综合治理措施与治理实践、沙漠自然资源利用与开发以及沙漠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关键科技支撑,凸显了沙漠生态学的特色学科方向对区域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生态学 概念 学科定位 区域特色 沙漠化治理
下载PDF
基于土柱模拟降雨对铜尾矿重金属淋溶进入下伏土壤的生态风险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贺婧 金安妮 +4 位作者 张扣扣 马娟 罗玲玲 任惠芹 钟艳霞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130,共12页
为探究铜尾矿重金属释放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动态淋溶实验,配置初始pH=7.2的人工模拟雨水为淋滤液,采用柱状淋溶装置进行尾矿重金属淋出实验,探究中卫某铜尾矿重金属的淋溶释放特征,评估尾矿重金属淋溶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尾矿中Cu、Zn... 为探究铜尾矿重金属释放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动态淋溶实验,配置初始pH=7.2的人工模拟雨水为淋滤液,采用柱状淋溶装置进行尾矿重金属淋出实验,探究中卫某铜尾矿重金属的淋溶释放特征,评估尾矿重金属淋溶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尾矿中Cu、Zn、As、Cd和Pb平均质量含量分别为2130.30、105.10、234.41、0.72和64.57mg·kg^(-1),均超出宁夏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淋溶10次后,尾矿中Cd、Zn、Pb、As、Cu等重金属的释放率分别为1.98%、0.32%、0.30%、0.15%、0.01%,即Cd的释放率最高.淋溶后,尾矿重金属质量含量明显下降,其中0~5cm深度尾矿重金属含量下降最多,As的释放量最大,重金属向下层迁移明显.尾矿中Cu、Pb、Cd和Zn主要淋失碳酸盐结合态,As主要淋失可交换态,As和Cd的淋溶风险较高.Cu是尾矿重金属中关键的生态风险因子,尾矿中Cd和Cu为高风险,As、Zn和Pb为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尾矿 重金属淋溶 生态风险
下载PDF
煤矿区土地修复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董方圆 李国旗 +1 位作者 王磊 蒋齐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13年第2期52-55,66,共5页
采用3S技术,对我国典型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石嘴山市煤炭开采区的生态修复前后的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了分析。采用2001年与2011年两期LandsatETM和TM遥感影像图的人工解译与变化监测,分析了煤矿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并通过建立响应的评... 采用3S技术,对我国典型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石嘴山市煤炭开采区的生态修复前后的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了分析。采用2001年与2011年两期LandsatETM和TM遥感影像图的人工解译与变化监测,分析了煤矿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并通过建立响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成功的治理煤矸石山,改造塌陷区,建立煤矿地质公园,将塌陷区改善为生态湿地等活动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进行了全面定量化评价。研究表明,通过10年的土地修复,采矿迹地的生态恢复能够提高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0倍左右,尤其是环境美学功能受到社会广泛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陷区 生态系统服务 遥感监测 矸石山 美学功能
下载PDF
枯落物输入改变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何文强 陈林 +3 位作者 庞丹波 曹萌豪 张雅琪 李学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55-1763,共9页
枯落物输入改变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探究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了解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为探究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对枯落物输入改变的响应,对国内外已发表的研究论文中筛选出712... 枯落物输入改变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探究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了解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为探究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对枯落物输入改变的响应,对国内外已发表的研究论文中筛选出712组有效数据通过Meta分析,从枯落物输入改变、气候、海拔、林分类型、处理年限等因素揭示枯落物输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添加使土壤pH降低2.22%;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分别提高3.99%、15.9%、9.82%和16.52%;枯落物去除使土壤含水量、pH、有机碳、全氮、C/N、铵态氮分别降低8.16%、4.02%、6.47%、5.09%、10.55%和8.86%。枯落物输入改变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还受到气候、海拔、林分类型、处理年限等因素的调控。在枯落物输入改变条件下,气候、海拔、林分类型、处理年限等因素对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海拔对土壤pH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林分类型对土壤pH产生了抑制作用。同时得出枯落物输入改变条件下,年均温是土壤pH的主要调控因子,年均降水量是土壤含水量的主要调控因子;海拔是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的主要调控因子。枯落物输入改变后土壤含水量、pH、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均显著发生变化,而枯落物输入改变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程度除了受到枯落物输入改变的调控,还受到气候、海拔、林分类型、处理年限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土壤理化性质对枯落物输入差异化响应的驱动因素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落物输入 森林生态系统 土壤理化性质 META分析
下载PDF
宁夏荒漠草原带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2
11
作者 岳奕帆 赵文智 +1 位作者 刘任涛 李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067-9080,共14页
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评价是生态系统管理的关键依据,也是衡量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宁夏荒漠草原带人工绿洲、旱作农田、荒漠草原、流动沙地并存,加上黄河及其沿岸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景观相对完整,是研究多种生态系统耦合... 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评价是生态系统管理的关键依据,也是衡量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宁夏荒漠草原带人工绿洲、旱作农田、荒漠草原、流动沙地并存,加上黄河及其沿岸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景观相对完整,是研究多种生态系统耦合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典型区域。以宁夏中部荒漠草原带为例,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对2000—2020年Landsat地表反射率图像进行像元间优化重构,计算了区域湿度(WET)、绿度(NDVI)、干度(NDBSI)、热度(LST)四个分量指标,利用土地分类数据核算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将上述指标加权耦合,构建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IRSEI),在长时序尺度下对研究区域生态状况进行监测,并明确影响IRSEI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前两主轴累计贡献率为84.66%,其中NDVI与WET是PC1主要贡献因子;ESV是PC2的主要贡献因子。IRSEI的评价分析中引入ESV减少了分量指标在PC1的聚集现象,将分量指标分散有效反映了IRSEI的多样性。(2)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其中调节服务>支持服务>供给服务>文化服务,空间上呈东北高西南低的格局。(3)2000—2020年IRSEI指数均值范围为0.546—0.598,呈现单峰型波动增加趋势,增长率为7.42%。2000—2020年,面积变化由中等与较高级为主转变为较高与高等级为主,其中高等级面积增长率达到84.79%。(4)降水是影响IRSEI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整体驱动因素上:降水>人口密度>温度>土地利用强度>经济生产总值。海拔则是通过影响气候因子进而间接影响了IRSEI指数。研究评价了2000—2020年宁夏荒漠草原带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为指导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驱动机制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公园煤矿修复对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冯怡琳 杨竟艺 +4 位作者 王永珍 赵文智 辛未冬 袁虹 刘继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75-1587,共13页
高寒山区煤矿覆土回填和种植草本植物能够快速改善环境,强烈影响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地表节肢动物对煤矿修复的响应还会因海拔及放牧扰动强度的变化而异。选择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中部西营河和东大河保护站煤矿修复区和... 高寒山区煤矿覆土回填和种植草本植物能够快速改善环境,强烈影响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地表节肢动物对煤矿修复的响应还会因海拔及放牧扰动强度的变化而异。选择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中部西营河和东大河保护站煤矿修复区和毗邻草地(对照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陷阱法调查煤矿修复区及对照区地表节肢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解析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及关键类群对煤矿修复的响应模式,确定影响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变化的关键要素。结果表明,煤矿修复缩小了修复区和对照区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差异,但煤矿修复区和对照区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明显不同并存在地域差异。西营河煤矿修复显著提高了地表节肢动物活动密度,而东大河保护站煤矿修复导致地表节肢动物活动密度略有降低,地表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变化与活动密度相反。主要地表节肢动物科对煤矿矿区修复的响应模式不同并存在区域差异,西营河保护站煤矿修复显著提高了平腹蛛科、微蛛亚科和隐翅虫科的活动密度,但显著降低了硬体盲蛛科和象甲科的活动密度;东大河保护站煤矿修复显著提高了步甲科活动密度,但降低了蚁科和狼蛛科的活动密度。pRDA排序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和全氮含量解释了西营河保护站煤矿修复区和对照区20.8%的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变异;草本地上生物量和海拔高度解释了东大河保护站煤矿修复区和对照区24.3%的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变异。总之,高寒山区人工覆土和植被建设引起的植被和土壤环境变化强烈影响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地表节肢动物对煤矿修复的响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可以指示和评估煤矿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国家公园 煤矿矿区 生态修复 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 指示种
下载PDF
中国甘草资源的生态分布及其繁殖技术研究 被引量:49
13
作者 李学斌 陈林 +1 位作者 李国旗 安慧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18-722,共5页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是一种重要的食用、饲用及轻工业用原料商品。中国甘草以其独特的形、色、质、味及传统的有效运用,在世界市场享有盛誉。从甘草分类学、生物学特征概述了中国甘草资源的自然特性:在中国,甘草属植物约...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是一种重要的食用、饲用及轻工业用原料商品。中国甘草以其独特的形、色、质、味及传统的有效运用,在世界市场享有盛誉。从甘草分类学、生物学特征概述了中国甘草资源的自然特性:在中国,甘草属植物约有29种6个变种,其中只有乌拉尔甘草、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列入国家药典;甘草为深根性植物,主要通过地下水平根茎进行繁殖,由于其种子硬实率极高,自然状态下很少进行有性繁殖。从甘草的分布学特征、区划学特征和产区学特征阐述了甘草的生态学特征:甘草作为干旱地区的自然资源之一,生态幅度较宽,分布较广,亚洲中部古老而干旱的高原是其分布的中心,其中新疆、内蒙古、宁夏和甘肃是其主产区。通过种子繁殖、根茎无性繁殖和组培快繁分析了近年来甘草的繁殖技术的发展。同时,展望了建立多元化、科学化配套栽培技术体系是中国甘草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自然特征 分布 繁殖技术 进展
下载PDF
荒漠草原弃耕恢复草地土壤与植被的RDA分析 被引量:28
14
作者 王兴 宋乃平 +5 位作者 杨新国 陈林 刘秉儒 曲文杰 杨明秀 肖绪培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0-97,共8页
土壤质量变劣是沙化的本质,核心内容为土壤物质流失,理化性质和生物特性退化,以及土体构型的变化。弃耕前土壤沙化程度和性质对弃耕地植被恢复进程、演替方向等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深入认识弃耕恢复草地不同覆沙厚度条件下,土壤环境... 土壤质量变劣是沙化的本质,核心内容为土壤物质流失,理化性质和生物特性退化,以及土体构型的变化。弃耕前土壤沙化程度和性质对弃耕地植被恢复进程、演替方向等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深入认识弃耕恢复草地不同覆沙厚度条件下,土壤环境因子和植物之间的关系,以宁夏盐池荒漠草原弃耕恢复草地为研究对象,应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analysisRDA),研究弃耕恢复草地随地表覆沙厚度在空间上的连续变化,植被分布及其多样性变化与主要土壤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覆沙厚度的增加植被由达乌里胡枝子群落向苦豆子群落转变;达乌里胡枝子的重要值由0.334降低到0.104,苦豆子的重要值由0增加到0.404。2)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从0.32增加到0.79,丰富度指数从0.13增加到0.40,均匀度指数从0.11增加到0.22。3)对弃耕地植物群落分布及其物种多样性变化有显著影响的主要土壤环境因子分别为碳酸钙和全盐(0~10cm)、碳酸钙(10~40cm)。表层土壤碳酸钙含量的变化表征了地带性灰钙土的沙化程度和退化阶段,弃耕恢复草地当前植物分布格局的形成主要还是特定土壤退化状态约束下物种随机扩散竞争的适应性结果,覆沙厚度所决定的表层土壤环境因子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是主要的决定因子,土壤养分对植被的直接作用尚未充分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弃耕恢复草地 覆沙厚度 冗余分析
下载PDF
不同生态修复措施对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韩丙芳 马红彬 +2 位作者 沈艳 马非 赵菲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4-219,共6页
以天然草地上整地5a后的水平沟和鱼鳞坑、封育5a后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恢复措施的上坡、中坡和下坡设置3个观测样地,每个样地设置5个水分测定点,测定了宁夏黄土丘陵区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典型草原0-200cm土壤水分含水率季节动... 以天然草地上整地5a后的水平沟和鱼鳞坑、封育5a后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恢复措施的上坡、中坡和下坡设置3个观测样地,每个样地设置5个水分测定点,测定了宁夏黄土丘陵区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典型草原0-200cm土壤水分含水率季节动态和垂直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的变化可分为3-6月土壤水分强烈蒸发丢失期,7-9月土壤水分蓄积期,10-12月土壤水分缓慢蒸发期;土壤水分表现为水平沟含水率最高,鱼鳞坑居中,封育草地最低,水平沟和鱼鳞坑增加土壤水分的主要时间在雨季;3种措施下,土壤水分较大变异值集中在0-60cm土层,0-40cm土壤水分变异以封育草地最大,水平沟最低,40-100cm土壤水分变异以鱼鳞坑最高,水平沟最低,而100-200cm土壤水分变异以封育草地最低;不同时期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存在差异,0-40cm土壤水分含量与40-100cm的差异在7-9月份最为明显。封育草地随坡位降低含水率呈显著增加趋势,但鱼鳞坑和水平沟无此明显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生态修复 典型草原 土壤水分 时空变异
下载PDF
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16
作者 李学斌 樊瑞霞 刘学东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45-1851,共7页
草地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陆地上最主要的碳储库和碳吸收汇之一。近年来,随着"草原承包责任制"、"退耕还林还草"和"封育禁牧"等重大生态工程项目的实施及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草地生产力的提升,草地... 草地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陆地上最主要的碳储库和碳吸收汇之一。近年来,随着"草原承包责任制"、"退耕还林还草"和"封育禁牧"等重大生态工程项目的实施及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草地生产力的提升,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固持潜力、土壤碳循环机制及稳定性机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切。文章全面综述了近年来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碳过程的研究工作,总结了不同研究中,我国不同草地类型碳库的特征及其储量、分析了草地生态系统碳过程等,评述了土壤碳过程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当前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及碳过程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未来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碳研究的重点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研究表明:草地生态系统在调节碳循环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草地类型的多样性、结构的复杂性以及草地对干扰和变化环境响应的时空动态变化,至今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变率的科学估算,以及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关键碳过程及其稳定性维持机制的认识还十分有限,随着高分辨率的MODIS、TM数据、数学模型及不同草地类型实测点的建立,以及通过枯落物碳库将植物碳库与土壤碳库的有机连接,草地生态系统的土壤碳储量及固持潜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土壤有机碳来源、组成,有机碳化学结构以及环境因子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而固体赫兹共振、碳同位素示踪等对破解有机碳稳定性提供了重要手段。未来,还将进一步厘清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固碳的驱动机制,构建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固碳量化方法体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植物碳 土壤碳 碳储量 碳过程
下载PDF
宁夏荒漠草原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及其分布的变化 被引量:19
17
作者 许冬梅 许新忠 +1 位作者 王国会 陶利波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5-42,共8页
以宁夏荒漠草原自然恢复的围封草地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未封育、封育3、5、7和10年的草地总有机碳及其在土壤剖面和不同粒级团聚体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封育年限的增加呈波动性增加,除0~5cm土层外,各... 以宁夏荒漠草原自然恢复的围封草地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未封育、封育3、5、7和10年的草地总有机碳及其在土壤剖面和不同粒级团聚体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封育年限的增加呈波动性增加,除0~5cm土层外,各土层有机碳含量以封育7年、10年的草地较高;就有机碳在不同粒径团聚体中的分布看,0~10cm表层土壤以封育3年及未封育草地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较高,而10~40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随封育年限的延长呈增加趋势,各土层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以1~0.5mm与0.5~0.25mm粒级较高;各粒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在0~10cm表层以<0.25mm微团聚体最高,10~20cm土层以>5mm粒级和<0.25mm粒级较高,20~40cm土层以>5 mm粒级最高。综上所述,封育有利于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的固存,退化荒漠草原生态环境恢复在封育7年时出现转折;随土层的加深,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对封育的响应减弱,且大团聚体对全土有机碳的贡献率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恢复演替 土壤有机碳 分布
下载PDF
荒漠草原自然恢复中植物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37
18
作者 张晶晶 王蕾 许冬梅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91-1094,共4页
通过调查封育3、4、5、6、7年及未封育荒漠草原群落的特征,研究了不同封育年限下草原植物群落组成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以期探明封育对荒漠草原群落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封育改变了草原植物群落组分,表现为随封育年限延长,多年生草本植... 通过调查封育3、4、5、6、7年及未封育荒漠草原群落的特征,研究了不同封育年限下草原植物群落组成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以期探明封育对荒漠草原群落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封育改变了草原植物群落组分,表现为随封育年限延长,多年生草本植物,特别是短花针茅(Stipa breviliora)等一些地带性物种比例增加;封育草原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Simpson指数均比未封育草地高,封育5年草原的多样性指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自然恢复 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热稳定性
19
作者 魏佳媛 任侠 +8 位作者 袁丽丽 王晓勤 赵娅茹 李慧 李冰 吴梦瑶 陈林 李学斌 庞丹波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99-2010,共12页
土壤有机碳热稳定性有助于解析土壤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认识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和热动态特征,从而揭示环境要素对碳循环的影响。以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理化性质、盐基离子、热重曲线特征、热稳定性参数及热稳定性驱... 土壤有机碳热稳定性有助于解析土壤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认识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和热动态特征,从而揭示环境要素对碳循环的影响。以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理化性质、盐基离子、热重曲线特征、热稳定性参数及热稳定性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土壤理化性质除容重(BD)、pH和有效磷(AP)外均呈现递增的趋势;盐基离子主要富集在低海拔地区;TG(Thermogravimetry,热重)曲线所反映的质量损失速率增大;DTG(Derivative thermogravimetry,热重微分)曲线在中低海拔呈双峰趋势,在高海拔呈现单峰趋势;中低海拔TG-T50(SOC质量减少一半时对应的温度)相对较高;随海拔升高,Exo1/Exot(较低温度分解下SOC/总分解SOC)逐渐增加,而Exo2/Exot(较高温度分解下SOC/总分解SOC)逐渐减少,表明贺兰山西坡低海拔土壤有机碳的热稳定性较高;理化性质和土壤有机碳热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显著水平更高;SOM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热稳定性的主导因素。综上,贺兰山西坡土壤有机碳热稳定性随海拔升高逐渐降低,低海拔土壤有机碳含有更多耐热成分且相对更加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热稳定性 海拔梯度 盐基离子 贺兰山
下载PDF
荒漠与草原交错区两类“土壤水库”的发生与判别研究
20
作者 王恩田 王磊 +1 位作者 陈林 杨新国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24,共10页
【目的】引入“土壤水库”分析范式,判别归纳荒漠与草业交错区土壤水库发生的性质和类型,为区域土壤水资源工程化管理及其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区域尺度土壤质地和土壤含水量的分布规律及其关系拟合,以0~200 cm土... 【目的】引入“土壤水库”分析范式,判别归纳荒漠与草业交错区土壤水库发生的性质和类型,为区域土壤水资源工程化管理及其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区域尺度土壤质地和土壤含水量的分布规律及其关系拟合,以0~200 cm土壤剖面上发生水分相对富集的深度和范围为依据,提出并解析了荒漠与草原交错区(宁夏中部)“特征性土壤水库”和“一般性土壤水库”的概念与内涵。【结果】结果表明:(1)在区域尺度上,0~20 cm、20~60 cm、60~140 cm、140~200 cm分层土壤含水量与0~30 cm土层土壤砂粒含量之间普遍呈负线性回归关系,其中20~60 cm土壤含水量与0~30 cm土壤砂粒含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最为显著(R^(2)=-0.23,P≤0.05)。(2)以土壤含水量高低和变异系数为指示,特征性土壤水库发生的土壤剖面特征性深度表现为20~140 cm(沙化组)和20~60 cm(壤土组),砂土组在0~200 cm土层内不存在发生位置确定的“特征性土壤水库”。(3)2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表层土壤砂粒含量的空间分布呈旋转对应关系,并与研究区多年平均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潜在吻合,凸显其区域“一般性土壤水库”的指示意义。【结论】土壤质地是决定局域土壤水分相对富集程度和位置(即土壤水库发生)的关键因素;在区域尺度上降水和土壤质地共同决定了土壤水库的发生。旱区自然生态系统土壤水库的发生本质上就是以土壤为介质的降水再分配过程,表现为土壤垂直剖面某一位置上更高且相对稳定的含水量,起着对旱区不确定性降水资源的涵养调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与草原交错区 土壤质地 土壤水资源 特征性土壤水库 一般性土壤水库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