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出土早期天河石研究
1
作者 马光年 先怡衡 于春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75,共8页
天河石作为一种蓝绿色宝石,在中国有着较长的使用历史。本文通过梳理中国早期天河石制品的发现地点、分布范围、器类、使用与功能等方面的信息,对现有考古发现中天河石制品进行系统整理研究,发现中国对天河石的使用始于东北,在东北地区... 天河石作为一种蓝绿色宝石,在中国有着较长的使用历史。本文通过梳理中国早期天河石制品的发现地点、分布范围、器类、使用与功能等方面的信息,对现有考古发现中天河石制品进行系统整理研究,发现中国对天河石的使用始于东北,在东北地区集中出土且长期存在,是一种典型的东北区域宝石品种,中国先秦时期天河石存在由东北向西、向南传播的趋势,该研究为探讨东北地区的玉文化内涵,并通过天河石文物窥视不同地区与东北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天河石 东北地区
下载PDF
陕西神木市北宋高世忠墓出土人骨研究
2
作者 陈靓 张悦 +1 位作者 邢福来 苗轶飞 《草原文物》 2024年第1期112-123,共12页
神木市地处陕、晋、蒙边界,素称要塞,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区是人群往来与交融的关键之地。神木市小庙M7是一座北宋时期双人合葬墓,埋葬方式为土葬与火葬并存。墓中出土一方碑石,显示墓主为北宋时期的爱国将领高世忠。本文对墓中... 神木市地处陕、晋、蒙边界,素称要塞,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区是人群往来与交融的关键之地。神木市小庙M7是一座北宋时期双人合葬墓,埋葬方式为土葬与火葬并存。墓中出土一方碑石,显示墓主为北宋时期的爱国将领高世忠。本文对墓中的女性土葬个体进行了颅面部形态测量,结果表明该颅骨以东亚类型因素为主,同时包含部分北亚类型的因素。此外,对属于高世忠骨骼的火葬个体进行了形态观察。通过M7人骨的考察,结合碑石志文所蕴含的信息,折射出北宋边地汉人与党项人的交流、融合,共同创造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木小庙 人骨 高世忠 火葬
下载PDF
丝路文明交往的缩影:凤首壶渊源追溯及发展流布探析
3
作者 朱歌敏 陈洪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8-147,共10页
凤首壶是中国古代具有异域风格的典型器物之一,根据凤首装饰位置的差异可将其分为A、B两类。通过与国内外类似器物进行对比,本文认为凤首壶的源头可追溯至古代地中海及西亚的“格里芬”造型器皿。北朝晚期,该器物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从西... 凤首壶是中国古代具有异域风格的典型器物之一,根据凤首装饰位置的差异可将其分为A、B两类。通过与国内外类似器物进行对比,本文认为凤首壶的源头可追溯至古代地中海及西亚的“格里芬”造型器皿。北朝晚期,该器物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从西方传入中国,并在唐代前期得到广泛传播,其形制结构和装饰工艺也逐渐本土化;唐代中期至辽宋时期,凤首壶的本土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并开始向区域化和多样化发展;随着该阶段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其作为外销商品输出到东南亚和西亚,对当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凤首壶的发展流布历程,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依托丝绸之路密切交往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文明交往 凤首壶 格里芬
下载PDF
汉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
4
作者 徐卫民 苗凌毅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3-86,共14页
当代文化中常常提到的“汉人”“汉族”“汉语”“汉字”,都以“汉”为指代符号,外国研究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学问,也称作“汉学”。可见汉文明的影响之大。博大精深的汉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有对先秦文明的继承... 当代文化中常常提到的“汉人”“汉族”“汉语”“汉字”,都以“汉”为指代符号,外国研究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学问,也称作“汉学”。可见汉文明的影响之大。博大精深的汉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有对先秦文明的继承,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体现出多元性、包容性、和谐性、创造性的特点。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既能坚持本土文化的传统,又能不断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来丰富自己,为己所用。因此,这一时期确立的政治制度为后世所效法,其都城布局规划为后世所仿效;历法和节气的确立提高了农业发展的水平;“敬天法祖”和“孝”文化则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这一时期确立的主体疆域、民族认同、丝绸之路等,对其后两千多年的发展影响深远。我们相信,以汉文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能适应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只要我们认真总结汉文明的基本特性,弘扬汉文明的精华,中华文明定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文明 中华文明 文化认同 社会影响
下载PDF
从陕西靖边五庄果墚遗址特殊灰坑葬窥见人牲献祭仪式
5
作者 周金妵 陈靓 《草原文物》 2023年第2期69-77,共9页
五庄果墚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黄蒿界乡小界村,是一处仰韶时代晚期至龙山时代早期的重要遗址。遗址中的特殊灰坑AH1出土人骨22例。本文通过分析人畜性别年龄组合规律、人畜死亡季节、人畜共埋形式、出土完整器物等方面的特征,同... 五庄果墚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黄蒿界乡小界村,是一处仰韶时代晚期至龙山时代早期的重要遗址。遗址中的特殊灰坑AH1出土人骨22例。本文通过分析人畜性别年龄组合规律、人畜死亡季节、人畜共埋形式、出土完整器物等方面的特征,同时在参考新石器时代祭祀坑特征的基础上,认为AH1灰坑应为祭祀坑,灰坑中的死者可能为氏族内部经过专门挑选用于献祭地母的人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庄果墚遗址 灰坑葬 祭祀坑 人牲
下载PDF
先秦“不封不树”葬仪的考古学辨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钱耀鹏 李娜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28,共11页
“不封不树”与“墓而不坟”的史籍记载,一直制约着墓上设施乃至丧葬礼仪研究,并对墓葬发掘理念及方法产生了直接影响。该文从考古学立场出发,把过程主义贯穿于考古发现与史籍记载矛盾现象的分析。认为“不封不树”葬仪限于三年丧期,其... “不封不树”与“墓而不坟”的史籍记载,一直制约着墓上设施乃至丧葬礼仪研究,并对墓葬发掘理念及方法产生了直接影响。该文从考古学立场出发,把过程主义贯穿于考古发现与史籍记载矛盾现象的分析。认为“不封不树”葬仪限于三年丧期,其后则可形成“丘封之度与其树数”;而“丘封之度”的涵盖范围并不限于墓葬坟丘,也应包括屋宇类墓上建筑;史籍所谓“县封”既不限于庶人,也非悬下棺之意,可能是指丧期之内棚架封闭墓穴。这些认识既有助于深化丧葬礼仪研究,也有助于提升墓葬的发掘理念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坟墓 坟丘 葬仪 丧期 不封不树
下载PDF
新疆巴里坤石人子沟遗址Ⅲ F1出土植物遗存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田多 马健 +1 位作者 王建新 赵志军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1-128,共8页
新疆石人子沟遗址位于东天山北麓,是一处公元前一千纪的游牧文化遗址。2009~2012年,在该遗址ⅢF1的发掘过程中,对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了采样和浮选工作。对浮选结果的研究表明,遗址中的粮食以春季种植的裸大麦为主。遗址出土炭化木屑数... 新疆石人子沟遗址位于东天山北麓,是一处公元前一千纪的游牧文化遗址。2009~2012年,在该遗址ⅢF1的发掘过程中,对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了采样和浮选工作。对浮选结果的研究表明,遗址中的粮食以春季种植的裸大麦为主。遗址出土炭化木屑数量比例较大,推测与居址遭火焚及木柴燃料使用有关。苔草属、直立黄芪等植物反映了以草类为主的植被环境。总的来看,这处游牧文化遗址内存在一定农业经济形态,但生产较为粗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人子沟遗址 植物遗存 裸大麦 经济形态
下载PDF
旧大陆东西方转磨的比较研究
8
作者 李成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45,共21页
一、引言转磨是由横截面呈圆形的两块磨石以同一圆心叠放,并用中轴连接而成的复合式石器,使用时下磨石固定,上磨石以中轴为基点作旋转运动,通过二者接触部分相互摩擦产生剪切力,将其间的物料粉碎。作为谷物加工工具,转磨广泛分布于世界... 一、引言转磨是由横截面呈圆形的两块磨石以同一圆心叠放,并用中轴连接而成的复合式石器,使用时下磨石固定,上磨石以中轴为基点作旋转运动,通过二者接触部分相互摩擦产生剪切力,将其间的物料粉碎。作为谷物加工工具,转磨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物加工 中轴 旋转运动 磨石 东西方 剪切力 复合式 横截面
原文传递
甘肃省肃北县马鬃山地区先民的生物考古学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陈靓 任雪杰 +2 位作者 凌雪 席琳 文少卿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18-1128,共11页
甘肃省肃北县马鬃山因其连通新疆东部与内蒙古西部的独特地理位置一直是古代东西交通及游牧民族考古的重要地区。为了揭示“原匈奴”与我国西北地区人群的交流,本文采用体质人类学、生物力学、稳定同位素食谱分析、分子生物学以及碳十... 甘肃省肃北县马鬃山因其连通新疆东部与内蒙古西部的独特地理位置一直是古代东西交通及游牧民族考古的重要地区。为了揭示“原匈奴”与我国西北地区人群的交流,本文采用体质人类学、生物力学、稳定同位素食谱分析、分子生物学以及碳十四测年等方法对甘肃省肃北县马鬃山同古图和山德遗迹区试发掘的4个墓葬点的4座墓葬出土的人骨进行了研究,发现具有东北亚蒙古人种面部特征的马鬃山先民生前经常从事奔跑、骑乘等活动强度较高的活动,食物结构以肉类为主,遗传结构显示与“原匈奴”人群有一定的关系,结合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出其绝对年代为1955~1691 cal.BC,因此,初步推测其可能是与蒙古高原和外贝加尔地区的人群迁移进入我国北方地区进行人群交流与融合有关,虽然本研究个体数较少,但由于地理位置重要,研究视角全面,体现了生物考古学交叉学科的特点,对探讨我国西北地区早期人群及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考古学 人骨 马鬃山 游牧文化 原匈奴文化
原文传递
青铜时代中原地区农业特点再思考——以新郑望京楼和荥阳车庄遗址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唐丽雅 巨佳盈 +3 位作者 吴倩 赵海洲 韩国河 顾万发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9-51,共13页
新郑望京楼遗址和荥阳车庄遗址皆位于中原地区,是青铜时代中原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遗址。望京楼遗址和车庄遗址共采集到各个时期样品466份,共出土炭化植物遗存63781粒。两处遗址皆呈现出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的特点,但不同时期遗址的农... 新郑望京楼遗址和荥阳车庄遗址皆位于中原地区,是青铜时代中原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遗址。望京楼遗址和车庄遗址共采集到各个时期样品466份,共出土炭化植物遗存63781粒。两处遗址皆呈现出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的特点,但不同时期遗址的农业生产随时代变化的特点比较明显。本文结合中原地区多处遗址的浮选结果,一方面详细阐述了中原地区青铜时代农业发展的两个转变,即“夏商之变”表现为小麦地位的上升,“商周之变”表现为水稻地位的下降。另一方面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分析了聚落等级对水稻食用的影响和政治因素对旱地食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时代 中原地区 农业经济 望京楼遗址 车庄遗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