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34篇文章
< 1 2 1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IMAGIS快速制作城市三维景观图的方法——以西北大学校园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刘万青 石云 刘勃利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81-484,共4页
目的解决城市小区的三维建模及虚拟景观快速生成问题。方法以IMAGIS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开发平台,利用地基图等常规平面数据实施建模,生成虚拟现实景观图。结果提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三维虚拟城市解决方案。结论该解决方案设计简... 目的解决城市小区的三维建模及虚拟景观快速生成问题。方法以IMAGIS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开发平台,利用地基图等常规平面数据实施建模,生成虚拟现实景观图。结果提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三维虚拟城市解决方案。结论该解决方案设计简洁,可操作性强,适应面广,成本低,速度快,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AGIS平台 三维景观图 虚拟城市小区 解决方案
下载PDF
基于生态策略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研究——以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沈丽娜 魏安龙 张建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7-130,共4页
文章对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进行了生态规划设计研究。对比不同空间格局的生态效应,结合西北大学长安校区的自身特点进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全面规划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大学长安校区的布局形式为单一功能分区,未来应向复合功能分区转变,基... 文章对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进行了生态规划设计研究。对比不同空间格局的生态效应,结合西北大学长安校区的自身特点进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全面规划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大学长安校区的布局形式为单一功能分区,未来应向复合功能分区转变,基本符合簇群结构设计模式,未来向5个集群式建筑空间布局方式发展。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土地嵌合体种类少,校园目前已建造部分自然环境与知识信息相交融的生态空间。由于校园仍在建设中,因此设计中绿化景观未形成一定体系结构,未来应充分考虑景观的多样与交叉组合,形成较合理的斑块、廊道、基质有机结合的生态景观空间构型,校园内交通走向合理基本符合圈层交通模式,此外校园还应加强雨水的收集与利用,加强环卫及便利座椅的生态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规划 生态规划 持续发展
下载PDF
西北大学长安校区校园雨水资源化利用方案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韩瑞霞 陈醇 尹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1期7110-7113,共4页
以西北大学长安校区校园为例,对降雨期水质进行分析,结合水质分析结果提出不同功能区雨水的利用方案,进行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分析,以期为实现校园雨水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法。
关键词 校园 雨水资源化 利用方案 效益分析
下载PDF
高校碳足迹指标体系核算及减排策略研究:以西北大学为例 被引量:9
4
作者 吴欣 刘熠娜 +1 位作者 任宜欣 臧爽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1期187-193,共7页
通过数据分析研究高校碳足迹产生的影响因素,绘制西北大学碳足迹清单并建立指标评价体系,作对应的减排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个人生活轨迹和校园运营形式共同组成碳足迹的分布结构,影响碳足迹的产生,其中高耗能的个人交通出行和校园电力... 通过数据分析研究高校碳足迹产生的影响因素,绘制西北大学碳足迹清单并建立指标评价体系,作对应的减排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个人生活轨迹和校园运营形式共同组成碳足迹的分布结构,影响碳足迹的产生,其中高耗能的个人交通出行和校园电力能源消耗是碳足迹产生的主要组成因素。而指标评价体系反映每项具体因素的碳消耗程度及减排潜力,其中校区用电和个人交通出行虽是消耗程度最大的影响因素,但减排可调控度却也最高。并且明确低碳校园建设的总体策略方向,针对性地调控校园资源或能源使用量,修缮改进耗能建筑,优化交通出行方式,管理个人碳足迹信息,可自上而下地有效改善校园低碳水平。该研究可为低碳校园建设提供了实际的指标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核算指标评价体系 减排策略
原文传递
基于雨水收集利用的高校景观设计研究——以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为例 被引量:8
5
作者 吴欣 崔鹏 《地下水》 2015年第5期162-165,共4页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未来校园也必定会朝着"低碳、节能、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文章通过分析雨水收集利用的景观设计理论,探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雨水资源收集利用的方式与途径,以西北大学作为雨水收集利用与高校...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未来校园也必定会朝着"低碳、节能、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文章通过分析雨水收集利用的景观设计理论,探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雨水资源收集利用的方式与途径,以西北大学作为雨水收集利用与高校景观结合的实践场地,提出合理的校园教学区景观改造建议,探索雨水资源收集利用在高校校园规划中的景观化途径,总结适用于校园景观设计的雨水利用系统,为今后的校园景观设计提供良好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收集利用 景观设计 生态化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三位一体”自然地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以西北大学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邱海军 张玉柱 +2 位作者 李书恒 曹明明 何艳芬 《西部素质教育》 2022年第2期80-82,共3页
文章以西北大学为例,首先阐述了自然地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然后论述了“三位一体”自然地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接着说明了“三位一体”自然地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创新点,最后总结了“三位一体”自然地理专业创... 文章以西北大学为例,首先阐述了自然地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然后论述了“三位一体”自然地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接着说明了“三位一体”自然地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创新点,最后总结了“三位一体”自然地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人才 自然地理专业 “三位一体”
下载PDF
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表现——以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欢 吴戈 张阳生 《中国园艺文摘》 2013年第12期111-112,197,共3页
随着高校扩招,高校的新校区建设也如火如荼。植物景观设计作为校园规划中重要的一部分,承担着"软建筑"的重要角色。合理的植物配置不仅可以优美校园环境,还可以突出校园自身的文化特色。文章就大学校园中植物景观对校园文化... 随着高校扩招,高校的新校区建设也如火如荼。植物景观设计作为校园规划中重要的一部分,承担着"软建筑"的重要角色。合理的植物配置不仅可以优美校园环境,还可以突出校园自身的文化特色。文章就大学校园中植物景观对校园文化的表达和体现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校园 植物景观 文化表现
下载PDF
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学生公寓建筑设计中的问题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娟 张阳生 《山西建筑》 2007年第14期31-32,共2页
以西北大学长安校区的学生公寓为例,通过切身感受,提出现代化学生公寓中存在的几个细节问题,以完善学生公寓设计,从而为安全防范、人性关怀和节约能源做贡献。
关键词 学生公寓 西北大学 建筑设计
下载PDF
第五立面视角下小区域色彩景观研究——以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高春留 程德强 刘科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70-776,共7页
色彩是影响居民居住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色彩环境有利于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积极发展,因此色彩景观的研究对于生活居住环境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鉴于现有色彩研究主观性强而客观性相对缺乏的现状,引入遥感影像处理方法及景观分析方... 色彩是影响居民居住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色彩环境有利于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积极发展,因此色彩景观的研究对于生活居住环境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鉴于现有色彩研究主观性强而客观性相对缺乏的现状,引入遥感影像处理方法及景观分析方法,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作为色彩研究数据源,"第五立面"作为研究视角,同时使用标准色卡进行实地色彩调查取证,完成了对研究区色彩景观的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将遥感及景观分析的研究方法应用于色彩景观的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可降低色彩研究的主观性;2)第五立面视角下,研究对象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主色调偏冷色系,进一步分析后可获得13种主色系及多种辅助色系,校区色彩景观具有多样性,但同时具有一定的团簇现象.该研究在推动"第五立面"色彩研究的同时,也可为色彩研究中新方法的引入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彩景观 第五立面 景观分析 聚类
下载PDF
基于GPS数据的大学生校园行为特征研究——以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为例
10
作者 毛子晨 郭怿昕 +3 位作者 解天骄 邵柳 王浩 王纬伟 《城市地理》 2017年第3X期42-43,共2页
通过智能手机GPS定位功能搜集学生日常行为的时空数据,结合ArcGIS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以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为例,探究大学生在校园内的日常行为特征,通过数据反映出来的学生行为特征规律,为校园规划更新及改造提供针对性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 GPS 校园 行为特征
下载PDF
基于文化的高校校园景观改造研究——以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秀武 黄雨泽 《城市建筑》 2022年第17期185-189,共5页
本文以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入手,以景观改造为落脚点,系统解决“高校热”后,校园环境在空间结构、文化、绿地建设方面的问题。通过构建校训文化—精神衍生—物质映射的传导机制,挖掘梳理文化要素;通过织绿、植文、焕活,... 本文以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入手,以景观改造为落脚点,系统解决“高校热”后,校园环境在空间结构、文化、绿地建设方面的问题。通过构建校训文化—精神衍生—物质映射的传导机制,挖掘梳理文化要素;通过织绿、植文、焕活,在尊重现状环境的基础上,创建新的文化体系,重构景观结构;通过设计语言、景观小品、构筑物、配套设施、植物等,将文化要素融入具体空间的改造设计中,最终实现校园文化与校园景观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建高校热 校园景观改造 校园文化 文化塑造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东部中小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2
12
作者 来雪慧 王小文 徐杰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06-211,共6页
根据大量基础数据,采用数据对比、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北地区东部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现状。阐述了该区域中小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市绿地不足,水资源短缺矛盾,局部环境污染和城市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针对西北地区... 根据大量基础数据,采用数据对比、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北地区东部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现状。阐述了该区域中小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市绿地不足,水资源短缺矛盾,局部环境污染和城市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针对西北地区东部的具体情况,提出科学进行城市规划,特色经济与绿色经济融合,增加生态用地比例,以及保护水源地和合理配置水资源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东部 中小城市 生态环境问题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钟妮栖 夏瑞 +5 位作者 张慧 豆荆辉 陈焰 贾蕊宁 尹瑛泽 严超 《环境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3,共12页
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如何科学揭示大尺度缺水型流域城市群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是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管理需求,也是水科学与经济学交叉学科的研究难点.本文发展了基于三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T... 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如何科学揭示大尺度缺水型流域城市群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是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管理需求,也是水科学与经济学交叉学科的研究难点.本文发展了基于三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Tapio弹性指数的耦合脱钩模型方法,辨识黄河流域城市群2010-2020年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变化格局及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从广度和深度多个维度定量揭示了黄河流域城市群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黄河流域兰西城市群具有最大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广度和最小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深度,平均值分别为570.73×10^(4)hm^(2)和1.25;宁夏沿黄城市群则具有最小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广度和最大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深度,平均值分别为2.01×10^(4)hm^(2)和567.05.(2)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最强的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相对较低的是宁夏沿黄城市群.(3)水资源生态足迹广度与GDP发生强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的比例分别为49.68%和36.13%,水资源生态足迹深度与GDP发生强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的比例分别为41.29%和34.03%,二者均未达到最佳脱钩状态.研究显示,为提升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水资源生态足迹广度与GDP弱脱钩、水资源生态足迹深度与GDP强脱钩是最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 社会经济发展 水资源生态足迹 脱钩关系 城市群 黄河流域
下载PDF
运城市主要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时空变化研究
14
作者 霍伊雪 白思雨 +2 位作者 庞国伟 陈安安 王国芳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123,共9页
明确运城市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和夏玉米灌溉需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为未来该市灌溉用水的科学配置提供基本参数。基于运城市域内13个气象站点的长期观测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确定参考作物蒸散量,结合有效降雨量和作物系数等参数... 明确运城市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和夏玉米灌溉需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为未来该市灌溉用水的科学配置提供基本参数。基于运城市域内13个气象站点的长期观测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确定参考作物蒸散量,结合有效降雨量和作物系数等参数,计算分析了运城市近50 a冬小麦与夏玉米的灌溉需水量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冬小麦和夏玉米年灌溉需水量整体均呈现波动式降低的变化趋势,整体降低幅度分别为-0.7和-2.1 mm/(10 a)。冬小麦在4月和5月的灌溉需水量较多,分别为80.5 mm和108.4 mm;夏玉米则为8月份的灌溉需水量最大,约为85.3 mm。冬小麦和夏玉米全生育期的平均灌溉需水量都呈现从东向西逐渐递增的趋势,冬小麦灌溉需水量的变化范围处于283.6~336.8 mm,夏玉米则为165.4~253.9 mm。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水汽压差与太阳辐射对运城市冬小麦和夏玉米灌溉需水量的影响较大。运城市冬小麦与夏玉米灌溉需水量在时间上呈波动降低趋势,在空间上则由东向西逐步递增;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趋势显示运城市的气候正在朝暖湿化方向发展,未来灌溉方案的制定与优化应当予以充分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粮食作物 灌溉需水量 时空变化规律 山西运城 主要影响因子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的辽中南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15
作者 徐霜 何艳芬 《建筑与文化》 2023年第10期123-125,共3页
文章以辽中南城市群为例,选取16个评价指标,建立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并划分经济、社会、人文、生态四个质量评价子系统,利用熵权TOPSIS法,对辽中南城市群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通过Arc GIS进行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1)辽... 文章以辽中南城市群为例,选取16个评价指标,建立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并划分经济、社会、人文、生态四个质量评价子系统,利用熵权TOPSIS法,对辽中南城市群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通过Arc GIS进行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1)辽中南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存在空间不均衡现象。(2)辽中南城市群的人居环境质量水平与经济质量水平相关。(3)辽中南城市群的人文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质量评价 熵权TOPSIS 辽中南城市群
下载PDF
近30a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空间扩展特征及启示
16
作者 万赟 吴文恒 +2 位作者 刘金凤 史海金 刘力萌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1-292,共12页
探究城市空间扩展特征,认识城镇用地开发效率,有助于科学践行城市开发边界和高质量发展政策。基于城市空间、人口和经济数据,采用扩展强度指数、差异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1992—2020年黄河流域8个中心城市空间扩展数量和质量的时... 探究城市空间扩展特征,认识城镇用地开发效率,有助于科学践行城市开发边界和高质量发展政策。基于城市空间、人口和经济数据,采用扩展强度指数、差异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1992—2020年黄河流域8个中心城市空间扩展数量和质量的时空特征及启示。结果表明:(1)中心城市平均扩展面积315 km~2,下游城市扩展规模大于中上游,济南市、郑州市、西安市和银川市扩展强度较高。(2)各市空间扩展与人口、经济耦合关系呈下游向中上游、中游向上下游递减的分布特征,平均值分别由1992年0.42、0.19提升至2020年0.89、0.81,扩展质量整体向好。(3)城市空间扩展分异是自然区位、经济发展、政策条件等多方面综合驱动的结果。(4)严格落实流域高质量发展政策,科学践行城市开发边界,协调优化城市用地扩展与人口、经济之间相互关系,合理规划城市发展,是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扩展 耦合协调度 中心城市 黄河流域
下载PDF
机动化通勤中介作用下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身体健康的影响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17
作者 朱菁 邹梦洁 +1 位作者 范颖玲 Roland Brown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6-713,共18页
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致使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导致大城市居民机动化通勤日益普遍,而久坐不动的机动化通勤方式导致居民日常通勤活动量减少,对其身体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研究组采用智能手机软件收集西安市居民通勤出行数据,以身体质量指数... 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致使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导致大城市居民机动化通勤日益普遍,而久坐不动的机动化通勤方式导致居民日常通勤活动量减少,对其身体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研究组采用智能手机软件收集西安市居民通勤出行数据,以身体质量指数BMI表征居民身体健康水平,采用路径分析方法,通过构建一个以机动化通勤方式作为中介变量的理论框架来深入解析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身体健康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研究发现,职住地建成环境,包括用地混合度、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公交线路条数、附近是否有地铁站等,可通过小汽车驾驶员、电动车、通勤班车对BMI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但不能通过小汽车乘客、公交车、地铁对BMI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建成环境对BMI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小汽车驾驶员中介作用下,居住地建成环境对BMI产生的直接影响大于工作地;各类机动化通勤方式中介作用下,职住地建成环境各变量的增加会导致BMI上升,但职住地人口密度、工作地与市中心的距离、附近有大专院校则相反。并据此提出可通过渐进式更新逐步推动职住地建成环境优化,进而提升居民健康,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工作地用地功能混合,以及建立良好的城市慢行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成环境 机动化通勤 身体质量指数 路径分析 身体健康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中晚全新世火历史集成重建与气候演化
18
作者 刘剑波 李建勇 +3 位作者 韩岳婷 杨锐 韩潇潇 徐浩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6-169,共14页
为了探讨西北地区古火演化及其驱动机制,基于28个样点的炭屑和黑碳记录,集成重建该区8 kaBP的古火变化序列;同时结合古植被、古气候、历史文献等记录,分析了古火活动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中晚全新世火历... 为了探讨西北地区古火演化及其驱动机制,基于28个样点的炭屑和黑碳记录,集成重建该区8 kaBP的古火变化序列;同时结合古植被、古气候、历史文献等记录,分析了古火活动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中晚全新世火历史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①火活动波动阶段(8~6 kaBP),古火事件发生频繁,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②火活动平稳阶段(6~4 kaBP),气候趋于暖湿化,植被有所发展,贮藏了一定的燃烧质;③火活动快速上升阶段(4~2 kaBP),人类活动成为火事件的主要影响因素,古火活动频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④火活动大范围发生阶段(2~0 kaBP),气候由湿冷向干冷转化,生物质干燥易燃,农业快速发展,朝代更替和战争频繁,火活动异常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屑 黑碳 火历史 气候演化 人类活动 西北地区
下载PDF
黄河流域五大城市群PM_(2.5)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探讨
19
作者 慕石雷 杨玉欢 乌日陶克套胡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7-719,共13页
以黄河流域5大城市群82个城市为研究区域,选取2016—2020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环境空气颗粒物(PM_(2.5))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研究PM_(2.5)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空间异质性的主要驱动影响因素。结果表... 以黄河流域5大城市群82个城市为研究区域,选取2016—2020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环境空气颗粒物(PM_(2.5))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研究PM_(2.5)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空间异质性的主要驱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PM_(2.5)年均值的变化大体呈倒“N”型,季均值变化呈先降后升的周期规律性的“U”型。(2)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了黄河下游>中游>上游的梯度递减空间差异格局,并有逐渐下降的趋势。(3)PM_(2.5)演变整体上呈正自相关集聚分布,集聚类型主要为高-高集聚、低-低集聚和低-高集聚类型。(4)2016年和2020年PM_(2.5)空间分异的自然地理因素比社会经济因素的驱动力更强,交互作用结果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2种类型。(5)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分异探测解释力变化最大的5个因子进行拟合,5a间各因子对5大城市群PM_(2.5)污染的负效应不断提高,正效应呈下降趋势,空间作用方向及强度上差异显著。研究结果为黄河流域5大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规制完善提供参考依据,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PM_(2.5) 城市群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技术环境对西北传统农区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影响分析——基于三种不同属性农业技术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26
20
作者 满明俊 李同昇 +1 位作者 李树奎 李普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6-74,共9页
依据对陕甘宁传统农区的调查数据,选择苹果新种苗技术、小麦良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技术环境对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影响及其差异。研究发现,技术环境因素对农户采用新技术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中,技术软环境对农户... 依据对陕甘宁传统农区的调查数据,选择苹果新种苗技术、小麦良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技术环境对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影响及其差异。研究发现,技术环境因素对农户采用新技术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中,技术软环境对农户的影响大于硬环境的影响。农户采用具有不同属性的农业新技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苹果新种苗技术容易受到果品公司、农技站服务次数、技术培训质量以及信贷条件的影响;小麦良种技术容易受到科研组织、种子公司、农技站、人际网络以及技术供给渠道的影响;节水灌溉技术受到具有社会服务功能的技术组织、政府鼓励措施以及媒体宣传的影响较大。与此同时,地理因素对农户的技术行为具有明显的约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环境 技术采用 农户 实证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