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miRNAs研究进展
1
作者 刘彤 吴松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4-247,共4页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是工作年龄人群首位的致盲眼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微小RNAs(miRNAs)作为调节因子,主要在转录后水平上调控基因表达,而其异常表达在多种疾病病理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miR...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是工作年龄人群首位的致盲眼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微小RNAs(miRNAs)作为调节因子,主要在转录后水平上调控基因表达,而其异常表达在多种疾病病理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miRNAs可通过调控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死亡及血管新生等病理性过程来影响DR的发生发展。现对miRNAs在DR中发挥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DR的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MICRORNAS 糖尿病
下载PDF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单克隆抗体治疗进展
2
作者 常乔乔 吴松笛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7-251,共5页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具有高复发及高致残性,如何预防复发是该病治疗的关键。单克隆抗体(以下简称为单抗)是近年来针对NMOSD新兴且快速发展的临床治疗策略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及临床试验也证实了...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具有高复发及高致残性,如何预防复发是该病治疗的关键。单克隆抗体(以下简称为单抗)是近年来针对NMOSD新兴且快速发展的临床治疗策略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及临床试验也证实了单克隆抗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B细胞表面抗原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已被广泛用于NMOSD的治疗;B细胞表面抗原CD19单抗伊奈利珠单抗则是目前国内唯一获批用于临床治疗NMOSD的药物。此外,白细胞介素-6受体靶向抑制剂、补体C5靶向抑制剂等多种单抗也被用于NMOSD的治疗。随着对NMOSD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疾病相关的免疫网络分子机制进一步明晰;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广泛开展,促使更为精准的单抗治疗NMOSD策略将应用于临床,使更多的患者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单克隆抗体 生物治疗 综述
原文传递
逆行跨突触变性视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霍燕 蔺雪梅 吴松笛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35-1038,共4页
逆行跨突触变性视神经病变(TRDON)是指外侧膝状体及其后视觉通路受损引起突触前神经元(即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变性和(或)凋亡。目前发现,TRDON病理基础是继发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P型β细胞的凋亡,导致出现与原发病引起的视野缺损相一致... 逆行跨突触变性视神经病变(TRDON)是指外侧膝状体及其后视觉通路受损引起突触前神经元(即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变性和(或)凋亡。目前发现,TRDON病理基础是继发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P型β细胞的凋亡,导致出现与原发病引起的视野缺损相一致的视束萎缩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薄变以及视网膜微血管密度降低等表现,其中神经节细胞层薄变被认为是其特征性表现。目前国内对TRDON的认识及相关研究较少,临床医师可以通过光相干断层扫描进行观察,关注患者发生上述结构改变的特征和严重程度、发生时间及部位,监测病变的活动和进展,并将其作为药物干预的时间截点和开发新治疗方法的药物靶点,为患者恢复部分视功能,减轻残疾程度带来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跨突触变性视神经病变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视野缺损 视束萎缩 综述
原文传递
静脉窦支架置入手术治疗暴发性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1例
4
作者 逯青丽 张咪 +7 位作者 蔺雪梅 刘国正 刘佩 常乔乔 刘燕 王燕 王静 吴松笛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4-336,共3页
患者女,16岁。因头痛、双眼视力下降10d,加重4d,于2021年9月10日在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眼科门诊就诊。既往身体健康。患者10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双眼视力下降,左眼为著,无眼痛及色觉异常,无恶心呕吐等,未予诊治,症状进行性加重。
关键词 暴发性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 视盘水肿 静脉窦支架置入手术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相关眼部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郭未艳 蔺雪梅 吴松笛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33-1038,共6页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通过调节免疫细胞与癌细胞的相互作用,促进免疫系统去抑制作用,从而靶向多种类型的恶性肿瘤,为肿瘤学领域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然而免疫系统的调节也会引发相关的不良反应。ICI相关的眼部不良反应发病率低,如不及时...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通过调节免疫细胞与癌细胞的相互作用,促进免疫系统去抑制作用,从而靶向多种类型的恶性肿瘤,为肿瘤学领域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然而免疫系统的调节也会引发相关的不良反应。ICI相关的眼部不良反应发病率低,如不及时诊治会对患者产生严重影响。但治疗目前尚无相关临床治疗指南,治疗决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床判断和经验。ICI相关的眼部不良反应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对其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能够为ICI相关的眼部不良反应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眼部不良反应 综述
原文传递
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动脉溶栓1例
6
作者 逯青丽 常乔乔 +5 位作者 刘燕 刘佩 王静 刘国正 蔺雪梅 吴松笛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20-1022,共3页
患者女,38岁。因发作性右眼视力下降2 d并加重1 d,于2019年12月5日就诊于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安市第一医院)神经眼科。患者于2 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右眼视力下降,否认眼胀、眼痛、头痛等,持续3 min左右症状自行缓解,未予重视。1 d前... 患者女,38岁。因发作性右眼视力下降2 d并加重1 d,于2019年12月5日就诊于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安市第一医院)神经眼科。患者于2 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右眼视力下降,否认眼胀、眼痛、头痛等,持续3 min左右症状自行缓解,未予重视。1 d前晨起后患者右眼视力明显下降,自觉以正中视野缺损为著,持续性,无眼痛,于当地医院眼科就诊。眼底照相检查,右眼视盘与黄斑间局部视网膜呈苍白“舌形”,可见散在小片状视网膜出血,静脉血管纡曲,黄斑呈樱桃红斑(图1A);左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右眼睫状动脉于14 s开始充盈;上支16 s显影,其血流区域背景荧光弱于其他区域;左眼未见异常荧光。诊断:右眼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CILRA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动脉闭塞 动脉溶栓 尿激酶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