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42篇文章
< 1 2 2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急需领域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研究——以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领域研究生培养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符江锋 王占学 +1 位作者 郝雨菡 田梅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24年第9期25-30,共6页
航空发动机领域高层次人才是国家急需短缺领域,文章针对当前航空发动机领域人才培养与实践脱节、基础理论教学与工程教育分离的问题,对比分析国内外航空发动机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国航空发动机高层次人才特征内涵,提出了基于产学研... 航空发动机领域高层次人才是国家急需短缺领域,文章针对当前航空发动机领域人才培养与实践脱节、基础理论教学与工程教育分离的问题,对比分析国内外航空发动机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国航空发动机高层次人才特征内涵,提出了基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航空发动机领域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路径与若干举措。重点围绕国家对航空发动机领域人才的能力需求进行育人模式、课程建设、论文研究的改革与创新,切实推动航空发动机校企联合育人落实、落地,实施人才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加快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改革 研究生培养 航空发动机 产教融合
下载PDF
国防领域研究生科研素养的分析与提升对策——以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专业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苏越 郝雨菡 +1 位作者 牛晓莉 张婷婷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27期5-8,共4页
为了更好地承担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使命,科研素养养成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针对国防教育领域的研究生培养需求,研究了科研素养的内涵、培养途径与养成效果,分析了国内外科研素养的培养现状。同时,介绍了西北工业大学... 为了更好地承担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使命,科研素养养成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针对国防教育领域的研究生培养需求,研究了科研素养的内涵、培养途径与养成效果,分析了国内外科研素养的培养现状。同时,介绍了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在科研素养提升方面的实践。研究表明,高校应该积极推进相关课程建设,促进科研素养提升与培养环节的深度融合。通过课程设计、资源建设、能力评价的具体实践,可以有效促进航空发动机专业研究生的科研素养,为国防事业发展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素养 研究生教育 国防军工领域 培养质量 课程建设
下载PDF
西北工业大学科协再次入选“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高校科协十佳优秀组织单位
3
作者 张瑞辰 《大学科普》 2022年第1期67-67,共1页
中国科协对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优秀组织单位进行了通报表彰,西北工业大学科协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高校科协十佳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于2016年11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时间定为每年5... 中国科协对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优秀组织单位进行了通报表彰,西北工业大学科协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高校科协十佳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于2016年11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时间定为每年5月30日。这也是中国科技界第一次拥有属于科技工作者自己的节日,旨在鼓励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使命与责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瞄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工作者 中国科协 高校科协 荣誉称号 中国科技界 西北工业大学 世界科技强国 使命与责任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气体动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4
作者 陈伟杰 陈玲玲 施永强 《科技风》 2025年第3期34-36,共3页
“气体动力学基础”课程是航空领域如飞行器动力工程和飞行器设计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在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变的新工科背景下,对“气体动力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目前该课程教学内... “气体动力学基础”课程是航空领域如飞行器动力工程和飞行器设计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在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变的新工科背景下,对“气体动力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目前该课程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考核体系、理论联系实际和课程思政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该课程建设,提高航空科研人员和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需要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动力学 航空工程 新工科
下载PDF
信任是主动学习的驱动力——以“双碳”背景下“多孔介质传热传质”课程为例
5
作者 白晓辉 刘存良 孟宪龙 《教育教学论坛》 2025年第6期21-24,共4页
“多孔介质传热传质”课程是学科交叉强烈、涉及领域广泛、课程内容前沿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应对“双碳”背景下新时代工科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围绕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理念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观点阐述。认为如“多... “多孔介质传热传质”课程是学科交叉强烈、涉及领域广泛、课程内容前沿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应对“双碳”背景下新时代工科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围绕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理念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观点阐述。认为如“多孔介质传热传质”这类需求背景清晰、行业背景强烈的专业基础课,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以小班教学,以调研、讨论、汇报的形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适应学科交叉和新时代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基于教学经验,形成了以“情怀+引领”为主线贯穿整个课程周期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理论知识扎实、创新思维活跃的综合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传热传质 “双碳”背景 课程改革 教学理念
下载PDF
能源动力类本科教学与学生培养改革探讨
6
作者 刘存良 白晓辉 孟宪龙 《科技风》 2023年第3期20-22,共3页
能源动力类本科教学与学生培养,目的是要培养出德才兼备、有责任担当的有志青年,要求能源动力类学生具有全面的思考能力、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近年来,教育部也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课程思... 能源动力类本科教学与学生培养,目的是要培养出德才兼备、有责任担当的有志青年,要求能源动力类学生具有全面的思考能力、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近年来,教育部也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本文结合本人在“传热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自身的感悟,从课程思政和专业教育(小班教学、过程控制和授课方法等方面)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为课程思政和专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动力类 本科生培养 课程思政 专业教育
下载PDF
动力系统大学生节能减排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7
作者 徐小莹 刘银中 王敏庆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11-113,共3页
节能减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节能减排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肩负着重大使命,因此注重高校大学生节能减排创... 节能减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节能减排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肩负着重大使命,因此注重高校大学生节能减排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在充分认识节能减排重要性基础上,对动力系统节能减排大学生创新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节能减排大学生实践基地、科技创新体系、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方法等多个方面,创新了动力系统大学生培养模式,并对在该模式下大学生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能减排 大学生 创新 培养模式
下载PDF
无人机油电混合动力能源管理优化系统 被引量:2
8
作者 师晴晴 《技术与市场》 2019年第11期99-99,101,共2页
无人机在军事、农业、运输、勘探、灾难救援等方面持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着眼于无人机重量和能量之间的矛盾,顺应航空发动机电推的发展趋势,应用油电混合推进系统,解决热力发动机难控制的技术障碍,通过遗传算法,寻找最长航时与最长航... 无人机在军事、农业、运输、勘探、灾难救援等方面持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着眼于无人机重量和能量之间的矛盾,顺应航空发动机电推的发展趋势,应用油电混合推进系统,解决热力发动机难控制的技术障碍,通过遗传算法,寻找最长航时与最长航程情况下的最优化解,使得无人机能够达到飞行时间更长、航程更远、滞空时间更长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电混合 遗传算法 最优化解
下载PDF
方形动力电池组多风道热管理研究
9
作者 白晓辉 高渊博 +1 位作者 张玉碧 刘存良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0-268,共9页
针对传统风冷式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散热能力不足、电池组整体均温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分层多风道风冷式冷却方法,采用挡风板将单风道系统分割为多风道系统,建立了多风道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通过实验方法测量了钴酸锂电池的放电温升... 针对传统风冷式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散热能力不足、电池组整体均温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分层多风道风冷式冷却方法,采用挡风板将单风道系统分割为多风道系统,建立了多风道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通过实验方法测量了钴酸锂电池的放电温升以及电阻与放电深度的关系,并针对多风道电池热管理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结果表明,三风道U型热管理系统的散热效果优于其他热管理系统。当冷却空气流速为0.5 m/s时,三风道U型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最高温度降低8.4 K,最大温差减小12.4 K,电池组均温性提高。当冷却空气流速为5 m/s时,三风道U型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最高温度及温差均可以降低5.3 K。使电池组的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形动力电池 风冷 电池包 多风道热管理
下载PDF
考虑模态转换的组合动力飞机任务性能快速评估方法
10
作者 付昱 宋文艳 汪秋吟 《弹道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工作在较宽飞行范围的高马赫数组合动力飞机,其动力性能受到飞行条件/飞行姿态以及模态转换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其飞行任务性能。为尽可能真实并快速地评估组合动力飞机的飞行任务性能,提出了一种考虑模态转换的组合动力飞机任务性能快... 工作在较宽飞行范围的高马赫数组合动力飞机,其动力性能受到飞行条件/飞行姿态以及模态转换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其飞行任务性能。为尽可能真实并快速地评估组合动力飞机的飞行任务性能,提出了一种考虑模态转换的组合动力飞机任务性能快速评估方法,并量化研究了不同飞行轨迹、不同模态转换区间对飞行任务性能的影响。首先建立了高马赫数飞机的飞行动力学模型,将飞行姿态考虑进任务分析中;随后建立了组合动力的非安装及安装性能计算模型,飞行轨迹中可实时模拟动力装置的性能;最后建立了模态转换模拟模型,可分析模态转换过程对飞行任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文研究的飞行马赫数为5的组合动力飞机,巡航高度由海拔20 km升高至27 km,巡航距离增加18.3%,总航程增加21.9%;将模态转换马赫数区间由低马赫数2~2.3向高马赫数2.2~2.5范围移动,爬升加速段距离增加8.4%,爬升加速时间增加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马赫数飞机 组合动力 模态转换 飞行轨迹 飞行任务性能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燃油泵动静压滑动轴承润滑特性与参数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符江锋 仲世杰 +2 位作者 罗康 刘显为 魏士杰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7-252,共16页
航空发动机燃油齿轮泵的滑动轴承长期工作在高温、高压和低黏介质极端工况下,极易诱发润滑失效,其润滑性能演变规律尚未完全探明。本文通过建立动静压混合润滑条件下燃油泵滑动轴承流体润滑模型,采用超声测量原理测试了燃油泵真实服役... 航空发动机燃油齿轮泵的滑动轴承长期工作在高温、高压和低黏介质极端工况下,极易诱发润滑失效,其润滑性能演变规律尚未完全探明。本文通过建立动静压混合润滑条件下燃油泵滑动轴承流体润滑模型,采用超声测量原理测试了燃油泵真实服役工况下的油膜厚度,验证了多个载荷条件滑动轴承润滑模型的油膜厚度计算准确性。最后,基于试验验证的润滑计算模型,研究了宽径比、偏心率和油槽位置对轴承润滑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计算的油膜厚度随工况变化规律与试验测点十分吻合,两者的平均计算误差为2.3%,此外,燃油泵负载增大会使得油膜的最小厚度向进口油槽处偏转,进而导致动压能力减弱,轴承在大负载工况的承载能力主要由静压提供。宽径比B/D由0.4增大至1.2时,会导致油膜温度沿周向降低1.2℃,而沿轴向升高0.5℃,偏心率增大会导致油膜厚度变小,混合润滑轴承中间截面处的动压提升0.43 MPa,设计滑动轴承的油槽位置应开在收敛楔形结构前端或者开扩楔形结构处,能提升轴承承载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燃油齿轮泵 滑动轴承 润滑 油膜测试
原文传递
执行主编寄语
12
作者 翁春生 王可 《航空兵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未来空天飞行对动力装置提出了高效、宽域等工作要求,传统的燃气涡轮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等喷气式动力难以满足上述需求。近年来,组合动力、爆震发动机、电推进等新型推进系统受到广泛关注,已成为航空航天推进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经... 未来空天飞行对动力装置提出了高效、宽域等工作要求,传统的燃气涡轮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等喷气式动力难以满足上述需求。近年来,组合动力、爆震发动机、电推进等新型推进系统受到广泛关注,已成为航空航天推进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经与主编樊会涛院士共同策划,《航空兵器》面向研究人员推出新型动力技术专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涡轮发动机 航空航天 航空兵器 新型动力 电推进 组合动力
下载PDF
高通流宽工况适应范围超多级压气机设计研究与验证
13
作者 黄磊 李璧宇 +4 位作者 罗璇 郝玉扬 邓远灏 张军 楚武利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79,共10页
为全面提升高速涡轮发动机的超多级压气机(7级以上)的研制能力,本文对高通流宽工况适应范围超多级压气机开展了技术研究与验证。针对其进口马赫数高、工作转速范围宽等特点,开展了高通流小轮毂比压气机设计以及兼顾地面起飞和高马赫数... 为全面提升高速涡轮发动机的超多级压气机(7级以上)的研制能力,本文对高通流宽工况适应范围超多级压气机开展了技术研究与验证。针对其进口马赫数高、工作转速范围宽等特点,开展了高通流小轮毂比压气机设计以及兼顾地面起飞和高马赫数状态的宽工况适应范围压气机设计等技术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高通流宽工况适应范围超多级压气机的设计仿真和试验验证,全面研究地面起飞和高马赫数两种状态下各级的匹配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地面起飞和高马赫数两种状态下,压气机流量、压比、效率达到设计指标。地面起飞状态1.0相对转速,最高效率0.891,高马赫数状态0.741相对转速,最高效率0.865,各转速稳定裕度均大于24%。各级匹配良好,解决了高负荷超多级压气机匹配难和高通流压气机效率低等问题,为下一代发动机的压气机设计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多级压气机 高通流 宽工况适应范围 地面起飞状态 高马赫数状态
原文传递
液体碳氢燃料旋转爆震燃烧研究进展
14
作者 王可 于潇栋 +1 位作者 张禛瑞 范玮 《航空兵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爆震波传播速度高达千米每秒量级,反应物来不及膨胀便完成燃烧,可实现近似等容燃烧过程,故采用爆震燃烧有望提高热循环效率。作为爆震燃烧的可行方式,旋转爆震在航空航天推进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潜力,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围绕液体燃... 爆震波传播速度高达千米每秒量级,反应物来不及膨胀便完成燃烧,可实现近似等容燃烧过程,故采用爆震燃烧有望提高热循环效率。作为爆震燃烧的可行方式,旋转爆震在航空航天推进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潜力,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围绕液体燃料两相旋转爆震燃烧的点火起爆,常温来流条件下氧化剂、燃料预处理等对旋转爆震波传播的影响,高焓来流条件下冲压和加力场景的旋转爆震燃烧组织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对旋转爆震在喷气式推进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爆震 液体燃料 起爆 燃烧组织
下载PDF
低雷诺数轴流压气机叶型气动优化
15
作者 陈璇 张明亮 +3 位作者 李万松 杨晨 杨金广 高丽敏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3,共10页
为研究低雷诺数下轴流压气机叶型优化设计方法,本文验证了准三维求解器MISES对于低雷诺数流动的预测精度,对于V103叶型计算得到的转捩位置与实验值偏差小于5%,证实了其在低雷诺数流动中的可用性;基于多圆弧(MCA)叶型程序,利用增强精英... 为研究低雷诺数下轴流压气机叶型优化设计方法,本文验证了准三维求解器MISES对于低雷诺数流动的预测精度,对于V103叶型计算得到的转捩位置与实验值偏差小于5%,证实了其在低雷诺数流动中的可用性;基于多圆弧(MCA)叶型程序,利用增强精英保留遗传算法,搭建轴流压气机叶型准三维气动优化设计平台;以总压损失系数为优化目标,出口气流角为约束条件,对V103叶型进行了低雷诺数单点和高低雷诺数综合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低雷诺数单点优化后,抑制了叶型层流分离泡现象,总压损失系数减小31.31%,性能显著改善;高低雷诺数综合优化后叶型在高雷诺数和低雷诺数下总压损失分别减小了3.05%和3.03%。本文研究结果证明了所发展工具的有效性和考虑雷诺数叶型优化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压气机 叶型 气动优化 准三维 多圆弧
原文传递
FIW结构参数对机翼气动性能影响规律的数值计算研究
16
作者 曹志远 王良锋 +2 位作者 田保未 余皓 赵菲菲 《风机技术》 2025年第1期22-30,共9页
采用数值计算手段研究了嵌入机翼式升力风扇安装位置及风扇轴指向角度对机翼气动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当风扇位于机翼前部时,造成机翼流场大面积回流,气流流动紊乱,气动性能变差,但是升力风扇安装位置对进口畸变的影响程度不大,因... 采用数值计算手段研究了嵌入机翼式升力风扇安装位置及风扇轴指向角度对机翼气动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当风扇位于机翼前部时,造成机翼流场大面积回流,气流流动紊乱,气动性能变差,但是升力风扇安装位置对进口畸变的影响程度不大,因此,升力风扇安装于机翼后部较好;当风扇存在倾斜角后,风扇提供的力矢量化,风扇不但提供升力还提供一定的推力,随着风扇倾斜角的增大,风扇提供的升力逐渐降低,推力逐渐增大,而机翼的阻力逐渐降低;随着风扇倾斜角的增大,气流偏转角逐渐减小,进气畸变显著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力风扇 机翼 进气畸变 升力 阻力
下载PDF
微观结构对热障涂层界面应力及位置的影响
17
作者 关鹏 姚玉东 范文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12-20,共9页
热障涂层(TBCs)微观结构之于界面最大应力及其位置的影响,对TBCs破坏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基于带TBCs圆管试验,建立有限元模型;然后,利用响应面法研究陶瓷层(TC)厚度、黏结层(BC)厚度、界面波长、界面幅值和氧化层(TGO)厚度对... 热障涂层(TBCs)微观结构之于界面最大应力及其位置的影响,对TBCs破坏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基于带TBCs圆管试验,建立有限元模型;然后,利用响应面法研究陶瓷层(TC)厚度、黏结层(BC)厚度、界面波长、界面幅值和氧化层(TGO)厚度对最大应力及相对位置的影响;最后,综合考虑最大应力和相对位置,采用遗传算法对TBCs微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研究结论如下:按照强弱程度排序,影响最大应力的因素依次为幅值、波长、TGO厚度、TC厚度、BC厚度,影响相对位置的因素依次为TGO厚度、幅值、波长、BC厚度、TC厚度;以最大应力350 MPa为约束条件,以相对位置最小为优化目标得到TBCs微观结构的最佳组合为TC厚度100μm, BC厚度50μm,界面波长59.3μm,界面振幅15μm;最佳组合的最大应力为350 MPa,相对位置为0.250。研究结论可为TBCs的损伤分析和制备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障涂层 界面分析 相对位置 响应面法 遗传算法
下载PDF
考虑弹流润滑影响的表面局部缺陷中介轴承动力学建模 被引量:8
18
作者 田晶 艾延廷 +2 位作者 赵明 孙丹 张凤玲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0-85,105,共7页
航空发动机中介轴承位于发动机高、低压转子之间,其内、外环随高、低压转子同向或反向旋转,相对转速高和润滑条件恶劣造成中介轴承故障频发。针对表面局部缺陷中介轴承的振动故障诊断,考虑弹流润滑影响和时变位移激励,提出了一种带局部... 航空发动机中介轴承位于发动机高、低压转子之间,其内、外环随高、低压转子同向或反向旋转,相对转速高和润滑条件恶劣造成中介轴承故障频发。针对表面局部缺陷中介轴承的振动故障诊断,考虑弹流润滑影响和时变位移激励,提出了一种带局部缺陷的中介轴承动力学建模方法。采用双转子实验台开展中介轴承外圈故障模拟实验,采集振动信号并进行分析。对比动力学模型数值模拟结果和故障轴承实验结果,验证了所建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基于所建立动力学模型对有、无润滑的中介轴承在不同缺陷尺寸条件下的振动响应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准确模拟中介轴承在不同状态、不同缺陷尺寸下的振动响应变化规律,可用于中介轴承故障机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介轴承 弾流润滑 局部缺陷 时变位移 动力学建模
下载PDF
一种基于CFD的叶轮机非定常气动力组合建模方法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伟伟 苏丹 +2 位作者 张陈安 叶正寅 刘锋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7-42,共6页
为了获得一个准确高效的非定常空气动力学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叶轮机叶片颤振特性分析中去,论文发展了一种基于CFD方法的叶轮机非定常气动力组合建模方法,可以快速计算叶轮机叶片在等相角差振动时的气动阻尼系数。运用小扰动流场的叠加原理... 为了获得一个准确高效的非定常空气动力学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叶轮机叶片颤振特性分析中去,论文发展了一种基于CFD方法的叶轮机非定常气动力组合建模方法,可以快速计算叶轮机叶片在等相角差振动时的气动阻尼系数。运用小扰动流场的叠加原理,通过不同通道数模型的非定常流场求解(通常需要两次或三次),针对流场的周期性边界条件,组合分析得到一系列更多通道数情况下的非定常气动力低阶模型。基于这种降阶模型计算的气动阻尼系数与直接的CFD方法计算结果吻合很好,计算效率提高10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颤振 降阶模型 计算流体力学 叶轮机
原文传递
非均匀栅距对压气机叶片非定常气动力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赵养正 刘前智 廖明夫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7-169,180,共4页
研究了轴流压气机叶片采用非均匀栅距对叶片非定常力影响的问题,利用高分辨率格式求解准三维雷诺平均N-S方程。非定常流场计算采用了双时间步法与LU-SGS隐式解法耦合的方法。研究了带进口导叶的单级三排叶栅非定常流动,其中动叶栅距不变... 研究了轴流压气机叶片采用非均匀栅距对叶片非定常力影响的问题,利用高分辨率格式求解准三维雷诺平均N-S方程。非定常流场计算采用了双时间步法与LU-SGS隐式解法耦合的方法。研究了带进口导叶的单级三排叶栅非定常流动,其中动叶栅距不变,而导叶和静叶采用非均匀栅距。对不同结构的计算分析表明,在导叶和静叶采用一定的非均匀栅距组合型式后,在保证压气机级的性能变化不大的同时,动叶表面所受非定常气动力的状况得到改善,这将有助于提高动叶片的疲劳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压气机 非均匀栅距^+ 非定常流动 动静叶干涉^+ 数值仿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