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轻质蜂窝状氮掺杂介孔碳/钴/氧化亚钴复合吸波材料制备及宽频吸波性能研究
1
作者 韦智恒 李宗乘 梁瑾 《航空科学技术》 2024年第8期64-71,共8页
传统吸波材料因无法满足现代科技对隐身技术材料“轻质、厚度薄、强损耗、宽吸收”的需求,因而开发高效吸波材料成为隐身技术发展的关键。本文以蜂窝状多孔碳与钴盐分别为碳基体和磁性金属源,通过沉淀法联合热解工艺,获得了蜂窝状氮掺杂... 传统吸波材料因无法满足现代科技对隐身技术材料“轻质、厚度薄、强损耗、宽吸收”的需求,因而开发高效吸波材料成为隐身技术发展的关键。本文以蜂窝状多孔碳与钴盐分别为碳基体和磁性金属源,通过沉淀法联合热解工艺,获得了蜂窝状氮掺杂碳/钴/氧化亚钴磁电复合吸波材料。蜂窝状孔结构极大地降低了吸波剂的密度,赋予其轻质的特性。磁性组分的引入优化了阻抗匹配,介电和磁性组分形成的磁电协同损耗增强了复合材料对电磁波的吸收强度并拓宽了吸波频带。得益于成分与结构优势,该材料在填充量仅为5wt%时,2.5mm匹配厚度下的反射损耗峰值达到-52.84dB,在2.7mm厚度下的有效吸收带宽达到4.83G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质 介孔碳 CoO/Co磁性颗粒 多重损耗机制 雷达吸波
下载PDF
胶原蛋白促进成骨细胞在磷灰石基质上增殖和分化
2
作者 马彭逸 李琛 +1 位作者 Ouaskioud Oumaima 任丽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70-280,共11页
骨质主要由Ⅰ型胶原和磷灰石组成,并通过骨重建实现更新。在骨重建过程中,逆转期细胞改造破骨细胞留下的骨吸收表面,并沉积一层薄层蛋白质(主要是胶原蛋白)形成逆转线,这是骨吸收与骨形成偶联的必要步骤。胶原层对成骨细胞的生长和新骨... 骨质主要由Ⅰ型胶原和磷灰石组成,并通过骨重建实现更新。在骨重建过程中,逆转期细胞改造破骨细胞留下的骨吸收表面,并沉积一层薄层蛋白质(主要是胶原蛋白)形成逆转线,这是骨吸收与骨形成偶联的必要步骤。胶原层对成骨细胞的生长和新骨质的形成至关重要。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本工作利用改良型模拟体液有效地制备了具有连续完整结构的类骨磷灰石基质,然后将该基质以及表面形成薄层胶原蛋白的基质培养成骨样细胞MC3T3-E1并诱导其分化,检测细胞粘附、增殖和两种成骨分化标志物的表达。结果表明,磷灰石基质上的成骨细胞表现出形态收缩、增殖和分化延迟,并倾向于在分化之前分泌更多的胶原蛋白。在形成薄层胶原蛋白的磷灰石基质上,成骨细胞保持铺展形态和较高的增殖率,并在诱导分化后表达高水平的碱性磷酸酶。这很可能表明,在骨重建过程中,逆转期细胞在骨吸收表面的磷灰石骨质上形成胶原蛋白对成骨细胞的附着、增殖和分化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胶原蛋白 磷灰石 成骨细胞 细胞铺展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下载PDF
荧光碳点的制备及其对微量Cr(Ⅵ)的检测
3
作者 李鹏程 陈婧 +6 位作者 董佳艺 陈语欣 季玉杰 俞若寒 王慕华 孙晓丽 翁倩云 《丽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以乙醛和氢氧化钠为原料,通过化学氧化法,在常温常压下制备出了一种黄色的荧光碳点(Y-CDs)。通过高分辨透射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光谱及荧光光谱对Y-CDs进行了相关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Y-CDs平均粒径约为6 nm,荧光... 以乙醛和氢氧化钠为原料,通过化学氧化法,在常温常压下制备出了一种黄色的荧光碳点(Y-CDs)。通过高分辨透射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光谱及荧光光谱对Y-CDs进行了相关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Y-CDs平均粒径约为6 nm,荧光量子产率为16.3%,最佳激发波长为360 nm,最大发射波长为513 nm。实验发现:Cr(Ⅵ)对Y-CDs具有显著的荧光猝灭效果,这主要是荧光内滤效应及荧光共振能转移所导致的。基于此机理建立对微量Cr(Ⅵ)的检测方法。当Cr(Ⅵ)浓度在0~240μmol/L范围内时,Y-CDs荧光强度与Cr(Ⅵ)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03),检出限(LOD)为1.67μmol/L。该方法能够应用于微量Cr(Ⅵ)的测定,其加标回收率为97.05%~104.0%(RSD≤4.38%,n=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荧光光谱 离子检测 Cr(Ⅵ) 荧光猝灭
下载PDF
TypeⅠ型有机光敏剂在光动力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杰 潘泳卉 +5 位作者 何淳旭 王园 苗笑飞 赵惠 范曲立 胡文博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90-109,共20页
光动力治疗是一种临床批准的新型治疗技术,其基于光敏剂在特定光照作用下产生活性氧来实现对疾病的治疗。根据产生活性氧的类型,光敏剂可分为TypeⅠ(氧自由基)和TypeⅡ(单线态氧)型。TypeⅡ型光动力治疗严重依赖分子氧浓度,这一特性限... 光动力治疗是一种临床批准的新型治疗技术,其基于光敏剂在特定光照作用下产生活性氧来实现对疾病的治疗。根据产生活性氧的类型,光敏剂可分为TypeⅠ(氧自由基)和TypeⅡ(单线态氧)型。TypeⅡ型光动力治疗严重依赖分子氧浓度,这一特性限制了其在乏氧肿瘤治疗领域的实际应用。相比之下,TypeⅠ型光动力治疗即便在低氧条件下也能有效地生成氧自由基,因而在乏氧肿瘤治疗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当前的TypeⅠ型光敏剂种类有限,且缺乏有效的设计策略,阻碍了它的进一步发展。本文综述了当前TypeⅠ型有机光敏剂的种类、设计思路及其在光动力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光学 生物光子学 有机光敏剂 光动力治疗 活性氧物质 单线态氧
原文传递
氧自由基型酞菁锌光敏剂的激发态释能机制及光动力治疗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姚卫云 徐曼 +2 位作者 李洁 胡文博 黄维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84-1392,共9页
光动力治疗是一种通过光敏剂在一定波长光照下,产生具有高生物毒性的活性氧来实现癌症治疗的新技术.根据活性氧类型的不同,光敏剂分为Type Ⅰ型(氧自由基)和Type Ⅱ型(单线态氧).与Type Ⅱ型相比,Type Ⅰ型对氧气依赖程度低,在乏氧肿瘤... 光动力治疗是一种通过光敏剂在一定波长光照下,产生具有高生物毒性的活性氧来实现癌症治疗的新技术.根据活性氧类型的不同,光敏剂分为Type Ⅰ型(氧自由基)和Type Ⅱ型(单线态氧).与Type Ⅱ型相比,Type Ⅰ型对氧气依赖程度低,在乏氧肿瘤治疗方面具有巨大应用前景.目前Type Ⅰ型光敏剂的种类较少,且机制研究薄弱,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光谱学方法证明了酞菁锌(ZnPc)具有极小的单/三线态能级差、超快的系间窜越速率(3.8×10^(6)s^(-1))以及较长的三线态寿命(327 ns),这些性质促进了三线态光敏化过程,从而产生了活性氧.进一步研究表明,ZnPc产生的单线态氧可以忽略,却产生了高效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证明了其Type Ⅰ的作用机制,并初步研究了其光动力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酞菁锌 超快光谱 光动力治疗 激发态 自由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