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省属高校历史通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华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历史与历史思维为例
1
作者 李钊 余华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95-100,共6页
历史通识课程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受现实条件约束,省属高校难以开设门数众多、教学内容细致且具有深度的历史通识课程,而建设一门旨在培养全校本科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历史通识课程是极具现实意义的。以西华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历... 历史通识课程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受现实条件约束,省属高校难以开设门数众多、教学内容细致且具有深度的历史通识课程,而建设一门旨在培养全校本科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历史通识课程是极具现实意义的。以西华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历史与历史思维为例,讨论省属高校历史通识课程的建设问题,从中提炼出共性价值,为省属高校因地制宜地建设历史通识课程提供典范的个案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属高校 历史通识课程 历史思维 教育本质 双线融合
下载PDF
“空间转向”的本土化以及网络文学空间叙事研究趋向
2
作者 陈海燕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5-92,共8页
中国叙事学在受到国外研究影响的同时保持独立思考,不断从本土叙事资源中探索新路径,开创新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土文艺理论话语体系,但在空间叙事的“本土化”方面,囿于古典小说对于时间的高度依赖和现当代小说对于乡土书写的执着关... 中国叙事学在受到国外研究影响的同时保持独立思考,不断从本土叙事资源中探索新路径,开创新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土文艺理论话语体系,但在空间叙事的“本土化”方面,囿于古典小说对于时间的高度依赖和现当代小说对于乡土书写的执着关注,导致空间研究一度被忽视。伴随着与网络空间关系最为密切的网络文学的崛起,国内网络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向”逐渐受到重视。以硕士研究生为代表的青年学者,对网络文学的空间叙事表达了较多关注。这一发展趋向基本契合网文的“青年”属性,表明Z世代不仅在网络文学阅读和批评上,甚至在理论研究层面,都能够立足网络文学这块热土,依仗互联网原生居民得天独厚的网感优势,朝向中国文艺批评理论创新的伟大使命进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艺理论话语体系 网络文学 空间叙事 青年群体
下载PDF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空间女性语言符号传播治理分析
3
作者 刘洋 张翠艳 《东南传播》 2024年第1期112-116,共5页
媒体发展对大众意识和社会认知起着关键作用。正确规范性别符号传播,有助于引导大众对性别问题有正确的理解,对社会和文化意义影响深远。同时,新媒体的多元与包容性质,使得性别符号呈现出更多的类型特征。为了理解并掌握女性符号传播对... 媒体发展对大众意识和社会认知起着关键作用。正确规范性别符号传播,有助于引导大众对性别问题有正确的理解,对社会和文化意义影响深远。同时,新媒体的多元与包容性质,使得性别符号呈现出更多的类型特征。为了理解并掌握女性符号传播对受众的影响,本研究将对女性语言符号传播进行操作分类,探究不同类型语言符号对女性独立认知和行为造成的影响。此外,本研究还对女性自身属性的先行问题进行了考察并验证。基于结果,理性女权主义言论和女性自身媒介素养对女性的独立认知和行为产生正面影响;经济因素对女性独立行为产生正面影响。网络空间对于女性言论的问题和挑战,值得我们积极探索并进行规范,以确保女性在媒体和文化中得到公正和积极地呈现,促进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治理 女性符号传播 认知与行为
下载PDF
同一性与整体化:文学评奖制度的再建构
4
作者 范国英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46-50,共5页
产生于现代的文学评奖无疑与现代性语境之间形成极强的张力关系,文学评奖面对的这一困境或悖论同样也会投射到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评奖中。21世纪早期的历史语境为文学评奖的再建构提供了某种契机,对同一性和整体化的追求必然也会在文... 产生于现代的文学评奖无疑与现代性语境之间形成极强的张力关系,文学评奖面对的这一困境或悖论同样也会投射到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评奖中。21世纪早期的历史语境为文学评奖的再建构提供了某种契机,对同一性和整体化的追求必然也会在文学评奖和文学评奖的运作机制上呈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奖制度 同一性 整体化
下载PDF
鲁迅文学奖:文学评奖架构上的新坐标
5
作者 范国英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9期85-91,共7页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框架下的全国性文学奖项,鲁迅文学奖在当代文学场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评奖历程中具有坐标意义。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评价机制,鲁迅文学奖对新时期的文学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也为当代作家的身...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框架下的全国性文学奖项,鲁迅文学奖在当代文学场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评奖历程中具有坐标意义。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评价机制,鲁迅文学奖对新时期的文学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也为当代作家的身份建构和社会认同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其评奖标准、评奖机制和评奖策略也会受到该奖项在时代语境和文学场域中之地位的规约和限制。考察鲁迅文学奖对新时期文学环境营造和当代作家身份建构的作用和影响,以期对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文学评奖制度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作协 鲁迅文学奖 文学评奖 文学场
下载PDF
文学场多元分化下的茅盾文学奖
6
作者 范国英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第5期45-53,共9页
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三、第四和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特定时期语境的规约和限制。就第一和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来看,现实题材作品所... 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三、第四和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特定时期语境的规约和限制。就第一和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来看,现实题材作品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历史题材作品所占的比例,而从第三届开始,历史题材获奖作品所占的比例就逐渐提升,以至于历史题材作品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现实题材作品所占的比例。历史题材获奖作品和现实题材获奖作品构成比例的变化,本身就说明了现实主义在把握20世纪90年代更为复杂的现代性问题时的无力感,以至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逃避——从现实逃到历史。当由现代化进入现代性语境时,支撑现实主义的哲学和形而上学世界观被动摇时,必然就会出现现实题材作品和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所占比例的大幅度下降。自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起,获奖作品构成上的变化本身就折射出现代性语境下出现了文学场多元分化的状态,第三、第四和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奖必然就会受到其置身的多元分化的文学场的影响和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文学奖 文学场 现代性
下载PDF
虚构题材网络文学“现实转向”的实现路径 被引量:1
7
作者 常保青 陈海燕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8-23,共6页
在主流意识形态的鼓励、倡导下,虚构题材网络文学呈现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呼应主流价值、映射社会问题的“现实转向”趋势。作为最有影响力的题材类型,虚构题材网络文学从不缺乏对现实的关照,然而当下却面临短视频和免费阅读冲击下的... 在主流意识形态的鼓励、倡导下,虚构题材网络文学呈现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呼应主流价值、映射社会问题的“现实转向”趋势。作为最有影响力的题材类型,虚构题材网络文学从不缺乏对现实的关照,然而当下却面临短视频和免费阅读冲击下的用户流失、内容空心化、IP改编不及预期等问题。从《琅琊榜》系列、“九州”系列、“振华三部曲”等成功案例来看,虚构题材网络文学加强对现实的关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现实质感,向着更加成熟的精品化方向发展,不仅可以实现自身的“现实转向”,更有助于延续网络文学作为世界“文化奇迹”的辉煌,同时探索出对中国网络文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现实转向”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虚构题材 短视频 免费阅读 现实转向 现实品格
下载PDF
网络文学精品化创作的三重动力——以四川省的实践探索为中心
8
作者 常保青 陈海燕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07-112,共6页
网络文学呈现精品化的创作趋势,现实题材创作成为主流风向标,佳作不断涌现;历史题材深入挖掘蜀地文化资源宝库,传承蜀地文明;幻想题材在虚构叙事中加强对现实的关照,虚构的外衣下拥有现实关怀的内核。四川网络文学事业保持良好势头,精... 网络文学呈现精品化的创作趋势,现实题材创作成为主流风向标,佳作不断涌现;历史题材深入挖掘蜀地文化资源宝库,传承蜀地文明;幻想题材在虚构叙事中加强对现实的关照,虚构的外衣下拥有现实关怀的内核。四川网络文学事业保持良好势头,精品化创作取得不俗成绩,得益于健全的组织规划、鲜明的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研究队伍建设三重动力的加持。完善作家组织、开展组织活动等组织建设工作激发网络作家的创作热情,职称评定和评奖机制等为精品化创作提供制度保障,网络文学的批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多方力量共同推动了四川网络文学朝着主流化、精品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网络文学 精品化 地方文化
下载PDF
论游戏的文学意象——以《纪念碑谷》为例
9
作者 马小琴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74-78,共5页
近年来,游戏与文学的关系逐渐受到学界关注,如几何游戏《纪念碑谷》中角色的设定、情节的建构以及文学意象的运用就体现了游戏与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在电子游戏的形式下,《纪念碑谷》包含一系列如“英雄”“乌鸦”“成长”“循环”“... 近年来,游戏与文学的关系逐渐受到学界关注,如几何游戏《纪念碑谷》中角色的设定、情节的建构以及文学意象的运用就体现了游戏与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在电子游戏的形式下,《纪念碑谷》包含一系列如“英雄”“乌鸦”“成长”“循环”“水”“梦”等文学意象,游戏与文学构成了内容上的联系。探究这一关系,寻找电子游戏与文学的契合点,分析游戏蕴含的文学意义,让游戏成为文学的载体,有效发挥其文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戏 文学 意象 《纪念碑谷》
下载PDF
明代南方丝绸之路沿线盐业概况——以杨慎诗文为中心的考述
10
作者 谭佳 《云南档案》 2024年第1期25-29,共5页
明代戍滇文学家杨慎有不少关于南方丝绸之路重要贸易物——“盐”的诗文著作,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对盐在明代云南的部分地区充当实物货币、云南井盐的生产情况以及川滇两地盐的贸易往来等概况进行分析,探究明代云南盐业得到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 杨慎 食盐贸易 《滇程记》 南方丝绸之路
下载PDF
博弈与共生:网络文学与短视频产业联动的内在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海燕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5期120-131,共12页
从表层呈现而言,短视频在用户规模、使用时长、活跃用户等方面,都体现了对网络文学生态位的争夺。深层次探究,可见短视频占领的是文学阅读难以企及的部分下沉市场。作为文化产业领域的两大类头部应用,网络文学和短视频在生态位的争夺呈... 从表层呈现而言,短视频在用户规模、使用时长、活跃用户等方面,都体现了对网络文学生态位的争夺。深层次探究,可见短视频占领的是文学阅读难以企及的部分下沉市场。作为文化产业领域的两大类头部应用,网络文学和短视频在生态位的争夺呈互动发展而非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网络文学为短视频提供优质IP、为其导流、突破盈利困境等;短视频也为网络文学带来用户的下沉、IP改编风险降低、作品“破圈”等便利。同时,网络文学与短视频的“影文联动”造就了IP微短剧的兴盛,火爆的市场反响彰显其巨大的发展潜力。网络文学与短视频的合作性博弈,将推动网络文学向上生长,借助新的媒体形态创新发展模式,同时还将引导短视频向纵深推进,从野蛮生长转向内部挖掘,摆脱内容匮乏与算法依赖的困境,培育新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短视频 合作博弈 IP微短剧 书影联动
下载PDF
“故事世界”导向下动画电影“白蛇”系列的新探索
12
作者 杨柳 陈彧 《今古文创》 2024年第9期76-79,104,共5页
故事世界是由创作者的讲述与受众的探索共同完成的图景,由运行内核与叙事网络共同构成。以“故事世界”为导向,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在挖掘与沉淀经典文本核心的同时,在时空语境、人物角色、情节流程和迁移线索等方面进行继承和创新,进而营... 故事世界是由创作者的讲述与受众的探索共同完成的图景,由运行内核与叙事网络共同构成。以“故事世界”为导向,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在挖掘与沉淀经典文本核心的同时,在时空语境、人物角色、情节流程和迁移线索等方面进行继承和创新,进而营建兼具中国风格和现代叙事的“民间故事宇宙”。国产动画电影《白蛇:缘起》和《白蛇2:青蛇劫起》即是以此路径,对民间故事“白蛇传”进行了跨媒介重构,为文学IP跨媒介改编和开发提供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世界 白蛇传 跨媒介叙事
下载PDF
论互动叙述中的意动性:从文字实验到游戏实践
13
作者 何一杰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7-75,共9页
随着数字媒介的发展,互动叙述在当代的意义文本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任何一种新兴媒介诱发的新形式而言,其对意义的表述方式都不会凭空出现,而是根植于人类对意义世界的漫长探索与表述的历史之中,互动叙述也是如此。从诗歌、... 随着数字媒介的发展,互动叙述在当代的意义文本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任何一种新兴媒介诱发的新形式而言,其对意义的表述方式都不会凭空出现,而是根植于人类对意义世界的漫长探索与表述的历史之中,互动叙述也是如此。从诗歌、小说、电影、梦境到电子游戏,互动叙述从遍历文学所谓的平凡的翻阅,到选择影片的情节走向,再到控制角色进行游戏世界的探索,其中蕴含了一条意动叙述的逻辑线索。这条线索不仅能将作为第九艺术的游戏叙述与经典叙述文本与理论联系起来,也推动了叙述学本身的探索:当一个具有明显的普遍意动性的叙述内容嵌套了一个意动性叙述的框架时,叙述就具有了互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叙述学 互动叙述 意动叙述 叙述体裁 游戏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少数民族学生语言能力与发展——基于学段差异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计量分析
14
作者 武小军 王璐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0-38,共9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反映了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对接的新发展趋向。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既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反映了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对接的新发展趋向。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既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举措,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下国民教育的基础工具。文章以我国西南地区藏、彝族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R 4.3.0统计软件,使用LSD多重比较法,对四个学段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声韵母、声调、语调、变调、儿化、轻声等实施偏误计量检验分析,发现藏、彝族中小学生虽已基本达到《课标》所设国家通用语言水平的要求,但其语音偏误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学段差异,第一学段学生虽没有表现出民族间差异但却呈现出明显的城乡间差异,随着学段的升高,其偏误均值渐趋降低。要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质量和语言能力,应正视不同学段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学习特征及差异反馈,要特别强化提高第一学段学生尤其是乡村学校第一学段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民族地区 中小学教育 国家通用语言 语言调查
下载PDF
从悲剧和喜剧构成范畴看美学在中国的变异
15
作者 付骁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74-181,共8页
美学在多国传播过程中存在复杂的变异问题,其中审美文学化是一个显著现象。从哲学上看,范畴包含属相和种相。美是属相,其中作为种相的崇高和优美构成美的一组范畴,而悲剧、喜剧和美不存在种属关系。美学上的崇高和优美是作用于人类视觉... 美学在多国传播过程中存在复杂的变异问题,其中审美文学化是一个显著现象。从哲学上看,范畴包含属相和种相。美是属相,其中作为种相的崇高和优美构成美的一组范畴,而悲剧、喜剧和美不存在种属关系。美学上的崇高和优美是作用于人类视觉的图像对象,而悲剧和喜剧与视觉无关。在从古希腊到18世纪中叶美学学科建立之初,其间悲剧和喜剧并非美学或审美范畴,此后经由德国和苏联学者将崇高和优美延伸到文学领域讨论,悲剧和喜剧作为崇高和优美在文学中的对应概念才被确立为美学范畴。在此过程中,不仅崇高和优美发生变异,不固定在视觉领域内被讨论,悲剧和喜剧也发生变异,成为一组构成美范畴的种相。这种在欧洲变异了的美学接纳了较多非视觉对象或要素,使美感和视听两种感觉有关的基本点被动摇,产生许多相互缠绕、复杂难解的问题。美学进入中国后,将悲剧和喜剧不加质疑地认为是一对美学或审美范畴。如画作为一个自然审美概念,研讨范围局限在英格兰有关湖区和苏格兰山地的旅行写作内,因其具有明确的所指对象和形式特征,故很难变异。由于没有对应的戏剧体裁,如画几乎被中国学界遗忘。美学在中国变异为一门与文学理论接近的学科,与哲学、自然审美渐行渐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变异 喜剧 悲剧 如画
下载PDF
疯癫:洞见生存本相的符码——论余华《一九八六年》中的疯癫叙事
16
作者 刘童 《今古文创》 2024年第4期19-22,共4页
本文通过对余华小说《一九八六年》中的疯癫叙事进行分析,发现其独特之处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余华以“疯癫”作为解读世界的符码,不仅将“疯癫”作为重构历史的起点,揭示了历史的非理性真相与暴力本质,还将“疯癫”作为人性暴力... 本文通过对余华小说《一九八六年》中的疯癫叙事进行分析,发现其独特之处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余华以“疯癫”作为解读世界的符码,不仅将“疯癫”作为重构历史的起点,揭示了历史的非理性真相与暴力本质,还将“疯癫”作为人性暴力欲望的敞视点,从而发现了隐藏在人性深处的本我暴力欲望和人类群体中的精神暴力现象,完成了对人性本恶这一主题的论证;二是叙述上采用了二重奏式的叙事方式,在文本中主要体现为暴力书写的“外冷内热”和叙述场面的“轻”“重”交织这两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九八六年》 疯癫 暴力 二重奏叙事
下载PDF
成都市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遗存调查及其保护利用研究
17
作者 谢应光 刘文君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2019年第1期247-251,共5页
成都市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遗存主要包括作家作品、文学刊物、实景实物、影视作品等,目前在其保护利用过程中存在保护现状堪忧、开发模式陈旧、资金投入匮乏、后续营销缺位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广泛收集整理作家遗存、促进产业融... 成都市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遗存主要包括作家作品、文学刊物、实景实物、影视作品等,目前在其保护利用过程中存在保护现状堪忧、开发模式陈旧、资金投入匮乏、后续营销缺位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广泛收集整理作家遗存、促进产业融合、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营销宣传、培养专业人才等举措进行合理开发,从而加强文学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推进成都市现代文学产业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 作家遗存 保护利用 文学产业
下载PDF
现代性语境下的文学评奖制度
18
作者 范国英 汪家桐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5-10,共6页
文学制度是现代性带来的制度性分化的产物,文学评奖作为文学制度的重要方面,必然也会折射出现代性的困境。我国作为后发现代性国家,对现代性的诉求更为迫切,现代性的流变性和易变性对文学评奖的影响也就更为突出。因而,文学评奖如何通... 文学制度是现代性带来的制度性分化的产物,文学评奖作为文学制度的重要方面,必然也会折射出现代性的困境。我国作为后发现代性国家,对现代性的诉求更为迫切,现代性的流变性和易变性对文学评奖的影响也就更为突出。因而,文学评奖如何通过具有某种超越性的价值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为不同语境中的文学活动提供某种方向,就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奖 现代性 文学制度
下载PDF
“汉语言文学+”美育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 被引量:1
19
作者 何一杰 《大学教育》 2022年第8期130-132,共3页
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有理论性较强的美学课程,而在该专业以及各个专业的通识课程中也有偏向于赏析实践的鉴赏类课程。源于哲学的美学理论很容易偏向纯粹的哲学探讨,而作品鉴赏很多时候抛弃了理性反思变成纯粹的感官震惊。文章提... 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有理论性较强的美学课程,而在该专业以及各个专业的通识课程中也有偏向于赏析实践的鉴赏类课程。源于哲学的美学理论很容易偏向纯粹的哲学探讨,而作品鉴赏很多时候抛弃了理性反思变成纯粹的感官震惊。文章提出了针对这两类课程的一种折中弥合的教学方式探讨,即在理论性课程中可以强化多感官的引导与即时的审美实践;在鉴赏类课程中可以呈现矛盾,引导审美元意识。这样可以发挥美对于受教育者的桥梁作用,促进其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美育 美学 通识教育
下载PDF
巴蜀历史名人的影视传播与特色文化品牌塑造 被引量:1
20
作者 蒋林欣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54-58,共5页
近年来,巴蜀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逐渐得到社会重视,影视传播是其中的重要路径,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已有不少,但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内容比较零散,品牌化程度不高,巴蜀文化特色不够显著。巴蜀历史名人影视传播应扩大传播对象范围,将其... 近年来,巴蜀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逐渐得到社会重视,影视传播是其中的重要路径,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已有不少,但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内容比较零散,品牌化程度不高,巴蜀文化特色不够显著。巴蜀历史名人影视传播应扩大传播对象范围,将其分门别类做成系列,形成巴蜀历史名人群像,采用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形成方阵,突出巴蜀特征,重构地域文化记忆,形成品牌效应,走品牌化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历史名人 影视传播 地方文化记忆 文化品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