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7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OBE理念的大学物理课程创新探索 被引量:1
1
作者 俞菲 谢东 《物理通报》 2025年第1期18-21,共4页
大学物理作为通识必修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新工科视角下的大学物理课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的物理知识,更让学生了解了物理学与各学科的交叉融合所产生的新技术、新方法,进而培养具有新思维模式的... 大学物理作为通识必修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新工科视角下的大学物理课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的物理知识,更让学生了解了物理学与各学科的交叉融合所产生的新技术、新方法,进而培养具有新思维模式的应用型人才.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痛点”问题,遵循以学生为中心、问题导向、持续改进的OBE教育教学理念,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多方面持续改进大学物理课堂,为学生呈现精彩、有趣、多元的课堂教学,降低知识本身的枯燥度和烦琐,拓展教学内容与课程的广度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E理念 新工科 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 大学物理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关重件极端再造技术及应用
2
作者 张振林 胡洁 +3 位作者 郭双全 张伟 刘艳 陈辉 《电焊机》 2025年第3期1-6,64,共7页
航空发动机关重件工作环境极端恶劣,受高温高压气流、幅值及频率变化较大的交变机械载荷、热交变、振动以及异物击打等作用,极易出现损伤,对新质维修力提出了迫切需求。本文首先论述了新质维修力及其特点,阐明了在工艺约束、材料约束、... 航空发动机关重件工作环境极端恶劣,受高温高压气流、幅值及频率变化较大的交变机械载荷、热交变、振动以及异物击打等作用,极易出现损伤,对新质维修力提出了迫切需求。本文首先论述了新质维修力及其特点,阐明了在工艺约束、材料约束、结构约束、成本约束、周期约束限制下,航空发动机关重修复部件整体性能一致性和寿命的长久性对极端再造提出了迫切需求。其次明晰了新阶段,航空发动机关重件极端再造的原理和特点。最后,基于航空发动机关重件极端再造零件种类、零件故障率以及极端再造技术应用情况,梳理了航空发动机关重件极端再造技术体系及发展现状。为航空发动机关重件修复再制造技术及其发展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维修 新质维修力 极端再造
下载PDF
碳纳米管-石墨烯增强AZ31镁基复合材料实验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屈晓妮 周明扬 +1 位作者 孙浩 权高峰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7-140,共4页
采用粉末冶金法结合热挤压制备了不同质量分数的碳纳米管(CNTs)和石墨烯(GNPs)增强AZ31镁基复合材料。分析了CNTs和GNPs对AZ31镁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组织、力学性能及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NTs和GNPs的加入可以细化晶粒尺寸,并... 采用粉末冶金法结合热挤压制备了不同质量分数的碳纳米管(CNTs)和石墨烯(GNPs)增强AZ31镁基复合材料。分析了CNTs和GNPs对AZ31镁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组织、力学性能及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NTs和GNPs的加入可以细化晶粒尺寸,并且可以提高材料的硬度、拉伸和压缩屈服强度。当同时添加0.5wt%CNTs和0.5wt%GNPs时,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可达到:309MPa和399MPa,复合材料的硬度相比基体提升了17.1%。但是复合材料的塑性和导电性相比基体材料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石墨烯 镁基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导电性能
原文传递
铁路客车非金属材料VOCs释放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房明 王卫 +2 位作者 周正宇 杨冰 范希梅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3,112,共8页
为了研究温度对铁路客车典型非金属材料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量的影响,基于多气固比法和数据拟合法,对典型非金属材料(重防腐涂料、地板布、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首先,分别测量了4种不同气固... 为了研究温度对铁路客车典型非金属材料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量的影响,基于多气固比法和数据拟合法,对典型非金属材料(重防腐涂料、地板布、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首先,分别测量了4种不同气固比条件下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得到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关键参数(初始可散发浓度和分配系数);然后,结合车辆工艺和运用场景,研究不同温度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材质的物理化学性能和温度是影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特性的重要因素;温度从16℃升高至55℃,苯系物和醛类散发浓度均呈减小的趋势,重防腐涂料的初始可散发浓度减小为1.8%,其分配系数减小,地板布和玻璃钢的初始可散发浓度减小至0.3%以下,地板布的分配系数增大,玻璃钢的分配系数减小;苯系物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成分,其中以苯乙烯占比最大,甲苯、乙苯以及二甲苯占比排序规律不明显,并且未检测出苯;在铁道车辆烘焙法环保净化处理时,建议重防腐涂料的烘焙温度不小于55℃,地板布和玻璃钢的烘焙温度不小于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重防腐涂料 铁路客车 释放规律 温度
下载PDF
微动磨蚀及表面防护技术回顾
5
作者 岳照凡 樊小强 朱旻昊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0,共20页
系统讨论了微动磨损及其与腐蚀耦合的失效机理和表面防护技术,为提高机械零部件的可靠性和延长使用寿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重点分析了固体自润滑涂层、液体润滑膜、树脂基涂层等低摩擦表面技术在减轻微动磨损方面的应用效果及其... 系统讨论了微动磨损及其与腐蚀耦合的失效机理和表面防护技术,为提高机械零部件的可靠性和延长使用寿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重点分析了固体自润滑涂层、液体润滑膜、树脂基涂层等低摩擦表面技术在减轻微动磨损方面的应用效果及其作用机理,并且对比了一系列微动磨损与腐蚀防护技术的利与弊,揭示了防护手段对腐蚀磨损性能的优化机理。此外,还讨论了低摩擦表面腐蚀防护设计的策略,包括基于表面工程的正向设计和基于失效分析的逆向推演,并对耐磨蚀涂层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总结了微动磨蚀防护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通过以上综合性的研究和分析,为提高机械零部件在复杂工况下的耐磨性和抗腐蚀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动磨蚀 耦合损伤 损伤机制 涂层防护
下载PDF
弹性模量对异种材料螺栓连接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于喆 周宇晨 +2 位作者 邓家蓉 刘建华 朱旻昊 《失效分析与预防》 2024年第1期33-39,共7页
利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被连接件弹性模量对螺栓连接结构力学性能和动态响应的影响;使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螺纹表面损伤,并讨论被连接件弹性模量对螺栓连接结构疲劳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 利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被连接件弹性模量对螺栓连接结构力学性能和动态响应的影响;使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螺纹表面损伤,并讨论被连接件弹性模量对螺栓连接结构疲劳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被连接件材料弹性模量增大,连接结构松弛系数Z增大,螺栓内力系数Φ和应力幅σα减小;螺栓螺纹承载面上存在剥落坑、犁沟以及塑性流动痕迹,且被连接件弹性模量越大,螺纹表面损伤程度越低,螺栓剩余轴向力越高,服役寿命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栓连接 松弛系数 内力系数 应力幅 疲劳寿命
下载PDF
磁过滤真空弧源沉积技术制备C/C多层类金刚石膜及其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沟引宁 孙鸿 +2 位作者 黄楠 张文英 冷永祥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1-124,共4页
采用磁过滤直流阴极真空弧源沉积技术在S i基体和GCr15基体表面制备了C/C多层DLC膜,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薄膜结构特征;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C/C多层DLC膜的表面形貌;采用台阶仪测试薄膜厚度;利用纳米硬度仪测试薄膜纳米硬度;在销盘... 采用磁过滤直流阴极真空弧源沉积技术在S i基体和GCr15基体表面制备了C/C多层DLC膜,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薄膜结构特征;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C/C多层DLC膜的表面形貌;采用台阶仪测试薄膜厚度;利用纳米硬度仪测试薄膜纳米硬度;在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C/C多层DLC膜在大气下的摩擦性能评价,同时比较了单层DLC膜、TiN膜和C/C多层DLC膜的耐磨性能.结果表明:C/C多层DLC膜表面光滑、致密,厚度达0.7μm,硬度高达68 GPa,与S iC球对摩时的摩擦系数为0.10左右,耐磨性明显优于单层DLC膜和TiN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过滤阴极真空弧源 C/C多层DLC膜 摩擦磨损性能
下载PDF
导热绝缘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8
作者 杨静晖 柏奇琪 +2 位作者 张楠 黄婷 王勇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21,共8页
近年来,随着微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通过添加导热绝缘填料制备导热绝缘高分子复合材料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导热绝缘复合材料的导热绝缘机理,详细介绍了导热绝缘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导热绝缘填料及其几何尺寸、填料在... 近年来,随着微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通过添加导热绝缘填料制备导热绝缘高分子复合材料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导热绝缘复合材料的导热绝缘机理,详细介绍了导热绝缘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导热绝缘填料及其几何尺寸、填料在基体中的分散状态以及填料表面改性等,并概述了导热绝缘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应用现状,最后对未来导热绝缘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热 绝缘 高分子复合材料 导热机理 填料
下载PDF
填料形态对丁腈橡胶杂化阻尼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左孔成 张林 +3 位作者 彭金方 肖新标 金学松 朱旻昊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065-5069,共5页
通过在丁腈橡胶NBR/受阻酚类抗氧化剂AO-2246共混物中填充不同形态填料(玻璃纤维和炭黑),考察对其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动态力学性能分析仪、扫描电镜以及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研究发现,分别填充两种不同类型填料于NBR/AO-2246共混... 通过在丁腈橡胶NBR/受阻酚类抗氧化剂AO-2246共混物中填充不同形态填料(玻璃纤维和炭黑),考察对其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动态力学性能分析仪、扫描电镜以及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研究发现,分别填充两种不同类型填料于NBR/AO-2246共混物中,杂化阻尼复合材料阻尼值均呈下降趋势。填充炭黑相比短纤维,具有较为优异的阻尼性能,且随着炭黑粒径的增大阻尼峰有被拓宽的趋势。结果表明,填料导致阻尼值下降主要归因于NBR与AO-2246生产的分子间氢键逐渐消失;填充不同形态填料,杂化阻尼复合材料呈现不同阻尼特性,归因于材料内部形成不同内部微观结构,即在其内部形成了大量界面,使分子间运动呈现不同的滞后现象;而不同粒径炭黑对阻尼峰的影响,可从界面区数量得到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化阻尼 炭黑 短纤维 填料形态 氢键
下载PDF
结合学科特点和自身优势建立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被引量:14
10
作者 冯波 翁杰 +2 位作者 黄楠 屈树新 李孝红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2006年第10期15-17,共3页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我校在该领域的科研优势主要在于生物医用材料及医疗器械方面。以此为基础,2003年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为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既能掌握该专业的综合知识,又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我校在该领域的科研优势主要在于生物医用材料及医疗器械方面。以此为基础,2003年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为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既能掌握该专业的综合知识,又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我校结合自身科研优势,对建立有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该文介绍了此实验教学体系的目标和特色,介绍了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室的设置以及实验教师的配备情况。实验内容强调基础知识,注重交叉学科特点和体现自身特色。设置了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电子实验室和医疗器械实验室。编写了相应的实验教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学工程 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内容设置
下载PDF
四种常用假肢材料与人体皮肤摩擦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孔梅 李炜 +2 位作者 李海丽 刘夕东 周仲荣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07-1111,1125,共6页
研究了目前应用广泛的四种假肢接受腔及内衬套材料与皮肤的摩擦学特性,试验部位分别选择在小腿截肢残疾患者的残肢及正常人小腿胫骨脊外侧进行。试验前对皮肤和材料的表面形貌、材料亲水性进行了测试。摩擦学试验结果表明,法向载荷P为0... 研究了目前应用广泛的四种假肢接受腔及内衬套材料与皮肤的摩擦学特性,试验部位分别选择在小腿截肢残疾患者的残肢及正常人小腿胫骨脊外侧进行。试验前对皮肤和材料的表面形貌、材料亲水性进行了测试。摩擦学试验结果表明,法向载荷P为0.3N和0.7N下,由于硅橡胶具有特殊性质(含有硅油),与皮肤摩擦系数明显大于其他材料,并且在残疾人和正常人皮肤之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其它三种材料均符合"材料表面越憎水、与皮肤的摩擦系数越低"的规律。法向载荷P为8N下,残疾人和正常人皮肤与各材料之间的摩擦系数无明显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摩擦 假肢材料 接触角
下载PDF
丁腈橡胶/有机小分子共混物阻尼材料热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左孔成 张林 +3 位作者 彭金方 肖新标 金学松 朱旻昊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3550-3553,共4页
针对丁腈橡胶NBR/有机小分子AO-2 246共混物阻尼材料热稳定性欠佳的现象,借助动态力学分析仪(DMA)、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以及扫描电镜(SEM)等表征手段对其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含量有机小分子AO-2 246的NBR/AO-2 24... 针对丁腈橡胶NBR/有机小分子AO-2 246共混物阻尼材料热稳定性欠佳的现象,借助动态力学分析仪(DMA)、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以及扫描电镜(SEM)等表征手段对其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含量有机小分子AO-2 246的NBR/AO-2 246共混物,阻尼性能优异,但其稳定性欠佳。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阻尼性能下降与材料内部氢键逐渐消失有关,而氢键的消失会导致大量结晶体的产生,结晶体进一步对阻尼材料阻尼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在SEM微观形貌中发现,晶体易于沿着材料内部界面处优先生成,这归因于界面效应。随着退火温度提高,发现晶体形貌也发生了变化,即晶体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这是氢键逐渐消失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化阻尼 热稳定性 丁腈橡胶 氢键 晶体 界面
下载PDF
纳米磷灰石/聚D,L-乳酸生物复合材料制备与力学性能 被引量:4
13
作者 邓迟 陈清宇 +3 位作者 鲁雄 周绍兵 屈树新 翁杰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85-388,共4页
目的观察溶液共混热压制备法能否提高纳米磷灰石(HA)/聚D,L-乳酸(PolyD,L杔actide,PDLLA)复合生物材料的力学性能。方法将HA/PDLLA分散至N,N-二甲基甲酰胺(DMF)有机溶剂中,在45℃下不断搅拌缓慢去除有机分散剂,干燥后打碎,放入模具中经... 目的观察溶液共混热压制备法能否提高纳米磷灰石(HA)/聚D,L-乳酸(PolyD,L杔actide,PDLLA)复合生物材料的力学性能。方法将HA/PDLLA分散至N,N-二甲基甲酰胺(DMF)有机溶剂中,在45℃下不断搅拌缓慢去除有机分散剂,干燥后打碎,放入模具中经100℃热压,获得纳米HA/PDLLA复合材料薄膜。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不同含量的HA复合材料观察发现,纳米HA能被分散在PDLLA基材中。随着HA含量在复合材料中增加,HA出现了明显团聚现象,但总体上呈均匀的分布状态,说明热压前溶液共混处理有利于HA在复合材料中的分散。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上述溶液共混热压制备法能够增加HA与PDLLA的界面结合力,在合适的HA含量下,提高了材料的弹性模量、断裂应力及拉伸应力。结论溶液共混热压制备法能改善HA/PDLL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液共混 热压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316L不锈钢血管支架材料电化学抛光工艺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季士委 黄楠 +1 位作者 万国江 王凯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3期217-220,共4页
采用直流电化学抛光技术,研究了316L不锈钢血管支架材料电化学抛光液中各成分的作用及操作条件对抛光质量的影响。通过优化,用实验得到的工艺能很快获得光亮平整的抛光表面。
关键词 316L不锈钢 支架 电化学抛光
下载PDF
假肢材料与人体下肢皮肤界面的摩擦特性 被引量:4
15
作者 徐萍 石磊 +1 位作者 庞强 李炜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3-89,共7页
采用UMT-II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在往复摩擦模式下模拟假肢接收腔/残肢皮肤界面,研究了4种不同表面结构的硅胶内衬套材料与皮肤的摩擦学行为。结果表明:硅胶材料/皮肤界面、接收腔/硅胶材料界面在往复摩擦模式初期均会产生相对滑动,摩... 采用UMT-II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在往复摩擦模式下模拟假肢接收腔/残肢皮肤界面,研究了4种不同表面结构的硅胶内衬套材料与皮肤的摩擦学行为。结果表明:硅胶材料/皮肤界面、接收腔/硅胶材料界面在往复摩擦模式初期均会产生相对滑动,摩擦因数较大;随着界面间产生黏着,摩擦因数减小,逐渐趋于稳态。硅胶材料反面上的粗大微凸体,增加了与皮肤的粘结性,摩擦能耗减少;正面上的针织结构不但增加了往复摩擦过程中与接受腔之间的相对滑动量及摩擦能耗,而且减少了其反面与皮肤往复摩擦过程中皮肤协调位移时的变形,从而降低了与皮肤之间的摩擦因数和能量损耗,因此,有利于降低皮肤摩擦损伤的风险,提高残肢患者穿戴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胶材料 下肢皮肤 摩擦行为 能量损耗 表面结构
下载PDF
二氧化钛-活性炭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金火 朱德贵 +1 位作者 薛宗岳 郭双全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8-30,共3页
以二氧化钛纳米粉和环氧树脂为原料,制备了具有光催化活性的二氧化钛-活性炭复合材料。用热分析(TG-DSC)、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其表征,发现复合材料中的二氧化钛以锐钛矿晶型存在。通过扫描电镜(SEM)对复合材料进行分析,表明其颗粒... 以二氧化钛纳米粉和环氧树脂为原料,制备了具有光催化活性的二氧化钛-活性炭复合材料。用热分析(TG-DSC)、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其表征,发现复合材料中的二氧化钛以锐钛矿晶型存在。通过扫描电镜(SEM)对复合材料进行分析,表明其颗粒直径约为100 nm。光催化氧化实验表明,复合材料对甲基橙溶液具有很好的光催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甲基橙溶液的光催化脱色和矿化过程是同时进行的,而且活性炭的吸附作用使复合材料的催化效率比单纯的二氧化钛粉末有很大的提高。这是由于其对可见光的吸收(黑色),使复合材料不仅在紫外区,而且在可见光区域也有很好的催化效果。所以,复合材料可以解决二氧化钛作为光催化剂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太阳能利用率低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 活性炭 复合材料 光催化
下载PDF
面向超薄硅晶圆精密磨削工艺的内部残余应力分析
17
作者 熊正权 窦筠雯 +4 位作者 陈颖 高能 黄银 朱旻昊 冯雪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1-172,共12页
目的硅基集成电路的超薄化(通常厚度≤50μm)是高性能集成器件实现柔性化的关键,同时也满足了器件先进封装的需求。背面精密磨削是低成本、大规模制造超薄硅基集成电路的重要技术路径。然而,随着厚度的降低,本征硬脆的硅基器件的机械强... 目的硅基集成电路的超薄化(通常厚度≤50μm)是高性能集成器件实现柔性化的关键,同时也满足了器件先进封装的需求。背面精密磨削是低成本、大规模制造超薄硅基集成电路的重要技术路径。然而,随着厚度的降低,本征硬脆的硅基器件的机械强度急剧下降,磨削的难度也极大增加。此外,当器件的厚度接近甚至低于有源层厚度(约为15μm)时,磨削过程中产生的缺陷和内部残余应力将严重影响超薄器件的性能和良品率。因此,控制磨削过程的缺陷和内部残余应力是突破超薄柔性硅基集成电路制备技术的关键,非常有必要深入分析超薄硅晶圆精密磨削产生的内部残余应力,建立起工艺参数与内部残余应力之间的定量关系。方法针对精密磨削工艺,基于磨轮与硅晶圆的几何运动学关系,将磨轮进给率对磨削过程的影响转变为对等效磨削深度的影响,建立了硅晶圆在单颗磨粒单次和多颗磨粒多次磨削下的有限元局部模型,探讨了工艺参数(磨轮转速、磨轮进给率、磨粒尺寸)、磨粒数量和磨削次数对磨削后的表面质量和内部残余应力的影响,开展了12英寸硅晶圆的自旋转精密磨削实验验证仿真。结果硅晶圆精密磨削后的内部残余应力主要集中于距离硅片表面约50nm处,并沿深度方向快速减小。降低磨轮进给率和减小磨粒尺寸可以有效降低内部残余应力,提高表面质量。使硅片磨削后的表面及内部区域近似处于等双轴压缩应力状态,当磨轮进给率为0.5、0.35和0.2μm/s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测得残余应力分别为(-185±33)、(-216±25)和(283±41)MPa,多颗磨粒多次磨削有限元仿真获得的残余应力分别为(-127±32)、(-171±43)和(-221±55)MPa,二者吻合较好。结论将磨轮进给率转变为等效磨削深度后,建立的多颗磨粒多次精密磨削有限元模型可以有效预测硅晶圆自旋转精密磨削的内部残余应力,为硅基集成电路薄化工艺的开发和优化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晶圆 超薄 精密磨削 内部残余应力 有限元仿真 显微拉曼实验
下载PDF
含中药的磷酸钙生物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屈树新 翁杰 +2 位作者 沈如 姜崇喜 赵文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5年第2期65-68,共4页
目的探索一种制备含中药的磷酸钙骨替换材料的方法。方法将湿法合成磷酸钙沉淀分别与中药香丹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混合,用喷雾干燥的方法分别制备含丹参和川芎嗪的磷酸钙粉末。采用热分析仪、激光粒度仪、X射线衍射仪... 目的探索一种制备含中药的磷酸钙骨替换材料的方法。方法将湿法合成磷酸钙沉淀分别与中药香丹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混合,用喷雾干燥的方法分别制备含丹参和川芎嗪的磷酸钙粉末。采用热分析仪、激光粒度仪、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表征含丹参和川芎嗪的磷酸钙粉末的理化性能。结果热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磷酸钙粉末中约含16%的丹参和5%的川芎嗪。激光粒度仪分析结果表明,中药的加入对磷酸钙/丹参或川芎嗪的颗粒直径影响不大。X射线衍射的结果表明,含丹参或川芎嗪的磷酸钙材料与自然骨相的组成相似,具有较小的晶粒尺寸和较低的结晶度。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含丹参的磷酸钙材料具有磷酸钙的红外特征吸收峰,同时在指纹区也出现了中药丹参的一些特征峰。结论可通过喷雾干燥的方法制备含中药的磷酸钙材料;也可利用此方法制备含其他中药的磷酸钙粉末。本研究制备的含中药的磷酸钙生物材料与自然骨具有相似的相成分,可能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磷酸钙 丹参 川芎嗪注射液 生物材料 香丹注射液 粉末 结论 方法 实验结果
下载PDF
钛合金表面抗氧化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才 孙红亮 +1 位作者 黄泽文 朱德贵 《材料导报(纳米与新材料专辑)》 EI CAS 2011年第1期507-509,519,共4页
表面改性技术是提高钛合金抗氧化性的重要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钛合金的应用领域。概述了钛合金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钛合金表面氧化行为表面涂层技术和表面合金化处理技术等,并指出了钛合金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钛合金 表面氧化行为 表面涂层技术 表面合金化技术
下载PDF
生物陶瓷及其复合材料表面诱导类骨磷灰石层形成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秀红 卢晓英 +3 位作者 姜法兴 杨晓斌 邓迟 翁杰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47-650,共4页
钙磷生物材料表面类骨磷灰石层的形成对其植入体内诱导新骨生成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本实验采用2倍模拟体液(2×SBF)为介质,通过仿生浸泡的方法研究了羟基磷灰石(HA)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羟基磷灰石/聚乳酸(HA/PLA)、羟基磷灰石... 钙磷生物材料表面类骨磷灰石层的形成对其植入体内诱导新骨生成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本实验采用2倍模拟体液(2×SBF)为介质,通过仿生浸泡的方法研究了羟基磷灰石(HA)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羟基磷灰石/聚乳酸(HA/PLA)、羟基磷灰石/聚己内脂(HA/PCL)、羟基磷灰石/丝素(HA/SF)和羟基磷灰石/壳聚糖(HA/CS)表面诱导类骨磷灰石层形成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HA陶瓷及其复合材料在2×SBF溶液中仿生浸泡7d后,各样品表面均有一层厚度不同的类骨磷灰石层生成。并且该类骨磷灰石层的结晶度较低,晶粒较细(15~30nm),与人体自然骨无机物的结构非常类似。其中,在这4种复合材料中,HA/CS和HA/SF复合材料中因丝素蛋白和壳聚糖富含多种功能基团,能有效促进类骨磷灰石晶体的形核和生长,因而诱导类骨磷灰石生成的能力最强,显示其良好的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骨磷灰石 模拟体液 生物活性 羟磷灰石 复合材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