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频率下全身振动疗法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下肢粗大运动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张秋 虞记华 +3 位作者 李卫平 凌运其 王剑雄 胥方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3-359,共7页
目的基于不同频率下全身振动疗法(whole body vibration,WBV)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粗大运动及步行功能的影响,为后续WBV临床推广提供参考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和/或入院6~12岁不随... 目的基于不同频率下全身振动疗法(whole body vibration,WBV)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粗大运动及步行功能的影响,为后续WBV临床推广提供参考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和/或入院6~12岁不随意运动型脑瘫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0)、(25±5)Hz组(n=20)及(35±5)Hz组(n=20)。3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5±5)Hz组额外接受振动频率为(25±5)Hz的WBV,(35±5)Hz组接受(35±5)Hz的WBV,3组均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对3组患儿使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ime to Up and Go Test,TUGT)、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GMFM-88)及足印分析法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患儿各项评分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01);其中(35±5)Hz组BBS评分(F=12.502)、TUGT(F=8.211)、GMFM-88的D区、E区评分(F=12.802、8.505)、跨步长(F=12.279)、步宽(F=13.582)及1 min步行距离(F=12.619)均优于(25±5)Hz组及对照组(P<0.05或P<0.01);(25±5)Hz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WBV可提高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躯干控制、改善其下肢粗大运动及步行功能,且(35±5)Hz的WBV疗效优于(25±5)Hz的WB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频率 全身振动疗法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 粗大运动 步行功能
下载PDF
TBL教学模式对康复治疗学本科生教学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谢羽婕 张驰 +2 位作者 汪丽 雷蕾 王剑雄 《中国康复》 2020年第4期217-220,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团队的学习模式(TBL)对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生学习成绩、一般自我效能感及专业认同的影响。方法:以西南医科大学2015级康复治疗学专业77例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物理治疗学》为统一授课教材,按班级分为以传统讲授教学模式(LBL... 目的:观察基于团队的学习模式(TBL)对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生学习成绩、一般自我效能感及专业认同的影响。方法:以西南医科大学2015级康复治疗学专业77例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物理治疗学》为统一授课教材,按班级分为以传统讲授教学模式(LBL)为主的LBL组共38例,和以基于团队的教学模式为主的TBL组共39例,采用期末学习成绩、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及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评价TBL的教学效果。结果:TBL组实践总成绩及案例分析得分均明显高于LBL组(均P<0.05),但选择、填空题均明显低于LBL组(均P<0.05),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期末时,TBL组自我效能感及总体专业认同度均明显高于LBL组(均P<0.05),适切因子、行为因子、情感因子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均P<0.05)。结论:TBL教学模式对学习成绩有一定影响,同时,TBL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专业认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团队的学习 自我效能 专业认同
下载PDF
小腿截肢者穿戴假肢步行和平衡功能康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世琦 袁丽 胥方元 《四川医学》 CAS 2020年第6期649-652,共4页
下肢截肢多以小腿截肢为主,多由创伤、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先天性疾病和外科手术所致[1]。截肢后出现的步行和平衡功能障碍给截肢者的日常活动带来巨大不便,假肢安装后存在的适应期、假肢性能以及患者心理等诸多因素,均影响截肢者... 下肢截肢多以小腿截肢为主,多由创伤、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先天性疾病和外科手术所致[1]。截肢后出现的步行和平衡功能障碍给截肢者的日常活动带来巨大不便,假肢安装后存在的适应期、假肢性能以及患者心理等诸多因素,均影响截肢者的步行、平衡功能恢复[2-3]。合理的康复训练便是改善功能障碍、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改善假肢穿戴者运动功能的康复方法尚未完全统一[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腿截肢 假肢 功能障碍 治疗 感觉反馈 智能假肢
下载PDF
翻转课堂在临床康复工程学中的设计与实践 被引量:1
4
作者 袁丽 何帅 +2 位作者 柯晴 胥泽华 胥方元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2年第11期100-101,共2页
目的:探讨翻转课堂在临床康复工程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西南医科大学2016级康复治疗学本科三年级的学生作为对照组,在临床康复工程学的假肢、矫形器两个模块的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方式,2017级学生作为实验组,采用翻转课堂方式。... 目的:探讨翻转课堂在临床康复工程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西南医科大学2016级康复治疗学本科三年级的学生作为对照组,在临床康复工程学的假肢、矫形器两个模块的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方式,2017级学生作为实验组,采用翻转课堂方式。比较两组在理论和实践成绩、实习期间临床综合能力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学生的基础理论、技能理论、技能操作以及技能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带教老师对实验组学生实习期间各项能力的评价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翻转课堂在临床康复工程学的教学中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康复工程学 教学 康复
下载PDF
机械响应生物材料在骨损伤再生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孙富华 张驰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5期531-537,共7页
单独的再生医学和康复疗法还不能完全满足严重骨损伤后的功能恢复需求。再生康复可以促进骨组织的修复和功能重建,以更好地实现损伤骨的恢复。机械刺激可以刺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并促进损伤骨的修复,而骨组织工程是骨再生最有潜力的技术... 单独的再生医学和康复疗法还不能完全满足严重骨损伤后的功能恢复需求。再生康复可以促进骨组织的修复和功能重建,以更好地实现损伤骨的恢复。机械刺激可以刺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并促进损伤骨的修复,而骨组织工程是骨再生最有潜力的技术。因此,机械响应生物材料可能是促进再生医学和康复方法之间协同作用的关键。本文回顾了再生医学和康复治疗在骨损伤修复中的方法,以及各自向临床转化的局限性。通过对机械响应生物材料在骨损伤修复中的前期研究进行总结,评估了机械刺激和机械响应材料联合方法对骨再生的作用。机械响应生物材料的使用融合了再生医学和康复领域,为骨修复创造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 再生 机械刺激 机械响应生物材料
下载PDF
小腿假肢-触觉振动反馈系统的设计
6
作者 袁丽 胥泽华 +1 位作者 林恒 胥方元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93-797,共5页
目的:为了提高小腿假肢穿戴者的步态协调与对称性,降低长期穿戴假肢造成的腰背痛、膝骨关节炎等并发症,我们设计了一套小腿假肢-触觉振动反馈系统,以达到对小腿假肢穿戴者的步态进行自动识别,并根据设定的参数提供振动反馈,从而帮助提... 目的:为了提高小腿假肢穿戴者的步态协调与对称性,降低长期穿戴假肢造成的腰背痛、膝骨关节炎等并发症,我们设计了一套小腿假肢-触觉振动反馈系统,以达到对小腿假肢穿戴者的步态进行自动识别,并根据设定的参数提供振动反馈,从而帮助提高小腿截肢者的平衡功能与行走能力,以及适应各种变化的外在环境。方法:通过在健侧和假肢侧的大小腿位置,以及假脚的足背共安装5个陀螺仪传感器来采集肢体运动信息,控制主板进行比对数据处理,然后通过固定在假肢侧大腿前后左右的振动马达来对患者行走状态进行提醒并建立条件反射,进而达到调节小腿假肢穿戴者步态平衡性和对称性的目的。招募了6例小腿截肢者参与实验,对穿戴该系统前后的步态参数进行比对。结果:6例小腿截肢者使用触觉振动反馈系统4周后,步速、健侧单步时长/假肢侧单步时长、健侧摆动期/假肢侧摆动期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穿戴4周后3项指标均高于穿戴前。穿戴前后健侧步长/假肢侧步长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结论:该小腿假肢-触觉振动反馈系统可帮助提高小腿假肢穿戴者的步态对称性和平衡功能,提高假肢使用的安全性,降低跌倒风险,增加患者对假肢的接受度和依从性,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腿假肢 可穿戴 振动反馈 步态对称性
下载PDF
触觉振动反馈系统对单侧小腿假肢穿戴者平衡及行走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王世琦 高雅倩 +3 位作者 胥泽华 林恒 胥方元 袁丽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72-477,共6页
目的观察触觉振动反馈系统对单侧小腿假肢穿戴者的平衡和行走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选取本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小腿截肢后穿戴假肢者11例,受试者佩戴本科自行研制的触觉振动反馈系统装置,进行日常活动3 h。分别于佩... 目的观察触觉振动反馈系统对单侧小腿假肢穿戴者的平衡和行走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选取本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小腿截肢后穿戴假肢者11例,受试者佩戴本科自行研制的触觉振动反馈系统装置,进行日常活动3 h。分别于佩戴前和日常活动后采用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POMA)、步态分析和室外1000 m复杂路面行走测试对受试者进行评定。结果与穿戴前相比,受试者POMA的平衡评分升高(Z=-2.264, P <0.05),步态评分和总分显著升高(|t|>6.249, P <0.001);步态分析中,受试者患侧肢体步长改善,双侧肢体步长时间和双支撑相时间缩短,行走速度提高(|t|> 2.250,|Z|> 2.756, P <0.05);室外1000 m复杂路面行走测试显示,受试者步数、耗能和用时均降低(|t|> 2.412,|Z|> 2.045, P <0.05)。所有受试者均完成试验,未出现不适。结论本触觉振动反馈系统可安全、有效地改善小腿假肢穿戴者平衡和行走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反馈 假肢 小腿截肢 平衡 步行
下载PDF
科研反哺教学在《临床康复工程学》中的探索与应用
8
作者 袁丽 何帅 +2 位作者 李明南 胥泽华 胥方元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7期0197-0200,共4页
通过为西南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2019级大三的两个班级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案探究科研反哺教学在《临床康复工程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时间区间为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选择康复治疗学2019级两个班级的80位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对象,每个班... 通过为西南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2019级大三的两个班级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案探究科研反哺教学在《临床康复工程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时间区间为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选择康复治疗学2019级两个班级的80位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对象,每个班级40位学生,其中一个班级应用常规的《临床康复工程学》教学方案(为对照组),另外一个班级应用科研反哺教学方案(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 数据分析发现,观察组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对该门课程的理解掌握情况较好,并且科研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更高,与对照组学生的各项指标呈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科研反哺教学在《临床康复工程学》中的教学效果显著,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有利于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反哺教学 《临床康复工程学》 科研 教学改革
下载PDF
骨痹散干预膝骨关节炎兔软骨组织相关信号通路的变化 被引量:3
9
作者 李东东 陈光友 +4 位作者 李晓明 吴雪莲 朱凯 雷杨 易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5期5622-5627,共6页
背景:Wnt信号转导的活化与膝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当前对Wnt信号通路的研究侧重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其激活或抑制蛋白的表达。目的:观察院内协定处方骨痹散对膝骨关节炎模型兔体内炎症因子与Notch3/Hes1及Wnt/β-catenin... 背景:Wnt信号转导的活化与膝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当前对Wnt信号通路的研究侧重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其激活或抑制蛋白的表达。目的:观察院内协定处方骨痹散对膝骨关节炎模型兔体内炎症因子与Notch3/Hes1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用药思路。方法:将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组与骨痹散组,每组10只,使用改良Hulth法构建兔膝骨关节炎模型,持续造模8周,模型构建完毕后假手术组、模型组膝骨关节处涂抹生理盐水,阳性组涂抹双氯芬酸钾凝胶,骨痹散组涂抹骨痹散,每天敷8 h,连续1周。给药完毕后观察动物活动情况并进行行为学评分,ELISA法检测血清中前列腺素E2、环氧化酶2、白细胞介素1β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与番红O染色观察软骨组织病变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膝关节软骨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2,3,13蛋白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膝关节软骨组织中Notch3、Hes1、Wnt5a、β-catenin、Bcl-2、Bax、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①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动物行走困难,膝关节软骨组织损伤严重,血清中前列腺素E2、环氧化酶2、白细胞介素1β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升高(P<0.05),软骨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2,3,13和Bax、Caspase-3、Wnt5a、β-catenin蛋白表达升高(P<0.05),Notch3、Hes1、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5);②与模型组相比,骨痹散组动物行走情况良好,血清中前列腺素E2、环氧化酶2、白细胞介素1β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降低(P<0.05),膝关节软骨组织损伤减轻,软骨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2,3,13和Bax、Caspase-3、Wnt5a、β-catenin蛋白表达降低(P<0.05),Notch3、Hes1、Bcl-2蛋白表达升高(P<0.05);③结果表明,院内协定处方骨痹散能减轻兔膝骨关节炎的症状,改善软骨组织病变,减少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Notch3/Hes1、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骨痹散 软骨组织 中药复方 Wnt β-catenin NOTCH3 HES1
下载PDF
可穿戴振动反馈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平衡及行走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袁丽 胥方元 +3 位作者 钟大勇 胥泽华 林恒 刘曦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5-330,共6页
目的:观察自行研发的可穿戴振动反馈训练系统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平衡及行走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与观察组(n=25),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患肢关节松动、肌力训练、神... 目的:观察自行研发的可穿戴振动反馈训练系统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平衡及行走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与观察组(n=25),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患肢关节松动、肌力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和平衡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每日增加1h的可穿戴振动反馈训练,每周5天,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上每日自行步行训练1h,每周5天。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膝关节主动角度重现法(active angel repositioning,AAR)、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Berg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GAITRITE步态分析获得的步幅和步速值和等速运动中角速度为60°/s时的患侧膝关节屈伸肌群的峰力矩(peak torque,PT)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AR(30°)、AAR(60°)、Lysholm评分、BBS,以及步幅和步速、伸膝PT、屈膝PT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BBS、步幅和步速、伸膝PT、屈膝PT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提高,AAR(30°)和AAR(60°)得分均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Lysholm[(89.68±8.02)分]、BBS[(54.20±2.60)分]、步幅[(89.64±8.75)cm]、步速[(54.56±5.51)m/min]、伸膝PT[(74.16±8.88)N·m]、屈膝PT[(57.72±5.76)N·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AAR(30°)(3.57±1.64)、AAR(60°)(3.49±2.0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可穿戴振动反馈训练能够显著提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平衡及行走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 反馈 前交叉韧带重建 平衡 步态
下载PDF
骨痹散通过调节TGF-β/Smad信号通路减轻兔膝骨关节炎损伤
11
作者 李东东 李晓明 +2 位作者 吴雪莲 易露 陈光友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0-107,共8页
目的探讨骨痹散对骨关节炎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双氯芬酸钾凝胶)与骨痹散组,每组6只,使用改良Hulth法构建兔膝骨关节炎模型,造模8周后给药4周。对软骨组织进行甲苯胺蓝染色后测量软骨厚度... 目的探讨骨痹散对骨关节炎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双氯芬酸钾凝胶)与骨痹散组,每组6只,使用改良Hulth法构建兔膝骨关节炎模型,造模8周后给药4周。对软骨组织进行甲苯胺蓝染色后测量软骨厚度,番红-O染色后进行Mankin评分;使用Tunel荧光染色法检测软骨组织中软骨细胞的凋亡情况;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软骨组织中ColⅡ与Col X蛋白的表达水平;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软骨组织中Bax、cleaved-caspase-3、p-ERK、p-p38、p-Smad2、p-Smad3、TGF-β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软骨组织厚度减少,Mankin评分升高,软骨细胞凋亡率升高,ColⅡ、p-Smad2、p-Smad3、TGF-β1蛋白表达水平减低,Col X、Bax、cleaved-caspase-3、p-ERK、p-p38蛋白表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阳性组与骨痹散组软骨组织厚度增加,Mankin评分降低,软骨细胞凋亡率降低,ColⅡ、p-Smad2、p-Smad3、TGF-β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Col X、Bax、cleaved-caspase-3、p-ERK、p-p38蛋白表达降低。结论骨痹散对骨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通过减少软骨细胞凋亡,稳定软骨组织结构,促进软骨组织损伤后再生与修复,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RK/P38通路、激活TGF-β/Smad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骨痹散 软骨组织 ERK/P38通路 TGF-β/Smad通路
下载PDF
肩袖损伤关节镜修复术后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
12
作者 谢羽婕 季玉秀 +4 位作者 吴胜健 王双 义雪莲 蒋佩伶 张驰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517-523,共7页
目的探究肩袖损伤关节镜修复术(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repair,ARCR)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的危险因素,以期为ARCR术后疼痛管理提供新的临床依据。方法根据纳排标准,对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与关节外科、康... 目的探究肩袖损伤关节镜修复术(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repair,ARCR)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的危险因素,以期为ARCR术后疼痛管理提供新的临床依据。方法根据纳排标准,对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与关节外科、康复医学科于2021年01月01日至2022年09月30日行ARCR的患者进行初步筛选。术后3个月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随访,根据术后3个月患侧肩膀是否存在疼痛将纳入病例分为疼痛组和无痛组。收集纳入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术后临床资料。纳入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CPSP的影响因素;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病例共153例,7例脱落,最终纳入146例,其中疼痛组83例,无痛组6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绝经、全层撕裂、肩袖撕裂手术方式、术后疼痛程度、焦虑、睡眠障碍是CPSP的影响因素(P<0.05)。女性(OR=2.75,95%CI 1.35,5.59)、全层撕裂(OR=2.37,95%CI 1.09,5.14)、睡眠障碍(OR=2.84,95%CI 1.22,6.60)、肩袖撕裂手术方式(单排固定缝合OR=3.30,95%CI 1.29,8.44;双排固定缝合OR=3.02,95%CI 1.339,6.82)、肩袖小撕裂(OR=3.48,95%CI 0.14,10.68)是ARCR术后CPS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女性、全层撕裂、肩袖撕裂手术方式、睡眠障碍、肩袖小撕裂可能会导致ARCR术后CPSP的发生,应重视此类患者术后疼痛的管理,开展个性化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肩袖修复术 危险因素 慢性术后疼痛
下载PDF
不同下肢体位振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涂美 王剑雄 +7 位作者 张驰 汪丽 陈汝艳 梁斌 王彬川 虞记华 万腾刚 谢羽婕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6-171,192,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下肢体位振动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和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收治的7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迈步振动组、后伸振动组、屈膝运动振动组,每组18例。三种振动治... 目的:探讨不同下肢体位振动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和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收治的7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迈步振动组、后伸振动组、屈膝运动振动组,每组18例。三种振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不同体位下的振动治疗,20min/次,1次/天,5天/周,持续6周。在基线、振动训练6周、随访12周时评估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起立-行走计时试验(TUG)、膝屈伸肌等速肌力峰力矩。结果:共66例患者完成该研究。各组6周及12周时Fugl-Meyer、TUG、双侧伸膝及屈膝肌峰力矩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种振动治疗组6周及12周时Fugl-Meyer、TUG、患侧伸膝肌峰力矩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屈膝运动振动组6周时患侧伸膝肌峰力矩显著高于迈步组及后伸组(P<0.05)。四组健侧伸膝肌、双侧屈膝肌峰力矩在6周与12周差异不具备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全身振动疗法能提高脑卒中患者患侧膝关节伸肌肌力与下肢整体运动功能,且屈膝运动振动治疗在提高患侧伸肌力量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全身振动疗法 体位 Fugl-Meyer量表
下载PDF
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因素及临床特点: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丹 张少军 +7 位作者 谢钰 罗希 龙良春 张驰 刘曦 庞国银 赵正恩 王剑雄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635-1640,共6页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的影响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2018年10月—2019年6月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和四川省绵竹市人民医院康复科出院的SCI患者,进行国际脊髓损...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的影响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2018年10月—2019年6月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和四川省绵竹市人民医院康复科出院的SCI患者,进行国际脊髓损伤疼痛数据集调查并分析。结果:共纳入96例SCI患者,54.2%(52/96)患者出现NPP。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ASIA分级、距离受伤的时间、伤害感受性疼痛与患者是否出现NPP有关(P<0.05)。其中,影响因素前3位分别是伤害感受性疼痛、性别和距离损伤的时间。52位NPP患者中,82.7%(43/52)合并有伤害感受性疼痛。NPP患者平均NRS评分为6.4±2.0,61.5%(32/52)患者1周中每天都会出现疼痛,30.8%(16/52)患者疼痛为持续性,55.8%(29/52)患者疼痛最明显的时间不可预测,疼痛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情绪、睡眠等产生中度以上的影响及干扰。59.6%(31/52)患者未接受疼痛相关的任何治疗。结论:伤害感受性疼痛、性别、损伤时间、年龄、ASIA分级与SCI患者是否发生NPP有关。患者平均疼痛强度为中重度,大部分患者每天都会经历疼痛,疼痛最明显的时间不可预测,约1/3患者疼痛为持续性,NPP产生的干扰及影响为中重度。大部分SCI患者未接受规范的NPP相关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脊髓损伤 影响因素 临床特点
下载PDF
不同振动方式对女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本体感觉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谢羽婕 郭声敏 +5 位作者 虞记华 陈汝艳 李军 王剑雄 汪丽 胥方元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40-944,共5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全身振动方式对女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本体感觉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于四川省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与住院治疗的早中期女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2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全身振动方式对女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本体感觉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于四川省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与住院治疗的早中期女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2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4例。对照组采用恒定的振动参数,试验组采用变化的振动参数。主要结局指标:采用主动关节位置觉测量法评估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次要结局指标:使用WOMAC骨性关节炎评分量表评估运动功能的变化。结果:分析采用意向性治疗分析,SPSS 23.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主动30°与60°位置觉评分、WOMAC评分在基线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4周与随访3个月后,在主动30°与60°位置觉评分,WOMAC评分较基线水平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在干预后与随访3个月后主动30°与60°位置重置评分及WOMAC功能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WOMAC疼痛与僵硬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振动参数变化的全身振动疗法较恒定参数的振动疗法更能提高女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本体感觉及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性关节炎 全身振动疗法 本体感觉 运动功能
下载PDF
阈值负荷吸气肌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彭娟 王洁萍 +6 位作者 黄炜 樊必双 虞记华 曾今 黄丽衡 安丽娟 胥方元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22-1031,共10页
目的系统分析阈值负荷吸气肌训练(TIM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从PubMed、EBSCO、Web of Science、Ovi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检索自建库至2020... 目的系统分析阈值负荷吸气肌训练(TIM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从PubMed、EBSCO、Web of Science、Ovi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检索自建库至2020年9月关于TIMT对COPD患者呼吸、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0个RCT,2060例患者。TIMT能显著增加最大吸气压(MD=10.68,95%CI 7.43~13.92,P<0.001),改善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MD=24.62,95%CI 9.09~40.15,P=0.002)、圣乔治呼吸疾病问卷评分(MD=-3.08,95%CI-5.84~-0.33,P=0.03)、改良英国医学会研究协会呼吸困难量表评分(MD=-0.30,95%CI-0.52~-0.07,P=0.01)和Borg评分(MD=-0.84,95%CI-1.24~-0.44,P<0.001)。TIMT能改善第1秒用力最大呼气容积(MD=0.11,95%CI 0.04~0.19,P=0.003)和第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MD=3.72,95%CI 2.62~4.82,P<0.001)。TIMT对COPD评估测试评分(MD=-1.14,95%CI-2.32~0.03,P=0.06)和用力肺活量(MD=0.07,95%CI-0.12~0.25,P=0.49)无显著改善作用。结论TIMT能够提升COPD患者吸气肌肌力,缓解呼吸困难,提升患者肺功能、生活质量及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阈值负荷吸气肌训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下载PDF
假肢控制中感知反馈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梁斌 卢彦慧 +4 位作者 黄异 张政 陈颖 蒋睿 孙富华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22年第2期181-186,共6页
假肢作为截肢患者实现健全肢体能力的重要辅具,简单的装饰性和单一前馈控制通路已经难以满足需求。为使假肢能够感知温度、压力、位置、形状等信息,多种感知反馈方式已被整合到假肢中。根据反馈终端在人体上的位置,将感知反馈系统分为... 假肢作为截肢患者实现健全肢体能力的重要辅具,简单的装饰性和单一前馈控制通路已经难以满足需求。为使假肢能够感知温度、压力、位置、形状等信息,多种感知反馈方式已被整合到假肢中。根据反馈终端在人体上的位置,将感知反馈系统分为侵入式反馈和非侵入式反馈。综述了两类感知反馈技术研究现状,并总结了其在假肢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知反馈 假肢 侵入式反馈 非侵入式反馈
下载PDF
刺激响应型水凝胶修复关节软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衡田 赵安莉 +4 位作者 陈泓汝 陈攀 王睿松 张驰(综述) 孙富华(审校)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355-359,共5页
软骨损伤作为临床常见的退行性疾病,治疗手段从传统的保守和手术治疗发展为现在的再生修复,而水凝胶是软骨修复中常用的生物材料。由于软骨复杂的组织特异性,设计开发性能匹配的功能性水凝胶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刺激响应型水凝胶良好... 软骨损伤作为临床常见的退行性疾病,治疗手段从传统的保守和手术治疗发展为现在的再生修复,而水凝胶是软骨修复中常用的生物材料。由于软骨复杂的组织特异性,设计开发性能匹配的功能性水凝胶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刺激响应型水凝胶良好的可调控性能和智能的响应性能,使其在软骨修复中表现出独特的优势。本文从内部和外部刺激两个方面,综述了不同类型刺激响应型水凝胶在关节软骨修复中的研究进展,可供临床应用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软骨 刺激响应 水凝胶
下载PDF
通过“用药小助手”公众号对药物滥用现象情况的调查——以泸州市为例
19
作者 徐婷婷 周明雪 朱丽文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1年第8期0181-0183,186,共4页
通过社交软件公众号“用药小助手”推广和使用,减少药物滥用的现象,帮助市民形成合理用药的观念。方法:采用抽样调查法和走访调查形式,分别在泸州市各类社区、商场、医院及高校进行线上及线下的问卷调查。分别在泸州市龙马潭区,江阳区... 通过社交软件公众号“用药小助手”推广和使用,减少药物滥用的现象,帮助市民形成合理用药的观念。方法:采用抽样调查法和走访调查形式,分别在泸州市各类社区、商场、医院及高校进行线上及线下的问卷调查。分别在泸州市龙马潭区,江阳区以及纳溪区各药店进行走访调查。结果:滥用药物人群多为中老年人群,其中65%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仅有4%的调查者有合理用药的意识,且绝大多数为大专及以上学历;95%的调查者表示对于不严重的病症会以自己的生活经验直接去药店买药;其中,滥用药物问题比较突出的主要是在一些慢性疾病上,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治疗的药物。结论:泸州市市民尤其是中老年以上人群对于药物的规范使用没有形成正确的观念,普及规范使用药的意识是十分有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药小助手” 公众号 药物滥用现象情况 调查
原文传递
静电纺丝技术在软骨修复中的应用
20
作者 何玲霞 樊之瑀 +2 位作者 杜雨佳 张驰 孙富华 《华西医学》 CAS 2023年第10期1559-1563,共5页
软骨组织的少细胞、低神经分布和血管营养缺乏特性使其在受损之后的自愈能力较差,软骨组织工程的发展为临床中损伤软骨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通过静电纺丝技术构建的纤维膜具有类细胞外基质的三维结构,可为细胞生长和生物活性因子... 软骨组织的少细胞、低神经分布和血管营养缺乏特性使其在受损之后的自愈能力较差,软骨组织工程的发展为临床中损伤软骨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通过静电纺丝技术构建的纤维膜具有类细胞外基质的三维结构,可为细胞生长和生物活性因子装载提供适宜的生物微环境,满足软骨组织工程的需求。该文从成分优化、结构优化和多技术联合等方面,介绍了静电纺丝通过模拟天然软骨高度分层的结构和独特的力学特征修复损伤软骨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组织工程 静电纺丝 纤维支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