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4省(市)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余阳立 杨晓霞 崔洪瑞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5-175,共11页
对西南4省(市)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有利于发挥西南地区山地农耕文化的资源优势,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以西南4省(市)2775项省级以上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采用Moran's I指数、区位熵、不平... 对西南4省(市)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有利于发挥西南地区山地农耕文化的资源优势,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以西南4省(市)2775项省级以上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采用Moran's I指数、区位熵、不平衡指数和核密度法,对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模式与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国家级和省(市)级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广泛,类别上以传统技艺、民俗和传统音乐类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最为广泛;②民间文学、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类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位熵值差异较小,分布较为均衡,而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文化空间类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位熵值差异较大,空间分布集中度较高;③西南4省(市)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呈多核心分布格局,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且不同类别之间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西南4省(市)的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空间集聚分布,打造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集聚区、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园区,建立少数民族农耕文化风情园有利于发挥其集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分布 西南4省(市)
原文传递
喀斯特旅游地虚拟旅游体验对实地旅游意愿的影响-以武隆喀斯特旅游区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李玉萍 刘亚男 杨晓霞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3-475,共13页
文章以重庆市武隆喀斯特旅游区为例,采用游客问卷调查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游客在喀斯特旅游区虚拟旅游体验后产生的心流体验以及对实地旅游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喀斯特旅游地虚拟旅游体验对游客的注意力集中度、远程呈现、时间感... 文章以重庆市武隆喀斯特旅游区为例,采用游客问卷调查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游客在喀斯特旅游区虚拟旅游体验后产生的心流体验以及对实地旅游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喀斯特旅游地虚拟旅游体验对游客的注意力集中度、远程呈现、时间感的变化和实地旅游意愿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注意力集中度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建议武隆喀斯特旅游区加强以下建设:优化虚拟应用技术,营造更真实的虚拟旅游体验情境;提供全面优质的旅游信息,减少游客信息收集成本;扩大虚拟旅游宣传,赢得更多潜在游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旅游 旅游意愿 心流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 武隆喀斯特旅游区
下载PDF
我国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组态影响因素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怡洁 刘亚男 杨晓霞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46-50,共5页
夜间旅游是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发展夜间经济的重要形式。本文基于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等方法,分析我国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特征... 夜间旅游是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发展夜间经济的重要形式。本文基于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等方法,分析我国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组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在空间上呈现凝聚型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第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密度呈“三高密度核中心,多次中心零散分布”态势,冷热分区由北向南呈梯度分布格局;第三,影响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的因素之间是复杂组合关系,单个条件变量并不能构成夜间文旅消费繁荣的必要条件,5个条件变量产生了3条高分布组态影响因素结果;第四,实现高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的模式是差异化的,其中“高经济发展和市场潜力引领夜间文旅模式”是最优模式,“公共服务与政策支持双驱夜间文旅模式”和“公共服务完善助推夜间文旅模式”是实现高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的重要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旅游 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空间分布 组态影响因素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下载PDF
基于AHP-灰色聚类方法的溶洞研学旅行利益相关者优先序研究——以重庆市芙蓉洞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彦伶 杨晓霞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03-615,共13页
随着研学旅行的火热发展,溶洞研学逐渐成为溶洞旅游发展的新动能。文章以全国五佳研学旅游洞穴重庆市芙蓉洞为例,综合采用米切尔细分法、层次分析法和灰色聚类法构建评估模型,对溶洞研学旅行利益相关者的优先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随着研学旅行的火热发展,溶洞研学逐渐成为溶洞旅游发展的新动能。文章以全国五佳研学旅游洞穴重庆市芙蓉洞为例,综合采用米切尔细分法、层次分析法和灰色聚类法构建评估模型,对溶洞研学旅行利益相关者的优先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芙蓉洞研学旅行利益相关者优先序由高至低依次为芙蓉洞景区管理者、政府部门、研学机构、中小学校、旅行支持企业、研学导师、行业协会与业内专家、家长、学生、公众媒体;(2)芙蓉洞研学旅行利益相关者可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芙蓉洞景区管理者、政府部门、研学机构、中小学校)、重要利益相关者(旅行支持企业、研学导师、行业协会与业内专家)、一般利益相关者(家长、学生、公众媒体)。建议溶洞景区管理者、经营者动态关注各利益相关者诉求变化,依据差序原则,协调各利益相关者,共同促进溶洞研学旅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学旅行 利益相关者 优先序 层次分析法 灰色聚类法 芙蓉洞
下载PDF
5A级旅游景区网络关注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杨晓霞 玉波香 刘亚男 《价格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5-189,共5页
对旅游景区的网络关注度的研究,对于区域旅游宣传、旅游营销提供有益借鉴,有助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基于百度指数平台获取2016-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5A级旅游景区的网络搜索指数,利用月度集中指数、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首位度... 对旅游景区的网络关注度的研究,对于区域旅游宣传、旅游营销提供有益借鉴,有助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基于百度指数平台获取2016-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5A级旅游景区的网络搜索指数,利用月度集中指数、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首位度等方法,分析其网络关注度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网络关注度呈上下波动态势,2020年大幅下降;网络关注度月度变化与节假日和淡旺季有较强相关性;网络关注度呈现出“以重庆、四川为核心,东部地区偏高,向中部、西部地区递减”的空间格局;5年间大部分景区的网络关注度较稳定,主要集中于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等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消费支出、互联网接入户数、初中及以上人口数呈正相关,与地理距离呈负相关。基于此,应优化旅游产品体系,差异化地开展旅游宣传营销,完善区域旅游交通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A级旅游景区 网络关注度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