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蚕区家蚕微孢子虫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永红 苏振国 +2 位作者 罗家福 李春峰 敖宝林 《生物技术进展》 2024年第4期631-639,共9页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是蚕业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微粒子病的病原体。探讨家蚕微孢子虫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可为云南蚕区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从云南省不同养蚕地区收集了感染微孢子虫的病蚕样品,分离纯化家蚕微...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是蚕业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微粒子病的病原体。探讨家蚕微孢子虫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可为云南蚕区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从云南省不同养蚕地区收集了感染微孢子虫的病蚕样品,分离纯化家蚕微孢子虫并提取基因组,克隆SSU rDNA(small subunit ribosomal DNA)和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云南蚕区Nosema bombycis分离株SSU rDNA序列同源性高达99%以上,遗传距离小于0.006,它们在长度和多个位点存在差异,呈现不同程度的多态性;ITS遗传差异较为显著,序列中存在多碱基的插入或缺失、单碱基的转换和颠换。基于SSU rDNA和rDNA-ITS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云南蚕区家蚕微孢子虫分离株系间存在遗传分化,种群间亲缘关系与地理位置无直接联系。研究结果丰富了云南蚕区家蚕微孢子虫的种内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遗传多样性 核糖体小亚基 转录间隔区
下载PDF
5株家蚕微孢子虫单克隆抗体的抗原鉴定
2
作者 马成 杨东林 +3 位作者 陈洁 潘国庆 李田 周泽扬 《蚕学通讯》 2024年第4期95-99,共5页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是引起家蚕微粒子病的病原。通过检测筛查带病蚕蛾或蚕卵以减少家蚕微孢子虫垂直传播对蚕种生产和家蚕养殖造成的危害,是防控微粒子病的主要方法。孢壁蛋白是家蚕微孢子虫孢壁结构组成的重要成分,且具有...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是引起家蚕微粒子病的病原。通过检测筛查带病蚕蛾或蚕卵以减少家蚕微孢子虫垂直传播对蚕种生产和家蚕养殖造成的危害,是防控微粒子病的主要方法。孢壁蛋白是家蚕微孢子虫孢壁结构组成的重要成分,且具有种属特异性,是病原检测的主要靶标。本研究选取家蚕微孢子虫孢子发芽液制备的5株单克隆抗体,采用孢子体外发芽、孢壁蛋白原核表达及免疫印迹分析等方法,明确了5株单抗的抗原蛋白均为高丰度的孢壁蛋白NbSWP1。研究结果为利用NbSWP1作为免疫学检测靶标进行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制提供了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孢壁蛋白1 单克隆抗体 抗原鉴定
下载PDF
病原诱导表达的BmUGT3抑制家蚕微孢子虫增殖
3
作者 于滨 杨秋华 +3 位作者 韦俊宏 潘国庆 周泽扬 李春峰 《蚕学通讯》 2024年第4期77-87,共11页
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uridine diphosphate-glucosyltransferase, UGT)是生物体广泛存在的一种酶,属于糖基转移酶超级家族,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及解毒等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家蚕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3(... 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uridine diphosphate-glucosyltransferase, UGT)是生物体广泛存在的一种酶,属于糖基转移酶超级家族,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及解毒等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家蚕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3(BmUGT3)可以被家蚕微孢子虫诱导表达。本研究通过CRISPR/Cas9敲除BmUGT3后显著提高了家蚕微孢子虫在BmE细胞中的增殖;当在BmE细胞中过表达BmUGT3后,则显著抑制了家蚕微孢子虫的增殖;在家蚕个体中过表达BmUGT3也能显著抑制病原的增殖,低剂量感染组的存活率要高于对照组。以上研究结果表明BmUGT3在家蚕微孢子虫增殖过程中发挥作用,为进一步阐明BmUGT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 家蚕微孢子虫 抑制增殖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研究回顾与展望
4
作者 李田 潘国庆 周泽扬 《蚕学通讯》 2024年第4期1-6,共6页
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能够感染几乎所有动物。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是第一种被鉴定的微孢子虫,可感染家蚕和多种野外昆虫,通过水平和垂直传染引发的家蚕微粒子病极难防控,对蚕业生... 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能够感染几乎所有动物。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是第一种被鉴定的微孢子虫,可感染家蚕和多种野外昆虫,通过水平和垂直传染引发的家蚕微粒子病极难防控,对蚕业生产安全与产业发展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家蚕微孢子虫研究已有160多年历史,是研究最为全面和深入的微孢子虫物种,已成为微孢子虫研究的模式。2013年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发表,推动该病原重要科学和应用基础问题的研究取得一系列突破,使整个微孢子虫研究领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因此,回顾总结家蚕微孢子虫研究历程,思考凝练未来发展方向与科学问题,提出建立“微孢子虫学”学科倡议,具有重要历史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分类鉴定 多样性 基因组进化 功能基因组 微孢子虫学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极管研究进展
5
作者 龙梦娴 李明艳 +2 位作者 陈与晴 吕青 周泽扬 《蚕学通讯》 2024年第4期24-31,共8页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是首个被鉴定的微孢子虫,其快速水平传播和经卵垂直传播所引发的家蚕微粒子病严重影响了我国养蚕业的健康发展,是我国蚕种生产上唯一的法定检疫对象。微孢子虫弹出极丝形成中空管(极管),孢原质经极管运输...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是首个被鉴定的微孢子虫,其快速水平传播和经卵垂直传播所引发的家蚕微粒子病严重影响了我国养蚕业的健康发展,是我国蚕种生产上唯一的法定检疫对象。微孢子虫弹出极丝形成中空管(极管),孢原质经极管运输至宿主细胞,完成侵染过程。极管作为微孢子虫特殊的侵染装置,本文重点介绍了家蚕微孢子虫极管的研究历程,并详细总结了微孢子虫极管的结构与组成特征、与宿主互作、内部物质运输等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解析家蚕微孢子虫侵染机制提供参考,也为家蚕微孢子虫防控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极管 结构特征 极管蛋白 孢原质 物质运输
下载PDF
柞蚕微孢子虫感染后柞蚕卵转录组及免疫相关基因功能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徐欣 吴玉娇 +5 位作者 于滨 孟宪志 陈杰 刘中文 张永君 潘国庆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60-1569,共10页
【目的】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引发柞蚕Antheraea pernyi微粒子病,威胁柞蚕种质资源的保育及生产安全,并且能够经卵垂直传播,因此需要寻找柞蚕体内应对柞蚕微孢子虫侵染后的免疫基因,为后续寻找和培育抗微粒子病新品种提供帮助。... 【目的】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引发柞蚕Antheraea pernyi微粒子病,威胁柞蚕种质资源的保育及生产安全,并且能够经卵垂直传播,因此需要寻找柞蚕体内应对柞蚕微孢子虫侵染后的免疫基因,为后续寻找和培育抗微粒子病新品种提供帮助。【方法】构建柞蚕微孢子虫侵染后柞蚕卵转录组,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分析确定免疫相关基因;PCR克隆柞蚕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基因ApGSTo1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RT-qPCR检测ApGSTo1在柞蚕微孢子虫侵染柞蚕产出后0-10 d卵中的表达量。【结果】在感染与未感染柞蚕微孢子虫柞蚕卵转录组检测到的表达基因数为17453,其中显著差异表达基因数目为89个;GO功能注释中细胞解剖实体和催化活性相关基因数量最多,KEGG分析中参与运输和分解代谢、信号转导及消化系统这3个通路的基因数量最多。基于柞蚕微孢子虫侵染后柞蚕卵转录组数据分析,将ApGSTo1作为目的基因,PCR克隆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证明ApGSTo1属于omega家族GST;感染柞蚕微孢子虫柞蚕卵中ApGSTo1表达量比正常对照组的高,且在产卵后2 d时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结论】获得了柞蚕微孢子虫侵染后柞蚕卵转录组数据,找到了1个免疫相关基因ApGSTo1,从分子生物学和转录水平初步证明了ApGSTo1参与柞蚕卵内的抗柞蚕微孢子虫侵染,还发现了抗柞蚕微孢子虫侵染反应的关键时间为产卵后2 d时,这些结果为后续研究ApGSTo1在抗逆性和氧化还原等功能方面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柞蚕微孢子虫 GST ApGSTo1 抗逆性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研究20年评述
7
作者 吕青 马振刚 +3 位作者 党晓群 陈洁 潘国庆 周泽扬 《蚕学通讯》 2024年第4期7-23,共17页
家蚕微孢子虫感染家蚕引发的家蚕微粒子病,对蚕业生产威胁巨大,是蚕种生产的唯一法定检疫对象。截至21世纪初,家蚕微粒子病的基础研究仍然相对薄弱,分子数据匮乏,严重制约了家蚕微粒子病研究的整体推进。自2003年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计... 家蚕微孢子虫感染家蚕引发的家蚕微粒子病,对蚕业生产威胁巨大,是蚕种生产的唯一法定检疫对象。截至21世纪初,家蚕微粒子病的基础研究仍然相对薄弱,分子数据匮乏,严重制约了家蚕微粒子病研究的整体推进。自2003年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计划实施以来,家蚕微孢子虫研究进入基因组学时代。本文系统总结了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学计划启动至今20年取得的成果、拓展的新研究方向以及对国内外该领域研究产生的重要影响。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计划及后续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在微孢子虫基因组进化、侵染分子基础、垂直传播机制、检测防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奠定了我国在昆虫微孢子虫研究领域的优势地位,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微孢子虫研究由昆虫微孢子虫向水产微孢子虫和人兽共患微孢子虫领域拓展,使我国的微孢子虫研究在国际上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主力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微孢子虫 基因组 致病机制 检测技术 抗性育种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孢原质与家蚕细胞表面互作蛋白质组的鉴定分析
8
作者 何雪梅 何强 +4 位作者 韦俊宏 李春峰 潘国庆 周泽扬 李田 《蚕学通讯》 2024年第4期68-76,共9页
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通过极管弹出孢原质的方式进行感染,因此孢原质是微孢子虫完成感染的重要中间形态,但孢原质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尚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利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系统,对... 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通过极管弹出孢原质的方式进行感染,因此孢原质是微孢子虫完成感染的重要中间形态,但孢原质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尚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利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系统,对介导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孢原质与家蚕胚胎细胞(BmE)粘附的表面蛋白质组进行了分离和质谱鉴定分析,获得了32个家蚕微孢子虫孢原质表面蛋白和188个家蚕细胞表面蛋白。对蛋白质进行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发现,所鉴定的家蚕细胞表面互作蛋白主要参与膜物质运输,可能在介导孢原质侵入过程中发挥作用。通过对蛋白质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筛选了6个家蚕微孢子虫蛋白和10个家蚕细胞表面蛋白作为候选互作分子。利用酵母双杂交实验对候选互作蛋白进行验证分析发现,家蚕微孢子虫的Nb1BD、Nb4BD和Nb6BD与家蚕的Bm4AD和Bm6AD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本研究首次获得了介导孢原质与宿主细胞互作的表面蛋白,为深入解析家蚕微孢子虫的侵染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家蚕微孢子虫 孢原质 家蚕胚胎细胞 表面互作蛋白
下载PDF
微孢子虫分泌蛋白研究进展
9
作者 冉茂双 曹露 +5 位作者 杨雯馨 尹思英 李田 潘国庆 周泽扬 包佳玲 《蚕学通讯》 2024年第4期32-41,共10页
微孢子虫是一类单细胞真核病原体,其宿主范围极其广泛。微孢子虫依赖宿主细胞完成其增殖周期,在宿主细胞内可分泌相关的蛋白质,通过分泌蛋白的功能与宿主细胞互作、调控并达到顺利存活及增殖的目的。本文首先从微孢子虫的基因组水平分... 微孢子虫是一类单细胞真核病原体,其宿主范围极其广泛。微孢子虫依赖宿主细胞完成其增殖周期,在宿主细胞内可分泌相关的蛋白质,通过分泌蛋白的功能与宿主细胞互作、调控并达到顺利存活及增殖的目的。本文首先从微孢子虫的基因组水平分析了微孢子虫分泌蛋白的种类及表达特征等,接着从分泌蛋白的功能、作用、鉴定方法等方面,详细探讨了微孢子虫的分泌蛋白在对宿主细胞侵袭和在宿主细胞内增殖过程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微孢子虫分泌蛋白的最新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阐明病原操纵宿主的分子机制,也有助于为抗寄生虫治疗提供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孢子虫 基因组 分泌蛋白 病原与宿主互作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假定膜蛋白基因NBO_32g0046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10
作者 郑诗怡 黄宇康 +5 位作者 于滨 黄红云 韦俊宏 潘国庆 李春峰 周泽扬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3-348,共6页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感染家蚕引发家蚕微粒子病,对养蚕业造成巨大危害,其防治是蚕业生产的重大技术难题之一。家蚕微孢子虫的膜蛋白在侵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开展防治研究的重要候选靶标。从感染家蚕微孢子虫的家蚕中...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感染家蚕引发家蚕微粒子病,对养蚕业造成巨大危害,其防治是蚕业生产的重大技术难题之一。家蚕微孢子虫的膜蛋白在侵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开展防治研究的重要候选靶标。从感染家蚕微孢子虫的家蚕中肠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到一个高量表达的家蚕微孢子虫假定膜蛋白基因NBO32g0046,生物信息学预测NBO32g0046蛋白的分子质量为24.9 kD,等电点为9.57,存在4个跨膜结构域,含有1个N-糖基化位点和2个O-糖基化位点,不具有信号肽和已知的功能域;同源分析发现,NBO32g0046在Encephalitozoon、Ordospora及Nosema属的多种微孢子虫中存在同源序列。转录分析表明,NBO32g0046基因在家蚕微孢子虫增殖的各个阶段均有表达。通过RNAi敲低NBO32g0046的表达,能有效抑制家蚕微孢子虫的增殖。上述结果表明NBO32g0046在家蚕微孢子虫的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开展家蚕抗性素材构建研究的潜在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假定膜蛋白 NBO32g0046 序列特征 RNAI
原文传递
从猪粪便中分离纯化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改良方法
11
作者 莫碧莹 焦寒伟 +5 位作者 徐金智 罗碱 倪文佳 李田 包佳玲 周泽扬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67-72,共6页
为了从粪便样品中获得纯度更高的毕氏肠微孢子虫(Enterocytozoon bieneusi,E.bieneusi).我们从患腹泻病症的猪粪便中,通过改良网孔过滤、Percoll等密度离心以及蔗糖梯度离心等步骤,将粪便中的杂质去除,获得纯度更高的毕氏肠微孢子虫.同... 为了从粪便样品中获得纯度更高的毕氏肠微孢子虫(Enterocytozoon bieneusi,E.bieneusi).我们从患腹泻病症的猪粪便中,通过改良网孔过滤、Percoll等密度离心以及蔗糖梯度离心等步骤,将粪便中的杂质去除,获得纯度更高的毕氏肠微孢子虫.同时在纯化的必要环节进行PCR法辅以韦伯氏染色法对获得的样品进行鉴定,从而进一步提高纯化的目的性和准确性.此方法大大提高了所获得毕氏肠微孢子虫的纯度,最高能达到占样品总微生物的15%.比现有报道的9%提高了近1倍.毕氏微孢子虫感染人类和牲畜,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健康.但由于其在体外纯化和繁殖困难,关于它致病机理的研究非常有限.通过此改良方法获得更加纯化的毕氏肠微孢子虫,为开展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氏肠微孢子虫 粪便样品 纯化 PCR 韦伯氏染色
原文传递
重庆地区取食高粱的草地贪夜蛾与玉米粘虫肠道细菌比较 被引量:28
12
作者 顾偌铖 唐运林 +13 位作者 吴燕燕 牛小慧 李青晏 郭志斌 向丽 蒋睿轩 雷云飞 刘秀 胡源 包佳玲 李田 韦俊宏 潘国庆 周泽扬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13,共8页
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 )于2019年5月被发现已经入侵至重庆地区, 6月底在江津地区的高粱地中也发现了少量的草地贪夜蛾,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玉米粘虫( Mythimna seperata ).通过分离培养同一生境内的草地贪夜蛾和玉米粘虫的肠... 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 )于2019年5月被发现已经入侵至重庆地区, 6月底在江津地区的高粱地中也发现了少量的草地贪夜蛾,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玉米粘虫( Mythimna seperata ).通过分离培养同一生境内的草地贪夜蛾和玉米粘虫的肠道细菌,结合16S rDNA测序完成了这两种害虫肠道优势菌属水平的鉴定,共分离得到了19个细菌分离株,其中分离自草地贪夜蛾肠道细菌归为5个属,分别为欧文氏菌属(Erwinia),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肠杆菌属(Enterobacter),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分离自玉米粘虫肠道细菌归为6个属,分别为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芽孢杆菌属(Bacillus).同时我们也对采自玉米地和高粱地的草地贪夜蛾肠道微生物优势菌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江津高粱地中的草地贪夜蛾中没有发现克雷伯氏菌,但该菌在巫山、巫溪玉米地的草地贪夜蛾中大量存在.结论为进一步研究草地贪夜蛾幼虫肠道核心微生物群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地区 高粱 草地贪夜蛾 玉米粘虫 肠道细菌
原文传递
重庆地区草地贪夜蛾幼虫肠道真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8
13
作者 吴燕燕 耿敬可 +5 位作者 徐思 唐运林 顾偌铖 韦俊宏 潘国庆 周泽扬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共8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洲际迁飞性农业害虫,食谱广泛.2019年5月已迁飞至重庆地区,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为了解入侵重庆地区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肠道真菌菌群的组成,本研究以采集自重庆巫山玉米田及重...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洲际迁飞性农业害虫,食谱广泛.2019年5月已迁飞至重庆地区,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为了解入侵重庆地区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肠道真菌菌群的组成,本研究以采集自重庆巫山玉米田及重庆江津高粱田中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为材料,运用传统培养方法分离其粪便中的肠道优势真菌,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实验通过分离培养不同地区、不同食物的草地贪夜蛾肠道真菌,结合形态学观察及rDNA ITS测序完成了属水平的鉴定,共分离得到了5个属10个真菌分离株,其中分离自重庆巫山玉米田的草地贪夜蛾肠道真菌归为3个属,分别为念珠菌属(Candida)、掷孢酵母属(Sporobolomyces)和帚枝霉属(Sarocladium);分离自重庆江津高粱田的草地贪夜蛾肠道真菌归为3个属,分别为念珠菌属(Candida)、莫氏黑粉菌属(Moesziomyces)和毛霉属(Mucor).初步分离获得入侵重庆地区的草地贪夜蛾肠道真菌,丰富了对入侵草地贪夜蛾肠道微生物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地区 草地贪夜蛾 肠道真菌 鉴定
原文传递
重庆地区玉米黏虫僵虫体内虫生真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4
14
作者 耿敬可 吴燕燕 +4 位作者 顾偌铖 唐运林 韦俊宏 潘国庆 周泽扬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15,共7页
玉米黏虫(Mythimna separata)是一种常见的鳞翅目害虫,具有暴发性和迁飞性,对农作物危害严重.虫生真菌是昆虫病原微生物中的最大类群,可以有效地控制自然界中害虫的种群数量.为了防治玉米黏虫和与玉米黏虫相近的草地贪夜蛾,丰富虫生真... 玉米黏虫(Mythimna separata)是一种常见的鳞翅目害虫,具有暴发性和迁飞性,对农作物危害严重.虫生真菌是昆虫病原微生物中的最大类群,可以有效地控制自然界中害虫的种群数量.为了防治玉米黏虫和与玉米黏虫相近的草地贪夜蛾,丰富虫生真菌菌种资源,以采自重庆江津高粱地中的玉米黏虫僵虫为实验材料,运用传统培养方法分离鉴定了6株真菌.经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将这6株真菌归类于3个属,分别为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以及鬼伞属(Coprinellus).虫生真菌能够引发昆虫感染发病,将害虫的种群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以下,在生物防治方面很有意义.此次分离纯化得到镰刀菌属(Fusarium)和青霉属(Penicillium)的真菌均有潜在的杀虫能力,鬼伞属(Coprinellus)真菌具有防治线虫的潜力,这些真菌对玉米黏虫和草地贪夜蛾的杀虫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黏虫 虫生真菌 分离鉴定 重庆地区 草地贪夜蛾
原文传递
家蚕微粒子病防治药物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韦俊宏 朱洪林 +1 位作者 李田 周泽扬 《蚕学通讯》 2024年第4期49-58,共10页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孢子虫引起的传染性疫病,可以经由水平和胚胎传播,危害巨大,是目前蚕种生产中唯一的法定检疫病原。随着现代养蚕体系中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技术的全面落实,该病害对蚕业生产的毁灭性影响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由于家...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孢子虫引起的传染性疫病,可以经由水平和胚胎传播,危害巨大,是目前蚕种生产中唯一的法定检疫病原。随着现代养蚕体系中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技术的全面落实,该病害对蚕业生产的毁灭性影响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由于家蚕微孢子虫可以感染野外昆虫而无法灭绝,该病至今仍然是导致蚕种生产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开发高效且安全的家蚕微粒子病防治药物,对于养蚕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家蚕微粒子病防治药物应用现状、候选药物及作用靶点,简要分析药物研发所面对的挑战等,以期为家蚕微粒子病新型防治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粒子病 家蚕微孢子虫 药物靶点 防治药物
下载PDF
家蚕微粒子病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6
作者 孟宪志 房德文 +4 位作者 郭钊义 于弋翔 周泽扬 孙学强 潘国庆 《蚕学通讯》 2024年第4期42-48,共7页
家蚕微粒子病(Pébrine)由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感染导致,是蚕业生产中的重大疫病。N.bombycis不仅能够在家蚕个体间水平传播,还能通过胚胎垂直传播,给防控工作带来极大挑战。N.bombycis是蚕业生产中唯一的法定检疫对象,... 家蚕微粒子病(Pébrine)由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感染导致,是蚕业生产中的重大疫病。N.bombycis不仅能够在家蚕个体间水平传播,还能通过胚胎垂直传播,给防控工作带来极大挑战。N.bombycis是蚕业生产中唯一的法定检疫对象,目前行业内普遍采用的检测方法是19世纪巴斯德创建的母蛾显微镜检查法,随后发展为针对集团母蛾、蚕种和蚁蚕的显微镜检查,并配套制定了相应的诊断标准。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N.bombycis的检测方法得到了显著发展,相继报道了核酸检测、抗原检测、PCR-ELISA、核酸侧向层析试纸条以及基于核酸扩增和蛋白质识别的新型电化学检测等方法。本文综述了以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应用场景,以期为家蚕微粒子病分子检测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粒子病 家蚕微孢子虫 分子检测 核酸检测 抗原检测 新型电化学检测
下载PDF
重庆地区玉米叶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其与草地贪夜蛾肠道菌的比较 被引量:7
17
作者 韦俊宏 唐运林 +7 位作者 顾偌铖 吴燕燕 邹详明 张祯 陈洁 李春峰 潘国庆 周泽扬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7-23,共7页
为进一步了解重庆地区玉米叶内生细菌的组成以及这些内生细菌与入侵重庆地区草地贪夜蛾肠道微生态的相互关系,以采集自巫山地区被草地贪夜蛾入侵的玉米地里的玉米嫩叶为材料,运用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尝试对其内生细菌进行初步的分离培养... 为进一步了解重庆地区玉米叶内生细菌的组成以及这些内生细菌与入侵重庆地区草地贪夜蛾肠道微生态的相互关系,以采集自巫山地区被草地贪夜蛾入侵的玉米地里的玉米嫩叶为材料,运用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尝试对其内生细菌进行初步的分离培养,并通过16S rDNA测序开展了优势菌的属水平鉴定.此次共分离获得了22个细菌分离株,经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将它们归类到11个分类单元,分属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和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与前期研究得到的该地区草地贪夜蛾肠道微生物菌群数据比较可以发现,玉米内生细菌中包括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肠球菌属(Enterococcus)、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和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在内的5个属可以在草地贪夜蛾肠道中分离到,表明草地贪夜蛾肠道微生物多数可能源自其食物,但是草地贪夜蛾肠道微生物中常见的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和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并未在玉米嫩叶中分离到,说明它们可能是主要存在于草地贪夜蛾肠道中的微生物.该研究对草地贪夜蛾所取食的玉米叶中内生细菌的种类进行了初步分析,为后续研究玉米叶内生细菌和草地贪夜蛾肠道微生物的相互关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地区 草地贪夜蛾 肠道微生物 植物内生菌 玉米叶
原文传递
入侵重庆地区的草地贪夜蛾种群生物型鉴定 被引量:32
18
作者 唐运林 顾偌铖 +10 位作者 吴燕燕 邹祥明 张祯 牛小慧 王泽乐 陈洁 李田 李春峰 韦俊宏 潘国庆 周泽扬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7,共7页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跨国迁飞性农业重大害虫,目前已在重庆的巫山、巫溪、云阳、北碚、潼南等地区出现并有迁飞的趋势.利用两个分子标记基因COI和Tpi对重庆地区采集的样本进行遗传特征比较,结果表明COI基因的亚型全为“水稻型”,而Tpi基因...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跨国迁飞性农业重大害虫,目前已在重庆的巫山、巫溪、云阳、北碚、潼南等地区出现并有迁飞的趋势.利用两个分子标记基因COI和Tpi对重庆地区采集的样本进行遗传特征比较,结果表明COI基因的亚型全为“水稻型”,而Tpi基因的亚型既有“水稻型”又有“玉米型”,说明入侵到重庆地区的草地贪夜蛾来源可能并不单一,暗示了重庆地区的草地贪夜蛾有可能存在分化为“水稻型”的风险.分析了入侵重庆地区的草地贪夜蛾相关的遗传特征,其结果不仅有助于认识草地贪夜蛾在中国大面积迁飞过程中发生的种群差异变化,也有利于农业部门根据重庆地区的地理环境属性,开展有针对性的监测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地区 草地贪夜蛾 单倍型 水稻型 玉米型
原文传递
重庆地区草地贪夜蛾肠道细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17
19
作者 唐运林 吴燕燕 +11 位作者 顾偌铖 邹祥明 张祯 牛小慧 王泽乐 陈洁 吴玉娇 李田 李春峰 韦俊宏 潘国庆 周泽扬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14,共7页
为了解入侵重庆地区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 )肠道所携带的细菌组成,以采集自巫溪、巫山地区玉米地里的草地贪夜蛾为材料,运用传统培养方法分离了其肠道优势细菌,并基于16S rDNA测序开展了优势菌的属水平鉴定,共获得了30个... 为了解入侵重庆地区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 )肠道所携带的细菌组成,以采集自巫溪、巫山地区玉米地里的草地贪夜蛾为材料,运用传统培养方法分离了其肠道优势细菌,并基于16S rDNA测序开展了优势菌的属水平鉴定,共获得了30个细菌分离株,经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可归于5个属,分别为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以及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其中,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的丰度最高,占所有分离菌株的63%;假单胞属(Pseudomonas)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菌株仅在巫山地区分离得到,气单胞菌属(Aeromonas)仅在巫溪地区分离得到.实验确定了入侵重庆地区草地贪夜蛾肠道优势细菌的种类及丰度,为后续研究草地贪夜蛾肠道微生物对宿主的生长发育以及迁飞等重要问题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地区 草地贪夜蛾 肠道细菌 鉴定
原文传递
重庆巫山地区采食玉米的草地贪夜蛾肠道细菌的分离鉴定补遗 被引量:8
20
作者 顾偌铖 唐运林 +10 位作者 吴燕燕 邹祥明 张祯 牛小慧 王泽乐 陈洁 李田 李春峰 韦俊宏 潘国庆 周泽扬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5,共5页
为充分认识入侵重庆地区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 )肠道所携带的细菌组成,以采集自巫山地区玉米地的草地贪夜蛾为材料,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分离培养并通过16S rDNA测序鉴定了3个未报道的分离株,分别归为短波单胞菌属... 为充分认识入侵重庆地区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 )肠道所携带的细菌组成,以采集自巫山地区玉米地的草地贪夜蛾为材料,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分离培养并通过16S rDNA测序鉴定了3个未报道的分离株,分别归为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以及肠球菌属(Enterococcus).结论进一步丰富了入侵重庆巫山地区草地贪夜蛾肠道优势细菌的种类,为后续研究草地贪夜蛾肠道微生物对宿主的生长发育以及迁飞等重要问题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地区 草地贪夜蛾 肠道细菌 玉米型 肠球菌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