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8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内电影学学科格局呈多极化发展趋向——西南大学两套电影学丛书发布会暨研讨会述评 被引量:1
1
作者 黎光容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4-134,共1页
关键词 电影学者 新书发布会 多极化 丛书 西南大学 发展趋向 述评 学科
下载PDF
民族形式与当代文学的中国作风
2
作者 王本朝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1,共7页
民族形式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理论诉求和文学实践,是赋能文学革命价值的主要方式,它关涉如何再现和建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民族形式并不是纯粹的形式问题,而是民族化的思想内容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民族形式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理论诉求和文学实践,是赋能文学革命价值的主要方式,它关涉如何再现和建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民族形式并不是纯粹的形式问题,而是民族化的思想内容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和传统性特征。它充分利用和借鉴传统资源、民间形式和地方形式,表现革命的历史和现实生活,实现文学的“政治化”内容、“传统化”形式和“群众化”目标的高度化合,创造当代文学的民族风格,由此形成中国作风的文学潮流,并在吸纳世界文学基础上,努力创造具有中国气派的文学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形式 当代文学 文学潮流 文学境界
下载PDF
徐无闻先生与西南大学书法学科建设 被引量:1
3
作者 曹建(口述) 付文竹 许汉文 《大学书法》 2020年第3期18-20,共3页
西南大学文学院是西部地区最早招收书法硕士研究生的单位,1987年开始招生,导师为徐无闻先生,由荀运昌、秦效侃、冯建吴、苏葆桢、郭克等教授辅之。徐无闻先生与他的同事们创办书法专业的缘由,应有两点。其一,学科背景。高等学校的本科教... 西南大学文学院是西部地区最早招收书法硕士研究生的单位,1987年开始招生,导师为徐无闻先生,由荀运昌、秦效侃、冯建吴、苏葆桢、郭克等教授辅之。徐无闻先生与他的同事们创办书法专业的缘由,应有两点。其一,学科背景。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应该是从清政府灭亡前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开始。"京师大学堂"开始虽然有了本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无闻 大学书法 京师大学堂 书法专业 高等学校 硕士研究生 苏葆桢 学科建设
下载PDF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以西南大学农科类专业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邓洪波 刘星 《教育文化论坛》 2019年第1期58-61,137,共5页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一场"人才革命",对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以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为例,提出从优化支持保障体系、优化考评激励...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一场"人才革命",对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以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为例,提出从优化支持保障体系、优化考评激励机制、发挥导师重要作用、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四个维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多年来,该院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发展势头良好,创新创业意识更加强化,创新创业文化逐步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文化
下载PDF
辅导员进驻学生园区与辅导员队伍专家化建设——以西南大学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梅胜利 《高校辅导员》 2011年第6期50-51,63,共3页
学生园区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只有辅导员进驻学生园区工作不断推进,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能力才有明显提升。辅导员进驻学生园区工作进一步加强了辅导员队伍专家化建设,主要表现在:辅... 学生园区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只有辅导员进驻学生园区工作不断推进,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能力才有明显提升。辅导员进驻学生园区工作进一步加强了辅导员队伍专家化建设,主要表现在:辅导员进驻园区,提供了辅导员队伍专家化建设平台,提升了辅导员专家化发展意识,加速了辅导员队伍专家化建设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家化 学生园区 辅导员队伍建设
下载PDF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传统与新变
6
作者 王玮棣 周睿 《国际汉学》 CSSCI 2021年第1期192-198,共7页
海外汉学(Sinology)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欧洲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和研究,其学科特点是以历史语文学(Philology)和文本为基础,对中国典籍进行解读与翻译。之后汉学在欧洲诸国(以法国、德国、英国为甚)持续发展,渐成气候,涌现出一... 海外汉学(Sinology)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欧洲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和研究,其学科特点是以历史语文学(Philology)和文本为基础,对中国典籍进行解读与翻译。之后汉学在欧洲诸国(以法国、德国、英国为甚)持续发展,渐成气候,涌现出一大批知名汉学家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在20世纪上半叶达到顶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汉学研究的地理中心逐渐从欧洲迁至美国,学术风气上也完成了从区域研究(Area Studies)到中国学(Chinese Studies)的“范式转移”,对东方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批判和反省也在经历不断的审查和自我审查。近年来,域外研究者的相关成果越发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汉译本在中国陆续出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汉学 汉学研究 中国典籍 自我审查 学术风气 东方主义 学科特点 传统与新变
下载PDF
五四文学革命对章太炎文学语言观的继承与转化
7
作者 王小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1-73,170,171,共15页
五四文学革命时流行的“古白话”思维,将章太炎提及的中国语言发展历史中的“言文合一”现象绝对化、普遍化,强行将一些文言作品转化成“古白话”,背离了章太炎以小学为根基的白话思路。同时新文学中的“芟夷典故之风”“‘起于应用’... 五四文学革命时流行的“古白话”思维,将章太炎提及的中国语言发展历史中的“言文合一”现象绝对化、普遍化,强行将一些文言作品转化成“古白话”,背离了章太炎以小学为根基的白话思路。同时新文学中的“芟夷典故之风”“‘起于应用’的文学观”“深揪用字错误的论争策略”借鉴了章太炎修辞立诚的文章观,却抛弃了“修辞立诚”中的文字考证基础。五四文学革命在转化章太炎文学语言观的同时,章太炎也对文学革命进行了思考,强调白话对文言的依赖,展示言文合一的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革命 章太炎 文学语言观 古白话 修辞立诚 文言
下载PDF
语言、文学与认同:论台湾地区新文学的“跨语实践”
8
作者 马泰祥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7-78,共12页
台湾地区新文学场域中自日据时代到光复初期,文坛主流文学语言发生两次转换,构成事实上的“跨语实践”。语言转换凸显出以“文学汉语”为本位的语言建设路径,及以日语为中心的殖民地台湾地区文坛主流文学通用语地位的塑形与失却;跨语书... 台湾地区新文学场域中自日据时代到光复初期,文坛主流文学语言发生两次转换,构成事实上的“跨语实践”。语言转换凸显出以“文学汉语”为本位的语言建设路径,及以日语为中心的殖民地台湾地区文坛主流文学通用语地位的塑形与失却;跨语书写展露跨语作家均质共性的集体文化心理,两次“跨语”背后截然不同的转换意义、跨语世代获取主体性的历史经验得以复现;跨语实践中作家采取“方言路线”来学习国语的历史经验,以及直面“日语废止”问题的复杂反应,显示出光复后文化重建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挑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文学 跨语实践 文学语言 文化重建
下载PDF
场域视阈下的建安文学--论田晓菲《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的还原研究
9
作者 胡菀麟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第11期98-102,共5页
建安文学经后人不断赋予新义方呈现今日之面目。田晓菲《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一书以还原研究的方式,对建安文学的建构脉络进行了梳理。该书从社会场域切入,展现出情感偏差与视点下移两大特征;以文学场域探讨,建安文学涵纳曹魏政权文... 建安文学经后人不断赋予新义方呈现今日之面目。田晓菲《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一书以还原研究的方式,对建安文学的建构脉络进行了梳理。该书从社会场域切入,展现出情感偏差与视点下移两大特征;以文学场域探讨,建安文学涵纳曹魏政权文学话语权建构者、助力者及扭转者三方势力的博弈;以经济场域观之,利益驱动与女性参与成为探讨建构建安文学的两端。于还原研究而言,此书具有厘清研究对象范围、多角度观照研究对象所涉重要概念以及综合运用跨学科视角进行研究等三方面的启发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安文学 田晓菲 场域 还原研究
下载PDF
革命流言与国民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以茅盾的文学书写为中心的考察
10
作者 李晓静 《社会科学动态》 2023年第6期106-115,共10页
茅盾的小说《动摇》与《泥泞》真实地再现了国民革命时期的乡村裂变与农民革命。革命纲领被简化成“共产共妻”流言散播于乡村世界,并构成了农民理解革命的另类方式,这类流言既在某种程度上动员了农民参加革命,又构成了拆解革命的不确... 茅盾的小说《动摇》与《泥泞》真实地再现了国民革命时期的乡村裂变与农民革命。革命纲领被简化成“共产共妻”流言散播于乡村世界,并构成了农民理解革命的另类方式,这类流言既在某种程度上动员了农民参加革命,又构成了拆解革命的不确定性力量。共产党在整合乡村力量、组织革命的过程中遭遇了农民的质疑和反抗,不稳定的共同体呈现出既隔膜又分裂的不同初级形态。随着革命形势的峻急发展,国民党左派政策的改弦易辙以及对农民运动的纠偏,结果造成了革命形势的顿挫,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农民革命运动本身引发的武汉国民政府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危机。两篇小说与历史现实形成深刻互文,展现了丰富、立体、驳杂的国民革命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国民革命 “共产共妻” 农民运动
下载PDF
刘慈欣何以“热”起来?——基于当代文学传播机制的分析
11
作者 高菲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42-49,共8页
“刘慈欣科幻热”并非既往拘囿于科幻圈内的“狂欢”现象,而是经影视化改编,成为一次覆盖性的文化事件,在社会不同领域、阶层之间“破壁”传播。然而,刘慈欣之所以能够“热”起来,究其缘由,与大历史语境下中国当代独特的文学传播机制—... “刘慈欣科幻热”并非既往拘囿于科幻圈内的“狂欢”现象,而是经影视化改编,成为一次覆盖性的文化事件,在社会不同领域、阶层之间“破壁”传播。然而,刘慈欣之所以能够“热”起来,究其缘由,与大历史语境下中国当代独特的文学传播机制——传统稳健的图书出版与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媒体技术的双轨运行不无关联。消费主义文化逻辑的盛起与当代中国物质文化的发展变革,促生了文学、商业和媒介的共生状态,文学机制的运作因此也不再仅仅是围绕文学文本,还包括以媒介为载体的文化信息与物质产品。以“文学传播”为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探讨“刘慈欣科幻热”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性与合理性,就其本身所产生的“经验值”而言,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慈欣科幻热” 传播机制 新媒体 参与性文化
下载PDF
英语世界中国文学作品选集中苏诗编选研究——以《哥伦比亚文选》《诺顿中国文选》为例
12
作者 方世勇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50-57,共8页
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集大成者,历来深受人们的推崇与喜爱,对其诗歌的研究与编译也经久不衰。在中国传统文学向世界各地传播的同时,苏轼其人、其诗也受到海外世界尤其是英语世界汉学家的重视,各类英译中国文学作品选集中选编苏诗的现... 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集大成者,历来深受人们的推崇与喜爱,对其诗歌的研究与编译也经久不衰。在中国传统文学向世界各地传播的同时,苏轼其人、其诗也受到海外世界尤其是英语世界汉学家的重视,各类英译中国文学作品选集中选编苏诗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在20世纪末期出版的两本具有代表性的英译中国文学作品选集便选入较多的苏诗,从诗歌编排、诗歌体裁与诗歌内容三个层面去分析其不同于国内的编选标准,有利于认识英译选集对苏轼其人、其诗的另类解读与多元化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汉学研究 苏轼 文学选 文学史
下载PDF
五四文学男性出走问题研究
13
作者 胡伟婧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50-58,共9页
文学中的出走母题是新文学伊始就呈现出的重要叙事模式,集中表现了五四文学个性解放的诉求。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女性,而忽视了男性。事实上,五四文学的男性出走叙事在性别伦理、社会政治与文化生活以及个人情感与内心矛盾等方面都表现... 文学中的出走母题是新文学伊始就呈现出的重要叙事模式,集中表现了五四文学个性解放的诉求。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女性,而忽视了男性。事实上,五四文学的男性出走叙事在性别伦理、社会政治与文化生活以及个人情感与内心矛盾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独特性。出走者以家为原点,走出家门、走出故乡甚至走出国门,进而走向社会、走入外乡乃至走进国外,完成从家到社会公共空间两个场域的转换,昭示他们在父子(辈)、夫妻、家国等关系中的挣扎。其历经的困顿、觉醒、筹备、行动、终局、后延(归家)等过程,反映出灵魂出走与肉体出走两种出走形态,透露出兼具多重身份的男性出走主体多层次、多方位的出走,反映出五四时期与五四文学中复杂的时代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 男性 出走 时空叙事 灵与肉
下载PDF
《六一诗话》中文士形象与十一世纪文学转型
14
作者 陈驰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60-65,共6页
《六一诗话》以其独特的笔记体,开启了北宋诗歌鉴赏新气象,其后诗话不断涌现,成为北宋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鲜有人注意到《六一诗话》等文本因其交互性、实录性极强而展现出的欧阳修等十一世纪文人士大夫形象。通过对《六一诗话... 《六一诗话》以其独特的笔记体,开启了北宋诗歌鉴赏新气象,其后诗话不断涌现,成为北宋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鲜有人注意到《六一诗话》等文本因其交互性、实录性极强而展现出的欧阳修等十一世纪文人士大夫形象。通过对《六一诗话》的文本细读发现,十一世纪文士因北宋商业经济发展而更有实力满足私欲,同时在新儒学道德观及政治党派的挤压之下,文士对公私进行调和而呈现出的公私兼济形象,并且这一形象与十一世纪文学转型具有映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一诗话》 公私 士大夫 形象 文学转型
下载PDF
从《人间词话》看“一代之文学”的现实革命性
15
作者 辛月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49-54,共6页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集大成地提出了“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点,但早在《人间词话》中王氏就已有过相关表述并具体论及原因。由王国维“一代之文学”观可见其援引西方以救现实中国的文学革命思想。无论是纯文学观的提出、进化...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集大成地提出了“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点,但早在《人间词话》中王氏就已有过相关表述并具体论及原因。由王国维“一代之文学”观可见其援引西方以救现实中国的文学革命思想。无论是纯文学观的提出、进化论的影响,还是结合时代精神的文学价值判断、将小说戏曲地位的抬高等,王国维的“一代之文学”思想理论都对五四新文学革命产生了助推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代之文学 王国维 《人间词话》 现实革命
下载PDF
姚贾优劣论:从文学史贡献的角度
16
作者 蒲琳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35-41,共7页
贾岛、姚合作为活跃于晚唐前期诗坛的代表诗人,二人生前交游密切,在接受史上并称为“姚贾”。姚、贾诗歌在体裁选择、创作手法和审美趣尚等方面均有相似,但二人生前的现实地位和身后的文学史接受却存在较大差异。方回提出“姚合学贾岛... 贾岛、姚合作为活跃于晚唐前期诗坛的代表诗人,二人生前交游密切,在接受史上并称为“姚贾”。姚、贾诗歌在体裁选择、创作手法和审美趣尚等方面均有相似,但二人生前的现实地位和身后的文学史接受却存在较大差异。方回提出“姚合学贾岛为诗”的论点,其中暗含着“扬贾抑姚”的内在逻辑。张震英先生不同意此说,并进一步强调姚合在姚贾诗派中的领袖地位。基于贾岛五律在推动中晚唐诗歌意象化的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苦吟”诗学的文化精神对中晚唐诗学演进的重要意义,本文认为贾岛的文学史贡献大于姚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贾优劣 贾岛 姚合 文学史贡献
下载PDF
《四库全书总目》的墨学批评
17
作者 何宗美 何素婷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6-136,168,共12页
“墨入杂家”“墨为杂学”“以佛为墨”“墨为异端”,形成了《四库全书总目》对墨家、墨学在目录体系和思想体系的一次官学定位。“墨入杂家”,确立墨家的目录归属,此类例之法是《总目》“以儒为尊”观念下的目录归属和思想判定。“墨... “墨入杂家”“墨为杂学”“以佛为墨”“墨为异端”,形成了《四库全书总目》对墨家、墨学在目录体系和思想体系的一次官学定位。“墨入杂家”,确立墨家的目录归属,此类例之法是《总目》“以儒为尊”观念下的目录归属和思想判定。“墨归杂学”,判别墨家的性质,墨学属于“小杂学”范畴之“变儒本原者”,此定性自《总目》始。“以佛为墨”,揭示墨与佛相同的异端性质,既是佛、墨一体的认识结果,亦是《总目》实现异端批判的重要策略。“墨为异端”,体现墨学批评的实质即异端批评,其所谓“墨”者是一个多义项,并非只是墨家、墨学之义,而是泛指各种异端。《总目》的墨学批评虽属于儒家本位主义,亦不免官学色彩,但仍然是对墨学接受和评价的一种独特声音,也是墨学学术史的重要一环,值得当今研究者正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全书总目》 墨学批评 墨入杂家 墨为杂学 以佛为墨 墨为异端
下载PDF
类型电影:文化、叙事与审美
18
作者 田义贵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2-102,共1页
类型是指由于不同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类型电影旨在颂扬社会的基本价值和理念体系,但它也具有一种文化与反文化的双重特性,潜在一定的“反艺术”风险。在电影市场与观众发生变化的当今,有必要对类型电影的当代价... 类型是指由于不同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类型电影旨在颂扬社会的基本价值和理念体系,但它也具有一种文化与反文化的双重特性,潜在一定的“反艺术”风险。在电影市场与观众发生变化的当今,有必要对类型电影的当代价值进行重新审视。本期专题通过对科幻电影、法庭电影、公路电影、医疗电影、戏曲电影、武侠电影进行文化、叙事或伦理等层面的阐释,期冀为类型电影发展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型电影 科幻电影 公路电影 武侠电影 理念体系 戏曲电影 叙事 双重特性
下载PDF
从生产方式到审美范式:类型电影的当代价值
19
作者 田义贵 刘欣如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3-106,共4页
“制片商”和“观众”是考察类型电影的两个重要因素,前者具有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商业本性,后者以消费者的身份进行审美活动,二者共同为类型电影的生产和再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经典好莱坞时期的类型电影主要作为某种特定的“生产方... “制片商”和“观众”是考察类型电影的两个重要因素,前者具有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商业本性,后者以消费者的身份进行审美活动,二者共同为类型电影的生产和再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经典好莱坞时期的类型电影主要作为某种特定的“生产方式”被指称,而中国的类型电影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和50至80年代的香港地区最为典型,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电影商业性的复苏才使类型电影逐渐被重视,但更多地作为一种“审美范式”被发展和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型电影 生产方式 审美范式 当代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