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境分析的于桥水库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时空分布
1
作者 纪翔 张闫涛 +4 位作者 叶少文 杨洁 张堂林 姚维志 何文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10,共12页
为掌握华北地区典型水库于桥水库的鱼类组成现状及群落时空动态,为该类水体的生物操纵尤其是小型鱼类的生态调控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于2020-2021年中4个季度在天津于桥水库选取7个区域,每个区域从沿岸带到敞水区布设4~5个采样点,涵... 为掌握华北地区典型水库于桥水库的鱼类组成现状及群落时空动态,为该类水体的生物操纵尤其是小型鱼类的生态调控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于2020-2021年中4个季度在天津于桥水库选取7个区域,每个区域从沿岸带到敞水区布设4~5个采样点,涵盖主要生境类型,使用多网目刺网和地笼对各采样点的鱼类群落进行采样,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时空变化分析.调查显示:本次共采集鱼类16 321尾,隶属3目9科26属29种;按相对重要性指数排序,全年优势种为似鱎、鲫、■和红鳍原鲌;秋季鱼类物种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季节,荇菜生境(H3)及穗状狐尾藻生境(H1)的物种多样性高于其他生境. PCoA及PERMANOVA检验显示各季节之间及生境之间的小型鱼类群落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IMPER分析表明造成群落结构季节及生境差异的主要贡献种为小型鱼类.结果表明于桥水库当前鱼类群落结构较为简单,物种多样性较低,鱼类小型化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桥水库 鱼类群落 时空分布 生境
原文传递
杂交鲟源鲁氏耶尔森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和药敏特性分析
2
作者 任朝颖 高宣 +6 位作者 贺蝶 李杨 李芳 薛洋 翟旭亮 吕光俊 朱成科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4-66,共13页
为鉴定重庆彭水某养殖场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baerii♀×史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大量死亡的病原体,从病症明显的杂交鲟肝脏中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株PSHS.通过对分离菌株的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gyrB,rpoB... 为鉴定重庆彭水某养殖场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baerii♀×史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大量死亡的病原体,从病症明显的杂交鲟肝脏中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株PSHS.通过对分离菌株的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gyrB,rpoB和cpn60基因序列进行鉴定,PCR检测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人工回归感染实验确定其致病性,K-B纸片法对菌株进行耐药性测定,并通过组织切片观察病理变化.结果表明:优势菌株PSHS为鲁氏耶尔森菌(Yersinia ruckeri),该菌含有yhlA,yrp1,yrpA,OmpF,ampC 5种毒力基因,对杂交鲟的半数致死量(LD_(50))为1.8×10^(6) CFU/mL,且发病症状与自然患病相似.药敏结果显示:菌株PSHS对左氧氟沙星、氟苯尼考等6种药物表现出高度敏感;对阿莫西林、杆菌肽等21种抗生素表现耐药.组织病理学观察表明:杂交鲟肝、脾、肾、肠、鳃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以肝细胞变性空泡化和肝血窦充血扩张、肾小球萎缩且炎性细胞浸润、肠绒毛坏死脱落及肌肉层充血表现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 鲁氏耶尔森菌 分离鉴定 致病性 药敏特性
原文传递
黄颡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药物敏感性研究
3
作者 高宣 阳龙江 +6 位作者 李小甜 刘丹 何语奇 吕光俊 王相煊 何钊林 朱成科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5-168,共14页
为确定重庆市荣昌区某养殖场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疾病爆发的原因,从患病黄颡鱼肝脏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命名为ET230818。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gyrB、rpoB、cpn60基因序列分析确定ET230818为迟缓爱德华... 为确定重庆市荣昌区某养殖场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疾病爆发的原因,从患病黄颡鱼肝脏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命名为ET230818。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gyrB、rpoB、cpn60基因序列分析确定ET230818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计算出菌株ET230818对黄颡鱼[平均体质量(17.5±2.5)g、平均体长(15.0±1.2)cm]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2.51×10^(6)CFU·mL^(-1)。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菌株携带sodB、katB、esrB、gadB、fimA、citC和mukF毒力基因。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患病黄颡鱼肝细胞排列杂乱、肿胀,脾组织中含血铁黄素聚集,肾小管收缩变窄且结构松散、萎缩;肠道黏膜细胞排列杂乱、坏死脱落,肠绒毛崩解,鳃小片明显变性弯折。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与中草药抑菌试验发现,菌株ET230818对多西环素、恩诺沙星等11种抗菌药物高度敏感,丁香、五倍子等中草药对其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研究可为黄颡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的诊断和药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迟缓爱德华氏菌 鉴定 毒力基因 药物敏感
下载PDF
维氏气单胞菌感染胭脂鱼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芳 刘小红 +2 位作者 黄静 张耀光 王志坚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6-95,共10页
为研究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感染胭脂鱼的组织病理特征,通过人工感染获得胭脂鱼肾(中肾、头肾)、脾脏、肝脏和肠道病理组织,结合组织学、组织化学以及透射电镜技术对组织样本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维氏气单胞菌感染后,组织显微... 为研究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感染胭脂鱼的组织病理特征,通过人工感染获得胭脂鱼肾(中肾、头肾)、脾脏、肝脏和肠道病理组织,结合组织学、组织化学以及透射电镜技术对组织样本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维氏气单胞菌感染后,组织显微结构层面出现了出血、溶血、肝细胞空泡化、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MMC)响应和淋巴细胞浸润等现象;超微结构层面显示:中肾肾小球过滤装置变形,头肾中巨噬细胞功能活跃,脾脏网状细胞和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肝脏糖原消失,线粒体肿胀以及狄氏间隙结构遭到破坏;肠道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虽然肠道组织损伤严重,但其黏液细胞类型和数量并未发生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氏气单胞菌 胭脂鱼 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 黏液细胞
原文传递
杂交鲟出血病病原的分离鉴定与组织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杨成年 李芳 +9 位作者 朱成科 唐征县 易子琳 韩璐璐 阳龙江 彭小倩 贺蝶 李杨 任朝颖 吕光俊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275-2285,共11页
为确定重庆彭水地区杂交鲟患病死亡的原因,从患病鲟肝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CQST-2,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人工感染、理化特性测定、分子生物学鉴定、毒力基因检测与药敏试验,进一步对患病组织进行病理观察。结果表明,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 为确定重庆彭水地区杂交鲟患病死亡的原因,从患病鲟肝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CQST-2,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人工感染、理化特性测定、分子生物学鉴定、毒力基因检测与药敏试验,进一步对患病组织进行病理观察。结果表明,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感染健康杂交鲟可复现与自然患病鱼类似病症;16S rRNA、gyrB、rpoB和cpn60基因与维氏气单胞菌的同源性分别达99.7%、99.9%、99.4%和99.8%,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与维氏气单胞菌聚为一支;在水温为(22±1)℃时,对杂交鲟的半数致死量LD_(50)为2.0×10^(5) CFU·g^(-1);毒力基因检测发现,该菌携带ompA、act、aer、hlyA和alt等5种基因;病理组织观察发现,患病鱼肝细胞结构模糊,肝血窦扩张充血,肠绒毛坏死脱落,肌肉层充血,鳃小片弯曲,上皮细胞增生。药敏试验表明,菌株CQST-2对氧氟沙星、氟苯尼考等18种药物高度敏感,对麦迪霉素、吉他霉素、青霉素等9种抗菌药物耐药。研究结果表明,菌株CQST-2是杂交鲟的致病菌,该菌对杂交鲟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可引起多个器官发生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 维氏气单胞菌 分离鉴定 组织病理 药敏试验
下载PDF
大口黑鲈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前景思考——基于重庆案例
6
作者 林仕梅 陈拥军 +3 位作者 李虹 翟旭亮 唐仁军 靳涛 《重庆水产》 2021年第3期3-10,共8页
水产品作为优质蛋白质,未来的大需求会一直存在并不断增加。受新冠疫情影响,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将助力水产品满足人们更高的消费需求,特色水产品必将在新赛道乘风破浪,站立潮头。党的十九大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质量兴农、绿... 水产品作为优质蛋白质,未来的大需求会一直存在并不断增加。受新冠疫情影响,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将助力水产品满足人们更高的消费需求,特色水产品必将在新赛道乘风破浪,站立潮头。党的十九大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号召,2019年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消费需求 优质蛋白质 党的十九大 水产品 大口黑鲈 水产养殖业 加快推进
下载PDF
超高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贝类组织中环境雄激素睾酮的前处理方法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付梅 申春琴 +5 位作者 汪政希 刘梅 姚维志 原居林 彭希文 吕红健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6-124,共9页
环境雄激素属于典型的内分泌干扰物,不仅干扰生物内分泌系统导致其生长发育受阻,还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造成威胁.为快速测定贝类组织中典型雄激素睾酮的质量浓度,分别在4种提取剂乙腈、乙酸乙酯、叔丁基甲醚、正己烷-二氯甲烷(1∶1)... 环境雄激素属于典型的内分泌干扰物,不仅干扰生物内分泌系统导致其生长发育受阻,还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造成威胁.为快速测定贝类组织中典型雄激素睾酮的质量浓度,分别在4种提取剂乙腈、乙酸乙酯、叔丁基甲醚、正己烷-二氯甲烷(1∶1)及3种净化方法超低温冷冻离心、超低温冷冻离心-净化剂、超低温冷冻离心-HLB固相萃取柱条件下提取河蚬组织中的睾酮,通过比较其回收率,优化超高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睾酮的前处理方法.结果表明:4种提取剂中乙酸乙酯对睾酮提取效果最好,回收率高达101.6%;提取液经超低温(-80℃)冷冻离心法净化后回收率最高,且操作简便.在此优化条件下,睾酮在质量浓度为0.05~1.00μg/mL范围内与对应的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R 2=0.9989),检出限为6.25 ng/g,定量限为20 ng/g.不同添加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66.4%~101.1%,相对标准偏差为2.3%~11.6%.经本研究优化后的前处理方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稳定性高,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适用于贝类样品中睾酮的提取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酮 超高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前处理方法 乙酸乙酯 河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