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生物实验室安全高效管理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娟 詹卉 +2 位作者 李艳梅 王曙光 张月高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第4期188-189,共2页
通过分析我国生物学实验室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安全高效管理生物类实验室的对策。包括根据学生实验技能的高低安排相应的实验;通过信息化建设进行实验室高效管理;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等方面。本研究可为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科学... 通过分析我国生物学实验室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安全高效管理生物类实验室的对策。包括根据学生实验技能的高低安排相应的实验;通过信息化建设进行实验室高效管理;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等方面。本研究可为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科学和高效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学校 生物实验室 安全管理
下载PDF
云南香格里拉西南鸢尾地上部分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和云凤 和贵文 +5 位作者 刘黎煊 王飞 和嘉华 陈学礼 都吉 郭爱伟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38,共17页
利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云南香格里拉西南鸢尾(Iris bulleyana Dykes)地上部分的化合物类型和相对含量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在西南鸢尾地上部分共检测到11大类431种化合物,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最多(116种),占比26.9%;脂质类、氨... 利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云南香格里拉西南鸢尾(Iris bulleyana Dykes)地上部分的化合物类型和相对含量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在西南鸢尾地上部分共检测到11大类431种化合物,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最多(116种),占比26.9%;脂质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酚酸类、核苷酸及其衍生物、有机酸类、生物碱类以及木脂素和香豆素类化合物分别有58、52、40、36、34、24和20种,占比分别为13.4%、12.1%、9.3%、8.4%、7.9%、5.6%和4.6%;鞣质类和萜类化合物较少,分别只有6和2种,占比各为1.4%和0.5%;其他化合物相对较多(43种),占比10.0%。总体来看,黄酮类化合物是西南鸢尾地上部分的主要化学成分,且西南鸢尾地上部分的很多化合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值得注意的是,西南鸢尾地上部分还含有葫芦巴碱、6-脱氧荞麦碱和色胺等生物碱类成分,推测这些生物碱类成分可能是中甸牦牛(Bos grunniens Linn.)拒食营养生长期西南鸢尾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鸢尾 化学成分 黄酮类 生物碱类 广泛靶向代谢组学
下载PDF
樟叶越桔组培苗生根和移栽技术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赵展平 何芳 +4 位作者 唐军荣 罗旭璐 赵平 黄荐 丁勇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67-975,共9页
为解决樟叶越桔(Vacciniumdunalianum)组培苗生根质量不佳、移栽成活率低的问题,该研究以樟叶越桔继代苗为材料,采用单因子试验从激素类型及浓度、培养基类型和蔗糖质量浓度对其生根的适宜条件进行筛选,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基质配比对樟叶... 为解决樟叶越桔(Vacciniumdunalianum)组培苗生根质量不佳、移栽成活率低的问题,该研究以樟叶越桔继代苗为材料,采用单因子试验从激素类型及浓度、培养基类型和蔗糖质量浓度对其生根的适宜条件进行筛选,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基质配比对樟叶越桔移栽苗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激素类型和浓度、培养基类型对樟叶越桔生根率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蔗糖质量浓度;最适合樟叶越桔生根的激素及浓度为IBA2.0mg·L-1、基本培养基类型为1/4MS、蔗糖质量浓度为15g·L^-1,樟叶越桔组培苗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4MS+IBA2.0mg·L^-1+活性炭0.1g·L^-1+蔗糖15g·L^-1,生根率达100%,平均生根数为每株7.67条;根系呈辐射状、基部无愈伤组织,组培苗生长健壮、叶色浓绿;樟叶越桔组培苗移栽时以全腐殖土基质为佳,成活率为83.7%,植株叶片舒展,生长状况良好。该研究建立的优化体系有效地提高了樟叶越桔组培生根苗的生根率和生根质量,解决了后期移栽成活困难的问题,为优良的樟叶越桔植株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叶越桔 激素 生根 移栽 组培苗
下载PDF
樟叶越桔60S核糖体蛋白L9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安勉 杨玉菊 +3 位作者 王凤 李国泽 赵平 丁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9-169,共11页
【目的】克隆樟叶越桔稳定内参基因60S核糖体蛋白L9基因全长cDNA和基因组DNA序列,并分析其序列特征及密码子偏好性,为樟叶越桔中其他功能基因研究与遗传工程操作提供参考。【方法】在樟叶越桔三代转录组数据库的基础上,筛选60S核糖体蛋... 【目的】克隆樟叶越桔稳定内参基因60S核糖体蛋白L9基因全长cDNA和基因组DNA序列,并分析其序列特征及密码子偏好性,为樟叶越桔中其他功能基因研究与遗传工程操作提供参考。【方法】在樟叶越桔三代转录组数据库的基础上,筛选60S核糖体蛋白L9基因cDNA序列并设计特异性引物,以樟叶越桔嫩叶总RNA和总DNA分别为模板,应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全长cDNA和基因组DNA序列,并克隆、测序、进行序列分析。同时使用EMBOSS、Codon W软件分析目的基因的碱基含量、密码子适应指数(CAI)、相对密码子使用度(RSCU)、同义密码子第三位核苷酸的GC含量(GCS3)、有效密码子数(ENC)。【结果】克隆获得樟叶越桔60S核糖体蛋白L9基因666 bp cDNA序列(NCBI:ON637115)和2224 bp基因组DNA序列(NCBI:ON584188),将该基因命名为VdRPL9。VdRPL9基因含有2个内含子,分别为1616 bp的intron1、144 bp的intron2。VdRPL9基因转录的mRNA分子中完整开放阅读框长585 bp,其翻译编码194个氨基酸残基构成VdRPL9蛋白。从动物、植物和真菌RPL9蛋白高同源性特点推测不同生物界的RPL9基因在进化上极度保守,具有共同的祖先。相比于RSCU聚类树,RPL9蛋白序列系统进化树更能真实展现物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VdRPL9基因偏好性强的密码子(RSCU>1)共有25个、且多以CG结尾,CAI和ENC的值分别为0.29和51.8,故推测该基因表达水平偏低。【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樟叶越桔中内参基因VdRPL9基因序列及序列特征,并分析了VdRPL9基因的密码子特征。这为进一步研究VdRPL9基因功能、优化改造VdRPL9基因的密码子,提高其在樟叶越桔中的表达水平,探究其表达调控及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糖体蛋白L9 基因克隆 密码子偏好性 樟叶越桔
下载PDF
樟叶越桔VdARP7基因片段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陈海涛 邵亚林 +3 位作者 赵展平 赵平 刘小烛 丁勇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9-186,共8页
基于樟叶越桔叶芽转录组测序数据,筛选获得ARP7基因cDNA片段,采用RACE-PCR技术克隆了樟叶越桔VdARP7基因cDNA序列,并应用半定量PCR技术分析了VdARP7基因在樟叶越桔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克隆了VdARP7基因964 bp cDNA片段,包括... 基于樟叶越桔叶芽转录组测序数据,筛选获得ARP7基因cDNA片段,采用RACE-PCR技术克隆了樟叶越桔VdARP7基因cDNA序列,并应用半定量PCR技术分析了VdARP7基因在樟叶越桔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克隆了VdARP7基因964 bp cDNA片段,包括3'UTR完整区域和Poly A尾巴特征,VdARP7属于Actin超级家族ARPs亚家族基因新成员,与多种高等植物已知ARP7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推导编码VdARP7蛋白的C-末端225个氨基酸残基序列,含1个NBD_sugar-kinase_HSP70_actin保守结构域。VdARP7基因能在樟叶越桔叶芽、嫩叶、老叶、花芽和花等组织中稳定表达,推测ARP7作为组成型表达的蛋白质在植物生长和发育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生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叶越桔 肌动蛋白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下载PDF
樟叶越桔幼茎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根的再生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雪 李国泽 +3 位作者 杨玲 唐军荣 赵平 丁勇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09-1016,共8页
【目的】建立樟叶越桔遗传转化体系,并为其重要次生代谢产物熊果苷及其衍生物的生产提供材料参考。【方法】以樟叶越桔组培苗幼嫩茎段为外植体,采用木本植物培养基(WPM)培养,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2,4-二氯苯氧乙酸(2,4-D)和噻苯隆(TDZ)搭... 【目的】建立樟叶越桔遗传转化体系,并为其重要次生代谢产物熊果苷及其衍生物的生产提供材料参考。【方法】以樟叶越桔组培苗幼嫩茎段为外植体,采用木本植物培养基(WPM)培养,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2,4-二氯苯氧乙酸(2,4-D)和噻苯隆(TDZ)搭配对樟叶越桔茎段愈伤组织的诱导,并分析不同细胞分裂素及其质量浓度对愈伤组织再分化不定根的影响,获得樟叶越桔茎段愈伤组织诱导和愈伤组织再分化不定根的理想配方。【结果】樟叶越桔茎段愈伤组织诱导最佳培养基配方为WPM+2,4-D 2.0 mg/L+TDZ 0.1 mg/L+蔗糖30 g/L+琼脂5 g/L,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呈乳白色且质地紧实,诱导率可达100%。樟叶越桔愈伤组织再分化不定根的最佳配方为WPM+TDZ 0.5 mg/L+蔗糖30 g/L+琼脂5 g/L,不定根生根率高达96.7%,数量多、较长、整齐且均匀。【结论】成功建立了樟叶越桔幼嫩茎段愈伤组织诱导及愈伤组织再分化不定根的体系,对以愈伤组织和不定根为材料的樟叶越桔重要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叶越桔 愈伤组织 不定根 诱导
下载PDF
樟叶越桔热激蛋白基因对温度胁迫的响应表达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雪 邵亚林 +2 位作者 陈海涛 赵平 丁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9-146,168,共9页
【目的】分析樟叶越桔热激蛋白基因响应不同温度变化的表达模式,为阐明热激蛋白在樟叶越桔响应温度胁迫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樟叶越桔成熟叶片为材料,从建成的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出候选内参基因(VdARP、VdGAPDH和... 【目的】分析樟叶越桔热激蛋白基因响应不同温度变化的表达模式,为阐明热激蛋白在樟叶越桔响应温度胁迫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樟叶越桔成熟叶片为材料,从建成的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出候选内参基因(VdARP、VdGAPDH和VdEF-1α)和热激蛋白基因(VdHSP90、VdHSP70和VdsHSP)的cDNA序列,利用RT-qPCR技术检测目的基因在不同温度(4、25和35℃)、不同时间(1、5、10和15 d)处理下的表达情况。应用软件BestKeeper、GeNorm、Normfinder和RefFinder综合分析3个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以表达最稳定的内参基因作为参照,分析3个热激蛋白功能基因响应不同温度的表达模式。【结果】软件BestKeeper、GeNorm、Normfinder和RefFinder综合分析显示,3个候选内参基因表达稳定性为VdARP>VdGAPDH>VdEF-1α,因此以VdARP为内参基因分析热激蛋白基因的表达情况。试验中3个热激蛋白基因在25℃各时间处理组中的表达水平整体趋于稳定。4℃和35℃处理均能诱导樟叶越桔VdHSP90和VdHSP70基因在一定时间内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但VdHSP90和VdHSP70基因受4℃诱导表达的水平分别显著高于35℃。VdsHSP基因受35℃高温诱导后显著上调表达,但显著受到4℃低温的抑制而下调表达。【结论】3个热激蛋白基因VdHSP90、VdHSP70和VdsHSP在不同温度(4、25和35℃)处理的樟叶越桔叶片中均有表达,其表达水平显著受到高、低温胁迫的影响。VdHSP90和VdHSP70基因表达在高、低温度胁迫下均显著上调,且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更显著;而VdsHSP基因仅在高温度胁迫下显著上调表达。显示HSP90和HSP70基因表达产物在樟叶越桔抵御零上低温胁迫过程发挥重要功能,而sHSP基因表达产物则主要参与了樟叶越桔对高温胁迫的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叶越桔 温度胁迫 内参基因 热激蛋白 基因表达
下载PDF
硬头黄竹花的形态与结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娟 王一方 +3 位作者 初彩华 詹卉 张月高 王曙光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8-34,共7页
[目的]研究硬头黄竹花(Bambusarigidd)的基本形态结构及胚胎发育规律,为其胚胎学积累原始资料,为育种工作打下基础。[方法]通过解剖与形态观察的方法,对硬头黄竹生殖器官、抱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进行解剖观察。[结果]硬头黄竹... [目的]研究硬头黄竹花(Bambusarigidd)的基本形态结构及胚胎发育规律,为其胚胎学积累原始资料,为育种工作打下基础。[方法]通过解剖与形态观察的方法,对硬头黄竹生殖器官、抱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进行解剖观察。[结果]硬头黄竹小穗为假小穗,簇生,基部具潜伏芽,平均长度为3.75 cm,有3~7朵小花。小花内外稈各1片,浆片3枚,雌蕊1枚,雄蕊6枚。雌蕊为三分枝羽毛状柱头。子房长卵圆形,具明显纵向三棱。子房单室,侧膜胎座、倒生胚珠。正常发育的花粉粒为二细胞花粉,花药壁造抱细胞时期为四层药壁,花药成熟时只剩两层药壁。绒毡层为分泌型,花药成熟时,绒毡层完全退化。花药易见发育异常现象,形成不同的败育类型。[结论]硬头黄竹小穗基本结构发育正常,但花药发育后期会大量出现异常现象,这是导致硬头黄竹结实率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头黄竹 花药 子房 败育
下载PDF
樟叶越桔不定根培养体系建立 被引量:11
9
作者 卜程洪 张訸 +5 位作者 罗旭璐 付羚 唐军荣 李娟 丁勇 赵平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0-205,共6页
以樟叶越桔组培苗叶片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暗培养时间、激素、碳源以及培养基等因素对不定根诱导的影响,建立了樟叶越桔叶片诱导不定根的培养体系,并进一步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樟叶越桔叶片直接诱导不定根的最优诱导方案。结果表明:W... 以樟叶越桔组培苗叶片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暗培养时间、激素、碳源以及培养基等因素对不定根诱导的影响,建立了樟叶越桔叶片诱导不定根的培养体系,并进一步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樟叶越桔叶片直接诱导不定根的最优诱导方案。结果表明:WPM+IBA 1.0 mg/L+50.0g/L白砂糖+暗培养15 d为不定根的最适诱导条件,其生根率达9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叶越桔 叶片 组培 不定根 培养基
下载PDF
樟叶越桔1株内生真菌的鉴定及其抑菌活性 被引量:13
10
作者 陈肖学 樊苗苗 +5 位作者 张訸 罗旭璐 赵长林 伍建榕 李靖 赵平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87-192,共6页
从野生樟叶越桔叶中分离得到1株内生真菌VDL117,利用形态学分类方法、ITS序列测定以及系统发育分析鉴定其为曲霉属杂色曲霉。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发酵液对棉花枯萎菌等5种常见农作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并对其发酵液进行了酸碱稳定... 从野生樟叶越桔叶中分离得到1株内生真菌VDL117,利用形态学分类方法、ITS序列测定以及系统发育分析鉴定其为曲霉属杂色曲霉。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发酵液对棉花枯萎菌等5种常见农作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并对其发酵液进行了酸碱稳定性及热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VDL117发酵液对5种病原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发酵液在酸性条件下对5种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较强,碱性条件下活性减弱,并在70℃及以下温度能保持活性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叶越桔 内生真菌 杂色曲霉 抑菌活性
下载PDF
生长素对樟叶越桔离体培养物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谭亚婷 尚俊可 +5 位作者 罗旭璐 张訸 丁勇 赵平 闫晓慧 唐军荣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3-139,共7页
为补充樟叶越桔野生资源中熊果苷、6’-O-咖啡酰熊果苷(CA)的不足,以同一批次的樟叶越桔组培苗为材料,对其茎段和叶片中的熊果苷、CA含量进行了测定,并比较不同NAA或IBA处理下,组培苗离体茎段、叶片培养物中熊果苷、CA的含量差别。结果... 为补充樟叶越桔野生资源中熊果苷、6’-O-咖啡酰熊果苷(CA)的不足,以同一批次的樟叶越桔组培苗为材料,对其茎段和叶片中的熊果苷、CA含量进行了测定,并比较不同NAA或IBA处理下,组培苗离体茎段、叶片培养物中熊果苷、CA的含量差别。结果表明,组培苗叶片中熊果苷和CA的含量要明显高于茎段。在NAA诱导处理下组培苗离体叶片或茎段均能产生愈伤组织,且所有诱导物中仅有熊果苷产生,未检测出CA;而在IBA诱导处理下,均能检测出熊果苷、CA。熊果苷含量在NAA 0.5mg/L处理叶片时的含量最高,为(1.01±0.04)%,而CA含量则以IBA 0.3mg/L处理茎段时含量最高,为(0.47±0.00)%。因此,樟叶越桔组培苗的叶片、茎段分别是离体生产熊果苷、CA的最适材料,而NAA或IBA可作为樟叶越桔组培苗离体叶片或茎段产生熊果苷、CA的诱导子。研究结果为樟叶越桔组培苗开展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提供了前期基础,也为樟叶越桔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叶越桔 组培苗 离体培养 次生代谢产物
下载PDF
西藏簇角缨象天牛取食诱导核桃树皮和树叶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毛祥忠 李宗波 +1 位作者 杨斌 赵宁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23,共6页
采用同步蒸馏萃取法和气质联用仪(GC-MS)相结合,测定了西藏簇角缨象天牛取食前后的核桃树皮、树叶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从健康的核桃树皮(对照)中检出35种化合物,包含13种萜烯类物质,占总量的39.63%;从被西藏簇角缨象天牛取食过的核... 采用同步蒸馏萃取法和气质联用仪(GC-MS)相结合,测定了西藏簇角缨象天牛取食前后的核桃树皮、树叶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从健康的核桃树皮(对照)中检出35种化合物,包含13种萜烯类物质,占总量的39.63%;从被西藏簇角缨象天牛取食过的核桃树皮中检出39种化合物,包含18种萜烯类物质,占总量的55.50%,较对照提高了15.87%.从健康的核桃树叶(对照)中检出35种化合物,包含17种萜烯类物质,占总量的54.77%;从被西藏簇角缨象天牛取食过的核桃树叶中也检出35种化合物,包含18种萜烯类物质,占总量的75.74%,较对照提高了20.97%.这表明西藏簇角缨象天牛取食诱导了寄主合成萜烯类次生代谢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簇角缨象天牛 核桃 树皮 树叶 挥发性物质
下载PDF
樟叶越桔肌动蛋白Actin7基因克隆与组织表达 被引量:4
13
作者 蒲芝雨 杨玉菊 +2 位作者 张安勉 赵平 丁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87-795,共9页
【目的】研究樟叶越桔肌动蛋白Actin7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征。【方法】在樟叶越桔三代转录组数据库的基础上,应用PCR技术成功克隆VdActin7基因cDNA和DNA序列。进一步利用qRT-PCR技术检测并分析VdActin7基因在樟叶越桔幼嫩叶片、成熟叶片、... 【目的】研究樟叶越桔肌动蛋白Actin7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征。【方法】在樟叶越桔三代转录组数据库的基础上,应用PCR技术成功克隆VdActin7基因cDNA和DNA序列。进一步利用qRT-PCR技术检测并分析VdActin7基因在樟叶越桔幼嫩叶片、成熟叶片、花芽、花、绿色果实、红色果实、绿色果梗和红色果梗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获得VdActin7基因DNA序列1657 bp, cDNA序列1387 bp。VdActin7基因含有3个内含子,分别为93 bp的intron1、89 bp的intron2和88 bp的intron3,完整开放阅读框长1134 bp,编码377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41.70 KD,等电点为5.31,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属于稳定亲水性蛋白。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VdActin7蛋白与同为越橘属的兔眼越橘(Vaccinium ashei)Actin7亲缘关系最近。VdActin7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分析显示,总GC含量和同义密码子第三位核苷酸含量(GC3s)分别为48.2%和44.1%,有效密码子数(ENC)为49.28%,高频密码子共有31个。VdActin7与枣树(Ziziphus jujuba)ZjActin7基因相似,均对CUU偏好性最强,GUU次之,但VdActin对CUU的偏好性(3.43)明显强于ZjActin7(2.57)。qRT-PCR结果显示,VdActin7基因表达呈现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在嫩叶中高表达,在成熟叶和果梗中表达量较低,而在果实中检测不到表达量或不表达,暗示VdActin7基因可能在嫩叶的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本文首次报道了樟叶越桔Actin7基因序列及序列特征,并发现VdActin7基因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为进一步研究VdActin7基因功能、表达调控及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动蛋白7 基因克隆 密码子偏好性 组织表达 樟叶越桔
下载PDF
2种干燥方式对樟叶越桔3种主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国泽 陈蔼仪 +3 位作者 李雪 赵平 陆燕元 丁勇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2-79,共8页
干燥方式会影响植物化学成分保存含量,为比较热风干燥(HAD)和自然风干(NAD)2种干燥方式下樟叶越桔不同组织中主效成分含量差异,以采自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内野生樟叶越桔为原料,采用HAD(45℃)和NAD对樟叶越桔成熟叶片、幼嫩叶片和花芽3... 干燥方式会影响植物化学成分保存含量,为比较热风干燥(HAD)和自然风干(NAD)2种干燥方式下樟叶越桔不同组织中主效成分含量差异,以采自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内野生樟叶越桔为原料,采用HAD(45℃)和NAD对樟叶越桔成熟叶片、幼嫩叶片和花芽3种组织样品进行干燥处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不同组织部位中熊果苷、绿原酸和6′-O-咖啡酰熊果苷(CA)含量。结果显示:NAD处理的樟叶越桔不同组织部位中熊果苷、绿原酸和CA 3种主效成分含量均显著高于HAD(45℃)处理的,且除幼嫩叶片(TL-HP)和花芽(FB-ZX)中熊果苷含量外,其他所有含量在2种干燥方式间的差异还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综上所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NAD相比HAD可显著提高樟叶越桔组织中主效成分含量。因此在樟叶越桔组织样品干燥处理中,应选择NAD方式代替以往常常使用的HAD方式,以提高主效成分的提取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叶越桔 干燥方式 自然风干 热风干燥 化合物含量
下载PDF
3种兜兰属植物叶片总RNA提取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国泽 邵亚林 +1 位作者 常玮 丁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27-833,共7页
【目的】旨在获得兜兰属植物叶片总RNA的高质量提取方法,为后续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开展提供一定参考。【方法】以紫纹兜兰、长瓣兜兰和杏黄兜兰3种兜兰属植物叶片为试材,通过1.0%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对4种不同提取方法获... 【目的】旨在获得兜兰属植物叶片总RNA的高质量提取方法,为后续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开展提供一定参考。【方法】以紫纹兜兰、长瓣兜兰和杏黄兜兰3种兜兰属植物叶片为试材,通过1.0%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对4种不同提取方法获得的总RNA进行质量检测,筛选最适方法,并通过RT-PCR进一步验证。【结果】使用商品化RNA试剂盒法提取的兜兰属植物叶片总RNA纯度好,但完整性一般;改良CTAB法提取的兜兰属植物叶片总RNA纯度和完整性虽较好,但提取效率不高;改良Trizol法(Ⅰ)提取的兜兰属植物叶片总RNA虽完整性好,但纯度差,存在多糖、蛋白质等杂质污染;改良Trizol法(Ⅱ)获得的兜兰属植物叶片总RNA纯度和完整性均最好;以改良Trizol法(Ⅱ)获得的总RNA为模板,应用RT-PCR能成功克隆获得3种兜兰属植物rbcL基因252 bp的目的序列。【结论】综合比较以上4种方法,试验改良的Trizol法(Ⅱ)是适合紫纹兜兰、长瓣兜兰和杏黄兜兰3种兜兰属植物高质量总RNA提取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兜兰属植物 RNA提取 改良Trizol法 改良CTAB法
下载PDF
组培与野生樟叶越橘中3种主效成分含量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国泽 李雪 +3 位作者 陈蔼仪 赵平 杨玲 丁勇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75-180,共6页
樟叶越橘是具有重要药用和经济价值的特色资源植物,其野生资源日益匮乏,比较其主效成分在组培和野生植物中的含量差异,可为利用组培樟叶越橘大量获取主效成分提供科学依据。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测定了樟叶越橘组培与野生植物不... 樟叶越橘是具有重要药用和经济价值的特色资源植物,其野生资源日益匮乏,比较其主效成分在组培和野生植物中的含量差异,可为利用组培樟叶越橘大量获取主效成分提供科学依据。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测定了樟叶越橘组培与野生植物不同部位中6′-O-咖啡酰熊果苷(6′-O-caffeinylarbutin,CA)、绿原酸和熊果苷3种主效成分含量,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主效成分在樟叶越橘组培与野生植物的不种组织部位中的含量存在差异,在成熟叶片和叶芽组织中组培樟叶越橘具有高于野生植物的主效成分含量。各主效成分含量在不同种源樟叶越橘成熟叶片中差异显著,组培樟叶越橘的CA和绿原酸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植物(P<0.05)。因此繁育的组培樟叶越橘不仅解决了樟叶越橘野生资源匮乏和取材困难问题,还具备了替代野生植物大量提取获得主效成分的潜能。建议后期可将组培樟叶越橘植物规模化生产并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樟叶越橘 组培樟叶越橘 野生植物 主效成分
下载PDF
TSWV病毒粒子在系统寄主烟草K326维管组织中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温志多 丁勇 +6 位作者 尚卫娜 王田田 吴少政 苏晓霞 张洁 张仲凯 郑宽瑜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4-131,共8页
为解析番茄斑萎病毒(TSWV)长距离运动机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TSWV在系统寄主普通烟草K326维管组织各类细胞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导管内有囊泡包裹的病毒粒体及病毒核壳体聚集体(NCA)类似物;维管薄壁细胞内发现病毒粒体分布于细... 为解析番茄斑萎病毒(TSWV)长距离运动机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TSWV在系统寄主普通烟草K326维管组织各类细胞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导管内有囊泡包裹的病毒粒体及病毒核壳体聚集体(NCA)类似物;维管薄壁细胞内发现病毒粒体分布于细胞质的内质网池中,细胞质中有囊泡增多现象;伴细胞中发现有成熟的病毒粒体,并发现大量直径120 nm左右的囊泡小体,伴随有线粒体的基质膨大,线粒体崩解等现象;筛管中未发现有病毒粒体,但筛管中发现有较多直径80~200 nm的囊泡小体。提示TSWV病毒粒体有可能通过导管进行长距离运动,TSWV囊泡相关复合体(VRC)有可能通过筛管进行长距离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斑萎病毒 长距离运动 维管组织 透射电子显微镜 组织分布
下载PDF
冬荪的鉴定及不同物质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孟娟 文庭池 +2 位作者 丁勇 肖沅嫔 杨雨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4-123,共10页
以采自贵州省龙里县的疑似冬荪菌株为试材,采用ITS序列分析对其进行分子鉴定,并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不同物质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以期明确其分类学地位,并为冬荪(Phallus dongsun)的人工栽培和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该... 以采自贵州省龙里县的疑似冬荪菌株为试材,采用ITS序列分析对其进行分子鉴定,并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不同物质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以期明确其分类学地位,并为冬荪(Phallus dongsun)的人工栽培和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该菌株的ITS序列长576 bp,与冬荪相似度最高,鉴定该菌株为冬荪(Phallus dongsun);该菌株液体种生长的最佳碳源为果糖,其次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酵母浸膏,其次为牛肉膏;栽培种生长的最佳主料为桃树,其次为桦槁树;最佳辅料为甘蔗渣,其次为玉米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荪 分子鉴定 营养生理
原文传递
橡胶籽油皂脚制备端环氧基脂肪酸酯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谢东 陶云凤 +3 位作者 和宇娟 张金成 高祎林 杨晓琴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8-42,共5页
以油酸钠为模型物,在相转移催化剂四丁基溴化铵催化下与环氧氯丙烷反应制备端环氧基油酸酯,探讨了油酸钠与环氧氯丙烷摩尔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产物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碳谱(13C 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优化的反应... 以油酸钠为模型物,在相转移催化剂四丁基溴化铵催化下与环氧氯丙烷反应制备端环氧基油酸酯,探讨了油酸钠与环氧氯丙烷摩尔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产物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碳谱(13C 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优化的反应条件为油酸钠与环氧氯丙烷摩尔比1∶20、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8 h,优化条件下端环氧基油酸酯得率为96%;产物中成功引入端环氧基。将该优化的反应条件用于橡胶籽油皂脚制备端环氧基脂肪酸酯的反应中,并采用红外光谱(FTIR)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产物结构中引入了端环氧基的同时保留了脂肪酸酯结构中的双键,产物端环氧基脂肪酸酯得率为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籽油 皂脚 端环氧基 端环氧基脂肪酸酯
下载PDF
7个候选内参基因在樟叶越橘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及稳定性分析
20
作者 蒲芝雨 杨玉菊 +4 位作者 张安勉 李国泽 余进德 赵平 丁勇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68-877,共10页
【目的】筛选樟叶越橘不同组织部位基因表达分析的最适内参基因。【方法】基于樟叶越橘三代转录组测序数据,筛选出PP2A-1、PP2A-2、EIF-4A-1、EIF-4A-2、60S-1、60S-2和ARP-1共7个候选内参基因;利用qRT-PCR技术对目标基因在樟叶越橘不... 【目的】筛选樟叶越橘不同组织部位基因表达分析的最适内参基因。【方法】基于樟叶越橘三代转录组测序数据,筛选出PP2A-1、PP2A-2、EIF-4A-1、EIF-4A-2、60S-1、60S-2和ARP-1共7个候选内参基因;利用qRT-PCR技术对目标基因在樟叶越橘不同组织(嫩叶、成熟叶、花芽、花、绿色果实、红色果实、绿果果梗和红果果梗)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应用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 3种方法分析评估基因表达的稳定性,通过RefFinder方法综合评价以筛选出樟叶越橘不同组织的最适内参基因;以樟叶越橘绿原酸合成途径中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的组织表达情况验证内参基因稳定性评价结果的可靠性。【结果】樟叶越橘的不同组织中,60S-2基因表达的稳定性居于首位,其次是PP2A-2基因,ARP-1、60S-1和EIF-4A-2基因表达的稳定性居中,EIF-4A-1基因表达的稳定性最差。应用60S-2内参基因分析获得的樟叶越橘不同组织中PAL基因表达量与绿原酸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表明PAL基因参与了樟叶越橘体内绿原酸的合成。【结论】供试的7个候选基因中,能在樟叶越橘不同组织最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是60S-2。研究结果为后续其他功能基因在该植物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提供了最适内参基因选择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S-2 内参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PCR 樟叶越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