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1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等院校清洁生产状况分析与研究——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
1
作者 邓志华 邓清 +3 位作者 陶豫萍 李春阳 李艳梅 郑买富 《环境科学导刊》 2018年第1期9-14,共6页
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以清洁生产审核为主要手段,通过对教学、科研以及实验室等各个学校的用能、用水和排污环节进行调查,判断高耗能、高污染产生的部位并分析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学校实际的整改方案,为高校清洁生产水平提... 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以清洁生产审核为主要手段,通过对教学、科研以及实验室等各个学校的用能、用水和排污环节进行调查,判断高耗能、高污染产生的部位并分析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学校实际的整改方案,为高校清洁生产水平提高和运行成本降低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生产 资源消耗 分析 高校
下载PDF
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优化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杨桂英 廖周瑜 +3 位作者 曹子林 涂璟 姚平 郑寒 《安徽农学通报》 2012年第1期168-170,共3页
"环境生态学"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在现有教材中,多数是面向非环境类专业或不具生态学背景的专业编著的,其内容与普通生态学存在太多的重复,在建设过程中常常存在教材选择困难、教学内容过多重复、教学方... "环境生态学"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在现有教材中,多数是面向非环境类专业或不具生态学背景的专业编著的,其内容与普通生态学存在太多的重复,在建设过程中常常存在教材选择困难、教学内容过多重复、教学方法不当以及考核方式不当等诸多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优化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生态学 环境科学专业 课程内容优化
下载PDF
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50年碳汇潜力 被引量:25
3
作者 姚平 陈先刚 +3 位作者 周永锋 赵文军 陆梅 涂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025-3037,共13页
为评估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未来50a碳汇潜力,调查收集该地区2011年以前退耕还林工程主要造林树种及其造林面积等相关数据资料,利用国家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中人工林历史数据建立生长模型,结合文献调研获得的相关林分碳计量参数,... 为评估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未来50a碳汇潜力,调查收集该地区2011年以前退耕还林工程主要造林树种及其造林面积等相关数据资料,利用国家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中人工林历史数据建立生长模型,结合文献调研获得的相关林分碳计量参数,预测出本区域退耕还林工程7种主要林分碳储量和年碳储量未来变化。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总碳储量在2020、2030、2040、2050和2060年分别为52.98、73.88—80.57、73.62—102.16、88.41—115.17和77.15—123.36TgC,年总碳储量则分别为3.15、-1.11—2.45、-3.92—1.95、2.08—0.96和0.25—0.73TgC,到2060年华山松、马尾松、柳杉、杉木、柏树、杨树和桉树7种林分碳汇潜力在无采伐情景下分别达到:13.01、15.01、13.44、24.13、28.05、15.63和14.09TgC,可对本地区森林碳汇功能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碳汇 退耕还林工程 西南地区
下载PDF
林业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培育路径选择及意愿探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窦亚权 刘宏莉 +1 位作者 李娅 韩长志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8年第2期18-20,共3页
通过对林业高等院校的在校大学生开展生态道德教育路径选择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接受高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主观意愿,但林业高校大学生对生态道德培育路径的认知意愿与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均无显著相关性。因此,高校应积极... 通过对林业高等院校的在校大学生开展生态道德教育路径选择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接受高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主观意愿,但林业高校大学生对生态道德培育路径的认知意愿与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均无显著相关性。因此,高校应积极承担起对大学生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新任务,通过制定实施生态道德教育发展路线图,增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推进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提升大学生生态道德素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道德 培育路径 影响因素 大学生
下载PDF
西南亚热带典型天然常绿阔叶林的空间结构特征 被引量:18
5
作者 赵洋毅 王克勤 +3 位作者 陈奇伯 王玉杰 王云琦 段旭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7-192,共6页
以西南亚热带分布较广泛的两种典型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四川大头茶林和栲树林为研究对象,根据树种组成,采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3个空间结构参数,对比分析2种林分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显示:(1)四川大头茶林和栲树林群落的乔木层... 以西南亚热带分布较广泛的两种典型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四川大头茶林和栲树林为研究对象,根据树种组成,采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3个空间结构参数,对比分析2种林分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显示:(1)四川大头茶林和栲树林群落的乔木层分别有8和9个树种,2种林分内的优势种的密度及每公顷断面积优势明显。(2)2种林分的树种混交程度较高,林分平均混交度分别为0.61和0.73,混交程度均在中等以上;栲树林群落的树种隔离程度优于四川大头茶林;林分内的平均大小比数分别为0.47和0.45,多数林木处于中庸状态,林分内不同径级的林木在各组成的空间结构单元内分布比较均匀。(3)四川大头茶林的平均角尺度为0.523,属于聚集分布;栲树林的平均角尺度为0.517,属于随机分布,且呈现轻微的聚集分布。研究表明,两种林分的混交度差异显著,而大小比数和角尺度差异不显著,栲树林较四川大头茶林的群落结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四川大头茶林 栲树林 空间结构 西南亚热带
下载PDF
基于内梅罗指数的阳宗海湖滨湿地水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21
6
作者 王书锦 刘云根 +4 位作者 侯磊 梁启斌 王妍 詹乃才 张慧娟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9,14,共5页
在采集阳宗海湖滨湿地水样并测定水样中富营养化指标和重金属指标的基础上,用内梅罗指数法对不同湖滨湿地区域的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TP总平均质量浓度为0.095mg/L,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水标准(0.05mg... 在采集阳宗海湖滨湿地水样并测定水样中富营养化指标和重金属指标的基础上,用内梅罗指数法对不同湖滨湿地区域的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TP总平均质量浓度为0.095mg/L,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水标准(0.05mg/L)的1.9倍;COD总平均质量浓度为19.59mg/L,未超过GB 3838—2002Ⅲ类水标准(20mg/L);阳宗海湖滨湿地As污染最为严重,总平均质量浓度为0.112mg/L,超过了GB 3838—2002Ⅴ类水标准(0.10mg/L),Zn、Cu、Cr未超过GB 3838—2002Ⅲ类水标准,Cd、Mn、Ni、Pb、Co未检出;4个湖滨湿地区域富营养化指标的内梅罗指数评价结果均为良好,空间上表现为北部>东部>南部>西部;重金属指标的内梅罗指数评价结果为东部和北部中度污染水平,南部和西部重度污染水平,空间上表现为南部>西部>东部>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梅罗指数 阳宗海 湖滨湿地 水环境质量评价
下载PDF
2010年中国西南特大干旱灾害:从生态学视角的审视 被引量:9
7
作者 黄新会 李小英 +4 位作者 穆兴民 王克勤 田昆 段昌群 于福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82-287,292,共7页
从生态学视角审视2010年发生在中国西南五省(区、市)历史罕见的跨季度、持续性特大干旱灾害。主要探讨了3个重要科学问题:(1)旱灾的成因。综合不同社会群体如公众、政府、学者、媒体等关于此次旱灾形成的认识,分析了此次旱灾的成因,阐... 从生态学视角审视2010年发生在中国西南五省(区、市)历史罕见的跨季度、持续性特大干旱灾害。主要探讨了3个重要科学问题:(1)旱灾的成因。综合不同社会群体如公众、政府、学者、媒体等关于此次旱灾形成的认识,分析了此次旱灾的成因,阐明了笔者对此次旱灾成因的见解。指出西南特大旱灾不是单纯的自然灾害,而是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旱灾的影响。主要包括:①旱灾对自然环境的直接破坏和潜在威胁;②旱灾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和巨大损失;③旱灾对社会经济的广泛冲击。(3)旱灾的启示。主要包括:①短视行为的惨痛代价及生态理念的强化与普及;②灾害科学研究的相对滞后及其跟进与深化;③灾害防范长远规划的缺失及其制定与落实。强调在相关研究领域应重点探索几个重要科学问题,分别是:水资源大省总缺水的根本性原因,区域水资源的科学配置与高效利用,重大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区域典型人工植被的生态需水,灾区生态退化机理与植被恢复技术。以期对西南特大干旱灾害的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南 特大干旱灾害 成因 影响 启示
下载PDF
西南干热河谷休闲农田温度与蒸发量日变化规律及协同关系 被引量:6
8
作者 胡兵辉 王维 张红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59-265,共7页
针对西南干热河谷旱季休闲农田面积扩大的实际,选择旱季初和旱季末2个时段,研究24 h休闲农田温度与农田蒸发量的变化规律及协同关系。结果表明:休闲农田温度曲线和蒸发量累计曲线大致呈现波形函数曲线变化,随着土壤深度和农田覆盖物的增... 针对西南干热河谷旱季休闲农田面积扩大的实际,选择旱季初和旱季末2个时段,研究24 h休闲农田温度与农田蒸发量的变化规律及协同关系。结果表明:休闲农田温度曲线和蒸发量累计曲线大致呈现波形函数曲线变化,随着土壤深度和农田覆盖物的增加,曲线依次向后推移,波幅也逐渐变小,表明农田覆盖物对土壤起到一定的稳温和保水作用,可明显降低农田土壤水分散失;休闲农田温度与农田蒸发量的协同函数均呈现正向协同关系,且协同系数普遍较大,随着土壤深度和地表覆盖物逐渐增加,协同关系逐渐减弱,而干旱却有利于协同关系加强,说明在气候干燥区,农田温度升高,农田蒸发量增大,温度与蒸发量的协同关系增强,农田温度仍然是农田蒸发的主要推动因素。故西南干热河谷地区要开发利用季节性休闲农田,就必须做好旱季农田土壤水分的保蓄,增加地表覆盖物,减少农田水分的无效蒸发,为休闲农田的开发利用奠定良好的水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农田 温度 蒸发量 日变化规律 协同关系 西南干热河谷
下载PDF
云南省农牧生产系统氮素流动时空变化特征与环境效应 被引量:7
9
作者 李晓琳 郑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81-492,共12页
【目的】研究云南省农牧生产系统的氮素流动途径并评价其环境效应,提高农牧业氮素利用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制定符合云南省农业发展规律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通过运用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trie... 【目的】研究云南省农牧生产系统的氮素流动途径并评价其环境效应,提高农牧业氮素利用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制定符合云南省农业发展规律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通过运用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s,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NUFER),从时间序列的角度分析1995—2014年云南省农牧业氮素养分流动时间分异特征,结合GIS,从空间格局角度分析2014年云南省16个地州农牧业氮素养分流动空间分布特征。【结果】1995—2014年云南省农牧系统氮素投入量逐年递增,从1995年的2.1×106 t增至2014年的3.5×10~6 t。氮肥的施用和饲料进口是造成农牧系统氮素投入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农田主产品吸氮量与动物生产系统主产品吸氮量在时间上呈现同向增长的关系,农产品吸氮量1995—2014年间上涨2.1倍,动物生产系统主产品吸氮量上涨8.5倍,其中2000年、2006年变化最为剧烈。云南农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作物播种面积扩大、栽植技术提高,畜牧业养殖规模扩大,模式改良所引起的氮素吸收效率提高。云南省农牧生产系统氮素流动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氮素投入呈现放射式分布特征,中心投入量高,四周投入量逐渐递减。吸氮量则表现出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协同的特点,经济发达地区吸氮量较高,经济发展滞后的区域,吸氮量较低。由于地形条件引起的径流、侵蚀、淋洗,以及由于施肥方式不合理所引起的氨挥发是导致农牧生产系统中氮素损失的重要原因。根据云南省氮素投入、吸收和损失规律,可将各地州划分为高投入高排放(大理、昆明、红河)、高投入低排放(曲靖、丽江、楚雄等)、低投入高排放(迪庆、昭通等)和低投入低排放(怒江、普洱)4大类型。【结论】云南省传统施肥方式导致施肥过量,大量肥料通过氨挥发的方式排入大气中,动物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尿中氮素通过径流、淋溶进入水体,造成农业生产过程中经济效益的降低、环境污染。从空间格局上看,大理、昆明、红河的氮素损失较高。今后亟需改进化肥施用方式,提高化肥利用率,改进畜牧业养殖模式,提高粪尿有机还田的数量。针对主要区域重点治理,采用因地制宜的农牧体系氮素优化管理技术、增加粪尿养分循环和提高氮养分效率,减少氮素向大气和水体中的排放数量,从而实现农牧体系氮素的合理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系统 氮流动 NUFER模型 环境效应 云南省
下载PDF
区域植被水分适宜性研究:基于中国西南季节性旱灾的评述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新会 李小英 +4 位作者 穆兴民 袁华 梁启斌 姚平 于福科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1-307,共7页
基于近年中国西南频发的季节性旱灾事件,探讨了区域植被的水分适宜性。分析了区域性旱灾事件中蕴藏的重要科学问题——具有高耗水特性的桉树(Eucalyptus spp.)、橡胶树(Heveaspp.)人工林的生态需水是否适应于区域降水条件(或能否打破区... 基于近年中国西南频发的季节性旱灾事件,探讨了区域植被的水分适宜性。分析了区域性旱灾事件中蕴藏的重要科学问题——具有高耗水特性的桉树(Eucalyptus spp.)、橡胶树(Heveaspp.)人工林的生态需水是否适应于区域降水条件(或能否打破区域生态用水的供需平衡)进而导致旱害。同时分析了植被水分适宜性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认为以植被生态需水计算为基础的植被水分适宜性研究进展缓慢且成果缺乏,作为水分适宜性评价基础的植被生态需水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据此提出对云南省典型植被的水分适宜性及其生态需水与区域干旱的关系开展专项研究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植被 水分适宜性 生态需水 中国西南 季节性旱灾
下载PDF
西南干热河谷区旱地玉米不同覆盖保水栽培措施的水分效应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兵辉 王维 张红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455-2459,共5页
在西南干热河谷地区进行旱地玉米覆盖保水栽培试验,研究其水分效应。结果表明,秸秆、地膜覆盖有明显增加和保蓄土壤水的作用,秸秆地膜二元覆盖的作用更为显著,根区成为作物耗水与土壤保蓄水的关键区域,农田水分变化沿土层可划分为3个层... 在西南干热河谷地区进行旱地玉米覆盖保水栽培试验,研究其水分效应。结果表明,秸秆、地膜覆盖有明显增加和保蓄土壤水的作用,秸秆地膜二元覆盖的作用更为显著,根区成为作物耗水与土壤保蓄水的关键区域,农田水分变化沿土层可划分为3个层次,即:0~30 cm土层为土壤水分变化活跃层和土壤贮水增加显著层、30~80 cm土层为土壤水分变化次活跃层和土壤贮水增加明显层、80~100 cm土层为土壤水分变化相对稳定层和土壤贮水增加一般层,且覆盖栽培可促进作物耗水量由田间无效蒸发耗水向有效的田间作物蒸腾耗水转化,使农田水分的有效性显著提升。由此,研究本区旱地玉米不同覆盖保水栽培措施的水分效应,可为提高本区甚至西南高原季节性旱区旱作农田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潜力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玉米 保水栽培 水分效应 干热河谷区
下载PDF
对农村环境教育的思考——基于滇池、洱海湖滨区农村的实地调查 被引量:6
12
作者 郑寒 刘云根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91-195,共5页
将对洱海、滇池湖滨区两个村庄的实地调查结果与我国农村环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结合在一起分析,对农村环境教育的对象、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以及教育方式进行了思考,提出当前的农村环境教育多面向农村中小学开展,而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来看... 将对洱海、滇池湖滨区两个村庄的实地调查结果与我国农村环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结合在一起分析,对农村环境教育的对象、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以及教育方式进行了思考,提出当前的农村环境教育多面向农村中小学开展,而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来看,引起当地环境问题产生的行为主体主要是农村成年劳动力,故须以他们为主开展农村环境教育,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活动方式上贴近当地农民的实际发展需求。同时,各地情况不一,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亦须因村而异因人而异有所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环境教育 滇池、洱海湖滨区
原文传递
紫花针茅生殖器官形态的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文胜 齐丹卉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42-951,共10页
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是青藏高原分布面积最广的植物之一,对高原环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该植物具有的锥形繁殖体(包括种子和附属结构),是其适应环境的主要特征之一。为揭示该植物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性表现,本研究对不同纬度的20个紫... 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是青藏高原分布面积最广的植物之一,对高原环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该植物具有的锥形繁殖体(包括种子和附属结构),是其适应环境的主要特征之一。为揭示该植物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性表现,本研究对不同纬度的20个紫花针茅种群繁殖体的形态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种长的变化幅度为0.692~1.255 cm,种宽的变化幅度为0.392~0.713 mm,芒长的变化幅度为2.394~8.736cm,种子重的变化幅度为0.678~1.560 mg。芒长和种子重具有较高的种群间变异系数。种子重与种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和芒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种长、种宽、芒长相互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2)种长、种子重与等效纬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年均降水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种长与年均温呈现出凸型变异的关系。3)20个种群依据繁殖体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3组,聚类结果与地理分布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针茅 锥形繁殖体 形态变异 聚类分析
下载PDF
西南红壤区保护地土壤次生盐渍化状况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晓冰 王克勤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07-1211,共5页
为了解西南红壤区保护地土壤的理化性质,以昆明晋宁县的蔬菜大棚种植区为例,研究种植年限分别为1年、3年、5年、7年保护地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得出大棚土壤的酸度总体上高于露天蔬菜... 为了解西南红壤区保护地土壤的理化性质,以昆明晋宁县的蔬菜大棚种植区为例,研究种植年限分别为1年、3年、5年、7年保护地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得出大棚土壤的酸度总体上高于露天蔬菜地,保护地栽培土壤中有机质、全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在同一种植年限上,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同一土层上,均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含量逐渐增加。土壤硝态氮的含量与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分别具有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即土壤硝态氮的含量随土壤pH值的增大而减小,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地土壤 硝态氮 PH值 有机质
下载PDF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熊好琴 李贵兰 《西部素质教育》 2016年第1期35-35,101,共2页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个人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但是,大学生自身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其就业成败的关键所在。在如何提高当今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方面提出了五点对策:练好专业基本功,增强就业"硬能力";加强...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个人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但是,大学生自身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其就业成败的关键所在。在如何提高当今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方面提出了五点对策:练好专业基本功,增强就业"硬能力";加强道德修养,提高就业"软能力";提升综合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加强社会实践,适应职业角色;转变观念,多渠道就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道德修养 综合能力 社会实践 多渠道就业
下载PDF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的县域人口和产业调控方法研究——以云南省隆阳区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万宾 张星梓 +2 位作者 刘艳 李森 梁启斌 《环境科学导刊》 2020年第2期26-31,共6页
县域人口和产业的发展是国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科学规划其人口和产业的合理发展非常重要。资源与环境是县域人口和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超载是其和谐发展的重大前提。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 县域人口和产业的发展是国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科学规划其人口和产业的合理发展非常重要。资源与环境是县域人口和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超载是其和谐发展的重大前提。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的县域人口和产业发展调控的普适方法。首先基于基准和规划模式下的人口和产业发展状况,分别建立以县域用水量控制线、污染物环境容量、耕地保有量、建设用地控制线等为约束的线性规划模型,以相关生态县创建标准及数据等为依据,确立县域合理的资源环境利用效率系数水平范围。然后基于确立的资源环境利用效率水平,建立以县域用水量控制线、污染物环境容量、耕地保有量、建设用地控制线等为约束双目标区间线性规划模型,确立县域适宜的人口和经济发展规模。决策得到的资源环境利用效率系数及适宜的人口和经济发展规模共同构成了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化模式。基于以上理论,以云南省隆阳区为例,证实了该方法的可靠性。最终得出2020年隆阳区可承载的人口为110.26~122.29万人,GDP为341.80~390.63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 产业 线性规划 隆阳区
下载PDF
水文生态退化与西南水战略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克勤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1-4,共4页
针对我国主要江河上游西南地区频发洪涝地质灾害、干旱、水库湖泊污染等严重水生态安全问题的现状及该地区气候和土壤特点,分析红壤坡面被"简单化"的水文生态过程产生的原因,指出西南水文生态过程的退化影响到该地区及下游地... 针对我国主要江河上游西南地区频发洪涝地质灾害、干旱、水库湖泊污染等严重水生态安全问题的现状及该地区气候和土壤特点,分析红壤坡面被"简单化"的水文生态过程产生的原因,指出西南水文生态过程的退化影响到该地区及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是西南"水战略"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该地区目前水生态安全问题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生态 生态安全 西南地区
下载PDF
水电站工程弃渣场植被恢复的土壤养分条件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贺莉莎 陈奇伯 +1 位作者 姜文达 姚红胜 《中国水土保持》 2012年第11期43-46,共4页
土壤养分水平是衡量植被自然恢复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更好地进行植被恢复,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云南金安桥水电站工程2#、3#弃渣场的渣体为研究对象,以渣场对应的原生植被区土壤作为对照,从土壤化学性质方面探... 土壤养分水平是衡量植被自然恢复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更好地进行植被恢复,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云南金安桥水电站工程2#、3#弃渣场的渣体为研究对象,以渣场对应的原生植被区土壤作为对照,从土壤化学性质方面探索植被恢复的土壤养分状况,结果显示:弃渣场土壤pH均值为8.22,为碱性,超出了大多数营养元素的有效pH值范围,不利于植被恢复;弃渣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2#、3#渣场分别为4.85%、10.56%,仅占对应原生植被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8.33%和6.69%,无法提供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养分;弃渣场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及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较低,但除氮素外,其余基本上可满足植被正常生长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站 弃渣场 植被恢复 土壤养分
下载PDF
西南高原“旱三熟”地区不同覆盖栽培措施的土壤水分效应
19
作者 胡兵辉 王维 +1 位作者 张红芳 张志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83-188,共6页
在西南高原季节性旱区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栽培条件下"旱三熟"种植模式的农田土壤水分效应。研究表明,秸秆、地膜覆盖尤其是秸秆地膜二元覆盖有明显蓄集和保存土壤水的作用,土壤保蓄水度平均提高60.63%,覆盖能有效减少田间水分... 在西南高原季节性旱区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栽培条件下"旱三熟"种植模式的农田土壤水分效应。研究表明,秸秆、地膜覆盖尤其是秸秆地膜二元覆盖有明显蓄集和保存土壤水的作用,土壤保蓄水度平均提高60.63%,覆盖能有效减少田间水分的无效蒸发,平均减少181.93 mm,使作物蒸腾系数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平均提高19.84%和23.5%,而使作物耗水系数减小,平均减少18.26%,根区是作物耗水与土壤保蓄水的关键区域;农田水分变化沿土层可划分为3个层次,即0-30 cm土层为土壤水分变化活跃层和土壤贮水变化明显层、30-80cm土层为土壤水分变化次活跃层和土壤贮水变化显著层、80-100 cm土层为土壤水分变化相对稳定层和土壤贮水变化缓慢层。覆盖栽培可促进作物耗水量由田间无效蒸发耗水向有效的田间作物蒸腾耗水转化,使农田水分的有效性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三熟 覆盖栽培 土壤水分效应 西南高原季节性旱区
下载PDF
GIS技术在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琛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17期237-238,248,共3页
概括性地从农业资源管理和农业环境评价两方面介绍了GIS技术在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应用,提出构建包括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生产管理系统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为深入研究GIS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和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开... 概括性地从农业资源管理和农业环境评价两方面介绍了GIS技术在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应用,提出构建包括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生产管理系统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为深入研究GIS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和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农业资源管理 农业环境评价 农业地理信息系统 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