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4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典型挺水植物应用于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污染净化效应差异性研究
1
作者 卢秀秀 刘云根 +3 位作者 王妍 张超 李成荣 伏川东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1,98,共6页
以洱海流域北部上游东湖片区库塘湿地中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选取5种主要水生植物,寻求净化湿地水质的最佳植物组合。结果表明:东湖片区库塘湿地水体总磷、总氮、氨氮、化学需氧量分别为0.09~0.23、0.80~3.28、0.18~0.89、12.00~37.00 mg... 以洱海流域北部上游东湖片区库塘湿地中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选取5种主要水生植物,寻求净化湿地水质的最佳植物组合。结果表明:东湖片区库塘湿地水体总磷、总氮、氨氮、化学需氧量分别为0.09~0.23、0.80~3.28、0.18~0.89、12.00~37.00 mg/L,总体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Ⅳ类要求;综合比较发现,植物组合群落生物量和碳氮磷累积效应优于单一植物;植物组合对水体碳氮磷具有一定的吸收净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东湖片区库塘湿地 生态修复 植物
下载PDF
生态塘-潜表流复合人工湿地对抚仙湖入湖河流水质净化效应及途径
2
作者 苏孟白 王克勤 +3 位作者 宋娅丽 胡淳 王帅兵 赵昌彬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2-585,共14页
为探明人工湿地在流域面源污染治理和高原湖泊及临湖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效用,本研究以尖山河流域生态塘-潜表流复合人工湿地11级功能区和4种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2021年雨季6场典型降雨后各功能区污染物负荷、一个刈割周期内植... 为探明人工湿地在流域面源污染治理和高原湖泊及临湖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效用,本研究以尖山河流域生态塘-潜表流复合人工湿地11级功能区和4种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2021年雨季6场典型降雨后各功能区污染物负荷、一个刈割周期内植物各器官及其对应土壤的氮磷含量,分析其氮磷积累量、富集系数和迁移系数的变化特点,深入探讨系统对不同面源污染物的去除效应及途径.结果表明:①生物沉砂塘对悬移质的沉积率范围为27.75%~55.00%,且逐级递减,系统对面源污染物的去除率在44.40%~78.87%之间,末端分区效果更为显著.②植物根区土壤作用(贡献率为59%~74%)是人工湿地氮去除的主要途径,植物吸收转化(贡献率为32%~42%)是磷去除的主要途径,在高污染负荷输入条件下悬移质削减率及污染物净化效应更优.③人工湿地植物营养元素的富集和株内迁移能力具有阶段性,氮、磷元素富集系数(分别为2.29~3.53、1.07~2.92)均大于1且向上迁移活跃,有利于修复环境污染.④单位面积氮磷去除速率均表现为表流湿地>潜流带状湿地,最优植物配置分别为再力花+旱伞草和香蒲+旱伞草.研究显示,合理调配土壤与植物比例及组合,高效利用不同植物配置路线对元素的敏感差异性,对入湿水体进行预处理和采用多功能、多塘系结合的人工湿地设计可稳定发挥水质净化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生态塘-潜表流串联模式 水质净化 面源污染 抚仙湖
下载PDF
等高反坡台阶整地对不同耕作系统根土微生态的影响
3
作者 鲁连欣 王克勤 +2 位作者 李珠宇 赵洋毅 王帅兵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6-338,共13页
[目的]为探究坡耕地等高反坡台阶整地对玉米连作和玉米-芸豆轮作系统根土微生态特征的影响。[方法]以玉米-芸豆轮作为研究对象,玉米连作为对照,采用野外原位监测采样和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GC-MS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作物根系... [目的]为探究坡耕地等高反坡台阶整地对玉米连作和玉米-芸豆轮作系统根土微生态特征的影响。[方法]以玉米-芸豆轮作为研究对象,玉米连作为对照,采用野外原位监测采样和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GC-MS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作物根系分泌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特征,揭示坡耕地等高反坡台阶整地对玉米连作和玉米-芸豆轮作根系分泌物种类、含量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1)根系分泌物相对含量变化在CRT措施上更为突出,在轮作模式中更为显著。(2)CRT2处理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丰富度和多样性效果更显著。(3)在根系分泌物与土壤微生物互作下,根系分泌物、土壤微生物、土壤环境因子的两两相关性在CRT2处理下更显著。[结论]坡耕地等高反坡台阶整地通过改变玉米连作和玉米-芸豆轮作的根系分泌物含量,使作物根土微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多样性及丰富度,且该措施与玉米-芸豆轮作结合的提升效果更佳,对根土微生态的改善作用更显著。研究结果为坡耕地作物种植、耕作方式选择及改善土壤微环境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豆轮作 等高反坡阶 根系分泌物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经济林生态种植对石漠化区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4
作者 马丽娜 张水琳 +2 位作者 王妍 刘云根 刀明宽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61,共9页
为探究经济林生态种植对石漠化区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选取滇东南石漠化地区两种自然修复样地(灌草自然修复地和乔灌草自然修复地)和两种经济林生态种植修复样地(猕猴桃种植修复地和核桃种植修复地)进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实验。... 为探究经济林生态种植对石漠化区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选取滇东南石漠化地区两种自然修复样地(灌草自然修复地和乔灌草自然修复地)和两种经济林生态种植修复样地(猕猴桃种植修复地和核桃种植修复地)进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实验。结果表明:灌草自然修复地和乔灌草自然修复地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低于猕猴桃种植修复地以及核桃种植修复地,在灌草自然修复地、猕猴桃种植修复地和核桃种植修复地土壤细菌群落中以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最丰富,乔灌草自然修复地土壤细菌群落主要以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以及拟杆菌门最丰富。乔灌草自然修复地主要作用菌种是酸杆菌属;灌草自然修复地主要作用菌种是放线菌门和嗜热油菌纲;猕猴桃种植修复地和核桃种植修复地主要作用菌种则分别是芽单胞菌门和绿弯菌纲。将不同修复样地下的土壤细菌与环境因子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钾和速效钾浓度随植被由猕猴桃种植修复地、核桃种植修复地到灌草自然修复地和乔灌草自然修复地的变化呈下降趋势,相比之下,土壤氮、磷、有机质、pH值在自然恢复后呈现出微弱的恢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区 经济林 生态种植 土壤细菌群落
下载PDF
外场强化生物与生态耦合工艺对生活污水氨氮处理适应性研究
5
作者 彭丽萍 刘云根 +3 位作者 伏川东 熊烈钞 卢秀秀 马荣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104,共7页
为提高现有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效率、更好地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供适宜可行的装置技术。以西南林业大学校园生活污水为模拟对象、传统生物生态耦合系统为基础,构建不同外场强化型生物与生态耦合工艺,探索施加磁场、电磁复合... 为提高现有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效率、更好地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供适宜可行的装置技术。以西南林业大学校园生活污水为模拟对象、传统生物生态耦合系统为基础,构建不同外场强化型生物与生态耦合工艺,探索施加磁场、电磁复合场、电场等外场强化作用对氨氮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经72 h的处理之后,BWR的氨氮平均出水浓度为14.14 mg/L、BWR-磁为9.79 mg/L、BWR-电磁为2.73 mg/L和BWR-电为2.79 mg/L,BWR-电磁的BWR-电的出水氨氮质量浓度可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5.0 mg/L);相比于BWR,磁场、电磁复合场、电场强化对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了提高约17、41.83、42.85个百分点,立体与表面负荷削减量分别可提高7.27、19、18.92 mg/cm3与0.18、0.48、0.47 mg/cm2;变形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相对丰度增加了8.29、14.40、13.83和0.31、1.24、0.50个百分点左右;电场能耗远低于传统污水厂的的平均能耗,电场与磁场相结合,实现了1+1>2,可有效解决碳氮比低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为人工湿地技术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流人工湿地 磁场 电场 生活污水 氨氮
原文传递
滇西南宿根甘蔗地土壤大孔隙特征
6
作者 张铃悦 马建刚 赵彤辉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2-429,共8页
【目的】准确掌握宿根甘蔗土壤孔隙的变化特征,为甘蔗种植中的土壤管理、土壤水文预测预报等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结合土壤水分穿透曲线法测定了不同坡度、不同宿根年限、不同土层的甘蔗地土壤大孔隙。【结果】宿根甘蔗... 【目的】准确掌握宿根甘蔗土壤孔隙的变化特征,为甘蔗种植中的土壤管理、土壤水文预测预报等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结合土壤水分穿透曲线法测定了不同坡度、不同宿根年限、不同土层的甘蔗地土壤大孔隙。【结果】宿根甘蔗地40 cm深土壤大孔隙半径分布在0.3~3.6 mm,随着孔径的增大,土层深度的增加,大孔隙数量显著减少;随着坡度和年限的增加,小于0.6 mm的大孔隙数量减少得更显著;土壤大孔隙平均半径最大为种植后第4年,且年限间差异主要出现在坡地上;坡地大孔隙面积比和平均体积呈现出随着宿根年限增加其值减小的趋势。【结论】甘蔗地宿根管理下,深层及小孔径大孔隙数量减少是主要趋势,应加强深施肥或原位松土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南 宿根甘蔗 土壤大孔隙 水分穿透曲线
下载PDF
滇西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地土壤大孔隙特征及与饱和导水率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伟 马建刚 +1 位作者 王开德 殷丽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4-93,共10页
【目的】研究滇西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地土壤大孔隙特征与饱和导水率的变化,为控制滇西南地区坡地水土流失提供参考。【方法】以滇西南6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荒草地、茶地、烤烟地、玉米地、甘蔗地、澳洲坚果地)坡地为研究对象,测定6种... 【目的】研究滇西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地土壤大孔隙特征与饱和导水率的变化,为控制滇西南地区坡地水土流失提供参考。【方法】以滇西南6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荒草地、茶地、烤烟地、玉米地、甘蔗地、澳洲坚果地)坡地为研究对象,测定6种坡地不同坡位(坡上、坡下)和土层(0~15,15~30 cm)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水分穿透曲线、大孔隙特征及饱和导水率,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地土壤大孔隙特征与饱和导水率的关系。【结果】(1)滇西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地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存在差异,坡位和土层深度对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有明显影响。(2)滇西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地的土壤水分出流速率先增加,都在90 s之后基本趋于稳定。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0~30 cm土层土壤平均出流速率表现为玉米地>荒草地>澳洲坚果地>茶地>甘蔗地>烤烟地。(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地土壤大孔隙半径、面积比与平均体积存在明显差异。荒草地、茶地、玉米地、澳洲坚果地土壤大孔隙平均半径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而甘蔗地、烤烟地土壤大孔隙平均半径变化则相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地土壤大孔隙面积比与平均体积由大到小均表现为玉米地>荒草地>澳洲坚果地>茶地>甘蔗地>烤烟地。(4)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地土壤饱和导水率差异显著,其中玉米地和荒草地饱和导水率明显高于其他坡地。(5)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地土壤大孔隙密度、平均体积与饱和导水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平均半径与饱和导水率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土壤大孔隙平均体积与稳定出流速率之间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地表层(0~15 cm)和上坡位土壤大孔隙半径大、联通性好,更有利于土壤的滞水减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坡地土壤 土壤大孔隙 水分穿透曲线 饱和导水率 滇西南
下载PDF
基于熵权法TOPSIS模型综合评价石漠化区4种苔藓植物的生态修复效益 被引量:3
8
作者 陈秋帆 卢琦 王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5-202,210,共9页
[目的]探讨典型苔藓植物在石漠化区的生态修复效益,为进一步把苔藓植物运用于石漠化治理中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选取石漠化区4类生境中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牛舌藓(Anomodon viticulosus)、小石藓(Weisia controversa)、蕊型真... [目的]探讨典型苔藓植物在石漠化区的生态修复效益,为进一步把苔藓植物运用于石漠化治理中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选取石漠化区4类生境中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牛舌藓(Anomodon viticulosus)、小石藓(Weisia controversa)、蕊型真藓(Bryum coronatum)优势苔藓物种,基于熵权法TOPSIS模型从苔藓植物饱和吸水率、蒸腾速率、抗冲刷能力、改善土壤养分这4个方面综合评价4种苔藓植物的生态修复效益。[结果](1) 4种苔藓植物的饱和吸水率和蒸腾速率具有显著差异性;饱和吸水率最高的是蕊型真藓(1384.93%±80.77%),最低的是小石藓(602.74%±34.78%)。蕊型真藓平均蒸腾速率最高值为402.43 g/(m^(2)·h),大灰藓平均蒸腾速率最弱为146.86 g/(m^(2)·h);饱和吸水率与蒸腾速率、干重、假根密度、假根根长呈正相关;蒸腾速率与假根密度、干重、饱和吸水率呈正相关,与假根根长呈负相关。(2)通过人工为期6个月种植苔藓植物后研究发现,与纯土组对比,苔藓植物对土壤中全氮、全磷、全钾、总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总体趋势并不显著(p<0.005),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中碱性磷酸酶、脱氢酶、蔗糖酶、脲酶的活性(p<0.005);由主成分分析PCA得到牛舌藓对土壤养分改良较其他3种苔藓植物更具有优势。(3)当冲刷流量较小时,4种苔藓抗冲刷能力差异性不显著,抗冲刷能力随着冲刷流量增加具有显著性差异;大灰藓和蕊型真藓抗冲刷能力较其他两种苔藓植物强。抗冲刷能力与假根密度、冲刷苔藓植物生物量、假根根长、饱和吸水率、糙率呈显著正相关,与蔗糖酶呈负相关,与脲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相关性不大。(4)选取饱和吸水率、蒸腾速率、抗冲刷能力和土壤养分改良4个指标,利用熵权法TOPSIS模型综合评价4种苔藓植物在石漠化区的生态修复效益,4个指标权重分别为21.68%,24.55%,16.84%,36.93%,评价结果为牛舌藓和蕊型真藓在石漠化区生态修复效益较优。[结论]石漠化生态恢复重建中引入牛舌藓和蕊型真藓等苔藓植物可以增加种源,达到更好的修复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植物 生态修复效益 熵权法TOPSIS模型 石漠化
下载PDF
断陷盆地不同石漠化生态修复类型下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及酶活性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水琳 马丽娜 +3 位作者 王妍 李成荣 刀明宽 刘云根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9-74,共6页
[目的]揭示断陷盆地石漠化生态修复区土壤养分、酶活性特征,筛选修复效果较好的模式,为石漠化修复治理提供科技支撑。[方法]以典型断陷盆地云南省建水县为研究区,探究4种植被修复类型(云南松+银木荷人工混交林、柏木+银木荷人工混交林... [目的]揭示断陷盆地石漠化生态修复区土壤养分、酶活性特征,筛选修复效果较好的模式,为石漠化修复治理提供科技支撑。[方法]以典型断陷盆地云南省建水县为研究区,探究4种植被修复类型(云南松+银木荷人工混交林、柏木+银木荷人工混交林、干香柏人工纯林、自然植被恢复样地)的土壤碳、氮、磷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及酶活性特征(淀粉酶、脱氢酶、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FDA水解酶、脲酶)。[结果]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5.81,1.89,0.41 g/kg,有机碳、全氮含量均为自然植被恢复下最高,全磷含量为干香柏纯林下最高;自然植被恢复下土壤C∶P与N∶P最高,C∶N最高的为柏木+银木荷混交林。土壤淀粉酶活性为干香柏人工纯林最高,自然恢复植被恢复下最低,其余酶活性均为自然植被恢复下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pH值会对土壤酶活性产生影响,且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土壤酶活性的最主要养分因子为全氮,解释了72.3%的土壤酶活性变异。[结论]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特征不同,经18 a植被修复后,自然植被恢复和干香柏人工纯林两种修复模式下土壤养分条件较好,是该地区较为合适的植被修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化学计量特征 酶活性 断陷盆地 生态修复
下载PDF
滇中尖山河流域典型人工湿地水体-土壤-植物系统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苏孟白 王克勤 +2 位作者 宋娅丽 洪利达 胡淳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40-1353,共14页
为深入了解高原湖泊临湖流域人工湿地系统内元素交换规律和养分限制状况,通过测定滇中抚仙湖临湖尖山河流域人工湿地水体-土壤-植物连续体营养元素含量,分析掌握人工湿地不同功能区各组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各分区... 为深入了解高原湖泊临湖流域人工湿地系统内元素交换规律和养分限制状况,通过测定滇中抚仙湖临湖尖山河流域人工湿地水体-土壤-植物连续体营养元素含量,分析掌握人工湿地不同功能区各组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各分区氮去除率逐级递增,磷去除率波动递增,人工湿地前端COD_(Cr)净化效应明显,末端TN、TP净化效用明显,双区并联构筑人工湿地净化效应更优,该系统土壤-植物营养元素格局存在区域差异性.湿地植物碳同化效率明显受生长期和外源胁迫共同控制,土壤矿质代谢及有机质分解能力表现为旱伞草>香蒲>再力花>美人蕉.该系统内各组分氮元素变异性较大,尖山河人工湿地总体上土壤C-植物C、土壤P-植物P和土壤C/N-植物C/N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N/P-植物N/P呈极显著负相关,且植物对C和P元素的响应更加积极.因此提高高原人工湿地水体净化功能关键在于了解系统营养元素限制格局及外源胁迫适应特征,该结果可为高原湖泊水体与临湖流域水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和推广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系统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碳氮磷 尖山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长时序卫星遥感的云南省生态质量评价与演变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诗文 李成荣 +1 位作者 王妍 武杨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79-588,共10页
【目的】探析云南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生态质量变化,可为进一步保护和建设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支持。【方法】基于遥感生态指数(IRSEI)和空间自相关分析,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对云南省的生态质量变化规律及特征进行研究。【结果】①... 【目的】探析云南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生态质量变化,可为进一步保护和建设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支持。【方法】基于遥感生态指数(IRSEI)和空间自相关分析,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对云南省的生态质量变化规律及特征进行研究。【结果】①从时间尺度上看,云南省1990—2020年遥感生态指数整体变化为“W”型,呈现先减小、小幅回升后再减小、后又持续增加的变化趋势,并于2000和2010年2次跌至最低水平,30 a间遥感生态指数降低了0.038,线性拟合斜率为−0.008;②从空间尺度上看,云南省7个区域遥感生态指数在1995和2005年区域整体变异程度较小,普遍属于稳定和变异较小的变化等级,在2000和2010年区域整体波动性较大,滇西、滇西北在1990年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波动性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0.115、0.171;③在县域尺度上,云南省1990—2020年遥感生态指数空间自相关程度呈下降并趋缓的变化趋势,高值聚类主要由滇东北、滇东南以及滇南地区转移到了滇西、滇西北以及滇西南地区,低值聚类则逐渐转移到了滇东北、滇东南、滇南以及滇中地区,特别是石漠化分布区。【结论】云南省生态质量整体在逐步改善,特别是2010年以后,但仍有提升空间,尤其应重点关注岩溶石漠化及气象灾害对生态质量的影响。图4表1参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质量评价 遥感生态指数 时空演变特征 空间异质性 云南省
下载PDF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探析
12
作者 李娇秀 刘芝芹 +1 位作者 张王菲 徐红运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22年第6期11-14,共4页
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影响“美丽中国”建设。对部分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建议:一是营造社会生... 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影响“美丽中国”建设。对部分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建议:一是营造社会生态文明氛围,二是发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主阵地作用,三是提升大学生自身生态文明修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中国 大学生 生态文明 素养 培育
下载PDF
西南某矿区土壤重金属的人体生物有效性及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6
13
作者 保欣晨 马娇阳 +3 位作者 徐武美 王豪吉 王成尘 向萍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8-468,共11页
利用生物可给性修正后土壤重金属经口摄入的人体健康风险值也可能被高估,而应用体内实际摄入剂量(生物有效性)作为健康风险评价指标将更为准确,但是基于生物有效性的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评估报道较少。以云南文山某矿区为研究对... 利用生物可给性修正后土壤重金属经口摄入的人体健康风险值也可能被高估,而应用体内实际摄入剂量(生物有效性)作为健康风险评价指标将更为准确,但是基于生物有效性的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评估报道较少。以云南文山某矿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5个土壤样点中镉(Cd)、铅(Pb)、锌(Zn)和铜(Cu)的含量,通过体外消化法测定了4种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并结合BALB/c白变种实验室小鼠实验分析了重金属Cd的相对生物有效性(RBA),基于此探讨该矿区土壤重金属Cd、Pb、Zn和Cu对人体产生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本研究区域土壤Cd污染较为严重,含量为2.06 mg·kg^(-1)。四种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在胃相中的范围分别为24.29%~50.55%、7.68%~17.87%、24.61%~32.18%、7.75%~37.87%,在肠相中分别下降至22.78%~44.32%、1.64%~5.22%、14.10%~28.11%、8.51%~31.49%。动物实验测得的Cd在肝脏中RBA为1.31%~48.39%,肾脏中为2.83%~8.58%,肝和肾复合器官中为4.60%~50.95%,且肝和肾复合器官是测定Cd-RBA较为理想的靶器官。基于目标重金属总量、生物可给性和生物有效性对该场地土壤进行的健康风险评估发现,利用生物可给性和生物有效性数据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显著低于基于总量的健康风险评估。综上,基于土壤中重金属总量的健康风险可能存在高估现象,建立基于人体生物有效性的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将更为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体外胃肠模拟 小鼠 生物有效性 健康风险评估
下载PDF
西南典型种植区蔬菜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估
14
作者 田稳 汪洁 +5 位作者 岳志强 马娇阳 李梦莹 王健敏 徐武美 向萍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9-329,共11页
以玉溪市红塔区、通海县和元江县土壤-蔬菜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和蔬菜中Cd、As、Pb、Cr的积累特征,结合体外胃肠模拟法和肠道细胞Caco-2毒性评估蔬菜中重金属生物可给性与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通海和红塔菜地土壤受As、Cd或Pb污... 以玉溪市红塔区、通海县和元江县土壤-蔬菜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和蔬菜中Cd、As、Pb、Cr的积累特征,结合体外胃肠模拟法和肠道细胞Caco-2毒性评估蔬菜中重金属生物可给性与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通海和红塔菜地土壤受As、Cd或Pb污染,其芸薹类蔬菜中Cd的含量分别超出标准限量值13.6倍和2.2倍。通海西兰花、白菜中Cd在胃阶段生物可给性分别为36.40%和9.84%,肠阶段分别下降到0.91%和0%,元江鱼腥草中As在胃、肠阶段的生物可给性分别为25.23%和6.69%。基于重金属总含量的评估,通海芸薹类蔬菜存在潜在健康风险,而基于生物可给性的评价,以上蔬菜均不存在健康风险。细胞毒性试验表明生物可给态重金属暴露后不会抑制细胞活性,验证了基于生物可给性健康风险评估更为准确。结论: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分析结合肠道细胞毒性的风险评估方法,可更准确评价蔬菜中重金属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 重金属 健康风险 CACO-2细胞
下载PDF
基于足迹成分法的独龙江乡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15
作者 刘溪 李小英 +1 位作者 刘星月 杨晓云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23年第2期73-79,共7页
基于独龙江乡生态旅游调查数据及统计数据,运用生态足迹成分法从旅游生态足迹、旅游生态承载力、生态压力指数三个维度对独龙江乡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演变态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5—2019年,独龙江乡的旅游生态足迹从454.7689 hm^(2)... 基于独龙江乡生态旅游调查数据及统计数据,运用生态足迹成分法从旅游生态足迹、旅游生态承载力、生态压力指数三个维度对独龙江乡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演变态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5—2019年,独龙江乡的旅游生态足迹从454.7689 hm^(2)增长到1214.5442 hm^(2),共增长了1.67倍,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均值为0.0168 hm^(2)/人次,旅游交通成为影响独龙江乡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旅游生态承载力(127780.79 hm^(2))>旅游生态足迹,当前生态旅游处于可持续状态;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盈余有逐年缩小态势;生态压力指数历年都小于0.5,该地生态系统处于很安全状态。2020年因受疫情、自然灾害等外部因素影响,发生了较往年不同的反常变动。因此,应从调整旅游要素结构、培植生态旅游产业体系、深度开发生态旅游体验项目等方面促进独龙江乡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旅游 足迹 可持续发展 独龙江乡 民族聚居区
下载PDF
滇东北4种类型筇竹林分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16
作者 钟欢 董文渊 +4 位作者 浦婵 谢泽轩 张炜 郑静楠 夏莉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119,共9页
以滇东北4种类型筇竹林分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各类型筇竹林土壤在0~20、20~40、40~60 cm土层深度中的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阐明不同类型筇竹林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垂直变化规律,探讨筇竹林生态系统中C、N... 以滇东北4种类型筇竹林分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各类型筇竹林土壤在0~20、20~40、40~60 cm土层深度中的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阐明不同类型筇竹林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垂直变化规律,探讨筇竹林生态系统中C、N、P元素的循环及反馈机理。结果表明:4种类型筇竹林土壤C含量无显著差异,N、P含量差异性显著;不同类型筇竹林在各土层的土壤C、N、P含量分别在21.8~75.64、1.56~5.90、0.45~1.35 g/kg之间,且土壤C、N、P含量均表现为筇竹-阔叶树混交林?筇竹纯林。4种不同类型筇竹林的土壤C、N、P化学计量比具有显著差异性,且土壤C/N、C/P、N/P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6.22~18.06、19.46~109.26、1.97~6.05,筇竹纯林土壤C/N、C/P、N/P的比值大于其他3种筇竹-阔叶树混交林。4种不同类型筇竹林的土壤C、C/P间及土壤N、P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C与N、N/P间及土壤N、N/P间则是显著正相关,筇竹-阔叶树混交林中土壤C、C/P间、土壤N、N/P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筇竹纯林中,土壤N、C/P间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因此,筇竹-阔叶树混交林的土壤C、N、P肥力高于筇竹纯林,表明筇竹-阔叶树混交林可有效改善林地土壤肥力状况,可作为滇东北地区植被恢复的优良营造模式。本研究有利于揭示滇东北筇竹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养分状况,对筇竹林的经营管理、养分调控及生产力提高等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筇竹 土壤 滇东北
下载PDF
“环境学+X”:多学科交叉融合下的学科建设探究
17
作者 王成尘 向萍 《大学教育》 2023年第17期18-21,共4页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随着全球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环境领域的创造性成果需要融合多学科知识协同发展,因此“环境学+X”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当前环境教育事业的重点及热点。文章拟从“环境学+X”学科建设的现状剖析目前所...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随着全球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环境领域的创造性成果需要融合多学科知识协同发展,因此“环境学+X”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当前环境教育事业的重点及热点。文章拟从“环境学+X”学科建设的现状剖析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交叉学科培养模式不够健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存在学科拼凑现象、受传统培养模式和成果评估体系的制约等,建议各高校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打破传统专业间的壁垒,创建新型交叉学科融合培养模式,探索更为完善的“环境学+X”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X” 复合型人才 教学改革 交叉学科
下载PDF
滇杨幼苗对镉、锌胁迫的生理响应与耐受性研究
18
作者 王艳霞 郑武扬 +4 位作者 侯磊 刘楚天 何承忠 陈柱学 魏文雅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9,共9页
为探究滇杨幼苗在Cd、Zn单一及复合胁迫下的生长、生理响应与耐受特征,采用土培盆栽的方式开展研究。结果表明:Cd、Zn单一及复合胁迫未显著改变滇杨株高、地径和总生物量,但单一Zn胁迫显著提高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Cd-Zn胁迫显著... 为探究滇杨幼苗在Cd、Zn单一及复合胁迫下的生长、生理响应与耐受特征,采用土培盆栽的方式开展研究。结果表明:Cd、Zn单一及复合胁迫未显著改变滇杨株高、地径和总生物量,但单一Zn胁迫显著提高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Cd-Zn胁迫显著降低总根长;Zn可改善滇杨的苗木生长质量,Cd可导致滇杨生长变差,而Cd-Zn复合胁迫时生长状况最差。Cd、Zn单一胁迫未显著改变滇杨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Cd-Zn复合胁迫时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但净光合速率和光响应特征参数变化不显著,而Cd单一胁迫时滇杨的R_(d)和LCP较CK显著增高,Zn单一胁迫时则LSP显著增高。Cd和Cd-Zn胁迫可激发滇杨氧化应激防御系统,使SOD和CAT活性显著提高,MDA和TPh含量无显著变化,Zn胁迫时SOD、CAT、MDA和TPh含量均无显著变化。滇杨幼苗对Cd、Zn单一及复合胁迫表现出耐受性,可作为Cd、Zn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重要候选树种,其综合耐受值为Zn>CK>Cd>Cd-Z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杨 镉、锌胁迫 生长 光合生理 重金属
下载PDF
多场次模拟暴雨下3种草坪坡地微塑料迁移特征
19
作者 马建刚 王刘雅 +1 位作者 张春涛 赵学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114,共7页
[目的]探明降雨径流和水分入渗下的微塑料在坡地草坪内的迁移特征,为草坪截存微塑料估算及城市草坪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人工模拟多场暴雨,在径流小区上研究了3种坡地草坪微塑料的径流迁移和土内垂直迁移特征。[结果]绝大多数微塑... [目的]探明降雨径流和水分入渗下的微塑料在坡地草坪内的迁移特征,为草坪截存微塑料估算及城市草坪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人工模拟多场暴雨,在径流小区上研究了3种坡地草坪微塑料的径流迁移和土内垂直迁移特征。[结果]绝大多数微塑料保留在草地内;微塑料迁移量随着径流的增加和消减阶段而相应变化,但径流稳定阶段微塑料迁移量呈波动式下降趋势;随着降雨场次的增加,微塑料迁移量及其波动显著降低;微塑料粒径减小其径流迁移量增大,但小于0.5 mm后微塑料迁移量无差异。微塑料向土内最大迁移深度集中在15 cm内;随着降雨场次增加,迁移深度无明显增加;迁移粒径主要是<0.25 mm的微塑料,但其10 cm以下迁移量不足0—5 cm的1%,0—5 cm土壤内微塑料在上坡位淋失,在下坡位富集。[结论]微塑料迁移与径流过程和水分入渗规律并不完全一致,且短期降雨引起的微塑料水平和垂直迁移比较少,白三叶草地微塑料的迁移量最少,黑麦草草地最多,狗牙根的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量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暴雨 坡地草坪 微塑料 迁移
下载PDF
大春河小流域土壤有效硼和阳离子交换量变化特征研究
20
作者 郭锁娜 脱云飞 +6 位作者 张丽娟 王倩 沈方圆 王飞 郑阳 杜文娟 向萍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5,共8页
为提高土壤保肥能力和构建合理耕层结构,以云南省昆明市大春河小流域林地、园地、草地、耕地和裸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深度法和等效质量法2种方法共同计算土壤有效硼(EB)储量,Franzluebbers法计算EB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层化率,分析土... 为提高土壤保肥能力和构建合理耕层结构,以云南省昆明市大春河小流域林地、园地、草地、耕地和裸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深度法和等效质量法2种方法共同计算土壤有效硼(EB)储量,Franzluebbers法计算EB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层化率,分析土壤有效硼和阳离子交换量随深度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EB含量和储量随深度变化差异显著(P <0.05),林地和园地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草地、耕地和裸地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林地EB和CEC层化率SR2大于SR1;土壤CEC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显著增加或降低;阳离子附着于土壤而流失,土壤CEC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有机质(OM)、总氮(TN)、含水率(MC)和容重(BD)对EB和CEC具有显著相关性(P <0.05),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OM、TN和MC与EB和CEC呈正相关关系,BD与土壤EB和CEC呈负相关关系;林地和园地保肥能力高于草地、耕地和裸地,0~20cm保肥能力最好;草地、耕地和裸地40~60 cm保肥能力最好。植被覆盖率和土壤侵蚀是影响EB和CEC变化的主要物理因素,OM、TN、MC和BD是影响EB和CEC变化的主要化学因素,需构建合理耕作层,提高保水保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土壤 阳离子交换量 养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