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缓控释肥处理下油橄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分析
1
作者 秃玉翔 胡青 +6 位作者 辛培尧 陆斌 郭永清 赵敏 郝佳波 赵川 徐亮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5-155,162,共12页
为了探究油橄榄健康施肥和实现土壤可持续化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缓释肥处理下的油橄榄种植地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细菌OUT隶属于35门... 为了探究油橄榄健康施肥和实现土壤可持续化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缓释肥处理下的油橄榄种植地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细菌OUT隶属于35门111纲268目485科1087属;真菌OUT隶属14门42纲95目230科431属。(2)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厚壁菌门、绿弯菌门和芽单胞菌门为优势细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被包霉门为优势真菌门;假单胞菌属、67-14、索利红杆菌属、Subgroup_6和红色杆菌属为优势细菌属,镰刀菌属、无茎真菌属、瓶毛壳属、小囊菌属和葡孢霉属为优势真菌属。(3)施肥处理能明显促进土壤中0~20 cm土层的真菌和0~10 cm土层的细菌生长,而抑制10~20 cm细菌生长。(4)细菌和真菌群落分布与土层相关性较小;各个处理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不明显,而真菌则存在明显差异。研究表明,施用缓控释肥能够有效增加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尤其是混合施肥效果更明显,6 kg半焦肥+8颗力浮丸的组合可作为生产实践中的优选参考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 缓控释肥 微生物群落结构 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油茶根腐病根际土壤和根系内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娅琳 陈健鑫 +4 位作者 武自强 刘丽 张东华 马焕成 伍建榕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9-82,共14页
【目的】为鉴定根腐病潜在病原菌,改善土壤施肥制度,筛选油茶病害生防菌及研发防控药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16S rRNA基因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与PICRUSt功能预测相结合的方法,对5个病情等级下油茶根际土壤和根系内细菌... 【目的】为鉴定根腐病潜在病原菌,改善土壤施肥制度,筛选油茶病害生防菌及研发防控药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16S rRNA基因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与PICRUSt功能预测相结合的方法,对5个病情等级下油茶根际土壤和根系内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并借助冗余分析等方法探讨土壤化学性质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结果】从油茶根际土壤和根系内共获得1707个OTU,分属于18门257属。患根腐病后,细菌的丰富度指数(Chao1)及均匀度指数(Ace)升高。相较于健康油茶,患病油茶土壤内酸杆菌门的丰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变形菌门的丰度升高;根系内变形菌门的丰度随病情等级的上升,逐级升高。相较于健康油茶,患病油茶土壤内慢生根瘤菌属的丰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根系内苯基杆菌属的丰度随着根腐病病情等级的上升逐级升高。油茶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发病情况较轻与发病情况较重的油茶根际土壤和根系内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油茶根际土壤和根系内细菌以代谢功能为核心,患病导致油茶根系内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功能丰度提高,根际土壤内碳水化合物代谢、能量代谢功能丰度下降。【结论】根际土壤和根系内细菌的群落丰富度、均匀度上升以及结构改变导致微生物群落功能失调,可能是造成油茶根腐病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根腐病 细菌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土壤化学性质 PICRUSt功能预测
下载PDF
西南地区9种乡土杨树的秋季光合特性比较 被引量:4
3
作者 纵丹 王静敏 +4 位作者 张垚 马东晓 姜辅瑞 张晓琳 何承忠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7-63,共7页
季节是影响植物光合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树木秋季光合作用为次年生长储备营养物质,也是林木育种的重要指标。为了解西南地区9种乡土杨树在秋季生长期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以收集于西南地区不同海拔的滇杨、大叶杨、藏川杨、德钦杨、昌都... 季节是影响植物光合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树木秋季光合作用为次年生长储备营养物质,也是林木育种的重要指标。为了解西南地区9种乡土杨树在秋季生长期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以收集于西南地区不同海拔的滇杨、大叶杨、藏川杨、德钦杨、昌都杨、康定杨、乡城杨、西南杨和三脉青杨为研究对象,在10月初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对其光合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滇杨和藏川杨的生长量优于其他树种。2)乡城杨净光合速率(P_(n))日变化呈现为不对称的双峰曲线,其他8种杨树均为单峰曲线,但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而9种杨树的蒸腾速率(T_(r))日变化均为单峰曲线,大叶杨T_(r)峰值出现在12:00,其他8种杨树均在14:00;9种杨树的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和水分利用率(WUE)日均值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昌都杨G_(s)日均值最大(0.37 mmol·m^(-2)·s^(-1)),康定杨C_(i)日均值最小(284.2224μmol·mol^(-1)),且水分利用率(WUE)最高(4.9966μmol·mmol^(-1))。3)综合4个光合参数,西南杨和康定杨具有较大的后续生长潜力,且康定杨耐旱性较强,而昌都杨和大叶杨耐旱能力较弱。因此,在今后推广应用及经营管理中,需要考虑不同树种对水分需求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乡土杨树 光合特性 秋季
下载PDF
10个新樟属植物叶片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4
作者 陈文星 杨琳懿 +3 位作者 唐军荣 李启少 李建运 宋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3-93,共11页
【目的】为了解新樟属树种间叶片性状的多样性差异,提高新樟树优异种质资源的选育和利用。【方法】采集了新樟属植物7个种10个样本,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了外部形态、表皮、叶脉以及横切面等性状的定性和定量分研究,对其进行多次... 【目的】为了解新樟属树种间叶片性状的多样性差异,提高新樟树优异种质资源的选育和利用。【方法】采集了新樟属植物7个种10个样本,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了外部形态、表皮、叶脉以及横切面等性状的定性和定量分研究,对其进行多次测量并记录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相关性分析表明16对性状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9对性状达到显著水平(P<0.05),叶片表型性状间关联性强。进一步进行叶片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发现可将20个叶片性状简化为5个主成分,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7.89%,说明新樟树种叶片关联性状的进化方向存在差异。而后对10个新樟属植物个体的叶片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在欧式遗传距离为10时新樟树种的叶片性状聚为3个类群,第一类群分别为新樟、6068新樟、沧江新樟、7683新樟、大果滇新樟、海南新樟、滇新樟、7751滇新樟;第二类群为川鄂新樟;第三类群为文山新樟,同时发现叶脉密度和气孔数目是区分不同类群的重要性状。【结论】新樟属树种叶片表型性状多样程度较高,叶片性状之间存在关联进化,可初步将10个新樟属植物分成3大类群,研究结果为新樟属进一步确定种间关系及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樟 叶片性状 主成分分析 相关性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的紫溪山华山松种子园无性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辛静 高丽云 +5 位作者 徐剑 赵文植 王正德 李卫英 王飞 辛培尧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98-904,共7页
【目的】为明确楚雄市紫溪山华山松种子园内各种源无性系的遗传结构及其亲缘关系,对该种子园内6个种源的97个无性系进行SSR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利用改良CTAB法,提取97个华山松无性系DNA,用前期筛选出的26对高多态性引物对所有DNA... 【目的】为明确楚雄市紫溪山华山松种子园内各种源无性系的遗传结构及其亲缘关系,对该种子园内6个种源的97个无性系进行SSR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利用改良CTAB法,提取97个华山松无性系DNA,用前期筛选出的26对高多态性引物对所有DNA样品进行SSR-PCR扩增,并统计其多态性条带信息,最后用POPGEN 1.32、NTSYS 2.10和Structure 2.3.1软件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1)在群体水平上,6个种源的N_(a)范围为3.7308~4.8077,均值为4.2371,N_(e)为2.9011,H为0.6376,I为1.1865,表明华山松各种源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2)聚类分析表明:地理距离较近的种源其遗传差异并不一定近,UPGMA聚类图并未将地理位置较近的种源归为一类。(3)华山松的基因流N_(m)均值为4.1503,说明华山松种源间的遗传交流较多。【结论】华山松无性系种源间遗传变异不高,其主要遗传变异存在于种源内,研究结果可为利用该种子园内的不同无性系进行华山松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松 无性系 SSR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紫溪山华山松种子园无性系SCoT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徐剑 叶鹏 +5 位作者 夏茂甜 赵文植 王正德 王飞 李卫英 辛培尧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4-71,共8页
为明确云南省楚雄市紫溪山林场华山松种子园内不同种源无性系间的遗传背景,收集了园内6个种源的97份华山松无性系单株针叶,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其总DNA,并利用SCoT分子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而对园内华山松种质资源进行评价。... 为明确云南省楚雄市紫溪山林场华山松种子园内不同种源无性系间的遗传背景,收集了园内6个种源的97份华山松无性系单株针叶,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其总DNA,并利用SCoT分子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而对园内华山松种质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筛选出条带清晰、反应稳定且具有较高多态性的34条引物,经SCoT-PCR扩增后,华山松6个种源的等位基因数为5.264 7,Shannon’s多样性指数(I)为1.378 6,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690 4,说明华山松6个种源遗传多样性较高。地理位置较近的种源间其遗传距离并不一定较近,没有被归为一类,地理距离并未对其遗传距离造成明显影响。种源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54 1,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各种源内,占总变异的94.59%。华山松群体内基因流较大(Nm均值为4.368 3>1),高水平的基因流可能削弱了各种源间的遗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松 种子园 无性系 SCoT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横断山脉亚高山高山栎根系可培养真菌的多样性研究
7
作者 李鸿博 马莉 +4 位作者 黄耀华 康定旭 伍建榕 马焕成 陈诗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8-126,共9页
[目的]了解横断山脉亚高山高山栎根系可培养真菌组成及多样性。[方法]以该地区3种高山栎根系为材料,利用根系浸泡染色方法观察根系内真菌共生状况,并对根内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其种类进行鉴定。[结果]根... [目的]了解横断山脉亚高山高山栎根系可培养真菌组成及多样性。[方法]以该地区3种高山栎根系为材料,利用根系浸泡染色方法观察根系内真菌共生状况,并对根内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其种类进行鉴定。[结果]根系染色可发现大量暗色有隔真菌和AMF丛枝结构,共鉴定出17科20属27种真菌,发现1种外生菌根真菌Ceratobasidiaceae(GSL1-7),4种暗色有隔真菌(DSE)Boeremia exigua var.exigua(GSL1-F)、Phoma herbarum(GSL20-A)、Phialophora mustea(GSL2-2,GSL2-9)、Paraboeremia putaminum(GSL4-F,GSL20-B),以及2种有促生作用的真菌Pseudogymnoascus roseus(GSL4-1-A,GSL4-2)和Trichoderma tomentosum(GSL80-D)。α多样性分析发现,3种高山栎根系内生真菌多样性丰富,但差异不显著。4种DSE和3种植物促生真菌在根系中占比可达31.3%。[结论]该类益生真菌对高山栎在横断山脉恶劣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生长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初步为阐明横断山脉地区高山栎的生态适应性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开发利用促生菌在高山栎育苗中的应用提供了活体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栎 根系内可培养真菌 物种多样性 形态与分子鉴定
下载PDF
楚雄华山松种子园无性系SRAP多样性分析
8
作者 赵文植 鲁华 +5 位作者 辛静 马路遥 王正德 沈伟祥 王飞 辛培尧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54-1063,共10页
【目的】明确云南楚雄华山松无性系种子园内不同种源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集种子园内6个种源的96份华山松无性系单株针叶,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并利用SRAP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筛选获得26对条带清晰、PC... 【目的】明确云南楚雄华山松无性系种子园内不同种源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集种子园内6个种源的96份华山松无性系单株针叶,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并利用SRAP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筛选获得26对条带清晰、PCR反应稳定且多态性较高的SRAP引物组合。多态性位点百分率平均值为81.22%,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3944,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595,不同种源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169;华山松种子园内各无性系在种源间变异较小,而种源内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变异;6个种源可聚为3类,遗传变异丰富度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楚雄华山松无性系种子园内6个种源间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变异主要存在于各种源内。地理距离对各无性系材料的遗传距离无明显影响。在该种子园内进行杂交育种时,应以分子标记结果为主、参考地理距离进行杂交亲本的选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松 种子园 无性系 相关序列多态性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白枪杆幼苗生长生物量及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9
作者 张梅 叶澜 +2 位作者 李树萍 茶晓飞 董琼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7-404,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干旱胁迫程度对白枪杆幼苗生长、生物量积累与分配,以及不同器官C、N、P积累与分配,探究白枪杆对不同干旱环境的适应性。【方法】以1 a生白枪杆幼苗实生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干旱胁迫处理分别是对照(CK)、轻度干旱胁迫(LS... 【目的】研究不同干旱胁迫程度对白枪杆幼苗生长、生物量积累与分配,以及不同器官C、N、P积累与分配,探究白枪杆对不同干旱环境的适应性。【方法】以1 a生白枪杆幼苗实生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干旱胁迫处理分别是对照(CK)、轻度干旱胁迫(LS)、中度干旱胁迫(MS)和重度干旱胁迫(SS)对白枪杆幼苗生长、生物量的积累量与分配、根冠比、各器官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分析和各器官C、N、P的积累和分配规律等指标测定。【结果】随干旱胁迫程度的上升,白枪杆幼苗的苗高和地径的增长量显著降低(P<0.05)。叶片、茎和根的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叶片生物量占比降低,茎和根生物量占比和根冠比降低。白枪杆幼苗C、N和P的积累量随干旱胁迫程度的上升呈下降趋势;与适宜的水分处理相比,白枪杆幼苗各器官的C∶N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叶片和根的C∶P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白枪杆幼苗各器官N∶P低于14,表明生长主要受N限制。【结论】白枪杆幼苗生长及生物量和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对不同干旱胁迫程度的响应有差异,主要表现在随干旱胁迫程度的上升,白枪杆幼苗的苗高、地径增长量呈下降趋势,生物量的分配也倾向于地下部分,干旱胁迫处理下不利于白枪杆幼苗的生长,生物量的积累减少,C、N和P的积累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枪杆 干旱 生长 C∶N∶P 适应策略
下载PDF
云南松不同等级苗木的生物量分配及其异速生长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诗 陈林 +3 位作者 唐军荣 蔡年辉 许玉兰 黄键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9-216,256,共9页
【目的】云南松后代个体分化强烈,苗期生长缓慢,严重影响了云南松良种化进程。研究不同等级云南松幼苗生物量投资与分配及其异速生长,以期深入了解分化个体大小对云南松幼苗生物量分配在适应对策方面的影响。【方法】对同一种源425株3 ... 【目的】云南松后代个体分化强烈,苗期生长缓慢,严重影响了云南松良种化进程。研究不同等级云南松幼苗生物量投资与分配及其异速生长,以期深入了解分化个体大小对云南松幼苗生物量分配在适应对策方面的影响。【方法】对同一种源425株3 a生云南松苗木的生长及生物量相关指标进行测定,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不同等级云南松苗木的生物量投资与分配差异,并运用标准化主轴分析法对其异速生长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等级苗木间生物量的投资与分配存在差异,各构件间生物量的投资表现为叶>茎>根。等级越低的苗木生物量投资越少且分化越明显,但根生物量分配越多;随着等级的升高,苗木分配更多的生物量给地上部分。不同等级云南松苗木各构件之间以及各构件与单株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异速或等速生长关系,根-叶、茎-叶、非光合器官-叶之间的异速生长指数在不同等级苗木间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个体的增大,茎、叶以及非光合器官分别与单株生物量的异速生长轨迹均发生了显著改变,无共同SMA斜率。不同等级苗木的苗高与地径、单株、根冠比以及地径与单株、根冠比间总体上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形态指标的生长速率小于地下部分生物量以及单株生物量的积累速率。【结论】云南松幼苗在不同等级间分配模式并未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等级较高的云南松苗采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主的适应策略,而等级较低的云南松苗采取提高存活率为主的生存策略,相应的各构件通过加速生长来平衡生物量的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等级 生物量分配 异速生长
下载PDF
芽孢杆菌DZY6715生物膜形成对其抗油茶炭疽病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董奎奎 刘地 +3 位作者 李绕勇 伍建榕 邓佳 王芳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1-101,共11页
【目的】探究内生芽孢杆菌DZY6715生物膜的形成对其抗油茶炭疽病的影响情况,为油茶炭疽病的绿色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分离自油茶健康叶片的内生芽孢杆菌DZY6715为出发菌株,对其进行化学诱变,从中筛选出3株生物膜存在缺陷的突... 【目的】探究内生芽孢杆菌DZY6715生物膜的形成对其抗油茶炭疽病的影响情况,为油茶炭疽病的绿色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分离自油茶健康叶片的内生芽孢杆菌DZY6715为出发菌株,对其进行化学诱变,从中筛选出3株生物膜存在缺陷的突变菌株(其编号分别为-4、15、21)。然后观察DZY6715野生菌株和-4、15、21号突变菌株的生物膜生长特性,测定其群游能力及生物膜形成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平板对峙实验、扫描电镜观察和油茶离体叶片回接实验,测定不同菌株对油茶炭疽病的抑制能力和生防效果。【结果】DZY6715野生菌株和-4、15、21号突变菌株的生长趋势基本一致,但是,与DZY6715野生菌株相比,3株突变菌株的群游能力均较弱,其生物膜的生长速度均较慢,其生物膜的结构强度均较弱。平板对峙实验结果表明,突变菌株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能力随着其生物膜形成能力的降低而降低,其中-4号突变菌株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率最低,为57.44%,显著低于DZY6715野生菌株的抑制率(65.70%)。扫描电镜观察中发现,DZY6715野生菌株对油茶炭疽病菌菌丝的破坏力最强,能使菌丝内含物严重渗漏。油茶离体叶片回接实验结果表明,DZY6715野生菌株和3株突变菌株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油茶炭疽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但DZY6715野生菌株的防治效果更好,接种处理7 d后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20.22%和5.55,均显著低于突变菌株的。【结论】内生芽孢杆菌DZY6715生物膜的形成,能使其在油茶炭疽病的生物防治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芽孢杆菌 生物膜 油茶 炭疽病 生物防治
下载PDF
配比施肥对川滇无患子生长的影响
12
作者 王连春 金艳彬 +5 位作者 孙风霞 王贺方 叶凡 康立南 李云川 罗筱韩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3期44-47,共4页
研究氮肥、磷肥、钾肥(N、P、K)配比施肥对川滇无患子生长发育的影响,筛选出适宜N、P、K施肥的最佳比例,为川滇无患子幼苗的规模化培育及促进川滇无患子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施肥试验研究氮(N)、磷(P_(2)O_(5))、钾(K_(2)... 研究氮肥、磷肥、钾肥(N、P、K)配比施肥对川滇无患子生长发育的影响,筛选出适宜N、P、K施肥的最佳比例,为川滇无患子幼苗的规模化培育及促进川滇无患子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施肥试验研究氮(N)、磷(P_(2)O_(5))、钾(K_(2)O)3种不同配比施肥下,川滇无患子幼苗生长发育变化及根系形态的变化。说明施肥能够促进川滇无患子幼苗生长及影响生物量的积累分配。施肥处理过的苗高、地径及总生物量分配和根系形态等指标均有明显差异。苗高和地径增量中以T8(N_(2)P_(1)K_(3))处理最为明显,T6(N_(3)P_(1)K_(2))生物总量和根系形态综合比较最优,说明促进川滇无患子幼苗苗高和地径生长的最佳施肥配方为N_(2)P_(1)K_(3),施肥用量分别为尿素4g/株、过磷酸钙1.5g/株、氧化钾3g/株。能促进幼苗生物量和根系发育的最佳施肥配比是N_(3)P_(1)K_(2),施肥用量是为尿素6g/株、过磷酸钙1.5g/株、氧化钾2g/株,即氮的施用量处于中等水平,磷肥施用量处于较低水平和钾的施用量处于高等水平时川滇无患子的苗高和地径生长效果最好。即氮的施用量处于高等水平,磷肥施用量处于较低水平和钾的施用量处于中等水平时川滇无患子的生物总量和根系形态综合发育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无患子 配方施肥 幼苗生长 根系形态
下载PDF
不同苗龄云南松苗木平茬根系形态特征分析
13
作者 成思丽 王丹 +6 位作者 贺斌 胡兆柳 陈林 唐军荣 陈诗 许玉兰 蔡年辉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2-332,共11页
【目的】分析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不同苗龄平茬后苗木根系形态特征,为选择适宜平茬苗龄提供依据。【方法】以6、10、14、18、30月龄的云南松苗木为材料,统一留茬高度(5 cm)进行平茬,分别在平茬后60、120、180、240、300、360、420、... 【目的】分析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不同苗龄平茬后苗木根系形态特征,为选择适宜平茬苗龄提供依据。【方法】以6、10、14、18、30月龄的云南松苗木为材料,统一留茬高度(5 cm)进行平茬,分别在平茬后60、120、180、240、300、360、420、480 d测定苗木根系形态特征及生物量,分析云南松不同苗龄苗木平茬后的根系构型。【结果】不同苗龄平茬对云南松苗木根系形态特征有显著影响(P<0.05)。在平茬后480 d时,6月龄平茬的苗木根平均直径(0.825 mm)、根体积(4.435 cm^(3))比30月龄平茬的苗木根平均直径(1.302 mm)、根体积(16.282 cm^(3))小,但总根长较大;6~30月龄平茬苗木的比根长整体呈降低趋势,且6月龄平茬苗木根比表面积、根组织密度、根细度均显著大于其余苗龄平茬的苗木(P<0.05),且表现为随着苗龄增加而减小的生长趋势。根平均直径、根体积与根生物量的生长速率没有显著差异,总根长、根表面积与根生物量之间表现为随着苗龄增大生长速率逐渐降低的趋势。【结论】苗龄较小的苗木构建了更细更密集的根系,有利于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利用;苗龄为6个月的苗木平茬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苗龄 平茬 根系形态
下载PDF
不同种源云南松幼苗性状的异速生长及变异分析
14
作者 汪啟波 贺斌 +7 位作者 陆庄跃 杨振欣 郑超凡 王瑜 蔡年辉 许玉兰 金建华 王德新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59,共8页
为研究不同种源1~3年生云南松苗木苗高、地径生长变异以及异速生长指数,深入了解云南松苗期性状生长在种源间的变异特点与异速生长关系,对1~3年生的不同苗龄云南松苗木苗高、地径生长状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异速生长关系分析,比较了3个种... 为研究不同种源1~3年生云南松苗木苗高、地径生长变异以及异速生长指数,深入了解云南松苗期性状生长在种源间的变异特点与异速生长关系,对1~3年生的不同苗龄云南松苗木苗高、地径生长状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异速生长关系分析,比较了3个种源不同龄期云南松苗木性状的生长分化特点和异速生长指数。结果表明:不同苗龄云南松苗木苗高、地径生长在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变异,性状的变异程度随苗龄的增长整体呈现减弱的趋势且性状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种源内苗高变异系数随苗龄的增长先增加后降低,整体波动范围为32%~50%,地径变异系数整体波动范围为33%~48%,随苗龄增长呈递减趋势,变异来源中种源内层次的因素随苗龄的增加而减弱。新平种源苗高生长的平均变异系数为46%,高于另外2个种源;不同种源不同苗龄云南松苗木间存在显著的异速生长现象,且异速生长指数是变化的。可见,苗高、地径都存在较为丰富的分化和变异,性状分化程度受时间影响明显。不同种源苗木的两个性状都以种源内变异为主,各种源苗木的变异程度不同,不同龄期苗木会根据自身生长状况调整生长策略以适应对资源的竞争。不同种源苗木异速生长关系在不同苗龄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异速生长指数存在显著差异,随着苗龄的增加,各种源苗木苗高-地径异速生长关系模型从符合弹性自相似拟模型改变为几何相似性模型,符合小个体植株异速生长指数接近1的结果。异速生长指数随苗木生长而变化,受苗木自身遗传品质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因素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种源 性状变异 异速生长
下载PDF
梓属5个种幼苗生长及生理性状对N素的响应
15
作者 王正德 董菊兰 +2 位作者 王军辉 辛培尧 麻文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8,共10页
【目的】分析施氮对梓属5个种幼苗生长及生理性状的差异,旨在为梓属速生丰产林培育技术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梓属的楸树Catalpa bungei、滇楸Catalpa fargesii、黄金树Catalpa speciosa、梓树Catalpa ovata、紫葳楸Ca... 【目的】分析施氮对梓属5个种幼苗生长及生理性状的差异,旨在为梓属速生丰产林培育技术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梓属的楸树Catalpa bungei、滇楸Catalpa fargesii、黄金树Catalpa speciosa、梓树Catalpa ovata、紫葳楸Catalpa bignonioides 5个种为试材,通过2种氮素水平(施2 g氮和不施氮)处理,研究不同种幼苗生长及部分生理性状对氮素的响应。【结果】施氮处理下5个种的生物量较不施氮显著提高,但对氮素的响应不同,响应最大的是梓树,净增加量为29.633 g·株^(-1),其次为紫葳楸,其他依次为楸树、黄金树和滇楸。楸树和黄金树在两种N素处理下生物量积累均较高,紫葳楸较小。施氮处理下叶绿素含量、光能转化效率(F_(v)/F_(m))和根系活力均显著提高,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力(NR)却显著降低,不同的种对不同性状的响应不同。叶绿素对氮素的响应差异可能是生物量响应差异的重要原因。基于熵权法对两个处理下5个树种进行综合评价,在施氮情况下,综合评价值由大到小依次是梓树>楸树>紫葳楸>滇楸>黄金树;对照情况下,综合评价值由大到小依次是紫葳楸>楸树>黄金树>梓树>滇楸。【结论】在两种施氮水平下,5个树种的生物量排序为楸树>黄金树>滇楸>梓树>紫葳楸;不同树种对氮素的响应差异明显,综合分析发现5个树种幼苗对氮素的响应从大到小依次是紫葳楸>梓树>黄金树>楸树>滇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梓属 苗期 氮素 生理响应
下载PDF
同一产地不同地理种源滇牡丹籽营养成分含量比较分析
16
作者 郭雪 池泽平 +2 位作者 兰蔚 王娟 张鹏远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144,共6页
旨在为选育性状优良、适合于油用开发的滇牡丹种质资源提供参考,对人工栽培在同一环境的9个种源滇牡丹籽百粒鲜质量和百粒干质量、含水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了测定,对各指标之间的相关... 旨在为选育性状优良、适合于油用开发的滇牡丹种质资源提供参考,对人工栽培在同一环境的9个种源滇牡丹籽百粒鲜质量和百粒干质量、含水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了测定,对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各指标与种源地地理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对脂肪酸组成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栽培到同一环境后,不同地理种源滇牡丹籽各指标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可溶性蛋白(变异系数21.76%)、亚油酸(变异系数19.57%)及豆蔻酸(变异系数18.52%)差异较大;丽江河西种源滇牡丹籽粗脂肪含量最高,达到21.64%;丽江鲁甸种源滇牡丹籽中的α-亚麻酸含量最高(42.84%);相关性分析表明,百粒鲜质量(p<001)、百粒干质量(p<0.05)与种源地海拔高度存在显著正相关;PCA表明,硬脂酸、α-亚麻酸、十一酸、油酸、癸酸及亚油酸最能反映出不同种源滇牡丹籽中脂肪酸的组成情况,经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为5时,9个种源滇牡丹籽被分为3个大簇。综上,种源对滇牡丹籽的营养成分存在一定影响,在开展油用滇牡丹人工育种工作时,应充分考虑育种过程中父母本的种源地因素,以获得更好的油用滇牡丹选育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牡丹 地理种源 人工栽培 可溶性糖 可溶性蛋白 粗脂肪 脂肪酸
下载PDF
基于空间回归模型的思茅松林生物量遥感估测及光饱和点确定 被引量:11
17
作者 周律 欧光龙 +1 位作者 王俊峰 胥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8-47,共10页
【目的】确定思茅松林生物量遥感估测的光饱和点,构建空间全局和局域遥感信息模型反演思茅松林生物量,为思茅松林生物量遥感估测提供参考。【方法】以云南省普洱市思茅松林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8 OLI遥感影像数据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 【目的】确定思茅松林生物量遥感估测的光饱和点,构建空间全局和局域遥感信息模型反演思茅松林生物量,为思茅松林生物量遥感估测提供参考。【方法】以云南省普洱市思茅松林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8 OLI遥感影像数据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运用二次项函数和幂函数求解思茅松林生物量光饱和点,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模型(OLS)、空间滞后模型(SLM)、空间误差模型(SEM)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构建遥感信息模型,估测思茅松林地上生物量。【结果】1)普洱市思茅松林Landsat8 OLI遥感估测地上生物量的光饱和点为106.3 t·hm^-2;2)空间回归模型拟合精度较高,尤其是GWR模型具有最高的R^2(0.373)和最小的AIC(4577.8),其拟合精度显著高于OLS、SLM和SEM模型;3)独立性样本检验结果表明,GWR模型的预估精度最高,且通过刀切法检验可知GWR模型在高值阶段(≥100 t·hm^-2)和低值阶段(0~50 t·hm^-2)的生物量估测能力强于OLS、SLM和SEM模型;4)GWR模型反演计算结果表明,思茅松林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为66.496 t·hm^-2,与实测值偏差23.511%,估测误差低于OLS、SLM和SEM模型。【结论】对普洱市思茅松林生物量进行遥感估测时,GWR模型优于OLS模型和其他空间全局回归模型,且GWR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值低估和低值高估问题,减小光饱和点对遥感估测精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生物量 光饱和点 空间回归模型 二类调查数据 思茅松林
下载PDF
基于混合效应模型的迪庆云冷杉林地上生物量遥感估测 被引量:5
18
作者 卢腾飞 周律 +2 位作者 胡中岳 欧光龙 胥辉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10-522,共13页
【目的】确定云冷杉林生物量光学遥感估测饱和值,探索提高生物量遥感估测精度。【方法】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云冷杉林为研究对象,根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结合同时期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利用随机选取的小班样本数据提取遥感因... 【目的】确定云冷杉林生物量光学遥感估测饱和值,探索提高生物量遥感估测精度。【方法】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云冷杉林为研究对象,根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结合同时期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利用随机选取的小班样本数据提取遥感因子反射率统计值,并与生物量进行曲线拟合,求解云冷杉林生物量饱和值,建立云冷杉生物量回归估测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同时基于回归模型构建考虑区域、龄组效应的单水平和嵌套两水平(区域+龄组)混合效应模型,反演研究区云冷杉林地上生物量。【结果】利用幂函数拟合得到迪庆藏族自治州云冷杉林生物量饱和值为233 t·hm^(-2);最优回归估测模型调整决定系数(Ra2)为0.606,高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Ra2(0.542),各个效应水平混合模型的拟合精度与独立性检验指标均优于回归模型。考虑两水平的混合效应模型有最优的拟合精度,而考虑龄组效应水平的混合模型有最优的独立性检验指标。混合效应模型在低生物量段(<100 t·hm^(-2))和高生物量段(>233 t·hm^(-2))均显著降低了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的估测平均残差。【结论】混合效应模型有更宽的估测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低值高估与数据饱和造成的高值低估影响,提高了预估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效应模型 森林资源二调数据 生物量遥感估测 数据饱和 云冷杉林
下载PDF
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调查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竺永金 潘启强 +5 位作者 陈健鑫 魏玉倩 张颖 马焕成 胡亚萍 伍建榕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11-622,共12页
【目的】调查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大围山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该保护区野生大型真菌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踏查法对该地区的大型真菌进行初步调查研究,并对其资源情况进行评价。... 【目的】调查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大围山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该保护区野生大型真菌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踏查法对该地区的大型真菌进行初步调查研究,并对其资源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大围山保护区大型真菌288种,隶属于55科139属;其中优势科为红菇科、多孔菌科、牛肝菌科、蘑菇科、珊瑚菌科、蜡伞科、小皮伞科、鹅膏菌科和口蘑科;优势属为红菇属、乳菇属、鹅膏属、小皮伞属、湿伞属、栓孔菌属、粉褶菌属、乳牛肝菌属、小菇属、韧革菌属、牛肝菌属、蜡伞属和蜡蘑属。经济价值分析显示:食用菌73种,药用菌74种,食药用菌43种,毒菌34种。【结论】大围山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丰富,本研究为今后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且在该保护区发现的部分种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有效地开发利用可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型真菌 食用菌 药用菌
下载PDF
丝兰属6种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飞 赵文植 +4 位作者 董章宏 马路遥 李卫英 李宗艳 辛培尧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9-119,共11页
为了理清丝兰属(Yucca)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和序列变异情况,进行丝兰属植物叶绿体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并构建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树。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无刺龙舌兰(Y.treculeana)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结合丝兰属现已发表的叶绿体基... 为了理清丝兰属(Yucca)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和序列变异情况,进行丝兰属植物叶绿体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并构建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树。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无刺龙舌兰(Y.treculeana)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结合丝兰属现已发表的叶绿体基因组,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6种丝兰属植物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基本结构、重复序列、边界收缩与扩张以及序列变异分析等在内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6种丝兰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大小、基因的类型及数目相近,种间基因组结构比较保守;从丝兰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中检测到多条重复序列,其中SSR位点多是由单核苷酸、双核苷酸和四核苷酸组成,且偏好使用A、T碱基;根据核酸多态性指数π≥0.008,在6种丝兰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中筛选出了psbK-psbl-trnS-GCU、rpl20-rps12和ccsA-ndhD 3个高变异区域;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和LSC+SSC区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基本一致,确定了6种丝兰属植物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其中无刺龙舌兰与克雷塔罗丝兰(Y.queretaroensis)的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测序获得了无刺龙舌兰叶绿体基因组,揭示了6种丝兰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和序列变异情况,明确了各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后续丝兰属植物分子标记开发及系统发育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兰属 叶绿体基因组 结构特征 变异位点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