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业院校“食品保藏原理”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郭磊 阚欢 +2 位作者 张雪春 刘云 王军民 《农产品加工》 2015年第19期81-83,共3页
"食品保藏原理"课程是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内容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为突破传统教学的模式,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建立起包括"食品保藏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食品保藏原理"课程是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内容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为突破传统教学的模式,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建立起包括"食品保藏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的课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保藏原理 教学模式 探讨 林业院校
下载PDF
西南远志糖脂类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赵迪 耿圆圆 +1 位作者 王军民 华燕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第16期13-16,共4页
目的:研究西南远志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HPD100大孔树脂、硅胶柱层析、Rp-18反相柱层析方法分离纯化。结果:从西南远志(Polygala crotalarioides Buch.Ham.)乙醇提取液中分离得到5个糖脂类化合物,通过光谱学方法鉴定,确定为:Fallaxose ... 目的:研究西南远志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HPD100大孔树脂、硅胶柱层析、Rp-18反相柱层析方法分离纯化。结果:从西南远志(Polygala crotalarioides Buch.Ham.)乙醇提取液中分离得到5个糖脂类化合物,通过光谱学方法鉴定,确定为:Fallaxose C(1)、Fallaxose D(2)、Senegose H(3)、β-D-(3-O-sinapoyl)-fructofuranosyl-α-D-(6-O-sinapoyl)-glucopyranoside(4)、Tenuifoliside C(5)。结论:这五个化合物均为在西南远志中首次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远志 提取分离 化学成分 糖脂
下载PDF
农田利用方式对剑湖湿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明月 毕荣璐 +1 位作者 熊智 王金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5-400,共6页
【目的】对剑湖湿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了解农田利用对剑湖湿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湿地土壤的合理利用及云南高原退化湿地的研究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蔬菜地、小麦地、蚕豆地、油菜地和湖滨带5种不同农田耕... 【目的】对剑湖湿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了解农田利用对剑湖湿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湿地土壤的合理利用及云南高原退化湿地的研究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蔬菜地、小麦地、蚕豆地、油菜地和湖滨带5种不同农田耕种方式湖滨带土壤为采样点,采用正方形五点取样法采集土壤样品。试剂盒提取5个采样点的土壤总DNA,应用PCR-DGGE技术对5种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H')、丰度(S)和均匀度(J)进行研究,运用理化性质测定方法测定土壤有机质、总氮、总磷等理化指标。【结果】不同利用方式湖滨带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丰度和均匀度均有所不同,天然湖滨带土壤的细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丰富度均高于农田耕种土壤;天然湖滨带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农田利用土壤相似性较低,单独聚为一类,农田耕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在82%的相似水平上聚为一类;在93%相似水平上5个土壤样品聚为5个类群;不同土壤样点间具有许多共同的条带,不同农田利用土壤细菌的优势种群均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草酸杆菌科(Oxalobacteraceae)、紫色杆菌属(Janthinobacterium)、杜擀氏菌属(Duganella)、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6大类。【结论】剑湖湿地湖滨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较丰富。不同农田利用方式下剑湖湿地湖滨带土壤的理化性质有一定差异,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从而影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湖湿地 农田利用 PCR—DGGE 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秸秆灰利用的研究进展(英文) 被引量:17
4
作者 孙云娟 蒋剑春 +3 位作者 赵淑蘅 胡亿明 郑志锋 杨卫红 《生物质化学工程》 CAS 2011年第6期35-42,共8页
生物质热化学转化过程中产生的秸秆灰已逐渐成为经济和环境的负担。随着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秸秆灰的利用问题逐步凸显。基于秸秆灰的特性,秸秆灰能制备很多的化学产品;能应用在建筑工业中;作为一种主要的吸附剂能去除很... 生物质热化学转化过程中产生的秸秆灰已逐渐成为经济和环境的负担。随着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秸秆灰的利用问题逐步凸显。基于秸秆灰的特性,秸秆灰能制备很多的化学产品;能应用在建筑工业中;作为一种主要的吸附剂能去除很多污染物,尤其是在经过物理和化学活化后吸附效果更显著;由于秸秆灰的基本矿物元素与土壤相近,经过处理后,还能作为农业肥料使用。本文还介绍了秸秆灰在化学工业、建筑材料、环境管理及农业领域的更进一步的研究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灰 利用 吸附 特征 热化学转化
下载PDF
生物柴油原料树种文冠果的化学成分与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5
作者 戚建华 姚增玉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7-54,共8页
生物柴油原料树种文冠果的叶片、枝干、果皮、种皮、种仁中化学成分丰富多样,除了含有细胞壁组分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以及储藏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外,还含有甾体、萜类、香豆素、黄酮类、有机酸以及蒽醌等多类次生代谢... 生物柴油原料树种文冠果的叶片、枝干、果皮、种皮、种仁中化学成分丰富多样,除了含有细胞壁组分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以及储藏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外,还含有甾体、萜类、香豆素、黄酮类、有机酸以及蒽醌等多类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在食用、药用、饲用、化工、能源等多个领域的开发利用潜力。在对该树种化学成分和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研发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冠果 化学成分 利用 生物柴油
下载PDF
野生牛角瓜不同部位脂溶性提取物抑菌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邓佳 王芳 +1 位作者 史正军 刘惠民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144-146,共3页
以野生牛角瓜为试材,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野生牛角瓜花、果、叶中脂溶性物质,选择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为供试菌,采用抑菌圈法和最低抑菌浓度法测定其抑菌活性,研究野生牛角瓜不同部位脂溶性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 以野生牛角瓜为试材,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野生牛角瓜花、果、叶中脂溶性物质,选择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为供试菌,采用抑菌圈法和最低抑菌浓度法测定其抑菌活性,研究野生牛角瓜不同部位脂溶性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野生牛角瓜不同部位脂溶性提取物对大肠杆菌抑菌效果最明显,其中叶脂溶性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最强。叶脂溶性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和普通变形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30、60mg/mL。野生牛角瓜脂溶性提取物具有抗菌能力,可为牛角瓜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角瓜 脂溶性提取物 抑菌活性
原文传递
食品加工剩余物板栗壳的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戚建华 姚增玉 +1 位作者 王力华 夏金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18期246-250,共5页
为了更好地对食品加工剩余物板栗壳进行开发利用,促进节能减排,综述了国内外最近20年在板栗壳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发现现有研究涉及将板栗壳作为生物吸附剂用于重金属污水处理、作为基质用于食用菌栽培和作为原料用于活性炭制备,... 为了更好地对食品加工剩余物板栗壳进行开发利用,促进节能减排,综述了国内外最近20年在板栗壳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发现现有研究涉及将板栗壳作为生物吸附剂用于重金属污水处理、作为基质用于食用菌栽培和作为原料用于活性炭制备,以及从中提取天然色素用于食品着色和纺织品印染等方面,但这些研究并不系统,今后还需对板栗壳色素进行安全性评价,补充其毒理学和代谢方面的数据。板栗壳对重金属的吸附量偏低,有待于进一步通过理化改性提高其吸附性能,提取过色素的板栗壳残渣可进一步作为原料用于制备活性炭,以达到循环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壳 利用 食品加工 剩余物
下载PDF
苹果绵蚜发生危害及抗性资源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徐世宏 辛培尧 +3 位作者 周军 王大玮 孟富宣 段淋渊 《中国果树》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2-75,共4页
苹果绵蚜是一种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目前在全国苹果产区均有分布并造成严重损失。综述了苹果绵蚜的发生为害特点、国内发生概况及经济损失、综合防治措施及抗性资源研究进展,旨在为抗性育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 苹果绵蚜 危害 经济损失 防治 抗性资源
原文传递
国产山小橘属(芸香科)植物花部解剖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9
作者 牟凤娟 马士祝 +1 位作者 徐琼华 张奠湘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27-336,共10页
利用石蜡切片和显微解剖方法对芸香科山小橘属(Glycosmis)国产9个种类11份材料的花部特征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国产山小橘属植物雄蕊花药顶端具有突尖附属体和油腺2种类型,大部分种类的花药背部具有1至数枚油腺,但山橘树(G.cochinc... 利用石蜡切片和显微解剖方法对芸香科山小橘属(Glycosmis)国产9个种类11份材料的花部特征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国产山小橘属植物雄蕊花药顶端具有突尖附属体和油腺2种类型,大部分种类的花药背部具有1至数枚油腺,但山橘树(G.cochinchinensis)的花药具有稀疏长毛;雌蕊的子房柄按其增大程度分为近球形、增大垫状和伸长形3类,子房的形状有近球形和稍增大柱形,子房外壁有光滑、具圆形凸起腺点及具不规则瘤状凸起3种类型,子房室的数目有5室和4(或3)室2种类型,花柱形状分为圆柱状和渐狭柱状,柱头特征分为稍增粗和不明显两类;大部分种类花柱为宿存,仅锈毛山小橘(G.esquirolii)的花柱在果实发育时脱落。山小橘属的花部特征在种间具有较大的差异,可以作为属下类群划分的主要依据之一,具有重要的系统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小橘属 花部解剖特征 芸香科 系统学意义
下载PDF
野龙竹竹叶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测定实验 被引量:10
10
作者 梁倩 郑艳玲 +2 位作者 刘云 王军民 赵平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0-112,共3页
以芦丁为对照样品,用NaNO2-Al(NO3)3比色法在510 nm处测定野龙竹8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相、氯仿相、乙酸乙酯相、水相4部分的黄酮含量,建立了芦丁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A=10.735C+0.010 9(R2=0.999 5),并用DPPH.对氯仿相和乙酸乙酯相的抗... 以芦丁为对照样品,用NaNO2-Al(NO3)3比色法在510 nm处测定野龙竹8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相、氯仿相、乙酸乙酯相、水相4部分的黄酮含量,建立了芦丁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A=10.735C+0.010 9(R2=0.999 5),并用DPPH.对氯仿相和乙酸乙酯相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野龙竹竹叶的石油醚相黄酮含量为6.95%,氯仿相的黄酮含量为11.72%,乙酸乙酯相的黄酮含量为12.72%,水相的黄酮含量为5.35%。抗氧化实验显示,氯仿相清除DPPH.的IC50值为0.15 mg/mL,乙酸乙酯相清除DPPH.的IC50值为0.09 mg/mL,野龙竹醇提物的氯仿相和乙酸乙酯相黄酮含量较高,乙酸乙酯相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龙竹 黄酮 抗氧化活性 比色法 提取物测定
下载PDF
基于PCR-DGGE技术的剑湖湿地湖滨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4
11
作者 刘绍雄 王明月 +5 位作者 王娟 杨宇明 缪福俊 王金华 张敬宜 熊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405-1412,共8页
为了解剑湖湿地湖滨带植物根际土壤中细菌的群落结构特征多样性,应用PCR-DGGE技术对剑湖湿地湖滨带4种植物根际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DGGE指纹图谱,对它们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群落根际和非根际土壤... 为了解剑湖湿地湖滨带植物根际土壤中细菌的群落结构特征多样性,应用PCR-DGGE技术对剑湖湿地湖滨带4种植物根际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DGGE指纹图谱,对它们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群落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H′)、丰度(S)和均匀度(J)均有所不同,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丰富度均高于非根际,其中茭草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丰富度均最高,说明植物群落类型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同植物群落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较低,在82%的相似水平上聚为4大类群,根际土壤细菌和茭草非根际土壤细菌聚为一类,其余非根际土壤细菌各聚为一类,说明植物群落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一定的影响。对DGGE的优势条带序列分析,同源性最高的微生物分别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草酸杆菌科(Oxalobacteraceae)、紫色杆菌属(Janthinobacte rium)、杜擀氏菌属(Duganella)、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它们均为未培养微生物。不同植物群落根际土壤氮磷含量均有所差异,其中茭草根际土壤氮磷含量最高,湿地土壤细菌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总N、总P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土壤细菌多样性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DGGE 剑湖湿地 根际微生物 多样性
下载PDF
组织培养结合秋水仙素诱导滇杨多倍体的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陈杰 周军 +4 位作者 孙正海 唐军荣 段安安 王俊峰 辛培尧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1-256,共6页
利用组织培养结合秋水仙素对滇杨进行多倍体诱导,以期获得滇杨多倍体植株。结果表明:组织培养结合秋水仙素诱导滇杨产生多倍体的较优组合为秋水仙素浓度为80 mg/L下处理30 d或在90 mg/L下处理20~30 d,此时,多倍化诱导率最高可达18.6%... 利用组织培养结合秋水仙素对滇杨进行多倍体诱导,以期获得滇杨多倍体植株。结果表明:组织培养结合秋水仙素诱导滇杨产生多倍体的较优组合为秋水仙素浓度为80 mg/L下处理30 d或在90 mg/L下处理20~30 d,此时,多倍化诱导率最高可达18.6%。对滇杨多倍体植株与正常植株进行外部形态、染色体数目及单位叶面积内气孔数目的观察,发现多倍体植株与正常株形态差异明显,染色体数目增加为76条,叶表皮气孔变大,同时,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约为二倍体的1.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杨 组织培养 秋水仙素 多倍体 诱导
下载PDF
‘红阳’猕猴桃全基因组AP2/EREBP转录因子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7
13
作者 邓浪 沈兵琪 +4 位作者 王连春 周军 刘惠民 周凡 李德龙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90-805,共16页
【目的】分析‘红阳’猕猴桃全基因组AP2/EREBP转录因子家族。【方法】利用Kiwifruit Genome Database、EMBI、TAIR、SMART、Pfam、MEME、Protparam、SOPM、SWISS-MODEL、Signal P4.1 Sever网站,和Clustal X2、Bio Edit、MEGA6.0、Map I... 【目的】分析‘红阳’猕猴桃全基因组AP2/EREBP转录因子家族。【方法】利用Kiwifruit Genome Database、EMBI、TAIR、SMART、Pfam、MEME、Protparam、SOPM、SWISS-MODEL、Signal P4.1 Sever网站,和Clustal X2、Bio Edit、MEGA6.0、Map Inspect、MEV软件,分析‘红阳’猕猴桃AP2/EREBP转录因子类型、结构域、系谱进化、蛋白理化性质及高级结构、信号肽分析、基因定位、序列元件和基因表达模式。【结果】‘红阳’猕猴桃全基因组中有204条AP2/EREBP转录因子,根据其结构域划分为4个亚家族。进行多序列比对和系谱进化分析,发现2个亚家族各分为6个亚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204条蛋白氨基酸序列高级结构与拟南芥AP2/EREBP转录因子相似性较高。其中存在2条分泌型蛋白。基因定位表明,该家族基因在10号染色体无定位;有染色存在串联复制现象。同源拟南芥基因表达模式分析表明,AP2/EREBP转录因子对外界胁迫有显著性表达。【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得204条猕猴桃AP2/EREBP家族转录因子,并与拟南芥AP2/EREBP转录因子进行系谱进化、结构域、基因定位和同源表达等分析,结果表明猕猴桃AP2/EREBP转录因子在进化过程中比较保守,并参与了植物发育和胁迫应答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AP2/EREBP 转录因子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酶-微射流复合改性花生蛋白及其在微胶囊粉末油脂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雪春 王振兴 +3 位作者 涂宗财 阚欢 刘云 董翎逸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2-35,共4页
以乳化性能为指标,采用胰蛋白酶-超高压微射流对花生蛋白复合改性,并以复合改性花生蛋白为主要壁材和乳化剂制备微胶囊粉末油脂。结果表明:复合改性可改善花生蛋白的乳化性能,花生蛋白经胰蛋白酶酶解后,在微射流均质压力100 MPa、均质1... 以乳化性能为指标,采用胰蛋白酶-超高压微射流对花生蛋白复合改性,并以复合改性花生蛋白为主要壁材和乳化剂制备微胶囊粉末油脂。结果表明:复合改性可改善花生蛋白的乳化性能,花生蛋白经胰蛋白酶酶解后,在微射流均质压力100 MPa、均质1次的条件下,其乳化性能最佳;微胶囊粉末油脂复原乳状液粒径分布集中,平均粒径346.8 nm,在放置24 h内较稳定;微胶囊粉末油脂在实验时间内,表面油含量、酸值(KOH)和过氧化值分别控制在8%、3 mg/g和8 meq/kg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蛋白 复合改性 超高压微射流 酶解 微胶囊 乳化性能
下载PDF
ICP-OES测定月季中矿质元素的五种前处理方法比较 被引量:29
15
作者 赵宁 杨斌 +1 位作者 段育岑 雷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256-2258,共3页
采用五种不同的前处理方法(干灰化法、HNO3+H2O2微波消解法、HNO3+H2O2+HF微波消解法、HNO3+HClO4微波消解法、HNO3+HClO4+HF微波消解法),对月季样品进行消解,利用ICP-OES法测定九种常量和微量元素,加标回收结果显示:HNO3+HClO4微波消... 采用五种不同的前处理方法(干灰化法、HNO3+H2O2微波消解法、HNO3+H2O2+HF微波消解法、HNO3+HClO4微波消解法、HNO3+HClO4+HF微波消解法),对月季样品进行消解,利用ICP-OES法测定九种常量和微量元素,加标回收结果显示:HNO3+HClO4微波消解法是最优的处理方法,对大多数元素都能得到较好的分析结果,除Fe以外,回收率为95.4~104.6%。Fe元素测定采用HNO3+H2O2+HF微波消解法回收率更高,可达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P-OES 样品前处理 矿质元素
下载PDF
四种不同年份普洱茶中茶多酚与咖啡碱成分的分析 被引量:22
16
作者 陈玲 熊智 +1 位作者 孙浩 缪福俊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32-134,138,共4页
分别用紫外分光光度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存储7年、5年、3年、1年的普洱茶中茶多酚与咖啡碱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普洱茶中茶多酚与存储年限呈负相关,第五年时茶多酚急剧下降;四种茶叶中咖啡碱与存储年限也呈负相关,但是咖啡碱的含量... 分别用紫外分光光度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存储7年、5年、3年、1年的普洱茶中茶多酚与咖啡碱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普洱茶中茶多酚与存储年限呈负相关,第五年时茶多酚急剧下降;四种茶叶中咖啡碱与存储年限也呈负相关,但是咖啡碱的含量随储存年限的下降不明显。经过感官测试,年份越久远的普洱茶的颜色和香味越好,其原因是普洱茶在储存过程中茶多酚与咖啡碱可能转化为起色物质和增香物质,但是普洱茶储存过程中化学、生物的转化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储存年份 茶多酚 咖啡碱
原文传递
核桃青皮多糖微波辅助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张雪春 田智宇 +3 位作者 王振兴 阚欢 蒲成伟 刘华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46-151,共6页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微波辅助提取核桃青皮多糖工艺,并通过与抗坏血酸对比·OH、DPPH·、ABTS+·的清除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评价核桃青皮多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核桃青皮多糖的最佳条件为水料比251(m L/g...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微波辅助提取核桃青皮多糖工艺,并通过与抗坏血酸对比·OH、DPPH·、ABTS+·的清除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评价核桃青皮多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核桃青皮多糖的最佳条件为水料比251(m L/g)、微波功率750 W、提取时间8.5 min、提取次数2次,在该条件下核桃青皮多糖得率可达10.17%。抗氧化试验结果显示,核桃青皮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但弱于抗坏血酸。核桃青皮多糖对·OH、DPPH·、ABTS^+·的IC50值分别为83 975.520,628.800,694.733μg/m L,总抗氧化能力的FRAP值为120.42μmol/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辅助提取 核桃 青皮 多糖 抗氧化
下载PDF
核桃青皮提取物对马铃薯蚜虫与瓢虫的杀虫活性 被引量:27
18
作者 王宏虬 缪福俊 +1 位作者 李彪 龚秀会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2-114,共3页
采用饲喂法研究核桃青皮的不同提取物对马铃薯2种主要害虫的杀虫效果。结果表明:4种核桃青皮提取物对马铃薯蚜虫与瓢虫的触杀效果存在差异,提取物对蚜虫的触杀效果好于对蚜虫的触杀效果。4种提取物对蚜虫与瓢虫的杀虫活性顺序为:乙醇提... 采用饲喂法研究核桃青皮的不同提取物对马铃薯2种主要害虫的杀虫效果。结果表明:4种核桃青皮提取物对马铃薯蚜虫与瓢虫的触杀效果存在差异,提取物对蚜虫的触杀效果好于对蚜虫的触杀效果。4种提取物对蚜虫与瓢虫的杀虫活性顺序为: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石油醚提取物>水提取物。核桃青皮乙醇提取物对马铃薯害虫具有较高的触杀活性,在1.00 g/mL的处理浓度下,蚜虫在48 h后、瓢虫于72 h后校正死亡率达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青皮提取物 马铃薯 杀虫活性 瓢虫 蚜虫
下载PDF
滇杨组培苗的移栽技术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辛培尧 刘岩 +4 位作者 李根前 周军 唐军荣 陈杰 何承忠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25,30,共4页
对滇杨组培苗移栽过程中的几个技术环节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组培苗进行移栽前预处理后再移入炼苗基质,可明显提高其成活率;炼苗基质采用化学灭茵或高温灭茵均可显著提高移栽成活率;7种炼苗基质中,以河沙︰腐质土︰蛭石=1︰1︰1组成的基... 对滇杨组培苗移栽过程中的几个技术环节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组培苗进行移栽前预处理后再移入炼苗基质,可明显提高其成活率;炼苗基质采用化学灭茵或高温灭茵均可显著提高移栽成活率;7种炼苗基质中,以河沙︰腐质土︰蛭石=1︰1︰1组成的基质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杨 组培苗 移栽 炼苗基质
下载PDF
滇杨优树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纵丹 员涛 +4 位作者 周安佩 刘东玉 郑元 段安安 何承忠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3-108,213,共7页
以收集于云南和四川的52株滇杨优树为试验材料,并以1株大叶杨、1株北京杨和2株黑杨做类外对照,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基因组DNA水平检测。结果表明,筛选出的8对EcoRⅠ+3/MseⅠ+3引物组合对52株滇杨优树共扩增出264条带,其中多态性条... 以收集于云南和四川的52株滇杨优树为试验材料,并以1株大叶杨、1株北京杨和2株黑杨做类外对照,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基因组DNA水平检测。结果表明,筛选出的8对EcoRⅠ+3/MseⅠ+3引物组合对52株滇杨优树共扩增出264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74条,多态带百分率为64.52%,检测到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184,基因多样度(H)为0.121,Shannon信息指数为0.201,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877;对56份杨树样本共扩增出325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共247条,多态带百分率为75.21%,检测出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185,基因多样度(H)为0.122,Shannon信息指数为0.209,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876。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除滇杨优树QXB007与QXJ030外,其余杨树分析样本均能够被鉴别。基于采集地和遗传相似系数的模糊聚类分析表明,52株滇杨优树除开远采集地外,丽江采集地样本与其他采集地样本之间均有交集,说明丽江可能是滇杨的分布中心和起源中心。该研究结果为滇杨人工选择育种、遗传改良、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杨优树 AFLP 遗传多态性 遗传相似系数 UPGMA聚类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